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易文君范文网!

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2

johngko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2TdK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


教材分析

本课以三处文化遗存和部分史籍记载的传说展示新石器时代及金石并用时期的图景,这段历史从距今7000年延续到距今4000年,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揭示了私有制从无到有和原始社会解体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1个子目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为例,介绍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历史概貌。第2个子目以大汶口考古资料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及氏族公社末期原始社会的解体。第3个子目以史籍记载的传说从一个侧面生动描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原始社会解体的情况。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复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领域的进步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产力水平和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氏族公社瓦解的过程;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2.思想政治教育: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我国远古先民对人类历史具有重大贡献。②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根源。阶级压迫固然残酷,但却是人类进化,历史发展的产物。③通过讲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民族意识。

3.能力培养:①比较各个时期人类在各个领域里的进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要求学生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增强其加工知识的能力。③从对图画的观察和对具体材料分析入手,推导结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难点:氏族制度瓦解的原因和状况;禅让制的实质。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山顶洞人尚处在氏族公社的萌芽状态,1952年在陕西发现的半坡遗址和1973年在浙江发现的河姆渡遗址生动地展现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图景。

2.制造、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经普遍使用先镐打成型,然后蘸水加砂磨制成的石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3.原始农业(水稻 粟)、原始畜牧业

在陕西半坡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用于耕种和收获的石斧、石铲、石镰等工具。引起学术界极大反响的重大发现是在河姆渡发掘出一种早已见诸古籍,而从未确知其物的农具——骨耜(学生看骨耜图,边观察,边描述),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翻土工具。除农具外,在半坡和河姆渡都发现了人工培植的粮食遗存。半坡有成堆的窖藏谷壳和粟(谷子),在一个小陶罐中还储存着白菜和芥菜一类的种籽。河姆渡出土的稻壳不失原有外形,稻叶叶脉清晰可辨,经鉴定,属于人工栽培稻。(引导学生思考:这时人类生产进步的表现。)那时候,已经有了刀耕火种的十分粗放的原始农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原始农耕已经成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那时还有了畜牧业。(建议学生看书上有关原始畜牧业的小字和“河姆渡出土的陶猪和陶羊”图)。

除农具外,在半坡还出土了大量的渔猎工具(看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图),早在旧石器晚期发明的弓箭,此时,制作得更为精致,使用更为普遍。弓箭使半坡居民猎获了丰富的野味。由于农业生产的过于原始,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4.半坡的彩陶和原始纺织业

半坡氏族具有特色的手工业生产是烧制陶器,目前发现的半坡碎陶片竟在50万片以上,陶窑之座。半坡陶器多为红地黑花,或红地白花,绘有几何图形、动植物花纹、人面鱼纹的实用器皿,因此称为彩陶。(学生看“人面鱼纹盆”彩图,要求记住,半坡彩陶艺术是原始艺术的杰作,是这一时期最为灿烂的文化成就。)

(看“半坡出土的纺轮”图)在半坡出土了许多石制、陶制的纺轮,陶器上还发现有布纹的痕迹。这说明,半坡居民已会用麻纤维织布、缝衣。那时人们已能够穿上较为象样的兽皮和麻布衣服了。原始的纺织业已经出现。

5.会造房、已定居

目前在半坡发掘的3000平方米居住区内,发现有46座房屋,四周分布着许多半地穴式的小房子,(看“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说明半坡居民会建造房屋。半坡人的房子多为木骨泥墙,而河姆渡人却建造了适应南方潮显环境的木结构房屋。通过出土的上千根木构件我们了解到,河姆渡人应用榫卯技术将木头横竖咬合在一起,形成室内地板离地面有一米多的干栏式建筑。

有了陶器,可以储存液体;会建造房屋,可以脱离原始穴居;河姆渡人还在低洼处开掘水井。这时人们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筑土构木”的定居生活。

6.母系氏族公社

人们发现半坡居民的墓葬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人死后大多数以基本相同的葬式埋在同一个墓地内,随葬品差别不大。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这说明半坡人还处在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共产主义阶段。第二,女性的随葬品较男性为多,(学生讨论)对妇女的厚葬,说明妇女的社会地位高。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交代“母系氏族公社”的概念)。

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即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岁月,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结网捕鱼,饲养生畜的伏羲氏和“制耒耜,教天下种五谷”的神农氏时代。(建议学生课下看有关的小字。)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及铜器、黑白陶的制造

大汶口遗址共分早、中、晚三期,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生活场景。

这时各种质料的镰刀等收割工具比垦植工具多几倍。在大汶口还出土了鬶、盉、高足杯等酒器。这说明锄耕农业已较为发达,人们已用粮食造酒。

除农具外,制陶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改手制为快转轮车制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这时采用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避免陶土中的铁元素氧化,烧成的陶器由早期的多为红色转为多是黑陶。又由于选用高岭土为原料,还出现了白陶。白陶的出现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黑白陶替代了红陶,说明大汶口居民在制陶技术上的进步和选取原料范围的扩大。这时还出现了红铜制成的工具和装饰品。手工业较之前代有了发展。

2.父系氏族公社

农业、手工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男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原有地位。在大汶口男性墓中多随葬农具,女性墓中均随葬纺轮、针和锥等物品。(提问:这一墓葬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男耕女织十分普遍,男子在生产部门中已居于主导地位。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3.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中,逐渐出现大、中、小墓型和随葬物品数量的差异。到后期,这种差异更加明显。有的大墓用几十根原木横竖咬合,构成棺椁;有的墓中有大量陶器,还有镂花象牙筒、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随葬物品多达160多件。可是许多小墓却只挖有仅能容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看“绿松石项链”图及图注。)这说明出现了贫富差别。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使私人占有劳动成果成为可能。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加剧,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压迫。这时,原始社会已近尾声,人类即将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相传,在4000多年前,黄河中上游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领袖,一位是黄帝,姓姬,号轩辕。(看像)另一位是炎帝,姓姜,号神农。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能吃砂石、铁块,会喷云吐雾的黄河下游的九黎族首领蚩尤。(由一学生读有关“涿鹿之战”小字)涿鹿战役之后,黄炎两部又在“阪泉”开战,炎帝失败,两部联合,四方公推黄帝作了“天子”。相传黄帝作了天子之后,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文字等等。人们把这一系列的功劳都归结到黄帝名下,正因为他是原始社会末期各族共戴的领袖。黄帝和炎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他们的后裔向四方发展,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都遵奉黄帝为自己的始祖。陕西黄陵县至今不完整地保存着黄帝陵,(看“黄帝陵”彩图)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到这里膜拜、凭吊。可见其后嗣绵绵和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2.尧舜禹与“禅让制”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据说,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请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看禹像并描绘)可见,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选举产生,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禹继位以后,对长江流域的三苗人开战,三苗战败,三苗人俘虏变成了奴隶。这时禹很富有,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处死部落首领,向四方搜集金属,铸造象征权力的九鼎。这一切告示我们,禹的时候,原始社会已到尽头,历史即将揭开新的一页。

精选图文

16163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