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寓言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其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中体悟寓意。其二,把写引入课堂,进行写字练习,说感受,写感受,写体会等。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写中内化语言。其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看文字、读课文、诵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寓”、“矛”、“盾”、“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初步领悟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
2、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古乐伴奏带。
2、隶书竖排抄写全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认识矛与盾
(1)根据插图,认识“矛”与“盾”。
(2)识记生字“矛”与“盾”,引导观察,指导识记书写。
(3)根据课题质疑,梳理问题,便于进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及时归纳和小结。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方法,巡回检查。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浅谈对古文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3)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问题。
提出合作任务,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三个句子,相机点拨。
2、品读课文,检查读的效果,配乐朗诵。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1、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觉得文章作者韩非子已经来到我们中间。他微笑着,想说些什么,又什么也没说。你能帮他说出来吗?
2、漫谈体会,写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题:1、书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选做题:1、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2、把故事复述给亲朋好友听。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矛与盾
陷?
盾 矛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cai显示矛和盾)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预习: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本课的两则寓言是文言文,与现在的语言不大一样。先读读课文,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想想这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配乐范读。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①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
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师: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师: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问这话的人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生①读。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
6、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分角色读。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师: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
3.师: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真是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展示学生的表演)
4、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2.自读文言寓言《刻舟求剑》
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①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②设计一份介绍文言文知识的小报。
③本单元其他的文言文。
七、板书
矛与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3
说教材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第25课的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课文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困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课文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课文的语言为文言文,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是一篇工具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文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理解故事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寓意是本课时的难点。
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采用读、议、写、演、观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我从图片引入,首先让学生认识与今天学习密切相关的两种古代兵器,由此导入课题。随之告之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回忆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语言。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句子意思。同时借助课件,通过自己表演,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说揭示的深刻道理。
4、最后,对《韩非子》和韩非子作简要介绍,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
三、说板书
板书两种兵器名称,卖矛和盾的人介绍的它们的特点,以及揭示的深刻道理。这样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4
【说教材】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第25课的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课文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说话前后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可笑故事,讽刺那些说话不讲逻辑,顾此失彼,自相矛盾的人,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课文的语言为文言文,言简意赅,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是一篇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说教学目标】
本文主要指导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7个生字,初步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弄懂寓言内容,明白寓意。
【说教学方法】: 放手自学,适度点拨。
【说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读自解。
【说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讲《蜘蛛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法。
谈话板题后,结合课题,想开去,发散思维的同时,理清学法。理顺学习顺序,即通读→思读→讲读→悟读→会读→诵读。
二、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1、通读:
具体要求:利用拼音、工具书读正确,读顺口。
具体过程:独立试读,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2、思读:
具体要求:利用书后的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句子大意,猜知故事内容。
具体过程:
①、独立默读2—3遍,第1—2遍读中思考,利用书后的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句子大意,猜知故事内容。第3遍读中批注,用不同的标记讲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分别标注出来。
②、小组互读,交流所得,并提出难理解的句子。
3、讲读:
具体要求: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问,教师有针对地适当点拨,理解句子意思,弄懂故事内容。
具体过程:
①、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重点句子。要求学生批到书上。
②、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③、动笔写一写(留一点适当的空白,备用)。
4、悟读:
具体要求:深入理解寓言,感悟其中的道理。
具体过程:
①、小组读文后,讨论: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
②、认真看课本插图,创设情景,讨论剧本(,小组表演。推荐表演,教师尽量参与。
③、随机采访,明白寓意。
④、小结并结合学生的谈话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5、会读:
具体要求:注意文言文的特点,正确断句,把握语气,感情朗读。
具体过程:自由练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读,同学评议。
6、诵读:
具体要求:熟读成诵。
具体过程:个人比赛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三、介绍资料,拓展延伸。
介绍韩非子的生平及著作,简单提及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鼓励学生自学。
四、激情结语,自主作业。
1、将本文工整地抄写到积累本上。
2、将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体会工整地写到积累本上。
3、搜集你喜欢的成语故事或短小易懂的文言文工整地写到积累本上。
【说板书设计】
古代寓言两则
矛与盾
★
矛— 无不陷 —→ ★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 ←—莫能陷—盾
★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5
一、激趣导入
1、六年级是毕业班了,同学们平时的学习非常辛苦,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放松一下,来看一段动画片。
2、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博士发明的这两样新式武器吗?(自相矛盾)
3、你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比喻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这个成语中的“矛”与“盾”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5、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和古代的这两样兵器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这个成语的典故,一起来念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扩大知识面
1、《矛与盾》这篇文章选自《韩非子》。这是一篇文言文。在上学期,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了,来谈谈你的体会,我们怎样才能把文言文学好了呢?
a多读,读通读顺,读到能背诵。
b借助注释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白话文将故事的内容讲出来。
2、同学们归纳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用这两个方法学习《矛与盾》。
三、朗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试着用以前学过的读古文的方法读读课文,请你注意,要读流利,读通顺,读正确,读的有古文的味道,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2、大家读的真认真,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其他同学可要聚精会神地听,听听他读的好在哪儿,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
3、听原文配音,照着配音员的样子再来读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边看注释边读文章,大概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五、课堂小结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欢文言文,课后老师再推荐给大家几篇,我们可以回家继续研究充满魅力的文言文。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种故事内容虽然短小,但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这是什么故事?(寓言故事)同学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你都知道哪些?看图说故事名称。说说其他故事的名字。(生抢答。)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矛与盾》。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矛与盾》,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 没 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听别人读,好吗?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交流。)
5、师:文中有两个同音字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指名板书:鬻、誉
6、楚人是怎样誉他的盾和矛的?我们也来当当楚人。先誉誉你的盾。(指名读。)
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7、师: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试着读读这句话。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8、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9、用古文夸完了,我们再用白话文夸夸吧。(指名回答。)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到底是买矛还是买盾呀?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5、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
16、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请你给他讲讲道理。大家走散以后,这个楚国人会怎样?
2、师:我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五、作业
1、背诵《矛与盾》。
2、自由结组,演一演《矛与盾》。
八、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 莫能陷
鬻 誉
矛 无不陷
自相矛盾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7
信息技术是推进现代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远程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有效整合资源,应用于教与学中,能优化教学过程,显化教学效果,现就《矛与盾》一课为例进行课堂设计说明:
《矛与盾》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二十六课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在教学这一故事时,我旨在研究如何充分地整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一、课前准备 博采众长
初备这一课,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参阅了几篇不同的教学案例,博采众长,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计划。为了教学的需要,我在教学时,适时地运用了“媒体播放”、幻灯片、flash等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节。
我首先在ip接收资源上(路径为:专题教育——文学修养——儿童故事大观)下载了《自相矛盾》一故事,然后我又下载了《矛与盾》演示课件(含ppt演示文稿、flash书写示范、flash动画配音范读),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细微的改动。最后自己动手用纸板做了矛和盾的模型。
二、利用资源 优化过程
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语文课堂,定是一个兴趣盎然、学玩结合、轻松活泼的课堂。
(一)、复习导入 揭题设问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给大家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谁能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小结:借助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让人们获得教训。)
3、(课件1):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矛与盾》跟以往所学的不太一样,它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矛与盾,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指图说明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简单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4、矛与盾又各是拿来干什么的?这则语言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习 心中有数
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是文言文,语言文字深奥难懂,谁能快速浏览预习部分,找出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课件2: 读读(课文)
看看(注释)
想想(意思)
(三)以读打擂 掌握梗概
师:(课件3)下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课文,听老师范读一次等会儿请你们评价。
小结:初读课文应该做到什么?(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名朗读,师:谁来读读全文,超越老师好吗?评价:读书真认真,读得这么好,是因为平时功夫下得深啊!
(四)班级互动 提疑合解
1、小组自学全文,提出疑问,合作解决。要求:全文到底是什么意思?按照看看注释或者结合课外资料,想想每句意思的方法,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地方,可在书上做好批注。
2、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1)师:学懂了哪句就汇报哪句,还可以介绍学习方法。
(2)着力解决:物指什么?“其人弗能应也”是指什么?
动脑筋,想一想:可能是谁,他可能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
3、想象说话
(3)师:你会怎样劝解楚人?
(4)相机评价:你的见解真是与众不同。你真会动脑筋,合作学习真有效。
(五)动画配音,训练思维
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记住这个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进行一个故事大王比赛的活动。老师给大家看一个《矛与盾》的动画版,可惜没有声音,看谁讲得既生动有趣,又惟妙惟肖。
(六)练习小结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习,知晓寓意。
故事教会了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课后广泛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
2、读进去,又想开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组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三、实践反思 认识提高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或许缺乏创新意识。我的初衷是让大家明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很轻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远教资源,不是简单地直接就将资源搬上课堂,这中间还应该有一个整合和创新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的重难点问题。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8
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3、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4、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CAI显示矛和盾)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随着作者韩非子逛集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古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文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①你可真会学习!一边读书还一边看插图,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
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注重提炼方法,借助注释、图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可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
率。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想象是理解和创造的原动力,文言文中的想象更为精彩!它让陌生变为熟悉,晦涩变为易懂,遥远变为亲近。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文言文。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
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男女生分读。
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生动诙谐的情境化语言,身临其境的再造想象,激情投入的师生配合读,塑造了栩栩如生、鲜活饱满极富个性的
人物形象。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在比较中学习语言,感受古人遣词用语的精妙,感叹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生①读。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此句没能读出楚人的窘态)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生读得比较到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教者之乐也在其中了!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9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想听吗?
师:古时候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只门铃,便想把它偷来,他明明知道如果去摘门铃,铃就会“铃铃铃”地响起来。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就这样做了,可后来他仍被人发觉了,因为别人并没能掩着耳朵,仍能听得见铃声。
师:谁能说出这个小故事的名字?
生:掩耳盗铃
师:它是一则——
生:寓言
师:什么叫寓言?
生:能够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寓言两则》就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瞧吧!(课件展示)看,街上好热闹啊!街边的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与“盾”字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决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感受矛与盾这则寓言。
师:看过这则寓言后,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
生:想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教科书第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 ----2------3------
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和重读。听老师读好吗?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二回熟,大家不妨再试着读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注意停顿的地方,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导读课文
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一字一句地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另外 选出一句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生:活动------
师:你学会了什么?(小组汇报)
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师:文中有两个yu,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鬻指卖。誉;指夸耀。
师:他在夸耀什么呢?
生:矛和盾
师:他是怎样夸耀矛和盾的,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出示课件)
师:这两句话又是指什么意思呢?先说说前一句吧!
生:它在赞誉他的盾。
师:板书盾(画)它的盾怎样呢?
生:无坚不催
师:用一个词来说出商人口中盾的特点吧?
生:坚固
师:他的盾真好呀?老师都心动了,真想买一支呀,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商人又举起了一支矛。 这时他又是怎样誉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板书)
师:谁愿意解释这句话?
生:——————————————
师:用一个词概括矛很———锋利
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坚固的盾,这样锋利的矛,很难不让商人(自傲。自大。夸耀)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会以怎样的语气叫卖?
生:1————————2——————3————————
师:还谁想试一试。想读的一起读吧!
师:课文进行了到这里,谁愿意用自己的话为大家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师:集市上可真热闹呀!梦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他们听了商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师:你从书上哪句话知道的?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问这话的人真不简单哪,一下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他吗?
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一个秀气的小姑娘在问呢?
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在质问呢?
这是一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呢?
师:来大家一起来问他。
生:齐说
师:听到了旁人的质问,商人有什么反应呢?用原文回答吧!意思是?
师:学到这里谁愿意为全班同学讲讲这个小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得真棒,你能说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生:1——2-——3——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你会选择?(自相矛盾) 这的意思是。生(做事不实事求是)师板书。
四、语言积累、实践体验
师:同学们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吧!老师先读,同学们试着用/画出停顿,用。表示重读的字、词。
师:读,评生画的准确否?进行对比
师:你们是否也想感受其中的韵味?
生:齐读
师: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
指名背诵。
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吧。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背得真棒。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愿意为我们再现当时楚人买矛和盾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
(生表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能遇到这种事情呢?谁愿意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生1
生2————(教师适时表扬)
师:同学们,虽然说学习古文没有捷径,但是它有一定的方法让我们共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读(读熟古文)借(借助注释)理(理解古文)道(懂得道理)
师:今天的作业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
1。设计本文的广告词,以警示他人。
2。与家长合作,假如你是商人会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0
一、结合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冲突是什么意思?(板:矛盾)
2.“矛盾这个词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3.这两种古代兵器怎么就成了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在相应的地方做上注释或记号。
2.在读古文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难懂?(解决文中个别字的字音、字义)
3.文言文的朗读就要注意停顿和韵味,听范读。
4.读古文与读白话文有什么不同?
5.指导朗读。
三、反复朗读,理解寓言。
1.文言文地学习你有什么好方法?
2.出示学习古文的金钥匙(略)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4.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5.全班交流,重点感悟以下句子:
(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读句子,说理解。
2.从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呢?“誉”——夸耀。
3.他是怎样夸耀自己的盾和矛的?
4.假如现在你就是那个楚国人,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誉盾和矛?
(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听了这一番吆喝,的确引来了不少围观者,那结果有没有人买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创设情境引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三)“其人弗能应也。”
1.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2.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3.指导朗读。
四、熟读背诵,揭示寓意。
1.背背这则寓言:自由练读,配乐朗诵。
2.小组合作,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
3.评价表演,揭示寓意。
4.自相矛盾这种现象在我们的作文中有时也会遇到,出示学生作文中的病句加以修改。
5.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吗?举个例子。
6.谁来帮他们总结一下教训?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寓言的吗?
2.拓展韩非及《韩非子》资料。
3.作业设计:(1)向亲友复述《矛与盾》,聆听他们的体会。(2)用今天学习寓言的方法去学习《韩非子》中的《买椟还珠》,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有的学生答: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学生答……)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生答:《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我们都是怎么学习寓言的?(生答: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古代寓言两则》看看它们又告述我们什么道理。(生读文题)提问:读了文题,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古代”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和以前学习的寓言不同,本课是文言文。“寓言两则”说明课文里有2个小故事。)我们在六年级初已经接触过文言文,谁能说说怎么学习文言文的?(生答: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那么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学习寓言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1个小故事《矛与盾》。
相信许多同学课前已经读过这篇寓言故事了,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时用的兵器,矛是用来攻的,盾是用来挡的。)解释的真好!
二、熟读课文,读通读顺。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学生读。
师:字音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文。
3、师:同学们读的真认真! 4、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
三、自读自悟,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掌握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要读懂。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下面就请大家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自己学也可小组合作学,想想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本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自由学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在卖他的矛和盾,并且在夸耀他的盾坚固呢?
生:鬻” “誉。 “坚”。
师板书:盾——坚——莫能陷也
师:学的真仔细,假如现在你就是那个楚国人,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句话?
生:用吹嘘的语气。
师:你来试一试。
师:吹的还不够。想想生意人平时都怎么吆喝,(学生体会)再来试试。
生:手舞足蹈的读。(强调“莫能陷” )
师:你的盾真坚固呀!居然“物莫能陷”,(引导学生说出: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么好的盾,你们想不想买?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瞧把你们高兴的,这面盾这么好,那它的矛怎么样?
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板书:矛——利——无不陷也
师:你的矛真锋利,“于物无不陷”(教师强调“无不”引导学生说出: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也就是(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师:楚人用 “无不”这个双重否定词来夸耀他的矛锋利的很,是想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他可真精明。想不想当个精明的生意人?学生练读。自由读。
师:楚人这样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招来了不少围观者,结果,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人买)你是从文中那个地方读出来的?(第三句)
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的人说:用你自己的矛穿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教师板书:陷 何如?
师:问得好。让我们一起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问问他?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
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齐读课文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楚国人怎么样?
生:他非常愚蠢,非常可笑。
师:他愚蠢,可笑在哪里
生:说话过于夸张,最后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
生:言过其词,太吹嘘了。
生: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教师板书:自相矛盾
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谁能举例说说。
生:在菜市场,有个卖肉的人边卖边吆喝:“缺斤少两,断秤走人”。后来有一买主找到这个人,说他的肉差三两怎么办?结果卖肉人两眼发呆不说话了。
生:数学老师问:“这些题大家都会做了吗?”有些同学不会也说会。老师让他做题,他又说“只有一道题不会做”。
师:看来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谁来帮他们总结一下教训?(学生讨论)
生:说话要诚实,不要夸大其词。
生:说话要注意分寸。
生: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教师板书:说话 办事 实事求是
师:看来大家不仅把这则寓言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可真棒!让我们再次走进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吧!(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分角色读,表演读,诵读 。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读懂了《矛与盾》这则寓言。感受到了寓言故事的生动有趣,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课下,请同学们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板书设计:
盾——坚——莫能陷也
话
刺 何如?
矛——利——无不陷也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能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古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故事引入
同学们,最近老师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儿,想听听吗?我有一个侄子,喜欢跟别人打赌。我便教育他:“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他呢,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于是写下保证书,保证今后再也不随随便便和别人打赌了。这不,前天,我又遇见他了,一见面,我便问:“你现在改掉那个毛病了吗?”他拍着胸脯回答道:“改掉了,改掉了,不信,我跟你赌一瓶可乐。”
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我侄子的这种言行吗?(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一篇古文《矛与盾》[板书课题]
2、质疑、读题
谁知道这“矛”是什么?“盾”呢?
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
1、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打开书,明确学法
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习古文有哪些方法?
(多读、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同学们的方法真不少,今天,咱们就用其中的一种来学习。请看大屏幕,齐读学习方法。
出示:①读通古文,读准节奏。
②借助注释,理解意思先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老师是如何隔词断句的。
2、学生跟读
拿起书,轻声跟老师读一遍。
3、自由练读
想自己读一读吗?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读通,读顺,读准。
4、全班交流
谁愿读给大家听一听?
(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导读音字形,重点指导“物/莫能陷也。”)
[在学生读时板书“鬻”“誉”“吾”]
三、理解诵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非常流利了。接着,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次默读课文,同时静静地想一想,揣摩一下句子的意思。
2、同桌合作,相互说句意。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谁能跟大家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一句?
(结合学生回答,重点点拨:
这句话中,哪个字表示的是卖的意思。鬻
誉:夸赞。陷:穿透。弗能:不能。)
4、谁能连在一起,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文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6、同学们凭借注释,就自己读懂了古文,真了不起。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与矛的?[板:无不陷 莫能陷]
“无不陷”什么意思?“莫能陷”什么意思?
①请生读
楚人如此称耀他的货物,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洋洋得意、骄傲……)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这个集市里。现在,你就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围观的人。你能来吆喝吆喝你的盾吗?
②评价,再读
他的吆喝吸引你了吗?
③带动作,表演读
假如你手中就有一面盾牌,还有一柄长矛,你能带上动作,再来吆喝吆喝吗?(现在你们想买他的货物了吗?为什么?有不想的吗?为什么)
7、让我们再回到文中,围观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①看看插图,围观的有哪些人?(白发苍苍的老人,稚气的孩子……)
②你觉得这句话会是谁说的?你能用他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四、感悟明理
1、同学们真棒,读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听了这话,这楚人又是什么反应呢?(其人弗能应也。)
2、他为什么回答不出来了?
(如果他的矛穿透了盾,那他说他的盾“物莫能陷”就是假话;如果他的矛没有穿透他的盾,那他说他的矛“于物无不陷”就是假话。他的话前后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对了,这就是——自相矛盾 [板书]
五、背诵积累
1、一篇短文,几十个字,作者韩非子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来,把它背一背吧?
2、指导背诵。
全文一共四句。第一句主要写楚人如何夸盾。第二句主要写楚人如何夸矛。第三句写围观的人的质问。第四句写楚人不能回答。理清脉络再背,是一个背书的好办法。
3、练背。
4、检查、交流。
(师生齐背。教师引背。同位互背。指名背。)
六、读写结合
1、学习语文,我们就要多读多背,付出汗水,你们一定会收获甘甜的果实。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能用一句话写下这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吗?
(生交流)
2、同学们,你们说的各有特色,但我听得出,你们都明白了,咱们说话、做事得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真好,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这则古文。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寓言《矛与盾》。同学们不但读通了文章,弄懂了意思,明白了道理,还积累了下来。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古文,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继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
矛与盾
自相矛盾
无不陷 莫能陷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3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4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本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既是一则文言文,又是一则寓言。文言文同学们已是第二次接触,因而在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 ,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会5个生字,理解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让学生课前做好一些预习。课上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同学们学过的现代寓言的特点,自然引出古代寓言的特点——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再引出《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矛与盾》。课题一板书,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结合预习谈对作者的了解。
〈三〉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会答出“读通、读懂、读好”这一系列学习步骤,而这篇课文既是文言文、又是寓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故而要加入一个环节“读透”。师在这要巧妙点出,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法就是:读通—读懂—读好—读透。
〈四〉按四个环节进行学习,展示交流。
1、读通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接着指名读,再读,一直到读到正确、流利为止。因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然后再让学生谈整体感知,即主要讲什么?
2、读懂、读好
在此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结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读展示理解到的,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读透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读透,此时,我就围绕课后题“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及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题“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
〈五〉拓展
这一处,分两个小环节:一是“演一演”;二是“谈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举例说明。”
说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时,估计学生一下子想不出,师可做以引导。如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六〉小练笔
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补写,进行交流,评价,指引方向。
〈七〉作业
背诵,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美,积累语言。
五、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盾(坚)物莫能陷”,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附:
矛与盾
矛(利)————物无不陷
自相矛盾
盾 (坚)————物莫能陷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5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一、导入:
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看来,同学们有关寓言方面的真不少。今天啊,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寓言。
说起文言文,同学们可能马上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的两篇文章《两小儿辩日》、《学弈》。其实,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将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像《出师表》,《曹刿论战》,《岳阳楼记》等等,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矛与盾》就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板书:题目
二、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谁知道什么是矛?盾呢?
矛和盾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手势),那么围绕着矛与盾,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呢?
请大家打开书125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决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生读)字音咬得很准,谁还想读?不错。
古时候呀,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在电影或电视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古人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呀,往往会摇头晃脑,沉浸在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提示,再试着读读,注意读出韵味来。
请同学再读。
3、我们学习文言文 ,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还要读懂,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谁能来总结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结合注释 (2)反复朗读 (3)联系上下文
(强调自读自悟,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再去寻找帮助)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综合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全文一共几句话?(四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生先读再释义)
噢,我明白了,这个人在夸他的盾。
重点解释“者”
那,现在就请你来做一回卖盾的,夸一夸自己的盾吧!读第一句,师评价,这么夸,你买吗?(再读)一起夸?夸得好。“古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今有六二班同学卖盾,与王婆也不相上下,我看这盾啊,不愁没人买了。
2、那楚国人又是如何夸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谁读懂了?(生读,释义)
谁再来夸?
夸得真不错。来,咱们再来给楚国人壮壮声势,请男生夸盾,请女生来夸矛,看谁吹牛吹得好!师读前面部分。
3、同学们真会夸,现在呀,我已经被你们夸晕了,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买,我是买盾还是买矛呢?干脆,咱也动个心眼儿,先买了盾回去试试,如果真像他夸的那样好,我就再把矛也买回去,行,就这么定了。我可真要买了啊,我可掏钱了啊!(生谈观点)
唉呀!说的太好了!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经过同学们这一咬文嚼字儿,一下子就看出了破绽。这个楚国人呀,太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了,夸着夸着,夸大发劲儿了,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这时候啊,他还不知道自己出丑了呢!让我们质问质问他,让他清醒清醒吧!来看第三句。(不同同学读)
4、这楚国人被这么一问,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看第四句。谁读懂了?
我们再来看看图,瞧瞧这位楚国人的样子,仅仅是“弗能应“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此时的窘态吗?
5、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第一句话的意思,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完整地叙述一遍?
楚国人哑口无言,在声的人都笑了,同学们听了以后也都笑了,当然,这个笑呀,可不是认同的笑,而是什么笑呀?(嘲笑)。那我倒要问问你,大家在笑什么呢?(总结道理)
(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着边际、自相矛盾,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在说话的野外应多斟酌,多注意咬文嚼字,这样才能避免尴尬的发生)说说学习收获。
四、背诵小结
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仅反这则寓言读通了,弄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却向我们展示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得不佩服文言文 的凝炼之美。(板书)
同学们,学习古文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学以致用。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反复诵读,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最后,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教授的《心得全集》。在这部书里,介绍了于丹读过《论语》、《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浅显易懂,相信同学们读后会有所收获。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6
一、【课题】《矛与盾》(九年义务制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册)
二、【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 能借住注释读懂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能说出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那里
2、 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学会“鬻、盾、誉、吾”等生字
四、【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五、【教学课型】开放性、启发性
六、【教法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提问法,启发法 学法:语言品味法、感悟法
七、【教具】
模拟道具:矛和盾
ppt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寓言故事啊?
同学:有。
老师:有哪些?
同学: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老师:看来大家以前都学得不错,那通过以前学得寓言可以看到寓言有哪些特点?
同学:寓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那今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矛与盾》看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二) 默读课文,并注意文中的注释和注音
矛(máo) 盾(dùn ) 鬻(yù) 誉(yù) 吾(wù)
(三)闭上课文,回忆课文中的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四)理解课文意思
先理解句子的意思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4、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五)整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六)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个现代版的《矛与盾》
老师旁白:楚国有一个人,拿着他的矛与盾到集市上卖
同学甲(表演楚人):举着道具(盾)吆喝,说:我的盾是世界最坚固的,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 它。举着自己的矛说:“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同学已(表演路人):用你的矛去穿你的盾,会怎样?
老师旁白:那个人不能回答。
(七)评价学生的表演:表演的惟妙惟肖。
(八)通过学生的表演,同学觉不觉得那个买矛和盾的人很可笑,为什么可笑?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怎样的道理
(九)道理: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十)根据老师对文章的划法,大家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正确停顿,再体会一下文章的内容。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吗?写一篇小日记
九、【板书】
盾:坚,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矛:利,与无物不陷也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教学后记:
上一篇:《 明天,我们毕业》教学设计
下一篇:《出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