语文教学方案(通用30篇)
语文教学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刻舟求剑》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三、写作特色
这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教学设想]
所选的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⑴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遽契其舟( )( )
⑵翻译下列各句。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语文教学方案 篇2
13.说勤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 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 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 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 全班质疑问难。
7、 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 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主句。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 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 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 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
抄生字。
语文教学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带有木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可以联系起来记。 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主动识字的兴趣。 3、学会比较形近字,并能认真书写。 4 、通过读句子和朗诵古诗,达到巩固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利用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提高识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一个有趣的转盘游戏。(显示木)小朋友们认识这个字吗?
二、我会认出示转盘 过渡: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木字的朋友也来了,你们瞧。(点出转盘) A、你们认识吗?(引导学生自由认读) B 、请34位同学大声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C、学习小组开火车认读。 D 、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转盘上的8个字与木的关系) E、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如机,原来的意思是织布机,后沿用为机器。休,可以理解为人*在树旁休息。 F、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 G 、课外延伸: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字以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字是木字旁的呢?(想一想,找一找,记一记。)
三、我会读 1 、激趣导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有许多小朋友们常见的字。(点出我会读) A 、小男孩在读什么?(出示电影院)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引导学生说) B 、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注意过吗?结合图,出示书中的6个标牌,学生自由读。 C 、出示6幅图,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 2 、识字比赛。 在展示台上有很多标牌,请各小组的同学找到自己会认的字后,把它轻轻地摘下来,等一会儿介绍给大家。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先问问同学或老师,再把它记下来。最后看哪个小组对的字最多。 A 、分小组活动,讨论,认字,摘卡片。 B 、活动交流 C 、教师抽查奖励 3 、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发法。 A 、小朋友们会人这么多字,能不能告诉老师,平时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B 、原来,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路标上,高楼大厦上,我们都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C 、模拟情境表演:现在我们在大街上,这位同学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 4 、巩固练习,做游戏爬好汉坡 A、每小组发一张空白山坡图,小组的每位同学都贴出几张自己准备的标牌,读一张上一级,看谁先爬到山顶,谁就是可以拿到山顶的好汉旗 B、各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检查。
四、扩展练习: 从家中的包装袋,废报纸或纸盒上找出汉字,剪贴到自己的识字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区分字形相近的字,力求书写美观、工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写一写 1 、出示生字。 A 、请小朋友们仔细比一比,这些排在一起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自己选择说一组。 B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教师巡视、参与。可以引导学生用猜字谜的形式说。如:多一笔: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变一笔: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田上出头下弯钩电 写字。 A 、强调关键比画。 B 、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C 、请同学把自己感觉最满意的作品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价。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 A 、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B、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读。 2、教师抽查。 A、指名学生读。 B、这样的句子我们好象在哪里见到过,考考谁的记性好?(南瓜越老皮越黄) C、扩展 加入几幅电脑动画,如:刮风的画面,风越来越大,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夏天到了,越来越热。
三、读读背背 1 、激发背古诗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背古诗,现在就请把自己爱背的古诗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哪位同学记住得最多。 A 、学生自愿参与。 B 、背完后,评选出背古诗的小能手。 2、今天又要介绍一首新的古诗《锄禾》,一定有同学听到过这首古诗,会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读。 A、出示挂图,配乐,范读。 B 、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跟读。 C、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自己读,与同桌互读,4人小组和读) D、教师抽查。 E 、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3、感悟诗意。 A 、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感悟做动作。 B 、学生做擦汗的动作,可以借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天人、活重) C、知道背诵,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避免拖腔拉调的齐读。
四、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多
语文教学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11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高潮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语文教学方案 篇5
第四单元 复习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诗句。
3.学习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巧妙运用。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
5.识记有关常识及重点字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音韵律,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要。(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积累卡片。(课前)
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4.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
重点:一是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二是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三是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解决办法:加强朗读、背诵,欣赏品味重点诗句。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诗歌朗诵比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朗诵,可配乐。)
2.进行知识抢答。
3.交流有关常识和重点字词积累卡。
4.练习巩固。
5.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新诗,包括中外的优秀诗歌。诗歌语言非常凝练,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镜头,就蕴涵一片深情。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画意诗情,感受意境美。要认真揣摩反复、拟人、排比、比喻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要认真体会作者描绘景物的想像力和抓住景物特点以抒发自己感触和情怀的抒情方法。
(二)诗歌朗诵比赛
(自选,可配乐。)
(三)文学、文体常识抢答
1.郭沫若
2.冰心
3.冯至
4.闻一多
5.何其芳
6.余光中
7.席慕蓉
8,普希金
9.弗罗斯特
(四)交流重点字词积累卡
(五)巩固练习
1.从国别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C)
A.《乡愁》(席慕蓉)B.《天上的街市》
C.《未选择的路》D.《我是一条小河》
2.从作者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B)
A.冰心B.余光中C.何其芳D.冯至
3.下边对几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
A.余光中的《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席慕蓉的《乡愁》则运用新奇的比喻显示超凡的想像力,前者用象征手法,后者巧用比喻的手法。
B.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通过诗人强烈的抒情,抒发了对延安的新生活和延安青年的热爱和赞美。
C.闻一多在《色彩》中歌唱色彩,也就是歌唱艺术的价值,因为有了艺术才有生命的价值。
D.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诗集。
4.下面是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新诗,也叫现代诗,是指辛亥革命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是与传统诗歌(旧诗)相对而言的。
B.诗歌按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我是—条小河》是——首叙事诗,《纸船》是一首抒情诗。
C.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D.《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抒发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5.请选出对下列诗歌分类不当的一项( C )
A.《静夜》是一首抒情诗。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C.《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叙事诗。
D.《色彩》是一首哲理诗。
6.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街灯 忠义 希望 悲哀 B热情 明星 溺爱 海浪
C森林 乡愁 珍奇 怅惘 D亲切 美丽 高洁 快乐
7.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B.至爱:最爱。
溺爱:过分宠爱。诗中指极度热爱。
C.凄艳:凄凉而艳丽。
高洁:高尚纯洁。
D.清远:清脆悠远。
怅惘:迷惘。
8.朗读的节拍和重音标记有误的是(C)
A.你看,/gp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六)重点语段
阅读《纸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语音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B.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D.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2.填空:
①写出表示作者执著信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母亲万般思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副标题 “——寄母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中,“妄弃”改为“丢弃”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含着泪”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中,“留着,留着”采用了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能力迁移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依据诗的上下文,将“抛锚”“起锚”填入合适的括号里。
2.这首现代诗的主题是( )
A.描绘两海员不同的想法。
B.“出发”充满希望,“到达”带回果实。
C.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
3.这首诗押韵四个字是( )、( )、( )、( )。
4.同样的意思也要注意变化,这首诗一二节,哪两个不同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A.“一片洁白的浪花”“一阵铁链的喧哗”
B.“他最喜欢的”“最使他高兴的”
C.“激起”“发出”
答案
(六)1.B 2.①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②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他的爱和悲哀归去。③对母亲的怀恋,赞美伟大的母爱补充说明本诗的主题 3。不好。“丢弃”的对象说明已无多大利用价值,“妄弃”说明对使用对象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不妄弃”正说明作者对“纸”的珍爱之情。4.“含着泪”说明了一个即将远离故土的女儿对母亲的缱绻怀恋之情。5.略,
(七)1.见文中。
2.B
3.花、哗、发、达
4.B
语文教学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
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语文教学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想象说得清楚明白。
2、能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3、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多义词。
4、积累和气象有关的农谚。
5、培养学生围绕专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1、《果园机器人》中的机器人多能干呀!机器人还能干什么呢?请大家读读书,告诉我们。
2、你认为机器人还能干什么呢?你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请自己想一想。
3、组内交流,互相问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评价,看看你的想象是不是奇特合理;是不是把机器人的.本领说得清楚明白。选出代表。
4、班级交流,听的同学可以根据所介绍的机器人提出问题,供发言的同学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设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1、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出现的事物都非常熟悉,那么,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将来的生活中,这些食物会有哪些变化?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打开思路,说说自己选择到的最感兴趣和最想写的事物。
3、选定要描写的事物后,要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展开想象,想一想这件事物具有些什么样的新特性,给人们提供哪些便利。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受到启发,然后写下来。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1、把自己的习作多读几遍,然后改掉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
2、指名读自己的习作,集体评价,提出优缺点。
3、同桌交流互评。
4、自我修改作文。
5、习作完成后,以“未来的世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多音多义词:
1、读一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2、注意汉语中一字多音的现象,积累文中列举的六个多音字和相关的十二个词语。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内容和调味品有关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短文。
2、指名朗读,以检查学生认字情况。提醒学生读准字音。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同桌抽测生字条。
二、“读读背背” 和气象有关的农谚
1、教师范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和自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熟读成诵。
〖“宽带网”
1、资料搜集:
要求围绕科技新闻搜集信息,除了教材中所举的例子外,还可以通过看报、看电视和听收音机等途径,搜集更多的和科技发展有关的信息。
2、资料整理:
根据教材中提示的做剪报和做卡片两种信息整理的形式制作。
3、成果展示:
利用各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用“我的科技信息剪报”或“我的科技新闻卡片”等主题,直接展示学生资料搜集的成果。
【课后反思】
本次习作学生的想象力还是丰富的,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是,在叙述过程中感觉有的学生想象较空,没有把自己的想象介绍清楚,只是一个大概,缺少具体的东西,对于样子和如何实现这种功能写的不是很清楚。
语文教学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共三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时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教学设想
1.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自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联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境,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具准备:
CAI:《雪绒花》的音乐,雪花纷纷扬扬飘洒树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CAI:《雪绒花》的音乐作为背景,雪花纷纷扬扬飘洒。
教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吗?(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人们喜爱雪,赞美雪,但每一个人对雪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笔下的`雪有别样的滋味。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读中领悟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CAI 课文朗读)
1.你听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诗人在下雪的早晨想起了一个小孩;下雪的早晨,整个世界很安静……)
2.读同一首诗,每个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请大家再自由朗读一遍,说说你又什么感悟?
(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以恰当的即时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读书的收获)
3.承接学生的自由发言简单概括、板书。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指名读)你们喜欢这个早晨吗?(播放画面和音乐)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交流: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
(学生发散思维,想像雪景。通过画面和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早晨的美好寂静。)
3.这个飘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静谧美好吧。
(训练朗读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陶冶情操。)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揣摩作者的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读读第2小节,想像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2小节大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
2.诗人想到了一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请大家再来默读一遍第2小节,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指名读句子。
语文教学方案 篇9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爱春联、学春联、用春联的思想感情、
一、知春联,激兴趣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见过一些春联,但却缺少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初始,我以一曲《新年好》导入新课,充满节日欢快气氛的乐曲伴随着声声爆竹,将学生带入入了新年的氛围中。最后,多媒体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倒帖的福字和一幅大红春联上。同学们仔细看着春联,有的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开始,声音是杂乱的、没有节奏的,慢慢地就整齐、响亮了起来。有的学生边读边摇头晃脑,感觉是那么有滋有味。见时机已到,我就趁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吗?你们了解春联吗?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这节课的学习将会非常投入的。
二、读春联,拓视野
春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给节日增添许多欢快祥和的气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春联的这些特点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1、读春联想意境
本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四大类内容的春联: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描绘美丽春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我先请学生自己轻声朗读这四副春联,做到正确流利;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一下,这副春联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学生朗读之后是这么说的:我仿佛看见了地里的小草又长出了嫩芽,钻出了地面,经受了一个冬天寒风雨雪考验的的他们又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在果园里,在山前村后,杏花也热热闹闹地赶春来了,在枝头尽情绽放。这翠绿、这杏红,让我们又感觉到春天来了,多么美好的春天啊!这么美的描述,让其他学生不禁鼓起了掌,也让我们对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象更加清晰了。
其余的'三副春联,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学生朗读感悟,互相交流,兴趣浓,效率高,效果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对春联的朗读顺序不是很明白,我及时给予了指导:春联应该先读右边的上联,再读左边的下联,如有横批的,则最后读。
2、读春联明对仗
春联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对仗。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对对子、找对仗句等练习中了解的对仗的特点及要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让学生知道在春联中,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然后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对仗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认真地读,细心地揣摩,从停顿的长短、声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上把对仗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读春联表情感
春联是用来来烘托新年的气氛,表达人们美好祝愿的。因此,在学生了解了春联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读春联,结合春联展现的意境,把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文中出示的五副表达不同内容的春联,被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演绎。
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同学们读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中,同学们读出了对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歌颂,美好的祝愿表露无遗;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中,同学们衷心赞美朴实勤劳的人们,一幅幅和和美美的天伦之乐画面展现于眼前;从“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中,同学们寄托了对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所有的人新年幸福安康;而从“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中,同学们将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出来。
人们说,诗中有画,春联又不何尝如此呢!一副春联一副画,而且是一副充满美好感情的一副画,是人们喜看爱读的一副画。学生们的朗读,将画面读活了,将情感读懂了,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读到了心灵深处。
三、找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春联,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在两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个是搜集的途径广、内容丰富。他们有的从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认为内容比较优秀的;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鼠标轻轻一点,春联就源源不断而来;有的请教爷爷奶奶,把他们见过的春联记录下来;还有的专门在人家的大门上找去年贴的春联。
第二是交流的积极性高。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谁胆小怕羞,都是踊跃参加。交流时不但大声朗读了自己找的春联,还都要补充说明几句,这个春联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内容丰富、各不相同的春联,让学生收益匪浅。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的同时,也在积累别人搜集的春联。
四、写春联,尝乐趣
在备本课的时候,我总览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看到练习7中有个练习:把春联上漏缺的字补上,看补个什么字好,并说说理由。这个练习给了我启发:何不让学生试着写写春联呢?为了减低本环节的难度,使学生顺利完成练习,品尝写春联的乐趣,我把本环节分为两步。
语文教学方案 篇10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的 :
1,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杂文”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语文教案-养鱼记。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二,分析课文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养鱼记》。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兴趣,则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平静澄澈,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其实那个小池塘也未必真如作者笔下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从作者在描述时所流露的情趣来体察,便知道作者在这小天地中具有“审容膝之易安”之乐而怡然自得了。
读者自然要问,为什么文章的后半篇作者要借养鱼一事来发牢骚,并且借题发挥加以讽刺呢?这就要从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整个著作中去寻求答案了。欧阳修并非一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凡庸之辈,而他在写此文时还不到三十岁,其壮志豪情也还未受到任何挫折。不过他本人在洛阳这几年中,似乎并不以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为满足,所以他才有“忧隘”“穷独”之感。用句古话说,欧阳修是绝对不甘心做“池中物”的。于是文章才有后半篇。作者借童子只养小鱼,而把大鱼丢在岸上任其枯涸发了一通牢骚,这种借题发挥原是写讽刺小品的应有之笔。关键在于这同前半篇究竟有什么联系。从表面看,鱼是有幸有不幸的。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当然太不公平了。而这一不公平的局面却是由“童子”之“嚚昏而无识”造成的。作者对童子的斥责正是对当时社会上主宰命运和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事件的'人的批判。但我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用意,却在于通过大鱼枯涸在岸、小鱼自足于水的生活现实对自己出处进退做出了切身反省。自己究竟是满足于现状,做池塘中自得其乐的“小鱼”呢,还是做被人置于池外,终不免因枯涸而死的“大鱼”?这样,前半篇的抒情部分实际上成了自我讽刺,所谓“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想”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憧憬,一场自我安慰或自我陶醉的虚幻之梦。而作者当时所处的留守推官的职位,实际仅仅是一泓小小水池,一个不大不小不方不圆的坑塘而已。而像欧阳修这样一条“大鱼”,即使能游入池中,在这斗斛之水的容量之下,也没有多少闪转腾跃摇头摆尾的余地。
语文教学方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使用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使学生明白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1.师讲汪得净读书不做笔记的故事。
2.生听后讨论:听了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4.教师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观看插图,让学生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上的学生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
(2)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园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要用钢笔做笔记;书写要工整;笔记要做在专用的卡片上等等)
(3)第2页下面的2幅图和第3页上面的3幅图,都是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1)摘抄。(精彩词句)
(2)编写提纲。(概括主要内容)
(3)写读后感受。
三.引导学生说说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了解工具书的意义
1.出示教学挂图,读读椭圆形框内的两行文字,说说图上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以明确该图的主题。
2.指名回答。
3.教师小结。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常识。
1.先观察第4页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教师小结。
3.然后观察第5页上部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教师小结。
6.最后观察第5页中间和下面的`两面三刀幅图,说说这两面三刀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用工具书。
7.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他不理解“温馨”这个词语的意思,用上了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准确地理解了这信词语的意思,并在课本上摘抄了这个词语的解释。
5.总结。
第三课时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浓度尝试做读书笔记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3)摘抄重点词句,读后感以三言两语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教师巡视指导,多做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所做的读书笔记。
三.教师小结。
四.训练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浩hàn”这个词语,要求查出“hàn”的字形和这个词语的意思。
2.出示:“洋溢”这个词语中的“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的?
3.学生动手查工具书。
4.总结评比。
五.总结全课,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中,班级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语文教学方案 篇12
【教学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难点】
很好地理解本文内容。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读、朗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三、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四、研读课文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结合文中四个例子分析)
1、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3、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4、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五、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结合练习一)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六、拓展延伸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结合练习二)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作业
从身边众多的桥梁中选取一座你最熟悉的写一篇说明文字。
语文教学方案 篇13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孩子们,你们好!你们喜欢山爷爷吗?瞧,山爷爷正向我们走来了,用我们的掌声欢迎山爷爷,好吗?谢谢孩子们,看,文文也来了,正和山爷爷说话呢?你们想知道他们说什么吗?我们一起去学习儿歌《山爷爷和孩子的对话》这首儿歌后,同学们就知道了。和老师一起写写题目,好吗?①齐读课题,②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师导:你们真棒!学会了从课题中去发现内容,提出问题。现在,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美美地读读这篇儿歌。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提出学习目标:第一遍,借助拼音朗读儿歌,要求读准音,学生在自学时,教师辅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读后用铅笔在文中圈出儿歌后的四个生字(真、才、比、双),拼读生字,抽生读(选择生字读两遍再组词)。
2、拼音汉字对照读,把儿歌读正确、流利。小组练习朗读课文,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3、抽生朗读,评价读书情况。
三、探究感悟,体验发现
㈠、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想,你能找出哪个句子是孩子说的,哪个句子是山爷爷说的吗?
2、你想怎样读这一部分,(大声朗读、找同学读、分角色读……)你能按着你的想法读一读、试一试,再起来读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3、同学们读得真精彩,不过老师还想考考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一段主要赞美山爷爷的什么吗?(生:“高”,教师适时板书“高”同时课件出示高山图画即课文插图)
3、山到底有多高呢?你能通过你搜集的资料来举例说说山的高吗?(学生把自己搜集到“高”山的资料向大家汇报。)想了解老师给你们搜集到的高山图片吗?(出示课件:高山图片,教师配上简单的介绍。)
4、面对孩子们对山爷爷“高”的赞美,山爷爷说了什么?哪位孩子来读读山爷爷说的话。你们喜欢登山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登山,好吗?【活动】:登山
【课中休息】: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
㈡、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儿歌的第二部分,相信聪明的同学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
1、请孩子们自由的.、美美的朗读儿歌。边读边想,好吗?
2、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好吗?谁愿意第一个来?(谢谢你,真大胆!)(学生可以自己朗读儿歌或和同桌一起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你的感受,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3、我们的家乡武隆也有许多美丽的大山,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武隆的山景图),师介绍图片引入:孩子们看得很认真,老师从小朋友们的表情中发现,都不停的赞叹山爷爷的什么?(美)教师板书:“美”。你能说说从哪儿看出了山爷爷的美?
4、你有和山爷爷的合影照片吗?展示给同学们看看。教师适机提问:你为什么要在那里拍?
5、谢谢小朋友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一起去读读对山爷爷的赞美。(课件出示):
山爷爷,你真高,白云才到你的腰。
山爷爷,你真美,绿树、红花把你环绕。
山爷爷,你真……
你还想对山爷爷说什么?请小朋友们模仿赞美山爷爷的句子,想一想,相信自己,你能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出自己对山爷爷的赞美。)
6、面对同学们的赞美,山爷爷又高兴又难过,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课件出示“我真可怜”)孩子们,看了这几张图片,你想说什么呢?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呢?看,帮助山爷爷的人们来了。(课件播放“帮帮我”)看了这几张图片,你想对帮助山爷爷的人们说什么呢?你参加过植树吗?你打算怎样去帮助山爷爷。是啊,在人们的帮助下,山爷爷又慢慢变美了?(课件播放“我变美了”)正如山爷爷告诉我们的那句话“你的双手和智慧,能把最美的世界创造”。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学生读后,师提问)这是山爷爷对孩子们提出的希望,我们将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最美的世界”为我们身边的环境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相互说说,好吗?(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能说说你自己的想法吗?感谢孩子们,希望你们能向自己说的那样,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把最美的世界创造。(课件出示:提供“改造荒山”“退耕还林”的图片,老师介绍资料即环境的变化。)
四、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1、“我会读”。搜集自己喜欢的儿歌,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背一背。
2、“我会画”。画画我眼中的世界,在班级开展“我眼中的世界”画展。我追求的不是彼岸,而是大海.........
语文教学方案 篇14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题目:《荷花》(第一课时)。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题目:《荷花》(第一课时)》。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语文教学方案 篇15
教材分析
本课记述了作者的孩子会走路时的情态,动作。给父母带来兴奋和惊奇的同时,也带来感悟,希望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不要失去学部时的那奋勇气,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走好人生之路。
教学目标:
学会确定朗读重音、运用重音符号。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构想
课中老师先以一段话作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接着出示学习步骤:找句子、读一读、写心情、划词语、读出情。学生须抓住某一片段以这五点为学习指南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你们一定不记得自己蹒跚学步时的样子了,但是你们知道吗?你们学走路时最初迈出的那几部对于你们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学步》,看看这个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出示学生容易错的的字。
转(zhuàn
zhuǎn)
挣(zhēng
zhèng)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仔细思考:这篇文章围绕着一个什么事情来写的?
儿子学会走路了。
三、品读语言,体会心情
1.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试填空: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对我们说:。
2.在学步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老师先以一段话作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接着出示学习步骤:找句子、读一读、写心情、划词语、读出情。学生须抓住某一片段以这五点为学习指南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
(1)儿子学会走路了父母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那看出来的?父母的心情是非常的欣喜和兴奋。如:“你母亲偶一回头,突然惊喜的大叫:'啊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
朗读训练
(2)儿子此时又是什么反应?你是从那看出来的?儿子此时是很高兴。又兴奋又紧张、咧开嘴笑了……
朗读训练
(3)父母出了欣喜以外还有中什么样的心情?(担心)
担心的原因是什么?(儿子路上会有很多危险)
(4)这些危险具体表现为什么?处处潜伏着危险:桌角、椅背、床架、门、高低不平的路、杂草丛生的路、水洼泥泞……
3.课文中有一句话说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课文讲讲走路和生活有什么关系?最好用课本上的语言回答。
“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人生像走路一样,前途并不是平坦的,也会有崎岖和艰险。
4.课文最后三段话中作者回忆了小男孩有一次摔跤伤的很严重,作为父亲他的心情得怎样的?(心疼)
5.尽管心疼,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怎么样?这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是什么?作者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要勇敢的走,脚踏实地地走。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四、总结
1.儿子走的是条什么样的路?思考后在填空: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对我们说:。
2.根据前面所讲内容,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学步,虽苦犹甜;学步,需要付出代价;学步,要不怕曲折和坎坷;学步,是人生站起来独立生活的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要失去学步时的那份勇气,要这样“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我现在又何尝不是和孩子一样在学步呢?
作业设计:
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坎坷,是如何对待的?写一个小片断
板书设计:
学步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语文教学方案 篇16
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比较喜欢朗读,特别擅长将自己变成课文中的角色去读、去悟。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的好文章。课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能够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年轻人自尊的高尚品质,并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4、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生简单评议。
3、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
课件显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请学生谈一谈对尊严的理解,并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与尊严有关的小事情。
2、读。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请学生读一读。
3、编。学生自编关于尊严的格言。
4、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关于尊严的格言,认真书写,贴于自己的书桌前。
语文教学方案 篇17
教学目标:
1、导学生发现反义词在词义上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初步认识反义词。
2、让学生依照例句说句子,使学生感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句式特点。
3、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受到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熏陶感染。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发现近义词的特点。
2、教给学生说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发现这几组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师生共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读音。
4、认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5、给生字找朋友:口头组词。
6、同桌之间互相说反义词,看谁知道的多。
(二)日积月累
1、会选。
(1)读词语卡片上的词语。
(2)出示“中心、中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像这样意思相近的词语我们叫近义词。
(4)你能找到其他词语的近义词吗?
著名—有名
特别—非常
漂亮—美丽
2、读读说说。
(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的花坛是什么样的?看到美丽的花坛有什么想法?怎么读这句话?指名读。
(2)模仿第一句说说第二句。
(3)填空。
(4)读读你写的句子。
3、我会读。
(1)自己朗读:圈出不认识的字提出来。
(2)指名朗读、同桌互读、师生接读。
(3)试着背诵。
(三)口语交际
1、读题目要求,明确口语交际的`内容。
2、准备好风景名胜的资料。
3、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1)说自己介绍的风景名胜是哪里,相同的学生结为一个“旅游团”。
(2)完成分组。
4、分组交流:
(1)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交流的方式。
①“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②“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③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觉得有必要介绍的情况。
(2)各组代表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
(3)其他小组自由提问。
(4)评选“最佳导游”和“最受欢迎的游客”。
(四)展示台
1、展示课外识字成果。
2、展示自己搜集的与课本学习相关的明信片。
3、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五)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反义词:
近义词:
进——退
买——卖
著名——有名
快——慢
正——反
特别——非常
安全——危险
复杂——简单
漂亮——美丽
语文教学方案 篇18
教学目标:
1、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3、阐述本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明晰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阐述韩愈所论述“谦虚好学、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这里针对第二课时设计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2min)
切入文本,直接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大家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那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全文,来加深我们的学习的记忆,同时请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从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二、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10min)
问题不难,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三、深入文本,讨论研习(30min)
【问题二】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想看,有哪些原因?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虽然说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部分与李蟠相志同道合的人,而韩愈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所以才以李蟠为他们的代表来写这篇文章的。也就是说,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阐发“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的意义
【问题三】这里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学习之道,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三两段,分组讨论“韩愈是如何认识古人从师之道呢?在课文里有哪些体现?”
好,接下来我们先分析第一段,在这里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有哪些方面的缘由呢?(根据原文概括回答)
【明确】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同样的,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又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无常师
【问题五】作者是如何论证古人学习无常师这一观点的?
【明确】举圣人从师却无常师的范例) 行:孔子师老聃等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同时引用圣人孔子的话,称为引用论证
【教师点拨】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六】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艺术特色鉴赏】
1、顶真手法(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种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语文教学方案 篇19
学习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吧、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在有史以来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1、听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1、同学们听到这些声音,知道了什么?(板书:下雨了)
2、下雨了,自然界有变化,那么下雨前,自然界又有什么变化呢?学习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更多的自然常识。补上课题:要下雨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用圆圈画出来。
2、同桌同学互查生字读音。
3、分段接读,纠正字音。
(三)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1、小白兔是怎样知道要下雨了呢?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
2、燕子、小鱼、蚂蚁都说了什么?分别请扮演这些角色的同学来朗读。
1、大家替他们想一想,这时候燕子什么心情?读读说说。
例: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正忙着!
2、小鱼、蚂蚁什么心情?请其他的扮演者再读课文。
3、通过听读,大家讨论一下,要下雨了,你知道什么啦?
4、小白兔知道了吗?他是什么做的?怎么说的'?齐读最后一段。
5、小白兔的想法前后一致吗?下雨前,小白兔自己有什么感觉呢?
6、请学生再分角色朗读。
7、学了这篇课文,谁能解释一下,要下雨了,燕子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
8、你们还知道下雨前有什么现象吗?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同学们,要下雨了自然界会发生变化,那么要晴天了自然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去读课外书,找一找答案。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实践作业
1、口头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
(2)要下雨了,小鱼。
(3)要下雨了,蚂蚁。
(4)要下雨了,天气。
2、学做小小气象员,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预报下雨:还可观察其他事物,每次都要做好记录。并评出最佳气象员。
板书设计:
天气很闷
燕子低飞捉虫
16、要下雨了鱼游出水面透气
蚂蚁搬家防水
语文教学方案 篇20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学方案 篇21
一、指导思想:
(一)、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让他们学好语文。所以,必须竭尽全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 二)、 以课文为有效载体,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线,阶段性地逐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旧的课本是按照文体的形式来编排的,分为小说单元、诗歌单元、散文单元、古文单元等等。而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本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每一个单元(或一组文章)围绕着一个主题,在文章的选择上尽量照顾到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文章。 一个主题一般是一个话题(也有的是文体,如童话;有的是写作技巧,如“观察与发现”“描写动物”等),围绕这个话题,从古今中外四个方面选择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章(也有的.单元不能全部照顾到这四个方面)。这与过去语文课本的编排有很大不同。过去按文体编排的文章,虽然体裁相同,但在文章的主题思想上差别很大,所以每篇文章都要归纳主题思想。现在既然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也用不着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一个单元的文章就是一个大的主题,只是每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学习每篇文章时只要找出这些不同就行了。 课本的编排体例变了,教学的方式也要变。教师要改变那种传统的教学思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开发课程资源。那样往往时间不够用,师生都感觉累。要根据新课本的编排特点,搞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单元的主题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把握单元的主题,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就要把这个单元的主题、每篇课文的侧重点、整个单元的教学思路和活动安排告诉学生,同时布置单元活动作业,便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思路,在课下积极做预备。 其次,要整体设计一个单元的活动,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 既然一个单元是一个主题、一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一个单元,整体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起来。
三、教学整体构想:
教学内容:
六上语文共五个单元,主题分别为:人生、亲情、自然、科学、想像
知识版块:
1.基础知识(字词的识记积累运用、古诗词默写理解、现代文名家名篇的背诵、名著赏读)
2.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速度的提高(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能力的培养(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3.写作(结合各单元主题和六次综合性学习)想像
时间安排:大约3周学习一个单元
四、知识版块:
1.基础知识(字词的识记积累运用、古诗词默写理解、现代文名家名篇的背诵、名著赏读)
2.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速度的提高(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能力的培养(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3.写作(结合各单元主题和五次综合性学习)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留意单元主题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留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爱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留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留意教学过程的实效性。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把握知识,提高能力,特殊是阅读速度的提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要留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结构:
总——分——总。即先通读单元的五篇课文,列出知识树,然后逐课有侧重的学习,最后进行单元知识总结。
七.常规性作业:
1.天天一篇钢笔小楷,内容可结合字词和各默写篇目,也可自选.
2.每节课课前2分钟讲述一个成语故事,丰富语言.
3.每周一篇周记.
八、教学时间及教学活动安排
1.每单元第一课时通读该单元的课文,分析主题特色,布置“综合性学习的汇报材料”的任务。
2.第二课时做知识列表,包括每课课题,作者;生字的读音,生词的解释,多音字注音组词(借助字典词典完成,培养自学习惯)
3.从第三课时开始进入新授五篇课文,(各课有侧重)留意培养朗读水平,提高阅读速度。
4.单独占用一课时强化文言篇目的默写,对文言词语,句子的理解。
5.利用一课时总结本单元各课的内容要点,强调单元主题,把握各课主旨。
6.综合性学习材料汇报。
7.结合综合性学习完成相应作文。
语文教学方案 篇2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知的愿望。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把自己的拿手本领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有一两样拿手的本领,如,会弹钢琴、吹笛子、舞蹈、唱歌、做菜、洗衣、武术、甚至其他独特的本领。谁能够来现场表演一下?抽生表演。
2、刚才同学们表演的绝招真不错,而我国北方的一些小朋友也在比绝招呢?──《16*绝招》(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⑴
有几个孩子在比试绝招?
⑵
他们比试了哪些绝招?
⑶
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⑷
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4、学生讨论后抽生来说说。
5、快速浏览课文谈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首先明白各个角色说的是哪些话,有哪些动作,然后按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同学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绝招是怎样来的?
2、你的绝招是什么?
3、小结:绝招有的是先天的禀赋,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具有的本领。因此要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就一定要刻苦训练,坚持不懈。
五、拓展
说说自己的拿手本领是什么?你是怎样才有这个本领的?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把这个本领更上层楼?
【板书设计】
16
绝招
三胖
憋气时间长
先天禀赋
二福
武术
刻苦训练、坚持不懈
小柱子
乘法
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
语文教学方案 篇23
第一节预习的学法指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预习”已进入课例,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叶圣陶先生早已断言:“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依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预习指导的序列层次
预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习惯到习惯、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指导中要有层次性,力求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新大纲关于预习的要求其序列层次是:
三年级: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年级: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五年级: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讲究预习指导的一般策略
1.预习进度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程序。
预习开始阶段,应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引上预习之路以后,即可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
2.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符合“四性”原则。
“预习”列入新教材课例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预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即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题目。
②趣味性原则。
预习题要避免千课一面的公式化倾向,要形式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促动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
③操作性原则。
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也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
④可接受性原则。
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3.预习评价要注重督促检查、及时反馈
预习的直接目的与作用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新知的难点并孕发质疑点;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叉进行。检查的方式很多,诸如试读、试讲、试译、复述、回答问题、看预习笔记等等。无论哪种方式的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讲评。讲评中以鼓励为主。讲评后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评价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三、教给预习的具体方法
1.常规性预习四步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概况。先把课文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有个初步印象。第二步,划出字词,查阅注解。划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查阅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写上注解。实在不能理解的,在听课时作为重点。第三步,标号分段,归纳大意。给自然段标号,再写出每段大意。根据自然段的大意再分出意义段,并试看归纳段意。高年级还可试着归纳每课中心思想。第四步,思考练习,提出问题。阅读课文后,看一看后面的思考与练习,然后试着做一做。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特殊性预习六法。
特殊性预习法是指读不同类型文章所采取的独特的方法,是相对“常规性预习法”而言的。“常规学法”是基础,“特殊学法”是发展。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能根据课文的某一特点进行预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四素”“六句”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进一步要求从事情经过的记叙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别从表述动作、听觉、视觉、感觉、思念和言语行为等方面加以理解。从而了解记叙脉络和具体感知各种行为记叙句的表述功能。因为记叙文主要是写“人做事”(或“拟人做事”),“人做事”的经过不外乎是通过六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方式进行。六种行为方式转换到书面表述,就是六种行为记叙句。
(2)实验演示法。教材中有些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皮球浮上来了》、《称象》、《捞铁牛》等课文都是讲浮力的道理,都可提示学生回家结合预习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3)填表法。有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的,条理很清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设计表格(表格内容栏可以有引例,也可以没有引例),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填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4)情境法。教学童话、寓言、故事以及状物写景之类课文,可以通过游戏、演唱、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情和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预习《爬山虎的脚》,提示学生去观察“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预习《春天来了》、《秋天》、《初冬》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或在课前教唱“冬天的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印证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5)图示法。一是提示学生找寻或查看有关图片资料。如预习《长城》、《颐和园》、《南京长江大桥》等课文,可让学生找有关介绍它们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宏伟建筑的壮丽。预习《动物的远游》,可以让学生查看地图,了解动物远游的历程。二是提示学生以简笔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解,以解剖其纵横联系,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6)审题法。小学语文课文命题方式有以人物语言、以内容、以中心、以人物身份、以人物事迹、以人物名字、以处所或以环境命题等等。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作“窗口”或“眼睛”。我们预习课文抓住题目来理解,就可以“破窗而入”“看到灵魂了。”学会审题是读懂课文的基本功。预习中审清题意,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就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和重点。抓“题”预习,可以通过质疑、分析、抓题眼、联系比较等方法入手。如预习《飞夺泸定桥》一课,仔细审题,就知道题眼落在“飞夺”上。“飞”是速度快,“夺”是“强取”“抢夺”的意思。分析题眼后,初读课文,就不难发现作者是抓装飞”和“夺”这两个重点,一层一层展开情节的。进一步了解自然段的段意,又知道前四个自然段是围绕“飞”这个重点记叙的。后三个自然段是围绕“夺”这个重点具体记叙的。
通过审题法预习,我们就知道文章内容的选择、材料的安排、重点的确定及各段的层次都是围绕文题进行的。
语文教学方案 篇24
基础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通过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内容
1、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2、谁能代表你们班的写字水平上黑板把课题写一下。
3、你们看过动画片《九色鹿》吗?一位中年学者在谈到《九色鹿》这部动画片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古老的敦煌故事,我看一回感动一回。我语言乏力,实在没法称赞它。我只是想说:让我再看一遍吧!如果金钱可以买回过去的时光,我愿意倾家荡产去看《九色鹿》”听了这段话,大家是不是也想看看这部动画片?可惜,我没找到!不过,动画片《九色鹿》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民间故事创作的。他的字写得真好,谁也能把课题读好?齐读。
4、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习,预习得好不好,我们马上见分晓。
(1)你认为哪个词最有挑战性就读哪个。(指名选择朗读)
惭愧皇榜斥责滥杀无辜发誓发财背信弃义恩将仇报(齐读斥责、惭愧、发誓)
(2)文中有两个多音字,谁来读?“泄露(lu)暴露(l)”齐读
5、谁能告诉大家九色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多美的九色鹿啊!谁来把课文第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6、故事中的主人公除了九色鹿以外还有谁?(板书:调达)这又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diào”。
7、九色鹿和调达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同时要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8、谁能概括地告诉大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相机板书:
救
九色鹿——→调达
(←——
告密
二、自学探究
(一)
1、同学们,人们常把看到正义之事就勇敢地去做称作“见义勇为”(板书)那么,像调达那种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当初是信誓旦旦,到头来却又出卖恩人的行为你们能否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板书:(背信弃义、见利忘义)
课文刚读了一遍就用上了文中的词语,真了不起!这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两个主要人物。
2、你们能否从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感受到九色鹿的见义勇为?
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
3、你理解得真好!就请你把课文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把九色鹿的见义勇为表现出来。
4、除了见义勇为以外,你们还能感受到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板书:善良)
从第四自然段“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当调达被救后要向他表示感激时,他打断了调达的话,让他快回家。
谁来把第四自然段中调达的话读一读,读出九色鹿的善良。
(二)
1、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调达当时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2、当善良的九色鹿不求回报只要他不泄露住处时,调达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3、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调达会怎样对九色鹿郑重起誓呢?
4、接下来请大家默读6、7两个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调达的品质特点。
5、读完之后,你们想说什么?(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其中一个词语的理解?)
你们真会读书,能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关键词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6、当九色鹿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之中,而且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时,九色鹿的表现是怎样的?请大家读读这段话。
出示这段话: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1)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九色鹿,当时你会怎么想?
这句话中哪个词告诉我们九色鹿万万没有想到调达会见利忘义的?
从“竟然”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九色鹿当时的气愤之意。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当时九色鹿的无比气愤?(提示语中“气愤指着!)
(2)同学们,我们读书时不仅要抓住关键词句,好好体会,还要注意一些标点符号。课文中有插图的,我们还可以把图文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好课文。请看插图,是否能看出九色鹿的愤恨?(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你们仔细看看九色鹿的眼睛。九色鹿怒目圆瞪)
(3)请大家读读这段话,再联系前面的内容,想想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九色鹿的气愤以外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是啊,九色鹿当时的处境是那么危险,但是他仍然临危不惧,仍能义正词严地在堂堂的国王面前斥责调达的卑鄙无耻,实在是太勇敢了。)
(4)现在你们当国王,我就是九色鹿。请听好。
(5)国王们,听了九色鹿的话,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滥杀无辜”这个词大家理解吗?滥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出示。在这个词语中我们应选择哪一种?这个词能理解了吗?)
(6)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我们就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只有这样,感受才会越来越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九色鹿的愤恨、勇敢与机智表现出来。
(7)九色鹿的一番义愤填膺的话,让国王感到——(引读)
(8)同学们,如果你是国王,你准备如何惩罚调达?
三、小结
1、是啊,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对于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调达所受到的种种惩罚我认为都是他应得的下场。我们古人就总结了许多有关诚信的格言,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现在请大家读一读。(生拿出作业纸)
2、学了这个故事以后,你们能用一两句精炼的话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吗?
3、(指名上黑板)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将来的名人今天的名言吧!
4、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个生动的民间故事,在敦煌莫高窟,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九色鹿壁画,大家今后有机会可以去好好地观赏一下。
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调达
见义勇为←——背信弃义、
善良告密见利忘义
语文教学方案 篇25
一、导言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明文化,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有的虽然离开我们很久很久,但他们的动人事迹代代相传,他们的光辉思想、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发扬光大。我们今天这堂课要了解和学习的是谁呢?
二、出示像片、介绍人物
你们见过李时珍的像片吗?请看。
师:谁能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说李时珍是怎样的人?
生:湖北蕲春《本草纲目》药物学家医家
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他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
生:出生在湖北蕲春的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他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
生:李时珍是出生在湖北蕲春的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那么现在谁能把“《本草纲目》”这个词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再说一说?
生:《本草纲目》是由出生在湖北蕲春的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的。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读课文。
要求:读准音,不添漏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李时珍什么事?
2、出示小黑板(2)
那时候,行(xing
hang)医是受人鄙视的行(xing
hang)业。
师:多音字读哪个音?是第一个击一下掌,是第二个击两下掌。
(学生选择击掌,教师划去错误的拼音。)
师:“行医”是从事医生的`职业或做医生的意思,“行业”指职业。“世代行医”指什么?“世代行医”指世世代代,一代一代都做医生。
师:“鄙视”是什么意思?
生:“鄙视”是轻视、瞧不起的意思。
师:出示小黑板(3):
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
师:三个带点词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
生:都有“方”,都是药方。
生:“古方”指古老的药方。
生:“对症良方”的“良方”指好的药方。
师:“对症良方”的“症”指什么?
生:这个“症”指疑难病症。
师:“疑难病症”是什么意思?
生:难治的病,难以判断的病。
师:这两段话在哪一小节?
生:第二小节。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二小节,大家思考:
为什么李时珍能说出良方?
生:因为他学医时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许多药方。
(处处留心,暗自记下)
师:正因为如此,父亲同意他学医,这一节写他学医。
(板书:学医)
师:本文主要写了李时珍什么事?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李时珍立志学医,写《本草纲目》。
四、分节读课文,说出各节意思
师:两大组读一、二节,想想第一节讲什么。
师;第三大组读第三小节,想想第三小节讲什么。
师:第四大组读第四小节,想想第四小节讲什么。
师:齐读最后一节,说说这一节讲什么。
师:哪几节同编书有关?可合并为一段,课文重点写编书。
五、讲读重点段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三节。
思考: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师:这一节共几句话?
生:共有四句话。
师:分小组读四句话,再思考提问。
师:现在教师先讲第一句,另外三句话等会儿请同学上讲台讲。
这一句说了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研究药物。用上“一面----一面——-”连接“行医”承接上文研究“药物引起下文,起过渡作用。
另三句证讲什么?(请三位同学上么讲)
生:第二句讲了李时珍发现的药物收有缺点。
生:第三句讲他想病人吃错了药多危险。说明他时时想着病人。
生:第四句,讲他决心编一本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师:“完善”指什么?
师;李时珍为什么要编一本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生:为了病人不吃错药。
生:因为旧的药物书有许多缺点。
生:因为李时珍处处想着病人,他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不愿见到病人因吃错药而治不好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决心编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六、练习
1、组词接龙。
2、出示小黑板
药______
药_______
药______
药_________
_______方________方_______方_________方
(1——4组)说“药”,(5—8组)说“方”,每人说一个,先说书上的,再扩展书外,小组讨论。
语文教学方案 篇2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 小鸟图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
2、是啊,鸟儿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袋瓜里会迸出那些问题?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读读课文吧! (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反馈,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认读;
雾蒙蒙 鸟味 猎人 黎明 一瞬间嗯
喃喃地说 焐得热腾腾 浓浓的草木气味
(1)借助拼音,指名领读。重点正音:蒙和腾是后鼻音,瞬是翘舌音,前鼻音。“热腾腾”变为第一声
(2)去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自由记字形,再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喃 浓 嗯 味
换一换的方法:焐——悟,猎——-借
(4)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难句子朗读。
句子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句子2: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句子3: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读准多音字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读准了词语,而且能把难读的句子读通了,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2、交流感受。读完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父亲和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课文中句有一句话已明确告诉我们,快速找一找。
3、生汇报,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①指名读句子
②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吗?下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提出解决的办法。
2、指导书写:
(1)比较“并、喜、重、群”,发现规律;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
(2)教师范写喜和重,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以上两条写字规律。
(3)学生临写,再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 课让我们再来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 品读课文 ,感悟情感
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 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2 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 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 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 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语文教学方案 篇27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学习课文,知道火烧云名字的来历;
3、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课文从变化多与快两方面来写出火烧云的特点;
4、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5、能有感情朗读1~3节,并能够按提纲背诵第3节。
【教学重点】
1、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2、能有感情朗读1~3节,并能够按提纲背诵第3节。
【教学难点】
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观察过云吗?请说说。
2、揭题。
二、通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
2、读书检查:
请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三、学习第2节
1、请找出课文中写火烧云名字来历的句子。
2、学生回答。
3、自由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为什么叫火烧云。
(烧、着了火)
4、火烧云是真的在烧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红彤彤)
5、如果不用“烧”,而用“一直红到”好不好?为什么?
(“烧”字不但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
6、这一句还写出了火烧云的什么?
(范围广)
7、朗读练习。
四、整体感知
1、那么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思考。
2、学生回答,讨论交流。
(变化多、快)
五、学习第1、3节
1、学习第3节:
⑴ 读第3节。
⑵ 这一节写了火烧云哪一方面变化?
(颜色)
⑶ 学生再读第3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与快。
(哪些地方写出变化多,哪些地方写出变化快?)
⑷ 朗读练习。
⑸ 火烧云就只有这些颜色吗?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想象其他颜色。仿照课文的构词方法来说。
⑹ 按提纲背诵指导与练习。
2、学习第1节:
过渡:
火烧云出现时,天上发生了变化,其实地上也发生了变化。
⑴ 学生自由读第1节。
⑵ 学生说说地上发生了哪些变化?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⑶ 地上的景物为什么发生了这些变化?
⑷ 为什么火烧云会使他们发生这些变化?
(用两种颜料混合会变成其他颜色来说明。如红与绿混合变成黑。)
⑸ 有感情朗读第1节。
六、小结
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火烧云怎么样?用一个字。
(美)
2、火烧云还有更美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体会。
【板书设计】
火烧云
多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
颜色变化 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快 一会儿……一会儿……
一会儿……一会儿……
语文教学方案 篇28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都喜欢欣赏美丽的图画,有一天,老师到外面也拍了一些图画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想不想看啊?
2、演示:
秋天山野的景色。
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季节吗?
(板书:秋天。)
3、老师给大家看的就是秋天的图画,齐读课题。
4、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也背上旅行包走进秋天的图画,转一转、游一游,好不好?让我们一起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看,小火车来接大家了,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四样法宝都带齐了吗?这四大法宝就是带上你们的眼睛仔细看,带上你们的耳朵认真听,带上你们的嘴大声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带上你们的心,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系上安全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二、初读课文
1、瞧,我们的路线图就在这(语文书),这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新朋友,别忘了跟他们打声招呼。
(生读课文。)
2、检查生字、句子:
⑴ “红叶号”已经带着我们到了目的地,看,果园的果子都熟了,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果子吧!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水果上面的字,这个果子就是你的了。
(过生字关)──还有更大的果子呢?(过词语关)脸颊,指的是哪儿,用手摸摸──
⑵ 发现没有,书中有一句话把大部分的词语都装进去。快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文第二句,指导学生读准读通。)──摘到苹果一定很开心!让我们把生字和词语宝宝送回课文中读读吧!读给同桌听,读对的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三、新授课文
1、刚才,“红叶号”已经带着我们驶进了美丽的秋天,驶进了美丽的田野,我发现小朋友们都格外地投入,你们被这秋日的景色迷住了是吗?谁能告诉老师,你们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呀?
⑴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① 你看到梨树怎么了?(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梨子成熟了、又大又黄。)多说几个。
② 我们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这金黄的灯笼是……是啊,这一只只又大又黄的梨多像是金黄的灯笼高高挂在枝头啊。多美啊!
③ 你能来读读吗?
⑷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无数金黄的小灯笼。果实累累,真诱人啊!你在很用心地读,谁再来试试?
⑸ 过渡:
呜呜呜,列车开啊开,你还看到了什么?
⑵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① 你读懂了什么?
(苹果成熟了。)
② 那直接说“苹果成熟了,”好不好,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 读出你的喜爱吧。
⑶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① 什么叫稻海啊?是一株稻吗?二株吗?……那是什么?(是啊,是数不清,是许多许多的……)这就叫稻海。
② 让我们去秋天的田野感受一下这丰收的场景,感受一下这起伏的波浪吧。
③ 理解“翻”,为什么用翻呢?
对啊,稻子太多了就像海一样,风一吹就像翻起了一层一层的波浪。
指导读。能读出多的韵味吗?
⑷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① 图片出示“燃烧的火把”。
② 为什么说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③ 读。
2、齐读四句话,如果去掉颜色的词好不好:
师:是啊,那是成熟的颜色,那是收获的颜色。它让我们的秋天更加多姿多彩,它让我们的秋天更加……
3、学习第一句:
⑴ (放音乐)我们乘坐着红叶号来到如此美丽的季节中,来到如此多姿的田野中,我们看到了梨树( ),看到了苹果( )看到了稻海( )看到了高梁(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消息,那就是“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⑵ 让我们把这个消息,把这份喜悦带给所有的人吧,谁来?
──听出了你发自内心的喜悦
──听出了你的……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快乐说出来吧。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快乐喊出来吧。
4、小结: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四、生字指导
1、今天我们的“红叶号”之旅就要结束了,老师刚才在那还摘了好几个成熟的苹果,瞧,它露着红红的脸颊。
2、让我们把红苹果里的生字请进田字格里。
3、瞧,住进了新家的生字宝宝多高兴啊,仔细观察。
4、跟着老师一起写写他们吧。师范写。
5、你们能写好它们吗?生描红。
语文教学方案 篇29
一、导入 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 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 。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 :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略)
语文教学方案 篇30
【教学背景】
《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分成小组,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我在一个班级按照老方法上课,学生虽然搜集了大量资料,但是通过交流发现,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思考,没有分析,甚至有些学生从网上直接下载资料,却从头到尾没读过一遍,还有些学生把搜集的对联、公司名、广告语、说明书、不规范用语、荧屏错别字等抄错了字或读错了音。在课堂小结时,我让学生以“我从中学到了语文”为话题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竟然有不少的学生用一两句话敷衍了事,有的甚至直截了当说:“我没有学到语文。”
课后我认真总结,意识到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要教会学生方法,并要寻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载体。于是我把教学切入点定位在学生的姓名上。
【课堂描述】(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叫我“丁老师”,对我的了解仅限于此,今天我要隆重介绍自己!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师:我姓丁,名台会。大家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和我同姓的人吗?
生:丁汝昌。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
生:他是民族英雄,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带领清海军八次击退日军对威海和刘公岛的进攻,日军又向丁汝昌劝降,被他严辞拒绝。后来,北洋舰队惨败。丁汝昌面对一些准备投降的官员的要挟,以与舰队共存亡的气概,服毒自尽。他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生:还有中国语言学家丁声树。
师:很好!大家知道他主持编写过哪部书吗?
生:《现代汉语词典》。
生:(轻声)还有丁春秋。
师:你知道他是哪部作品里的人物吗?
生:金庸的《天龙八部》,是个大魔头。
生:还有《孔乙己》里的丁举人,是他打折了孔乙己的.腿。
师:很好!大家知道很多历史人物,也读过不少的文学作品,了解了我们老丁家不少的人物,当然,这其中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我可是个好人呀。(生大笑)至于“台”字,是我的辈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根据族谱,同一辈分的人,要用统一的字,那我就是“台”字辈,“会”的意思,是我的父母想让我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其实我们的姓名都是长辈精心选择的,包含了许多语文知识。你知道自己名字中的语文知识吗?大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书。
(学生自己或者互相查阅资料)
张萌:“萌”有萌芽,萌生的意思,比喻新生事物的产生。我想爸爸妈妈希望我象新生事物一样,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王鹏:我的名字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我知道爸妈的良苦用心了。
张博文:爸爸妈妈希望我博览群书,成为博学多识,有博爱精神的人。
李旭:“旭”指初出的太阳。家人希望我将来如旭日东升,成为家喻户晓的人。
任晓凤:我要做“人中之凤”。
张嘉慧:“嘉”是美好的意思,“慧”是聪明的意思,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是“秀外慧中”的意思。我的父母希望我既有秀美的容貌,又有聪慧的资质。
梁涵:我要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董昊:“昊”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广大无边”;一是“指天”。
我要做一个心胸宽广,心比天高的人,“巾帼不让须眉”嘛!
……
师:同学们,你能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吗?
生:这节课真有意思!
生:我学到许多成语,古诗,典故。
生:如果语文课都这样就好了!
生:小小姓名中蕴含了这么多语文知识。我理解了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
生:今天我漫游了语文世界,大开眼界!
【教学分析】
有人说语文是海洋,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语文的海洋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可能会习焉不察,不知道该到那里去寻找语文,怎样能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此次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探究,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的确如此,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次活动中,我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他们的名字入手,大大激发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开发了他们的潜能。同时,形式的开放,也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语文的魅力。
【教学反思】
学生没想到跟随自己多年的姓名中蕴含了这么多的语文知识,课堂发言人数达到33人次(班级总人数为38人),其中语文基础不太好、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其中。学生觉得这堂课比较新奇,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明确每一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在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时,不一定要把眼界放得多么远多么广,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易于掌握的、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真正体会的学习的乐趣,这才是新课改的初衷!
上一篇:有关文案策划
下一篇:母亲节活动最新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