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5篇)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1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3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他在教学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以荡气回肠的朗读、充满对比的想象和拓展转换的追问.向我们展示厂他着力构建的对话课堂、语感课堂和诗意课堂。
一、创设诗一般的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王崧舟老师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一般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教师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长相思》的教学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之中的生字和多音宇.要把词惫得宇正腔圆;读后两追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解读出了“味道”与“感觉”。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厂对话交流。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前往山海关
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
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同学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丁山海关外,他经过丁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遣上。(板书:“身”“在征途”)
学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陶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到厂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情,感悟到了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
生:我发现蚋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心里总是牵挂着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当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老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课文,将静止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了精神的力量,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想象词的画面,在吟咏对话中体悟
在音乐声中和王老师声情并茂范读的感召·厂,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通过一次次的诵读直接与作者展开了对话。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老师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在家门,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叽叽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王老师在学生感悟词人“身”“心”分离时设计厂两次言语实践,通过“说”和“写”使学生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第—.次同构。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在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也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旷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问题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同学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老师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儿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的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即拓展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学生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生成对话中体验着“相思”。学生在对“故园”情境的追思中,对“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之情也越来越浓。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执教:王崧舟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
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聒 更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
(三)读懂《长相思》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
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生:作者远离家乡。
师: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3.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放背景音乐。
4.想象词的意境。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家庭及兴趣,特长)
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
(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
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长相思》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6
《长相思》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整首词连同标点加在一起才44个字。之因为这首词的内容高度凝练,里面所蕴含的意思对小学生来说又是那样的深奥。执教此文时较难把控,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于是,我用不同的教法在两个同年级班里进行试验。第一个班级,我用完全尊重原文理解的教法进行引领,但效果不是很突出。第二个班级执教时,我把主旋律进行了调整,加上生活化的延伸引导,结果一节课下,我如释重负,效果超出我自己的想像。
一、在轻松自然中揭题引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长相思》?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好在哪里吗?
生:他读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
生:他读出了对亲人的长长思念。
师:是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
(生个个深情并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相思”是什么意思?
(学生笑,停顿了一会儿。)
生:相思就是思念。
生:相思就是牵肠挂肚。
生:相思就是对亲人的一种渴望。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相思呢?
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长相思呢?
生: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时间长。
师:是呀,离开家乡越远,离开亲人的时间越长,越是会对他们产生越深的思念。
师:你们也有亲人像作者那样的感受吗?
生:有,我妈妈就是这样。她在义乌打工,常常会打电话回来问长问短的。
……
师:词的作者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有谁知道他的情况吗?
生:看图知道他是个文武全才的将军。词写得那么好,还是个皇帝身边的贴身卫士。
师:你们对他这个身份怎么看?
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生:挺威风的。
师: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吗?
生:不会,皇帝的卫士要时刻保卫着他的安全,出了什么事情说不定还会诛连九族。
生: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就更危险了。
生:他没有自由,皇帝到哪,他要跟到哪,很少有时间看望家人。
生:他只能凭借笔端写下对家人的思念。
(为文本的理解打下伏笔)
二、内容感悟轻车就熟
师:谁能在词中找到作者远离家乡的词句吗?
(生认真细看)
生:有,“山一程,水一程”,就是讲作者远离家乡的词句。
师:谁能说“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吗?
生:就是作者离开家乡的距离远。
生:隔着千山万水的意思。
师:请看图,并且与上半阕词句的结合,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生:作者在伴着皇上行军打仗。
生:“夜深千帐灯”就是讲当时的情景。
师: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吗?
生:作者写这首词是在行军途中。
师:你真厉害,怎么发现这个重大秘密的。
(生笑)
生:我是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词中发现的。
师: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夜深千帐灯”呢?
生:因为这里住着皇上,皇上的安全影响着全军的安全。
师:是呀,擒贼先擒王。如果连皇上也被捉去了,那就意味着……
生:意味着全军覆复。
生:意味着国家灭亡。
生:如果皇上被捉去了,他们即使生还了,也要被满门抄斩。
师:所以,他们要人人多长一只眼。也就是,皇上在的地方,就是最危险的地方。除了他们认真保卫好皇上,还要……
生: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就是引火烧身。
师:请看图,说说当时怎样的天气。
生:下着大雪。
生:起着大风。
师:词句中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这是说当时的天气是……
生:风雪交加。
师:作者当时是怎样的表情?
生:一面的严肃。
生:时刻准备拔刀战斗。
师:年龄大约是多少。
生:看样子,年龄大约有三十岁左右,脸上长着胡子。
师:人在最危险的时刻,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他的家乡,想家乡的亲人。
师:这个年龄,他会思念谁呢?
生:想念父母。
生:想念儿女。
师:还会想念谁呢?
生(笑):妻子。
师:他想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心都快想碎了。
生:连做梦去想他们一下也难。
生(深情地):多可怜的相思呀!
三、主题引领入木三分
师:是呀,作者身负千斤万担,还要强忍着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这么做值吗?
生:值!
师: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故园无此声!
师:没什么声?
生:没有吓人的打仗声。
生:没有吓人的风声,没有簌簌的下雪声。
师:也就是说告诉我们……
生:家人过得很安宁。
师: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吗?
(生停顿了一下)
生:有,镇守边关的解放军战士。
生: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守卫祖国边防。
师:这真是……
生: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师:让我们用心去读《长相思》。
(生深情并茂地读)
……
反思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主旋律把握得非常牢,关爱家人,奉献祖国,“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把文本学习工具与文本的价值趋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这堂课真正成功的地方。
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是这堂课的又一亮点。大家对古诗文教学能否生活化问题,各种观点都有,但要去真正尝试,却没几个。原因是对古诗文的引领,大家最担心的是会偏离古诗词的作者原意,把好端端精品佳作曲解了。但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古诗文教学完全是可以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去尝试、引领的。
我在执教的过程中用了好几个生活化的例子,引导他们去理解,轻易地导化了理解的深度,把奥深的文句在不动声色中击破了。如“相思”情景的预设与对比,从作者的年龄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妻子,牵挂重重,情感重重。还有将作者与现代的解放军战士的联系,赋予了词的新的含意,超出了文本本身的理解,给课堂增辉添色。
贴近生活,感悟生活,让生活成为文本理解的催化剂。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8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
长相思
↑
故园之温馨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9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
长相思
↑
故园之温馨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长相思》课堂教学反思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特级教师打着我的提灯,我找到了一个人:我。我观察他。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文本”。按照英美新批评派的观点,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经死亡。在这里,对这一命题我权且做一次教学论上蹩脚的迁移:“课堂教学一旦完成,执教者就已经死亡。”我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意在强调“课”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存在。当课被执教者演绎完成后,课的意义已经不再为执教者本人的意图所支配,“课”用自己的存在向每一位听课者言说它自己的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愿意与否,执教者只能将自己转换成听课者的角色重新倾听“这一课”的言说。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有了课后的王崧舟与课中的王崧舟之间的对话:我以为,王崧舟的《长相思》一课(这样的言说总有点怪怪的,人要抽身而出看自己,难!说不定哪天你就成了神经病)是在诗(词也是诗)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着一种“和解”之道。诗是不可解的,但诗又是不得不解的,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两难境地,抑或说是一种教学策略上的悖论。诗被卷入课程,既是她的幸运,更是她的不幸。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在《长相思》一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王崧舟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他对“诗是不可解的”这一命题的艰难守望和维护。“诗”之不幸,就在语文老师漠视“诗”做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诗”是一个极易被糟践和摧残的小生命,教学上稍不留神,我们就可能毁掉“诗”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样式的言语存在。诗是不能搬家的,做为诗栖居的言语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像“树”,一挪就死。因此,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
王崧舟的《长相思》,走的大约就是这样一个路径。保护“诗”,就是保护“诗”做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我们可以从“器”和“用”的.层面上理解“诵读”,但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有必要从“道”和“体”的高度看到“诵读”对诗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本体论上的意义。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于是,我们看到,在王崧舟的《长相思》上,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长相思》在诵读中流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这是对诗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 (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纳兰性德《长相思》
——课件脚本
[1]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二)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理解词意,真切体悟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的乡愁。
2﹑拓展词句中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使学生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读懂词意,体悟乡愁。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
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长相思》,与纳兰性德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教学策略及意图: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品读词文,感知词意
1﹑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
①课件出示读词要求:仔仔细细读4遍,读前2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2遍,注意把它念通顺,念得有板有眼。
②课件出示配乐《长相思》,学生自由读(可与同学合作,可邀请老师参加)。
③指名读,引导纠正“更”“聒”的读音。
④师生合作,给词标上节奏线。
⑤师范读(缓慢而深情的)
⑥生试着读出词的意味。
教学策略及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出情感。
2﹑学生述说读词后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和感觉。
3﹑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再读词,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句的意思。想一想,词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乡愁。
①生自由读词,按要求思考问题。
②交流表达词人乡愁的字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碎”字,随后问学生,词人的什么“碎”了。
③小结:一个“碎”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风雪之夜无梦的心碎;一个“碎”字,令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缠绵的长相思。带着这种感觉再读《长相思》。
教学策略及意图:让学生借助注释,以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思考来取代统一的答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找词,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三﹑展开想像,品悟词情
1﹑结合“碎”字,感悟乡愁。
①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作者在哪里心碎了?
②生结合词句,自由描述,师相机点拨。
(山一程,水一程,亲人送行路上的心碎;身向榆关那畔行,出征路上的心碎;夜深千帐灯,夜宿军帐的心碎。)
③课件出示出征路上夜宿帐篷的画面,生配乐朗读。
④提问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儿?
⑤生自由述说。
⑥板书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2﹑憧憬故园,反衬乡愁。
①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展开想像,词人处在一个什么环境里?
②师生交流。
③故园无此声的故园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心里,用笔描述他心中的故园。
④生写话,交流。
3﹑小结
多温馨的画面,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
教学策略及意图: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像,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围绕“心碎”,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像,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在想像中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既然身在征途,心系家园,感觉那么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
(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学策略及意图: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像和生命意义造就诗意的课堂。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思念故园 热爱祖国
碎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1)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4.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 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长相思》教学随笔
金山中心小学 吴巧英
今天,在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有幸和学生配合上了一节古诗词教学比武课,上《长相思》,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一课,第一篇是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第二是张籍的《秋思》,第三首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当知道中心校领导对我如此的信任,把这么好的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给我时.我是即欣喜又烦恼.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于自己今后在教学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又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怕辜负期望而烦恼.接下任务后,我翻遍了小学十二册的语文课本, 寻找课题.当看到<<长相思>>这首词时.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长相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我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在教学之初,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这首词,然后通过师范读,生同桌读,小组交流读,对比引读,师生合作演绎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个人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老师设定的情景当中(战马嘶鸣,战士嘶杀,风雪交加声中)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让学生在征途中展开想象.然后话意一转: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走入纳兰性德的家乡。
三 、唱——长相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突发奇想“让长相思不仅能吟,还要能唱”, 有朋友听说我在给长相思找首配曲,劝我不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古诗词多么美好的东西,什么曲子能配得上呢?”但我不这样认为,“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同源,“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古诗词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嘛。于是我决定以“唱诗”作为突破口,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准确记忆古诗词,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下定决心之后,我听了上百首的配乐,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无意中让我听到<<游子吟>>这首歌曲,本人视为天籁.于是就引用过来.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了和学生配合朗诵的环节.没想到效果不错.这更加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教学上半部分,为了节省时间,我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这个环节过于草率, 谈到了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体会。导致在学生还没真正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就草草的进入下个部分.让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课后回想,如果在教学之初能够对课堂的这个环节多些重视,那这遗憾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显稚嫩,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课堂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自己经验的不足.课堂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够得心应手.这还是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通过这次的交流比武,我觉得我自身成长了许多.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谈到人的道德修养时常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告诉人们提高自己品德修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每日的自省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这是圣人先哲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在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应该具有古代先贤这种胸襟.在我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教育大师学习固然很重要,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样不失为提升自己教学艺术的一条捷径,愿我们参赛的所有老师都能在反思中增强自信,在反思中让我们课堂教学艺术独具的魅力。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篇15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