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安排说明的顺序
最好的说明顺序,就是最容易让人明白的顺序。
要使人易于明白,说明文可采取先总说后分说、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形式。“总说”就好比公园入口处安置的游览示意图或路标,看似无关紧要,可要是没有它,游客就难免走冤枉路,甚至还可能把最美的景致给错过了。“分说”就好比先给游客看过游览示意图,再选一条最便捷的路径带他们走一遭,把公园的美景逐一指点给他们看,解说给他们听,这样,游客自然就一览无遗了。
叶圣陶就是这样一个好“导游”。他在《苏州园林》中一开始就告诉“游客”:“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游客”一下子就记住了苏州园林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构图美。接着,这位尽责的“导游”又将这幅“完美的图画”的各个局部一一指点给大家:你们看,这园林要求的是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这是美术画的构图啊!那假山和池沼绝少人工的痕迹,野趣盎然;那树木花草俯仰生姿、错落有致。还有那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这就使画面有了立体感和纵深度。再往细处瞧!那阶砌旁的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窗门外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像不像画面上的几笔补白?那门窗上的雕刻,工细而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在自然之趣中又显出几分典雅华丽。还有建筑物的色彩,以浅淡为基调,与草木、花卉相映衬,使得画面既柔和素雅又清新明丽。听了这番介绍,“游客”自然是心领神会,“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学习安排说明顺序,要先想清楚说明的目的是什么,说明的目的不同,自然“总说”“分说”的内容(角度)和说明的顺序也就不同。
如果目的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总说”“分说”的内容就得围绕着发展变化进程的特征来写,各个“局部”就体现为一种“时间”关系,可采取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的说明顺序(以“时间”为序)。《中国石拱桥》的目的是要说明我国建造石拱桥的辉煌成就,自然就得选择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几座石拱桥,按照修建时间的先后,详略得宜地进行“分说”。
若解说的是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总说”“分说”的内容就要表现事物的位置、状貌特征,其“局部”势必体现为一种“空间”关系,就可根据各个“局部”的方位或形貌特征来安排顺序(以“空间”为序),如由近及远、由前而后、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由大到小(也可能相反)等。
为了阐明某些操作性过程(具体的做法),就要以操作步骤为内容,按承继关系安排顺序(以“程序”为序),产品使用说明书、工艺流程说明书等就是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此类说明可以取“条款式”,即按操作行为的先后标明序号,逐一加以解说,便于读者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以对事理性质、内涵的解说为内容,“局部”之间便相应地体现为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说”一般可以按照其因果、主次关系等来安排顺序(以“逻辑”为序)。《死海不死》就是既采用因果关系又采用主次关系来安排顺序的。先是作“由果及因”的说明:“死海不死”原因是“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死海形成的原因,一是传说中的“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二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真正的原因)。从整体上看又是作“由主到次”的说明:主要说的是死海不死和死海形成的原因,次要说的是死海的开发利用及死海的未来。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篇说明文中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交错的。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应视具体的说明需要而定。
对不同事物的说明,其目的不同,所采用的内容、顺序也就不同,这想必已很清楚;而对同一事物的说明,所确定的具体目的也可能不同,采用的内容、顺序自然也各不相同,这个道理同学们一定也能领会。
最恰当的说明顺序,就是条理清楚,能顺畅便捷地达到说明目的的顺序。
作文参考题目
1以学校为说明对象,写一篇有“总说”有“分说”而顺序适当的说明文。
提示:确定说明的目的是写好说明文的第一步。要是目的不清,必定“说而不明”。说明的目的清楚了,才谈得上说明什么和怎么说明。以学校为说明对象可选择的说明目的很多,要选择的说明目的应是读者最想要了解的。先征求父母或朋友的意见,然后确定你的说明目的,再考虑“总说”“分说”的内容和恰当的说明顺序。
2给本地的一处旅游景点或自然景观确定两个不同的说明目的,分别考虑如何“总说”,再明确“分说”的内容和顺序。
提示:试想,要是叶圣陶写《苏州园林》的目的是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史或苏州某一处园林建造的背景情况,在写法上是否要有所不同呢?说明本地某旅游景点或自然景观,先考虑确定哪两个说明目的为宜,辨析其中的差异,再考虑在各自的目的下该说些什么和应按什么顺序说,列出两篇说明文详细的写作提纲。
上一篇:30 诗歌五首
下一篇: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