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教学总结范文(精选3篇)
代数教学总结范文 篇1
同学们在学习线代的时候觉得有难度。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大家在学习了高数后,难免在学习线代时后劲不足;
2.线代知识体系错综复杂,联系比较多,大家往往搞不清联系。
下面,跨考教育数学教研室的向喆老师跟大家说说一些难理解和常考的概念。今天所说的是线性代数中的矩阵学习问题,大家分三个步骤来学习。
首先,构建矩阵知识框架。矩阵这一章在线性代数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前后联系的纽带。具体来说,矩阵包括定义,性质,常见矩阵运算,常见矩阵类型,矩阵秩,分块矩阵等问题。可以说,内容多,联系多,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就至关重要了。
然后,把握知识原理。在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后,大家就要开始学习矩阵了。首先是矩阵定义,它是一个数表。这个与行列式有明显的区别。然后看运算,常见的运算是求逆,转置,伴随,幂等运算。要注意它们的综合性。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常见矩阵类型。大家特别要注意实对称矩阵,正交矩阵,正定矩阵以及秩为1的矩阵。
最后就是矩阵秩。这是一个核心和重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矩阵的秩是整个线性代数的核心。那么同学们就要清楚,秩的定义,有关秩的很多结论。针对结论,我给的建议是大家最好能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最好是自己动手算一遍。我还补充说一点就是分块矩阵。要注意矩阵分块的原则,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简单矩阵初等变换的区别和联系。
最后,多做习题练习。在前面有了知识体系和掌握了知识原理后,剩下的就是多做题对知识进行理解了。有句古话:光说不练假把式。所以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还是要通过做题来实现。同时,我也反对题海战术,做题不是盲目的做题,不是只做不练。做题应该是有选择的做题,做一个题就应该了解一个方法,掌握一个原理。所以,大家可以参考历年真题来进行练习。每做一个题,大家就该考虑下它是怎么考察我们所学的知识点的。如果做错了,大家还要多进行反思。找到做错的原因,并且逐步改正。这样才能长久的提高。
总之,希望大家在学习线性代数的矩阵的时候把握这三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勤思考,多练习,那么大家一定可以学习好,祝大家考研成功!
代数教学总结范文 篇2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工作已顺利结束,为了及时、准确了解考试状况,以便不断改进教学,现将本次考试情况总结如下: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1.命题目的
1)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预期结果
本次考试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试题较科学、严谨、试卷内容覆盖面宽、试卷结构合理,由于本班学生是三年高职生,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加之复习准备较充分,所以考试成绩较理想。
二、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三、分析失分的原因;
本试卷共包括6个大题:
(1)填空题,本题占总分的10%,学生平均得分约8分,掌握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
(2)选择题,满分30分,平均得分约27分,掌握较好,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透彻。
(3)判断题,该题满分15分,平均得分约13分,掌握较好,说明学生的判断力较强。
(4)计算题,该题满分31分,平均得分约27分,掌握较好,说明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强。
(5)证明题,该题满分5分,平均得分约5分,掌握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
(6)解方程,满分9分,平均得分约7分,掌握一般,说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欠缺。
其中失分较多的题目是解方程,原因是:
a.三年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五年高职和三年中职的学生来说要好得多,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我院招生速度增加,整体学生素质也相对下降,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数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个别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较底,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因此根据要求分析和证明上错误较多,失分情况较多。
b.因学生来源不同,学生的层次不同,内地学生基础普遍较好,本地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a.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我院招生速度增加,整体学生素质也相对下降,招生时应有所选择。
b.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代数教学总结范文 篇3
上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这册书的第一首古诗——《咏柳》,通过自己讲课和年级组听课,对于古诗的讲解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把它记录下来,在以后教学中重点改进。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被世人广为传颂。诗中比喻生动,虚实结合,通过写柳树来赞美春天,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背诵是不成问题的,很多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了。到了中年级学习古诗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背诵,还要自己说说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情实感,感受诗中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把说出诗意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作为了教学重难点。
全诗四句中第一句在解释意思时是难度较大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注释中有“妆”的意思,“碧玉”、“一树”的意思也在课件中给出解释,七字有五个字都已解释好,剩下的就需要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来说出整句话的意思了。在我的预设里,孩子们应该可以连词成句,大概说出诗意来,但当天孩子们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大家被这几个注释限制住了。
孩子们有这样解释的:“绿色的玉装扮成了满树高”、“高高的柳树像碧玉一样打扮起来”,我能感受到大家是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的,但说出来时就有些别扭了。同样的问题在听教研课时也存在,但在问题处理时就不太一样了。我当时自己直接说出了正确诗意,告诉孩子解释的时候可以前后顺序颠倒,符合现在我们说话的习惯,而李燕老师是不同的。
她问学生:“这句是什么打扮了什么?”
学生答:“柳叶打扮了柳树。”
“什么样的柳叶,什么样的柳树?”
“碧玉一样的柳叶,高高的柳树。”
“看图上,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柳叶,像不像碧玉装扮的一样?”学生们点头。
简单的几个问句,让孩子们的思路清晰了,又结合画面,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自然理解出诗句所表达的的意思了。对比起来,自己的方式还侧重于讲,而不是引导,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体验的过程,相信在学生的掌握情况上会是不一样的。后来集体备课时,我们也讨论了课上出现的情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直接说出诗意是有难度的,最好用看图、想象等方式让抽象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能结合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不必死扣注释,把美美的诗韵限制在理性的解读上,这样的要求是需要在更高年级时才能达到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慢慢渗透和引导就可以了。
通过听课,还有一点很深的体会,自己在平时讲课时过于急躁,情境导入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古诗授课时,更应该充分地把情境烘托好,让学生沉浸到古诗的韵律和美感中,真正感受到语言美,诗的美,自然的美。
上一篇:个人课堂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三年级语文辅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