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案(精选6篇)
《生态系统》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小学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受到破坏的实例”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因此我选用特长班来上,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特长班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凋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突破难点。
四、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共同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外因。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因而,整节课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建立在前三节课基础上,因而引入时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得出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和环境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学生阅读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通过学生观察两幅图,思考几个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让学生在寻找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体现教学面向全体的宗旨。在这里教师要注意解释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不同,也可以用练习解决这个难点。
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第25页的图,要求学生在观察后画好食物链,讨论教材上的两道题。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对于进一步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我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有关自己的食物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在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分析资料,通过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我还准备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
2.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第22—27页。
2.课前学生记下自己当天所吃的食谱,写出每一种食物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另找一张纸列出这些生物名称以及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名字。
3.搜集和分析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可从报纸上剪取或查阅资料)。
教师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资料及图片。
2.制作简单的课件(含抢答题)。
3.多媒体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板书结构(略)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第22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2. 食物网。
3.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七、教学过程
上课 师生问好。
引言
启动课件,投影幻灯片1 复习前面的内容。
引出课题。
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投影幻灯片2、3 学生朗读第22页两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学生自己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要点。
教师小结,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投影幻灯片4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认真观察第23页资料,然后分析,同学互相提问,可以提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围绕生态系统的组成提其他问题。
教师点拨、引导,然后小结。
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
投影幻灯片5
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第25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
提问:
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2.假如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提问:
什么叫食物链、食物网?
教师小结并强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教师检查课前布置的第25页“进一步探究”,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食物种类制定的食物网。
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生物圈的一员要爱护身边的生物。
投影幻灯片6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然后讨论,教师提问: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观察第26页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教师投影分析后小结。
教师举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总结 本节课讲述四个内容: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生物网;生态系统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爱护生物,保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反馈 出示抢答题。
课后作业 以“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为题出一次板报。
《生态系统》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五、课时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 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 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巩固练习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草原生态系统 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态系统 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农田生态系统 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 以浮游植物为主,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
⑤海洋生态系统 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⑥城市生态系统 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多,蓄洪抗旱能力强
答案:略。
附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生态系统》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系统》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系统》教案 篇5
第二章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课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课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草 兔 狼。(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 ,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 。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 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六、做练习教学后记: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最好有一个动态的动画。教学反思: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生态系统》教案 篇6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是令我满意的,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见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我们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时,猜想就变得无从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的猜想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适当的指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我们的新教材在学生连最基本的动、植物、细菌、真菌的常识都没有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生态学知识,我认为是不合理的。
最后,我请扮演“消费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植物就会不断地制造有机物,生态就不能平衡。” 哦,一个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释,我担心越说他们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评价。我问全班还有不同意见吗?又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世界就没有了二氧化碳的保护,温度就很低,生产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啊,好聪明的学生,他不象其他同学只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找现成的答案,他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问题,虽然,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他对知识的猜想和整合仍显得有点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比起正确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遗憾的是我当时“忘记”了表扬他,其实,与其说是忘记,还不如说是我潜意识里传统教学观仍然根深蒂固,我头脑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过分地考虑怎样一步一步地、小心谨慎地去教会学生,而忽视了激励思考的职责,以至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闪出的火花还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这个契机,给予激励、鼓舞,无疑将会促进全班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的学习方式转变。很显然,今后的教学,我最需要的是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组织者。
上一篇:《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下一篇:《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