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精选14篇)
《理想》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四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六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两种方式)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 作业:
1.抄写全诗。 2.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 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 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 ,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 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 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 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体验 :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作业:《学习指要》。
第四课时
一 齐诵诗歌。
二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 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 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 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 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六、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附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理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释词
寂寥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1)理想究竟是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
(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
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四、作业:
抄写字词
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2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 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 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
2、仿写练习:
例句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教学后记
《理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理想》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默读
三、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
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五、逐节研讨(1~7)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二、继续逐节研讨(8~12)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
三、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
四、朗读全诗
五、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2、一缀连着一。
3、历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线。
5、可望而不可即。
6、折磨着的心。
7、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8、鬓发早白。
9、洗濯。
10、绝处逢生。
11、被玷污了。
12、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碌碌终生。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理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
① 朗读训练。
② 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分组交流,质疑释疑,品析语言,找出有价值的作课堂展示: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③. ——爱因斯坦
④.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⑤. 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⑥.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⑦. 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⑧.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⑨.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⑩. 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⑪.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理想》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人类追求理想道路的分析概括以及不同理想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辩证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觉悟方面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自觉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教学重点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教学方法
导读、讲解相结合教学法
指导学生看书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运用图表、图示等直观方法来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什么是崇高理想?它对人生、社会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生:崇高理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首先,它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其次,它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最后,它还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师:既然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那么青年人就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那么,青年人该如何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板书)
1.人类探求社会理想的漫长过程(板书)
(1)古代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板书)
师:人类对理想的追求经过了漫长道路。在我国古代《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对不合理现实的控诉和对“乐土”“乐国”的向往和追求。《礼记•礼运》篇设想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其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中,勾画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历代农民都提出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近代康有为写的《大同书》,为人们展现了又一幅“大同世界”的图画;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思想。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不可能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他们提出的社会理想也不可能是科学的。
(2)科学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板书)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集中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吸取了历史上劳动人民和进步思想家的理想的积极因素,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容,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从空想变成科学。
从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凭灵感或推理发现的,而是千百年来人们探索、追求理想社会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在对人类探索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结论,因此它也是科学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
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彻底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国家已消亡,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觉悟,把生产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师:总之,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改造世界,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那么,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2.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板书)
(1)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板书)
共产主义理想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更不是为了剥削、压迫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全人类谋利益,使全人类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进步的理想(板书)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已经消亡,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劳动作为生活第一需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马克思对未来的描述中,无疑也让我们感受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3)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科学的理想(板书)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看到人类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却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要求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所形成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作这样的调整,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进行这种调整。因此,只有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所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必然结论。它既不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那种“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主观想象,而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
长期以来,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和大胆地探索。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到二战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一批国家,都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共产主义运动,尽管当前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上存在并向前推进,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所以,共产主义理想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设想,更不是虚无飘渺的“未知数”,而是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因此,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若干历史阶段。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异常艰巨。现在,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3.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板书)
师: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呢?
生: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师: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共产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的目标,它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板书)
(引导学生复习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的原理)
(多媒体显示)
师:就拿我们大家来讲,也许我们有很多同学有着将来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这样的美好理想,这些理想看起来似乎很远,但是又有哪个科学家、文学家不是经过一步步从小学、到中学……到社会这样经历过来的呢?
大家都知道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在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之前,他也只是一个剧院的常客,没有他一步步的努力,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呢?
生:因此,最高理想的实现也要经过若干阶段才能实现。而且如果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的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只能是空谈。
师:现阶段,我们只有尽快实现共同理想,才能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师:那我们该如何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呢?
生:做好本职工作。
师:对。而且就我们每个人来讲,我们现在学好每一门功课,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为实现共同理想贡献力量,为实现最高理想所做的努力。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板书)
师:我国目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这跟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所以我们要紧抓“经济建设”不放松。但同时又得抓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不抓,要么经济建设搞不上去,或者也可能背离共产主义方向。所以我们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正是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沿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的。
总之,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发展前进的必然趋势和最后归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这个根本方向。
我们坚持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断前进。现在,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就是这样,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奋斗中,不断来实现最高理想。
4.青年学生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板书)
(多媒体显示)
邓小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我们当代青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懂得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在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明白了它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并共同探讨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作为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而出现的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 ④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XX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部长会议上指出,要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之中。据此回答2~3题。
2.新时期的青年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 )
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个人活动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③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④只有把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3.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是( )
①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 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③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经阶段 ④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4.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具有进步意义。是因为( )
①其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关于社会的主张和设想 ②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 ③其中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 ④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二、简答题
5.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参考答案:(1)自从莫尔等人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之后,到了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在资产阶级已取得了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开始明显暴露出来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他们的社会理想。
(2)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集中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吸取了历史上劳动人民和进步思想家的理想的积极因素,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容,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的社会理想,是与( )
①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的 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产生的 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的 ④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同时产生的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④②③
答案:a
2.当前我国所讲的伟大理想是指( )
①共产主义理想 ②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 ③道德理想 ④社会理想⑤最高理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d
3.有人对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视而不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以为然,说共产主义是虚无飘渺的未知数。这种人的错误在于( )
a.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又是一种现实运动
b.认为共产主义已被实践证明了
c.否认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和设想,而且是任何人都无法抹煞的重大实践
d.承认共产主义是一种远大理想
答案:c
4.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有了崇高的理想,就自然会成就伟大的事业
b.任何理想都是鼓舞人们为伟大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c.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鼓舞一切人前进的动力
d.崇高的理想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答案:d
二、辨析题
5.共产主义理想是远大的理想,远得虚无缥缈,大得无从做起。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种误解。共产主义是远大的理想,所谓“远”是说它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所谓“大”是说它是全人类的理想,并不是虚无缥缈,无从做起的。
(1)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它根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经过全世界无产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并非太“大”、太“远”。
(2)共产主义理想是100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因此它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尽管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复杂的情况,但是,共产主义的实践就在我们身边,必将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可见,共产主义并不渺茫。
(3)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和若干发展阶段,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基础,这个共同理想是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的,它的实现必将使我们向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迈进一大步。可见,它并不是太“远”、太“大”。
(4)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虽然漫长,但只要经过若干代人连续不断的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完成,共产主义就一定能在全世界实现。
●板书设计
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1.人类探求社会理想的漫长过程
(1)古代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2)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
2.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l)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进步的理想
(3)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科学的理想
3.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方向
4.青年学生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理想》教案 篇7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教案
第一课时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理想的含义、类型。
理解:懂得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结合实例说明应自觉地把自己个人的理想融于崇高的社会理想之中。
能力方面
使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觉悟方面
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
理想的分类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用诗词、图表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采用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积极的师生双边活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曾经有位哲学家这样说过:人是为理想而生活的,没有理想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没有欢乐;失去理想的青年,恰是失去了舵的航船,只能在生活的大海上漂泊,永远达不到光辉的彼岸。(激情朗诵)因此可见,理想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它是多么重要。那究竟什么是理想呢?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又有什么作用呢?
[讲授新课]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板书)
1.理想的含义(板书)
师:什么是理想?
生: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追求和向往。
第一,理想具有明确地指向性。(板书)
师:既然理想是一个目标,它就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指向未来,因此它排斥过去和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想既不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别于现实存在。
第二,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板书)
师:理想总是对未来的一种有根据的、合理的设想或希望,所以它是有可能实现的,因而它排斥幻想、空想。如:人们想发明永动机的梦想,莫尔的乌托邦社会,这些是不是理想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它们不是理想呢?
生:它们都不符合规律,不符合实际。
师:理想一般来讲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设想。我们再来看看理想的第三层含义。
第三,理想的实现有一个奋斗的过程。(板书)
师:要实现理想必须要通过努力奋斗。以上我们共同学习了理想的含义。那么,为什么会有理想?为什么人们总会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呢?这是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在活动之前总要根据已知的事实,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出准备加以实现的思想蓝图,确定自己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
生甲:我将来要当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生乙:我喜欢军营生活,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去部队接受锻炼。
生丙:将来去美国深造,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看到同学们都给自己确立了目标。那么这些想法分别属于什么理想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教材对理想是如何分类的?
2理想的类型(板书)
(多媒体显示)
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它的第一种分类
(1)按性质划分:科学/非科学、崇高/庸俗(板书)
师:那么区分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生: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科学的理想。凡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或者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是非科学理想。
师:对。像痴迷者所信奉的将来去天国的理想,科学吗?
生:不科学。它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所向往的天国,其实就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虚幻、歪曲的反映,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意识。那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呢?
生:崇高理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庸俗的理想,总是从个人或小家庭狭隘私利和眼前利益出发,孜孜以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因此,理想的出发点差异就是区分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的标准。
师:我们所说的有理想,就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
(2)按内容划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板书)
(多媒体显示)
社会理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道德理想: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理想:人们对未来工作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理想:人们对未来的吃、穿、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追求。
师:前面,同学们所谈的那些理想大部分还限于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其实,在这四种理想中,它们的地位并不是平行的、并列的,而是有所不同的。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年人应当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科学、崇高的社会理想总是同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围着“我”字谈理想,就像挂在天边的云霞,终将因为无可依附而转瞬流逝。
(3)按奋斗时间长短划分:远大理想和具体理想。(板书)
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远大理想,而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我们的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提出的“新三步走”目标:
(多媒体显示)
第一步,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而提出的具体理想。由此可见,具体理想的实现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前提、基础,即远大理想是具体理想实现的累积结果。
(多媒体显示)
师: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了理想的含义,了解了理想的类型,那同学们可能都注意到了在我们畅谈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的理想是不会相同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内容、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理想呢?假如今天我们同学跟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聚在一起谈论理想时,他们的理想会跟我们的理想相同吗?
生:不会。
师:对,这也就是说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也就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理想的实质。
从理想的含义中我们看到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合理的、有根据的设想,既然它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那么这种想法属于人的意识的范畴。因此从根本上来讲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如过去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就是人们的生活理想。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理想也开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如今许多中国人已经把“出国旅游、拥有自己的一辆私家车”作为自己新时期的所追求的梦想。下面请同学们看:
3.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多媒体显示)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光辉历程》的片断,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新的追求、向往。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各个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也就不同。因此,任何理想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另外,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他们的理想也是截然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95第五自然段楷体文字材料。(学生阅读思考)
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阶级社会,而且都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又是各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生: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把永保封建剥削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而小生产者则向往着自给自足、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取得更多利润。
师:无产阶级的理想与他们不同。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经济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其要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他们的社会理想。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级,人们的理想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阶级性。
总之,理想既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又具有阶级性。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它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且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科学的、进步的理想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非科学的、庸俗的理想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那么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的发展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崇高的理想作为科学的、进步的理想将会对社会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4.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板书)
那么它的这种作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1)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95最后一个自然段(楷体部分)。
师:教材中所列举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和许多历史人物,为实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理想而奋斗。对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崇高理想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没有它就谈不上阶级的解放、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自19世纪中叶一百多年来,世界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尽管在前进道路上遇到暂时的挫折,但这种斗争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
(多媒体显示)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杨靖宇
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
碧血长江流不尽,一言九鼎重千秋。
——陈毅
以上我们认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革命者身上看到,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支持着他们不断争取社会的进步。
(2)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板书)
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从几千年来看,我国人民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形成的对祖国发展的美好前景的理想追求,是我国各族人民高尚精神素质的升华,是维系亿万民众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社会理想。
从今天来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顺乎民心,合乎民意,从而显示出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巨大威力。
(3)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板书)
①理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下面请同学们看p97漫画《无题》
师:从图中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什么现象?有些人心中有没有理想、信念和道德?
生:没有。
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些人的思想只盯在了金钱上,他们追求的就是物质享受,什么理想、信念、道德全然不顾,思想颓废、精神空虚,失去了个人前进的精神动力。
②人生的道路总有坎坷,理想的实现也必要付出艰苦努力。一个树立了崇高理想的人,坚信自己追求的目标必定会实现,就会激发起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在顺境之时还是在逆境之中,都能矢志不移,勇往直前。
(4)崇高理想对青年具有特殊意义
一个失去理想的青年,就像失去彩屏的凤凰——没有生命花,没有青春蕊。因此,理想虽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尤为重要。
第一,青年人在追求真理,探索人生价值上,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青年时代树立了远大理想,就有了高尚的精神生活,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青年学生展望人生,有不同的职业理想,但不管将来干什么只要你想成为一个有作为、有价值的人,你就应该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理想的知识,我们认识到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对人生、社会有巨大的作用。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理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②理想属于社会意识 ③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理想属于社会存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2.按理想的性质分类,有( )
① 科学的理想与非科学的理想 ②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③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
④远大理想与具体理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人们的理想往往打上阶级的烙印。这说的是理想具有( )
a.社会性 b.阶级性 c.时代性 d.历史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辨析题:人生未必要有理想。
参考答案:(1)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有无理想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人能在一定的理想支配下,按照一定目标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活动。
(2)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科学的理想可以成为激励人们努力实践的精神动力。
(3)理想对人们、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影响。
(4)题目中的观点看不到理想的作用,因而是错误的。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理想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它是( )
a.人脑中所固有的一种现象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天的,固定不变的
d.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
答案:b
2.对于将来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设想,这就是( )
a.社会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生活理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3.为什么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
参考答案:(1)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2)由于各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人们的理想往往打上阶级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比如不同社会形态的统治阶级有各自的理想,不同社会形态的被统治阶级也有自己的理想,无产阶级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
●板书设计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1.理想的含义
第一,理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第二,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
第三,理想的实现有一个奋斗的过程。
2.理想的类型
(1)按性质划分:科学/非科学、崇高/庸俗。
(2)按内容划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3)按奋斗时间长短划分:远大理想和具体理想。
3.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l)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2)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3)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理想》教案 篇8
我 们 的 共 同 理 想
教材说明: 《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教材分析:“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这一单元意在使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
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 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对应的课标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蘅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把握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小康水平包含的内容;明确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图表展示,培养学生读图表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对小康一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我们的共同理想
教学难点: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资料,及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事迹
板书设计: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 走进共同理想
1、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不同
2、 我们的最高理想
3、 现阶段人民的共同理想
4、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二、 同绘小康蓝图
1、历史性的跨越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3、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未来的向往并不完全一样。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走进共同理想
1、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不同
模块一:前人梦想
展示资料: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
“ 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社会
(讨论)这些都是前人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归纳:在阶级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为摆脱剥削和压迫,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却始终不渝。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恩勾画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轮廓。
2、我们的最高理想
模块二:畅想未来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教师概括: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
过渡语:现在一些人认为,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信念?历史是这样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一起感悟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遭受无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如何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如何救人民于水火?李大钊、陈潭秋等革命先烈就是这方面的真实写照。
展示李大钊、陈潭秋的照片请同学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中】
师总结:无数先烈与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武器,探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过程。因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就是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我们又有为实现最高理想的具体理想。
模块三:立足今天
3、现阶段人民的共同理想
展示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图片和开国大典的图片
提问: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
是什么?
师概括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人们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展示三张贫困人民生活的图片
提问:20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师概括 :20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
人们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想一想: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否完成?
师概括:我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4、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学生讨论: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展示:
师总结: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进行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那个时候,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同绘小康蓝图
模块四:描绘蓝图
1、历史性的跨越
过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活链接:播放学生采访的市民所感受到的衣、食、住、用、行的变化的录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展示图表、材料:
材料一:某市XX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状况
年份 平均每人储蓄额 市区人均居住面积 家用电脑(百户) 家庭小轿车(百户)
1989年 1865元 6.6平方米
XX年 10778元 18.平方米 18.6台 5辆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代表总结了跨越发展XX年的成就:XX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外开放由局部开放转为全面开放;从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数增长了39%;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成绩斐然
提问:从上述材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信息?
师总结:1980年,人民生活在温饱线徘徊;XX年,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人均gnp首次突破800美元,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物质生活日益美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展示图片、材料: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
1980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中国 220 320 520 780
日本 10390 26400 39720 32030
美国 13030 23560 28150 31910
新加坡 4860 11730 23060 24150
加拿大 1150 19800 19880 XX0
世界平均 2540 4090 5000 5020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
师总结:说明我们的小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的小康水平发展不平衡、说明我国的小康水平发展不全面。所以说,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按照世界银行1999年提出的标准,人均gdp在756至2995美元之间为中低收入国家。到XX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过度:在实现小康目标之后,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个部分质变的阶段。
学生参考教材,小组共同完成下列图表,教师补充:
小康含义 小康类型 实现时间 提出时间 表现状况
在温饱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总体达到小康 20世纪末
十二大首次提出
十三大三步走中的第二步
总体达到。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
2020年
xx大
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以展四个方面的具体界定(略)。归结起来,是六个“更加”
3、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师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的丰富和发展,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社会主义制度新的伟大胜利。
展示祖国新貌的一组图片,在《走进新时代》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结束语:美好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祖国建设的栋梁,我们应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和热血。
《理想》教案 篇9
第三课时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艰苦奋斗。
理解: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理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道理。
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之后,从而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的实现要通过艰苦奋斗。
●教学难点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教学方法
提问法、比较法、事例说理法
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并注意运用具体事例加深理解和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要较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理想它不是现成的一堆粮食,而是一粒种子,不是壮丽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不是眼前的绿洲,而是空旷的沙漠。那么我们如何让种子变粮食,白纸变画卷,沙漠变绿洲呢?也就是说,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只有奋斗,奋斗是理想通往现实的桥梁。有它,天涯之地近在咫尺;无它,咫尺之室,不可寻觅。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
一、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板书)
我们要懂得如何在奋斗中实现理想,首先就必须搞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板书)
师: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怎样呢?
生:概括地说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理想源于现实(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
(多媒体显示)
(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由此引申到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师:正因为人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现实,才需要有追求、有理想,为更加美好的未来目标去奋斗。同时,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产物,不可能远离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三自然段的小体字部分(学生阅读并思考)
师:从鲁迅先生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他曾有过三种不同理想的选择。
(多媒体显示)
师:那么从鲁迅先生理想的三次转变中,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生:鲁迅先生总是力图使自己的理想迎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旧中国正是那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促使鲁迅先生去追求自己的救国理想。同时,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职业的选择、理想的追求,并不是单纯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
师:因此,在我们选择和确立自己的理想时,
①对理想的追求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师:鲁迅先生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个人的理想也获得了成功,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而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另一个历史著名人物梁启超,他与鲁迅先生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作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虽然早年参与了“百日维新”的变法运动,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但在“变法”运动失败后,在清朝灭亡的大势所趋下,却仍然坚持他的“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不放,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后来又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终于成了历史的绊脚石,而他的政治理想由于违背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最终也不能得以实现。
生: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青年一代学生只有把实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是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奋斗目标,才是唯一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社会理想。
师:青年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也要符合客观实际。
②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也要符合客观实际
生:社会理想指引着人生理想的基本方向。我们在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时,要以社会理想为指导,把个人职业理想同社会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
那么像20世纪80年代青年学生的求医热到90年代的财经热到本世纪的法律热、计算机热、外语热的出现,都反映出了我们年青一代在追求个人职业理想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结果,造成了一方面社会某一行业的人才需要的饱和,而另一方面,一些急需人才的冷门行业人才匮乏的尴尬之境。这个事例再一次提醒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理想。
可以说,凡是理想的东西都产生于现实的需要,但理想好比是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也就是说:
(2)理想又高于现实(板书)
师:理想源于现实,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超越。理想是现实的发展方向,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正是由于现实并非完美,才激发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才激发人们去奋斗,推动现实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把理想和现实等同起来,一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的现象,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便对理想的实现产生怀疑、动摇。于是有的对未来失去信心,悲观失望,有的怨天尤人,自以为“看破红尘”,于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有的甚至认为理想是假的,只有眼前“实惠”和享乐才是真的。有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前进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如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下岗职工问题、官场腐败问题,便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这些都是不对的。
师:这些想法为什么都不正确呢?
(学生回答)
师:(归纳)刚才大家对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总的说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混淆了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没有看到理想和现实是不能等同的这一点。
第二,看问题的立足点不对。许多人把理想的内容当做评判现实的标准,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所以只有立足于现实看理想,才能激励人们创造实现理想的条件。
总之,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中既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它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美与丑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存在,不能因此就悲观失望,相反更应努力去把理想转变为现实。
(3)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板书)
师:理想为什么可以转化为现实呢?
理想和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理想是指向未来的奋斗目标。而现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理想又源于现实的需要而产生,不能脱离现实。根据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理想与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
理想虽然是人们关于未来的一种设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所以,过去的理想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而今天的理想又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早在中国古代,腾天飞行便是人们的理想。但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把这种美好的理想通过一些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形式表达出来。但正是在这美好设想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人为了人类上天的梦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以火一样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使人们翱翔太空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今天,在党的xx大报告又为全国人民勾画出了在未来二十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同样,今天的理想肯定也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总之,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多媒体显示)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概括地说也就是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主观条件。就客观条件而言,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是我们个人无法改变的。如:一个社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仅凭我们单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为了使我们的理想尽快地转化为现实,我们不能去等待理想的实现,而应该创造更多主观条件去促使理想转化为现实。
那么理想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来说,哪些具体条件会影响到理想转化为现实呢?如人们的观念、能力、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如意志力、信心、耐力、精神等因素都会对理想能否转化为现实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愚公移山、卧薪尝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上述这些名言警句说明了什么?
生: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具有吃苦精神。
从上面的名言警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为了把我们的理想变为现实,我们必须要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什么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呢?为什么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艰苦奋斗呢?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2.艰苦奋斗、实现理想(板书)
师: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当前,要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把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只有继续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1)艰苦奋斗的含义(板书)
生:所谓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2)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板书)
艰苦奋斗是个古老而悠远的话题,早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与大自然艰苦奋斗的伟大斗争。从大禹治水到李冰领导的都江堰的建设,无不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炎黄子孙世代勤劳的艰辛汗水,同时也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融注在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通过不懈地艰苦奋斗,才终于使革命走向胜利。
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也仍然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到青藏铁路工程的建设,这其中建设者要克服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斗高温抗缺氧,日日夜夜奋斗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当中,没有一种敬业守职、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能行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就也就是靠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105第五自然段小字部分。
(多媒体显示)
司马迁忍腐刑之辱,集三十年心血作《史记》;李时珍为解民疾苦,不辞跋涉,尝遍百草,积二十七年之经验,写成《本草纲目》;摩尔根为研究社会发展史,生活于原始、野蛮的部落达四十年,写成《古代社会》的论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奋斗四十年,完成巨著《资本论》;爱迪生经过千百次实验,1200次失败,终于研制成功白炽灯泡;居里夫人亲手操作,长时间从事平凡单调的繁重劳动,从无数吨沥青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师:司马迁、李时珍、摩尔根、马克思、爱迪生、居里夫人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体现了“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和艰苦奋斗精神。因为,艰苦奋斗就是一种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他们之所以能完成鸿篇巨制和科学成果,正是发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的结果。
师:这种精神对他们的理想有何作用?
生:是实现他们理想的重要条件。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师:这些伟人所处的时代、条件都比较艰苦,现在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各方面条件都好了,还需要讲“艰苦奋斗”吗?
生:仍需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不可能过时。
师:著名的红旗渠是如何修建出来的?
生:靠林县人民一铁一锤,奋战十余载修成的。
师:对,林县人民在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下,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如今,在这种精神的继续发扬下,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林县人民走出太行山,在全国承揽建筑施工任务,使经济建设又上一个新台阶。林县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条件差需要艰苦奋斗,即使富裕了,也同样需要艰苦奋斗。
(3)当代青年也需要艰苦奋斗(板书)
师:在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下,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了呢?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呢?
生:唯物辩证法认为,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我们的人类社会也经历了诸多巨变。奋斗是永远需要的,它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种种进步而不断改变其形式而已。如今天我们虽然不需要像大禹治水时付出肩拉担挑的艰苦劳动,但当我们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者们开着一台台推土机在施工现场日夜工作时,这难道不需要付出艰辛吗?
师:所以把艰苦奋斗仅仅理解成为“在条件艰苦时才需要进行的努力”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实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作风,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这种精神表现在生活上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表现在事业上就是不怕困难、埋头苦干。人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总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因此,任何时候都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来讲,更需要这样的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
师:纵览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都是经过了艰苦奋斗的努力才创造出了一项项伟大业绩。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她为提炼出铀,曾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从数十吨工业废弃物中去一点一滴地收集,没有艰苦地努力,又怎么会有伟大的发现呢?
生: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么要使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只有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才能百折不挠,把个人的理想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古语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一旦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以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为其实现而奋斗。
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师:我们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农村和城市还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甚至相当困难,我们要实现完全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靠全体人民艰苦奋斗。
生:我们又处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越是这样就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③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师: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实现我国人民现阶段共同理想的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青年身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实现,要靠包括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奋斗。同样,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点滴积累,才能成功。现在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钻研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严谨学风,学习知识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求甚解,在生活上又互相攀比,讲究排场等,这些都不利于我们去获得真才实学。因此,我们中学生现在在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抓住现在个人发展的良好机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之,通向理想的路是漫长的,但它的起点,就在我们的厂房、我们的教室,就在我们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韧不拔地走下去,才能达到理想的顶峰。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了解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需要的主观条件,懂得了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凡是现实的东西都不是理想的东西,而凡是理想的东西都产生于现实的需要。”对于这段话的正确评析是( )
a.正确地说明了理想既高于现实,又来源于现实
b.虽然正确地说明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但没有正确说明理想的性质
c.虽然正确地说明了理想来源于现实,但没有认识到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d.虽然看到了理想对现实的否定,但没有看到理想高于现实
答案:c
2.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 )
a.优越的物质条件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良好的家庭环境 d.良好的机遇
答案:b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警句格言表明( )
a.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主观条件
b.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c.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
d.实现人生价值要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
答案:a
4.有的人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现象,就会对社会主义理想发生怀疑、动摇;有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前进中出现的暂时困难,或在个人理想的实现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其错误在于( )
a.人认为理想总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b.把理想与现实等同起来
c.认为理想总是可以转化为现实
d.只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区别
答案:b
二、简答题
5.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参考答案:(1)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
(2)理想高于现实,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它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
(3)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但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l.前几年,大学生中出现了股“创业热”,一些学生停止学业,创办公司或求职,后来“创业热”凉了下来。学生创业事件告诉我们( )
①树立崇高理想,才能实现职业理想 ②理想高于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 ③实现理想是艰苦奋斗的过程 ④务实与创新要统一起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2.有人在青年时代,尤其是学生时代怀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当他走上社会看到种种丑恶、不合理的现象时,便认为一切理想都是假的、空的。这些人( )
①没有把理想和现实区分开来 ②没有超越现实 ③没有认识到正是因为现实中有假、恶、丑的一面,才需要我们去追求真、善、美 ④讲求实际,有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抛弃幻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3.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一汪洋湖,用一生去实践自己入党时的庄严承诺,凭着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兢兢业业地为党的崇高理想去奋斗。他几十年如一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汪洋湖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着无数人的心,受到了全社会的赞扬。那么,汪洋湖同志的先进事迹表明( )
a.只要树立崇高理想,就能为人民谋利益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通过主观努力,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d.理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奋斗才能实现
答案:d
4.“理想好比是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 )
a.现实是理想得以产生的基础
b.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联
d.理想不等于现实,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答案:d
二、简答题
5.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请结合这段话简要回答:
(1)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2)这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理想不是现实,但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种因素和多方面的条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艰苦奋斗。这是因为,任何理想的实现,都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离开了艰苦奋斗,再美好的理想也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2)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达到质变,并在新质变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使事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又要抓住机遇,促成飞跃。
●板书设计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1.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理想源于现实
(2)理想高于现实
(3)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2.艰苦奋斗,实现理想
(1)艰苦奋斗的含义
(2)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
(3)当代青年也需要艰苦奋斗
《理想》教案 篇10
理想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理想》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多彩的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理想并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
2、明确理想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理想造就不同的人生。
3、区分理想、幻想与空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凡有所成就的人必经"立大志"阶段,"志"就是人的理想,它犹如浩瀚海洋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他,在我们受挫折时就会萎靡不振,唉声叹气!这无疑不利于我们成才,因而我们必须时刻以"志"激励自己成人成材。
二、讲授新课
【提问】理想是我们前进中的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那什么是理想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
【明确】理想,是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蓝图和设想。
【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又是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理想)
【明确】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对理想的认识会不断加深,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
【读书指导】教材75页《我的理想》
【议一议】“母鸡的理想是在庭院中啄食,所以它的翅膀就不能再飞翔;鹰的理想是翱翔蓝天,所以才有了搏击风雨的强健双翼。”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你认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明确】不同的理想造就不同的人生。
【提问】假如人生没有理想,会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马加爵的事例)
【明确】如果人生失去理想,失去追求目标,失去正确方向,就容易走上歧途。
【提问】理想与幻想、空想有区别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明确】幻想、空想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改编、随时可以丢弃的梦,而理想意味着要有把它变成现实的动力、勇气和方法。
三、小结
合唱歌曲《真心英雄》结束本课时。
四、巩固练习
1、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对理想的认识会不断 ,也会不断 自己的理想。
2、下面关于理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理想都是正确的、崇高的②理想是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设想③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④理想一经确立,是不会改变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理想与空想、幻想的本质区别是( )
a、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动机不同
b、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方法不同
c、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勇气不同
d、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是未来的现实;而空想、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的共同理想
2、了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
3、明确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教学重点: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理想并不仅仅属于个人,也属于国家和民族。从一个人理想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对个人未来的设想和希望,它包括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和家庭的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在畅谈了我们的个人理想之后,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共同理想。
二、讲授新课
【师】社会共同理想是对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是处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社会理想?
【生】(讨论2-3分钟,然后派代表回答)
【师】根据以下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1、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法律思想家。他出生在雅典一个富有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生日据说与太阳王阿波罗相同,都是5月21日。柏拉图的法律思想应当分成为二个阶段。他前期的思想是重人治而轻法治,体现在他的“哲学王”思想,认为哲学家的决策比法律更高明,有“贤人而无需法律”。他后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坚持哲学家是国王的前提下,承认了法律的作用,主张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甚至认为“无法之国家必覆灭。”他思想的闪光处集中于其著作《理想国》: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正义、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应当由统治者、军人、劳动者三种等级的人组成,而奴隶则只是一种活的财富。柏拉图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法学家,他的思想当然要受到历史与阶级的局限。马克思在揭露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尽管如此,柏拉图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法学家,他的理论成为后世历代自然法学大家们的思想源泉,他的“理想国”甚至深深影响了后来诸如摩莱利、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17世纪初,意大利南方监狱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坐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他忽 而凝神沉思,忽而低头挥笔疾书…… “这是个阳光明媚的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财富属于每一个 人;这里没有暴力,没有罪恶,人们过着和平安详的生活——这就是太阳城。” 意大利思想家、作家康帕内拉的名著《太阳城》,就是这样在监狱中写成的。 康帕内拉出生在意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亚。从年轻时代起,他就对哲学、宗教、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因为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对教会权威大胆提出怀疑,他两次被 宗教裁判所审判。 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很多的小国,各小国间相互敌对,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成为 西班牙等国掠夺和角逐的场所,连年战争不断,人民深受苦难。1599年,31岁的康帕 内拉领导组织意大利南部人民,准备发动一次起义,推翻西班牙的统治。可惜机密泄露,起 义失败,康帕内拉被捕。 自此,他先后被囚禁在那不勒斯和罗马等地的监狱中长达30年。残酷的刑罚,血腥的 拷打,没有使他屈服,在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中,康帕内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黑暗 的现实和未来社会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为什么极端的贫穷,会使人成为恶棍、滑头、骗子、小偷、阴险者? ——为什么大量的财富和高人一等的地位,会使人目空一切,愚昧无知,变节卖国,欺 诈说谎,冷酷无情,压迫弱小? 长期的思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私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他领悟到:要使人类真正解放,一定要废除私有制,建立起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不 平等制度,没有人压迫人现象的新社会。 在《太阳城》这部作品中,康帕内拉假借一个游历者的见闻,用对话录的体裁,描绘了 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的大同世界。同时,他也对意大利的现实社会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 判。 在游历者和他遇到的两位“太阳城”青年的问答对话中,谈到了两个城市,一个是那不 勒斯城,一个是太阳城。 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有七万居民,其中只有一万多人从事劳动。这些人由于过度 的、不间断的劳动而精疲力竭,以致缩短了寿命。而那些大量游手好闲之徒,他们什么也不 做,但却贪得无厌,悭吝成性,过着奢侈淫逸的豪华生活,还要用高利贷去盘剥穷人。他们 满身都是疾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谈到“太阳城”,两位青年说:“阳光不仅照亮了大地,而且也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 心。” 在太阳城,每人每天劳动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研究有趣的学术问题,开座谈 会,阅读书籍,讲故事,写信、散步,做有益于身心的体育运动。 这里没有不劳动的寄生虫,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也可以这样说,太阳城的居民,都 是富人,也都是穷人。说他们是富人,因为公社的财产都属于他们;说他们是穷人,因为他 们没有私有财产。他们使用财富,但决不会被财富所奴役。 接受了两位青年的邀请,游历者进入“太阳城”参观。他们穿过了田野,走进了村镇, 一栋栋小楼房整整齐齐,一律朝南,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 “这是我们的公共寓所。房子统一由公社建造,分配给大家使用。”青年介绍说。 游历者看着、看着,发现每栋楼房的墙上,都画着五彩的壁画,有的画风景,有的画人 物,也有的画动物、植物,每栋房子的壁画都不一样,真是丰富多彩极了。 “你们房子上的壁画,画得多美啊!” “这是教育儿童的好教材。我们是用图画来对儿童进行直观教学的。” 真的,那里有一位老师,带领着二、三十个年龄大约五、六岁的儿童正在壁画下讲解呢。 “你们的儿童从小都能上学吗?” “全部都能上学。孩子是我们公社的未来,大家都关心他们,到了10岁,除了学文化 和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学习手工劳动和农活。长大了,个个能画图、能做诗,也个个能做 工,能种地。” 游历者赞叹不已。 再往前走,进入太阳城的中心。一所巍峨的教堂,矗立在广场的两边,面向东方的是两 座尖塔,塔尖刺向天空,尖顶上用黄金做成的十字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你们都信仰宗教吗?”游历者随口问到。 “是的。上帝使我们心地纯正。” “你们有政府吗?” “有,这就是政府大厦。” 游历者随着青年所指的方向望去,广场东边有一所圆柱大厦,占地面积很广,看来能容 纳许许多多人。 “你们政府的办公人员很多吧?” “不!政府的官员很少。这大厅是民众的聚会场所。我们这里,管理人员都由人民选 举。如果做得不好,就由人民去撤换。最高领袖也是人民选举的。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才能 的人。他既是宗教的主教,又是哲学的思想家。最高领袖有三个助手,一个管‘爱’,一个 管‘力’,一个管‘智慧’。”“管‘爱’就是关心人,因为公社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社会的 主人,要从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管‘智慧’就是发展科学和文化,让每个公社成员都 有学问、有技术、懂科学、懂艺术。” “你们也用暴力吗?” “不,我们这里不用暴力。人民有了错误,就用上帝的教义开导他,纯洁他的心灵。” “那么,为什么还要有人管‘力’呢?” “我们这里,任何人都不使用暴力,但也不能容忍别人使用暴力。如果有人要来进攻, 我们就会起来战斗。这里的人们都相信,太阳城的生活方式是最美好的。” 游历者听了这番介质,赞叹地说:“太阳城的生活方式的确是值得称赞的!” 《太阳城》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的空想社会,但它也说明了一个光辉的真理,只有废 除私有制,才能为科学和文化的繁荣创造前提;只有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 才能使人的聪明智慧得到完满的发展。当然,康帕内拉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废除私有 制,去具体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却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26年康帕内拉出狱后,迁居到法国。从此,《太阳城》在全世界公开出版,成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部极有影响的著作。康帕内拉的这种描述,不过是一种幻想,因为它在当时既没有实现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具备现实的思想基础。如私有制和剥削制度都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它也必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消亡。但当时并不具备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消亡的主客观条件。况且,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科学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
3、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1477年2月7日是托马斯•莫尔的生日。莫尔是英国人,是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莫尔23岁时就是一个卓有才华的律师,他在研究法律的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虔诚于宗教,即使在15XX年结婚后,仍长时期地继续过着早起、祈祷、禁食、穿粗毛衫的生活。他26岁时曾被选为议员,一度从政,但是因他反对国王亨利七世要求议会批准一笔补助金,而被迫离开政界,直到15XX年,亨利八世即位后,才又重返政坛。莫尔曾从事过翻译,15XX年后开始了自己的著作。《乌托邦》一书就是莫尔的不朽巨著,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这部书是1515--15XX年他出使欧洲时期,用拉丁文写成的。书中叙述了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渊薮,必须消灭它。因此,莫尔也就第一次向人们提出公有制的问题。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莫尔的想法只能是一种空想。亨利八世是反对改革的,不久,莫尔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深刻了,1533年,莫尔因拒绝向英国表示忠诚的宣誓,而被关进了伦敦塔,1535年7月6日被送上了断头台。
4、欧文是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自己出钱,买下一块移民区,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在这片社会主义的乐土上,有将近1000名成员共同生活。他们一起劳动学习,研究问题,畅谈理想,商店供给居民一切必需品,药房免费供给药品,儿童免费受教育。为此,欧文耗费了4万英镑,占他全部财产的4/5,但是这个脱离资本主义尘世的“天堂”只存在4年便解体了,欧文也因此而一贫如洗。19世纪前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还有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他们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并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的设想。
5、我国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把理想中的桃花源写成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安定社会,在这桃花源中,村落之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过着自由、舒适、和睦的生活,那里没有剥削、战争、压迫,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康有为的《大同书》幻想一个所谓“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有关大同理想的描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礼运》篇。大意是:在这个社会里,天下是公有的,管理社会者应当是大家推举出来的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人人安居乐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鲸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都为社会出力,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7、在我国,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不同时代的社会改革家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但是,大同世界并不等同于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8、方志敏同志在敌人牢狱里写下了《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有这么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的潮湿的茅篷,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案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地,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9、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已经消亡;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把生产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三大差别已经消灭,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总之,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改造世界,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并且是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因此,它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但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和若干发展阶段,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没有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踏踏实实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师】许多人认为,个人理想才是最重要最实在的,而社会理想是很空洞的。你如何看待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生】(讨论并回答)
【师】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处于最高层次的理想,它是理想的核心,并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又是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社会理想,而仅追求自己脱离社会实际的个人理想,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理想;反之,如果仅有社会理想而没有个人理想,也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
【师】理想与空想、幻想有区别吗?
【生】(讨论并回答)明确: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师】你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吗?
【生】(看书后回答)明确: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呢?
【生】(看书后回答)明确: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师】有人认为:如今人民的生活条件好了,国家富强了,再提艰苦奋斗过时了,对经济发展也不利。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生】(讨论并回答)明确:所谓艰苦奋斗并不是不提倡合理消费、科学消费,而是要注意节约。
三、小结
理想不仅仅属于个人,也属于国家和民族,我们要正确对待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
四、巩固练习
1、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下列各句能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有( )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理想》教案 篇12
六、理想
流沙河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情感目标: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 导语 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 释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 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想究竟是什么?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 :注音每个1行,每行5遍。解词1遍。
六、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第2课时 :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略。
二、语言运用
1、
2、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修辞训练方法,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4、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质疑和交流:
1、 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 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 1、完成目标册。
2、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六、板书设计
赏析语言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打比方-----形象生动。
七、教学反思: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理想》教案 篇13
《理想》教案
一.导语 :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
1.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 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五.探究此诗脉络: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六.课文练习解答: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理想》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流沙河;独立使用字、词典,扫除生字词;养成积累使用词汇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积极探究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
1.以学生交流有关作者、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资料导入。
2.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把握感情基调,以此正确处理诗节和诗句间的停顿,准确传达诗的意蕴和语言特色。)
3.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序号代表小节数)
--根据各节大意,探究全诗脉络。(可以这样串:理想是前进的方向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③。但实现理想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④,但这些挫折和失败也磨炼着你的意志,提升着你的人格,使你成长为乐观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与名⑦的人。所以,拥有理想,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拥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实现你更要奋进⑾。树立理想吧,现在正是实现理想的好时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地边读边悟;合作并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可以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诗句,谈谈你对理想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实例印证自己的感觉,从而体会诗情)(比如: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你同意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的这些说法吗?)
(2)在体会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自信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可以适当从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确立、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以指导)。
5.品味语言和诗味:
--这首诗意蕴丰厚,内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时在形式上非常讲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发现(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加以点拨、概括。参考:有音韵上每节偶句押韵,全诗一韵到底;语意上多承接,多转折,多并列;修辞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对比,多顶针;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语言上多警句,用词很精粹等。
6.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需要整理、积累的资料记录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读课文,或者背诵佳句。
(三)相关链接:
(1)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
【教学反思】
这样一首哲理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读”、“品”是极其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悟”的大前提。其次,这首诗对明确学生的人生目标,创设远大的人生理想,产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引导好,事半功倍。
七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继续巩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张晓风;积极、独立地扫除阅读上的字面障碍;积累、使用词汇。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课文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带上自己的感*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体会奉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积极、大胆地跨出实践、尝试的第一步。
(二)教学设计:
1.以学生词汇积累交流导入,师生共评。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行道树》主旨。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章的关键句,哲理句,它们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作用。“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问题研究:
(1)学生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
如:“忧愁而又快乐”的含义;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痛苦”体现在哪里?“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3)全班共同讨论小组内的遗留问题,老师做引导:
--联系课文的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忧愁、痛苦”表现为“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快乐”“深沉”表现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等等)
4.朗读体味:
(1)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师生互评。
(2)及时请学生讲述朗读时的感情与体验。
(3)请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内容、形式、表达等)
(4)出示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曲子,配乐朗诵。
5.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一次真好》:
(1)寻找关键句、哲理句,以把握主旨: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等等
6.比较两篇文章(强调注意:比较是客观的,有同有异的;与喜欢是不一样的。)
--从内容上看,《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
--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我们的是尝试第一次是需要勇气的,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艺术魅力上来看,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来看,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叙议结合等等。
7.布置作业:
(1)朗读训练,在朗读体味文本;
(2)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散文作品。
上一篇:《理想》教学设计
下一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