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农业的区位选择(精选10篇)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区位的含义,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造,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人类改造自然发展农业,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1.农业生产需要哪些投入?有哪些产出?2.农业生产如何分类?
[引入]通过前面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不一致,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那么不同的地区如何根据自己的市情、区情或乡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区位[板书]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相对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阅读教材第7页图5.5及相关课文,分析: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5.5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举例说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1.气候
热量-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
光照-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因为植物体内的干物质绝大部分来自光合作用)。
降水-多少(过干、过湿)、季节分配(如华北的春旱、夏涝);一般年降水少于250mm,除有灌溉水源,一般不能种植作物,水热配合。
2.地形
(1)直接的影响-不同的地形类型区:平原-耕作业、丘陵山区-畜牧业。
一般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丘陵和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2)间接的影响-海拔高度-热量差异-农作物分布的垂直变化
3.土壤(包括土壤肥力、酸碱度、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等)
4.市场-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
5.交通运输
6.政策-提供或降低某一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7.科技
[设疑巩固]在下列地理事例后的括号内,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气候)
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市场)
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土壤)
5.冬季,南方各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交通运输)
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小结归纳]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生产者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最有利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人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当然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还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教师归纳]分析得很对,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下面我们学习本节最后一个问题。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板书]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文字和图5.8,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较为突出?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教师归纳:以上同学说的很对。市场区位的变化是影响农业区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农业生产都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有生命力,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举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这是xx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种粮大户与企业订合同,即称为订单粮食。农民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心里就踏实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举例]1998年某省某县大葱获得丰收,丰收后的该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政府出资在电视上播出了该县大葱的广告,该县成了全国大葱的集散地,价格也一路上涨。后来,该县的大葱信息还上了互联网。1999年该县大葱种植面积增加了10万亩,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试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不仅要分析区位因素,更要分析其发展变化。另外国家政策、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例如中国农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三次税费改革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设疑巩固]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古巴的甘蔗、我国河西走廊的粮棉、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学生讨论][回答]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五、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不断加强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区位。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均是为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农业不断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布置作业]
1.调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并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某山区乡镇发展粟子生产,如果你是乡长,为提高粟子产量,你会采取哪些决策?
[板书设计]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7.科技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cVi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2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目标
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注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的分类,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即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也即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的特点。那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发展何种农业比较好,或者说才算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读图]读教材第6页图5。4,分析我国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农业景观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板书]
学生讨论: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教师归纳: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7页图5。5,思考以下问题:
(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板书]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9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A处种小麦B处养乳牛C处种花卉。
教师归纳:对。以上我们既从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看几个实例:
例1:江西丘陵地区经人工修筑后,一层层梯田种上了水稻、果树等农产品。
例2:长江以北农作物楞一年三熟:据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报》报道,在长江以北地区,人们一直习惯于春种秋收,一年两熟。位于长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县的40万亩良田,却已连续5年实现“一年三熟”。这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个梦,但是河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却把它变成了现实。
[提问]根据以上两个事例,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为什么?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人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当然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还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教师归纳]分析得很对,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下面我们学习本节最后一个问题。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板书]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文字和图5。8,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较为突出?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板书]
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同学说的很对。市场区位的变化是影响农业区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农业生产都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有生命力,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举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种粮大户与企业订合同,即称为订单粮食。农民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心里就踏实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举例]1998年某省某县大葱获得丰收,丰收后的该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政府出资在电视上播出了该县大葱的广告,该县成了全国大葱的集散地,价格也一路上涨。后来,该县的大葱信息还上了互联网。1999年该县大葱种植面积增加了10万亩,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试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不仅要分析区位因素,更要分析其发展变化。另外国家政策、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都有是有重大影响的。例如中国农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三次税费改革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馈]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古巴的甘蔗、我国的河西走廊粮棉、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学生讨论回答;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布置作业]
1、 调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以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某山区乡镇发展粟子生产,如果你是乡长,为提高粟子产量,你会采取哪些决策?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3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目标
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注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的分类,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即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也即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的特点。那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发展何种农业比较好,或者说才算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读图]读教材第6页图5。4,分析我国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农业景观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板书]
学生讨论: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教师归纳: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7页图5。5,思考以下问题:
(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板书]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9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A处种小麦B处养乳牛C处种花卉。
教师归纳:对。以上我们既从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看几个实例:
例1:江西丘陵地区经人工修筑后,一层层梯田种上了水稻、果树等农产品。
例2:长江以北农作物楞一年三熟:据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报》报道,在长江以北地区,人们一直习惯于春种秋收,一年两熟。位于长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县的40万亩良田,却已连续5年实现“一年三熟”。这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个梦,但是河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却把它变成了现实。
[提问]根据以上两个事例,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为什么?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人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当然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还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教师归纳]分析得很对,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下面我们学习本节最后一个问题。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板书]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文字和图5。8,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较为突出?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板书]
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同学说的很对。市场区位的变化是影响农业区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农业生产都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有生命力,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举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种粮大户与企业订合同,即称为订单粮食。农民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心里就踏实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举例]1998年某省某县大葱获得丰收,丰收后的该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政府出资在电视上播出了该县大葱的广告,该县成了全国大葱的集散地,价格也一路上涨。后来,该县的大葱信息还上了互联网。1999年该县大葱种植面积增加了10万亩,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试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不仅要分析区位因素,更要分析其发展变化。另外国家政策、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都有是有重大影响的。例如中国农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三次税费改革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馈]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古巴的甘蔗、我国的河西走廊粮棉、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学生讨论回答;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布置作业]
1、 调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以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某山区乡镇发展粟子生产,如果你是乡长,为提高粟子产量,你会采取哪些决策?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4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一直是我们地理教学的中心问题之一。经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在涉及有关人地关系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应用效果颇佳。
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于理解的问题。为此,我们从电视节目(xx年,“第七日”栏目)和《北京晚报》上搜集到了北京市农业区位方面的一些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后提供给学生,师生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一、案例
案例一:
据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报道,望京地区某街道两旁种的竹子几乎全都枯死了。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后了解到:竹子是常绿浅根植物,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温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0~15℃,年降水量 700~1000mm;亚热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20℃,年降水量1000~1500rum。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呈酸性反应的土壤最适宜生长。由此看来,该地区的竹子死亡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该地区街道两旁选择种竹子是由本地区主管部门领导决定,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的。
附:我国南方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
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
北京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
0℃
-4℃
年平均降水量
800mm以上
609mm
案例二:
据《北京晚报》报道,通州区今年从美国、欧洲引种树莓获得成功。树莓,亦称红葡,主要分布在寒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各地有野生。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欧洲,中国仅东北地区栽培。树莓根系较浅,要求疏松的土壤和较好的肥水管理。另据报道,xx年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东北部的永宁镇,有一片40公顷的玉米田被改建成国际标准化的树莓种植园。根据地方政府的规划,今后五年左右,位于长城北侧的北京延庆县境内的40万亩玉米田将有50%分批改建成树莓种植园。届时,树莓将达到20万亩。这是北京市为优化生态环境,防御蒙古高原风沙侵袭首都、建立环北京森林生态屏障而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届时,采摘、品尝红莓成为一项普及的休闲旅游活动。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红莓果被誉为“黄金浆果”,广泛用于饮料、食品、糖果、冷饮和鲜食。树莓在我国刚刚起步,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树莓将成为我国新兴果业的先锋树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附:延庆和我国东北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
延庆平均海拔550米,山区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土壤、水质、空气的洁净度基本与瑞士日内瓦处在同一水平。延庆县夏季凉爽,年均温8℃,降水量 534mm,无霜期185天。
东北地区的吉林省1月平均气温:-20℃~-14℃,无霜期 125天左右。
二、案例的应用
教师将这两个案例和资料提供给学生,由于资料内容均涉及本市,而且又具有新闻性质,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设问:北京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竹子失败了,而从欧美引进的树莓却获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通过学生分析,逐步认识到气候(光、热、降水)、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案例二,设问:某种农作物(植物)的区位选择还应考虑哪些因素(保证成活,保证品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树莓的生物特性要求和案例中提到的其他自然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案例并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除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条件?案例中是否涉及到了所有影响农业区位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如市场、交通运输和政府政策等。再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北京地区是否就无法种植竹子?有哪些办法?北京市的远郊区县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否都种树莓?为什么?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进一步明确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和利用;农业区位的选择更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农业区位的选择问题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结构框架。
三、反思
1.关于案例、资料的加工、整理和表述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需要教师进行加工、整理,可以选择以文字表述为主,也可以以地理图表方式表述为主,而以地理图表为主的表达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学习兴趣。本节教学应用到的案例则以文字表述为主,如果将案例中我国南方地区、东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气候资料改为地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年降水量)、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地理图表,让学生进行分析,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2.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本节教学采用的是我们常用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跟随教师一同分析、思考,逐步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尝试将案例、资料、问题提示等一起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处理、讨论,教师主要是服务,帮助学生解答讨论过程中学生无法解答的疑难,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cVi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5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 教材地位: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三、 设计思想: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 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水平较薄弱。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转
教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用启发式讲授法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还有哪些?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展示孟买,北京、罗马位置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2、蕉城赤溪的茶园照片
3、海南的橡胶园图
4、蕉城虎坝天湖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照片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分析的问题选择的难度要小。
2、练习中选择当地的农业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有所用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能主动的探究。
(五)承转过渡: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七)农业地域的形成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案例探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 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景观图片,教师介绍什么是混合农业
2、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 通过混合农业景观图片展示化抽象为直观的,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混合农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利于学生分析该农业类型的形成。
2、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八)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九)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2、3两题
2、P44“活动”第2题
设计意图
1、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三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做为课后作业能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十)板书设计
七、 教学反思
1、 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 教学的设计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3、 能结合乡土资源,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6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重点]
农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讨论法
[教具准备]录像机(带)、投影仪(片)
[课 时]一课时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
(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
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
(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着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
——地形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看课本45页的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7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
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
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在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气候类型是全年高温,而柱形图表示降水,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间部分,也就是夏季时候,是降水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显的干湿季。这是和水稻生长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水稻种植。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图,在这一个图上,我们有没有看到有机械的生产啊?(没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种,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劳动力是——很丰富的。当然,它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就很低。而在这个图上,我们也可以瞥见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诉我们,气候包括:热量和水分、地形、劳动力和机械以及经济基础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活动的。
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这么多,那哪些是属于自然环境因素,哪些又属于社会环境因素呢下面请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
(请同学回答,课件显示两个总结)——板书: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和社会,然后把学生说的写出来。
好,现在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个 图3.3 上的各种因素背下来。因为在以后考试的试题中,无非就是要考这些因素的应用。
好,接下来到了我们的分组活动时间,在这里,我们就来当一次农场主,假如你今天中了头奖,拿到了一大笔的钱,兴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脚下买了下面这块漂亮的地皮,你准备如何去经营它?你要进行什么样的农业活动?还有,你是如何考虑的?可以结合图3.3来进行思考。
好,现在大家就开始规划。讨论3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位代表来讲讲你们的意见是怎样。
(根据学生讲的,在板书上指出来)-可以在副板书的地方把学生的想法写下来。
嗯,看来各位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看来以后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大老板拉^_^
好,学习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来看看活动题部分。(直接在下面边说边分析)
首先,看第一题。。。。。。。
第二题:先板图,然后分层来说明综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国江西省的千烟洲,是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气候资源优越,光热充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
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面积狭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丘陵山区耕作易导致水土流失,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谷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可发展耕作业;洼地积水易涝,适合发展鱼塘养鱼业。
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品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轻对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丘陵山地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能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智能目标
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教学难点
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图表导读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农业生产活动有多种类型,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展示: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游牧业)。
而且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作物和驯化了的动物,那为什么这个地区要选择这种类型呢?一块土地放在面前,到底怎样去安排农业生产才是合理的呢?有哪些要素是需要考虑的呢?怎样考虑呢?这就是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板书:5.2农业的区位选择)
(转)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区位,什么是区位呢?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它的定义,看看是否等同于位置。
新课教学
讨论归纳:不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板书斜体字)
(转)位置往往是固定的,因此,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后者,也就是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这里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怎么影响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先来学习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两则案例谈起。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两个材料,注意其中黑体字的内容。(板书: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案例一:
据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报道,望京地区某街道两旁种的竹子几乎全都枯死了。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后了解到:竹子是常绿浅根植物,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温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2~17℃,1月平均温度-2℃~4℃,年降水量700~1000mm;亚热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20℃,1月平均温度4℃~8℃,年降水量1000~1500mm。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呈酸性反应的土壤最适宜生长。由此看来,该地区的竹子死亡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该地区街道两旁选择种竹子是由本地区主管部门领导决定,从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竹区)引种的。
表一:北京与南方地区气候资料比较表
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
北京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
0℃以上
-4℃
年平均降水量
800mm以上
609mm
土壤
酸性
碱性
案例二:
据《北京晚报》报道,通州区今年从美国、欧洲引种树莓获得成功。树莓,亦称红葡,主要分布在寒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各地有野生。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欧洲,中国仅东北地区栽培。树莓根系较浅,要求疏松的土壤和较好的肥水管理。另据报道,xx年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东北部的永宁镇,有一片40公顷的玉米田被改建成国际标准化的树莓种植园。根据地方政府的规划,今后五年左右,位于长城北侧的北京延庆县境内的40万亩玉米田将有50%分批改建成树莓种植园。届时,树莓将达到20万亩。这是北京市为优化生态环境,防御蒙古高原风沙侵袭首都、建立环北京森林生态屏障而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届时,采摘、品尝红莓成为一项普及的休闲旅游活动。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红莓果被誉为“黄金浆果”,广泛用于饮料、食品、糖果、冷饮和鲜食。树莓在我国刚刚起步,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树莓将成为我国新兴果业的先锋树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附:延庆永宁镇部分自然资料
永宁镇位于延庆盆地东部,地势东高西低,东、南、北三面为山区及半山区,中部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间。新华营河(妫水河的上游)流经镇域西部,白河南干渠、北干渠从镇区穿过,山区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土壤、水质、空气的洁净度基本与瑞士日内瓦处在同一水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7℃。
案例应用:
思考一:北京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的竹子失败了,而延庆县永宁镇从欧美地区引进的树莓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
结论:气候、土壤(板书)
分析:
1.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不同的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
2.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思考二:“北京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竹子”,“延庆县永宁镇从欧美地区引进树莓”这两个举动撇开自然条件不考虑,有没有什么非自然的因素在影响这种行为呢?
结论:政策、市场
分析:
1.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北京竹子的引进就是政府决策的结果,永宁镇树莓的引进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2.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和和社会两大部分──投影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补充其他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跟踪训练:农业在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进行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思考三:北京地区是否就无法种植竹子了?有哪些办法呢?
结论: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分析:
1.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扩大南方竹子的区位范围。
2.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北京地区种植竹子,目前来说气候、土壤、水分等都存在较大障碍;但这些障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温室等方式改照当地的光、热、水等条件,从而让竹子度过不适宜的冬春季节。另外对于所需酸性土壤我们也可以通过人为方式改造。
跟踪训练:1.双季稻生产、小麦种植的例子
2.玻璃温室、梯田、茶园喷灌
追问:当前阶段,你要是北京的城市规划部门的主管领导,你真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改造当地的自然条件吗?
结论:不会
分析: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另外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思考五:北京市的远郊区县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否都种植树莓?
结论:社会经济因素是发展变化的(板书)
分析:北京引种树莓可以说一方面是自然条件适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树莓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量,但是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不像自然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跟踪训练:
1.城市周围将生产的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2.果树的种植面积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3.北京冬季可以吃到南方的蔬菜。
4.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美、加、澳、法等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5.我国的棉花价格与棉花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
边练,边总结并板书。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有利的自然因素可以加以充分的利用,不利的因素可以在考虑技术、效益、生态等的前提下加以合理改造。社会经济因素不同于自然因素,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只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到了,才能保证选择出对农业土地的最合理的利用方式。
板书设计: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9
【课标解读】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教法与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篇10
【教学目的】
1.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2.懂得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电化教学
【教具准备】录像机(带)、投影仪(片)
【课 时】一课时
【授课内容】(略)
(播放录像)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学生活动)
看录像、思考:按农业生产对象分类,三江平原、青藏高原各是什么类型的农业?造成两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导入)
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分别处在我国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由于诸多因素,如地形、气候、劳动力等条件的差异,分布着不同的农业类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位(引出区位概念),所谓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具体位置,如东北和西南;二是指分布状况,如种植业和畜牧业。那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区位选择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生活动)结合图5.5,学生回答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讲述)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多种多样的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截然不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于发展耕作业,丘陵山地利于发展畜牧业、林业和各种水果的生产。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对发展耕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肥力条件不同,农作物长势也明显有差异。另外,世界各国的农业还要受到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的影响。同时,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区位影响也不容忽视。但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量。因此,农民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合理地进行农业规划。
(板书)
一、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展示投影)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地形)
4.南京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场)
5.乳肉畜牧业、园艺业一般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区。(交通)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政策)
(承转)
根据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各地区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农业的区位布局。
(学生练习)
(投影展示)
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进行搭配:
a.古巴的甘蔗 (1)灌溉水源
b.黑龙江省的大豆 (2)炎热的气候
c.河西走廊的粮棉 (3)地形
d.横断山区立体农业 (4)市场的需求
e.江南丘陵的茶树 (5)土壤
(承转)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板书)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p8“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利用”框题,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投影展示)
农业生产活动
利用改造的因素
天然橡胶由热带扩大到北纬22°
玻璃温室的农业
丘陵缓坡修筑梯田
江南丘陵茶园的喷灌
三江平原的小麦种植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填表
(教师设疑)农民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吗?
(学生讨论)
下列农业生产活动是否合理?说出理由。
(投影展示)
1.丘陵陡坡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不合理。工程量大,且易造成水土流失。)
2.围湖造田,毁林开荒(不合理。破坏水利,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教师小结)可见,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一定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还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之比。
(承转)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对不变的,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而,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板书)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讨论)
(投影展示)
分析影响下列事物变化的因素:
1.近些年来,泰兴城的周围形成了以生产蔬菜、肉、蛋、奶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市场需求)
2.90年代初,泰兴的白果非常畅销,最近几年,白果价格大跌,滞销严重。
(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于云南等热带地区的荔枝大量运往北方市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发展。)
4.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展农业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使人的主观行为与自然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合理地作出农业的区位决策。
(巩固作业)
(投影展示)
某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小麦、花卉、果树种植四种农业,请在图中a、b、c、d四个区位安排这四种农业,并说明这种安排的理由。
点评:本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结合电化教学,采用录像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将知识展现出来,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通过投影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当课消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cVi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上一篇: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下一篇: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