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示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 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谈话 (感动)
贝多芬 看:贫穷 (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 (激动)
记:曲子 (兴奋)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我总是喜欢坐下来,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放松心情,有时还产生无限的遐想,今天,老师就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曲子送给你们,想听吗?
播放《命运》交响曲分析旋律-----激昂
再-播放《致爱丽丝》
生谈感受,沉浸在音乐中;教师顺势指导:这就叫陶醉;分析旋律-----舒缓。
师:看来,今天我算遇到了知音,你们也对音乐有着强烈的热爱,的确,音乐中的旋律不同,也在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感受,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领悟音乐中的意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相信在这个传说中会带给你更深的体会,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板书:月光曲)
一、学文
生读文
师:读书时及时做好批注,是一种将文章读出要点和问题的好习惯。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会读书的人总会把一篇文章读成几句话,这就是文章的要点。
生:读出了课文的顺序,
师:学会读课文的顺序,也是学会写作的一条捷径。
贝多芬地点的转移:小路——走近茅屋——进茅屋——飞奔回客栈
事情发展顺序:盲姑娘弹琴——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弹第二首——记下《月光曲》
贝多芬心理变化:听到琴声疑惑——看到家境感动、激动——盲姑娘懂音乐更激动
师:同一篇文章抓住不同的顺序理解,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如果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来理解,能帮我们更好的分析课文,就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再读课文,有需要可求助小组同学(生读文,小组交流)
三、交流
注意倾听,当别人和你分析的是同一人物时,可做适当的补充,当别人说的和你不同时,可提出疑问,进行评价。
要点:盲姑娘 懂事:抓住“随便说说”理解
热爱音乐:这首曲子多难弹呀,要是……该多好啊!(生读出“多”的体会)
师:就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痴迷
生评价1、感觉2、抓“多”“总是”“要是”
师:一个“多”字却道出了盲姑娘对音乐无尽的热爱
懂音乐:弹得多纯熟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读出激动)
出示:一个 的人在 的情况下,对音乐如此痴迷、热爱,从中,我仿佛看到了她 。
皮鞋匠 作为哥哥,疼爱妹妹------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有责任感 --------为维持生活,日夜在修皮鞋
有礼貌 --------先生,您找谁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那当时感人的画面。同桌读,读出兄妹俩相依为命、对生活的热爱。
师:听了这兄妹俩真挚的对话,怎能不叫贝多芬心生感慨呢!于是,才让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了她想听的那首曲子。
贝多芬 关爱穷苦人民,有同情心
有才华、有礼貌
出示:一位 在 为 弹奏曲子。从中,我更体会到贝多芬 。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生:贝多芬被眼前的盲姑娘、皮鞋匠相依为命,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眼前的盲姑娘虽看不见东西却如此懂音乐,真是遇到了音乐中的知音,心中万分激动。
师: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皮鞋匠对妹妹的疼爱,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关爱和同情,是这真挚的爱充盈着贝多芬的内心,在万分激情中,才让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
这首曲子也一定在表达着贝多芬的内心,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皮鞋匠一起去想象其中的意境。(师读、配乐)
师:出示:想象的画面:
音乐的旋律:
贝多芬的心理:
引生理解:画面:月亮初升——越升越高——汹涌澎湃的大海
旋律:舒缓——渐强——激昂
心理:同情、感动、激动、不满、愤怒……(生读文)
师:音乐是心灵的迸发,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常常会被一些人或事物感动着,就会爆发出创作的火花,这就是灵感。让我们用心再次去想象、感受那人、音乐、月光交融在一起的美妙景象。(放音乐)生齐读
师: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总结升华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此时此刻,出示:贝多芬是幸福的,因为 ;
是幸福的,因为 ;
是幸福的, 。
师:是啊,无论贫穷与富有,无论健康与残疾,不要抱怨,只要心中常怀感恩的心,只要心中常有美好的追求,就会时时感到幸福,只要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就会时时创造幸福。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
师: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他创作出的音乐带给人类的却是幸福与心灵的震撼,同学们课前都找了好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要汇报,却不知说哪一点好,但我相信此时,再让你谈贝多芬,一定会有了新的体会,请课下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制成小册,名为“贝多芬与他的音乐”或“贝多芬——音乐与人生”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同情穷苦人民
盲姑娘 热爱音乐、懂音乐、懂事}爱
皮鞋匠 疼爱妹妹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3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月光曲》。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深邃、隽永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体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本单元意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让学生领悟到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品读《月光曲》的内容,细读贝多芬为何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乐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理解“幽静、倾听、纯熟、激动、陶醉”等词语
b、熟读并背诵第九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农远设备和资源应用,欣赏《月光曲》的意境。
b、抓住情境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段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贝多芬为兄妹作曲,理解贝多芬人性中的光辉,了解他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通过朗读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难点: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四)教具准备
农远设备和资源,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设计理念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体现“五主一辅”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农远资源的声像技术为辅助的原则,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音乐的欣赏,农村的学生只停留在表面,对国外音乐家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不能将音乐与生活联系,本课的教学是拉近学生和音乐距离的良好时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更要让他们懂得欣赏。
(三)教法
在教学中我利用农远资源的声像特点,采用“听、看、读的情境激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1、听音乐。通过倾听让学生走进课文。
2、看图片。通过欣赏让学生入情入境。
3、读文本。通过诵读品味让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品悟人物内心情感。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听曲、品文、悟情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人的情感之美。
(四)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者,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此为善教者。”想要成为“善教者”,必须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通过不同任务、不同目的的欣赏和朗读,让学生探究自悟。
2、质疑解难: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语境以及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内涵。
3、合作交流: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对比,加强比较朗读;通过批注交流,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三维目标和对教材的全面分析,我按照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实施既定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曲子,听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本课的导入从感性认知入手,教师利用农远声像资源,将课文中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文字以音乐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呈现,让学生的情感因受环境氛围的感染而产生变化,运用农远课件播放的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品读课文,知《月光曲》
《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兄妹俩在听到《月光曲》时的表现,并用圈划的方式区分出虚写和实写。同时出示课件,呈现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段落。其次,对照出示的课件,提出要求,找一找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写好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品读之后,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跟随着教师范读走近音乐的深处。
(设计意图:第二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语言文字,提升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感悟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的魅力,逐渐自主获得语言画面体现意境美的教学策略,我抓住“朗读”这一教学手段。通过农远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段落,让学生自由鉴赏,朗读品析,让学生在读和说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重点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结合课件的图片资源和文中的优美文字,抓住舒缓、曲折和高昂的语调,有层次性,入情入境地读。教师的课件配乐朗诵则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这也为下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三)精读课文,悟人性美
第三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的体现“五主一辅”的原则,此环节重点抓住,农远课件和互助合作训练的结合。通过合作实践探究新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被兄妹情感动品味亲情美
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贝多芬会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乐?此时教师创设情境,带学生精读课文。课件出示兄妹俩的对话,请同学对照课件练习分角色朗读,评析人物心理活动。
(2)遇知音而激动体会人性美
课件出示贝多芬弹钢琴的画面,盲姑娘入神的倾听,同时出示盲姑娘的对话,让学生自由读,揣摩盲姑娘的心情。进一步提出质疑,对话中哪里可见盲姑娘的心情?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来读一读课文。
(3)寻找环境描写欣赏月光美
此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各种方法都给以表扬和鼓励。最后引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第三环节着重让学生体会贝多芬人性中的光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学上需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剥丝抽茧。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运用课件突出妹妹的对话,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盲姑娘这里,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情的方法,分析盲姑娘因为家庭贫穷而艰难地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听到贝多芬演奏乐曲后的激动心情。农远课件的运用,是凸显人物内心变化的关键点,让学生一目了然,确保了人物内心探索的顺利和高效,从而也解决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此外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情境再现,主题升华
教师通过课堂小结梳理课文结构,再现月光曲的意境,升华课文主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乐曲包含的文化内涵,升华主题。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注意知识的回顾和情感的升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将文章片段一一串联,从整体的角度回顾课文。课文的结束再次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和画面,一边朗诵文中对应的句子。此时农远课件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整体回归,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新的感性高度。)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聆听《月光曲》,写出你想象的画面
2、课后搜集资料,认识贝多芬音乐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二选一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拓展课外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月光美
亲情美
人性美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月光美、亲情美和人性美将教学过程一一串联。既体现了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易于让学生接受。)
本课教学设计的教学重点,在于为学生再现《月光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画面只有借助农远多媒体课件才能呈现。农远设备和资源的运用拉近了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优势。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6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可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可是哥哥的话让我知道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择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知道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可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通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她正是他的知音啊!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姑娘脑海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贝多芬感情的涌动和倾泻。当音乐停了,贝多芬心情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体会着贝多芬的心情与创作的激情,可贝多芬已悄然离去。贝多芬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给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无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和美的感受。
当我真正走近了课文,才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月光曲》创作的根源。同时,我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贝多芬自己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他的这两句话更是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是呀,他为什么要为姑娘弹琴?一个音乐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怀着用音乐为穷人带来幸福感的心,才能驱使他为这个姑娘弹琴。当他遇到知音时,他如此的激动,他的内心世界怎样释放?只有音乐。
此外,我还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课后,我在不断反思一些问题。
1、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怎样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
通过读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子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通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通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角色。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必须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7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第二部分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前边的内容,盲姑娘爱好音乐,但音乐会的票价限制了穷人的喜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进屋弹琴,遇到了知音,受到感动,从当时的月光展开联想,弹奏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自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想象音乐旋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音乐的旋律中变化中推想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2、找句,认识中心句:
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中心句。/强调集体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对成果进行评价,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最后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读读画画:
课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把问题画出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说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贝多芬用乐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听得人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联想,感动《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开始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光靠老师的将是不行的,在课堂上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的读,尽情地说,尽情地问,大胆质疑,学生从中能体会、想象音乐旋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节奏:由慢逐渐到快,按键的力度,由轻逐渐到重,从音乐旋律的变化中推想,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但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太难,老师随时纠正,让学生组成两个的问题,还要指导学生能根据盲姑娘的神态和语言,来从中悟出些什么。
对教师而言,教学本身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对话过程应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陈述理由,去留意生活,大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 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思考;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
①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①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án tàn)朝着(chán zhào)
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4.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先总提,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1.语文作业本第1、2题。
2.比一比,再组词。
券( ) 括( ) 育( ) 键( )
卷( ) 恬( ) 盲( ) 健( )
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作业第3、6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a.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的不熟练。)
b.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他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不是的。“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他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
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
板书:第一首曲子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姑娘又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感情朗读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
(兄妹俩被美妙琴声所“陶醉”的词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己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好像看到景象的句子:好像“面对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也是写的《月光曲》的内容。仿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浪汹涌的大海。”)这些句子都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个词语来表明的? (好像、仿佛)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联想。)
(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四、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 运用回答课后1题中的几个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课堂作业。
1. 作业本第3、6题。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选词填空
幽静恬静
①这个地方环境十分( ),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欢一个人来这儿静静地看书。
②华姐性格( ),平时说话不多,就是笑,也是轻轻地。
清幽清秀
①杏梅同学中等身材,梳着两根短辫,人长得十分( )。
②淡淡的月光柔柔地洒下来,这江边的小树林里,似乎比白天更( )了。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个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体谅哥,安慰哥哥这复杂的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自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 (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 (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的还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他妹妹”,通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意思。)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第l 5题。
2。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3.布置课外阅读。(读语文选学读本第16课《马头琴的传说》)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9
一、课前聊音乐
师:同学们,今天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生1: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听课。
师: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
生2: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师: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板书:
音乐
生:发现了!
师: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3:我的心情很高兴。
生4: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生5: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师:音乐可以使人心灵愉悦。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
生:略。
师: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喜欢而充分投入。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二、引入新课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生1:略。
师: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生2: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生3: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生4: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生5: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师:我发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读中感悟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8、9、10三个小节。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哪些同学已经会读了,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指名学生读。)
师:其他同学也想来读一读吗?可以从这三个小节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
(生读,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师指名读。
师:哪位小评委愿意来评一评呢?
(师指名评。)
师:评的真好。你能读得更美吗?
师:你读得也挺不错的。哪些小勇士愿意来挑战他?师指名读。
师: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读读这一小节呀!
(生齐读。)
师:其他同学呢?你喜欢哪一小节呢?也来读一读。
(师指名读。)
师:这一小节这么长,你能读的这么流利。真的很了不起。其他同学也能来读一读吗?
(师指名读。)
师:同学们,在这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又是哪些句子呢!
(师指名读。)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觉得这一段文字特别美。其他同学也想读读吗,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也读出来呢?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
(生自由读。)
师:哪位小勇士能第一个站起来读一读的?
(指名读。)
师:你读的真好,能把你的体会跟大家说吗?
师:其他同学,你们体会到了吗?能不能也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呢?
(师指名读。)
师:听你读,老师也仿佛来到了波涛汹涌的海边,领略到大海的雄浑壮美。你能不能来当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低到高的。
(点评:多种方式的自读、指读、评读、赏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了对月光曲的理解和体验。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而读应该是这种语言实践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注重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理解,体验,和感悟正是体现阅读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乐欣赏
师: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想不想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想。
师: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丰富的联想。
板书:
联想
(打开页面,生欣赏月光曲。)
师:月光曲美不美啊?
生:美。
师:听着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描绘描绘。
师:哪位小勇士先来?
师指名答。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呀?
师:你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很强。谁还想来谈一谈吗?
师:听着你的描绘,老师也好象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实,所有美好的音乐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想不想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来读一读刚才那段文字呢?
生:想。
师: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喜欢读几遍都可以。
五、配乐朗诵
(师打开页面,生配乐朗诵。)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主意,不如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配乐朗诵,赞成吗?
(全体同学推荐一名同学配乐朗诵。)
师:你读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师:听了这么美的音乐,读了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变化着的呢?可以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来谈一谈。
板书:
情感
生:略。
师:是啊,所以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
(点评:到这儿为止,老师已经把“音乐、联想、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学生对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来自于老师的讲解,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声中领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联想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和情感的理解。整个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这种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着审美的乐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吗? )
六、联想起飞
师:好,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对音乐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想听吗?
生:想。
师:好的,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用心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可以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首音乐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调截然不同的哦!
(打开页面,生欣赏音乐──《步步高》。)
师: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生: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生: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们都在敲锣打鼓的庆祝新年。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吃年夜饭,有的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很高兴。
师:你的画面又有人又有物,还有声有色的呢!
生: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欢度泼水节,人们你泼我,我泼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师:真不错,你的描绘也很富有情趣。
生:我好象来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正围着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来到了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跳起了舞。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现了那样美好的画面了。
生:我好象看到了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在舞龙灯,舞狮子,鞭炮声震耳欲聋,五颜六色的烟花漂亮极了。
师:多么热闹的新年呀。老师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快乐了,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喜庆的画面。
……
师:听同学们这么一读,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字做适当的修改,小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点评:听着学生们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发言,我真的很激动。没想到学生对一段他们并不熟悉的音乐会理解得这么准确,感悟得这么深刻。我觉得当我们的教学触动了学生心灵的时候,他们封存的记忆被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被唤醒了;他们幽闭的心智被开启了;他们囚禁的情愫被放飞了。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课堂啊! )
七、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10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位于本单元第二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本文让我们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对话描写等,使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身;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为大家提供的详细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二、说学情
仅仅对于教材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合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记叙性的文章,对此类文本的特征已经有所掌握,所以在这一课中,主要是结合阅读课的课型特点,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去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方法的指导为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在ppt上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然后示范读,纠正字音。接着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明白文章所写的是什么内容,并概括《月光曲》谱成的过程。然后可以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们感受音乐之美,并且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深入研读
在深入研读这个部分,我会通过问题的引导、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了解,体悟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去品析关键的句子和段落,然后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物特征以及思想感情。赏析的重点设置为能够表现人物情感的一些语言描写的句子,比如:“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和“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这两句话,都是语言描写,这其中,表现了盲女的善解人意,表现了兄妹两人都能够为对方着想,也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出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关怀,以及因为音乐而拉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更加深入的文章主题的探讨,这一个部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贝多芬谱成《月光曲》时的心情,从而体会本文所想要表现得主题:关爱贫苦大众,热爱祖国和人民。
(四)延伸作业
延伸和作业的内容我都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进行安排。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带领学生总结文中所学,重申情感主旨,体会贝多芬的感情,然后训练学生表达,让学生以贝多芬的身份来写一段话,表达当时的感受,表达对兄妹二人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我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在写作能力方面让学生得到训练、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对比式,旨在将本节课的关键点清晰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路,因此对于本节课重点学习的“通过关键词语理解来体会文章思想情感”这一内容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
(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
(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兄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传说:贝多芬 盲姑娘
散步 想听
弹奏 入神 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 陶醉
记录
上一篇:《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
下一篇:《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