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贝多芬(精选2篇)
走近贝多芬 篇1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的:
1. 通过欣赏《欢乐颂》和《致爱丽丝》,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净化心灵 2. 引导学生倾听旋律的重复变化,感受独唱、重唱、合唱和乐队的不用效果,以及造成的情绪变化
3. 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音乐家的生平,通过对其作品的欣赏感受,学习音乐家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思想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的能力
2.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旋律的重复和变化,感受重唱、合唱、乐队的不同效果,以及作品的气势和风格
3. 欣赏时,注意引导学生辨别旋律的变化,以及造成情绪的变化课前准备:多媒体电脑、音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1. 出示电脑画面,认识贝多芬。贝多芬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外表,身材矮小而粗壮,蓬头瞪眼,平时级少说话,但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用心灵谱写了无数伟大的作品,被人们称为“乐圣”
2. 通过传说伴随画面,引出《月光曲》,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审美动机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合唱《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最精华的部分
二、欣赏《欢乐颂》
(一)初步感受:
1. 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讨论自己的感受。
2. 听前三个乐章的主旋律,比较它们前后的变化,感受音乐家心理和感受的历程,更好地领会《欢乐颂》的主题
3. 分段欣赏:
(1)听第一乐章主题。音乐由低沉到高昂,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欧洲处在黑暗统治下的一种悲愤之情
(2)听第二乐章主题。和第一乐章比较,音乐活泼欢快。这是田园诗般的幻想,是对欢乐的追求
(3)听第三乐章主题。想象作曲家在干什么?这个乐章是沉思的。音乐家在沉思,进一步探索人生的道路(4)朗读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同名诗《欢乐颂》。贝多芬十几岁的时候就想为《欢乐颂》谱曲
(5)带着对歌词的理解,再听《欢乐颂》的主题,联系前三个乐章体会作曲家的感情,音乐在这里推向了高潮,表现了贝多芬向往和平自由的美好理想,歌颂了和平。音乐庄严而圣洁
(二)分析领悟:
1.教师有感情地范唱
2.引导学生边唱边分析,体会旋律的变化
3.再完整地唱一遍
4.点明各种演唱形式
(三)深化感受:
1.在交响乐队中加入合唱是贝多芬的创举,使音乐更富表现力
2.感受不同演唱形式和乐队的效果,以及作品的气势和欢乐的主题
3.点明当时这首交响乐首演盛况和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四)丰富拓展:
1.分别欣赏英国圣菲力普童声合唱团和世界著名歌星胡里奥的不同风格的《欢乐颂》
2.欣赏贝多芬《英雄》、《命运》,总结贝多芬音乐的主导风格
三、欣赏《致爱丽丝》
(一)导入:贝多芬有着丰富的情感
(二)初步欣赏:
1. 教师弹奏
2. 和《欢乐颂》作比较
3. 学生哼唱
四、运用音乐,设计美化生活
1.贝多芬留下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用它陶冶我们的情操,美化我们的生活
2.学生思考设计不同的情境,分别应用《欢乐颂》和《致爱丽丝》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于感情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的艺术。对于儿童来说,音乐的情感与形式几乎都能诱发其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致。因此,音乐教学应当努力创设一系列具有浓郁审美色调的情境,使儿童既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一、引入故事情境,介绍人物生平,激发审美动机二、感受音乐形象,体验主题变化,初步概括内涵三、领悟音乐形式,体验主题变化,发展理性直观四、运用所学音乐,美化现实生活,展示审美素质通过这堂欣赏课的教学,我试图以审美教育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技能等心理因素的自由和谐地运动,以实现审美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走近贝多芬 篇2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与教材和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所特有的审美功能,做到将基础和基本功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简介:本节课选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音乐出版社合编版教科书第14册,根据第五单元古典精品——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片段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以贝多芬生平作品欣赏为扩充。
2、 课题的作用:对名人的崇拜可以说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为青少年直接提供了思想言行规范化的模式。在崇拜心理的驱使下,被崇人物的高尚品德,开创意志和献身精神会强烈地影响崇拜者,启示他们该如何对待成功和挫折。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跨时代的领军人物,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他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这对处在人生起跑线上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树立了一个不畏艰难困苦,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人类和平共融而奋斗的英雄楷模形象。
3、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演唱)贝多芬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建立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善(2)教师通过创设意境、引导启发学生多听、多唱、多思考、多联想达到完整的情感体验。(3)训练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和圆润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达到音乐情感体验的较高层次。难点——第三乐句最后一拍与第四乐句连线相加时值;学生通过体验后的情感外化。
三、 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着学生能达到较高的情感体验。而这种生理与心理的体验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欣赏、歌唱等音乐活动中入情入境、声情交融,才能深刻体验音乐的魅力。
1、 在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音乐序列,必须依靠听觉感知,发展音乐听觉也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贝多芬的作品有铿锵激昂、充满力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也有借景抒怀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更有浪漫情怀的《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抒情小品。本节课选用了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片段、《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段、《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片段、《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这些极具表现力的作品是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聆听感受大师的魅力、进而达到一种心灵沟通和共融。更能让学生品尝到一桌丰盛的听觉盛宴。
2、 在视觉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领域借助影像画面的视像性、具体性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在本节课的材料选用上基本上都选用一些视听结合的音频文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片段和《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段材料选用的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幻想曲系列,动画的画面配有经典的音乐更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课的引入部分引用了电影《贝多芬传》中耳聋的一个片段,生动直观的给学生展现了贝多芬面临人生的巨大不幸,进而更加突出了贝多芬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绎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庞大的合唱阵容、配置精良的管弦乐队、精湛的指挥技艺,无不再现这首人类和平颂歌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感慨不已。
3、 在运动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
“从头到脚提供敏感和力量”,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说在演奏中必须让技巧,情感同运动器官相互协调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才能有效的表达音乐情感,唱歌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技巧和理解能力以后,就要注意调动歌唱中运动感知的情感,运动器官对音乐情绪敏感、调动快,则能将情感活力导向歌喉,使情有所倾,能有所向,在歌唱中注入他内心的狂风暴雨、炽热渴望、活泼的力量和欢乐的情绪等,音乐的传达与运动表情就能在共同的节拍中达到和谐美。声乐教学具有抽象性,对于掌握歌唱表情,呼吸、共鸣等技巧常用微笑、闻花香、含水、叹气来启发,以调整学生歌唱时的运动状态,然后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范唱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到歌曲《欢乐颂》情境之中,以调动歌唱时的音乐情感体验,使学生明了“感人之声,莫过于情”的道理。
四、 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优选设计最能激发、调动情感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情感的最佳效应。下面介绍本节课所采用的几种方法。
1、“赏乐——入情”法
2、“参与——动情”法
3、“设境——激情”法
五、 教学程序
在本课中我从作曲家生平故事入手激趣,接着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深化情感体验,最后在歌曲的演唱和对歌曲精神以及作曲家品质的探求中延伸到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的看法上,使审美体验得以升华。
1、 情感唤起
(1)欣赏贝多芬传记影片失聪片断。(赋予音乐以生命,让学生感动。我用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故事感染学生,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由影片的领悟到听音乐的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
(2)讨论讲述贝多芬其人其事。(与音乐教材同步的语文课文有一篇关于贝多芬的文章,同学们根据自己曾经的了解和查找的资料,这个环节万全可以教给学生去展示讨论。这样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进而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和崇拜。)
2、 情感深入
这个环节是通过欣赏贝多芬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去了解不一样的贝多芬,一个才华横溢的贝多芬。
(1) 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片断 (勇敢的贝多芬)。
(2) 欣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断(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的贝多芬)。
(3) 欣赏《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浪漫、细腻的贝多芬)。
(4) 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断(拥有崇高理想的贝多芬)。
3、 情感的外化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前面的大量的听赏都是为这部分作铺垫,也是对贝多芬精神的探索,同学们通过演唱、讨论等方式把贝多芬作品里的人文精神和当今社会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相联系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实现。
(1) 演唱《欢乐颂》(前面提到的情感体验实现的三个途径,最后指出的通过运动感知体验音乐,这个环节就是它的具体体现。同学们经过看影片――讨论讲述――欣赏音乐――演唱作品,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表现歌曲进而实现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2) 展示有关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图片,以及灾后援助情况。
(伊拉克战争、非典、禽流感、印度洋海啸、南亚大地震)。
同学们讨论:世界和平、人类相互关爱的意义?
(3)讲述学校需要帮助同学和热心善良同学帮助他们的故事,说说他们要是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得出贝多芬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时代意义)
(4)再次演绎和平、自由、欢乐的颂歌《欢乐颂》。
六、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作为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1) 自主学习能力与意志。
(2) 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
(3) 围绕学生学习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程度。
上一篇:《花飘四方》——民歌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