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分类(精选16篇)
生物的分类 篇1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 (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 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 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 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 五.课堂练习: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生物的分类 篇2
第二节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
(2) 能说出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
(3) 能说出“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
(4) 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5) 能说出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知道科学家将生物分门别类的依据。
(6) 观察不同生物在分类单位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2、 能力目标
(1) 能有条理的回答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 能融会贯通上课的内容,能提出不同的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能在有疑问时,主动提出问题,具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有耐心,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能认真专注的学习。
(2) 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 重点难点
通过分类活动,学习生物的分类。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去超市、商店、书店看看各种商品、书籍是如何摆放的,建议拍些照片。
四、 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1、交流汇报 创设情境:出示超市、商店或书店的照片。 个人或小组展示交流调查结果,包括图片、照片。 体验身边熟悉事物的分类方法。培养上台的勇气。
2、尝试分类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看书、观察思考、讨论。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点拨和指导。 4人一组,认真观察课本第114页图。根据问题看书讨论、交流,发表观点,尝试给这些生物进行分类。 尝试按照一定的分类依据对生物进行分类。
组织学生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对存在的分歧,各组进行质疑、答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通过积极的参与活动,培养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
3、科学的分类 质疑引导:上述分类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仍然不利于交流、研究。那么怎样科学的进行分类呢? 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欲望。
呈示课件(呈阶段形排列的分类单位)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114页表。首先明确生物的分类单位。质疑:为什么分类单位排成阶梯行? 观察表中最左边的7级分类单位。思考、回答:等级由大到小。 输出生物分类的7个等级;培养识表能力。
呈示课件
表中相同阶层用同种颜色,不同阶层用不同颜色(直观、形象) 组织学生看书,进行分析讨论,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点拨、帮助和指导。
通过组织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表中“人、猫、桃、小麦”在各分类单位的位置,根据问题看书思考,讨论,表述交流,互相补充,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观察不同生物在各分类单位的位置,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
4、应用与实践 (1) 生物分类的单位有哪些?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为课本上是从大到小排列的,此处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
(2) 什么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3)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理解?
(4) 在植物园或公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植物的标牌,标牌上写着植物的名称,请仔细想一想,除了植物的名称,上面一般还写了分类单位中的哪一个等级? 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正确的答案。 了解、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引发课后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教学后记
第二节 生物的分类(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说出可被当作生物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
(2) 能说出动物和植物的几大类群。
2、 能力目标:
尝试根据动物和植物的一定特征进行分类;能有条理的回答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有耐心,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能认真专注的学习;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
尝试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根据一定的特征给动物和植物分类。
2、 难点
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 给动物分类
1、 让学生观察书本p115插图,尝试给这些动物进行分类。
(多数同学将按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分类,此时教师应该表扬和鼓励!)
2、引导同学按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1) 有脊椎动物有哪些?
(2) 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3) 有脊椎动物,根据他们不同的特征又分成哪几类?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 无脊椎动物,根据他们不同的特征又分成哪几类?
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3、完成表格:
特征 名称 图中动物的名称
身体无脊椎
身体有脊椎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
体表有羽毛,卵生
身体被毛,胎生,哺乳
(二)给植物分类
1、让学生观察书本p117插图,尝试给这些植物进行分类。
2、 引导同学按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1) 种子植物分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分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2) 孢子植物分成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3、 完成下图:
( ) 种子有果皮 种子无果皮 ( )
有
种
子
植物
无
种
子
有根茎叶 无根茎叶 ( )
真
根
假
根
( ) ( )
五、教学后记
生物的分类 篇3
第五节 生物的分类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科学方法教育而言,是观察与比较的延伸。学生在接受了半个学期的观察与比较的学习与训练,在初步掌握这两种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进入分类方法的学习是很自然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科学方法作为获得知识的工具,其传授过程必须依托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因此如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方法教学是本课的关键。
概念的获得可由大量的生活经验来简化。因此,从对日常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作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了解了分类的基本方法后,再把它应用于生物的分类。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和生物的分类地位。最后通过对被子植物两大纲的区别为例,讲述生物分类的依据。
因此,本节课可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对简单事物的分类能力,学会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在此基础上把分类原理应用于生物学分类,达到概念的迁移。通过对生物分类法的介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被子植物标本,理解被子植物两大纲的区别,学会生物分类地位的确定。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解事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人为分类法)。
2.解检索表及其编制方法。
3.解生物分类的等级。
4.解生物分类的地位。
(二)技能目标
1.步学会用人为分类法对日常事物进行分类。
2.步学会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3.步学会检索表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1.检索表的编制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细致的工作作风。
2.养学生分析事物的条理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 :事物分类依据的确定,检索表的编制。
三、教学准备
常见的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各若干种(带花、能体现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形态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识分类现象
给事物分类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比方说图书馆内对藏书的分类,商店里对商品的分类等等。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例子?(学生议论后回答)
问:我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以同桌为单位讨论后回答。(便于查找等)
(二)体验分类法
问:既然分类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
教师安排让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对其中一位同学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分类时要求对每一步分类的依据进行记录,并对每一“类”进行命名。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如:
分类完成后,可叫学生对自己的分类作口头描述,重点叙述这样分的理由(即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实际上是“根据某特征的有无”进行分类的方法。并介绍“人为分类法”的概念。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27和表4-1。完后,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上的检索表查找某一类生物的分类地位。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刚才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学着编制一张检索表(以同桌为单位)。教师在各处巡视指导。
在学生编制好的检索表中,选择较好的一张抄在黑板上(或投影)。利用该检索表,向学生讲述分类的等级和分类地位两个名称及意义,以及同属于较低等级的事物间共同点较多等特征。为学习生物分类的知识作铺垫。
(三)运用分类法
在学生基本明了上述名词的意义的基础上,由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引申到生物分类上来(在此处提出自然分类法的名词以及两种分类法在生物分类中的运用)。提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并指出种是生物分类的最低等级。接着讲述同属较低等级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比同属较高等级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要多这一特点。由于有编制检索表等知识作铺垫,该部分知识的同化当属容易。
最后以油菜和河蟹为例介绍生物的分类地位。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分类
一、生物分类的方法: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二、生物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为分类的最低等级
三、生物的分类地位:
油菜: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白花菜目、十字花科、芸苔属、油菜种。
河蟹: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
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种。
注:1.分类等级越高,所包括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括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多。
2.“品种”不是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
(A)界 (B)种 (C)品种 (D)个体
(2)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有( )
(A)200万种 (B)450万种以上
(C)200万~450万种 (D)1500万种以上
(3)下列常见动物中,最高等的是( )
(A)麻雀 (B)鲫鱼 (C)老鼠 (D)青蛙
(4)下列生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鱼和蛙 (B)水稻和葱
(C)松和小米 (D)白菜和小麦
2.课后作业
(5)蝗虫、梭子蟹、蜈蚣三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和足分节 (B)幼体和成体都有蜕皮现象(C)都用气管呼吸 (D)头部都有一对触角
(6)从生物分类等级来看,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 ;同纲不同目的生物比同科不同属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要 。
3.参考答案
(1)B(2)C(3)C(4)B(5)A(6)多,少。
4.简要分析
(1)“种”是生物分类的最低等级,“品种”不属于生物分类上的名词。(2)略(3)从进化上看,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所以选C。(4)生物分类等级来看,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反之,共同点越少。水稻和葱同属禾本科,故具有较多的共同点。(5)这三种动物同属节肢动物,故选A。(6)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被子植物两大纲的差异。
2.了解被子植物分纲的依据。
(二)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列表法对事物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会判断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
(三)情感目标
1.体验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历程。
2.体验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差异。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标本,梳理出被子植物两大纲的差异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各种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带花)及种子,以上材料每组学生各若干种,教师课前对学生中的标本作适当取舍。种子须泡胀。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从油菜与水稻的分类地位引入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纲与双子叶植物纲的分类依据。
(二)初步分类
发给学生一表(见附表)。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开展观察活动。
在仔细观察水稻和油菜实物或图片的基础上,把各自的标本按照与水稻和油菜在形态上的相似程度分为两大类。并在表上记录分类的依据。
(三)观察标本,探究差异
按照表上的要求,仔细观察两类标本,比较两类标本的差异,并在表上记录。完毕后,各组互相交换表格。比较各组比较结果的相似性。
附表:
甲组(与水稻相似)
乙组(与油菜相似)
叶脉类型
根系类型
茎皮是否易剥离
花瓣数目
种子子叶数目
(四)修正概念,落实目标
在学生分类观察及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说明:子叶数目的差异是区分两类植物的根本特征。进而提出单子叶植物纲与双子叶植物纲的名词。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图4-25,对上表进行修正。
教师出示几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标本及它们的种子,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形态上特征区别它们分别是哪一纲的植物。学生回答后问:光凭形态上的特征能肯定吗?学生不难回答:不能肯定。进而由学生得出关键要看子叶数目的要求。教师配合学生要求对种子进行解剖,证实学生的判断。
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单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
叶脉类型
多平行脉
多网状脉
根系类型
多须根系
多直根系
茎皮是否易剥离
茎皮不易剥离,长成后不再加粗
茎皮易剥离,能逐年加粗
花瓣数目
3或其倍数
4、5或其倍数
种子子叶数目
1片
2片
举例
水稻、小麦、葱、蒜
棉花、桑、杨、南瓜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常见花卉中,属于单子叶植物的是( )
(A)菊花 (B)月季 (C)五针松 (D)水仙
(2)松与桃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植株高大 (B)不开花
(C)叶呈针状 (D)种子裸露
(3)下列不属于藻类的是( )
(A)紫菜 (B)金鱼藻 (C)衣藻 (D)水绵
2.课后作业
(4)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根 (B)茎 (C)叶 (D)花和果实
(5)动、植物的本质差异是( )
(A)同化作用方式不同
(B)异化作用方式不同
(C)动物能运动,植物不能
(D)动物对刺激能作出反应,植物不能
(6)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主要不同之处是:双子叶植物种子内子叶数目为 个,单子叶植物种子内子叶数目为 个。
3.参考答案
(1)D(2)D(3)B(4)D(5)A(6)2,1
4.简要分析
(1)略(2)松属于裸子植物,桃属于被子植物。所以松的种子裸露。(3)金鱼藻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属被子植物。(4)由于植物的花和果实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其形态结构比较稳定,因此能反映植物的基本特征,被作为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5)略(6)略。
生物的分类 篇4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 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 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 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 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 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 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 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各种动物图片。 设疑: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观看并讲出其名称。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讲述: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设疑: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有啄木鸟虎、 金丝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 无脊椎动物有草履虫、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蜗牛。 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讲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设疑: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为什么? 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答: 脊椎动物可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拖动图片,将脊椎动物分类,并且讲出分类的依据(主要特征): 红鱼属于鱼类,它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青蛙属于两栖类,它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属于爬行类,它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 啄木鸟、大山雀属于鸟类,它们体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丝猴属于哺乳类,它们身体被毛、胎生、哺乳。 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四、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请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在打扫生物标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 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1、标本繁多,各小组组员内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 2、标本不可触摸,只能观察。 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五、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 点评。 小组汇总。 交流。 补充和纠正。 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六、疑难解析 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 辩论、得出结论。 答: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属于哺乳类;海龟属于爬行类。 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
哺乳类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鱼类
1刺猬2蝙蝠 3松鼠4鼯鼠 5猴子6穿山甲 7家兔8家猫 9豹猫10鹿 11黄鼬12猸子 13水貂14猪獾 15果子狸16野猪 17鸭嘴兽 18白暨豚 1鹰2云雀3白脸山雀 4暗绿绣眼鸟5伯劳 6黄鹂7啄木鸟8八哥 9喜鹊10燕子11乌鸦12环颈雉13三宝鸟 14班鹬15松鸦16麻雀 17画眉18红嘴相思鸟 19虎皮鹦鹉20绿翅鸭 21鸬鹚22红嘴蓝雀 23白鹭24鸳鸯25锦鸡 26白鹇27猫头鹰 28蓝翡翠29白头翁 30戴胜31海鸥32斑鸠 33鸽子34杜鹃35海燕 36黄鹂37始祖鸟 1无毒蛇 2蜥蜴 3眼镜蛇 4扬子鳄 1蛙 2蟾蜍 1海鱼 2鲨鱼 3真稠鱼 4比墨鱼 5鲻鱼 6马面鲀 7中华鲟 8河豚鱼 9双髻鲨
生物的分类 篇5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针对学生现状及教材要求,做了两个大胆尝试,一是学生的客观现状:学生对七年级上册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不到位,遗忘率较高;二是本节知识要求,学生是尝试性地进行分类,避免又误入老师怕学生不懂,详讲细讲,结果学生吃不下,出现包办的现象,我大胆采用了分组活动的方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及我的课堂运作: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的基础位置:
1、在本章中的作用: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而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首先必须了解形形色色的生物,认识生物的主要类群,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
2、在《生物》中作用:本节知识将促进学生对一年半来学习的生物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纳综合,是考察学生也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二)、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目标:
(1)分组竞赛式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的提高;
(2)课前三分钟猜一猜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迁移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
(3)生活式的质疑,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多媒体教学、分组活动,增强直观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竞赛式分组活动,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求胜心;
(3)通过分类学习,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自觉保护的目标。
(三)、本节重点、难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二、教学方法安排:
1、《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利用农村学校、农村学生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采集、收集常见植物,为课堂实践提供素材,也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CAI课件的运用,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一定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针对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堂课我大胆采用学生分组竞赛活动的导学方式,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讨论的时间、空间,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的作用。竞赛制的引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们更好、更主动地学习。
3、设置了“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了植物的分类,增加了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课堂延伸”的问题设置,为下节课的顺利进行埋下伏笔,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三、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前预习准备工作,为小组长提供了领导管理能力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基本现状,布置学生课前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目的地让学生试着找出书中出现的植物类群名称,尽可能以图表的方式体现,课前检查,并对小组长做适当的指导,如:书中有ABCDEF六类植物,而七册书中只出现五类名称,指导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如何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查找所需知识。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也考察了学生的协作能力、综合理解能力。
2、课前三分钟班长主持的猜一猜,学生参与程度高,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轻松带领学生进入新课。
3、设置“帮你想一想”,可有效引导学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帮助其分析、解决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作等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四、教学主要程序:
1、学生的课前准备,包括本节知识的预习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复习归纳整理工作,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以班长主持的课前三分钟猜一猜导入,轻松带领学生进入新课,把本节课基本定位在一种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中。
3、通过P81的观察与思考,让分步活动完成P82的讨论,在活动中引入竞赛方法。第一步先完成第1题:帮书中的六种植物找到他们的家,配合CAI演示,帮学生直观完成。第二步完成第3、4、5题,为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我设置了“帮你想一想”,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活动中,各小组把本组的答案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由左到右排列,中间用箭号连接贴在卡纸上,各组用展示的方式给出答案。把第2题调整到第三步,学生在了解了类群名称后,理解会较到位,完成的质量会较高。第6题则放在“课堂实践”后来总结得出。
4、“课堂实践”活动,让各组选派一名选手(小组长可协助),对他们带来的植物进行实际的分类,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老师视具体时间情况,作适当的点评,若时间充裕,可较详细介绍分类的方法及回答学生的疑难,若时间不允许,可先简单、灵活从中寻找植物分类的依据是植物的根、茎、叶、叶脉、果实、种子等(学生先总结,教师引导、补充)(即完成讨论题第6题),学生疑难可延伸到课后讨论。
5、CAI出示“课堂延伸”题目,让学生明确任务,促进学生对分类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同时为下节课的顺利进行埋下伏笔。
生物的分类 篇6
一、说教材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鱼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物的分类 篇7
江苏镇江四中 赵艳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 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 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 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生物的分类 篇8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 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 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 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 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 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 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 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物的分类 篇9
1、说教学目标
根据“花的结构和类型”这一节在本书中、本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通过本章的教学,首先要掌握花的基本结构,认识花的主要部位是花蕊;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使学生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方法;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德。上述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2、说教学内容
“花”这个器官在植物的分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被子植物的分类单位中,“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单位,而每科植物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花和果实上。因此“花的结构和类型”不仅是第六章第三节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讲清楚花的结构,学生对后面学习“传粉和受精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在第十九章讲“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第二十章“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与花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就是第二十二章中讲“植物的主要类群”时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花是生殖器官之一,与繁殖后代有关,花之所以属于生殖器官,是在于它具有进行生殖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即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花的传粉与受精就在这里完成,花的其他部分都是对花起保护作用或其它辅助作用的。因此,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雌蕊和雄蕊的组成和作用,讲课时一定要突出花的主要部分,即雌蕊和雄蕊,防止学生把花被——特别是花冠看成是花的主要部分,因为学生一提到花,就联想到美丽的花冠,甚至认为没有美丽花被的花,就不是花。这一节内容中有许多学生比较陌生的名词,如花托,花柄、花萼、花药、子房等。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掌握花的结构,认准各结构名称,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本安排了一个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桃花的基本结构和主要部分,以求获得感性认识。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在于有条不紊的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解剖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真正理解花的主要部分,至于有些植物的花,为什么能够吸引昆虫,为什么具有芳香的气味,学生也是感兴趣的,但根据《标准》要求,制作简单介绍。
3、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书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生物学科的实验性、直观性强的特点,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积极使用电教手段,我是这样选用教学方法的:(1)、讲授与投影演示结合;(2)、观察与实验结合;(3)、讨论与综合归纳相结合。因为本节教材内容不算太多,课堂内容不是很大,整节内容就是围绕花的结构和分类来讲述,我认为有足够的时间来让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和实验。我首先采用第一种方法介绍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及讲花的分类;然后使用第二种方法指导学生边观察实物边解剖边认识其结构和功能,并区分花的类型,在解剖的时候强调花蕊的结构。
4、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课,设置悬念
首先复习与本节有关的内容,如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组成,让后提问:花是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为什么呢?它是不是进行生殖、繁殖后代的作用呢?要了解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习花的结构(引入课题)。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先放几张花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花,同时强调各种植物的花形状各异,美丽芳香,五彩缤纷,装扮着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再向学生说明尽管这些花形状、大小、颜色各异,可它们的结构和组成却基本相似,进而导入新课,这是在黑板上板书:“花的结构”
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2分钟,我认为,这一环节对生物课教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根据目前的状况,学生不可能利用课后时间预习生物课,然后放ppt——花的基本结构,教师对照投影片边介绍结构名称,边讲述功能,边板书花的基本机构和功能一览表,尤其注重介绍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和功能,突出强调“一朵花中只有花蕊与结出果实和种子有直接关系”,讲到种子,学生自然会想到繁殖后代!即与繁殖后代有关系。从而说明花是生殖器官,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接着介绍花的类型。可以结合ppt对学生说,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和桃花一样是完全花,各种花有属于各自不同的类型。同时板书:“花的分类”首先介绍向桃花一样的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称之为两性花,还有水稻花、月季花、郁金香等,同时板书:“两性花”,然后结合ppt介绍一朵花上只有一种花蕊的花称为单性花,如南瓜花、黄瓜花等,板书:“单性花”。最后介绍,有些花不能繁殖后代,花朵上没有花蕊,称为无性花,板书:“无性花”,举例:八仙花、向日葵的舌形花、马兰等。
三、巩固新课
1、利用图片或花的结构模型指定1—2名学生说出花的基本结构,主要部分和他们的功能,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错误和不准确的部分及时指正!
2、观察与实验
每组指定一位小组长分发实验材料用具(花,小刀),再对照书本的实验步骤依次解剖,尤其是观察花蕊的结构。解剖子房观察里面的胚珠,并注意观察子房在花托的什么部位,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解剖,教师来回指导。学生边实验边讨论:为什么说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位?这时估计学生能很快回答出:因为一朵花中,只有花蕊与结出的果实和种子有直接关系,所以说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
3、随堂练习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改通常使用的口头小结,而是放放花的结构和分类的图片及文字解说,使学生深刻、牢固的掌握新课。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最新初一生物说课稿花的结构和分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生物的分类 篇10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生物的分类 篇11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播放各种动物图片。
设疑: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观看并讲出其名称。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讲述: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设疑: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有啄木鸟虎、
金丝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
无脊椎动物有草履虫、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蜗牛。
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讲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设疑: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为什么?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答:
脊椎动物可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拖动图片,将脊椎动物分类,并且讲出分类的依据(主要特征):
红鱼属于鱼类,它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青蛙属于两栖类,它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属于爬行类,它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
啄木鸟、大山雀属于鸟类,它们体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丝猴属于哺乳类,它们身体被毛、胎生、哺乳。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四、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请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在打扫生物标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
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1、标本繁多,各小组组员内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
2、标本不可触摸,只能观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五、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点评。小组汇总。
交流。
补充和纠正。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六、疑难解析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辩论、得出结论。
答:鸭嘴兽、蝙蝠、白暨豚属于哺乳类;海龟属于爬行类。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附
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
生物的分类 篇12
第四章 生物的分类
教学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分类的单位”两部分。是对前三章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生积极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尝试根据一定的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关注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为终身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掌握生物分类的依据。
2.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 分析、概括能力。
3.关注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分类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八角茴香和莽草两种植物。请学生观察:他们的茎、叶、花、果实的形状都很相似。八角茴香的果实有香味,是人们熟知的调味品—大料,而莽草的果实内含有毒素。曾有过误将莽草果实当作大料食用而造成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原因就是两者不易区分出来。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呢?那就必须分清生物的种类,只有正确的识别生物的种类,研究和掌握他们的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生物资源,而要正确地识别生物的种类,就一定要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
(一)生物的分类方法
1.首先质疑: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观察课本插图2、4—1中的生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代表发言)。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思维也是活跃的,所以学生们会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2.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见解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3.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学生试着将图2、4—1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动物:蚯蚓、蝴蝶、鲤鱼、青蛙、海龟、鸽子、熊猫。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银杏)、被子植物(玉米、向日葵)。通过对以上生物的排序,由此学生可得出生物发展遵循着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
(二)生物的分类单位
假设你遇到几个单词plant play plum 想知道它们的意义,怎么办?学生会想到查英汉词典,最快速度要查到,有何规律呢?学生利用手中的英汉词典动手查找,首先从大范围,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以p开头,以p开头的单词很多,该如何找呢?学生会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缩小范围,它们还都属于pl范围内的,那么在pl….中一定有这三个单词。接下来发现plum与另两个已无共同特点了,因而必须单独查找,而plant play仍有共同点,可同去pla….范围内查找,即可查到它们。由此可以看出:p…. pl…. pla…..是个范围逐渐缩小的查找依据,p….范围最大,pla….范围最小。由此引出生物的分类单位。
同样道理,生物圈中的生物依据不同的特征划分为7个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多媒体展示画面:猫、老虎、水稻、小麦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将这四种生物进行分类,学生根据经验不难分出猫与老虎一类,水稻与小麦一类。教师再指导学生小组分工,分别观察讨论猫与老虎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小麦与水稻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共同特征。通过各小组的讨论,发表见解,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生物圈中的生物划分为七个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通过对特征的逐级分析,得出结论:界是最大的一级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通过对这两组生物的比较分析得出: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共同特征最多。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猫与鸡”的共同特征,明确它们的分类地位。通过分析以上生物在分类上的地位,是否反映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能否看出猫、老虎、鸡三者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学生不难看出:猫与老虎的亲缘关系较近,因为它们的共同特征多,同属于猫科;而猫与鸡的亲缘关系较远,它们仅同属于脊索动物门。展示古代爬行动物分别进化成为鸟类和哺乳类的图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尽管猫与鸡的亲缘关系较远,但它们仍属于同一门,说明它们是同一祖先。由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有了生物的进化,才有现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人类也得以不断的生存和发展。
三、 归纳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1.分别归纳总结动植物分类的主要类群及分类的依据:
孢子植物:
主要类群
种子植物:
植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形态结构
无脊椎动物:
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
动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
2.生物分类的单位大小与其共同特征的关系: 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
四.迁移深化
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着对常见的、与生活关系紧密的生物进行分类,启发学生对以下问题加以分析解释:
1.古人曾把动物分为四类,即虫、鱼、鸟、兽。有人把鲨鱼、鲸鱼划分为一类,其实这些动物有许多不同之处。
按照现代生物学的分类方法,分析鲨鱼、鲸鱼分别属于哪一类,并说出它们的两条主要区别。
2.下列是茄、辣椒、高粱的分类地位图示,分析:
从分类地位看:哪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多,哪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少,为什么?
通过比较分析,你的结论是什么?
门 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茄目 茄目 莎草目
科 茄科 茄科 禾本科
属 茄属 辣椒属 高粱属
种 茄种 辣椒种 高粱种
3.通过对生物分类知识的学习,你认为该如何避免误食莽草中毒等类似悲剧的发生呢?
五.开拓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上升到更高层次,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资料展示:原产印度的萝芙木(也叫蛇根木)是夹竹桃科的萝芙木属的一种小灌木,它的根内含有利血平等多种生物碱,是生产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主要原料。有一个时期,我国只能依靠进口这种药物原料来生产降血压药品。根据生物的分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依靠进口此药物的状况呢?学生积极探索,大胆想象:根据同科、同属、不同种的植物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的道理,萝芙木属中有许多个种,除了印度萝芙木以外,其它的种也有可能含有利血平的成分,可不可用来代替印度萝芙木呢?
教学设计说明
1.由身边发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急于想解决问题的想法引入新课,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起来。
2.教学过程中,仍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植物来引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思考。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提高,然后对理论问题加以归纳和总结,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理解和掌握,从而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有效的从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相互交流,交换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讨论中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探索,使每个人的思维都获得提高和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进行分类时,采取从整体到局部,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方式,逐一剖析和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又都服务于实践,学会用新知识新理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可以对身边的动植物进行分类;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新教材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在本节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及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构建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作用。
生物的分类 篇13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 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 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 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 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 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 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 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物的分类 篇14
第五节 生物的分类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科学方法教育而言,是观察与比较的延伸。学生在接受了半个学期的观察与比较的学习与训练,在初步掌握这两种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进入分类方法的学习是很自然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科学方法作为获得知识的工具,其传授过程必须依托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因此如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方法教学是本课的关键。
概念的获得可由大量的生活经验来简化。因此,从对日常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作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了解了分类的基本方法后,再把它应用于生物的分类。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和生物的分类地位。最后通过对被子植物两大纲的区别为例,讲述生物分类的依据。
因此,本节课可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对简单事物的分类能力,学会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在此基础上把分类原理应用于生物学分类,达到概念的迁移。通过对生物分类法的介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被子植物标本,理解被子植物两大纲的区别,学会生物分类地位的确定。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解事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人为分类法)。
2.解检索表及其编制方法。
3.解生物分类的等级。
4.解生物分类的地位。
(二)技能目标
1.步学会用人为分类法对日常事物进行分类。
2.步学会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3.步学会检索表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1.检索表的编制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细致的工作作风。
2.养学生分析事物的条理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 :事物分类依据的确定,检索表的编制。
三、教学准备
常见的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各若干种(带花、能体现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形态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识分类现象
给事物分类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比方说图书馆内对藏书的分类,商店里对商品的分类等等。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例子?(学生议论后回答)
问:我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以同桌为单位讨论后回答。(便于查找等)
(二)体验分类法
问:既然分类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
教师安排让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对其中一位同学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分类时要求对每一步分类的依据进行记录,并对每一“类”进行命名。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如:
分类完成后,可叫学生对自己的分类作口头描述,重点叙述这样分的理由(即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实际上是“根据某特征的有无”进行分类的方法。并介绍“人为分类法”的概念。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27和表4-1。完后,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上的检索表查找某一类生物的分类地位。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刚才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学着编制一张检索表(以同桌为单位)。教师在各处巡视指导。
在学生编制好的检索表中,选择较好的一张抄在黑板上(或投影)。利用该检索表,向学生讲述分类的等级和分类地位两个名称及意义,以及同属于较低等级的事物间共同点较多等特征。为学习生物分类的知识作铺垫。
(三)运用分类法
在学生基本明了上述名词的意义的基础上,由对学习用品的分类引申到生物分类上来(在此处提出自然分类法的名词以及两种分类法在生物分类中的运用)。提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并指出种是生物分类的最低等级。接着讲述同属较低等级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比同属较高等级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要多这一特点。由于有编制检索表等知识作铺垫,该部分知识的同化当属容易。
最后以油菜和河蟹为例介绍生物的分类地位。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分类
一、生物分类的方法: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二、生物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为分类的最低等级
三、生物的分类地位:
油菜: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白花菜目、十字花科、芸苔属、油菜种。
河蟹: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
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种。
注:1.分类等级越高,所包括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括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多。
2.“品种”不是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
(A)界 (B)种 (C)品种 (D)个体
(2)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有( )
(A)200万种 (B)450万种以上
(C)200万~450万种 (D)1500万种以上
(3)下列常见动物中,最高等的是( )
(A)麻雀 (B)鲫鱼 (C)老鼠 (D)青蛙
(4)下列生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鱼和蛙 (B)水稻和葱
(C)松和小米 (D)白菜和小麦
2.课后作业
(5)蝗虫、梭子蟹、蜈蚣三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和足分节 (B)幼体和成体都有蜕皮现象(C)都用气管呼吸 (D)头部都有一对触角
(6)从生物分类等级来看,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 ;同纲不同目的生物比同科不同属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要 。
3.参考答案
(1)B(2)C(3)C(4)B(5)A(6)多,少。
4.简要分析
(1)“种”是生物分类的最低等级,“品种”不属于生物分类上的名词。(2)略(3)从进化上看,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所以选C。(4)生物分类等级来看,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反之,共同点越少。水稻和葱同属禾本科,故具有较多的共同点。(5)这三种动物同属节肢动物,故选A。(6)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被子植物两大纲的差异。
2.了解被子植物分纲的依据。
(二)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列表法对事物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会判断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
(三)情感目标
1.体验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历程。
2.体验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差异。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标本,梳理出被子植物两大纲的差异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各种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带花)及种子,以上材料每组学生各若干种,教师课前对学生中的标本作适当取舍。种子须泡胀。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从油菜与水稻的分类地位引入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纲与双子叶植物纲的分类依据。
(二)初步分类
发给学生一表(见附表)。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开展观察活动。
在仔细观察水稻和油菜实物或图片的基础上,把各自的标本按照与水稻和油菜在形态上的相似程度分为两大类。并在表上记录分类的依据。
(三)观察标本,探究差异
按照表上的要求,仔细观察两类标本,比较两类标本的差异,并在表上记录。完毕后,各组互相交换表格。比较各组比较结果的相似性。
附表:
甲组(与水稻相似)
乙组(与油菜相似)
叶脉类型
根系类型
茎皮是否易剥离
花瓣数目
种子子叶数目
(四)修正概念,落实目标
在学生分类观察及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说明:子叶数目的差异是区分两类植物的根本特征。进而提出单子叶植物纲与双子叶植物纲的名词。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图4-25,对上表进行修正。
教师出示几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标本及它们的种子,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形态上特征区别它们分别是哪一纲的植物。学生回答后问:光凭形态上的特征能肯定吗?学生不难回答:不能肯定。进而由学生得出关键要看子叶数目的要求。教师配合学生要求对种子进行解剖,证实学生的判断。
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单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
叶脉类型
多平行脉
多网状脉
根系类型
多须根系
多直根系
茎皮是否易剥离
茎皮不易剥离,长成后不再加粗
茎皮易剥离,能逐年加粗
花瓣数目
3或其倍数
4、5或其倍数
种子子叶数目
1片
2片
举例
水稻、小麦、葱、蒜
棉花、桑、杨、南瓜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常见花卉中,属于单子叶植物的是( )
(A)菊花 (B)月季 (C)五针松 (D)水仙
(2)松与桃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植株高大 (B)不开花
(C)叶呈针状 (D)种子裸露
(3)下列不属于藻类的是( )
(A)紫菜 (B)金鱼藻 (C)衣藻 (D)水绵
2.课后作业
(4)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根 (B)茎 (C)叶 (D)花和果实
(5)动、植物的本质差异是( )
(A)同化作用方式不同
(B)异化作用方式不同
(C)动物能运动,植物不能
(D)动物对刺激能作出反应,植物不能
(6)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主要不同之处是:双子叶植物种子内子叶数目为 个,单子叶植物种子内子叶数目为 个。
3.参考答案
(1)D(2)D(3)B(4)D(5)A(6)2,1
4.简要分析
(1)略(2)松属于裸子植物,桃属于被子植物。所以松的种子裸露。(3)金鱼藻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属被子植物。(4)由于植物的花和果实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其形态结构比较稳定,因此能反映植物的基本特征,被作为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5)略(6)略。
(詹迪威)
生物的分类 篇15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 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 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 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 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 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 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 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各种动物图片。 设疑: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观看并讲出其名称。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讲述: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设疑: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有啄木鸟虎、 金丝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 无脊椎动物有草履虫、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蜗牛。 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讲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设疑: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为什么? 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答: 脊椎动物可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拖动图片,将脊椎动物分类,并且讲出分类的依据(主要特征): 红鱼属于鱼类,它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青蛙属于两栖类,它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属于爬行类,它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 啄木鸟、大山雀属于鸟类,它们体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丝猴属于哺乳类,它们身体被毛、胎生、哺乳。 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四、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请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在打扫生物标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 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1、标本繁多,各小组组员内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 2、标本不可触摸,只能观察。 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五、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 点评。 小组汇总。 交流。 补充和纠正。 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六、疑难解析 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 辩论、得出结论。 答: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属于哺乳类;海龟属于爬行类。 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
哺乳类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鱼类
1刺猬2蝙蝠 3松鼠4鼯鼠 5猴子6穿山甲 7家兔8家猫 9豹猫10鹿 11黄鼬12猸子 13水貂14猪獾 15果子狸16野猪 17鸭嘴兽 18白暨豚 1鹰2云雀3白脸山雀 4暗绿绣眼鸟5伯劳 6黄鹂7啄木鸟8八哥 9喜鹊10燕子11乌鸦12环颈雉13三宝鸟 14班鹬15松鸦16麻雀 17画眉18红嘴相思鸟 19虎皮鹦鹉20绿翅鸭 21鸬鹚22红嘴蓝雀 23白鹭24鸳鸯25锦鸡 26白鹇27猫头鹰 28蓝翡翠29白头翁 30戴胜31海鸥32斑鸠 33鸽子34杜鹃35海燕 36黄鹂37始祖鸟 1无毒蛇 2蜥蜴 3眼镜蛇 4扬子鳄 1蛙 2蟾蜍 1海鱼 2鲨鱼 3真稠鱼 4比墨鱼 5鲻鱼 6马面鲀 7中华鲟 8河豚鱼 9双髻鲨
生物的分类 篇1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本节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三、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知道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出示讨论题:
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出示思考题:
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出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练习的准确程度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与调节,针对反馈不理想的信息,教师再做启发性指导。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