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温(精选16篇)
气 温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气 温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 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 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 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 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 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 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 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 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 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 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 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 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 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 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 ×[(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 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 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 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气 温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 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 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 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 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 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 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 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 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 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 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 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 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 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 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 ×[(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 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 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 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气 温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 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 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 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 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 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 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 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 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 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 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 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 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 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 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 ×[(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 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 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 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气 温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气 温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 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 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 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 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 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 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 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 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 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 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 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 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 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 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 ×[(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 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 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 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气 温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 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开罗
晴
晴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阴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 / 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 / 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气 温 篇6
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教学反思:
气 温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第 1 2 页
气 温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 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开罗
晴
晴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阴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 / 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 / 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气 温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短
南
大
长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长
南
大
短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 温 篇10
【背景材料】
世界自然基金会11月10日在北京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编写,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的20余位研究人员历时2年共同完成的这份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说,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摄氏度,而XX年至XX年升温幅度达0.713摄氏度。预计未来50年,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
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
【课标链接】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知识链接】
1.我国历史上的治水工程:隋大运河的开凿与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意义上的异同比较。人类文明与水的关系。
2.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概况及原因
1949年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②生产力低下,特别是在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客观上刺激了早婚早育。③传统观念的影响,如“多子多福”等。④人口理论上的“左”倾影响,人口政策的失误。历史上人口的迁移。
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沿革。
清康熙、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
西方城市化的过程、原因。
我国90年代人口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的原因。
(3)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环境污染更为突出:①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物种灭绝,资源枯竭。②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增加,全球变暖。
(4)中国历代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兴修水利、治理河流,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隋朝和元朝运河的开凿,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等。清初,由于地丁银制的推广,人口数量猛增,人均耕地急剧减少,导致滥垦滥牧,围湖造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建国后,在“左”倾思想影响的年代里,片面强调“人定胜天”,向自然进军,导致人口膨胀、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训练】
1.读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_问题和______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_问题和______问题。
(2)“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______行为,导致土地______问题。
(3)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为此,在资源方面要______,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要______。
(4)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5)两幅漫画分别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北地区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重点建设的150个重工业项目中,三分之一在东北地区。这批项目包括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军工等较为齐全的门类,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使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85年间,东北共支援全国钢材506486055吨,1958年到1979年共支援焦炭3688498吨,动力机械981128台,各类人才1729887人。曾经在东北工作多年的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说,东北真正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
材料三 据人民网报道,目前,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批100个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总投资额610亿元,另外,规划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的“智囊机构”——国务院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将成立,相关政策也在制定之中,“振兴东北”已经全面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我国“一五”期间工业布局的特点。
(2)1958年前和1978年以后,东北内地和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中,相似的有哪些?
(3)“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为何在今天落伍了?请根据中共十四大、xx大和xx大会议精神,你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在哪里?
(4)东北用资源支持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承担了巨大成本,其中重要表现是在东北出现了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达地区城市日趋走向繁荣之时,东北许多老工业城市却在走向衰落。据统计,仅阜新一个城市因资源枯竭,就有80万人需要解决出路。这对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2)乱砍滥伐:沙漠化。(3)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体现了唯物论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原理,认识论的实践和认识的原理。
2.(1)特点:工业分布与资源分布相结合。地区分布不平衡。
(2)崛起的相似原因:国家在政策上的发、大力倾斜与扶持;都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都有一定的传统工业基础。
(3)落伍原因:是否与时俱进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崛起和衰落的主要原因,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势在必行。
出路: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引进外资,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注意城市与资源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城市特点,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注意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做到科学决策。
气 温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短
南
大
长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长
南
大
短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 温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短
南
大
长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长
南
大
短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 温 篇13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 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 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 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 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 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 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1.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 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中国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 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 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 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 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 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 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 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 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 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 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1.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1.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
气 温 篇14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一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º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º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请你当参谋】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
【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概括总结】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板书】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结论】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③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 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习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气 温 篇15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特点是具有短时间的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厉害关系不胜枚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就可以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气温与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关心就是一天中的气温,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多少等。
1、天气的观测
(1)工具:温度计
(2)表示方法:℃,读作“摄氏度”
(3)次数:一天4次(8时、14时、20时、2时)
2、气温的计算
(1)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4段相加再除以4)。
(2)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活动:p50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1)以一天为周期的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如图3。12最高气温约为30℃,最低气温约为24℃,则气温日较差是6℃,说明该地气温日变化不大。
2、气温年变化与气温年较差
(1)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陆地 7月 1月 1月 7月
海洋 8月 2月 2月 8月
(2)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如图3。13月最高气温为27℃,月最低气温为-5℃,则气温年较差为32℃(注意:27-(-5)=27+5=32,而不是 27+(-5)=22),说明该地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大。
三、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3)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练习
1、p53活动
(1)随纬度上升,温度下降;(2)南北回归线之间。
2、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d)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3、读下列某地月平均气温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 -20.1 -15.8 -6.0 5.8 13.9 19.7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23.3 21.6 14.3 5.6 -6.7 -16.8
(1)该地所在地区可能为(c)
a.北半球热带b.南半球热带c.北半球的陆地上d.南半球的海洋上
(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d)
a.20.1 b.23.3 c.16.8 d.43.4
(3)该地区的夏季包括的月份是(b)
a.12、1、2 b.6、7、8 c.9、10、11 d.3、4、5
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c)
a.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海洋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5、试分析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所蕴函的地理原理。
答案:由于山地区域海拔较高,山地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低,所以当气温较高的平原地区各地植物的花期过后,山地的寺庙里桃花才盛开,可见地势的高低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6、
(1)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功能:
①估计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②判断气温年变化的大小:看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大小,弯曲程度小,气温变化就小;反之,气温变化就大。
(2)等温线图的判图
①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相等。
a.等温线稠密,气温差异大;反之,气温差异小。
b.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c.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d.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地势高低影响。
②在气温分布图上,比较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的高低。如图3.2-12,同纬度上的a、b两点,a点气温小于10℃,b点气温大于10℃,可知在这一纬度,海洋平均气温高于陆地,为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3)从等温线的排列状况可以判断南北半球。如图3.2-12,由于等温线由南向北数值递减,结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变化规律,可知这是北半球。
(4)若陆上等温线向南凸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月份应是1月份前后几个月,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如图3.2-12)。若陆上等温线向北凸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月份为7月份前后,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7.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59米,山顶气温比同纬度海拔900米处气温约低(d)
a.30℃ b.18℃ c.20℃ d.25℃
8.我国的北戴河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因素是(b)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9.关于等温线图的判读,不正确的是(c)
a.若等温线和纬线、海岸线或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位置、海陆或地形影响明显
b.一般地说,等温线较平直,反映影响气温的因素较单一
c.等温线的稀疏和密集不能说明温差大小
d.等温线向低纬方向突出时,说明突出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相邻地区
10.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c.中纬度气温高
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
11、“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
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 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
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 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
12、我国江西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因为
a.所处纬度高,气温低
b.靠近海洋,降水多,气温低
c.地势高,气温高
d.气压低,空气上升,降水多所以气温低
13、下面表达天气的用语是
a.风和日丽,雨过天晴 b.冬冷夏热,春旱秋涝
c.昆明四季如春 d.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14.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同纬度地区气温都相同
b.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c.气温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
d.同纬度的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
15.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有
a.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b.北半球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没有差异
c.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受海陆地分布影响小,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
d.气温的高低除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影响外,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16.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
a.气温日较差b.气温月较差c.气温年较差d.气温季较差
17.下列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在热带海洋上
b.最高气温在热带岛屿上
c.最高气温在23.5°n附近的撒哈拉地区
d.同纬度的陆地、海洋气温一样
18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当,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仅考虑地势因素的情况下,当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为32℃时,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气温大致为
a、10℃ b、.9℃ c、.8℃ d、.7℃
19.某地气温年较差是指
a.某地一年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之差
b.某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c.某地七月的月平均气温和一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
d.某地夏季的平均气温与冬季的平均气温之差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温的分布具有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
b.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陆地受热快、放热慢,海洋受热慢,放热快
d.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比平原地区的气温低
21.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是
a.北京冬冷夏热
b.赤道地区终年炎热多雨
c.两极地区全年寒冷干燥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中午12时 b.上午10时 c.午后2时 d.午后4时
23、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为
a.全年炎热干燥 b.冬冷夏热 c.长冬无夏 d.狂风暴雨
气 温 篇1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 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 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 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 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 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 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1.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 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中国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 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 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 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 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 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 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 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 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 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 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1.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
1.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填图练习。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3.温度带的分布
上一篇:南非 ,
下一篇: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