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方案(精选30篇)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桥、加、利、米、进、入、国、车”8个字,会认“造、重、量、童、钟、担、汽、通”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 通过“说说画画做做”,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桥展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奇妙的桥,相机学习生字“妙”,生词“奇妙”。
个别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1、 大家想去看看这些奇妙的桥吗?赶快读一读课文!圈出生字。
2、 检查生字。
3、 过生字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要求把语句度通顺,把自然段标出来。
2、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 指名回答。
四、学习1、2自然段,感悟朗读。
1、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
(4)说说你见过的桥是什么做的。
(5)齐读第1自然段。
2、 学习第2自然段。
(1) 如果有一座桥是用玻璃做的,想想会是怎样的呢?
(2) 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 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觉玻璃桥的奇妙?指名读。
(5) 分小组,边读边想,如果你站在这座桥上,会怎么想?
(6) 说说感受。
(7) 一起读2自然段。
(8) 齐读1、2自然段。
五、学习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齐读生字。
2、 找找有几个独体字。
3、 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说一说。
4、 范写生字。
5、 学生练习写。
6、 展示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复习讨论学习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学习3、4自然段。
四、说说画画做做自己想造什么样奇妙的桥。
五、学写生字。
1、 出示“桥、进、国”。齐读。
2、 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说一说。
3、范写生字。
4、学生练习写。
5、展示作业。
板书设计:
奇 玻璃桥 12米 8米 18吨 晶莹透亮
妙 纸 桥 15米 3米 完全不必担心断裂
的
桥 盐 桥 万丈 通行无阻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2、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对于桥,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1、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
3、赏析、品味桥之美:
⑴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⑶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⑷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4、我看桥之美:
⑴ 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⑵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欣赏──安详自在
桥感受美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3、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经历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课前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崇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引出课题: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配乐自由读全文。
2、围绕“家乡的桥”,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3、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随学生的兴趣点调整教学环节,组织教学)
1、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2、品读王维的诗句,理解“撷取”的含义。
3、播放媒体,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感受中华书法艺术品的美妙,体会儿时坐船、看桥名、听故事的情趣。理解、积累“飘逸潇洒”、“刚劲雄健”。
4、指导朗读,抒发阅读感受。
5、欣赏家乡小桥的造型,借助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介绍介绍。
6、欣赏作者儿时在桥边玩耍的情景描写,指导朗读,体会惬意与难忘。
四、根据板书提示,总结课文。
1、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2、创设情景,表达感受。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根据本学期区英语教研室工作安排,10月22日我校将与宝塔、淳溪小学三校进行协作区交流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展示一节精彩的英语课,同时结合我校英语教研组的计划,决定举行英语四年级新教材对话板块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体英语教师。
二、活动内容与方式:
1、主要针对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四年级上册的Unit5Ournewhome内容进行设计,课型为对话教学:Storytime,1课时内容。
2、参赛教学设计以Word文档为主,辅助教学PPT课件内容。具体包含内容参见附件。
3、格式要求:⑴所有参赛教学设计须采用统一的“教学设计模板”(见附件),提交纸质稿和电子稿(Word文档文件及辅助电子课件);⑵页面设置请使用A4纸,行距为20磅,正文用五号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
4、10月8—9日用压缩文件形式将参赛作品发送给教研组长,邮箱:@163。
5、10月10日进行现场教学设计展示评比活动,每位参赛老师根据PPT课件阐述各自教学设计。请各位英语教师及时安排好课务,准时参加活动。
三、活动要求:
1、教案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符合英语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多个维度全面考虑;教学方法应注重学法的指导,激励评价;教学过程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重视组织学生自主、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交流,评价。
2、参赛教学设计须为作者本人原创,严禁抄袭,如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必须标明出处。凡发现有雷同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评审由全体英语老师共同参与互评,并要求经验丰富的李玉堂老师进行点评指导。评审组坚持公开、公正,本次评选设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附件:
参赛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学校
设计主题
1、教学内容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设计(注意:每一教学步骤后要说明设计意图) 步骤1:
设计意图:
步骤2:
设计意图:
步骤3:
设计意图
5、教学板书设计
6、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篇第一部分:教学模式设计与解读
教学模式名称:信息化教学模式学科:语文姓名: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模板
说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应该把同一主题的三个环节部分进行有效设计。作者信息
NO、1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NO、2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
第三步: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反思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5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打斗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①进攻者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②蝈蝈很凶狠被活活咬、一跳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③勇敢纵身追捕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④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明确: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明确: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6、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7、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学生自由发言。)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布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雨点》。
师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课文中共有4句话,配有4幅图。请小朋友一边看一幅图一边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
3、通过自己的读,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懂读好。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1)(出示生字)落。读准字音
雨点是从空中落下来的,它落进了池塘里。
(2)(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
池塘里的水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一动也不动,就像什么?书上用了哪个词?
Shuì jiào
(1)(出示词语:睡 觉)读准字音,“睡”是翘舌音。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所以“睡”这个字很有意思,是个眼目旁。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指导读好第1句。
(二)讲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溪画面)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sàn
出示词语:散 步)读一读。
2、为什么不说它睡觉,而说它在散步呢?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3、指导读好“散步”。
4、指名读第2句。评议,再读。
(三)讲读第三句。
1、自己看第3幅图,小声读第3句话,能不能把意思读懂。
(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河画面)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他有没有读懂。
3、评读。
4、齐读第3句。
5、小结:刚才大家看着图,自己读懂了第3句话的意思。
(四)讲读第四句。
1、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自己读第4句话,能不能把第4句话读懂、读好。
2、指名读。
3、评: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Hǎi yáng tiào yuè
(出示词语:海 洋 跳 跃)
4、指导读好“海洋”、“跳跃”。
5、齐读第4句话。
四、指导朗读。
1、现在谁能把整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呢?
2、自读、互读、指名读、赛读、全班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这些生字不光要认识,还要能记住它们。
本节课,我们学了几个有三点水的字?
3、“落”是上下结构的字,三点水在这里不做偏旁了。
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海”这个字请小朋友注意右边“每”的笔顺。
“洋”这个字怎么记呢?
4、师范写“落”、“海”、“洋”。
5、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头饰、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头扩词。
海( )( )( ) 落( )( )( )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2、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来读好下面这几个词语: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3、看着板书或屏幕,试着背诵课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然后问:我们来演一演这个课本剧好吗?
4、拿出自己做的头饰,边背边做动作。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2、多媒体课件显示:雨点落进果园里、树梢上、田野里、池塘里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 。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课老师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4、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板书设计:
池塘 睡觉
小溪 散步
2、雨点 江河 跳跃
海洋 奔跑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情”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
搜集咏梅的古诗、名句,也可提前学唱歌曲《红梅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
同学们,说起梅花,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么,通过以前的学习,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相机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
歌曲等。)
2、板书课题
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能够马上解答的就解答出来,答不出来的可以通过学课文来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梅花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促进学生从心理上对梅花产生情感,能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交流的勇气。
二、 抓文章主线,梳理课文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梅花讲了什么事?(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交流
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大家仔细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勾画出来。
(学生自读自划-------小组内交流统一)
四、班内交流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①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②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③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④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⑤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讨论交流:你从这五件事中怎么看出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放手让学生谈,他喜欢哪段就谈哪段,老师点拨)
1、“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师点拨:(1)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呢?(设计意图:结合上一课所学或者课外的都可以,下面的诗句意思不必让学生记住,老师把握好就可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我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飞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雨丝,
细得好像心里的愁。从这些诗句,可以体会出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诗句时要读得慢而沉。)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有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老师点拨:(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分外爱惜) 学生圈划有关重点字词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是玷污得的吗?”是什么句?读出强烈的反诘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赛读,穿插评价,齐读)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老师点拨:(1)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有关字词回答,也可以自己想。)(2)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举例说说。是啊!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当"非点"袭来时,我们的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他们,不也是这朵朵梅花吗?作为跨世纪的'年轻一代,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 让我们深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3)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板书:民族魂)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
(4)“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反复读这句感叹句,你从中领悟到什么?(相机板书:临别送图)
指导朗读:升华学生对梅花魂这种民族魂,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4、其余几处学生自由交流。结合理解,感情朗读。 (相机板书:失声痛哭含泪递绢) (这几方面学生谈到哪里就引导到哪里,不一定按照这个顺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与文本对话,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随后有体验地朗读课文,获取阅读体验,更深刻地品味老人的真挚感情。
5、过渡小结:载着无尽的思念,船儿越飘越远,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深切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想,此刻,不仅是我,还有你,还有他,我们全班同学的心都被一种真情深深地震撼着,同学们,震撼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板书:爱国心)
6、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请大家深情朗诵:“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把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心里,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国家!
五、自由朗读全文
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六、拓展作业,加深体验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附板书:
梅花魂
(民族魂)
思乡 分外 失声
落泪 爱惜 痛哭
爱国心
临别含泪
送图递绢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并学习这种品格。
3.领悟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主人公的爱国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文重点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勾画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魂》,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掌握的程度。谁愿意来给大家读课文?其他的同学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梅花的品格,了解了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骨气,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顶天立地,应该像外祖父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
2、“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设计意图:“温故才能知新”,复习旧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新知识的一种探求和发现。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作者的方法,教师点拨)
(1)外祖父教“我”读唐诗
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寄托在教育外孙女的读书中。
(2)“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
在这里作者抓住了对外祖父动作的细节描写——“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中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仅是梅花,而且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
(3)临别送墨梅图
这段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中心的。临别送亲人的礼物,外祖父选择了墨梅图,更可见梅花在他心中的分量。再加上对梅花魂的详细讲解,更看出梅花之中有外祖父无法割舍的情愫。
(其他地方相机引导,只要抓住描写人物文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表达方法体现其特点,能够讲出道理就可以。)
2、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它与第一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前后呼应、首尾连贯。这也应该算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方法吧。)
3、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成文,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从语言文字到思想,第二课时从思想语言文字,就这样走了一个来回。可是这一课时的重点却是教给孩子写作方法,然后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三、课堂拓展
根据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我们来自学阅读链接《故乡》和主题丛书《情归故乡》中的《思乡情》两篇文章,看看这两篇文章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班内汇报)
设计意图:这正是学以致用的拓展。
四、识记生字
1、生字带词读,最好找差生读。
2、让学生自己谈谈哪些字容易写错,错在什么地方。
3、当堂书写练习(及时纠正写字的姿势)
五、布置作业
选择课文中优美段落,主题丛书《思乡情》中优美的段落进行背诵积累。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8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a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b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尝试
1.利用全文动画来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1)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雨、雹子、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雷阵雨出现。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2)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汽)
(3)小节: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2.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1)学生进入专题网站,选择感兴趣的知识读,引导学生把兴趣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2)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学中用电脑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通过专题网站,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了解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丰富形象思维。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导启发: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了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人们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2.学生在校园BBS中就上述话题留言。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有效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利用网络提供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效益。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车的世界》。课本54-5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继续认识各种车辆名称,大致了解各种车的用途;巩固19个生字词,正确书写共、汽、无、行4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19个生字词,会写共、汽、无、行4个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到了车的世界,认识了许多车,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些汉字新朋友。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认识的车吧!(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车。)
2、看画面,说说车的名称。
3、利用各种形式复习生字词。
4、把自己知道的车的名称与用途跟小伙伴说说。
二、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小朋友们,你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字,看看你认识屏幕中的哪些字?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讨论识字。
4、汇报交流小组学习生字的情况。
5、用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说话。
三、巩固练习。
1、做找朋友游戏。
(1)音节、词找朋友。
(2)图、词找朋友。
2、听音找卡片游戏。
3、出示连线题。(课件出示各种车的图片和车名生字间的连线。)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写的四个字。
2、观察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一说怎样写能把字写漂亮?
重点指导汽、行、无三个字。
强调行和汽字都是左右结构,左右两边写得要匀称。提示写好汽的最后一笔。
无是独体字,整个字占四个格。
3、请平时写字好的学生上台表演,然后评议。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写完了与同学交流。
五、课外拓展。
1、你还会写本课的哪些生字?试着写一写。
2、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各种车的用途。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熟 塘 报 落 岸”。
2、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跟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当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蓝天 池塘 岸边 电报 运动场 熟了 当作 底下 金子 往下落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蓝: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监”字第一笔是竖。注意与“篮”字区分。
塘: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唐”字。“唐”字的第七笔是竖,要出头。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熟: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上是一点一横,左中是口;左下是“子”,第三笔要写成提;右上是“丸”字;下面是四点底。
报:左右结构,右边的笔顺是:横折钩 竖 横撇 捺
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洛”字,这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5)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稻:稻子,水稻。农作物的一种,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水稻脱壳后的米粒。
藏:捉迷藏,藏起来。就是躲着不让找到的意思。
催:急着、催促的意思。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6
熟 塘 报 落 岸 蓝 金 池 底 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的的特点,知道是收获的季节,感受到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比较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叶子发黄落下,候鸟南飞等一些自然现象发生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2、体会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谁摘下了苹果,就带着同学们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蓝天 池塘 岸边 电报 运动场
熟了 当作 底下 金子 往下落
二、学习课文
1、从整体入手学习,教师伴着音乐范读。
(1)让学生边听边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思考:到了,自然界的景物有哪些变化?
2、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相应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
3、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看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来了,天又高又蓝,还有一朵朵白云。教师板书:天:蓝 高 云:白
(3)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高高的”使句子更具体。
C。指导朗读,突出蓝天的特点。
(4)让学生观看画面,欣赏的天空。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的美丽,读出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样?
,稻谷熟了,一片金黄,像是铺上了一层金子一样。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喜欢的语句,谈看法,体会粮食丰产的景象。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一眼望不到边”说明稻田所占面积大,是好大一片,使人看不到边际。
“黄澄澄”是写稻田的颜色,这是稻子成熟的表现,说明了粮食的丰产。
“铺了一地金子”说明稻子长得好,满地都是,用比喻的方式表明稻子成熟。
板书: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片金黄。
(5)师小结:,稻子成熟了,大地一片金黄,远远的看不到边际,就像是金子洒满地,面对这一切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运用读的方式,体会那种丰收的喜悦。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第三、四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A。读这两个自然段。
B。想一想,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有关语句谈一谈大自然的变化。
(2)各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一片一片树叶从树上落下,小鱼藏在落叶下边把落叶当作了伞,小蚂蚁在落叶上爬来爬去,来回跑着,把落叶当作了运动场。燕子看到了落叶,把落叶当作了电报,它们要到南方去过冬了。
板书:黄叶:落下来。小鱼——伞 小蚂蚁——运动场 燕子——电报
(3)师小结:这些语句使我们感受到:来了,自然界里的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4)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注意指导: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一片一片的”能够说明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是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陆陆续续的感觉。)
C。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实物演示。
D。指导朗读,突出落叶的特点。大家评议。
三、组织学生观看的录像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附:板书设计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
3、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课前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安徒生。
2、教师:
搜集点童话及安徒生的资料。
【教学内容】
1、介绍童话这种文化及作者情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课文带给我们地思想启示。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那么在你遇到了意想不要的困难时,被别人耻笑轻视时,在你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你会怎样呢?你是不是以为上苍太不公平了,把所有的惩罚都给了你?其实你只要努力进取就会成为一只白天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安徒生笔下地丑小鸭是怎样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
2、介绍童话及作者。
3、感知课文内容,速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⑴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⑵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⑶当丑小鸭
变成白天鹅,大家都来赞美它,它为什么会感到难为情?
⑷这篇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问题探究
1、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地天鹅?
2、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生在鸭场里也没有关系?
3、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己一生生活的.写照?
三、体验反思
1、我们因从丑小鸭身上学些什么?
2、丑小鸭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篇童话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丑小鸭,那么就动动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个小片段吧。
题目《我爱丑小鸭》、《丑小鸭与我》、《我也是一只丑小鸭》、《丑小鸭给我的启示》等等。
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已经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会有怎样的生活呢?
五、作业
1、积累词语,抄写!
2、完成研讨与习题一、二。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教材依据】
倒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节课内容。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让学生通过文字游戏感受民族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进一步利用同桌关系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到数学王国,理解倒数的概念。利用倒数的概念学会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在设计本节课内容的时候,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尽量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3、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倒数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概念,能正确的找一个数的倒数,知道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会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是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先引导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理解倒数具备的条件,会找一个数的倒数。(真分数和整数的倒数),紧接着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引入小数和带分数,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从而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找小数和带分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培养学生学会在小组内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寻数学知识的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 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1、 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人小”,大家可以说“小人”,好不好,有情趣没有?
生:(大声喊道)好!
师:学科
生:科学
师:人人为我,
生:我为人人。
师:上海自来水,
生:水来自海上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字颠倒游戏好玩不?
生:好玩。
师:那我们再来玩一种文字游戏,大家听好了,老师说“秦少坤是朱倩倩同学的同桌”,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还可以说“朱倩倩是秦少坤同学的同桌。”
师:老师能不能理解为“秦少坤和朱倩倩同学互为同桌呢?
生:开始有些迟疑,然后回答到“可以”。
板书“互为”
2、 数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有这样的美妙,其实在数学王国也存在着这样的美,我们不妨来试试。老师比如说“3/4,大家就来说4/3.
师:6/7
生:7/6
师:8/9
生:9/8
师:像这样6/7和7/6的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师问:那么什么是倒数呢?谁知道?
生:没人回答。
师:既然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倒数?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几道练习题。
二、 探究新知:
(一) 倒数的概念:
1、出示下列习题。
4/5×5/4= 6/7×7/6= 1/8×8= 2/3×3/2= 5×1/5= 2/9×9/2=
(1) 指名学生回答。
(2) 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 小组内进行交流。
(4) 各组汇报交流的情况。
(5) 师总结归纳:
①
② 这些算式的乘积都是1. 这些算式中分子和分母都打颠倒了。
2、 学生齐读倒数的概念,理解倒数具备的条件。
(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刚才认识了倒数的概念,如何去找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就可以了。
师:好,老师现在给大家出几道练习题,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生:欢呼雀跃(表现出极其热情的表情)。
师:4/5的倒数是( ),5/6的倒数是( ),
0.2的倒数是( ),1 1/2的倒数是( )。
生:相互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汇报交流的结果。 学生汇报:
生A:4/5的倒数是5/4, 5/6的倒数是6/5。
生B:0.2的倒数是1/0.2, 1 1/2的倒数是2. 板书: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C:我和上面的同学答案一样。
师:老师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同学B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答案又是多少呢?小数和带分数如何去找它们的倒数呢?
生:叽叽喳喳,没人敢回答。
师:既然大家都不会,老师来告诉大家:小数在找倒数的时候,首先要将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即可。带分数在找倒数的时候,要将带分数先化成假分数,然后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即可。大家会了吗?
生:(齐声回答)会了。
生:再次将刚才做错的题目纠正过来。
师:同学们,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有人问老师数字0和数字1的倒数是多少?老师有点不知道,大家能帮老师这个忙吗?帮老师找到这个答案,好不好?
生:好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交流结果。
(二) 特殊数字的倒数:
生1:我们小组一致认为数字0没有倒数,因为0×0=0,根
据倒数的概念判断,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所以我
们认为0没有倒数。
生2:我们小组大家都认为数字1的倒数的1,因为1×1=1,
根据倒数的概念进行判断,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
以1的倒数是1.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表现太棒了,大家说的一点都没错,
看来大家对倒数的概念已经理解了,老师很欣慰。
板书: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三、 巩固练习:
1、 3/5的倒数是( ), 0.5的倒数是( )。
2、判断:
①、 1没有倒数。( )。
②、0的倒数是0( )。
③、0.4的倒数的2/5( )。
四、 拓展练习:
列式计算:
1、4/7乘以它的倒数是多少?
2、1/6乘以2/3的倒数,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本节课即将结束,大家在本节课中学到了那些知识?请你用:“我最高兴的是,令我最思索的是,令我最想说的是,令我最满意的是”中的一句或者多句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一下。
生1:令我最高兴是本节课我认识了新的一种数-----倒数。 生2:令我最满意的是本节课我不但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倒数,而且我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 作业: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有效反思】:
本节课教学自己感觉成功之处是:
1.学生对倒数的概念理解了,知道倒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会找一个数的倒数。
2.学生课堂上参与率高,在小组内能和大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是:
1.学生对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全班有。
1/3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需要课后及时进行辅导。
2.本节课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这是本节课不足之处。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学习目标: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作业:
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认识这篇童话作品的自传特色;分析文中丑小鸭的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通过交流,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丑小鸭是因为心中有梦想有追求,坚持不懈才变成了白天鹅;让学生在读中得到启示:只有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丑小鸭对自己遭遇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
2、理解童话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丑小鸭出世后那种丑陋的图片和成为白天鹅后飞翔在空中的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看了这两个课件后想象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历程。
在学生畅想后老师进而导入新课。
二、走近安徒生,了解安徒生的经历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共一百六十余篇。《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安徒生一生境况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当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写追求,终于成为一名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这段经历为他创作丑小鸭这一形象积累了深厚的素材,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正如作者所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三、走近作品,合作探究
1、学生预习课文,弄清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丑陋 讪笑 嫉妒 迸出 弥漫 来势汹汹
2、点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其余的同学归纳课文的.内容:
⑴ 以“丑小鸭的成长流浪”为线索。
⑵ 丑小鸭流落的地方及所发生的故事。
出生地:被嫌弃 受鸭群鸡群排挤讪笑 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欢迎他
沼泽地:受歧视 连猎狗都不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和幸福
老农家:母鸡和雄猫赶他走
花园里:被赞美
3、用一句话概述童话的内容:
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以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4、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
5、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⑴ 他在农家生活安定下来,但他渴望到水里去游泳,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⑵ 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丑小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感到非常空虚。
⑶ 春天来了,当他又看到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便不顾生死飞向他们。
正因为丑小鸭的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6、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关键句子:
⑴ 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⑵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⑶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⑷ 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议论后作答。
明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望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她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
7、为什么周围的动物都认为丑小鸭“丑”呢?你认为他丑吗?
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
第二问让学生展开讨论,不应认为它丑,言之有理即可。
8、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⑴ 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⑵ 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⑶ 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 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四、紧扣作品,读出自己
1、研究探讨:
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可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2、读完这篇童话,你在思想上得到了怎样的深刻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看法。)
3、你有过丑小鸭般的经历吗,你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讲出来让我们听听,让我们也学习学习,好吗?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片断作文。
⑴ 丑小鸭与我
⑵ 《丑小鸭》续篇
2、探讨:丑小鸭的现实意义。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5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计本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盒子,发现不同种类的盒子的不同功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初步树立设计意识,培养简单的设计能力。
《会变的盒子》这课,我抓住课题中的“变”字,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学习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过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形成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在轻松、自然、独立的学习氛围中,把教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由浅入深地进行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获取学习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21页左上方的“小体验”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拆解旧盒子并反折成新盒子这一过程,探究纸张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了解纸盒各部位的作用,为制作纸盒娃娃作准备。接下来,教材通过六张图片,分五步介绍了如何用拆、画、剪、折、贴等方法制作纸盒娃娃。
第22页展示了七幅学生作品。通过欣赏分析学生作品中哪些地方巧妙应用了本课所学,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运用哪些以前学过的制作方法,结合小纸盒原有造型,设计出有趣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课本剧中的角色,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还可以是笔筒,杂物盒等小摆件。
三、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对折、剪、贴、画等基本方法并不陌生,在之前的美术课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根据图示动手制作的经验,对纸盒造型有一定了解,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工、装饰纸盒。但是,他们对于纸盒的基本构造,以及盒子是怎样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少有探究。学生对拆解纸盒抱有极大热情,但是能否把拆开的盒子反折成新的盒子,对他们将是一个考验。这一方法虽然有一定难度,但过程却其乐无穷。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空间想象力。
四、学习目标
1、通过生动直观的纸盒通关游戏和教师示范,经历独立拆解纸盒由立体变为平面的过程,由浅入深地了解盒子的基本构造。
2、通过观看纸盒娃娃制作过程的微课和师生合作探究制作小熊划船的过程中,学习并复习用拆、画、剪、折、贴的综合方法把纸盒变成新形象。
3、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七幅学生作品,补充学习卷和组合的综合方法。
五、重难点重点:
了解、改变盒子的构造,并设计制作出有趣的新形象。
难点:立体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激活与引导。
六、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盒子的展示来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通过观看微课和师生合作探究,在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中归纳拆、画、剪、折、贴的综合方法,达成目标2。
3、在观察和独立思考中,回忆之前学习的卷和组合的方法,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7。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评论(0)
1、组织教学:
师:欢迎同学们再次和老师一同进入多姿多彩的美术课堂!
师:今天这节课的主角就是它——盒子!(板书部分课题:盒子)
盒子有什么稀奇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它们都是什么材质做成的?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出示教具:盒子)
2、观看课件:
师:图片中古代和现代的盒子材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分别用不同的材质制成的,有纸质、金属、木质等
你可别小瞧它,它可是老师的魔术道具,一秒钟就可以变得不一样,不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喊出”盒子变变变!”(将盒子反折,露出小鸟的形象。)
神奇吧!你也想给盒子来个大变身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这——会变的盒子。(补充完整课题:会变的盒子)
【调动学生兴趣,为进入下一环节做好精神准备。】
活动2【讲授】探究实践
1、纸盒游戏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关于纸盒的通关小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初级难度:数数盒子一共几个面并标出来。
生:展示盒子的六个面。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
师:中级难度:请你拿出一个纸盒,迅速把它展开变成平面的,你还能找到之前的六个面吗?试着标一标。
生:迅速拆开自己搜集到的一个纸盒,初步了解它的制作方法。
师:高级难度: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再把它反折成一个新盒子吗?想想为什么要反折盒子?
生:反折纸盒,在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它的制作方法,并在活动中了解纸盒展开图与盒子的关系。
师:盒子的外部布满了广告,比较光滑,不易上色;而盒子内部展开的平面图就像天然的画纸,便于绘画。(通过对纸盒进行“展开→还原”的活动,初步了解简单的设计与制作盒子的基本方法。)
2、提出质疑
师:除了红色部分的六个面外,白色部分起到什么作用?(出示课件:纸盒平面图)
生:连接、加固。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
1、师生合作
师:老师也想仿照着做一个小熊划船的纸盒形象,可是看起来很单调。你能想办法让它看起来更加饱满艳丽吗?
生:因为老师只用到了纸盒的两个面。加船帆、号角、海浪。
师:讲解剪的方法。留一个面上的图案不要剪,其他面上的图案沿着轮廓线剪开,不要剪掉。
剪、折、贴好盒子。小熊终于扬帆起航啦!
同学们还有哪些创意?还能用哪些制作方法?(观看课件)
生:卷、组合。(板书:卷、组合)
相同纸盒横着设计、竖着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
2、欣赏学习
欣赏课件:优秀作品。
【通过小组研究、实践,发现更多方法及问题。相互启发构思,为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4【作业】实践创新
1、明确作业要求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那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
师:看作业要求。
运用不同纸盒进行大胆组合与创作,可以合作或独立操作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合作能力,通过巧妙利用纸盒的形状和颜色进行组合制作,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2、评价展示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将变身后的纸盒拍照上传至微信群。
师:展示各小组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在微信群和课堂上分别进行文字点赞评价和口头评价。
生:学生互评,点赞加笑脸。
【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展示并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述。】
师:到底哪个同学的作品才是最受同学们喜爱的作品呢?评选截止至今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评价和点赞。
生:学生谈收获。学生课下继续评价。
【通过微信网页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拍照展示与评价,实现家校互动的一个平台。】
3、总结
师:经过我们的巧手、巧心,即将被抛弃的盒子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生活中有许多废旧作品,我们要善于利用变废为宝,美化身边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孤、帆”四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班齐读,分小组读,指明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情商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雄伟秀丽
望天门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青山——相对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边来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7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8
一、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是课堂的重要资源,是学生的一个独立的对话伙伴,它可以凭借符号信息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发出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我叫足球》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可爱的说明文,读来又像生动的故事,与孩子的心灵非常贴近,我们应该好好地挖掘教材的内涵。我通过自己角色的转换和情境的'创设,由听我介绍到学生自己去读悟课文,完成与文本的亲切对话,让文本成为一个有声的朋友,使教材变得鲜活。但是,教材又只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要用好教材,又不能只依靠教材。所以,我借着这篇课文,和学生一起走入了一个更为广阔、更充满活力的足球世界,让孩子热爱足球,让足球走进孩子的生命之中。也许,生命会因此而更精彩。
二、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只有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和启发。
1.内部思维动起来。
在看过足球场上精彩的一幕幕后,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迫不及待地进入了阅读。这时,他们的目标是读流利,这就必须要靠自己动脑、动口,进入符号世界,加工处理符号信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他们的思维无形地活跃着。再有,我让学生说说小脑瓜里的问题,还想了解什么?培育他们的问题意识,不断激起学生问题的涟漪。一堂课的结束,不但使他们充满了喜悦与满足,并且充满激情地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来回应、拓展课堂生活。
2.外部肢体动起来。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听听欢快的音乐,自由奔放地动一动、唱一唱、扭一扭,愉悦了身心,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握手、击掌中,我们传递着快乐与友情,表达着对课堂的喜爱和对足球的热情,让个性得到张扬。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19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观察花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开放。
(2)学习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自然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孩子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体会花儿开放的美。学习用不同方法表达。
难点:弄清不同植物的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教具准备:
1.各种花开的图片。
2.部分课文内容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欣赏鲜花盛开的图片,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大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共同练读难读的句子。
3.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娇嫩”,书写“娇嫩”。
4.指名读全篇课文。
三.品读感悟,理解积累
阅读第三自然段,解释“花钟”。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1.请学生说说什么是花钟。
2.师:这位植物学家可真了不起,设计得多少巧妙啊。“只要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了。”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4.课件出示花钟的图片,介绍有名的花钟。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花钟的设计是那么巧妙,那么植物学家是依据什么设计的呢?花钟的奥秘就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同学们快点去探寻花钟的奥秘吧。
2.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说设计花钟的依据。
3.师:“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
4.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5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好在哪里。相机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
6知识拓展,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
三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不同的花为什么样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呢。请各个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2各小组汇报合作成果。
四总结
1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花钟》这篇课文,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设计:
(略)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0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和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借助变一变、找一找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一组图形或事物排列中有多个组合的。
教具准备:花边、图形(教具盒)、复印纸纸、小三角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在游戏中感知规律
1、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猜得真准呀)
2、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没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
问:为什么第二次猜不准,而第一次猜的又快又准呢?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生发表意见)
3、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规律。(板书:规律)
4、你观察两条彩带,哪条美一点?(师:嗯,看来规律可以你我们带来美感!)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一)颜色不一样的花边(两个一组)
1、猜一猜:出示花边红绿红,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花?(随学生的猜出示花)
师:你们真厉害,又猜对了,有什么发现吗?(生说)
2、交流:说说你们的想法。(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的`)
3、变长: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你能把这花边变长吗?
(生说师贴:先往左贴,在往右贴)
(二)颜色一样,形状有规律的(二个一组)
1、找一找: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
2、全班交流:有什么发现?谁来说说。(苹果都是1个,梨子一次比一次多1个。)
3、变长:根据这样的规律,如果继续延长,应怎样摆?(让学生报)
(三)颜色或方向、大小都有规律的(三个一组)
1、找一找:生找一找有没有规律?
2、同桌交流: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有怎样的规律?把找出的规律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找规律)
3、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四)猜一猜(体验一条规律中一组图形一般要重复出现三次)
(1)※○ ◎○ □+ ×¥
(2)○◎ ○◎ ※ ○◎ ○◎ ※ ○◎ ○◎ ※
(3)#※ #※ #※ #※ #※ #※
小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三次)。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书上第88页例1)
2、我会画:(书上第89页)
(1)颜色规律
(2)颜色、方向的规律
(3)颜色、形状规律
3、节秦中发现规律
(1)师拍: ……
(2) 生接着拍、说说规律。
问:为什么这么快跟上节奏?(有规律的)
(3)你能根据这个节奏编一段动作吗?(动作中也可以有规律)
(4)自己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或动作让桌猜。
如:伸伸手、拍拍肩、伸伸手、拍拍肩。。。。。。
4、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是有规律?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很多规律,有的规律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如:斑马身上的条纹、一年四季、白天黑夜等等,有的规律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如衣服上的花纹,项链等等)这些规律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5、小小设计师(创造规律)
(1)创造规律:形状、颜色上有规律或别的
(2)展示作品
(3)评价作品
6、机动: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再一次感受规律美)
四、课堂总结: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有心人!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媒体: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二,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 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
三,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是怎么侍候的
(3)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 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
先……再……然后……)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5)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 (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2
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数量词的归类识字课。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互教互学中学会本课的生字,发展语言想象等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我会认”的14个生字,会写本课“我会写”的六个生字。
2、根据教材提供的数量词的用法,把身边的事物用数量词表达出来。
3、感悟情境,展开想象,在叙述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4、用喜欢的方法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对识字方法能归纳和总结。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语言能力并能对识字方法予以总结。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几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玩儿,你们愿意吗?我们今天究竟要到哪些地方玩儿呢?秘密就藏在咱们语文书《识字6》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就把课文读会?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问同学,问老师,拼拼音)让我们打开书轻轻地读一遍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多读两遍,咱们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初读。
指名一人读一节,其他学生听。听是否读准了音。
3、师生共同评议,对读错的生字进行纠正。
三、创设情境,学习生字。
1、学习第一节的6个生字。(海鸥滩军舰帆)
A、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B、学生说想象的画面。
C、课件展示海边景色图。一边描述海边景色,相机展示带音节的词语。
D、读带音节的词语。(自读小老师教读齐读)
E、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自读小组赛读)
F、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2、学习第二节的生字。(秧稻塘)
A、自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画面,画出不懂的`词语。
B、学生汇报不理解的词语,相机展示课件理解“一畦一方”的意思,同时拓展一畦畦一方方的意思。
C、课件展示带音节的“秧稻塘”三个生字。(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D、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秧稻塘”三个生字。{抢读} E.总结学习第一二节的学习方法。读课文——想画面——认生字
3、根据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节。(学习生字“竿溪”)
A、小组自学。
B、指名读第三小节,并说想到的画面。
C、根据学生的想象相机出示本节情境图。
D、课件展示带拼音的生字“竿溪”。(指名读抢读)
E、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生字。(齐读)
F、用“小溪”说一句话。
4、用学习第三小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四小节。
四、巩固识字。
A、小组内学生用生字卡互考生字。
B、小老师用生字卡考读全班学生。
C、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从字的结构从识字方法等方面总结)
五、再读课文,感悟数量词。
A、指读课文。
B、全班分组对读,一组读一句。
C、师生对读。
D、全班拍手读。
像同学们刚才读的“一只”、“一片”这样的词语,我们把它叫作“数量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数量词,比如,“我是一位老师”中的“一位”,“这是一支粉笔”中的“一支”。请小朋友快快观察我们的教师,也可以想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请你给它配上恰当的数量词.。同学们同桌为一组,我们也用数量词编一段课文。
六、指导书写。
A、教师范写“海竹”两个字,学生观察书空。
B、学生对写这两个字的建议。
C、学生练写。
D、同桌互相评议书写。
七、板书。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4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的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字。
3、积累词语。
4、熟读背诵《鞋》。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见剪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下来)。
2、教学课件。
3、识字苹果树。
【课前准备】
3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咱们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平时在家里,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干些什么呢?
二、我会认
1、我们和爸爸妈妈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中出现的生字,爸爸妈妈会教给你们听吗?看电视,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
2、学生拿出自制的识字课本,分小组互相交流看电视时认识的字。
3、学生全班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和同学评议。
4、小组学习我的发现中的汉字:
读读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5、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6、认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三、读读想想
1、小组学习:
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上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
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各个小组采用轮读的方式(开火车读):
看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四人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说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2、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3、自由背诵小诗《鞋》。
4、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学习目标
1、能完整地讲述做家务事的经过。
2、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家做过家务事吗?
你为什么没做过?能给大家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学生说一说父母不让他们做家务事的情况)
二、展示画面,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一:
⑴ (出示课件:故事)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妈妈和小明,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明,还要做许多的家务事,小明就想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可妈妈说小明还小,不会做。小朋友们,他该怎么办?谁来帮他出出主意?
⑵ 讨论交流:
这位小朋友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不愿意帮他想想办法?
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妈妈为什么不让小明做家务?
B、怎样才能劝说小明的妈妈,让他做家务呢?
C、我们能做那些家务事?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② 小组内表演:
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妈妈、孩子、同学等角色,表演劝说的过程。说服妈妈后,请妈妈谈谈,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
⑶ 上台表演:
① 小组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② 评一评最佳口才奖:
看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方法说服妈妈。
2、创设情境二:
刚刚有几位同学都说做过家务事,那谁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你是怎么做的?
⑴ 说说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⑵ 个别说说做家务事的经过:
要求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
⑶ 全班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认为你说得不完整的地方,在同一件家务事上,他们的做法又是怎样做的?
3、创设情境三:
通过刚才的交流,教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能干的孩子,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能干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呢?那我们就来一个小能手的争夺赛吧!
⑴ 分成几个小队,如苹果队、桔子队等,每队都做不一样的家务(如叠衣服、抹桌子、整理书桌等),全班学生分别到各个小对去做家务(自己想去哪个队就去哪个队)。
⑵ 每个大组挑选一名代表上台争夺小能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书桌上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
⑶ 在队中进行做家务比赛,做得好的评为小能手并将一朵小红花。
(边做家务边放音乐)
三、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大家有什么想说?(学生交流)刚刚同学都说了这么多,说明大家都是孝敬长辈、爱劳动的好孩子,那我们以后天天都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行吗?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5
一、激情引趣、点明学法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示学法,学生可采用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
二、读中感知、层层递进
《大纲》明确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实施了分布教学法:
1、读:指导学生自由读准每一个字音,对于直呼困难的多拼读几遍。
2、反馈读:通过指名、开火车等形式检查、反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逐步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
3、了解读:图文并茂,读思结合,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会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借助电教质疑解疑,生动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因此,我将课文内容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呈现,创设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集感知、想象、领悟、表达于一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创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在这个故事中,有那些地方不理解,请提出来,
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2、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表现有那些不同点?
A、学生边看图片边用笔画出有关语句。
b、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c、全班进行交流
不同点之一:
铁罐很傲慢,而陶罐很谦虚。
不同点之二:
铁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很想和铁罐和睦相处。
不同点之三: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的命运都不一样。
①许多年过去了,人们在厚厚的堆积物里发现了陶罐,人们看见陶罐后,心情如何呢?
②陶罐对人们又说了些什么呢?
③人们为什么没有发现铁罐呢?它到哪里去了?
④想象一下,假如铁罐听到陶罐对人们说的话,它会怎么想呢?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小组内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3、结合学生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a、你觉得铁罐和陶罐分别都象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们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b、教师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同时理解“奚落、谦虚、懦弱、轻蔑”等词语。
4、小组在次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议中感悟、知道实践
议论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议论出见解,才能不断开拓思维,提高认识,最终运用于实践。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讨论话题如下:
1、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2、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3、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知道实践,做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
六、注意观察、认真书写
1、出示6个生字,并认读。
2、学生指出难写的字。
3、师范写难字,生指出不足点,师改正。
4、学生练写,同桌互评。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6
〖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思路
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开课时讲故事引入,初步感知课文:小动物帮助正音,为正确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2、 理解课文内容,引入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讨论,鼓励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
①引导孩子们自由分组(即“蜻蜓组”、“青蛙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各个小伙伴把荷叶比作了不同的事物?”
②在“小暗号”的帮助下,尝试变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3、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①讲自己的故事。
②将这里发生的故事变成一幅画,一段小作文等。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激趣引入
黑板上,你看见了什么?
2、 边听边想:故事讲了荷叶和哪些小伙伴之间的事?
出示课件,师范读课文。
生回答(师贴图)
3、 生字正音
故事中的小伙伴要带着我们一起读准字音、读好词语
①(出示课件)生示范,全班齐读生词
②齐读生字卡片
③开火车读卡片
二、讲读课文,探究学习
1、 看黑板。荷叶是什么样的?
看见这么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你一定非常喜欢,课文虽然只用了一句话来说这样的景色,但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和我们一样的心情。
出示1段
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圆圆的”、“绿绿的”)
2、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多美呀,小伙伴们都来了……
首先出场的是——小水珠
①出示“小水珠”段(文字课件)
小声自读,你知道了什么?
● 小摇篮是用来做什么的?
● 小水珠说什么是它的摇篮?
● 一阵风儿吹来,荷叶微微摆动,小水珠躺在这“摇篮”里,轻轻地晃动着身子,可舒服了! 指导朗读“摇篮” 。
● 聪明的小水珠一边晃动着身子,一边眨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好奇地四处瞧着,他一定看见了许多许多,有什么?
● 为什么把荷叶说成小水珠的摇篮?
②这么舒服的摇篮,让我们和小水珠一块再去感受一下吧!其读和试背第二自然段。
3、 了小水珠,其它的小伙伴也有话要说,我们把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说的话,用“——”在书上勾出来。
生答,师课件展示
①四个大组分角色读
②观察这四句话,都说的是谁?
都说的是荷叶,为什么小伙伴说的确不一样呢?小水珠,你们说荷叶是你们的?小蜻蜓/小鱼儿?
师勾出。
4、 小水珠的秘密,老师刚才和孩子们通过认真读课文,想想自己生活中看,已经找到答案。
剩下的三个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进行讨论学习。
5、 自由分组。(蜻蜓组、青蛙组、小鱼组)
布置任务:你们为什么说荷叶是你们的停机坪?(歌台、凉伞)
汇报形式:⑴我是谁?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7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带着想象的画面初步有感情地朗读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
诵读、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
师:从开学到现在,同学们在拼音乐园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在“认一认”里面,我们也学习了一些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去汉字王国里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就让我们坐着小火车,开去汉字王国吧!(播放火车背景音乐)
二、导入新课
1、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汉字王国的第一站——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出示插图课件)看着这幅山村图,谁能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师:通过大家刚才的描述,老师觉得小山村真美啊!诗人邵雍来到这里,也感受到了小山村的美,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师:请同学们小手准备,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写)
3、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个小山村的宁静和美丽(播放视频)
4、师:多美的景色,多美的小诗啊,老师忍不住想美美地读上一遍呢!同学们,请先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觉得老师读的美不美啊?相信你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和老师一样,去美美的读一读了吧。
师: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58页,自己读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5、师:拼音和汉字已经手拉手排好了队,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读通顺吗?谁想来试试?
(指名读,“一”变调,读的很通顺,如果把诗读出节奏感就更好了)
(出示课件,师范读,生体会停顿)
(生试读)
(点名读)
6、(齐读前两句)师:我们来到这个幽静的小山村,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二三里路,谁来说说“烟村”是什么意思?(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有不到位的教师作补充)师:要读出轻快的感觉,看到炊烟了,马上都有好吃的了!然后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次感悟品读。
7、(齐读后两句)师: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山上,这里有许多古色古香的亭子,我们先在这些小亭子里歇一会,顺便还可以看看山里的风景呢!(出示图片“亭台”)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师:我听出来了,你站在亭台上欣赏远处美丽的风景心情十分舒畅!然后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次感悟品读。
8、师: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着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小山村,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读出来,注意在前两个字读完后稍微停顿一下。(先请一位小诗人)(女生读)(男生读)
1、师:诗人用这样一首小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了,小山村的宁静、美丽让我们舍不得离开。连本课要认识的10位生字宝宝,都躲在古诗里,不肯出来了。请同学们把田字格里的字在诗中用笔圈出来。
(出示课件)你们圈对了吗?圈对了就借助拼音大声读2遍。
2、师:读了这么多遍,有同学肯定都认识它们了。(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都可以当识字大王啦。
3、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不能真的到那个宁静的小山村去看看,但是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让自己走进了那个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三、认识笔画和学写字。
1、认识田字格。
2、认识笔画横,出示“一”。学生先观察,教师范写,边写边说“起笔稍顿,行笔轻快,收笔果断”,学生写,展示,点评。
3、认识笔画“竖弯”,观察“四”在田字格的位置,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写字顺序“先进人,后关门”,学生写,展示,点评。
4、认识笔画“竖弯钩”,观察“七”的笔画顺序,教师范写,边写边说“长横左低右高,竖弯钩要圆转”,学生写,展示,点评。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2、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前些日子我们已经研究了圆,今天咱们继续研究圆。
2、画圆
首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规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
3、比较圆的大小
请小组内同学互相看一看,你们画的圆一样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圆大一些,有的'同学画的圆小一些?看来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
我们把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确定策略,体会转化
(1)明确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都认为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关,那么圆的面积和半径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体会转化
怎么去研究呢?这让我想起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个故事?曹冲之所以能称出大象的重量,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石头的重量)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就常常用到转化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大脑中快速搜索一下,以前我们在研究一个新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预设:
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方法。
当学生说不上来时,老师提醒:比如,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割补法)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
(3)确定策略
那咱们今天研究的圆是否也能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如果我们也像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那样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拼一拼,你认为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那怎么办呢?(割补法)怎么剪呢?
①引导学生说出沿着直径或半径,把圆进行平均分;
②师示范4等份、8等份的剪法和拼法;
2、明确方法,体验极限
(1)学生动手操作16等份的拼法;
(2)比较每一次所拼图形的变化;
(3)电脑演示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所拼的图形,让学生体验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转化后的长方形,它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交流发现,电脑演示圆周长和长,半径和宽的关系。
(3)多让几个学生交流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圆之间的联系。
(4)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现在要求圆的面积是不是很简单了?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
出示主题图求面积:这个圆形草坪的半径是1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判断对错:
(1)直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2)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
(3)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4)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3、知道了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那知道圆的周长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四、总结新知,深化拓展
1、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以后大家遇到新问题都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尝试一下。
2、拓展
在剪拼长方形的过程中,有同学产生了疑问,能不能把剪下来的小扇形拼成三角形或者是梯形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拼的过程)
那利用拼成的三角形和梯形又能推导出圆的公式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29
徐建新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教学过程中,以品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结构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望月的乐趣。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点】望月的乐趣在哪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大家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谁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 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随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品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二)品读第二、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1.品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学生解释、教师点拨理解。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6)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7)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品读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3)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一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②……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③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品读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出示“讨论区”
五、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合理激励
板书: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夜中望月
聪明好学 爱幻想 乐趣无穷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设计特色:
1.为朗读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2.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
3.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
欢迎参考
《桥》教学设计方案 篇30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㈣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㈤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㈥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一块仙石——迸裂产石猴——成王
上一篇:幼儿中班法制宣传日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教职工拔河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