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通用14篇)
《差不多先生传》 篇1
胡 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
1. 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
1. 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 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 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
3.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人,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对人们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段),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段),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课文分析】
本文是胡适的名篇。本文写于1924年。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读者注意。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系列表现。文章最后采用夸张和反语,写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唤醒国人,这种毛病。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 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代表着许多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某些中国人的通病。这样写,目的是指出像“差不多”先生遇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认真,不求准确的处世态度,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陋习,强调影响广大,不可掉以轻心。
2. 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方法?
①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通过逐一说明,塑造了“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肢体上没有残疾,但是他的所有的器官都是不派用场的摆设,他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②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文章最后采用反语,写出“差不多”先生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设计这样的结局,目的是指出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通病,是可怕的社会现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有深远的反面效果。
③……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用心理描写表现“差不多”先生至死不觉醒,重病在身,仍求“差不多”,愚顽至极。
3. 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用“差不多”先生一生敷衍塞责、凡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4. 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传记的写法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②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③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④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5. 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运用夸张的有:首段,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最后说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6. 什么是反语?举例说明反语的作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正话反说。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把“差不多”先生毫无意义的话称作“格言”;把一事无成的“差不多”先生誉为“一位有德行的人”;把普通的“差不多”先生奉为“圆通大师”等。这种实质与美称的极度反差,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苍白、猥琐、无能的性格,写出他的下场的可笑和可悲。
7. 举例说明省略号的主要用法。
省略号主要用法是:①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③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 )
8. 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杜绝这种陋习?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习《劳山道士》,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差不多先生传》 篇2
阅读题是语文试卷中重要的组成板块,阅读题的作用在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原文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⑨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⑩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⑾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目小题1:全文写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请仿照下列格式概括其他三件。(3分)
颜色不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死不管
小题2:请从第⑧段中找事实论据,证明差不多先生的确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2分)
小题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③段的作用。(2分)
小题4:结合语境,体会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的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3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小题1:东西不辨,数字不清,时间不准。
小题2:本段中先说家人“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显示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只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此,巧妙回应了“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这一句。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都马虎敷衍,再次证明“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小题3:差不多先生的这句话总结了第②段的五个“不很”,引出了下文“凡事”的五个事例。起承上启下作用。
小题4:这两个词都是反语(1分)。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1分)。“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1分)
小题5:没有差不多这个人(1分)。作者为他立传是为了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很多中国人做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劣恨性,希望人们能养成胆大心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这里学生能用短语来提炼。
小题2:
试题分析: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
小题3:
试题分析:议论文特殊语句和语段的作用的答题方法:(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这里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这里两个词都是反语)。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
小题5: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差不多先生传》 篇3
你知道差不多先生长啥样吗?听说差不多先生和你我长得差不多,脸上有着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和一个嘴巴。来看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描写的是哪一个差不多先生吧。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材料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⑨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⑩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⑾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目小题1:全文写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请仿照下列格式概括其他三件。(3分)
颜色不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死不管
小题2:请从第⑧段中找事实论据,证明差不多先生的确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2分)
小题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③段的作用。(2分)
小题4:结合语境,体会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的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3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小题1:东西不辨,数字不清,时间不准。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这里学生能用短语来提炼。
小题2:本段中先说家人“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显示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只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此,巧妙回应了“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这一句。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都马虎敷衍,再次证明“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试题分析: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
小题3:差不多先生的这句话总结了第②段的五个“不很”,引出了下文“凡事”的五个事例。起承上启下作用。
试题分析:议论文特殊语句和语段的作用的答题方法:(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这里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小题4:这两个词都是反语(1分)。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1分)。“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1分)
试题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这里两个词都是反语)。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
小题5:没有差不多这个人(1分)。作者为他立传是为了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很多中国人做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劣恨性,希望人们能养成胆大心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2分)。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差不多先生传》 篇4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通过写人记事阐明道理的方法。
重点:
初步认识“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
难点:“
事迹”与“影响”“危害”的关系。
教法:
读读议议,说说写写
内容与步骤: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
学生发言。
明确:你们说的都不是。中国20世纪第一个写白话诗的人,叫胡适。他也不是最有名的人。不过他知道这个最有名的人。胡适还专门为其写了小传。介绍了他的一般情况,生平事迹和巨大影响。胡先生说这个人姓差,叫差不多。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差不多先生传》。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现在我把文章读一遍。请一个同学跟我配合一下,凡是差不多现生说的话都由这个同学来读。
2、师生读课文。
3、教师:现在同学们看看文中有哪些生疏的词语,自己查一查字典。
4、学生查字典。
5、教师:我说一个词,并说出两个意思,请同学们选择一下在文中的意思。
凡事:①平凡的事。②所有的事。
赔小心:①赔不是。②道歉。
算账:①计算账目。②吃亏或失败后不与人争执较量。
圆通:①物体形状外圆内通。②为人处世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6、教师:请同学们看1—3段,准备说一下差不多先生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住址、名声、相貌等。
1、 学生口述,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姓差,名不多,各省县村人,全国人的代表。
2、 教师:请同学们看5—9段,从左往右,每排学生叙述差不多先生的一件事。第6、7、8排的学生分别诉述第1、2、3件事。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3、 一分钟后,学生叙述。
10、教师:我们分别用几个字概括出这五件事
11、师生讨论
明确:第一件:买错糖;
第二件:答错题;
第三件:记错帐;
第四件:误了车;
第五件:寻错医。
12、教师:看一下文章最后两段,说一下差不多先生死后在众人中起了怎样的反响。用一组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3、师生讨论。
明确:受到称赞
获得雅号
成为榜样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1、 教师:通过差不多先生做的这五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怎样地人。
2、 师生讨论。
明确:做事马马虎虎的人。
3、 教师:作者选用了差不多先生的5件事,有什么用意?
4、师生讨论。
明确:说明这种处世态度害人害己。
4、 作者为什么那么细致地写差不多先生临死前说的那句格言?
5、 师生讨论。
明确:表明他死不改悔
6、 教师:结尾一段怎样写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的危害的?这表明这种危害到了怎样的程度?
7、 师生讨论。
明确:“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危害国家
8、 师生看板书,教师小结:这是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根源。
这是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所做的五件事。
这是差不多先生处世态度的危害。
四、引导学生理解疑难问题。
1、教师:我们看文章第11段“圆通”这个词,它的意思是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前文的叙述能得出这个结论吗?还有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害人害己又害国,为什么他本人还要至死不渝,而又有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呢?我们再读文章。男生读1、3、5、7、9、11段,女生读2、4、6、8、10、12段。
2、学生读文。
3、教师:现在我们来确认一下,4段到10段的叙述能不能得出第11段的结论。
4、师生讨论。
明确:不能。
5、教师:那为什么这样写?
6、师生讨论。
明确:为突出这种处世态度有极大危害,不可取。
7、教师:生活当中差不多先生会不会做一些不很认真,不肯计较,灵活变通,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的事呢?
8、师生讨论。
明确:一定会的。所以能得圆通大师称号,成为众人的榜样。
9、同学们想一想,原则、制度、法律、准则等,是到底是应该严格遵守,还是应该变通地执行呢?
10、师生各抒己见。我的意见,除极特殊情况,是不可以变通的。变通过多,就变成了玩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有法等于无法,社会会失去正常秩序。
五、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本文对差不多先生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刻画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回答。
明确:语言、肖像、心理、行为。
做事马马虎虎,不认真,不深入,差不多就行。
马虎做事,害人害己又害国。
3、教师:通过写人记事来阐述道理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们学过的《为学》《成功的秘诀》等文章都是用了这种方法,我们在《读者》中常看到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文章,同学们可以借鉴使用。
我们现在该与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这就是我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我们也该说再见了,谢谢同学们,再见。
《差不多先生传》 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认识不肯认真从事,敷衍塞责的危害性。
2、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讽刺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很熟悉东郭先生和南郭先生的寓言故事吧。(东郭先生对狼滥讲仁慈,是个不分善恶的糊涂人: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滥竽充数,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骗子。)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差不多先生,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著名学者胡适不是只写了一件事来表现他,而给他专门立了传。(传,即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往往会用多个事例来表现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具体事例,圈划能够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语句,说说看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的人。
三、析读课文,探究主旨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5——10小节,继续圈划最能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班级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差不多先生,凡事差不多(做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
2、重点品读课文的9、10两段,思考差不多先生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从文中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具体原因——病死
根本原因——本性和周围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大环境。
3、作者希望差不多先生死吗?揣摩文中的语言,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如何呢?
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情感。
不久,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死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4、有什么办法让差不多先生避免一死吗?
班级交流,明确:(如果)自身:认真,知错就改周围人:认真(教育;责罚;炒鱿鱼)
5、从全文来看,有让差不多先生不死的“如果”吗?品读课文的11小节,1、2、小节。
围绕:
通过为虚构人物“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类人,反映了当时国人凡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的通病。
6、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介绍胡适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
目的:警戒世人应革除弊病,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痛恨,以及对国家成为“懒人国”的命运的担忧。
四、作业
1、摘抄一句运用了讽刺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试举一例说说后果或危害。
《差不多先生传》 篇6
教材分析:
作者虚构了一个凡事都差不多,不肯认真的差不多先生这个形象,用嘲讽的语言揭示一类人的某些人性弱点,反对苟且马虎的待人处事态度。本文语言浅显,条理也清晰,风格幽默却又发人深省。他指出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正式中国积弱的原因所在。作者正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作者思路、认识人物形象的特点估计问题不大。但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恐怕会流于肤浅。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最怕冷场。故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重点在于通过活动,学生能学习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去感悟作者在立意上的深远。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学生能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 概括典型事件、圈画人物描写,理解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事例的叙述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4、 研读差不多先生的结局,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从含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中,体味文中所包含的嘲讽和调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故事导入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 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概括写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
圈画能表现差不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
明确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三、 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1、课文的五个事例是怎么安排的?
(时间的先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
2、 明确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
四、 深入分析,把握主题
1、 分析开头结尾,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朗读结尾,圈画讽刺性的词语)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他?差不多的根源——偷懒 差不多的危害——中国变成懒人国
2、 概括主题
五、 赏析语言特色
语言幽默,有讽刺意味——含泪的微笑(目的为了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六、 拓展
你身上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吗?举出现实事例,说出差不多态度的结果危害。
七、 布置作业(二选一):
1、(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思考你的事例该插在文章第几段?并说明理由。
2、以《红眼病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共同点:差很多
事件 记帐 态度: 差不多——根源:偷懒
乘火车
请人医病 危害:中国=懒人国
目的 唤醒国人 革除凡事差不多,不认真的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 篇7
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重点~
传记的特点: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為记述,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传记分為歷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两大类。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来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歷和精神风貌。
特点以下:
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一般採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但在叙述人物事跡和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可适当加以议论、描写和抒情,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叙述时以时间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
无论写哪一类传记,都应该注意搜集和掌握人物的歷史资料,以事实為根据。
修辞格的辨析和运用──反语、叠字叠词
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
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运用反语,应注意以下几点:
观点正确,遣词造句要有分寸。
含义明朗,让读者一看便知道是反语。办法有三:a) 在上文下文交代清楚;b) 构成似乎有些矛盾的词组;c) 在反语前冠以「所谓」,将反语加上引号。
叠字叠词的作用是~
表示强调;形成顿挫的节奏;加深画面的形象,造成或欢乐、或悲伤、或浓烈、或清淡的情调和气氛,使景物描绘更生动,思想感情的反映更真切。
标点符号的运用──省略号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
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文章体裁──
文章主旨──本文藉著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补充资料
]
胡适的為人:
梁实秋在谈到胡适的做人及处事态度时说:「……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我常惋惜,大家都注意上联,而不注意下联。这一联有如双翼,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作人。……」
体裁:
本文是一篇传记(短篇小说)。但与一般传记不同之处,是所记人物乃作者虚拟出来的。
本文的寓意:
叶圣陶分析本文时指出:「因為果真『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中国非成為一个懒人国不可,不要中国成為懒人国,註也不应该效学这位差不多先生。──这正是作者寄託在这篇传记中间的意思。可是作者对於这层意思没有提到一个字,只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内容要点
主要分為两点:
1. 差不2. 多先生的事跡–包括籍贯、外貌、言行、态度,3. 以及人们对4. 他的评价。
5. 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寄寓了反对6. 苟且马虎这种待人处事态度的用意,7. 让读者领悟。
作法要点:
1. 通过典型事例,2. 具体突出差不3. 多先生的性格。作者选取了五个典型事例,4. 分别从对5. 待事物、空间、数字、时间、生命等,6. 对7. 差不8. 多先生作侧面的描绘。
9. 内容组织用「10. 层递法」11. 。作者所选五个事例,12. 虽全是围13. 绕差不14. 多先生的习性,15. 但内容不16. 单不17. 重复,而18. 且还按事情后果的严重性排列,19. 层层递进。
20. 运用反语的讽刺手法。
21. 排比及省略号的使用
《差不多先生传》 篇8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小编在此整理了《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貌直隶钱铺王大夫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
一命呜呼未免
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6.细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持何种态度?为什么要给他立传?
7.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差不多先生传》参考答案:
1.xinglpdi
2.明白道歉指死亡实在不能不说是
3.①把糖买
错;②把省份搞错;③记账不分十、千;。④搭火车迟到;⑤请牛医生治病;⑥认为活与
死差不多、
4.上题中④⑤
5.因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
6.批判、告诫后人差不多的危害
7.何必太认真
《差不多先生传》 篇9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人的通病,希望国人觉醒,革除陋习。
教学重点
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2、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马虎从事的危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创设
二、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差不多先生传》,作者是谁?
生:胡适
师:谁能帮助老师上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生:上黑板板书。
师:文章的主角是谁?
生:差不多先生。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看屏幕,思考、回答,带着疑问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局部探究,概括归纳
(一)概括人物生平事迹
(二)分析材料内容的安排
(三)把握人物性格:
(四)深入探究差不多先生的死因。
师:今天早上,我又得到了一个最新消息,差不多先生又带着他的子孙离家出走了。可今天天寒地冻的,他们此时一定是又冷又饿吧。同学们,我们帮帮他们,贴一个寻人启示吧。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分别复习文章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外貌(眼、耳鼻、嘴)、记忆力、思维、口头禅、封号。
老师检查学生板书的课题、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
生:传记
师:传记是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那么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什么所谓的光辉事迹呢?请同学们读文章的第5——10段。概括其生平事迹。
师:本文记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这五件事的顺序可否调换?
师:结合文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具体事件和起言行,
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师:谁应该对差不多先生的死负责?请分别阐述理由。
明确:<1>牛医王大夫:他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直接导致差不多先生的死,可见在他眼里,医牛和医人是差不多的。)
<3>家人:在家人的眼里,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为差不多的死埋下祸根。
教师引出鲁迅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个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
师:对差不多先生,众人持什么态度?读11、12段。
师:对差不多先生,作者持什么态度?你有何根据?
学生默读课文5——10段,边读边勾画,思考。
学生发言,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边听边抓重点词体会差不多先生的特点。
学生总结,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11、12段,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三、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四、课堂检测
五、课后作业
明确:教师总结:所以,我们要想不做差不多先生,首先要从思想上克服惰性,在认真做事的基础上,思考,更要反思;在认真思考反思的基础上端正态度,改正错误。如若不然,长此以往,懒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板书:对己——害人对国——误国
板书: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你身上有没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你是否偶尔或经常将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挂在口头呢?你的周围是否有“差不多先生”呢?以此文为镜,想一想,作为一个学生怎样才能不做差不多先生?结束语: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凭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若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需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於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於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李嘉诚《打倒差不多先生》
三级跳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谈感受
看屏幕、聆听
做检测题
做作业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差不多:敷衍塞责、做事马虎不认真、至死不悟、愚昧
众人:称赞、学(效仿)——懒人国
作者: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
(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 简介作者胡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 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传》 篇11
目的:
初步理解通过写人记事阐明道理的方法。
重点:
初步认识“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
难点:
“事迹”与“影响”“危害”的关系。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教法:
读读议议,说说写写
内容与步骤: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
学生发言。
明确:你们说的都不是。中国20世纪第一个写白话诗的人,叫胡适。他也不是最有名的人。不过他知道这个最有名的人。胡适还专门为其写了小传。介绍了他的一般情况,生平事迹和巨大影响。胡先生说这个人姓差,叫差不多。现在请同学们看《精品阅读》106页的《差不多先生传》。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现在我把文章读一遍。请一个同学跟我配合一下,凡是差不多现生说的话都由这个同学来读。
2、师生读课文。
3、教师:现在同学们看看文中有哪些生疏的词语,自己查一查字典。
4、学生查字典。
5、教师:我说一个词,并说出两个意思,请同学们选择一下在文中的意思。
凡事:①平凡的事。②所有的事。
赔小心:①赔不是。②道歉。
算账:①计算账目。②吃亏或失败后不与人争执较量。
圆通:①物体形状外圆内通。②为人处世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6、教师:请同学们看1-3段,准备说一下差不多先生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住址、名声、相貌等。
1、 学生口述,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姓差,名不多,各省县村人,全国人的代表。
2、 教师:请同学们看5-9段,从左往右,每排学生叙述差不多先生的一件事。第6、7、8排的学生分别诉述第1、2、3件事。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3、 一分钟后,学生叙述。
10、教师:我们分别用几个字概括出这五件事
11、师生讨论、
明确:第一件:买错糖;
第二件:答错题;
第三件:记错帐;
第四件:误了车;
第五件:寻错医。
12、教师:看一下文章最后两段,说一下差不多先生死后在众人中起了怎样的反响。用一组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3、师生讨论。
明确:受到称赞
获得雅号
成为榜样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1、 教师:通过差不多先生做的这五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怎样地人。
2、 师生讨论。
明确:做事马马虎虎的人。
3、 教师:作者选用了差不多先生的5件事,有什么用意?
4、师生讨论。
明确:说明这种处世态度害人害己。
4、 作者为什么那么细致地写差不多先生临死前说的那句格言?
5、 师生讨论。
明确:表明他死不改悔、
6、 教师:结尾一段怎样写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的'危害的?这表明这种危害到了怎样的程度?
7、 师生讨论。
明确:“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危害国家
8、 师生看板书,教师小结:这是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根源。
这是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所做的五件事。
这是差不多先生处世态度的危害。
四、引导学生理解疑难问题。
1、教师:我们看文章第11段“圆通”这个词,它的意思是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前文的叙述能得出这个结论吗?还有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害人害己又害国,为什么他本人还要至死不渝,而又有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呢?我们再读文章。男生读1、3、5、7、9、11段,女生读2、4、6、8、10、12段。
2、学生读文。
3、教师:现在我们来确认一下,4段到10段的叙述能不能得出第11段的结论。
4、师生讨论。
明确:不能。
5、教师:那为什么这样写?
6、师生讨论。
明确:为突出这种处世态度有极大危害,不可取。
7、教师:生活当中差不多先生会不会做一些不很认真,不肯计较,灵活变通,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的事呢?
8、师生讨论。
明确:一定会的。所以能得圆通大师称号,成为众人的榜样。
9、同学们想一想,原则、制度、法律、准则等,是到底是应该严格遵守,还是应该变通地执行呢?
10、师生各抒己见。我的意见,除极特殊情况,是不可以变通的。变通过多,就变成了玩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有法等于无法,社会会失去正常秩序。
五、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本文对差不多先生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刻画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回答。
明确:语言、肖像、心理、行为。
做事马马虎虎,不认真,不深入,差不多就行。
马虎做事,害人害己又害国。
3、教师:通过写人记事来阐述道理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们学过的《为学》《成功的秘诀》等文章都是用了这种方法,我们在《读者》中常看到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文章,同学们可以借鉴使用。
我们现在该与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这就是我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我们也该说再见了,谢谢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一般情况 姓差 名不多 各省县村人 全国人的代表
买错醋
差不多 主要事迹 凡事只要 答错题 凡事只要…… 中国从此成为一个
先生 差不多 记错帐 差……差……不多 懒人国了
就好了 误了车 ……就……好了
寻错医
(马马虎虎) (害人害己) (至死不渝) (危害国家)
巨大影响 受称赞 获法号 成为榜样
《差不多先生传》 篇12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写的一篇文章。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原文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⑨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⑩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⑾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目小题1:全文写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请仿照下列格式概括其他三件。(3分)
颜色不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死不管
小题2:请从第⑧段中找事实论据,证明差不多先生的确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2分)
———————————————————————————————————
小题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③段的作用。(2分)
———————————————————————————————————
小题4:结合语境,体会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
小题5: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的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3分)
———————————————————————————————————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小题1:东西不辨,数字不清,时间不准。
小题2:本段中先说家人“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显示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只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此,巧妙回应了“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这一句。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都马虎敷衍,再次证明“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小题3:差不多先生的这句话总结了第②段的五个“不很”,引出了下文“凡事”的五个事例。起承上启下作用。
小题4:这两个词都是反语(1分)。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1分)。“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1分)
小题5:没有差不多这个人(1分)。作者为他立传是为了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很多中国人做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劣恨性,希望人们能养成胆大心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2分)。
以上就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差不多先生传》 篇13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 ) 焦急( ) 懒人( ) 一撇( ) 陕西(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呢?
精明:
③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精细:
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一命呜呼: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两只耳朵,但听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
(分明 精明 细密 清楚 讲究)
4、文学常识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信奉“ ”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
〖点击思维〗
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两个读音,此处应该怎么读呢?
2、注意体会句中“从从容容”“一命呜呼”这两个词语的讽刺意味。
3、“精明”“细密”、“分明”“清楚”是两对含义相近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4、你知道吗?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找来读一读吧。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差不多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相貌和个性特点
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
死后人们称赞、效仿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课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为此丢了性命。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攻克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开头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的意图是本课难点。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强调了“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他的口头禅是: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者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言语,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
〖质询疑点〗
既然差不多先生所作所为这么迂腐可笑,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
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不仅称赞他,还向他学习。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也就成了懒人国了。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在最后一段又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作者这样夸张地写,目的是指出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最后一段回应前文,指出这种情况愈来愈厉害。他这样写是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差不多先生传》 篇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人,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对人们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段),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段),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课文分析】
本文是胡适的名篇。本文写于1924年。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读者注意。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系列表现。文章最后采用夸张和反语,写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唤醒国人,这种毛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代表着许多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某些中国人的通病。这样写,目的是指出像“差不多”先生遇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认真,不求准确的处世态度,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陋习,强调影响广大,不可掉以轻心。
2.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方法?
①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通过逐一说明,塑造了“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肢体上没有残疾,但是他的所有的器官都是不派用场的摆设,他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②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文章最后采用反语,写出“差不多”先生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设计这样的结局,目的是指出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通病,是可怕的社会现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有深远的反面效果。
③……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用心理描写表现“差不多”先生至死不觉醒,重病在身,仍求“差不多”,愚顽至极。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用“差不多”先生一生敷衍塞责、凡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4.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传记的写法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②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③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④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5.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运用夸张的有:首段,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最后说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6.什么是反语?举例说明反语的作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正话反说。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把“差不多”先生毫无意义的话称作“格言”;把一事无成的“差不多”先生誉为“一位有德行的人”;把普通的“差不多”先生奉为“圆通大师”等。这种实质与美称的极度反差,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苍白、猥琐、无能的性格,写出他的下场的可笑和可悲。
7.举例说明省略号的主要用法。
省略号主要用法是:①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③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
8.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杜绝这种陋习?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劳山道士》,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上一篇:《藤野先生》快乐学案
下一篇:《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