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精选15篇)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引文与正文之间的关系。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3、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5年生于武汉,原籍湖北广水。著有长篇小说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和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一朵小白花》,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以及翻译作品《百花齐放》、《遣悲怀》等。
2、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灭绝人性的德国法西斯屠杀了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德国纳粹匪徒血腥杀害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个孩子。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铭记历史。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此情此景使她联想到中国的南京大屠杀。面对法西斯灭巨人性的野蛮与凶残,她向世界人民发出了要正视历史、消灭战争、捍卫和平的呼唤。
【自主学习】
1、你知道“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吗?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缭乱 锐不可挡 荒谬 寒噤
b、响彻云宵 头发斑白 制裁 拂晓
c、荡然无存 高屋建瓴 赃物 杀戮
d、月明风清 张皇失错 鞠躬 健忘
3、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行踪与情感,为课文的每一部分内容拟定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4、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5、课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合作探究】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5、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6、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延伸拓展】
选择一道题,按照题目要求,写一个片断作文。
1、想象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发生的这场杀戮的具体情景,如:塞尔维亚人民的顽强抵抗、孩子们临死前的情景、纳粹的残忍凶暴等,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2、想象巴法尔给他父亲写信时的情景,把巴法尔的信扩展成200字左右的片断。
3、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我的感想】
活着是幸福的,尤其生活在今天这个和平安宁的环境里更是幸福的!想想那些曾被战争夺去生命的人们,想想那些因战争而失去亲人成为孤儿的孩子,我们还会为个人的一点小得失,生活里的小挫折而抱怨哀愁吗?历史的沉痛让我们更觉今天的和平、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团结起来吧,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们!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2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ssslll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
2、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三)德育目标: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
三、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从“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导入 :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两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在我了解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之后,今后再遇到这一节日时,应该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看待,还应 把它当做一个纪念日来对待,悼念那些在二战中死难的无辜儿童。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揭题解题
作者简介: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三)识记重点字词
注音:杀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肃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
荒谬(miù) 憧憬(chōng jǐng) 健忘
2、词解: 响彻云霄 憧憬 荒谬 恍惚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引文
坟地见闻 呼唤和平,面向现实,
记述各种纪念活动 回顾历史,反对战争。
记录作家座谈会
摘录遗言 “形散神不散”
(五)合作探究
1、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六)品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提问: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提问: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战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论)
【明确】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
安格尔的反驳 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鄙弃 危险。
3、提问: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明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七)拓展延伸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八)作业 练习:
1、生字、词解;
2、完成课后练习
3、作业 本
【附教学后记】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3
训练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美丽——沉重,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步骤:
1、导入
朗读课外文章《致命的母爱》,让学生谈体会。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呵h…护 杀戮l” 纳粹 肃穆m” 恍惚 木然 荒谬mi” 憧憬chngj‹ng 缭绕 健忘 片纸只字赤裸裸lu
3、问题探究
⑴“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⑵ 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
⑶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⑷“引文”与“正文”的关系怎样?
“引文”是纯客观的纪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作者邮箱: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4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 新课
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
三、出示目标
1、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五、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六、研读赏析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七、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5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什么?
生齐:《亲爱的爸爸妈妈》
师:作者是谁?
生:聂华苓。
师:我们已经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题,谁还记得?
生1: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呼唤和平。
师:非常好。这是一篇以和平为主题的文章,课文以作者参加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为线索,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作家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请男同学齐读第二部分,其中引用的诗句由女同学来读。
生读课文。
师:第二部分记述了作家参加朗诵、合唱等演出活动的情况。其中有一句话,是对这一场面的高度概括。请找出来。
生2:人,是健忘的。
师:哦,那既然“人,是健忘的”,南斯拉夫人民为什么还要年年搞纪念活动呢?这些纪念活动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师:很好,这句话在整个第二部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当于中心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历史与现实,悲哀与美丽,真实与荒谬,这是三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它们怎么能统一于一体,该如何理解?
生4:历史是指南斯拉夫人民惨遭杀害的事件已经是历史了;现实是指眼前的纪念活动。二者此刻融合了。
生5:悲哀是指人民举行纪念活动时很悲哀;美丽是指……
师:人民举行纪念活动时肯定是悲哀的,但这种悲哀最主要的是来自于什么?
生6:悲哀是因为历史上的悲惨事件。
师:对,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则表现在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是美丽的。悲哀与美丽融合在一起了。真实与荒谬怎么理解?
生7:历史事件是真实的,今天的纪念活动是荒谬的。
师:是吗?历史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今天的纪念活动难道不真实吗?无论历史上的罪行,还是今天的纪念活动,都是真实的。绝不能认为今天的纪念活动是荒谬的。那么,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究竟什么是荒谬的呢?
生沉默。
师:这一历史事件中最荒谬的因素在于纳粹杀害了无辜的南斯拉夫人民,甚至包括300名儿童。无辜而惨遭杀害,这是最荒谬的!
师:作者引用南斯拉夫女诗人迪桑卡的诗是为了表达什么?
生8:表达孩子们不久以后就被杀害了。
师:你说的不错,但这一点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生9:表达“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
师:非常好,你读书读得很认真。其实作者在文章里已经告诉我们了。作者用这些诗句表达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作者越是歌颂孩子的可爱和希望,越是对纳粹罪行的控诉。
师:塞尔维亚人用这样的纪念活动来表达什么?
生10: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师: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希望世间消灭战争,永远和平。作者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生11:南京大屠杀。
师:两个历史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作者最后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是什么?
生12: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教训。
师:说得非常好。人,再健忘,也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师:文章第二部分以回顾历史为主,而第三部分则过渡到面向现实。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部分内容。
师指定数名学生朗读。
师:这部分有一句话表明了由历史到现实的过渡,谁注意到了?
生踊跃举手。
生13: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师:不错,正是这句话。文章第三部分写作家们参加座谈会的情景。来自世界各地的六十多位作家应邀参加了1988年南斯拉夫人民纪念克拉库耶伐次事件的活动,作家们围绕“放逐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讨论。文中写了几国作家的发言?
生有说3国的,有说4国的。
讨论后明确:4国。美国、中国、西德、日本。
师:写美国作家安格尔时,作者引用了他的一行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如何理解这句诗?
生14:黑色是人们为了纪念死者,说明死的人很多。
师:思路非常好。“这儿”指哪?
生15:南斯拉夫。
师:不够准确。再想想。
生16:克拉库耶伐次。
师:对,是指发生过灾难的小城。黑色往往和什么有联系?
生17:死亡、悲哀、痛苦。
师:对。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诗人是说,视线里满是人们为纪念死者而穿的黑衣或者戴的黑纱,所以显得明亮,而且是太明亮。就是明亮到有些刺目的程度。诗人对南斯拉夫人民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18:今天我对南斯拉夫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
师:对,美国作家对南斯拉夫人们充满了理解与同情。我们再来看西德作家明赫白的表现如何?
请同学齐读第27自然段。
生19:认错了。
师:对,西德作家是承认错误了。但这种认错不同于我们同学犯了一个小错误之后的认错。你用的词语还不够准确。程度不够。谁再换个词?
生20:忏悔了。
师:对,这个词就准确了。而且应该说这是一种真诚的忏悔。为什么?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位西德作家亲手杀死了那些孩子?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
生21:因为他是西德的作家,正是他的国家的人当年杀害了那些无辜的孩子。
师:对,所以我们说他是真诚的忏悔,他是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犯的错误在做忏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他说“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为什么?
生22:因为他是一个西德人,历史上西德人制造了南斯拉夫人们的惨案。他是杀人者的国家的人,而其他作家很多是受害者的国家的人。
师:对,按常理来说,这两个国家的人是不会坐到一起的。尤其是在战争的年代里。而现在,西德作家和南斯拉夫作家坐到了一起,所以,明赫白为此而感激。我们再来看看日本人的表现吧。请一位同学朗读日本人的发言。
师:南京大屠杀是历史的事实,日本人在这里也承认了,但我们知道,日本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里也没有侵华战争这段历史。日本人说“我们也有原子弹”,这是怎么回事?
生23:二战期间,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结果,美国就向日本投放了两枚原子弹,一枚在广岛,一枚在长崎,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了。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对历史了解得很多。所以说,日本人民虽然也是受害者,但日本政府对率先发动了非正义的战争。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同属于法西斯阵营。但日本人和德国人今天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师:如果说西德作家是真诚的忏悔,那么,日本人这算什么?
生24:狡辩。
师:太好了。你用的词非常恰当。上节课六班同学用的词语是“辩护”。我认为不太准确。因为“辩护”一词是个中性词,可以是为好的事情而做解释。用在这里感情色彩显然不够明确。这里,我们必须说,日本人是一种狡辩,而且是自私的狡辩。
师:而且,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对西德人和日本人的称呼不同。他称“西德人”为“作家”,却称“日本人”为“日本人”,为什么?
师:参加座谈会的这些人,身份都是作家,西德人是作家,日本人也是作家,他肯定不是个扫地的。(众生笑)那为什么作者称“西德人”为“作家”,却称“日本人”为“日本人”呢?作者是有意而为之的,不同的称呼表达了他的爱憎感情。表现了他对西德作家的尊敬和对日本人的鄙夷。
师: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细节。“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生25: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原谅了西德作家。
生26:作家们对西德人的尊敬。
生27:人们同情并支持西德作家。
师:大家理解得很好,再深入想一想,这也表明了人们对日本人的什么态度?
生28:对日本人的轻视。
生29:作家们对日本人的讨厌。
师:非常对,充分表达了作家们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他的孤立。许多人和明赫白握手,却没有人答理那个日本人。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场悲剧中最感人的部分——孩子们在最后的时刻留下的片纸只字。
生齐读第四部分。
师:人们临死之前留下的话应该叫什么?
生:遗言。
师:这些遗言中,有一句跟这篇文章的题目有关,是哪一句?
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
师:有一句表现了这一事件的性质,是哪一句?
生30:“永别了美莎……”
师:再想想,还有没有更贴切的?
生31:“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
师:对。还有一句,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是哪一句?
生32:“孩子们为父报仇”。
师:可以说这些临死的人用自己英勇的行动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就如同那位英勇不屈的南斯拉夫教师一样。他们用自己的悲剧向世界昭示了“世上再也不要有战争和屠杀了”,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呼声。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作业 是整理本课字词。
师:下课!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我2004年9月23日上的一节常规教学课。当时恰逢何平校长来八年五班检查听课。我就按照教学计划上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二课时。
这节课在整体上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发言踊跃,发言次数和发言人数都比较多,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境界,平等的对话是前提。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孩子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时,情感的体验就很容易实现了,方法能力的培养也尽可以贯穿其中。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6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 .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析一析“西德”与“日本”,“景物”与“心情”“描写”与“议论”“战争”与“和平”等。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步骤:
初读,理思路。
全文结构清晰,四个部分内容依次如下:参加纪念活动途中——开展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讨论——摘录血腥悲剧中的片纸只字。
精读,品美句。
结合课后习题二对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进行品析。
回读,探主旨。
鼓励与众不同,可以参考的说法:
①控诉战争的残忍。②歌颂爱的伟大。③jie露非正义战争维护者的自私嘴脸。④我们应该不停地反思历史。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7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说:
●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五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本文则是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通过记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本文选材精当,语言优美流畅,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领会文章的主题。借助阅读文本和有关资料,筛选、归纳、整合信息,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
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为阅读文本,贮蓄情感做准备。通过听录音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在听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难点是对有深意句子的理解
● 说教法与学法
采用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说明] 采用情境描绘法和矛盾分析法有利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从而更容易理解本文主题,而自主合作探究则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
在学法上,由于本文是一篇充满感情的文章,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听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的方法。听:听录音,引起感情共鸣,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教学前的准备 做好课件,从农远资源网和互联网下载相关资料,指导学生预习并收集相关材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说教学程序
一、采用广告设计导入:
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摄制这样一个公益广告:
第一个画面:(同时播放音乐《亲爱的爸爸妈妈》)一群孩子郊游归来,快乐地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挥舞着衣服、帽子奔向父母,父母们扔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起,转圈,天地响彻一片欢笑声,笑声久久回荡。
第二个画面:一群悲哀无助的孩子恐惧地面对一排黑压压的枪口,发出最后的深情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枪声也久久地回荡、回荡。
你们知道这样的广告,要表达什么吗?(学生会有自发的讨论)
请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课题)。
二、学生介绍交流作家和背景情况。
1、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说明]前提是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收集相关材料,正音释词则在课前进行。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四、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并分析。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
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选材的?
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2、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3、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遗言,说说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4、读引文,说说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纲)
5、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6、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在选材上的妙处。
六、合作探究二: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语句。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引文萨特的话:“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
2、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自选探讨。各组派代表品析句子含义。
七、文章小结(在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无不感慨: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八、拓展延伸 (开放式作业)
1、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如何批驳他?
2、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出演还珠格格的赵薇,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影视名星之一,可她曾因穿着了一件似用日本太阳旗做的服装拍照,结果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你知道这个事件吗?这个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动呢?
3、关注历史,请你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笑声,笑声 历史——现实 “世间永远不能 亲爱的爸爸妈妈
枪声,枪声 沉重——美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德)忏悔——狡辩(日)
●说应用和教学反思
1.利用远程教育设施获得相关教育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问题的理解,因为本文内容发生的时间和学生相隔较长,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
2.运用远程教育设施和相关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史实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发动制造的一系列侵华史实和事件,二战的纳粹罪行,同时利用图片让学生对纳粹罪行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本文的主题,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至于本文难点也就是有深意语句的理解,则可以利用投影仪同时呈现多位同学的理解,在这样地讨论比较中解除难题,理解语意。
3.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和相关教育资源,从视觉听觉等不同途径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如听朗读,看文字或图片资料,促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学习,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的应用。
4.当然,由于时间关系和学生的具体差异,在拓展拓展延伸上有一些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状态,也不能让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生把自己的资料参与其中,如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关于日本731部队揭秘后的观后感,又如看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后的感想。
我的说课内容说完了,谢谢!!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8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临泽县平川中学 寒冰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为阅读文本,贮蓄情感做准备。
2、借助阅读文本和有关资料,筛选、归纳、整合信息,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教学重点:
1、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
4、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
1、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2、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 :
认知阅读
一、激情导入 ,积蓄情感。
1、在进入课文之前,同学们先欣赏歌曲《我爱我家》。
(点击课件:《我爱我家》视频。)
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听了这首歌曲之后的心情或感受。
2、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感受着爱的阳光。可是,64年前,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一天之内,就有7000多人被杀,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是冰冷的枪声,多么撕心裂肺。(声音哽咽)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3、出示课题。
4、简介作者。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5、展示教学目标 。
6、检查预习情况。
理解阅读
二、速读,析一析内容与主题。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
(提示:抓住问中的记叙要素梳理情节)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默读,概括归纳。)
提示: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3、文章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寻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1、参观完这个遗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点击课件:萨特的话。)
2、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为什么?
3、再在全文中找一找,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
(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推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提示: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4、不论是“沉重”的记忆,还是 “美丽”的记忆,作家聂华苓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提示: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
四、圈读,析一析“西德”与“日本”。
1、圈出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
2、具体说说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3、在座谈会上,人们为什么都和西德作家明赫白握手呢?
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所以,人闷对他表示理解,尊重,谅解。
4、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
拓展阅读
五、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六、善用资料,升华文本的情感。
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流血的伤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对幸福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强烈呼唤。
(学生展示资料,并适当讲解。)
(教师展示二战中日本轰炸珍珠港的电影剪辑片段)
七、总结。
(配以背景音乐《和平之歌》)
我知道同学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3、学习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4、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内容及流程:
第一课时
一、广告设计导入 :
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摄制这样一个公益广告:慢镜头播放。
第一个画面:一群孩子郊游归来,快乐地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挥舞着衣服、帽子奔向父母,父母们扔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起,转圈,天地响彻一片欢笑声,笑声久久回荡。
第二个画面:一群悲哀无助的孩子恐惧地面对一排黑压压的枪口,发出最后的深情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枪声也久久地回荡、回荡。你们知道这样的广告,要表达什么吗?我的灵感来自聂华苓的这篇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
(板书课题)
二、学生介绍交流作家和背景情况。
1、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四、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
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选材的?
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2、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3、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遗言,说说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4、读引文,说说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纲)
5、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6、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在选材上的妙处。
六、合作探究二: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语句。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引文萨特的话:“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
2、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自选探讨。各组派代表品析句子含义。
七、拓展延伸
1、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可如何批驳他?
2、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出演还珠格格的赵微,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影视名星之一,可她曾因穿着了一件用日本太阳旗做的服装拍照,结果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你知道这个事件吗?这个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动呢?
3、关注历史,请你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外作业 :补充阅读《致命的母爱》,并自拟题目写下体会(200字以上)。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板书设计 : ●教学后记: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美国华裔作家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残酷)沉重——美丽(英勇)
(德)忏悔——狡辩(日)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思想内容。
2、通过引文和正文的关系整体把握文章;能概括文章思想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意味深长的句子的深层含义。
3、感受作者强烈的对和平呼唤的心声以及对法西斯野兽行径的愤慨,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引文,对应正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仔细体味文中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准备二战有关背景资料。
设计思路
文章篇幅较长,分为引文与正文两大部分,正文分四个部分。整体把握全评论人引文和正文的关系入手。
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总体把握全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课时,体味描写和议论的文字,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1年10月21日,顺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不城,德国纳粹分子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个孩子。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学生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那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作者参加了一产供销,并记述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下面跟随作者,我们也来“参加”那次悼念活动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八个同学分两级分别朗读正文的四个部分。
(朗读交流,师生及时点评。)
2、正音:
3、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结合刚才所读正文四个部分,说说萨特这们说的原因。
要点归纳:
历史定格的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德国纳粹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个孩子,回忆这一血腥*令人悲哀且愤怒。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的悼念活动中,人们控诉纳粹暴行,抒发和平心声,惨痛的历史更给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之心。(仅作参考。)
三、语言揣摩。
请试着找出文中有深刻含义的描写句和议论句,说说它们的意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总体把握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了文章。这一节课,我们要深入地理解文章。从一些有意味的描写句和议论句中,我们可以体味其深刻含义,进而可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
二、语言揣摩。
文中有一些描写和议论的句子,它们或渲染气氛,或抒发情感,或阐述观点,请分别找出一个,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讨论归纳: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提示:两字一句,渲染悼念活动的悲哀气氛,烘托人们此刻沉痛的心情。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提示:历的血腥*令人悲哀愤慨;记取历史教训,热爱和平,追求美好,责任在肩。“历史”的又是“
现实”的,“悲哀”的又是“美丽”的,“真实”的又是“荒谬”的。
三、探究思考。
1、300个孩子,如果没有被*,他们的生活会怎样呢?
学生交流发言。
2、悼念会上,女诗人迪桑卡的诗描绘了孩子们的生活情景,请说说小诗的作用。
讨论归纳:
诗人以简练的文字组合了孩子们被*前的生活片段,突现了他们的天真淳朴以及他们的梦想和秘密,由此反衬了法西斯的野兽暴行,更是对纳粹野兽暴行声泪俱下的控诉。
四、总结归纳。
生活在现在的如你们一般的孩子真是幸福,让我们不忘历史,记取教训,莫让悲剧重演,追求美好,热爱并维护和平吧!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力求全面。课文重点是控诉法西斯的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了!课文特点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标题是如此,引用诗句是如此,第四部分引述死者遗言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形象,从而体会法西斯的残酷。
整体感知又要全面,对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对塞尔维亚人民的历史感,对德国、日本对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都应该包括在感知的范围内,不应忽视。
要把文前的引文与正文联系起来。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特别是“沉重”与“美丽”是两个主题词,看课文怎样写出“沉重”,怎样写出“美丽”,就容易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理解其词义并用词造句。
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⑶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⑵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如何
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
理解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文章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的四个部分之间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现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从中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由学生们快速阅读全文,学生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三、问题探究
1。由学生齐读引文,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这句话展开问题。同时明确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问题1: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心情。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美丽”:面对这场*,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又是美丽的。
场面描写——人们的抗争是美丽的:如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塞尔维亚人的英勇。
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在雨中的朗诵和合唱是美丽的:人们用诗和音乐来表达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执著。通过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反衬敌人的*凶狠。
西德作家的发言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是美丽的。
遇难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这份爱是美丽的。
问题2:对照历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
分析: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
问题3: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分析: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安格尔的反驳;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弃)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四、总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了!
五、拓展与作业
1、在正文中中,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聂华苓为什么不反驳那个日本人?如果是你在场,你会对日本作家说什么?又会对明赫白说什么?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引文正文
↓↓
沉重法西斯的残酷
美丽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12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执著( ) 荒谬( )
憧( )憬 蜿( )蜒
恍惚( ) 肃穆( )
杀戮( )
2.填空。
①文章开头有一段引文,引用了萨特的一段话,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是因为________,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这是因为________。
②文章第二节开头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句中的“悲哀”指的是________,“美丽”指的是________,“真实”指的是________,“荒谬”又指的是________。
③文中第二节最末一段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是________,“不能忘记”的原因是________。
(一)语段点将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jing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jing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yuan了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1.文段第一段末尾一句话“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联系下文,说说“现实”给人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记述了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对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段的最末一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天,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的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抄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乎乎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滞呆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1.对小说第一段文字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代雷勃的性格特点,点明雷勃决不会是偷金币的人。
b.交代雷勃与战友的生活贫富悬殊,暗示了雷勃的悲剧的必然性。
c.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剧的是战争。
d.交代了雷勃的身世,为雷勃性格发展作铺垫。
2.文中“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的原因是
( )
a.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
b.大家赞同抄身。
c.大家深表赞同(抄身),只有雷勃反对。
d.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而他却反对抄身,大家不相信是他偷了金币。
3.文中加粗词语“涨红”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第一段中说:“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的开端:格兰汀的金币不翼而飞。
b.故事的发展:格兰汀决定抄身找金币。
c.故事的高潮:雷勃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d.故事的结局:雷勃告诉格兰汀,他偷了食物。
答案:
zhuó miù chōng wān huǎng hū mù lù2.①纳粹将整个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坟墓,7000人被残杀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②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 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 眼前的一切 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 ③历史 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一)1.承上启下 既令人欣慰,也令人失望与不安 2.西德作家:态度诚恳,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是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 日本作家:承认南jing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还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 3.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二)1.c 2.d 3.表现人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不矛盾。他是自尊自爱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5.c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标 ]
1、 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 体会人们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幸福的向往。
[教学重点]
在整体把握中重点研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题目导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
唤而来的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样一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是灭绝人性的枪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写作者在纪念第的所见所闻和与莫马的交谈。
第二部分写纪念地的演出。
第三部分写作家们在一起座谈。
第四部分摘录被残杀者的遗言。
三、问题探究
㈠ 阅读质疑 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人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时提出讨论。
㈡ 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可以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这句话展开问题。
问题: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信请。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美丽”:面对这场大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又是美丽的。
场面描写——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在雨中的朗诵和合唱是美丽的:人们用诗和音乐来表达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执著。通过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反衬敌人的残暴凶狠。
西德作家的发言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是美丽的。
遇难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这份爱是美丽的。
四、作业
1、按照题目要求,发挥想象,扩写一个片断作文。
①想象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发生的这场杀戮的具体情景,如塞尔维亚人民的晚清抵抗、孩子们临死前的情景、纳粹的残忍凶暴,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断。
②阅读课文这段文字,“纳粹在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刻!’”香型课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兵的动作),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③想象巴法尔给他父亲写信时的情景,把巴法尔的新扩展成300字左右的片断。
2、交流点评。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14
[教学设计]对立探究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 ]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 .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析一析“西德”与“日本”,“景物”与“心情”“描写”与“议论”“战争”与“和平”等。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到中国台湾。1967年聂华苓和美国诗人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著作22种,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聂华苓在,美获得三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过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波兰政府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
2.课文扩读材料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使用建议: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致命的母爱》是一幕无言的悲剧,它也将伟大的母爱放在了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这温馨的人间至情,可以与课文比较阅读,探究二者在主题、构思、组材上的异同点。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理解其词义并用词造句。
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⑶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⑵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如何
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
理解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文章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的四个部分之间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现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从中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由学生们快速阅读全文,学生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三、问题探究
1。由学生齐读引文,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这句话展开问题。同时明确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问题1: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心情。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美丽”:面对这场*,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又是美丽的。
场面描写——人们的抗争是美丽的:如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塞尔维亚人的英勇。
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在雨中的朗诵和合唱是美丽的:人们用诗和音乐来表达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执著。通过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反衬敌人的*凶狠。
西德作家的发言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是美丽的。
遇难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这份爱是美丽的。
问题2:对照历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
分析: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
问题3: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分析: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安格尔的反驳;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弃)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四、总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了!
五、拓展与作业
1、在正文中中,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聂华苓为什么不反驳那个日本人?如果是你在场,你会对日本作家说什么?又会对明赫白说什么?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引文正文
沉重法西斯的残酷
美丽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上一篇:《湖心亭看雪》评估测试练习
下一篇:《五柳先生传》教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