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精选31篇)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
9月18日下午,县委书记戴瑞赴乌江镇卜陈村亲切看望慰问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副县长王竹梅以及县委宣传部、乌江镇、教育局、卫健委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慰问。
在叶连平老师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中,戴瑞与叶连平亲切握手、深入交谈,关切询问叶老师的工作、生活以及身体情况,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福。同时希望叶老师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照顾好身体,充分发挥好全国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
戴瑞要求随行的宣传部、乌江镇、卫计委、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定要支持好他的工作,妥善安排照顾好他的生活,全力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叶连平表示,自己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厚爱,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贡献力量,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
“从20xx年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到现在,我没有向学生收过一分钱。”“为什么不收?”“在物质生活上我低水平,在精神生活上我高标准,这是我一直坚守的原则。”“但是挣一点钱没有坏处啊!”“你说这个钱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吗,我认为不能,我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国家的粮,我不能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我要把省下来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段对话是前不久央视《面对面》著名主持人董倩采访叶连平时的实录。“时间对我来说太宝贵了,我都92岁了,还能活几天啊,我就是舍下这条老命,也报答不完党对我的恩情呐!”9月2日的采访中,叶连平饱含深情地对记者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加入党组织,实现我人生最大梦想”
,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青少年时代的叶连平在南京当了一名勤杂工,聪明好学的叶连平有幸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后经人介绍,他来到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个叫“卜陈”的小村,成了村里的“猪倌”。因为村里一位代课老师考上大学,他被乡里举荐为该村小学语文代课教师,每个月36元钱,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叶连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的那天晚上,这个连大山也压不垮的老人第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党组织,我要把自己剩下的日子全部交给党,交给讲台,交给乡村的孩子们!”叶连平暗自发誓。
退休后的20xx年间,学校哪位老师有事情请假了,叶连平都主动代课,充当“替补”教师。那20xx年,和县哪所学校缺少老师,他都乐此不疲上门为孩子们上课,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
辛苦的付出,让叶连平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省道德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和奖励。他把组织上奖励给自己的奖金,要么用于学校栽植树苗、修筑旗杆、购置二手风琴、安装电灯、添置运动器械,要么为老师们购买保温桶、毛巾、肥皂、脸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叶连平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助人为乐精神赢得了大家的无比尊敬。
不忘初心,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比邻长江,地处省道。20xx年左右,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年暑假,顽皮的孩子们在省道边上打闹嬉戏,爬树逮鸟,极易诱发安全事故。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是共产党员,又是退休的人民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看护这些孩子呀!”叶连平说干就干,他将自己30多平方米的房间收拾出来,创办和县关工委首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孩子们免费提供学习场所,义务教学,分文不收。从20xx年至今,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共义务辅导留守儿童1000余名。
因为看到孩子们学习成绩进步快,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孩子越聚越多,本村的、邻村的,甚至连南京浦口桥林小学的孩子也送来了。
有的孩子因为住家比较远,来回不方便,叶连平就让孩子们吃住在自家里。现已工作的洪瑞瑞同学爸爸去世得早,妈妈又远走他乡,年迈的爷爷难以抚养洪瑞瑞,叶连平知道后就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这一住就是两年多。初中毕业后,叶连平将其送到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读书,并垫付了1950元的学杂费。此后,叶连平还通过乌江镇妇联为洪瑞瑞联系了乌江工业园振海重工企业负责人,解决了洪瑞瑞五年制大专的学费。
刚开始,老伴并不理解叶连平的举动,她认为叶连平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难以承担如此重负。上课不收费也就罢了,还让孩子们吃住在家里,一文不收,这不是“老二百五”吗?!可看到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些留守孩子,老伴还是被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了,并默默地配合丈夫的工作。
20xx年间,叶连平辅导过多少孩子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帮扶过的孩子有多少人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人才,他一个也忘不掉,每每说到这些有出息的孩子,叶连平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对自己“抠门”,对孩子们却非常舍得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叶连平说。
20xx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退休金,连同乌江镇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陆续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了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42名留守儿童。
每年叶连平还要自掏腰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叶连平说,走出去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孕育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每年暑假,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从省内外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他们在此开展暑期课外辅导活动,将七彩课堂搬进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叶连平也自始至终全力为大学生支教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叶连平省吃俭用。前两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要骑车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到南京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他就把自行车骑到好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再乘大巴赶往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把省下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叶连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内摆设陈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穿着也极其朴素,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发挥余热,当好“宣传员”“战斗员”
在通往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块黑板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黑板报是叶连平20xx年前创办的,黑板报上书写的大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国际新闻,从此经过的村民不时地停下脚步驻足阅读。
“从这块黑板报上,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天下大事,内容很丰富!”村民刘福林说,这要感谢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处了解外界的窗口!
采访中,乌江镇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介绍说,叶老师坚持20xx年为村民办黑板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教材,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20xx年来,叶连平在教学之余发挥余热,积极给有关单位作宣讲报告,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警营,乐此不疲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宣讲党的奋斗历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宣传员”“战斗员”作用。
20xx年,叶连平被上级评为“三感人物”,获奖金1000元,他把奖金全部用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购买课外读物。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叶连平说,“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3
9月7日上午,马鞍山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载誉回到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副县长王竹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迎接,并送上鲜花表示祝贺。
回到家乡的叶连平并没有直接回家,
而是来到了“留守儿童之家”,
在这间教室里,
他和大家分享了
此次去北京领奖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叶连平表示,
这次北京之行让他收获颇丰,
近距离接触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德模范,
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
“我的收获可以说是空腹而去,满载而归,我能看到,我能听到,而且我跟他们直接面对面,表示了我对他们的崇敬,那个盛大的会议,从上到下,大家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4
9月10日上午,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安徽和县古井业务中心代表张连辉、李伦伦等,专程前往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向近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该校92岁退休教师、“中国好人”叶连平致以节日问候,并向“叶连平奖学金”基金会捐款1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做真人,酿美酒,善其身,济天下”的古井企业核心价值观,向为贡献者致敬!和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代标陪同前往。
退而不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叶老师,如今是不折不扣的“网红”:20xx年9月10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三家主流媒体同时报道叶老师事迹。20xx年7月29日,央视“面对面”以《叶连平:与时间赛跑》为题报道叶老师事迹,次日央视“焦点访谈”以《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再次报道叶老师事迹。
据了解,叶连平9月生,祖籍河北沧州。16岁时,上高中不久成绩优异的他遭遇战乱辍学,只得随从当“洋厨”的父亲到南京国民政府时的美国大华使馆,做三年多勤杂工。解放后,因这段经历,他孤身一人,辗转漂泊,历尽坎坷,饱受磨难。1978年11月,他由一名生产队猪倌,变成当地代课教师,从此与和县农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任教后,他忘却历史恩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苦钻业务。不久,他创造的语文“四步教学法”轰动一时,在省内外推广,进而荣获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
1991年底,超龄三年的他从从卜陈学校退休。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伤心至极,令身边人无不动容。后来,周边学校每遇教师病事假或其他原因人手不够时,他总是招之即来,短则几天,长则三年,从不推辞。
20xx年,看到农村学校英语水平差,严重拖后腿,甚至导致孩子辍学的状况,他非常着急,于是利用在美使馆时工作的特长,开设家庭英语课堂。
每天放晚学后,数十名学生直奔他家,搬起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桌椅,在屋子里或院子外做作业。他则一旁巡视指导,悉心解疑惑。
每逢双休日或寒暑假,他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混合编班,分时段授课,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数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有时县城学生也赶来听课,简陋的小屋常常“人满为患”。
一些离校较远、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叶老师便留在家中吃住,最长的达三年,前后有30多个学生。多年来,叶老师不仅不收一分钱学费、生活费,还免费供应学生茶水、墨水稿纸,并且每年自掏腰包,花上数千元,带学生到南京雨花台、安徽科技馆等地参观。他究竟为学生花了多少钱,他从未算过,他也不想算。
叶老师无儿无女,他把所有学生都视作自己的孩子。他说“我希望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并留下遗嘱,将遗体交给国家用作医学解剖。他的感人事迹还曾感动香港大学学生,以及加拿大、俄罗斯友人,专程前来近距离学习叶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敬业奉献精神。
叶老师的辛勤汗水,改变了无数农村孩子的命运。从这里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清华、北大等名校生也不再少数。
叶老师因此获得很多很高荣誉:1988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0xx年荣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xx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xx年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xx年被评为“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 “安徽省道德模范”。20xx年9月5日,叶连平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成为马鞍山市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第一人。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5
奖牌有三种颜色,传奇的写法却只有一种。回顾女排的里约征程,可谓跌宕起伏。开局不利,小组赛连续失利,跌跌撞撞晋级;淘汰赛越勇,一路突破终夺冠,演绎逆袭传奇。
这让人想起那句古语: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与强大的对手抗争、与自己的状态抗争,可谓有志气、有锐气,更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回顾30多年来写入国人记忆的中国女排,又何尝不是如此,两起两落,一路挣扎,却始终目光坚毅望着前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三连冠”到“五连冠”,振奋了一个时代;九十年代后,新老换代,成绩滑坡,女排在低谷中寻找未来的方向;新世纪初的十年,中国队卧薪尝胆再出发,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强队的竞争队列,雅典奥运会逆转胜俄罗斯夺冠,让举国皆若狂;接下来,女排再陷低谷,一路挣扎;里约奥运,签运不佳,却是“紧紧咬住”,战胜了自己与对手,终于让国歌为自己奏响。
在国人眼里略显沉闷的里约奥运,在后半段被“女排精神”点亮,正是因为女排姑娘们让人看到,在历经繁华、走过低谷后,“女排精神”在里约写下了最新的版本。没有一场胜利是唾手可得,没有一个冠军不是经历风雨,恰如歌中所唱的,“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血和泪,才能慢慢实现”。多少人说着梦想,却不过是空想,唯有挫折中前行、不磨灭初心,梦想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郎平说,女排精神与胜败无关,它一直在那里。的确,女排精神,并不在胜负,而是从每一场球中抠出来的。说赢了才有“女排精神”,是一种结果论,是忘记了赢得这荆棘之冠充满血泪的过程。但,可以赢得潇洒,但一定要输得不甘心、输得有价值;满足于输,就可能永远也不会赢。我们说快乐体育、享受比赛,但最高的快乐、最好的享受,可能仍是战胜对手的那一刻。
今天,我们正需要重新叫响“女排精神”。从个人看,处身一个盛大的时代,有机会、有舞台,但也要看到,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抵达远方;从国家看,发展不易,前行惟艰,击水中游之时,更需要鼓起精神与意志。的确,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女排精神”,这对于平均年龄24岁的姑娘们可能不公平;但我们也需要理直气壮地赞美这种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强大的“精神力”,才能迎接光辉岁月,写下灿烂诗篇。
不止为冠军,不止于冠军!30多年,女排一直都在,我们一直都在。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6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20xx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20xx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7
日前,央视网公布“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名单,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已故退休职工王娅作为天津市和国家电网公司唯一代表成功入围。20xx年1月31日前,“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接受公众投票,市民可以到“央视网”为“中国好人”王娅投上宝贵的选票。
除王娅之外,“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还包括中国女排、四川森林消防员、曾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顾方舟、战斗英雄张富清、获得国家荣誉称号勋章的樊锦诗等20名候选者。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已故退休职工王娅用生命做慈善,毕生捐资助学,事迹质朴无华,传递了无私忘我、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榜样,是新时代“普通人慈善”的典型代表,是“用生命之光点亮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的最美国网人,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大爱无声的传统美德,生动反映了国家电网员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她的先进事迹在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传遍大江南北,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产生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最温暖的样子”。在20xx年第一期“中国好人榜”中,王娅名列榜首;今年5月,王娅当选天津市第六届道德模范;9月,王娅获评天津市“慈善之星”。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8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我本来和大家一样,生活在五彩缤纷的明媚世界里,两次不幸的意外,把我从光明推到漆黑无边的听觉世界,那年我还没满20岁。1983年海迪姐姐的一场报告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人生,给了我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我梦想的启航。我于1985年被嘉兴市民政局选送到浙江省举办的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学习。盲人离开了家庭,在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学盲文和推拿技术更是困难重重。一年后,我学成归来被分配到市社会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在工作中我边学习边实践,掌握了推拿治疗的方法,由中医士晋升为中医师。
1990年1月份,一名脑瘫患儿突然抽筋,我一把将孩子抱住。孩子没有摔倒,我却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站不起来了。住院一个月,刚刚回到家,福利院吴院长赶到我家,说有20个从全国各地过来的脑瘫患儿正在等我治疗。我妈在后面含着眼泪跟我说:“你要当心身体啊!”
从事推拿至今,我治疗患者累计22万多人次。我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被我治愈。
创办好自己的诊所是我梦想的放飞。20xx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我所在的诊所也转制了,从此我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从开始的只有我一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多个人。诊所虽小,却也是医保定点单位,还是市区96345的第一批加盟企业。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我觉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至今我已累计带过盲人徒弟、学生100余人。从1989年至今,我为3000多人次军人义务治伤疗伤,表达嘉兴市民对军人的崇敬之心。
我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爱心中去。1990年,在全市开展的第一次“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我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20xx年,在全市开展的第二次“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我交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20xx年汶川地震时,先后4次捐款20xx多元后又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我通过嘉兴市政协、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市关工委、南湖晚报等单位,除了结对嘉兴本地的贫困学子外,还结对了龙泉、松阳等地的贫困学生。
前不久,有同志给我统计了一下,说我的资助榜单上已资助了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数额333万元。再穷不能穷教育,生活上只要我尽量节省一点,一年下来也能多资助几名贫困学生。
虽然我失去了光明,但我得到了很多。20xx年,由省、市残联推荐,我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我还获得过“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作为南湖旁的党员,当我在中共一大会址重温誓词、在南湖红船旁回首历史时,1994年入党时的一幕就回放心头。我承诺,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9
里约奥运女排决赛打响,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这场比赛吸引了全中国电视观众的目光,收视率达到了夸张的56.78%。同一时期,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等热门电视台的收视率仅女排的1/50。
这个夏天,如果中国在里约最大的收获只是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和秦凯的浪漫求婚,那将是一种残缺。当人们普遍以“葛优躺”的姿势瘫在沙发上,目光偶尔从手机屏幕上移开扫一眼电视的时候,还好有郎平和中国女排,让中国人得以守候在电视节前,等待一场直播的开始。
中国女排,是一个读起来就沉甸甸的名字。国人对于中国女排的期许和关注,或许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姑娘们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整整一代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体育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数不胜数,而“女排精神”只有一个的原因所在。
这些年,我们很难再为一支球队欢呼、疯狂、感动。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男足、中国男篮一次又一次的折戟沉沙。因此当中国女排再一次用拼搏和顽强战胜对手的时候,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光荣与梦想突然焕发,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能从中国女排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备受期待地踏出步子,但没走两步就被困难绊倒,跌跌撞撞地来到强敌面前,别人说:你没戏。但你拼了,你赢了。你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虽然伤痕累累,可眼睛里满是坚定。
如果真的有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中国乒乓球队后来称霸乒坛很多年,成绩远比女排出色,但是人们更怀念的还是女排。中国女排从来没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的,在最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或许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
是的,中国女排能够坐上头条,刷爆你的朋友圈,也并不仅仅是因为赢了巴西,也不仅仅是因为进入四强,而是因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从懂事的年纪就开始影响我们的女排精神。事实上,女排的崛起,是让人怀念的80年代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气息和开放精神。微博上有不少网友感叹,很多父母辈的朋友,都守着电视在看这场女排比赛,言下之余的感动,也许只有经历过80年代那个五连冠的女排黄金时代的人才能懂。那个时候,为了看一场女排姑娘的比赛,大家集体围着一部小电视,一起欢呼、一起喝彩。
再看看男足、男篮这些曝光率很高的项目,虽然实力上的差距明显,但是能够拼出态度和风格已经算是成功和超越了,只可惜他们连这一点都很难做到,少了拼搏、缺乏霸气的他们只能默默地站在原地目送着对手一路向前。中国女排身上的精神,恰恰是中国三大球最需要的。
隔了这么多年,女排仍然是中国三大球中最争气的队伍——因为,有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0
9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讲得最多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孩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上认同的事。
说起自己强调文化认同的事,库尔班·尼亚孜笑着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讲文化认同的事。去年以来,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增加乡村学校高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数量。这让我非常高兴。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里,600人同时表演的陕北大秧歌,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暑假里,库尔班·尼亚孜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孩子们扭秧歌、舞龙、赶毛驴、跳陕北大秧歌。不知从何时起,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办学特色。
六年级的努尔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红色的油纸伞,随着音乐声伸展四肢,卖力地跳着。偶尔,所有的孩子们跟着歌曲里的节奏齐声吆喝。600双脚踏在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让人看到黄土高原上头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陕北汉子。
“我家在前进镇,从学前班开始在这里上学,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考内初班、内高班,像穆萨·图尔贡哥哥一样上清华大学。”努尔夏提·阿里木说。
“今后,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常设班级将不再有学前班,因为现在乌什县,阿克苏地区乃至整个南疆,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一年级新生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入脑入心、入骨入血。”库尔班·尼亚孜说。
20xx年,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边远乡村的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20xx年风风雨雨,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人生”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23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改变命运。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家长们的认同,每到开学季,不仅是乌什县,就连阿克苏市的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希望孩子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觉得孩子上过学就行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重视教育,并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库尔班·尼亚孜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都必须向前一步,今后,他将致力于缩小内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识的差距,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让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堂上课,共同进步。
为了这个目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破了以往“来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过竞聘上岗,吸纳了18名新教师,并计划从内地高薪聘请政教处和教务处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今年,该校常设班级14个,由28个教师授课。
如今,在学校里,班级、宿舍、走廊都安装了电视机和广播,成为校园一景。“走一条文化融合之路,这是我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基因很强大,语言必须跟着文化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孩子们不能忘本。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优秀文化渗透到他们的骨血里。”库尔班·尼亚孜说。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1
今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学生的回信中写道:“希望同学们不辜负杜岚老校长的期望,传承好爱国爱澳优良传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信中提到的杜岚老校长,是一位巾帼英雄。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20xx年以101岁高龄辞世,这位投身教育事业一辈子的老校长,将一堂关于五星红旗的爱国课上了64年。而后,女婿尤端阳成了她的接班人,把爱国主义教育继续传承下去。
一代又一代澳门濠江中学的学子们传颂着杜岚校长当年英勇无畏的事迹。在新中国宣布成立的那一天,她带领全校师生在濠江中学升起了五星红旗。当时升旗有很大的阻力,但杜岚校长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我们要升起我们的国旗!”就这样,那面五星红旗在澳门的上空飘扬了整整三天。之后每年的十一国庆节,学校都坚持升起五星红旗。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87岁的杜岚女士,把拐杖一搁,登上升旗台,亲自拉动滑轮升起了国旗,和孩子们一起迎来了澳门特别行政区阳光灿烂的第一天。
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同学们说:“我们每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当我们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时,心里想,要是杜岚老奶奶还在,该多好。”节目现场,他们朗读了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给习近平主席写的信,表达了他们从杜岚校长的身上,从学习《品德与公民》课本,从驻澳部队抗击台风“天鸽”的行动中,逐渐理解了什么叫“祖国母亲”。“祖国就像妈妈一样,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她会张开温暖的怀抱关爱呵护我们,祖国母亲就是我们的坚强依靠。”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2
“中国女排又连胜了……”最近两周的推送消息被女排霸屏了。在迎国庆之际,女排姑娘们用她们的方式献上了一份贺礼:升国旗、奏国歌!从90年代的五连冠,到里约再夺冠军,女排姑娘们用她们一场场精彩的比赛让我们看到了“女排精神”。作为基层干部在真抓实干中,也要发扬“女排精神”,具体来说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信念。“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出战,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里约奥运会上,在不被众人看好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在一片“厮杀”中冲出一条“血路”,时隔20xx年重夺奥运会女排冠军。“站到了赛场上,我们的目标就是冠军。”基层干部是建设基层事业的“先锋队”,是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的“指导员”,在履职尽责、担当重任时要坚守党的信念,牢记党的初心,加强理论修养,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把进德修业作为终生之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第二点:拼搏。9月25日,“最美奋斗者”名单发布,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赫然在列。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参加了世界杯比赛,最终以7站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她们夺取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冠军这么简单,更是彰显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风骨。在起步晚、物质条件欠缺、训练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取胜的秘诀只有一个字:拼。基层干部身处一线,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为基层事业奋斗,做人民群众的强后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工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困难要迎难而上,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敢于“涉险滩”;机遇可遇不可求,要抓机遇,敢于“吃螃蟹”。只有做实、做牢、做好基层工作,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点:坚持。郎平在提到“女排精神”时进行了新的诠释: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知道有时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是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尘土,依然眼中坚定。基层人少、事杂、面广、任务繁重,今天搞扶贫宣讲,明天要整治人居环境,恨不能一人掰成两半来用。“我知道基层工作不好做,但既然选择了它,再苦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一入基层深似海,既然选择了基层工作这条路,就要奋斗到底,干不成功不罢手。要以实干求实绩,以实绩谋发展,以发展赢群众满意。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3
20xx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给周边孩子补习英语。教学用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买的。由于他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评语,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20xx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4
作为一个老先进,朱丽华在嘉兴颇有名气,她是丽华推拿诊所的所长,是连续五届的市政协委员,还是省盲协副主席、市残联副主席、市盲协主席。
“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
“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
“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
……
在担任这些社会职务的过程中,她用心用情投入,主动积极作为。她30年坚持分毫不取地为现役军人义务推拿,吸纳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退休后的特殊冿贴、为残疾人推出的爱心公交卡等实事好事的落实中,都有她的建议与呼吁。
人的名气越大,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她以担当和使命,使“朱丽华”同样成为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
在朱丽华的公益故事中,因为她的光亮,点燃我们共同对美好的向往,我们读到的是,从一己的生存自强到发出更多光热、照亮他人的人生超越;从一个人谋发展到为残疾人群体代言、服务大众的公益跨越。
在朱丽华的公益故事中,因为她的发挥,社会响应,政府作为,我们读到一个令人振奋、使人励志的人生故事,我们也同样读到了一个城市的温暖,一个社会的和谐幸福。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5
昨天,举世瞩目的20xx年日本女排世界杯以中国行云流水般酣畅淋漓的绝对表现,直落三盘完胜塞尔维亚,取得了20xx女排世界杯十连胜,王者之师用完美的“战绩”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向亿万中国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从0到10,这背后凝聚着每一代女排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诠释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砥砺奋进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成就。
“女排精神”就是不忘却的初心,肩负起为国争光的使命。1951年,新中国第一代女排成立,面对百废待兴、困境重重的国家境况,女排姑娘们坚定信念、刻苦训练,伤病疼痛咬牙坚持,教练组们废寝忘食研究“战术”,队员们没日没夜地练习“技术”,用百倍千倍的专注打好每场比赛,梦想有一天在世界的领奖台上,“升国旗、奏国歌”。30年后,在日本大阪,女排姑娘们气势恢宏、势如破竹,以全胜的骄人战绩摘得桂冠,这一时刻终将属于中国女排,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历史性突破对当时穷顿困苦的中国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振奋、自豪、欢呼,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中国沸腾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同往昔,正以强国的姿态走向世界的中央。不忘来时路,不论何时,不论我们身处何地,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女排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戮力奋斗。
“女排精神”就是不服输的斗志,汇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竞技体育终究是以输赢论英雄,“输”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消沉、“军心”不稳。“女排精神”是不服输、不怕输的生动写照,“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回归现实成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拼搏,日复一日“魔鬼式”强压,“玩命式”训练,与世隔绝的环境、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度,用尽最后一丝精力,是什么支撑女排走到最后,是上一代的“女排精神”和永不言败的斗志。女排不是一个人的秀场,是团队合作的战场,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形成心领神会的默契,穿上红色的“战袍”,为国“出征”,在强大的对手面前筑起坚不可摧、密不透风的人墙,面对每场比赛全力以赴、稳扎稳打,让对手无懈可击。“女排精神”指引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以打不到、压不垮的斗志昂首迈向下一个胜利。
“女排精神”就是不畏难的勇气,创造出逆境绝杀的奇迹。一代代中国女排总能在最后带给国人惊喜,她们是常胜之师,这其中没有运气,有的是竭尽全力到最后的勇气。有时候主力队员负伤离场,有时候大比分落后,即使后面的征程再艰险,也不忘在逆境中暴扣、挥拳、怒吼,无论结果如何,要在对手面前展现中国人的士气和决心。“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敢于胜利,更是面对艰难险阻时敢于“亮剑”,是那股临危不乱、团结一心的精气神。中国女排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也面临成绩下滑的艰难时刻,她们重整旗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靠着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硬生生地再次“爬上”世界之巅,书写了敢于直面挑战、赢得更大胜利的“中国精神”。
未来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依然充满艰辛与未知,困难依旧“接踵而至”,昨天的成绩是对过去的肯定,未来中国女排从零出发,全力以赴向下一个奖牌发起冲击,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不仅是中国女排的目标,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目标。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中国人民将发扬和传承“女排精神”,续写中华民族新辉煌。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6
女排夺冠了!这久违的一刻,我们泪流满面。
缺乏大赛经验、伤病困扰团队、整体实力不占优……一支不被看好的球队,一群年轻的姑娘,在小组赛不利的情况下不断逆袭,面对一支支世界劲旅,一球一球地抢,一分一分地拼,硬是把对手逼向死角拼出胜利,走上奥运最高领奖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让每个观战的国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中国女排夺冠,比一些项目夺金更能触动我们的泪点,最重要的就是那曾令无数人感动和敬佩的女排精神。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勇夺“五连冠”后,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团结奋进、为国争光。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经历了10多年的低谷,中国女排卧薪尝胆,在郎平主帅的带领下再现传奇,人们无不赞叹——女排精神又回来了!
面对如潮赞誉,郎平却说,中国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她说:“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
的确,时至今日,我们总愿用女排精神来褒奖一代又一代取得辉煌成绩的女排姑娘,赢球说是女排精神的回归,输球便说缺乏女排精神,仿佛欠佳的战绩会给女排精神失了色、抹了黑。这种将女排精神与比赛胜负捆绑在一起的功利心态,不仅漠视了姑娘们的付出,也对女排精神造成了伤害。
比赛总有胜负,赛场上本来就是实力的比拼、精神和意志力的对决。技不如人的情况下,选手们通过无所畏惧、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实现爆冷,也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们越来越明白这一道理,“唯金牌论”的光环也已逐渐散去,我们已经懂得不必以胜败论英雄,只要运动健儿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夺金摘银也值得尊敬和赞扬。同样,我们也不应以胜负输赢论及精神。真正的精神,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意志、一种传承。它是永不言弃的拼搏、追求卓越的执著、心无旁骛的专注。正如郎平所讲:“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缔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因契合时代需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国家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女排精神渐渐受冷,有人说女排精神过时了,那个靠拼搏精神取胜的时代过去了。这无疑是对女排精神的曲解和误读。
20xx年,重新执掌中国女排的郎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奋斗精神永不过时》,文中称:“在实现自己梦想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应发扬永不放弃的精神去战胜它。只有具备这种为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成就。”两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排再次傲视群雄,重返世界之巅,凭借的不正是这种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永不过时的奋斗精神,和对这种精神一直以来的坚守和传承吗?
经过一代代中国女排的传承和发扬,今天,新一代中国女排正以新的姿态展示和丰富着新时期的女排精神。除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其中还有求新求变的不断创新、开放包容的博采众长、淡定自若的成熟心态等闪烁着科学化、职业化、国际化光芒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将成为中国女排新的瑰宝。
岁月轮回,精神永驻。新时期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所焕发出的持久魅力,已成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学习弘扬女排精神。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四大难题”日益凸显,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困难,迫切需要我们学习弘扬百折不挠的女排精神,坚定信心、奋勇拼搏,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在实现行业“十三五”“两个略高于”发展目标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要学习女排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越是在困难面前,越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一分一分咬牙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难关、创佳绩。学习女排团结奋斗、共创佳绩的协作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发挥集体力量,共谋发展之策,同做添砖加瓦之事,聚焦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实现行业“十三五”良好开局。学习女排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追求卓越的专注精神,努力发挥潜能,激发创造激情,保持战略定力,努力把挑战变机遇、压力变动力,将行业“十三五”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学习女排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举措、创新的手段,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时代精神是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是发展创新的兴业之魂。让我们以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为激励,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烟草行业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7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8
昨天一大早,丽华推拿诊所里就繁忙一片。
身穿白大褂的吴阿姨正笑眯眯地给患者推拿。在诊室里,她的推拿床就在朱丽华的推拿床旁边。她们已经相伴20xx年,如今,吴阿姨和朱丽华就住在诊所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
吴阿姨和朱丽华有很多相似的经历。1990年,从来没出过嘉兴的吴阿姨去杭城学习推拿技术,“我没读过书,怎么也学不好。”
1992年8月18日,一筹莫展的家人带着她去市福利院找朱丽华。同是天涯沦落人,朱丽华毫不犹豫就接纳了她。
“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我的人生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在工作上,她是我的师傅,在生活上,她是我的姐妹。”在吴阿姨的回忆中,朱丽华总是倾尽所有帮助她。
吴阿姨对推拿不熟练,掌握不好力度,朱丽华就把自己当“小白鼠”,让吴阿姨在自己身上练手法。吴阿姨没按对经络,朱丽华忍着痛指点她,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十次、百次。
经过朱丽华一年多的指导,吴阿姨技能大增,也开始在福利院推拿了。后来,朱丽华自主创业开了诊所,一直把吴阿姨带在身边。
吴阿姨今年61岁了,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诊所里,工作不但让她自立自强,还收获了患者的尊重。如今推拿已经难不倒吴阿姨了,朱丽华总是让她多学习,学会用手机,“盲人也要跟上时代。”
“朱医师比我的兄弟姐妹还要亲。”这两天,吴阿姨心跳特别快,有时候一分钟心跳90多下,朱丽华时不时就和她聊聊天,并想办法治疗。
每天晚上睡觉前,朱丽华都要再三嘱咐吴阿姨:“不舒服的话一定要叫醒我。”
像吴阿姨一样,目前在诊所工作的有13位残疾人,他们曾经是家里的“包袱”,如今都变成了“顶梁柱”。同时,还有100多人先后跟朱丽华学习推拿技术,相继走上了就业之路。
“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经历,让朱丽华深知,只有就业才能让残疾人自立自强,才会真正被这个社会“平视”。
有人问她:“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朱丽华不以为然,“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0xx年她被推选为嘉兴市盲协主席。市盲协的工作非常琐碎,她就一点点梳理,一点点解决。在她的带领下,市盲协完善了组织建设,形成了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各类活动,真正成了残疾人的家。
她对生活的乐观和坚毅,最能感染残疾人,让他们重燃生活的勇气,而对于遇到困难的残疾人,她总是伸出有力的双手,“能帮就帮一把。”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19
中国女排,一场励志的赞歌!
女排夺冠,让闲适的周末荡起涟漪,是感动?是兴奋?是自豪?举国欢呼的背后是精神的穿透力量。强势扭转巴西,奋力赢下荷兰,竭力战胜塞尔维亚,在一场精神、技术与心态的较量中,抱团发力的女排为他们在里约奥运赛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留给国人大大的感叹号。
朋友圈被刷频,有人评价“女排归来,昨日重现”,有人写下了铿锵有力的“点赞”,有人因为追忆而落泪,有人因为胜利而欢呼……一场伟大的比赛,跨越了空间与时间,让国人不约而同的为此振奋。究竟是什么力量?其实,在输赢之外,“中国女排”上演的更是一场励志的精彩。
回顾30多年写入国人记忆的中国女排,有振奋一个时代的历史,也有怀揣梦想的挣扎;有成绩滑坡的低谷,亦有卧薪尝胆再出发的崛起,夺冠之路是一个个险关的攻破,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可以说,“女排的拼搏史”关联着一个民族拼搏与胜利的记忆,也映射着每一个人的奋斗与生活。
诚然,我们不能把一场夺冠的胜利过度拔高,但是,不可否认,女排的拼搏自信精神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当今时代的价值所需。“精神”不是成功后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也不是胜利者自我标榜的勋章,而就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与证明当中。正如女排,用过硬的技术、过硬的作风,证明了“坚韧永远是中国人的强项”,她们挺起了民族自信的力量,也写下了励志的生动注脚。
之于当今中国,“女排精神”是大国文化的象征缩影。中国的历史,从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到和平开放的发展时期,再到克难攻坚的改革年代,一部发展史,就是一部智慧史,一部奋斗史。有过辉煌,有过低迷,有过沉沦,有过展望,最终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步履铿锵的迈向未来、憧憬希望。其实,女排所传递出来的敢拼敢打精神、团结协作文化,这种所向披靡的劲儿正是大国崛起的力量源泉,就是大国文化的缩影和象征。时下,“双百目标”近在咫尺,还有许多的硬骨头需要啃,还有许多险滩需要涉足,奋力前进的中国用成绩和行动,传承着古老中国“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文化,也演绎了“打不垮、拖不烂”的世界传奇。
之于当前社会,“女排精神”是民族自信的极力彰显。在奥运的竞技场上,我们不仅享受的是体育带给人的快乐,也是国家体育实力的较量带给国民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轻易就会集体沉默,需要这么一种精神唤醒社会的集体发声、集体振奋与自信。当前,发展道路上的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自信是破浪前行的基石,也是逢山开路的积累。从遇事不乱的大气沉稳,到迎接挑战的泰然自若,再到面对困难的冷静应对,彰显的正是民族发展的自信底蕴,而这种自信需要一个社会的呐喊与参与。为女排呐喊,就是精神的释放,精神的回归。
之于当代国民,“女排精神”是奋力前行的价值砥砺。在女排的比赛中,我想,我们每个人所能感受到的就是拼搏。每一次跳起来的抵挡,每一次纵身拦下的身影,每一个倒下的瞬间,她们使出浑身解数,靠着每一分的积淀走向成功,她们在困境下拼每一分球,其实就是平时拼在每一天。生活工作中的我们,也是同样,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拼的是实力,也是心态。时下,一些人或是急于求成,或是心态浮躁,或是怨天尤人,往往容易看到精彩,而无法体味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其实,只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了就是成功。我们应该知道,成功不是偶然,也当看到,华丽的精彩篇章更是沉甸甸的励志华章。女排告诉我们,挫折中前行,脚踏实地,梦想就有了价值与意义。
“女排精神”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为她们耀眼的光环所动容,更为她们传递的精神所震撼。从这场励志的精彩中,我们有所得、有所悟,而后有所动、有所行,就是对她们最好的礼赞。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0
在儿童护理部,我们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丽华姐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她的坚强之心、慈爱之心、奉献之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利院职工和孩子。
她把点滴时间都用于学习,不断摸索、实践,成为中医推拿的行家里手,成为嘉兴盲人中的首位中医师,也是唯一的一位。
儿童部的工作又脏又累,还需要技巧,刚来福利院时,我手足无措,曾一度打过退堂鼓。但是每次想到丽华姐身上那股韧劲、钻劲、干劲,我就又有了勇气和动力,去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福利院有个男孩叫晨晨,是一天晚上丽华姐值班时在福利院门口捡来的。他是一个脑瘫患者,刚到福利院的时候,手脚僵硬、功能全失,生命垂危。丽华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给他推拿治疗,晨晨渐渐能坐起来了,手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腿脚也变得灵活了许多。现在晨晨已经30多岁了,能简单行动,还学会了用脚使用手机,自强不息的他也特别有爱心。
几十年来,丽华姐一直牵挂着福利院,每次回福利院,她都要去看看孩子们。而作为退休老党员,每次组织生活会,她不管在哪里,不管多忙,不管有多不方便,都会想方设法参加,从不缺席。
最近我才知道,20xx年来,她默默资助了480多人次,捐赠了333万元,还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我们都以她为荣,向她学习!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1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举行,宁波人熟悉的“支教奶奶”——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周秀芳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她也是继俞复玲、陈淑芳之后,宁波第3位获此殊荣的楷模。
“这个荣誉给了我更多前行的动力,也引领了方向。我不是一个人,我身后还有很多同行的爱心人士,荣誉是属于大家的,感谢我的幕后英雄。今后,我们会继续走下去,助学帮困,精准扶贫,传承‘义乡鄞州’‘尚德甬城’的精神。”周秀芳的感言谦逊,充满感恩之情。
初心不改,年近古稀远赴山区支教
1948年出生的周秀芳,退休前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20xx年退休后,她内心一直有个未实现的梦想:支教。
20xx年,66岁的周秀芳偶然得知贵州省惠水县正在招募教师去支教。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她奔赴贵州,踏上了“高龄支教路”。20xx年春节,回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好友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或许更加需要支援,便决定去看看。
20xx年3月初,周秀芳从宁波前往溆浦县,24小时绿皮火车、2小时大巴、2小时中巴,再坐面包车……当她辗转来到九溪江乡桐林小学门口时,眼前的情形让她震惊——在一栋简陋的木房里,16个孩子认真地听一位60多岁的老师讲课,这位老师是桐林小学唯一的老师。
周秀芳当即决定留在湖南支教。她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进了乡村学校;走访贫困学生时,她总会偷偷给学生家长塞钱;给学校买电脑,让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务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和儿子、儿媳长期结对资助16名贫困生,用于支教的钱超过了10万元。
爱心搬运,四年筹建29所希望小学
周秀芳还将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发到由她的学生们组成的聊天群里。她的学生、上海弘盛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看到资料后深受触动,直奔溆浦。当看到年迈却选择在溆浦支教的周秀芳时,张刚当即决定捐资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20xx年4月,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动工,9月建成投用,成为九溪江乡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
此外,周秀芳牵线促成了鄞州区与溆浦县教学结对。还有很多人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联系到周秀芳,通过她寻找需要助学的儿童,联系需要捐建的希望小学。周秀芳常说:“我巴不得是孙悟空,一个跟头能‘搬运’更多爱心。”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2
站在大剧院的讲台上,党徽在朱丽华胸前格外鲜艳,而她穿的条纹衬衫,正是今年9月20日在杭州接受“浙江省道德模范”表彰时的那一件。
朱丽华1994年10月入党,现任省盲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市盲协主席,是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40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近年来,朱丽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诸多殊荣。
似乎感受到台下灼灼的目光,朱丽华让志愿者扶着她走到讲台旁,向在场的听众深深鞠了一躬。顿时,嘉兴大剧院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朱丽华摸索着走到讲台上,将她的初心故事娓娓道来。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她梦想的启航。为22万多人次缓解病痛,治疗308例脑瘫患儿的背后,是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
一次,为了抱住突然抽筋的脑瘫患儿,她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那年春节她是在医院度过的。刚刚出院回到家,市福利院领导赶到她家说,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脑瘫患儿正在等她治疗。当时,朱丽华的母亲含着泪送她出门。
说到母亲,朱丽华声音开始颤抖,一时哽咽,久久说不出话。在她失明后,是母亲昼夜陪伴她,后来不论是开设诊所还是捐资助学,母亲一直支持着她,搀扶着她参加各种场合。但在去年4月2日,母亲永远离开了她,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
泪水,同样闪烁在台下听众的眼眶中。
在朱丽华停顿的时候,党员干部的掌声响起,鼓励她讲下去。一如往常给人的坚强印象,她迅速调整了情绪,开始讲述自主创业的故事。谈到创业历程,她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正是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让她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的感恩之心再一次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我觉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虽然我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爱心中去。”
“眼疾已注定我一生要忍受无边的黑暗,但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始终是指引我前进的那盏明灯。”
……
朱丽华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现场千余名党员的初心。通过朱丽华的故事,在场的党员们重温信仰的光辉,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后,朱丽华郑重许下誓言:“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将把此生献祖国。”
18分钟的演讲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长达十多秒的热烈掌声。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3
近期,中国女排队员们在“世界杯”赛场上大放异彩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适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65周年,时光如梭,我们不禁感慨,在这些岁月里各级人民代表尤其是基层人民代表“队员”,没有聚光灯、没有“大舞台”,但他们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却默默付出和努力,值此一生,无怨无悔。
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艰辛之路。众所周知,新中国的建立一路伴随着硝烟与炮火,饱含着无数革命先烈的满腔热血,无论是近代鸦片战争列强带来的巨大创伤,还是日本法西斯主义造成的世纪罪恶,均让中国人民饱受煎熬——直至毛主席在天安门向世界庄严而有力的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才让长时间都不曾改变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此中过程让人屈辱、沉思再至热血沸腾,也让中国人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在“主人翁”的定位上将生活点燃更多希望的火苗,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创造“中国式奇迹”的必然结果。经多方深思熟虑和充分调研论证后,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辅之以政治协商制度的施行。“人民的代表人民选,选好了代表为人民”,在这样强烈的时代呼声中,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时代的“掌舵者”和“弄潮儿”,并在各级人民代表的“牵针引线”下,全国人民齐心聚力由下而上找问题、抓建设,达成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提升了GDP,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城镇化率,又紧抓生态环境,甚至“举全国之力”扑到了精准扶贫……人民群众在其中的参与度之高、获得感之强,让世界大为惊叹!
坚持“人民的民主”的无悔选择。在一系列巨大改变和时代变革之中,我们有一群“低调奢华有”的群体,他们没有资本主义政治家的面色狡黠,没有历经物欲横流的圆滑商人的狐媚苟且;有的只是常年深入基层走村串户的“老实”,有的只是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后收集民情民意逐级向上的坚持,有的只是发现问题后据理力争哪怕面红耳赤只为整改及时的担当……他们没有一句怨言悔话,在长期坚守的“倔强”付出中,他们早就是那万千群众“微心愿”的承载者,也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坚实“脊梁”!
这样的“舞台”,说大不大,刚好装下一个即将迎来民族复兴的“有心”国家!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4
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总有一些默默努力着的人,朱丽华就是其中一个。
1993年,朱丽华当选市政协委员。从此,微微前倾、侧着耳朵全神贯注倾听的朱丽华,成了市两会会场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当一名政协委员,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朱丽华对残疾人方面的问题最有发言权,每年都要深入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朱丽华发现其中有一条:“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
当选市政协委员之后,朱丽华多次递交提案,让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双目失明让她查阅资料和实地了解情况都比一般人更困难,但是她从没有想过放弃。
她首先将想法用盲文记下来,不断梳理成文,再找人写下来。她将盲文念出来,还要跟书写的人解释。写成后,她还要一遍遍地听人念,一遍遍修改,就怕出错。
在她一次次的坚持下,提案被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重视。在她的穿针引线下,残疾人的相关民生问题被更加重视。
20xx年7月,市区首批公交“爱心卡”发放。拿到“爱心卡”的朱丽华,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落下了,“多年来的呼吁与努力,没有白费。”
实际上,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她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重视。
“我的诊所就是我的消息来源。”她时常和来治疗的患者聊天,着手收集材料。
一次,有一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诊所向她反映,学校教师退休后就没有了特殊教育津贴。按规定,退休教师也应该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朱丽华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她撰写提案,最终让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了履行好委员职责,她在家人的搀扶下,现场用双脚检测城市的盲道,撰写了关于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提案。为了提交电子版提案,她还特地买了电脑,自学电脑。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朱丽华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每次参加两会,她的家人就搀扶着她,从会场到宾馆,一刻不分离。
参加两会,别人能够看材料,记笔记,朱丽华不行。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分组讨论等,她总全神贯注聆听,一次就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20多年来,一直如此,“我眼睛看不见,就用心去听。”
去年,她卸任市政协委员,成了市政协列席委员。身份在变,但初心不变,“我要做爱心传递的使者,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5
9月10日,是第34个教师节,当日上午,央视媒体摄制组专程来到和县,采访报道“为农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用责任和坚守诠释人民教师崇高师德师风”的和县乌江镇卜陈村退休教师叶连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91岁高龄的叶老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倾尽一生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为农村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学习辅导的场所,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平凡中见伟大。”采访过程中,叶老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央视记者,他们给予叶老极高的评价。
9月10日教师节当晚,时长近6分钟的叶老事迹专题在央视新闻频道播放,令无数教育人和观众感动和震撼,全国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各地网友纷纷跟帖评论点赞,阅读点击量逾10万。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站好最后一班岗”“我觉得人生付出越多,越觉得值,越快乐。所以我要争取长寿,多活几年,为孩子们多做点贡献!”叶老朴实而又豪迈的话语,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据了解,现年91岁的叶连平老人,曾被授予“中国好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其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中央媒体以不同形式报道过。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6
在全民屏住呼吸的瞬间,朱婷一记神奇的发球,将那枚渴望已久的金牌揽入中国姑娘的手中。永不言败、绝不服输的女排精神,再度在中国天空激荡回响。
这两天,除了中国女排奥运夺冠这个事件,还有另外一件更为重大的命题令国人内心澎湃——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建设“健康中国”成为又一个国家战略选项。
两个并非同一领域的热点事件,其实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将女排精神融入“健康中国”建设,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所谓,女排壮举为国民体魄赋予精神之魂,而“健康中国”为国民体魄赋予长远战略之义。“若要真小康重点看健康,若要真健康精神当自强”。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号角,然而,建成健康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并非坦途。从能看病到看好病到不生病,我们才迈出了第一步。
要真正实现习提出的“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美化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大目标任务,绝非一蹴而就,医卫战线的选手责无旁贷自不必说,其实关乎全民体魄之事,各行业、每位国民又岂能仅当啦啦队甚至作壁上观?
“百战艰险多”,尤其需要一种精神支撑,今天的女排精神不正是我们建设健康中国的正能量吗?我们需要傲视困难的女排精神,需要舍身一扑的女排精神,需要咬紧牙关放手一搏的女排精神。唯有如此,在世界竞技场上、国与国的比拼中,我们才能最终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笑到最后!
梁启超有句名言:少年强则中国强。今天我们要说:体魄强则中国强,精神旺则国运昌!
我们每天付出艰辛努力的医疗卫士,需要学习女排精神;我们在医改攻坚过程中,需要舍身一扑的女排精神;我们在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期间,需要咬紧牙关精准一击的女排精神。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7
在这座以“奉献”为主题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每一位遗体捐赠者的名字。今年,这座纪念碑上又多了一个人,她就是王娅。
天津医科大学 学生辅导员 郭琳:今天是王老师离开我们的第33天,我想每每提到她的名字,我们总会想起那两组数字,孑然一身的她和长期资助的7名学子,(和捐赠)的一百万房产。
王娅的徒弟赵颖也赶来参加缅怀仪式,1991年赵颖刚参加工作时,就是王娅手把手地带她。20多年来,两人在工作中是师徒,在生活中是朋友。这次缅怀仪式,王娅资助过的寒门学子也特地从甘肃赶来参加。为了迎接孩子们,赵颖早就为师父打理好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这间70多平米的房子就是王娅的遗物,也是她送给孩子们最后的一份礼物。
在客厅的书柜里,一直放着被王娅当作宝贝的东西。
亲密的关系,让师徒二人无话不谈,听说师傅经常会捐款资助学生上学,赵颖也跟着一起做了起来。
王娅生前是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的一名普通女工,月工资从来没超过4000块钱。为了帮助寒门学子,她的生活十分俭朴。客厅里,有一个特别的物件,是王娅生前为了省钱而自制的输液架。
面对寒门学子慷慨解囊,对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苛刻,这曾一度让赵颖不能理解师傅。
王娅徒弟 赵颖:都是说保证我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我有能力我把多余的钱捐出去,王师傅不是这样,就是到一种很抠门的那种状态,然后把大部分的钱都捐出去了,真不理解。
王娅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她资助的这些孩子们家里看一看。前不久,赵颖和助学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甘肃灵台,这一趟,她就是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
家住蒲窝乡郑家洼村的叶福寿,是王娅曾资助过的孩子,现在是灵台一中高一的学生,全家的收入全靠母亲一人。赵颖来到叶福寿的家,看到屋里的一面墙都贴满了奖状。
而在大山里的另一边,王娅撒下的种子同样也在生根发芽。
正在读高三的练盼盼,也是王娅资助的学生之一。这些孩子虽然生活贫困,但却品学兼优。从1989年开始,王娅一直在坚持捐资助学。每年每个学生20xx块钱的资助也许不多,但30年的坚持却很难。几天时间,赵颖走遍了山里的角角落落,似乎也理解了师傅对自己的“苛刻”。
对赵颖来说,她也在思考着,这样的资助对一个孩子来说能有多大作用。这几年脱贫攻坚,山村已经变化很大。自己能帮孩子的也许不多,但她却想像师父王娅一样,把捐资助学一直做下去。
和赵颖一样,被王娅故事感动的人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王娅生前所在的助学基金会,传递着王娅的这份善良。
王娅生前所在单位也发起了“电网之光、王娅爱心”志愿项目,现在已经筹集150万元助学基金,准备先分三年资助甘肃灵台的寒门学子,赵颖已经加入其中。
亲爱的王奶奶您好……您奉献了他人,却燃烧了自己……您用行动证明爱与善良永存人间……有了您的相伴,我前行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王奶奶,我会像您一样,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8
这个监室里还有一道门窗,是用防弹玻璃隔开的,整个监室散发出浓浓的消毒水味道,这就是艾滋病犯专押监室。
防弹玻璃门里边,一位民警正手把手地教在押人员写字……听到脚步声,民警转过身,40多岁,个子不高,却身板挺拔,上身的警服已被汗水浸透。见了我,“啪”的一下,来了个标准的军礼。他就是被所里民警亲切称呼为“老毛”的毛卓云。
说实在,在“谈艾色变”的那时,我是第一次和艾滋病犯近距离接触,也是第一次知道有个民警每天和艾滋病犯打交道,直面病犯的危险,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重生。
在分管艾滋病犯监管工作期间,我看到了多起艾滋病犯或因情绪波动、或因身体不适、或因涉案负罪等,产生和引发各种各样的极端表现。有一次,一名艾滋病犯情绪激动,用头撞墙,被带到医务室缝针,毛卓云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两只手始终紧握病犯的手,安抚他,最终使他平静。
事后我问老毛,“你不怕么?”他回答:“怕,我怕如果不能说服他,情绪不稳定,就会给监室带来隐患。但,也不怕,我学了艾滋病防护知识,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我了解他,他就是缺乏安全感,我要让他感到温暖,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想想当初,我还有点怕老毛呢。觉得老毛天天与这些病犯在一起,而且都是近距离,会不会也“近墨者黑”呢?直到老毛以他广泛扎实的知识汲取、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以及完备科学的规范防护,证明了我害怕的多余。后来一段时间,我一直对老毛心存愧疚,但更多的是感激,是老毛给了我艾滋病犯监管职责的力量和正确的认知。
20xx年10月,经过几个单位的交流,我又调回市看守所工作,又和老毛成了同事和战友,似乎一切如往。但我发现,老毛其实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分管的监室变多了,从一间到现在三间;他的工作笔记本变多了,记录的文字达到了十几万字;他把艾滋病犯从特殊监室搬到了普通监室,把谈话室从工作区搬进了监区,使他们之间再无隔阂;他独创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悉心帮教艾滋病犯认罪悔过、重拾信心、重归正途。
令人感慨的是,已到退休倒计时年龄的老毛,那健旺的精神头没变,身份和岗位没变,不计个人安危、名利得失的干劲没变,一身正气又待人宽和的个性没变,他是我们警队的榜样,他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29
台上,盲人中医师朱丽华讲述自己这些年的故事,一件又一件;台下,党员干部感动于情、铭记在心。
“我们福利院儿童护理部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丽华姐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胡惠娟是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儿童护理部主任,在她看来,朱丽华是她和其他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勇气和动力,20xx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孤残儿童服务一线,没有退缩,“每次想到丽华姐身上那股韧劲、钻劲、干劲,我就又有了勇气和动力,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朱丽华是我的挚友,更是我尊重的大姐。她失去了光明,却用她的爱与温暖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市残联理事长闻人庆感慨道,这位她身边的大姐,身残志坚,心有大爱,乐于奉献,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生动诠释了红船旁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朱丽华抹亮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对于即将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的朱丽霞来说,朱丽华是她梦想的领路人。20xx年,品学兼优的朱丽霞如愿考上了浙江大学。当这个贫寒的家庭为学费发愁时,朱丽华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学费,为朱丽霞的梦想插上了翅膀,让她的人生不再低着头。
“我对朱阿姨的了解,始于新闻上对朱阿姨事迹的描写。朱阿姨在失去光明的情况下,通过自学,获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一名中医师;在闯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后,为社会无私奉献——从为嘉兴现役军人提供义务推拿服务,到捐资助学行为变成一种常态,再到创办私人诊所,为社会服务,这一切,都令我肃然起敬。”朱丽霞动情地说,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因为一份善举,有了胜似血缘的关系,也改变了一名优秀寒门学子的人生轨迹。“我知道,张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对朱阿姨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而今天,我想对朱阿姨说: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样!”
“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我必披荆斩棘,闯出美好的未来。”这是对朱丽华的真实写照,更是我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守好信仰初心的动力所在。
听着朱丽华的事迹宣讲,现场的党员干部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点赞,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时刻牢记初心,担负起责任和使命。
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易太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两次意外双目失明,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就足以让人佩服,后来她参加培训学技艺,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不仅自强,还用大爱捐助了那么多孩子,为她的奉献和大爱致敬,向她学习。”
“朱丽华身残志坚,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她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听完朱丽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费晓义和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瑜都情不自禁地为朱丽华鼓起了掌,在她们看来,优秀的浙大学子朱丽霞已经在传递朱丽华的信仰和初心了,“这也激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去努力克服,斩除荆棘,不把困难当困难,坚定理想,不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听了朱丽华的事迹报告,真正体会到了一个红船旁的特殊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人生境界。初心如磐,‘心灯’长明。”嘉报集团党委委员张渊学感慨万千,他感受到了朱丽华在人生道路上写就的满满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心中有信仰,光明在心里,落实在行动,她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30
由于受伤未痊愈,绑着腰围的叶连平站着讲课十分吃力。曾经坚持上课不坐、不喝水的叶连平,不得不向孩子们道歉,在讲台后面坐下来继续上课,不时费力挺直佝偻的腰在黑板上板书。
5年前,叶连平脑出血加脑膜炎,到医院做手术。按医嘱要住院一个月,但第四天叶连平就急着要出院。结果头上的手术缝合线还没拆,他就回到了“留守儿童之家”。还有一次,他做白内障手术,左眼手术,他就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他就睁着左眼上课,“一只眼上课,一节课没落下”。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叶连平说。然而,他放心不下的是,他走了以后,这些孩子谁来管?
叶连平拿出积蓄2万多元,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于20xx年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我不在了,基金会仍会正常运行,孩子们仍会受益,可以让我‘死而不已’”。叶连平高兴地说。记者看到,他穿的秋衣袖口和领口处磨出了毛边,还有不少小破洞。他冬天常穿的棉背心,还是1960年下放时妹夫送的,已经辨别不出原来的颜色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不管生命还有多长,我都会沿着当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当地人提到叶连平,无不敬佩,赞他为“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对此,叶连平笑着说:“我充其量不过是个萤火虫。”
车胤囊萤,终成大家。但愿美丽乡村,能有许多像叶连平一样的“萤火虫”。
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叶连平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31
尽管在艾滋病监区工作,可毛卓云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手套,面对面与在押人员谈话、交流,有时还免不了发生身体接触……举动看似“另类”,实则大有深意。
因为毛卓云发现,这些艾滋病在押人员内心很敏感、脆弱,情绪也极不稳定,他们害怕被冷漠和歧视,渴望被关爱。聊聊天、拍拍肩、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对在押人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安慰。
有一次,一名在押人员得知自己的判决后,情绪失控,在监室内自伤自残。“当时他脸色发白,双手冰凉,对人生充满了失望、怨愤。”毛卓云用了很多办法安抚,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冒着被攻击,甚至被传染的风险,毛卓云走上前去,把他拥入怀中,才令他的情绪渐渐平复。
毛卓云还想方设法对在押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引导他们重拾自我;向他们传授病理学等知识,帮助在押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并为他们申请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教导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曾经的一位在押人员陈某回忆:“自从我得艾滋病后,连亲朋好友都躲着我,可毛警官却像父亲一样教育我,我怎能不认罪悔过,好好改造?”
善意,温暖了冰封的内心,感化了盼归的心灵。20xx年来,毛卓云的监区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上一篇:央视《冬奥来了》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火灾心得体会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