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
目的要求: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初步学会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了解中和滴定的全过程,为学生进行定量实验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中和滴定的操作
教学过程 :
引入 | 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而酸碱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掌握此种滴定法是化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
板书 | 第五节 一.一. 1.原理 |
提问 | (1)在一定量的碱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时,碱和酸应该有什么定量关系? |
引出 | H+ + OH ==H2O(中和反应实质) n(H+)==n(OH-) 根据此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酸碱相互反应来测知未知液浓度 (2)不同酸碱的定量关系 HCl + NaOH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x溶液体积(L) n =cV |
阅读 |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
例题1 | 在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
板书 | (1) (1) 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减的标准浓度,例如:在实验室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怎样测定他们的准确浓度呢?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碱中和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来测定。) |
板书 | 1. 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
说明 | 为什么要用滴定管:量筒的精确度不高。 滴定管是一根带有精确刻度的细长玻璃管,管的下段有可以控制液体流量的活塞。 (1) (1) 优点:易于控制所滴加液体的流量、读数比较精确。 (2) (2) 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I. I. 两种滴定管在构造上的不同点:碱式---活塞 酸式---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 II. II. 滴定管的读数方法: 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最大量程有25Ml、50mL 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 III. III. 滴定管的洗涤: 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IV. IV. 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V. V.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xml:namespace prefix =w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 锥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时,禁止:左手离开活塞、眼睛看别的地方,要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
板书 | 操作过程: (1) (1) 查: (2) (2) 洗:先水洗,后润洗。 (3) (3) 盛,调: (4) (4) 取:待测液、指示剂 (5) (5) 滴定: (6) (6) 记录读数: (7) (7) 数据处理 |
讨论 | 1. 1. 完全中和点和滴定终点虽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计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氢氧化钠体积 [H+] pH 0 0.1 1 10.00 0.033 1.48 15.00 0.0143 1.85 19.50 0.00125 2.9 19.80 0.0005 3.3 19.98 0.00005 4.3 20.00 10-7 7 20.02 2x10-10 9.7 20.20 2x10-11 10.7 2. 误差分析: (1) (1) 润洗 (2) (2) 进气泡 (3) (3) 锥形瓶润洗 (4) (4) 滴定管漏水 (5) 读数角度 |
| 1. 1. 如何减少误差: (1) (1) 管要润洗,瓶只水洗 (2) (2) 不漏水,不进气 (3) (3) 平视读数 |
板书 | 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定强碱:甲基橙 强碱滴定强酸:酚酞 (说明选择指示剂的方法和原则) |
作业 | 教材:1、2做书上;3、4、5做在作业 本上 练习册: |
上一篇:镁和铝的重要化合物 (3节时)
下一篇:电离平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