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色心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丰富的色彩感受活动,激发通感体验,并理解色彩心理属性具有共同性与个体性特征,在色彩运用的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色彩表现的色调知识,建构形象生动的色彩观。学会有目的地选择和运用色彩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从中品味绘画色彩语言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结合生活中的色彩体验并运用绘画的相关知识欣赏评述作品中的色彩表现,在感知、领会、感悟作品的过程中,养成敏锐观察、细致比较、逐层分析的学习习惯。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设置了三个始终围绕色彩的不同心理属性而逐层展开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体验,进一步了解绘画中色彩语言的情感表现。
活动一:目的在于学生能运用色彩的心理属性初步尝试用不同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体验在绘画中色彩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
活动二:结合绘画中的“形”的相关学习经验,通过形、色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一组表达不同心情的色彩作业。
活动三:在掌握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综合已知,尝试对同一种颜色采用不同表现手段来表达不同的绘画主题。
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从通感切入,在学生切身体验看得见的冷、热、酸、甜中阐述色彩的心理属性。从艺术家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作品分析中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会用色彩语言表达情感。接下来的教学便围绕怎样通过色彩的共性与个性心理属性创作出能表达一定主题和情感的色彩作品,逐一展开有关色彩知识的实践活动。首先是色调的教学,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确色调的形成因素和构成色调的基本元素——主导色、辅助色与点缀色,在尝试练习中理解色彩运用的关键在于能否较好地对各元素进行对比与调和,从中导入对色彩表现中的冷暖、远近、轻重、强弱等感觉的深入学习。通过练习实践,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会发现不同的色彩搭配结果能导致不同的心理反应,同样的色彩搭配结果因个性心理各异也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深入探究这种色彩表现的差异性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步揭开色彩心理属性的神秘面纱。当学生理解了色彩表现中艺术家们正是利用了色彩的心理属性,通过一定的表现技法与色彩调和经验才创作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时,尝试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创作欲望便油然而生。最后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为色彩教学圆满地画上句号。
教学材料分析
色彩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对人们的生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政治、宗教信仰等发挥着精神方面的作用。艺术家在运用色彩时正是依据色彩的这种心理属性,通过巧妙地运用,使作品的主题直达观者的精神层面,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然而就色彩本身而言是没有温度、远近、轻重、软硬等等区别的,之所以能使人产生诸多的心理效应,是因为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对自然现象的色彩习惯性认识以及由这些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感觉所带来的,这种以一种领域的感觉引起另一领域的感觉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通觉,即通感。教材中橙黄色与橙汁酸甜的味感,褐色与咖啡苦涩的味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视觉、味觉的通感作用,这种通感被运用到绘画中便产生了教材第31页右下角的两幅作品,虽然作品上没有橙汁和咖啡却同样让我们感受到酸甜与苦涩。我们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色彩世界,在生活中积累的色彩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一定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某种联想,使本来没有灵魂的色彩情感化、精神化、人格化。为什么我们能从凡·高的作品《黄色的房子》中感受到画家的激情、狂热、偏执?为什么从《布达拉宫之二》中能感受得到布达拉宫的辉煌、神秘与雄伟?这其中因色彩表现而带来的感受正是画家主观意识的传递。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上一篇::雕塑艺术
下一篇:水果写生色彩画法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