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通用8篇)
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1
来到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已经半个月了,也勉强做了半个月的新生。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新生,而是一个“老生”。因而,我所谓的新生感言就是一个词:“不新鲜”。
第一, 环境不新鲜。
首先,对于广东不新鲜。作为一个广东本地人,虽然由于在北京读本科,已经将我改造成半个“北方人”,甚至于刚刚回到广州的时候,还会有点水土不服,需要半天的“倒时差”时间。但是,对于广东的一切依然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连绵的夏雨、热闹的大排档、清甜的老火靓汤、运动后的湿汗淋淋……这就是家乡广东的感觉。因而,我对于广东基本上不需要“新生期”,一切就像鱼如江海、鸟飞山林般清新自然。
其次,对于广州不新鲜。虽然家不在广州,但是对于广东的省城还是比较熟悉。从以前给朋友寄信的地址,到后来往返北京广东的中转站,再到广州实习打工,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着广州的印记。尤其记得的是,往返学校途径广州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会提前一两天到,然后在广州看看朋友,看看风景,吃吃小吃,呵呵,上下九的小吃还是很不错的,然后再从容地坐火车北上。
最后,对于中大不新鲜。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和家长带到中大参观,进行一番励志教育,将来要考这间大学啊!结果,阴差阳错,高考之后去了提前批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儿时的中大擦肩而过。大学阶段也保持着与中大的联系:中大的东校区、北校区和南校区我都曾留宿过、蹭过饭堂。及至大学毕业,面临选择。虽然身在“帝都”,但“梁园虽好,终非故土”,而且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加之中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极大诱惑,我选择了到中大读研,也算是兑现了儿时的承诺。因而,中大对于我而言,一点都不新鲜,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眉目之间尽显亲切。
第二, 心态不新鲜。
作为一个“研究僧”,自然每天都要敲学术的木鱼。走过了大学的四年,也明确了自己的选择与方向,面对每天都要敲上几下的“木鱼”,早已是“驾轻就熟”,成为一个十足的老油条。
这是一种很熟悉的生活,每天按照熟悉的作息起床睡觉,按照熟悉的方式方法读书上课,按照熟悉的口味到食堂吃饭,用熟悉的眼光打量走过的美女,甚至连上课打瞌睡的姿势都是那么熟悉,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或许这就是“朝九晚五”的翻版,但这是安静淡然的生活,是适宜读书思考的生活!
这是一种很充实的生活,每天不需要问自己人生目标是什么,不需要问怎么写论文搞学术,也不需要问明天吃什么穿什么。要做的,只是朝着你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进,只需要你一点一滴地积累。
这是一种很舒适的生活。安静的宿舍、凉爽的图书馆、绿荫葱葱的校园、温和严谨的老师、亲切热情的同学……要说的不舒适,就是九层的宿舍没有电梯啊!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已经明确、已经熟悉,也确实是我所想要的生活。人生之中,能拥有两年这么熟悉、充实而舒适的读书生活,足矣!
第三, 感情不新鲜。
来到中大,完全没有“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紧张与拘谨。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前面已经说过与中大断断续续的缘分,中大给我的柑橘我始终是一个老朋友,以至于刚刚来到中大的时候,我就想走上前去,跟她说一声:“嘿,我回来了”!
而对于中大的老师与同学,也是很自然地就相处在一块了,似乎不用太长的熟悉期,大家都这么亲切朴实。从叶老师突然爆出的“我,老叶啊”,到喊李老师“飞姐”,再到喊师兄和同学外号,一切都是这么自然而然,无须刻意地经营。
第四, 研究的不新鲜
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专业名字,以至于往往填表格的时候经常两行都写不下。由其长度,我们可以猜想它的枯燥程度,因为我们通常会说又长又臭的什么什么。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新鲜的研究。一个是因为高中学的是政治,大学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到“研究僧”了,居然还研究这个,可谓是“饱受毒害”、“入木三分”(本人名字有木字)。而且,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汗,真的不是我在充数字),搞的多是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其后面暗黄的书页;轻轻一闻,就能闻到阵阵的旧纸书味。
虽然这是一门不新鲜的学术,但没办法,我就熟悉这门,也只好“一条路走到黑”了。再加之,我想要在这不新鲜的学术领域发现一点新鲜东西的野望,我便走上了这条不新鲜的研究之路。
好吧,就这样开始我不新鲜的研究生新生活吧!
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xx级博士生赵鑫,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新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xx级全体研究生新生向各位领导、老师以及为迎接我们到来而忙碌的师兄师姐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今天,在这充满希望与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怀揣金色希望,向着新的目标、新的梦想发起冲锋;今天,我们拔锚启航,将要从这里铺开我们人生的万里春光。
巍巍农大,百年校史。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是农业科研的高地。一代代农大人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在这里拼搏奋进,也为农大取得了一次次伟大成就。校园里的一尊尊塑像;校史馆里的一张张照片,无一不向我们细数着农大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也更散发着她百年名校的厚重底蕴。今天,她扬帆远航正向着建设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而前进。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这里的决心。仰望农大,这里有前辈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留下的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这里有扎根一线吃苦耐劳,朴实求是的奋斗精神;这里有能和世界交流学习的学术平台;这里还有先进、齐全的软硬件设施;这里更有着一位位受人敬仰的学界翘楚。而这都会帮助我们汲取知识,成长壮大,让我们可以更加自信的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也激励我们去为农大书写一段段刻上我们烙印的辉煌。
农业是百业之基,农业兴则百业旺。选择农大,不仅是因为她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我们更加看到了她在推动国家复兴、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她“以农为本,建设三农”的社会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勤奋学习,磨练自己;我们也要要求自己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理解农业。我们更要努力锻造自己的科研素养和人格品行,做一名合格的农大人,去践行我们“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誓言。时不我待,即将或已步入研究生生涯的我们应当抓紧时间,珍惜和利用好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资源与平台,激发自己对真知的渴望和对探索的热情。同时,我也深知科研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忍住辛苦、耐住寂寞、端正态度、知难而上去追寻那风雨之后的彩虹。
同学们,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启人生又一段绚丽篇章了,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去发掘、去探索,向着我们的心中的目标和肩上的责任前进。今天,让我们为进入农大而骄傲,明天让我们骄傲的为农大续写辉煌!
最后,衷心祝愿农大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3
1、研究生阶段是飞跃的阶段,走出青涩,它赋予了我们每个人智慧、理性和成熟。我们为这近三年知识的积累、毅力的锻炼而感到自豪;更为明天的拼搏、事业的成功而充满自信与希望!回想三年前踏入内大校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我感叹于在钢筋水泥的市中心还拥有如此—片安静祥和的地方。而更让我感到欣慰和幸运的是,我发现在这宁静的大院中还云集着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无处不体现着科学工作者的严谨求实,是我们这些青年人所效仿的榜样。我们在内大学习生活了三年,在这段期间里,我们处处感受得到内大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所作的巨大努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所做的众多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给我们带来了思想上的碰撞,营造了很好的学术氛围;精良的图书期刊服务使我们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由研工部和研究生会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我们感谢母校!感谢母校馈赠我们知识的力量,培养我们创新的意识,塑造我们独立的人格,给予我们舒展的心灵、自由的思想、做人的美德。正是这些丰厚的收获,让我们在踏入社会的同时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种豪情。我们今天这个隆重的集会,不仅是庆贺毕业,更是新征程的开始。
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4
来到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已经半个月了,也勉强做了半个月的新生。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新生,而是一个“老生”。因而,我所谓的新生感言就是一个词:“不新鲜”。
第一, 环境不新鲜。
首先,对于广东不新鲜。作为一个广东本地人,虽然由于在北京读本科,已经将我改造成半个“北方人”,甚至于刚刚回到广州的时候,还会有点水土不服,需要半天的“倒时差”时间。但是,对于广东的一切依然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连绵的夏雨、热闹的大排档、清甜的老火靓汤、运动后的湿汗淋淋……这就是家乡广东的感觉。因而,我对于广东基本上不需要“新生期”,一切就像鱼如江海、鸟飞山林般清新自然。
其次,对于广州不新鲜。虽然家不在广州,但是对于广东的省城还是比较熟悉。从以前给朋友寄信的地址,到后来往返北京广东的中转站,再到广州实习打工,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着广州的印记。尤其记得的是,往返学校途径广州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会提前一两天到,然后在广州看看朋友,看看风景,吃吃小吃,呵呵,上下九的小吃还是很不错的,然后再从容地坐火车北上。
最后,对于中大不新鲜。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和家长带到中大参观,进行一番励志教育,将来要考这间大学啊!结果,阴差阳错,高考之后去了提前批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儿时的中大擦肩而过。大学阶段也保持着与中大的联系:中大的东校区、北校区和南校区我都曾留宿过、蹭过饭堂。及至大学毕业,面临选择。虽然身在“帝都”,但“梁园虽好,终肥土”,而且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加之中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极大诱惑,我选择了到中大读研,也算是兑现了儿时的承诺。因而,中大对于我而言,一点都不新鲜,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眉目之间尽显亲切。
第二, 心态不新鲜。
作为一个“研究僧”,自然每天都要敲学术的木鱼。走过了大学的四年,也明确了自己的选择与方向,面对每天都要敲上几下的“木鱼”,早已是“驾轻就熟”,成为一个十足的老油条。
这是一种很熟悉的生活,每天按照熟悉的作息起床睡觉,按照熟悉的方式方法读书上课,按照熟悉的口味到食堂吃饭,用熟悉的眼光打量走过的美女,甚至连上课打瞌睡的姿势都是那么熟悉,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或许这就是“朝九晚五”的翻版,但这是安静淡然的生活,是适宜读书思考的生活!
这是一种很充实的生活,每天不需要问自己人生目标是什么,不需要问怎么写论文搞学术,也不需要问明天吃什么穿什么。要做的,只是朝着你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进,只需要你一点一滴地积累。
这是一种很舒适的生活。安静的宿舍、凉爽的图书馆、绿荫葱葱的校园、温和严谨的老师、亲切热情的同学……要说的不舒适,就是九层的宿舍没有电梯啊!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已经明确、已经熟悉,也确实是我所想要的生活。人生之中,能拥有两年这么熟悉、充实而舒适的读书生活,足矣!
第三, 感情不新鲜。
来到中大,完全没有“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紧张与拘谨。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前面已经说过与中大断断续续的缘分,中大给我的柑橘我始终是一个老朋友,以至于刚刚来到中大的时候,我就想走上前去,跟她说一声:“嘿,我回来了”!
而对于中大的老师与同学,也是很自然地就相处在一块了,似乎不用太长的熟悉期,大家都这么亲切朴实。从叶老师突然爆出的“我,老叶啊”,到喊李老师“飞姐”,再到喊师兄和同学外号,一切都是这么自然而然,无须刻意地经营。
第四, 研究的不新鲜
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专业名字,以至于往往填表格的时候经常两行都写不下。由其长度,我们可以猜想它的枯燥程度,因为我们通常会说又长又臭的什么什么。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新鲜的研究。一个是因为高中学的是政治,大学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到“研究僧”了,居然还研究这个,可谓是“饱受毒害”、“入木三分”(本人名字有木字)。而且,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汗,真的不是我在充数字),搞的多是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其后面暗黄的书页;轻轻一闻,就能闻到阵阵的旧纸书味。
虽然这是一门不新鲜的学术,但没办法,我就熟悉这门,也只好“一条路走到黑”了。再加之,我想要在这不新鲜的学术领域发现一点新鲜东西的野望,我便走上了这条不新鲜的研究之路。
好吧,就这样开始我不新鲜的研究生新生活吧!
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5
背着行囊,又来到这个校园,西工大,感受周围的一切,发现,一切崭新却又陌生,那一花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物,都律动着青春激扬又成熟稳重的气息。
校园中,有因充实而洋溢笑容的脸庞,有因忙碌而锁紧眉头的学生;教室里有知识渊博、德学双馨的老师,图书馆聚集了求学若渴的的学生。到处洋溢着积极进取、刻苦专研的学术气氛。研究生的生活从此拉开了帷幕。
没有觉得孤独,也没有了离开大学的怅然若失,因为我这里有热情主动的兄弟姐妹,有了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导师,有了五湖四海来的学子组成的班集体,还有……生活上,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远到他乡求学,当对家的思念悄悄爬上眉头,没关系,大家彼此安慰,互相关心,便顿觉温暖,仿佛置身另外一个家;学习上,有跨专业读研的同学,基础羸弱,没关系,有导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有同学尽心竭力的帮忙,相信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便能赶得上。思想上,有时浮躁不稳,没关系,和同学敞开心扉,聊天谈心,便知道目标所在,而变得踏实沉稳。
数月前,跟着导师做毕业设计,我切身感受到研究生不同于大学生,大学时期我们做的事最基本的学习,从书上学习知识,而研究生的重点在于创新,我们不在满足于学习别人的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造,再创造。现在社会上流行说研究生出来找工作和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我想正是缺少这种科研和创新精神吧,只有懂得创新的研究生才可以在研究生期间得到正真的锻炼。研究生还应承担很多责任,学习的责任、培养高尚品德的责任、不断追求的责任、做事要实事求是的责任和为国防事业做贡献的责任。而研究生期间学到的东西,不管是知识还是做人的道理,不仅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更会让自己受益终生。我选择读研究生的目的也在此。
研究生生活开始了,我们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与各位同学共勉!
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6
一个“不新鲜”的新生——研究生新生感言
来到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已经半个月了,也勉强做了半个月的新生。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新生,而是一个“老生”。因而,我所谓的新生感言就是一个词:“不新鲜”。
第一, 环境不新鲜。
首先,对于广东不新鲜。作为一个广东本地人,虽然由于在北京读本科,已经将我改造成半个“北方人”,甚至于刚刚回到广州的时候,还会有点水土不服,需要半天的“倒时差”时间。但是,对于广东的一切依然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连绵的夏雨、热闹的大排档、清甜的老火靓汤、运动后的湿汗淋淋……这就是家乡广东的感觉。因而,我对于广东基本上不需要“新生期”,一切就像鱼如江海、鸟飞山林般清新自然。
其次,对于广州不新鲜。虽然家不在广州,但是对于广东的省城还是比较熟悉。从以前给朋友寄信的地址,到后来往返北京广东的中转站,再到广州实习打工,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着广州的印记。尤其记得的是,往返学校途径广州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会提前一两天到,然后在广州看看朋友,看看风景,吃吃小吃,呵呵,上下九的小吃还是很不错的,然后再从容地坐火车北上。
最后,对于中大不新鲜。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和家长带到中大参观,进行一番励志教育,将来要考这间大学啊!结果,阴差阳错,高考之后去了提前批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儿时的中大擦肩而过。大学阶段也保持着与中大的联系:中大的东校区、北校区和南校区我都曾留宿过、蹭过饭堂。及至大学毕业,面临选择。虽然身在“帝都”,但“梁园虽好,终非故土”,而且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加之中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极大诱惑,我选择了到中大读研,也算是兑现了儿时的承诺。因而,中大对于我而言,一点都不新鲜,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眉目之间尽显亲切。
第二, 心态不新鲜。
作为一个“研究僧”,自然每天都要敲学术的木鱼。走过了大学的四年,也明确了自己的选择与方向,面对每天都要敲上几下的“木鱼”,早已是“驾轻就熟”,成为一个十足的老油条。
这是一种很熟悉的生活,每天按照熟悉的作息起床睡觉,按照熟悉的方式方法读书上课,按照熟悉的口味到食堂吃饭,用熟悉的眼光打量走过的美女,甚至连上课打瞌睡的姿势都是那么熟悉,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或许这就是“朝九晚五”的翻版,但这是安静淡然的生活,是适宜读书思考的生活!
这是一种很充实的生活,每天不需要问自己人生目标是什么,不需要问怎么写论文搞学术,也不需要问明天吃什么穿什么。要做的,只是朝着你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进,只需要你一点一滴地积累。
这是一种很舒适的生活。安静的宿舍、凉爽的图书馆、绿荫葱葱的校园、温和严谨的老师、亲切热情的同学……要说唯一的不舒适,就是九层的宿舍没有电梯啊!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已经明确、已经熟悉,也确实是我所想要的生活。人生之中,能拥有两年这么熟悉、充实而舒适的读书生活,足矣!
第三, 感情不新鲜。
来到中大,完全没有“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紧张与拘谨。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前面已经说过与中大断断续续的缘分,中大给我的柑橘我始终是一个老朋友,以至于刚刚来到中大的时候,我就想走上前去,跟她说一声:“嘿,我回来了”!
而对于中大的老师与同学,也是很自然地就相处在一块了,似乎不用太长的熟悉期,大家都这么亲切朴实。从叶老师突然爆出的“我,老叶啊”,到喊李老师“飞姐”,再到喊师兄和同学外号,一切都是这么自然而然,无须刻意地经营。
第四, 研究的不新鲜
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专业名字,以至于往往填表格的时候经常两行都写不下。由其长度,我们可以猜想它的枯燥程度,因为我们通常会说又长又臭的什么什么。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新鲜的研究。一个是因为高中学的是政治,大学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到“研究僧”了,居然还研究这个,可谓是“饱受毒害”、“入木三分”(本人名字有木字)。而且,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汗,真的不是我在充数字),搞的多是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其后面暗黄的书页;轻轻一闻,就能闻到阵阵的旧纸书味。
虽然这是一门不新鲜的学术,但没办法,我就熟悉这门,也只好“一条路走到黑”了。再加之,我想要在这不新鲜的学术领域发现一点新鲜东西的野望,我便走上了这条不新鲜的研究之路。
好吧,就这样开始我不新鲜的研究生新生活吧!
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7
9月9日,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今天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日子,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今日,20__年9月9日,对于我个人来讲除了缅怀领袖之外,更具独特的人生历史含义。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堂研究生课程,也是作为一名艺术生的第一堂正式课程。
20__年7月,吾顺利于西安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同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修读美术学硕士,师承梁玖老师,主修美术教育方向。9月6日,入校注册、分配宿舍、熟悉环境、熟悉舍友、熟悉同学、熟悉教室,重复着本科时期的一切,但是却有着新的风景和感觉。北师大的住宿条件和自己的预期是有很大的落差的,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和一位国画专业的同学一起和两位核科学研究院的`研三师兄同住。大家相互帮助,陌生感很快就削弱了,虽然住宿条件不算多么优秀,但是瑕不掩瑜,北师大的独特的百年名校的气质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最初选择其的主要原因。7日参加学校的新生开学典礼、下午是学院的开学典礼,连续聆听了多位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代表的发言,感触颇多。尤其是学院、院长周星老师鼓励大家做到“时时看世界,时时看人生;日日有所思,日日有所感;处处皆可学,处处存美好”;黄会林老师送给大家“珍惜、勤奋、自律”六字箴言;于丹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院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晚间时分,学院研究生院的老师组织学习了入学教育,介绍了研究生的培养概况以及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研究生学习情况以及注意的事项。
7日,参加了系里的师生见面会,会上的自我介绍发挥还算正常,毕竟是老江湖了,多年的班委锻炼之后,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些场合,性格上的劣势也得以弥补。晚上,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英语水平测试,说实话,这次的考试结果肯定不会太好。原因有几点:第一,考研结束之后,就没有继续英语的学习;第二,整个暑期都处于放空状态;第三,英语听力本就是我的死穴;第四,北师大的研究生英语听力等同于雅思的中等程度,题型、语速完全不适应,根本跟不上节奏。阅读、汉译英、英译汉、写作、完型也没有以前的那种快速完成的状态,整个考试表现完全糟糕 ,目标成绩是40分。这将决定研究生英语的选课情况,成绩高于75分,可以免修;高于60分,可以选择培养层次和要求更高的综合英语(术科),相反则更多选择英语视听说课程,相对容易一些。16日将开始正式的英语选课,19日开始正式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期待一切都顺利!这天也留了少许遗憾,由于原定的安排,没能跟随梁老师参加“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业人员培训班”的活动,延迟了参加这种正式的、高规格的学术活动。
8日,也即是今日。第一次参加了北师大的课程,旁听了梁老师给本科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课程,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将是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课程。这次的课程让我对文科的上课情况和思维状态有了更多的认识,由理科思维转向文科思维,这点需要我进一步适应。这次课程给我最深的感受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
第一,没有不好的课程,只有不能讲好课程的老师。梁老师的学识以及学术素养都是极其的高,他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来以全新的模式讲授这门史学课。没有拘泥课本、没有信口开河,而是以独特的思想性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纲契领的高层次的讲述,然后穿插着诸多和学术相关的知识。留下的是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具体的书本知识,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纲”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第二,独特的管理模式和课堂互动。通过进行任职来锻炼学生的讲演能力和逻辑性、学术性;通过不断地互动带动课堂气氛。
第三,严格的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发散性的问题,与学科结合的“作业”,就职报告、学习报告。明确的规格要求,针对性的课题使得学生不会太多的已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作业。
第四,对于细节的严格要求。课堂上对于表述者的鼓掌致意,课后的擦黑板,旁听的申报报告,笔记的记录等等。虽然也因为报告的问题被老师提出批评,但是我相信这些问题的改进将会逐渐的使我变得更加的完美和优秀。
第五,课堂的严谨和严肃,课后的和蔼风趣。中午和导师以及泽园的师哥师姐们的午饭时间,使我逐渐消除了之前对于梁老师的畏惧感。之前一直觉得梁老师很严肃,不容易接触,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很刻意的注意。但是,今天发现,其实自己可以消除这种消极的想法,打开心扉和泽园人有更多的交流。
既有不开心,也有开心的事情。今天,见到了多位泽园人,师哥师姐都很不错,都很优秀,各有所长。尤其是,我有了一位韩国的博士生师姐,师姐主动的握手致意,送我名片,体现了韩国人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以前对于韩国的礼仪只是局限于电视剧和综艺,这次亲自的感受使我意识到自高自身礼仪和交际的能力的必要性。
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相信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育理念“严是爱,松是害”。加油,fighting!
2024年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8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你们加入这个大家庭,今后我们将有3年的共处时光,其中少数直博或考博的还会在实验室度过5年或6年的时间,当然前提是你不要延期。在专题讨论之前,我想先插点题外话。你们想过没有,你为什么要考入我们实验室读研?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你读研的定位是什么?你是仅仅为了拿学历、学位证书?还是打算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而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合格研究生?为什么要问你们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你的定位将决定你在3年中的态度,而态度又将决定你在3年中可能取得的成绩。3年后你所能取得的成绩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未来的发展。另外,你在3年中的表现还将影响实验室的老师对生源地学生质量的主观判断,你的成绩将会对你母校的师弟师妹们带来某种倾向性的印象。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这3年中能展示出你最好、最积极的一面。
你们刚从本科毕业,对于科学研究可能还感到神秘,可能认为搞科学研究的人个个智力超群,对于科学家可能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仰视。的确,在很多时候,科学研究需要“灵性”,但如果你没有顶尖聪明的脑袋也不要紧,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已逐渐倾向于职业化、程序化与规程化,在某种程度上你只要按规程办事就可以了,跟聪明与否关系不大。如果你经历了严格的科学研究培训,即使智商平平也依然可以做出可喜的成就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新生入学时开设十个培训专题的原因之一。
下面言归正传,开始“文献阅读”专题的探讨。我把本次专题讨论的题目定为“文献阅读与科研训练”,内容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希望对在座的博士新生也会有所帮助。我主要讲三点: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文献阅读的基本技巧,以及文献阅读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研究生3年需要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礼仪与学术规范,基本实验技能(包括湿、干实验),阅读与写作能力,报告与答辩能力,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在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文献阅读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几乎融汇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主要环节,与研究生各项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献?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也许无法回答全面。其实,我也回答不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多年来的体会简单地谈谈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大的方面讲,当代科学研究早已不同于牛顿、达尔文时代,从零(空白)建立科学大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从事的每一项研究都只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想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树,我们必须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行。如果你没有大量文献阅读的积累,你肯定爬不上巨人的肩膀,更谈不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或仰望星空。从小的方面来说,通过读文献可以让你充分了解研究小方向上的历史发展和前沿动态,能粗略判断自己的研究大致处于什么位置。人们常说,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每一项基础研究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或多或少都是独特的。如果文献调研不充分,你就无法做出独特的研究。所以,文献阅读的一个作用是避免重复选题,避免重复研究。在研究生期间,文献阅读最直接的作用是模仿学习,在阅读中仔细体会别人论文的行文思路,既包括语言文字、句式的组织,也包括论文逻辑结构的组织和表达。此外,文献阅读可以体会如何提炼科学问题、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等,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直接的训练。这些就是我对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二)文献阅读的基本技巧
下面我简单谈谈如何进行文献阅读。不过,每个人学习、做事的方式和习惯都不完全相同,下面的这些建议不希望你们照搬,我希望你们能尽快建立适合你自己的文献阅读方法和技巧。
对于硕士新生,你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遗憾的是,我不能给你提供快速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捷径,我个人认为也没有什么捷径。具有四、六级水平不能保证一开始就能顺利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因为专业文献有它自己的特点。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文献的特点,当你翻过这个门槛后,你就会发现专业文献的阅读其实很简单,相比于很多其他类型的英文文章,专业文献的阅读反而更为容易。这个过程你必须自己亲自经历,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下面给你们提供一些建议,你们可以选择性地采纳。
文献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跨门槛阶段,这个阶段你的阅读速度可能很慢,可能无法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不要紧,这是正常现象,你要做的就是坚持去读。不过,我的建议是,刚开始阅读的文献最好是你导师提供给你的经典、高质量的文献,因为开始阅读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的精读,这些文献会给你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如果文献质量太差会给你造成不良的影响。
当你跨过文献阅读的门槛后,建议你根据不同的目的,对不同的文献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跟你课题直接相关的高质量文献依然要采用精读的方式,对于其他更多的文献,建议采用泛读的方式。泛读就是快速浏览,对文章的重点有选择的进行跳读,泛读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只需知道文章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即可。对于重点文献要采用精读的方式,精读与泛读的本质差别不在于阅读速度的快与慢,而在于你是否将思考融入阅读过程。精读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文章的内容真正消化掉,要转化为你自己可以运用的东西。我把精读的方式分为三种,它们包括“验证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和“总结归纳型阅读”。
什么是“验证型阅读”?就是拿到一篇好文章,暂不看文字内容,先把图和表挑出来,你根据图和表的内容想想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写,包括大的结构框架、组织逻辑,以及如何引入问题,如何进行结果陈述,如何引申出结论等,然后再看作者是怎么做的,反复体会你想的和你看的有哪些不同。当你的想法和作者的雷同程度越来越高,你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越来越高。这种“图表——思索——验证”的阅读对提升思维非常有效。你想,当你做实验后得到的就是几个表、几个图,如果有意识地经过了“验证型阅读”的训练,你就会知道该怎么从更高、更好的角度来写你的文章。同样的数据,有的人可以发10。0的文章,有的人可能只能发5。0的文章,为什么有这种差别?这种差别其实就是在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挑刺型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读方式。挑刺就是找不足,能挑刺说明你不仅消化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比作者看得更深、更远。很多高档次杂志经常会刊出针对新文章的评论性短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挑刺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如果你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撰写课题申请书是必须的能力之一。课题申请最重要的就是有新的idea,“挑刺型阅读”可以为你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选题提供良好的训练。
“归纳总结型阅读”是一种宏观视野下阅读,是对多个“单”研究的归纳性思考,是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总结和把握。每个人都可以总结,但要真正总结到位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却需要很强的能力,一般初涉研究的硕士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往往只有同学们常戏称的“大牛”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仍然鼓励你们对你阅读过的文献进行尝试性的总结分析,因为大牛不是天生的,也是从研究生开始慢慢炼出来的。我希望你们当中今后也能出几个大牛,让我们老师也沾沾光,万一大牛不行,出几个中牛也可以。
另外,我还有几条建议: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2、文献数据库与搜索引擎相结合
3、对于应用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还要结合专利数据库。
4、杂志论文与书籍、学位论文相结合
(三)文献阅读的几点注意事项
1、高水平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英文的,所以你们要尽快完成从中文文献到英文文献的过渡
2、阅读文献的质量与档次决定你视野的深度与广度,精读必须读高档次的文章
3、不要将第一年课程学习与第二、三年截然分开,文献阅读应始于第一年
4、注意最新文献与实际实验有1—2年的时间滞后性
5、忌用文献填充硬盘,不做收藏家
6、但是,有用的重点文献还是要分类保存,甚至做好总结和记录
上一篇:个人受助感言
下一篇:80句文艺的离别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