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精选25篇)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2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
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3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选用精确。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 。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三、教学理念体现明确。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方法采用正确。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卢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让学生“安全记心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个人认为这节课在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4
(一)采用多种方式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七年级的学生所见的东西有限,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有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才明了,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三)师生互动,巧妙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探索,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升素质教育,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5
对人类文明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觉珍爱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感。探究人类早期共同创造的文明成就,让学生懂得久类文明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课编写依据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主题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3条“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本课由两个话题组成,分别是“早期文明发祥地”和“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第一个话题“早期文明发祥地”,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四个重要发祥地,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探究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住、食、用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区域在建筑、文字、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人类早期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话题“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以殷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明成就,领悟古代文明的价值,树立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人类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影响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应采用由点及面的思路来设计与实施教学。可先引导学生认识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源地,继而延伸到其他早期文明区域: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进而了解这些区域以农业、文字为代表的文明成就。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学习资料,设计学习任务。例如,在“小小考古学家”活动中,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补充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的图片,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组织学生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推断出我们的先民实现定居、从采集走向农耕、从渔猎走向畜养的伟大变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完成探究报告表格”的任务,让学生从代表建筑、食物来源、生活生产工具,以及文字与技艺等角度了解另外三个早期文明区域的杰出成就。针对这一学习任务,可以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课前让学生多途径获得关于另外三个早期文明区域的信息;第二步,教师示范完成研究报告表格中的部分内容;第三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发现、比较、总结中感知人类早期文明区域创造的杰出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后拓展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树立自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现了早期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黄河流域文明的历史遗迹——殷墟开始,通过讲述与其相关的故事,感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并探索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保护文化遗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任务,比如“探访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让学生通过了解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感知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而对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不同文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的认识,可以通过解读古代波斯帝国的宫殿遗址来完成,增强学生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在第一个环节,可使用教材提供本课时教学思路:总览早期文明发祥地一聚焦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的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回答三个问题:图上标示出的几个地区分别叫什么?为什么这样命名?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探究四个早期文明发祥地在地理环境上的共同点。在第二个环节,可引导学生开展“小小考古学家”的小组学习活动,通过解读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推断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大概的生活状况。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文资料及自己补充的教学资料,圈出资料中有价值的线索,了解这些早期文明区域在建筑、文字和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人类早期文明的辉煌灿烂。
总之,本课提供了部分人类早期文明成就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享交流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一,在对图片的直观认识和深入探究中,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对教材提供的示意图展开仔细解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从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及我补充的资料中提取出关键信息为己所用,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解读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
第三,教学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探究报告,发现了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感受人类早期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前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6
新一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这门学科的,并且这门学科与生活联系的很紧密。据我观察发现,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爱动爱说,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讲课的同时,就会让孩子们做一些游戏或者播放关于本节课视频,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1、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针对课堂表现较弱的班级老师必须要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得很好,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了解、去认识生活。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轻松。
3、让学生感受一起合作真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引导者、合作者。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孩子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孩子们的合作,与他们一起共同建构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7
本次听了赵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我学习,我快乐》一课。这节课,我觉得孩子们就给展示了他们不一样的风采,而师生完美的配合,为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在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听课体会:
从内涵方面来说,《我学习,我快乐》这节课始终洋溢着快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首先从展示自己的“才艺大比拼“活动导入新课的学习,孩子们有的表演相声,有的表演古诗,有的展示魔方的还原,孩子们精彩的节目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演相声的同学以其幽默的谈吐给大家带来阵阵欢笑,表演古诗的同学以其饱含激情的朗诵让孩子感受古诗的魅力,表演魔方的同学在极短的时间内让魔方还原六面,更是让大家瞠目结舌,佩服不已,大家在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中感受孩子们各自成长的幸福、进步和自豪的情感,学生的表现积极向上,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采取了让孩子们夸一夸的方式,让大家对表演的同学进行夸赞,孩子们听到夸赞之后,就产生了快乐、激动、兴奋的情感,从而为本节课以后的开展调节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和感情基调,也就自然而然的导入了课题《我学习,我快乐》
这节课,我觉得教师做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始终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因为我教师创设了 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交流的氛围,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每个孩子在教学中都始终洋溢着积极参与的热情。本节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有效融为一体,学生的交流没有流于形式,参与面广,几乎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课堂发言,而且孩子们也是有感而发。
这节课,教师的多媒体的使用比较合理,本节课,没有过多地使用媒体,而是恰如其分的利用了多媒体的有效性来辅助教学,教师精心选择的视频,更是为孩子们以后的.生活导向,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指明了以后学习的方向,正像有的孩子说的那样“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帮助别人,举手之劳”,孩子们能够从那些视频中学习到学习做人,体会到文明,感悟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完美的落实了。
教师善于抓住课堂的偶发事件进行合理教学,作为教学资源,比如,在辨析导行的环节中,教师在引导孩子判断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孩子都热情参与着,可是有一个孩子却不小心折断了尺子,制造了课堂的小意外,教师就抓住了这样的小事件,顺势引导孩子应该向认真发言、积极举手、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向违纪的学生学习,学生不仅从画面中理解到了如何做,更学习到了在班级、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如何做。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8
毋庸讳言,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中考科目之一,而且对学生做?“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一学期时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预习是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进入课堂学习。
首先,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前,预留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统一进行预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指出这节课的页码和段落。
最后,预习将就的是指导方法,先给学生指出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书中要求的问题浏览通读全文,梳理点出问题的答案,勾画重点,并将问题与答案做读书笔记。
二、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采用多种方式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七年级的学生所见的东西有限,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有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才明了,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三)师生互动,巧妙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探索,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升素质教育,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9
教虽有法,但教无定法。根据学情选择教法真是十分重要。道德与法治首先是一门道德教育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性质;其次是一门智力教育课程;再次是一门公民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仅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坚持学生主体,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充分联系时政与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
一、工作任务:
1、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初二14、二15、二16班两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初二14班学生62人,初二15班63人,初二16班61。这两个班,我于初二接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
2)学生普遍表现为厌弃学习。学习主动性特别差,大部分学生不主动完成作业,个别学生上课还睡觉。
3)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互动性差。
2、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提纲式的扼要简述)。
1)抓新课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2)抓时政治教学:根据情况在课堂上临时添加进行。
3)抓专题复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4)抓综合练习:进行综合练习、模拟抽考。
5)抓培优辅差和习惯养成。
6)抓学月检测、半期检测、期末考试。
二、工作中的做法:
1、让教材烂熟于心,就会熟能生巧。
坚持认真学习,关心生活,关注时政,全面掌握知识点、充分把握考点,这应该是一个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只有做到了这些要求,教学才会游刃有余。在这个方面我下了许多功夫,甚至想到哪一课,大脑就会清晰的出现知识结构和重难点、考点、学生易错点等,便于在教学中随时与学生形成互动问题。
2、让学生喜欢我。
“亲其师,信其道”真是一点不假,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乐意与老师沟通交流,学生就会喜欢你的课。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非常重视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积极面对人生。
从我接新的班级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坚持这个观点。怎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难题,事实上我还是做得很肤浅,但只要我要任教,就会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初二3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考成绩居校综合第一,就是我“做学生喜爱的教师”有力的证明。
3、我的课让学生得到最多。
⑴课前:能够认真严格的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内容。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教学进度、目的、重点、难点、相统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本学期查找大量资料,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重点坚持备学生、备方法,下载和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课件,坚持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性。
⑵课中:充满热情上好课:以热情、和蔼、轻松、认真、合作的态度去面对学生。课堂上,能适时引导,积极鼓励,参与合作,激发思维,指导探究,注重实践。坚持学生主体不动摇,让学生尽量自我生成知识,坚持精讲多练,联系生活,关注时政,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学生喜闻乐见,课堂容量增大,知识生动直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⑶课后:注重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主要反思:学习效果如何?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学生生成性知识是否突破?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否恰当等等。注重培优补差,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
4、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一学期来我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我从不迟到和早退,从未私自耽误一节课,以积极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来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各个时期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自始自终恪尽职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
三、工作中的不足:
一学期来,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也充满了欢乐,虽有成绩但也有不足。
1、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不是主要学科,这样就得想办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应面对全体学生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2、要经常去鼓励表扬,改变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到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后进生,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
3、认为道德与法治是开卷考试学科,翻开书抄就是,不注重读书与记忆,这恰恰走入了误区。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还要做学生生活中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后进生,给他们更多的赞赏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成绩迎头赶上。
(1)更新课改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教材的设计和抽考、中考的命题要求,要求我们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注重夯实基础,大力提高能力
重视和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读记,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同时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具体的`要求,对照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知识进行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3)掌握学习方法,规范书写答题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强化归纳综合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向他人学习所长,用以补己之短,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多方面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贴近学生,争取下学期取得更大的收获。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0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1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2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知道了上课的基本要求,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言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孩子们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学习得特别积极主动,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孩子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道德与法
在刚结束的初一期中质量检测中发现学生较多问题,为此,周五对初一学生又做了一次单元检测,希望在检测中逐步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问题依旧。当然这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也将是合力教育才可能使之改变的过程。
今年改版的《道德与法治》对初一学生来讲,引导其正确的价值观仍然是教学之重。部分心理品质常识内容进行了重组,教材的行文、插图等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无疑,改版后的新教材更活泼、更适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初一新生在由小学向初中过渡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突出问题:
1、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有兴趣而解读能力不强;
2、较多孩子缺少基本的问题意识,分不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基本问题。
在当前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是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需要进一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孩子们陶醉于喧嚣的网络游戏等环境的同时如何让孩子们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参与实践,回到现实学习、生活中来,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改进的。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3
初中道徳和法治课作为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徳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可以说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和态度,在如今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体展望,要求在现代的教学中,在对知识的培养上提高学生的素养,然后在以高度的素养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的问题,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展开,教学的方式也在改变,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也是如此,但是改变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不足,教学中还是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即使在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存在,影响着教学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在不断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即使有了些其他的教学方法,也不是经常进行,难以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
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即使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有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是在教师,只有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以高超的专业素养为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把自身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其次,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视,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对于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只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核心素养的
培养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并没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这就是没有设定合理的课堂目标。在教学课堂中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目标就是方向,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在教学目标上面。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时,就可以为这堂课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教导学生什么是自立,怎样做到自立。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中心,组织语言和课堂活动,找一篇有关自立的文章进行朗读,或者和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教导他们什么是自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明白自立的含义,并且知道如何去自立,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的素养进行了教育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最后,在初中道徳和法治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教学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人物,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实现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4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其次,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昔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 编的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信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言 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众所周之,课重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字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5
在起初备课时,介于本课知识点难度较低,因此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小组讨论环节,但在巡视指导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讨论问题有些根据问题找答案的习惯,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了题目就暂停了讨论,认为自己的学习已经完成,因此对“答案”的理解不够,只流于表面,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环节我提出了更加细致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并绘制了关系图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根据作业以及笔记情况这一问题也有所改善。
经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教学的时候始终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可能你的专业知识过硬,吃透了教材,课堂调控能力也非常出色。但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凭经验”可能出现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6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
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这学年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思品上进行了班委干部改选。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7
今天有幸聆听了xx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8
一、试题基本情况:
本次单元测试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考查对象为六年级,卷面70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采用闭卷形式进行。
结构分析:
1、内容:该试卷考查课本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的第一课中学时代的内容,知识覆盖面广。
2、目标:试题依据教材、紧扣课标,题目立意新颖,能够从不同角度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的基础上,同时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测试和运用。
3、题型:本试卷设计两种题型,即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4、难度分析:总体来看试题灵活,开放性较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难易适中,且有一定梯度。
二、答卷情况分析:
1、成绩情况:
六年级学生最高分68分,最低分14分,多数集中在30—40分之间,总体呈现水平较低,在及格线上下左右。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共20个小题,来源于伴你学中的题目,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有些即使属于应用层次的题目,只要学生稍加思考转换可以回答出来。
非选择题共3个大题,出错较多,学生对题目理解含糊不清,知识运用上下交错,张冠李戴,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记牢知识,理解题目,弄清对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掌握知识不要太死,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这就要学生学习的时候要灵活机动,不死板,多看一些阅读材料,多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
三、测试反映的问题:
1、对题目的理解有欠缺、不到位。
2、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欠灵活。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不够强,缺乏理论与材料的有机分析和整合。
4、审题不清,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5、过分依赖教材,遇到开放性探究题显得无从入手,拓展能力差,做不到融会贯通。
四、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通过分析、比较和反思,发现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重知识,轻习题练习;
(2)、重题型训练、轻方法总结;
(3)、重布置任务、轻心理调节,禁锢学生的思想。
2、教学措施:
(1)、深化课程理念,牢固树立课改思想。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及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教学方式必须转变,尤其是学习方式的变化。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教育资源,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和事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
(3)、加强方法研究与引导,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结合试题改革的需要,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审题、答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19
非常荣幸听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三、清晰目标,深化体验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20
改变课程观念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21
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完整教完一轮的一年,也是孩子们经过三年道德与法治学习检验自我的一年,这一年有太多的收获和想法,暂且整理如下:
一、关于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些思考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及备中考范围的广度,注重勤奋及理解技能、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改变以往道德与法治只要理解就能打高分的.理念。
2、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让学生掌握考点,将这些知识点均回归到教材。
3、从死记硬背,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及识记能力。
4、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关于学生存在问题的一点思考
1、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理解意思能表达出来但是没有按照题目运用标准的语句要求去结合材料来谈。
2、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知识点不过关,没有认真地熟读教材,基本概念不清。
3、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
三、关于今后努力方向的一点思考
1、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特别是一些重点、热点时事。关注自己成长中的一些问题,要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要分单元进行过关检查,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
3、加大力度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于跟踪。
4、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重视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22
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23
进入新学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正式进入了法治专册的学习。八年级下册着重学习我国宪法相关的内容,新教材的编写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差别,因此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此,针对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进一步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本册教材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重点进行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教育。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宪法的核心精神就是授予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因此,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成为构建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一单元的逻辑起点。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宪法原则,帮助学生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引导学生了解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认同宪法价值,理解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
本单元还讲授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国家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我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限制等内容的基础上,本单元有意识的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发展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在初中阶段,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展、生活经验的增长以及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不仅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面对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还要在国家生活中以公民身份面对和处理与国家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他们更深切的感受国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更深刻地体会公民身份的含义,更深入地思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宪法规范因其原则性,似乎与学生生活难以发生具体联系。学生首先会问:宪法是什么?宪法与我有什么关系?宪法有什么用?宪法是如何实施的?作为公民,我与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维护宪法权威?因此,在这一时期,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使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在课前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认真熟悉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把握好初中阶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教师还需要一定的宪法知识储备。第一单元涉及到宪法学概论方面的内容。事先学习中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真研读我国现行宪法,掌握我国宪法的作用和价值。
课前要了解学情,可以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宪法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中队宪法性实例的关注情况,根据学生是实际情况来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生在上课前提前预习,不仅要预习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要阅读教材目录,初步感知初中法治专册的内容,初步思考教材课程内部之间的联系。如果有条件的话准备宪法文本,将本单元所引用的宪法法条标记出来,并认真阅读。最后在课前可以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例,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
四、出现的问题
(1)法律语言的不熟悉
本册为法治专册,是初中法治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册。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宪法法律条例,其中还有很多与宪法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因为比学生更为熟悉法律条例,能熟练使用法律语言来进行教学,但很多学生可能第一次大量接触法律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法律语言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过渡阶段中教师能明显感觉的学生的“反应慢”、“听天书”的问题。
(2)陌生的知识体系
与七年级的学习内容相比较,八年级的知识学习的更加深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与人交往相关的知识以及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方面的内容学的要更多一些,与法律知识相比较,道德内容在自小学习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们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但进入八年级我们开始学习法律知识,再思考问题方面我们不在第一时间过多的思考道德方面的影响,大多数是以法律依据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庞大的法律体系,他们的知识框架还在构建中,部分学生可能因此学习法律知识觉得有些困难。
(3)历史遗留的坏毛病
在进入八年级之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如: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度不高、get不到老师讲解的重难点等。这一类问题的出现有一定阶段性表现,与班上学生最近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教导都有联系,现阶段这个问题不太严重,但如果不引起重视反而会对接下来的教学埋下隐患。
五、教学反思
(1)针对学生对法律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慢,法律语言不熟悉的问题,需要老师更加耐心和细心的教授和指导。可以小组内学生们自己制作知识框架图,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一方面学习新知,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2)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不可否认对班级制教育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教师始终怀着对教育的热忱,耐心思考现阶段的教学问题以及适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使学生们在进入八年级之后各方面能力有所提升,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方面的变化,及时沟通引导,很多时候思想工作做到位了这些“小毛病”也会随之化解。
最后,对于教育事业,对于学科教学工作,教学理念和方法永远都在更新,教师应该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不断改进。希望通过这次反思能够给下阶段的教学提供清晰的思路,通过反思和改进使我的教学变得更好。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24
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师以教材资源为范例,以课外资源为补充,以活动体验为手段,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展示、分享、讨论,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动物的亲近感、好奇心,知道了怎样才是真的喜欢动物的行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懂得了要爱护小动物。对实施过程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
整个课堂教学创设三次闯关的情境,将真的喜欢动物的行为分散其中,意在落实课堂目标。纵观课堂教学,三次闯关给学生创作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最后,将知识点编成儿歌,成为板书,潜移默化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通过不同情境的表演,体验动物的心声,真实的体验让学生交流的真切、真诚。不伤害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句句精彩的回答,成为课堂的亮丽风景。
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年级的孩子要多给方法,小组合作前,教师先通过小猫的例子一步步教学,然后总结方法。这样,小组学习时孩子们就“有法可依”。明确的分工,充分的课前准备,也让课堂上的小组合作真实有效,每个小组的交流展示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给予他们的阵阵掌声就是最好的评价。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力求体现道法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紧紧联系本课的学习,让大家科学养蚕。在体验与实践中,培养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这也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师还将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改进。
一、利用情境创设教学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案例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二、教学设计减少环节,突出重点,不要华而不实。
特别要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远点。
关注每一个学生,创设每一个情境,珍惜每一次体验,重视每一回交流,引导每一组合作,给予每一句鼓励……让有声的教育变成春风化雨,这样的道法才是孩子们德育的圣地。教师将执着于道法,绽放于勤处!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25
听了顾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上一篇:表彰大会新闻稿800字
下一篇:2024开学典礼的新闻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