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精选17篇)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
(一) 对号入座(每空3分,共30分)
(1) ······照这样排下去,第26个图形是( )。
(2)有一列数按“654321654321······”排列,则第34个数字应是( )。
(3)有同样大小的红、白、黑共135个珠子,按“5红、4白、3黑”的顺序排列,这些珠子中,红珠有( )个,白珠有( )个,黑珠有( )个,最后一个是( )。
(4)王明在家练习硬笔书法时,写“我们爱老师我们爱老师······”依次写下去,那么第63个字应是( )。
(5)有一列数6、0、7、6、0、7、6、0、7······第28个数是( ),这28个数的和是( )
(6)有50颗围棋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着“黑黑黑白黑黑黑白······,那么倒数第7颗应是( )颜色的。
(二) 公正裁判(每题4.5分,共18分)
1、 交通信号灯亮灯的顺序是:红、绿、黄、第1次亮的是红灯,第20次亮的还是红灯。( )
2、 28人排成一排1至3报数,最后一人应报3。( )
3、 23只兔子按照两只灰兔、三只白兔的顺序排列成一排,这些兔子中灰兔有9只灰兔。( )
4、 1、-1、2、-2、3、-3、4、-4······第20个数是-20( )
(三) 选择(每题5分,共20分)
1、 共有48人,1至3报数,最后一人报( )
a、1 b、2 c、3
2、“红、黄、黄、蓝、蓝、蓝、红、黄、黄、蓝、蓝、蓝、······”求第56个字的正确的算式是( )
a、(1+2+3)×56 b、56÷(1+2+3) c、56÷(1+2+3)×2
3、有一个小数7.12365365365365······,从小数点 向右数34个数字,共有( )个3
a、9 b、10 c、11
4、有一列数按“432791864327918643279186······”排列,那么前54个数字的和是( )
(四) 能力迁移(每题8分,共32分)
(1)国庆节商店门口挂了一排彩色灯泡,按“二红、四蓝、三黄”排列,第42只灯泡是什么颜色?第105只灯泡是什么颜色?
(2)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传花游戏,12人围坐一圈。从1号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向下一个人传花。当传了33次时,花应该在几号小朋友的手里?
(3)五(1)班48名同学排成一排,按1至5报数。最后一名同学报数字几?班主任安排报“1”的同学扫地,报“4”的同学擦玻璃。你知道负责扫地和擦玻璃的各有多少人吗?
(4)
abcdabcd···12312312···
上表中每一列两个符号为一组,如第一组:“a1”,第二组“b2”,······问第35组是什么?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2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3×4=14×4=15×2=
10×3=50×8=40×2=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3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好》,创设过新年,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
2.出示课本第88页主题图。
问:图上画了什么?这些彩旗、小花、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挂的?
教师指出:它们的摆放都有自己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感受、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彩旗”图部分。
(1)指最后一面未涂色的旗,请学生猜一猜“会是什么颜色”。
(2)学生举手回答。
2.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灯笼”图和“小朋友队列”图。
(1)小组讨论: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有什么规律呢?
(2)小组讨论: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
(3)学生举手回答。
3.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花朵”排列图(花朵颜色改为红、黄、绿)。
(1)同桌讨论:彩花的'排列有规律吗?请猜猜后两朵未上色的小花应该是什么颜色。
(2)学生举手回答。
4.小结:小花、彩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运用规律
1.出示课本第89页涂色练习(第1题)的卡片(每个学生一张)。
(1)学生按规律涂卡片上的颜色。
(2)指名学生拿涂色卡片上实物投影展示作品。
2.准备学具(△、○、□),每个学生一份。
(1)学生自己设计规律,按规律摆学具。
(2)把摆好的学具拿到实物投影展示,让其他同学猜规律。
3.联系生活。
(1)问:你们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学生举手回答。
4.布置教室。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星星、动物玩具、灯笼(每4人小组一份)。
(2)问:你们能按规律摆放星星、动物玩具、灯笼吗?
(3)四人小组领取物品,交流合作,学生动手挂星星、玩具、灯笼。
(4)小组之间互相参观按规律挂好的物品,如发现错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法。
四、全课总结(总结略)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4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4710
(2)468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图形,颜色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示下一个物体。
2、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推理能力及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使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规律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各种图形的纸张
2、媒体应用:PPT课件活动过程:
放音乐师有规律跺脚,并给手势说请小朋友们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师拍头、肩、肚子各四下,重复三遍,停音乐)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都拍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拍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拍头、肩、肚子。都拍了一样的次数。都是有规律的。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刚才做这些动作都是有规律的。由于你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这个舞会可是在魔仙堡召开,你们愿不愿意去呀?
幼儿:愿意。
教师:但是去魔仙堡的路途中会有很多的关卡,你们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闯关,才能到达魔仙堡参加舞会,否则你们就参加不了舞会见不到魔仙女王和小仙子们啦!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幼儿:有。
教师:魔仙女王和老师说了,在闯关的时候,是有要求的,小朋友们在闯关的过程中要安静,自己思考,发现什么请举手回答,在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其他小朋友保持安静,如果不遵守,魔仙女王就取消你们参加舞会的资格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幼儿:记住了。
3、教师出示课件
每一关引导幼儿,进行到最后一关的时候,给幼儿时间让幼儿自己用学具创造规律,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请几位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创造的规律。(附:找规律.PPT)
教师:祝贺你们闯关成功!小朋友们,看谁来欢迎我们了呀?(出示课件魔仙女王图片) 我们可以一起参加舞会啦!放音乐,幼儿全体起来跳舞。
4、小结:
小朋友们,其实生活中,不仅有图形、颜色、数量之间的规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规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下,看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什么规律,明天来了分享给大家!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6
这个星期三听了六节相同课题的课《找规律》,六位优秀的青年女教师来自城区五个学校,她们带着各自学校的特色,更带着她们自身独特的风采,向学生展示了规律的形成,规律的内涵,规律的运用,规律的延伸,规律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美不胜收的感受!在对比中,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利弊。
课堂上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巧设计,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在导入中渗透规律。有两位教师的导入教学非常好,其一就是上一篇博文《学生的精彩》中介绍的“男生、女生记忆力大比拼”。紧扣课题,揭示了学习规律的价值,课堂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自然地引入新课。另一位教师的导入如下:
【师:听说我们班学生很聪明,老师准备了几道思考题想考考同学们,你们有勇气接受挑战吗?
……
师:今天星期几?(……)再过七天是星期几?(……)填空:冬去什么来?(……)同学们怎么回答得这样块呢?
生:因为有规律。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规律,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
(师揭示课题)】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在导入中就开始对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构建。
二、在操作实践中,感悟规律。教学片断:
【师: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贴下去,第15块磁铁是什么颜色?(黑板上红黑相间地贴了8块磁铁。)
师:(部分学生急欲回答,教师紧接着说)嘘……,先自己独自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在作业纸上记下来。写好了,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每个学生都埋头书写,过了一会儿,小声的讨论开始了,然后一只只小手再次举起。教师视频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每一节课上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每一次问题出现时课堂上都会有几个机灵鬼心急口快地报出答案,有些老师会就势板书学生口述的几种算法进行讲解。这位教师没有让学生说出来,轻轻地一“嘘”,消去了孩子身上的浮躁,让他们静下心来,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去探索“其所以然”,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轻轻地一“嘘”,为更多没有反应过来的孩子争取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人云亦云。轻轻地一“嘘”,使小组交流和集体反馈更加有效,拓展了孩子的思路。轻轻地一“嘘”,使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课堂,成了全体学生的舞台。也正是这轻轻地一“嘘”,才有上一篇博文《学生的精彩》中所展示的丰富的图文表达。
三、精彩的变式练习。
1、学生先按顺序报数并记住自己报到的数。
①根据自己报到的数,算一算,如果按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顺序重复排列,你会得到哪个福娃的祝福?
②根据自己报到的数,算一算,如果按铅笔、橡皮、笔芯的顺序发礼物,你会得到什么礼物?
教师在个别口述后,通过起立的方式检查学生计算情况。
2、“照这样排列,左起第面旗是什么颜色?”,照样子,一人出题全班解答;小组互相出题互相解答;自己出题,自己解答。
3、移动一个图形,使这列图形的排列有周期性规律:○□▽○□▽▽○□。
六节不同风格的课堂,使我对本课内容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
一、本课的重点之一应该放在“找规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是周期规律,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几个物体合成一组,依次重复出现,这种规律最重要的特征是,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在寻找规律时,首先要确定是不是这种规律,是否符合这种规律的特征(重复出现);如果是,那么每组有几个物体组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只有对规律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掌握,才能利用规律通过除法计算找到某个序号的物体是什么。
二、本课的重点之二是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解决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开阔思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比较,在认知矛盾中领悟到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培养优化意识。
听课感想:
一、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规律的介绍,但重视程度不够,把目光都盯在了第二个重点上,舍本求末。在教学例题时,一般都是指名口述一下每个排列有什么样的规律,缺乏对规律的总结概括,致使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彩旗(两蓝两红)的排列周期是2;在练习时,没有一个教师问一句:“这是周期规律吗?为什么?”,关于规律的变式练习几乎没有;在讲解规律时,没有讲清周期规律的典型特征(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后面问到学生:“为什么看余数就可以知道是什么颜色?”学生大多解释不清。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周期规律有了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在上完课后应该达到系统、理性的认识,可是因为对规律教学不够深入,学生上完课后只能达到更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二、在优化策略方面,许多教师处理得很好。首先通过第一个例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对于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方法不作评价,再通过第二个例题中不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通过画图和数的奇偶性来解决此类问题的局限性和列式计算的简洁性及通用性。但对画图和利用数的奇偶性解题过于忽略,少数老师甚至在教学语言中带有否定的倾向。其实方法无所谓好坏,都有各自的利弊,譬如对于一一间隔的规律而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就非常合适!当一些学生对列式解题有困惑时,画图验证一下不也是很好的吗。在这一点的教学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区分每种方法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在思考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学法指导。
三、教学中,当除法算式列出来之后,所有教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当讲到余数时,应引导学生说清余数表示的是第几组的第几个,前面有几组是完整的,还剩下几个。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课,求每种物体的个数埋下伏笔。
听课困惑:
1、课堂上,在列举解题方法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我是3盏3盏地分一分,分完15盏,还剩2盏…….”,因为前面教师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列式计算比较好,所以对这个学生的发言比较恼火,她对这位学生说:“分一分的方法好吗?100盏还能分吗?”
我不懂,“分一分”为什么不行呢?3个3个地分,不就是除以3吗?100盏仍然可以分呐,100除以3,等于33余1,不就是把100,3个3个地分分到99还剩下1个吗。如果这位老师不是断然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帮助学生找出分一分和除法计算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分一分转化成除法计算是不是更好呢?
2、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这样周期规律存在,有位学生回答说:“街道边的一排排树也是这种规律。”教师回答:“那一排树是周期规律吗?”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那不是周期规律,如果每两棵树中间夹一个广告牌就是了。”教师满意地笑了。
我不懂,街道边的一排树,排列有周期规律吗?所有周期排列的周期是不是一定大于1呢?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应怎样回答呢?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教。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学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没有把到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学习将会造成障碍。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2、教材处理: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本组课题研究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找身边的规律、画规律、并且创造规律,美化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3、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出只管事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三)动手实践,巩固发展
(四)联系生活,寻找并创造规律
在这四个环节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做一做、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学生会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地体现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而落实"三维"目标。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趣
前几天,为了迎接艺术节,学校里进行了布置,老师也特地用一些卡纸剪了一些图形,来美化我们的班级,请小朋友欣赏一下。
在请小朋友欣赏的过程中,小朋友要猜一猜接下来的图形会是什么?(学生猜图形)
2、质疑
为什么有的纸片上的图形,你们能接着贴,有些却不行呢?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理由)
3、导题: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我们就叫它有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纸片1
请你仔细观察这份图片,它到底藏着什么规律呢?(生观察,并说出规律如:1红1黄或1黄一红)
随着生的回答,马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虚线,让生明白规律是两个一体的
2、观察纸片2
现在你能独立的观察这幅图片吗?请把自己观察到的规律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动)
请一对同桌把你们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三、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小朋友都能自己找到藏在图形中的规律,所以图形们就更想和小朋友们玩玩捉迷藏游戏了,小朋友你愿意去找找吗?
1、请找出下一个会是谁?
2、星星后面躲着谁呢?
3、下一个会是谁?
图形们觉得小朋友们非常棒,他们玩不过小朋友们,就请他们的朋友来帮忙,你猜,会是谁?
4、小朋友真厉害,老师来给小朋友鼓鼓掌为你鼓励。
你听出来了吗?你能接着有规律地拍吗?
5、你瞧,图形有规律,小动物,植物有规律,连掌声也有规律,看来,规律就在小朋友的身边,你能找找吗?
6、欣赏规律之美。是啊,规律无处不在,大千世界中到处运用着规律,请你欣赏。
7、创造规律
欣赏完规律,你能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创造出规律吗?
1、声音2、图形3、动手画4、动作5、这几种之外
展示规律
四、总结: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学校环境布置的情境,引入了旗子,让学生通过猜旗子颜色的变化,来引入本课。通过猜一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很大的被调动起来了,整体的气氛就非常融洽。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这是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孩子们发现每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后,我及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给图形分分组,使图形规律逐次闪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动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学会找规律方法,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整个新授环节中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先由教师"扶"着学,再到教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学。
3、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7种不同的练习。
作为教师不能就知识教知识,因此,在这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中,除了常见的图形图片之外,加入看常见的动物、树木、水果等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动感、乐感、合作意识融为一体,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知识的整合。
最后,让学生欣赏规律的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又充分利用电脑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层次:运用"规律".通过摆一摆,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图形学具,按规律摆一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充分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新理念。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 115-116 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去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能运用规律去创造美。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并努力用各种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一、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用数学的需要。
首先以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东东用气球布置房间情境,与课前谈话内容不落痕迹地衔接起来,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做到了始终让学生进入在生活情景中用数学的状态来进行探究。其次是在巩固规律时,用挂风铃、设计地毯的环节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导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用数学创造美的意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一年级已经学过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因此,课的开始组织词语接龙游戏等,通过和学生的聊天、游戏、猜谜,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起到初步感知的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排列表演、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摆卡片,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循环排列的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规律:创设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排列表演,在四个人不停地依次做排头,揭示出了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让学生对规律的一种初步的意会和感悟。
2、合作探究,说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不同方位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体会前、后、上、下四个基本排列规律的教学,初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这个版块中,由于学生在表述上的不方便,有了使陈述更方便的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已经水到渠成,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轮换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轮换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3、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通过房间两侧的布置,为后面的独立练习做好铺垫,在独立练习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思维的伏笔。以摆-说-看,再摆-再说-再观察-再归纳的程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创造的规律,说一说自己的规律,看一看人家的规律。然后再来摆一摆人家有意思的新的规律,在脑子懂得的基础上形成口头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接着通过观察比较第一个向后和最后一个向前这两种形式的规律,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异同,达到巩固规律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4、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运用巧妙的语言过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他们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个中规律,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学习主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实。
整节课我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
这堂课上下来,自己觉得任务还是基本完成,从学生作业来看,他们掌握的情况还是可以的。但回过头来看课堂过程,发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上课时操之过急,给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时间较少,就匆匆让学生说,在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又有点代替学生说。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增加了表演的次数,拉长了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的教学语言仍旧不是很简练,而且评价语言还是不够,评价的艺术很缺乏。
附教案:
找 规 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轮换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轮换排列规律。
三、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轮换排列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说清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气球图四幅、墙面图片、气球卡片四张、课前谈话气球规片一张、刻印练习。
学具:练习刻印纸、水彩笔、数字卡片1—4各1张。
课前谈话:
和老师玩一个“词语接龙”游戏,好吗?师说:学校。学生往下接(接出来的同学被请到前面)等到请第*位同学的时候,师问:你们估计老师下一位要请男生还是女生?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可真会猜啊,还想不想玩?那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气球宝宝,可是有一位宝宝很害羞,它躲了起来,你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吗?
1、红黄红黄红黄红?
你怎么知道?
2、红黄蓝绿红黄蓝绿红黄蓝?
你发现了什么?
3、红蓝红蓝蓝红蓝蓝蓝红蓝蓝蓝?
已经3个蓝了,真的还是蓝吗?
为什么大家的意见是那么的统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规律的世界,来找一找规律。
[课前谈话,通过和学生的聊天、游戏、猜谜,不仅仅是拉近师生的距离,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起到初步感知的作用,让孩子们明白其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接触着规律,应用着规律,引导孩子们在和谐的氛围中走进规律的世界。]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1、 东东家搬新房了,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他正拿着气球忙着有规律地布置自己的小房间呢!(师出示排列后的气球图)
红黄蓝绿
黄蓝绿红
蓝绿红黄
绿红黄蓝
2、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吗?(学生观察)
3、 把你观察到的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同桌交流)
4、 反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发现的规律(有斜看的,有移动的)
当说到移动时,师问: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你们理解吗?是否很明白?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清楚地理解你的意思?(再请3人合作表演轮换的过程,每人手中各持一个气球,放在胸前,跑动一次,验证一下)
5、 小朋友们都很善于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演找出了其中的规律。
6、 请你估计一下,如果东东在下面再挂一串,那又是怎么样的排列呢?(讨论后)师述:哦,四个气球经过4次跑动以后又回到了第一种的情况,再开始变换。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发现规律”,通过创设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同时又与课前谈话内容不落痕迹地衔接起来,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砸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在学生用稚嫩的朴素的数学语言表述时,在学生指手画脚想表达得更清晰时,让学生邀请同学一起排列表演,在四个人不停地依次做排头,揭示出了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这时的表演不仅出于孩子的心理需要,更是对规律的一种极好的意会和感悟。通过假设东东在下面再挂一串,那又是怎么样的排列这个问题的思索,再次让学生回顾表演情景,意会到轮换规律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说清规律
1、 东东家的厨房墙面瓷砖也装修得很漂亮,这么乱七八糟的图案,一点规律也没有?
2、 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3、 这样说起来比较麻烦,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表达起来更方便吗?(师标上数字:1、2、3、4)
4、 请每位同学摆好数字卡片1、2、3、4,开始变,报出变后的排列------
5、 现在老师把瓷砖的图案从下往上看,请大家看一看,规律是什么?整个图案有没有发生变化?
6、 如果把图案竖着看呢?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同桌用卡片表示出来。
7、 小结:
[第二版块“合作探究,说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不同方位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体会前、后、上、下四个基本排列规律的教学,初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这个版块中,由于学生在表述上的不方便,有了使陈述更方便的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已经水到渠成,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轮换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轮换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
1、 刚才东东又在房间里挂了两串风铃,你来猜猜下面再挂一组的话,会是怎么样的一组呢?(师挂出后,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用手的动作来表示)
2、 你们真了不起,那你们能否找出它们的规律,并再填下去呢?你会用惊奇的发现!
练习纸
1、 一个正方形分四等份,分别画上□、■、△、▲,五个正方形的图案请你找规律画出第四个正方形的图案。
2、
1 2 3 4 5
5 1 2 3 4
4 5 1 2 3
3 4 5 1 2
3、爱学校我,学校我爱,校我爱学,------
A、 独立完成
B、 反馈学生练习:
第1题::你知道他怎么发现的?
第2题: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第3题:一起齐读!
3、 小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在东东家,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而且这些规律都是轮换排列的。
[第三版块“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通过房间两侧的布置,为后面的独立练习做好铺垫,在独立练习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思维的伏笔。同时,让学生在独立的练习中,还给了他们一个纯净的思维空间,让我们的数学课充满着数学味。]
三、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
1、 现在我们要离开东东家了,你们看,东东的小房间里已经装点布置得很美观了,只是缺了一块地毯,我们一起动手来帮他设计一块,好吗?
要求:设计图案简洁,排列有规律
2、 学生独立创作或同桌合作创作。
3、 展示作品
4、 欣赏
(老师加上边框)哇!现在的地毯更美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东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大家!欢迎大家有空来玩!
[第四版块“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运用巧妙的语言过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他们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个中规律,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学习主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实。]
四、总结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 对,今天我们找到了好多规律,并用规律解决了一些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到处都有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其实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实验教材第二次出现找规律,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延续学习,比一年级下学期的同类内容要复杂些,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轮换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针对这一现状,我设计了以上这么几个环节的内容安排。
整节课我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9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精神。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思想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蜗罚瓤虺鍪碜蠖说牧礁鍪?/span>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整理,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0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习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引入,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增强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借助农远资源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联欢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在农远资源的辅助下,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学习例2做准备的,我并没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给定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们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互间交流,创造性的摆出多种方法,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习,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的爱好—画画入手,为学生
创设了他们喜爱的涂色比赛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又一次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掌声来找规律,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身边规律的欲望,为后面生活中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身边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加深了对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间欣赏作品,开阔了视野。在欣赏和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四)尝试练习,应用规律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习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习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循序渐进,在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驱使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创作,增强了应有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有了农远资源库提供的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2
设计:李英
指导:丁琳
评析:丁琳
教学内容:人教社新课标数学第二册88页例1~例2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他们对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最后发挥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想象力和渴望展示的斗志,来解决多种多样的题目,实现“形象──模型──运用模型──体验生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顺序为:例1、例2,由单层到多层次。
设计思路:
本课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全面有序的思考,聚焦某一点后,借助这一点的平台去完整的找规律,因此,围绕“多层次观察”的学习策略展开。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能最快的感知到规律”,用有孩子们熟悉的跑步号令“121”引入,无意识感知规律──有意识感知规律──按规律发号令──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初步体会到什么是规律。
“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多层观察学习策略理解的基础,也是建模的初步”。借助设计联欢会会场,借助多媒体小旗的设计过程,体现形状──色彩──分组(每一组所包含的个数)的形成过程,聚焦各个不同的层次,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寻找规律。
“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体验成功”,剩下的是设计交给学生,用“多层观察”法,尽量让他们独立的找出主题图的规律,顺着找,逆着找,说出是哪个层次有规律,是什么规律。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和递进,利用师生互动”,通过师摆生猜,生摆创作,让孩子们尝试用“多层观察法”解决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例2)
“不同层次规律的对比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的多种变化”,让孩子们对单层和多层,2个2个一组的和3个3个一组的进行对比。
“多层次的练习,多种感官的练习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规律和创造性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练习分“基本题目练习(包括逆向找规律)──生活(图画,声音,动作的规律)──—多种感官表示规律──服装规律设计”四个层次。
“有效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孩子们自己去总结,去发现本课的知识和解决知识的方法,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律是在图画、声音、动作、颜色等多方面存在的,是很奇妙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突破方法:
“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及尝试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生活中,我找一找(培养主角意识)
1.跑步号令“121”及相应的跑步动作引入,让学生发现有重复的地方,实为无意识感知,板书规律,让孩子们有意识根据规律继续发号令,感受什么是规律。
(点: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让孩子们聚焦动作和声音的重复上,由视觉听觉的刺激初步感知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
2.这样重复至少三次以上,我们说这样的动作和声音是有规律的。板书课题“规律”。
二、学例1,我涂一涂(提供主角的展示空间)
(一)小旗规律的形成,体会“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有规律的联欢会会场吧。
2.讲解小旗图:
(1)先画出小旗,引导出这是它的形状并板书。(第一层)
(2)涂上红色、黄色,引导出这是它的颜色并板书。(第二层)
(3)引导按“多层观察”找规律。
从形状上看,有没有变化?
从颜色上看,有没有变化?颜色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呢?
如果分组,几个为一组?
(点:通过画图的过程体会“多层观察”中的三层,聚焦其中一点来找规律,有的放矢,有序全面的找规律,学习“多层观察”法的学习策略。)
(二)试一试,完成例1:
1.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布置联欢会会场吗?把正确的答案圈到书88页。
2.汇报交流:哪层有规律?是什么规律?(结合课件)
(点:给孩子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尝试用“多层观察法”解决问题,能初步找到找规律的聚焦点,并能叙述出规律。)
3.回归主题图:你能从图上找到什么规律?板书:找。
三、学例2,我闯难关(展示主角形象)
(一)我们进入了游艺场,大家一起来闯关。
1.师摆生猜例2第1题。
你是怎么猜到的?引导用多层观察法。
(二)闯关2:
1.自己用红三角形,黄色的圆形和绿色的正方形创作规律。
2.汇报展示。引导:按“多层观察发”交流规律。
3.一生说摆的前几个,其余的猜下一个是什么,是怎么猜到的。
(点:交流合作,发挥集体的创造性。孩子们利用学习策略这个拐杖,结合以前的认知来尝试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既突破了难点,又实现思维的整和性)。
四、两道题,我比一比:(完善主角形象)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点: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五、学会了,我练一练:(发挥主角潜能)
(一)基本练习:
1.请按规律填下去。
(既是对本课内容的效果反馈,也对人民币单元有了复习。)
2.89页做一做。
六、总结:
1.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
2.师: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
七、课间休息(感受生活中的规律):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开合的小花,红绿灯等)
教师拍手的动作。
八、创作规律:
1.你还能想到你身上或者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吗?
2.你能用动作或声音或图画来自己创造一个规律吗?
(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展示出来的,体会到规律的奇妙和数学的美感。
3.争当服装设计师。给服装涂上有规律的颜色。
(点:分层次的练习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间,同时,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听觉多种途径体现规律的无处不在和趣味性,也巩固了对规律的认识。)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平台,从中挖掘出立体的多维度的思维空间,在了解学生基础上,教学设计的难度、广度、深度都进行了适度地拓宽。力求将节奏明快、流畅、层层有序递进、融数学、美学、艺术等为一体的场景展现给大家。如果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解读本节课,预设的亮点为:
一、教师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数学思想(规律)以动作、声音、图画、操作、语言(有声、无声的肢体语言)等形式为载体,潜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意会”规律,符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
在“找”中,构建听、视、触、猜等综合的思维平台,巧妙地渗透了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言传身教”找规律的正确信息。同时融新课标理念于孩子的思维成长的每个环节。本节课你将欣赏到 “梅花透露春消息”的诗意,这个过程实际属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暗示教学法(什么叫规律,怎样找规律及有序思维的学法指导)。
二、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方面,数理逻辑智能(辨别、比较、归纳等)粉墨登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参与合作,为学生“找规律”建模,共创情境空间,从而调动“内潜”的积极性。
三、练习中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为主角,共同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打造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从而把本课推向艺术课堂的高潮。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3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排列规律,并能按规律接着排序
2、通过活动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提高判断推理能力。
3、喜欢参与规律排序的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操作卡片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排队游戏,引入活动。
师:小朋友看图上有什么呀?有哪些小动物呢?(按规律排列的小动物)
师:今天啊,我们看看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好不好?
二、发现规律,能按规律接着排序。
观察卡片上动物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前后,不同的动物,次序规律排序的方法。问:蝴蝶和蜜蜂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先蝴蝶后蜜蜂ABAB,)后面和前面是不一样的。那接下来该怎么排呢?谁来说一下?是不是?接下来是什么呢?猜猜看!2说规律
师:来看看接下来小动物们还会怎么排队呢(AABAAB)接着往下排
问:你又发现什么规律了?(AABAAB)两只蝴蝶一只蜜蜂。接下来是什么呢?后面呢?你们同意吗?师:看看接下来会找到什么呢?(ABAABA)仔细地看,你发现它排的是什么规律?1~2回答
师:一蝴蝶一蜜蜂一蝴蝶,那你们看看后面和前面一样吗?那接下来应该是谁排队了呢?请一位小朋友来说。为什么呢?(再次讲述规律)2人
接下来还有,我们来看看,出现了一只蝴蝶、两只蜜蜂、三只蝴蝶,为什么呢?(填空)3人
师:谁能告诉我,(再次讲述规律)这是按ABAAA的规律来排的,那下面又该谁来排队了呢?
三、幼儿操作,补规律
请幼儿找出书本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前面的规律并接着排序。
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四、评价活动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他找到了什么?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4
最近聆听了五年级一堂《找规律》的数学课,其中有两次精彩的数学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一]
……
师:刚才,小红是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第18颗是黄色.如果让你来穿,你想这样穿吗
生:不想.
师:你想怎样穿呢 请你自己设计一种穿法(用图表示),再想一想,你设计的方法第18颗是什么颜色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汇报.
师:请穿法中第18颗珠子是红色的同学举手.请你们依次汇报,其他同学帮助判断他们的穿法第18颗珠子是不是红色.(以下学生的判断过程略)
生1:我是按黄,绿,红的顺序,3个珠子为一组来穿的.
生2:我是按绿,黄,红3个为一组穿的.
师:这两种穿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3个一组,第3个都是红色.
师:如果每3个一组,要保证第18颗珠子是红色,穿的时候只要注意什么
生:第3颗是红色,其余两颗随便什么颜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18÷3=6(组),第18颗正好是第6组里的第3个,所以只要一组的第3个是红色就可以了.
生4:我是黄,红,绿,蓝四个为一组串起来的.
生5:我也是四个为一组,我是按蓝,红,绿,黄顺序穿的.
生6:我是按绿,红,黄,蓝的顺序穿的.
……
师:对这几种穿法,你有什么想法
生l:我发现它们每组的第2个都是红色.
生2:要让第18颗珠子是红色,每组的4个珠子中只要第2个是红色就行了.
生3:我知道,因为18÷4=4(组)……2(个),第18颗是第5组的第2个,只要每组4个中的第2个是红色,这种穿法第 18颗一定是红色.
……
[活动二]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抓老虎"的游戏,好吗
出示儿歌: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山 打 老 虎.
老 虎 不 在 家,
我 们 就 捉 他.
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同学们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
师和生一起一边读,一边依次指着5个人,当读到最后一个字"他"时,师和生手正好一起指向站着的第5个人.该同学被淘汰出局.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时,老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然后说:"我们继续玩,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叫起来:"不行,不行!"师故作惊讶:"为什么不行 "一同学迫不急待地说:"因为 20÷5=4,这样淘汰的总是第5个人."刚才被淘汰的同学也有点"愤愤不平"地说:"这不公平!老师你总是第一个,占着有利的位置,不会被淘汰."另一同学也"帮腔"说:"大人欺小孩!我看这次应该从第2个人开始数读."许多同学附和道:"对!从开始读."师追问:"为什么这次要从这个同学开始读 "同学们异口同声:"把老师给淘汰!"师:"哟!你们胆子真大呀!敢把老师淘汰."师生开心地笑起来.师高兴地说:"虽然我将被淘汰,但我很开心.因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老师."
师继续说:"看来5个人玩的秘密已被你们识破,那我们 6个人来玩."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师平静地说:"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又叫起来:"不可以!"师:"又怎么了 "那个排在第2个位置的同学有点"急"了:"我不同意!因为20÷6=3……2这样淘汰的就是我."
师继续追问:"如果15个人玩呢 "生争先恐后地说:"第 5个人不同意!"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其实,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你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思考]
一,挖掘课程资源,活化学习内容
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穿珠子"是练一练中的一道普通习题."抓老虎"的游戏的原型则是练习十中的第1题"传花游戏".不难看出:教者深谙编者的"良苦用心",充分挖掘两道普通习题的教育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教者决不满足于"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并追求"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对"穿珠子"的习题自然地进行了延伸,为学生在自主创造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周期"和"余数"的现实意义,建构了牢固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花游戏"演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极富游戏精神,集操作性,参与性与一体的数学活动,让现场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情境中,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令人叹为观止.
二,活动累积经验,交流促进升华
两次活动的安排可谓匠心独具.一次是在学生对规律有了初步的体验,但并不十分明晰和深刻的阶段;另一次安排在规律的拓展应用阶段.学生对规律初步体验后,教者并不急于进行行为主义意义上的"巩固强化".而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去深究规律中的"规律".从而达到去除问题的非本质属性,凸显本质属性的既定目标.在拓展应用阶段,教者也摒弃以往课堂上常用的多层次,高密度的练习模式,更注重对学生情智领域的开发和关怀,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活动过程精彩,活动之后的交流就更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紧紧围绕"找规律"这一中心议题展开的交流不断促进着学生将积累的活动经验从表象逐渐数学化并最终凝聚成学生的认知图式.应用阶段的交流则体现出学生在一种自在,自然的状态下,活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策略的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良好的调控意识.
三,游戏调动热情,应用不着痕迹
听课老师和学生可能都以为"穿珠子"的习题做完也就宣告结束并过渡到下一题.但"自己设计一种穿法"一下子将学生和老师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不同穿法中所隐藏的规律经教者按"每组个数"重组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充分体现出教者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驾驭能力.儿歌引出的游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之中,获胜的愿望点燃学生努力思考策略的火花,教师的平等的参与和故作疑惑的追问不着痕迹地促进着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找规律"的知识寻求智胜的策略."确是游戏,却是应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层次,水平和意识都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四,民主源自尊重,互动自然生成
活动二中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真实参与者表现出的尊重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心理氛围.事实上,学生在游戏中早就"忘乎所以",专注投入的学生也已忘了"教师"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游戏的伙伴.所以出现了"把老师给淘汰!"的呼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抗议"表现出的尊重更扫除了师生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师生达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境界.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民主氛围,学生情绪激昂,学生的思维成果也就顺利地在老师的诱导下自然地流淌出来.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就在"不行!为什么不行 不可以!","又怎么了 "的平等对话和"把老师给淘汰!"的"统一战线"中自然生成.其实,生成的不仅仅是智慧,策略,更有情感的交融,民主意识的萌发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5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它是在学生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一节内容可以为下面继续学习找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最多?
学生交流,再问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个,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汇报并总结。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并讨论为什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呢?
3、教学想一想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
然后再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丰富的现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探索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接着再回到主场景中,如果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该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应引导他们争论。最后可用多媒体演示。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一猜:下一朵花?1朵红花2朵黄花
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猜不对,而后来都能猜对了呢?发现了什么有规律?
颜色又是怎样的规律?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一朵黄,我们说不说得完啊?
揭示规律的概念: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并按这样有次序重复出现的就叫规律。聪明的小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来一起来找规律。我们来闯关比赛,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准,李老师就把这些智慧星奖励给他。
二:教授新课:
1、教学例一:(第一关:“找一找”)
大家知道,六一儿童节刚过,旁边学校的初一的哥哥姐姐还要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开联欢会的场景吧!
把你发现的秘密同桌两个人悄悄交流一下。
2、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灯笼有什么规律?(把一紫一红圈起来,一红一紫在重复的出现。)
彩旗有什么规律?(我该怎么圈呢?)
花朵有什么规律
小朋友又什么规律?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例二
1、(1)这个规律简单吗?想找个难点的规律吗?看看这两道例题,。
(2)两道题,我比一比:(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
(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地在重复;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仅眼睛亮,而且也很善于思考总结。所以,第一关闯关顺利成功。
2、涂一涂,巩固升华(第二关:涂一涂)
想不想再闯第二关,手和眼睛一起用起来。
第二关就藏在你们数学书的第89页,上面的“做一做”。边涂边思考:你为什么这样涂?有什么规律?
涂一涂
涂完的同学,同桌两人互相检验一下。
3、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博士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1、师: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表扬自己好不好?(学生拍出___的节奏)再来一次好不好?(连续拍三次)从刚才的拍手中发现什么规律?原来用声音、动作可以创造规律,你也能用声音、动作创造规律吗?(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做。)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用手中的学具,看哪名同学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规律且最美而且能和别人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关:创意大比拼)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问:你们发现的图案有什么规律?相互评价。
五、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第三关:找生活中的规律)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你再仔细找一找,你们身边有规律吗?看哪些小朋友是生活的细心人。
红绿灯、春夏秋冬、星期几、人行道线、衣服上的条纹、斑马上的条纹、
六、在总结中提高,应用规律
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五年级《找规律》测试卷 篇17
说课内容:《找规律》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第——页的内容。
说教材分析:“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说学情分析:所执教的三年xx班共有学生xx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规律,总结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
学法:自主尝试、验证。
三、说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开课之前向学生说明奖励机制:四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这个小组的每位学生都将被评为今天的学习之星。
课前热身(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一题:将这些算式写在学生感兴趣的卡纸上抢答,然后再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目这要是巩固前面学过的口算方法,也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题: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回顾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三题:猜猜星星后面藏着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找规律,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那三组算式,激励学生,你们能把它们全算对吗?(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独立尝试主要让学生发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发现的这条计算规律也就是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5×1=5
②、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2个0
③、就在乘得的数(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500
3、我相信你们49双慧眼一定还能发现这些算是中的规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间又怎样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这就是这节课要探究的的第二条规律,
发现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发现2: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则扩大10×10=100倍。
第二条规律不做重点要求学生去掌握。
4、你们还能根据今天所学的计算规律,编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桌吗?(同桌学习交流,重点关注看看还是否有没掌握计算规律的同学,如果发现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并组织同学们帮帮这部分同学,当堂消化)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同桌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好处,再次强调了本课的重点: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巩固反馈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们太聪明了,今天我就带大家去数学王国去参观,敢去吗?如果你们能闯关成功就可以免费进入王国的游戏宫,有信心吗?(激励学生,让同学们很快进入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来)
第一关:逛同学恩喜爱的食品店(这一关的设计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本课重点——计算规律。)
第二关:我们来到了你们的妈妈喜欢服装店(这一关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抽生板演,全班订正,注意强调答语的写法。)
第三关:现在我们来到了养鸡场。(这一关仍然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这道题目主要考察同学们对第二条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四关:进入数学王国继续玩抢答游戏和猜一猜活动(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回顾与反馈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你对本节课上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两条规律,奖励这节课上表现好的小组。
四、说板书设计:
找规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发现一: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发现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谢谢
上一篇:《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下一篇:《认识分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