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神奇的“眼睛”》教案(精选4篇)
《4.7神奇的“眼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组成和用途;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主动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等单镜头光学器件;另一部分为显微镜和望远镜。前者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相对也较简单,因此,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不仅要求了解其简单组成和用途,而且还可以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联系作原理性介绍并开展一些活动。至于后者,学生相对较陌生,其成像原理、内部构造也较复杂,已不属于本章知识内容范围;因此,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而不做原理结构的分析,教学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重点放在它们的发展前沿,和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等相关信息的学生自主学习上。
〔教学方式〕
擂台赛式活动课——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再让他们用自己搜集的信息优势参与擂台赛式的竞赛。
〔教学策略〕
1.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课的这种教学形式不适应。比如,信息怎么查找?到哪里去查找?同学之间该怎样交流?怎样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赛等。教师应给予指导、鼓励与培养。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网站,以及向学生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查阅。
2.由于信息来源非常广,为了更好地、顺利地引导比赛,教师最好事先通读学生的信息资料,并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进行预测并采取一些对策。
3.刚开始进行类似的活动,学生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以及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适当的指导,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强弱互补,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带动和帮助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生活中和学校的实验资源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做一些观察。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3.教师将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阅读、批阅并标注闪光信息。
4.指导学生熟读信息,并利用自己收集的信息优势参与竞赛。
5.分组,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第一、三组为显微镜赛组;第二、四组为望远镜赛组,以便同学之间交流合作。
6.黑板上用板画设计好“擂台赛”图案,准备为参赛组计分,营造气氛。
〔教学过程〕
一、赛前准备
1.主持人:物理老师,并帮助计分。
2.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
二、擂台赛开始
活动一:围绕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构造和用途展开竞赛。
活动二:围绕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发展史及相关杰出的科学家展开竞赛。
活动三:围绕我国科学家对显微镜、望远镜发展的贡献展开竞赛。
活动四:围绕显微镜、望远镜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展开竞赛。
1.比赛按比赛规则进行。
2.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竞赛引导。一方面对参赛学生加以表扬,并对欲参赛而胆量不够的同学进行暗示和鼓励;另一方面,在科技发展方向方面,如果学生过多地介绍国外科学家的贡献,忽略我国科学家的贡献时,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也提供一些我国科学家做出贡献的例子,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若相同的信息,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出现相矛盾或有出入,可暂根据信息源的可信度来评判。如相同的信息一个来自网站,一个来自各类大百科全书,我们可暂以大百科全书提供的信息为准,同时提醒学生再进一步考证。
三、比赛结果
根据得分情况,评出擂主。
课堂实录
一、主持人为物理老师,并帮助计分
二、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
1.显微镜和望远镜两大赛组轮流进行。
2.各赛组可介绍自己的信息资料或向别的赛组提出疑问(问题的内容尽可能合理、科学),被质问方应尽可能较完整、科学地回答问题。信息资料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均可得分(最高得分10分);提问方的问题内容科学、有意义、水平较高也可加10分。答辩方的回答,根据回答内容的准确性、水平的高低,同时根据答辩方的反应快慢,由主持人和别的赛组共同商定,给答辨组评分。
三、擂台赛开始
第一参赛选手是显微镜组的谢静同学,内容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使科学家有一双能看见原子的眼睛,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卢斯卡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者宾尼格和罗勒。
(这时,每位同学露出喜悦之色,啊!原来,课本上介绍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是这几位科学家发明的,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抓住时机,主持人将谢静同学信息中的闪光点总结,并建议应加分,同学们一致同意加5分)
第二组的选手(程思遥)举手示意站起来发言: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固然了不起,但是我搜集到的信息,又有放大倍数比它们还大的显微镜问世。据新华网消息,日本奈良尖端科技研究生院的大门宽教授应用“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开发成功立体显微镜,能够把原子的排列结构扩大100亿倍,从而使人得以对微观世界的物质进行立体性的观测和摄影。
(主持人抓住时机,肯定第二组选手的新闻内容的价值性,提议同样可以得5分)
(望远镜组的同学沉不住气了,一个个跃跃欲试……)
主持人提醒同学,显微镜组竞赛暂停并准备下轮比赛,望远镜组同学比赛开始。
第一位选手(韦洁):简单明了介绍了望远镜的主要构成和作用,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得5分)。
望远镜第二组的选手(武毅):信息来源《少年百科知识》,17世纪初,欧洲风行一时的显微镜给意大利科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以很大启发。由此,伽利略终于在1609年成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根据计算,它的放大倍数只有8倍,这只小小的管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人们称它为“伽利略望远镜”。后来,为了观测天上的星星,他把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提高到32倍,并且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天空。他观察太阳,看到黑子的运动,并作出了太阳正在转动的结论,从而用实验证实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和他的望远镜完成了天文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主持人趁热打铁:选手的阐述有根有据,同学们同意加5分)
(显微镜组第二轮比赛开始……)
显微镜第一组同学向第二组选手挑战:你们刚才提到的日本科学家成功开发的立体显微镜中的“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你知道究竟是什么原理吗?
第二组选手不甘示弱:“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由于我现在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但我想在将来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学习到的(同学们鼓掌)。
(主持人肯定了第二组选手反应敏捷,回答得合情合理,应得5分)
显微镜第一组又一位选手: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是什么时候、谁发明的吗?又是谁第一个将它应用于科学研究上?最早、最出色的显微镜是谁制造的?回答……同学们被他的问题和答案深深吸引,个个心悦诚服(加5分)。
(望远镜组又一轮比赛)
汪亮同学手拿搜集来的资料,在介绍一架望远镜的构造参数,读得有些吃力,还没等他读完,望远镜第二组的何麒同学站起来向他发出炮火,你读的这些数据,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汪亮无奈一笑(未得分)。
有选手开始介绍鲜为人知的信息:一万多年前就有天文望远镜,而且有史料记载。并且指出,人们认为的人类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伽俐略发明的(至今不过300年)值得探讨。(问题中处处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和创新意识)
(有人提醒该轮到显微镜组比赛了)
显微镜第一组选手:电子显微镜虽然是外国科学家发明的,但1958年我国也成功地研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信息);1982年,宾尼格和罗勒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但1988年中国科学家白春礼和姚俊恩也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得5分)。
显微镜第二组选手:显微镜的应用:1.文检专业(内容略);2.痕迹专业(内容略);3.法医专业(内容略);4.毒化专业(内容略)。
(内容详细,同学们基本能听懂,加5分。)
又是一场“恶战”,又有选手:还有超声显微镜,它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超声学显微镜(加5分)。
(又轮到望远镜组比赛了)
望远镜第一组有新招:中国科学家计划发射“太阳空间望远镜”(内容详细,易懂加5分)。
望远镜第二组的李旭明来一个“大满贯”:他拿着下载的打印出的6页16开纸的内容在选读,介绍望远镜的发展简史: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空间红外望远镜、新“哈勃望远镜”、空间干涉望远镜、地外行星搜索者(同学们鼓掌,加10分)。
比赛结果:显微镜组两组各得40分,打了一个平手;望远镜组第一组40分,第二组45分,望远镜第二组是本次擂台赛的冠军。比赛结束后,将学生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供学生传阅,以便进一步交流。
《4.7神奇的“眼睛”》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在“感官总动员”这个主题中,我发现孩子们不再对每天都要面对的这个世界熟视无睹,他们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眼睛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而正是眼睛发现了这一切。为了让孩子们对此有更深刻而美好的感受,于是便有了这个活动。
设计意图
该活动以眼睛为贯穿始终的线索,通过“眼睛是一架照相机”“大眼睛”“眼睛的家”三个环节来展开,并且力求将审美情趣、数学对应关系、身体动作、合作与分享的社会行为整合其中,同时体现绘画与造型两种不同艺术手段的交融,让身体造型成为对绘画作品展示与再加工的方式,通过体验艺术活动的多种乐趣,激发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喜爱之情和源源不断的联想。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红、黄、蓝三原色画一画自己眼中的五彩世界,感受变出新颜色的乐趣。
2.集体合作完成作品“大眼睛”“眼睛的家”,体验合作与分享的愉悦。
3.对用自己的身体进行造型感兴趣,获得大胆联想和想象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形状各异的砂皮,红、黄、蓝蜡笔,幼儿人手一份。
2.老师“拍的照片”两张,“大眼睛”相框,录音机、磁带、数码相机。
活动过程
一、眼睛是一架照相机
1.导入:游戏“找五官”。
2.拍照:尝试用“眼睛照相机”拍一拍周围的物体。
请幼儿在活动室里自由寻找自己喜欢的物体,用“眼睛照相机”拍下来。启发幼儿变换角度拍。师幼互相拍。
3.交流:
(1)刚才你的“眼睛照相机”拍了什么?你拍的照片上有哪些颜色?(个别回答)
(2)以前你的“眼睛照相机”还拍过什么?拍到过哪些美丽的颜色?(轻轻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首先通过把眼睛想象成一架照相机来帮助幼儿调动记忆中的相关经验,从而组织起绘画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有东西可画。其次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这为随后的设疑作了铺垫。)
4.设疑:老师出示自己用“眼睛照相机”拍的五彩照片和红、黄、蓝三支蜡笔让幼儿猜一猜,只用这三种颜色怎样画出照片上的绿色、橙色等颜色。(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5.尝试:幼儿尝试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画出五颜六色的照片。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引导幼儿在变出新颜色的同时,发现所用颜色多少与变出的颜色深浅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用黄和蓝混涂时,黄多蓝少为浅绿,蓝多黄少为深绿)。
(评析:这个环节让孩子们体验了只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作画的乐趣,这种全新的尝试,充分调动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丰富了绘画的方式,同时也让孩子们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平时画画缺少颜色时,可以利用现有的颜色变出所需要的新颜色。)
二、大眼睛
1.送照片:出示“大眼睛”相框,幼儿根据所画照片背后的色块和数字,将照片贴到相框相应的位置上。
2.感受成功合作:小朋友拍的照片合起来变成了两只美丽的大眼睛,你们高兴吗?
3.交流: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出来的。
小结:小朋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变出了绿色、橙色……还发现颜色涂得不一样多,变出来的颜色的深浅也是不一样的。
4.引申:除了大眼睛里的这些颜色,你还见过哪些颜色?
5.小结:是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颜色,可是科学家说,这许多许多的颜色都可以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变出来,是真的吗?以后请你再试一试,看能不能像科学家说的那样变出今天我们没有变出的颜色来。
(评析:这个环节既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又渗透着多种教育因素3首先,孩子们在完成大眼睛的过程中,先要运用数学分类的知识,必须将照片背后的一个小色块和数字同“大眼睛”上的颜色和数字对应起来,才能将照片不多不少地贴进去。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变出和发现新颜色的喜悦,同时又注意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远不止这么多颜色。我及时地抛出问题“科学家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的各种颜色都可以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变出来,真的吗?”让孩子们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变出有限的几种颜色上,也让这个艺术活动有了进一步延伸的空间。同时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合作、分享以及成功的快乐而设置的。“大眼睛”包容了个别差异、接纳了不同水平,这里没有横向的比较,有的是探究和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
三、眼睛的家
1.讨论:眼睛的家在哪里,眼睛的家里有谁,怎样为眼睛造一个家。
2.启发:用自己的身体为眼睛造一个家。
3.幼儿尝试:请一名幼儿先做鼻子,依次合作完成嘴巴、眉毛、脑袋、耳朵的造型。其余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蹲下,成为一个大大的'脸蛋。
4.师幼游戏:师唱歌曲《眼睛的家》,唱到的角色招招手,确认自己的角色造型,加深对身体造型的感受。
5.配班老师拍下集体造型。
6.观看集体造型照片,集体唱着《眼睛的家》找一找照片上的各个角色部位。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进行了身体造型的尝试。先通过老师唱歌、幼儿动一动的方式,让孩子们确认自己在集体造型中的角色,初步感受这种造型方式的乐趣。由于孩子们身在其中,无法看到集体造型的效果,于是配班老师将孩子们的造型拍摄下来并让他们边看边唱找角色,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验身体造型艺术的乐趣,体验合作的欢愉和魅力。)
《4.7神奇的“眼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相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当u<f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二、课题引入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三、新课教学
1、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字被放大。
师: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异侧,虚像)
师:隔着凸透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让学生拿着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
总结: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里,所成的像最大。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f,成正立、放大虚像。
2、显微镜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目前通用的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纳米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的。(分辨率可达1/10纳米)
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短,目镜的焦距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得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3、望远镜
学生回答望远镜的功能。
师: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提问: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学生讨论)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在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放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透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4、照相机和投影仪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光学原理。
师: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处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四、本课小结。作业:3、4、5、6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1、 放大镜
2、 显微镜
3、 望远镜
4、 照相机和投影仪
六、教学后记
《4.7神奇的“眼睛”》教案 篇4
[目标要求]1. 知识目标: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组成和用途;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主动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教学过程]难点:理解各“眼睛”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引: 结构:凸透镜 一、放大镜 原理: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原理:目镜 凸透镜 二、显微镜 物镜 原理::物镜放大的实像;目镜再实像放大的虚像 400多年前,荷兰的詹森13岁。
、 原理: 目镜 凸透镜 三、望远镜 物镜 原理::物镜缩小的实像;目镜再实像放大的虚像 利波波塞的荷兰眼商人1609伽利略(一凸一凹) 四、照相机 结构:镜头(凸透镜)、快门、光圈、调焦环、胶片 原理: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全身像变为半身像如何调节? 一、投影仪:结构:镜头(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原理:物体在一倍、二倍焦距之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改变光路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