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通用15篇)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1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 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2
(2003-01-02 10:51:14)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特别推重。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结交侯嬴的情形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想一想,从中表现了信陵君的什么精神?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宁陵县西北。
〔魏安(xī)王异母弟也〕是魏国安王同父不同母的弟弟。安王,名圉(yǔ)。,也写作“僖”。
〔薨(hōng)〕诸侯死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仁而下士〕心肠仁爱而且能够谦逊地对待士人。士,有才能的人。
〔士无贤不肖〕无论才能高的或是差的士。
〔归之〕归附他。
〔致〕招来。
〔不敢加兵谋魏〕不敢用兵侵犯魏国。谋,作侵犯的打算。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大梁夷门监者〕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夷门,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大梁,现在河南省开封市。
〔往请〕去问候。
〔欲厚遗之〕想多送他一些礼物。
〔置酒〕摆酒席。
〔从车骑,虚左〕带着车马,空着自己车上左边的座位。从,(车骑)随从,这里是使动用法。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
〔摄〕整理。
〔直上载公子上坐〕一直登上公子的车,坐在上位。坐,通“座”。
〔观公子〕看公子的态度。
〔执辔〕拉着马缰驾车。
〔市屠中〕肉市里。
〔愿枉车骑过之〕希望委屈您的车马,去访他。过,访问。
〔俾倪(pìnì)〕同“睥睨”,斜着眼睛看(表示旁若无人的高傲态度)。
〔故久立〕故意停留多时。
〔微察〕暗暗地观察。
〔宗室〕和国王同一个祖宗的贵族。
〔乃谢客就车〕才辞别客人(朱亥),坐上车子。谢,告别。
〔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
〔酣〕饮酒尽兴。
〔为寿侯生前〕到侯生面前,举酒杯为他祝寿。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
〔抱关者〕守门人。
〔不宜有所过〕不宜再访问谁。
〔故过之〕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
〔就〕成就,动词。
〔长者〕有德行的人。
〔邯郸〕赵国都城。
〔平原君〕原名赵胜。战国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三任赵相。相传有食客三千人。
〔壁〕驻扎。
〔让〕责备。
〔说王万端〕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
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得之于王〕从魏王那里得到帮助。
〔欲以客往赴秦军〕想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赴,舍身投入。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把自己要同秦军拼命的情况都告诉他。具,备、全。所以,表示原因。状,情况。
〔辞决〕辞别。决,通“诀”,离别。
〔勉之矣〕好好努力吧。
〔备矣〕够周到了。
〔莫不闻〕无人不知。莫,指代词,没有人。
〔曾无一言半辞〕连一句半句也没有。曾,竟。
〔失〕过失,错误。
〔曰〕这里还是侯生说。
〔无他端〕没有别的办法。
〔馁(něi)虎〕饿虎。
〔何功之有哉〕有什么用处呢?功,功用、用处。
〔尚安事客〕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
〔遇〕待。
〔屏(bǐng)人间语〕叫旁人走开,悄悄地说。屏,使人退。
〔兵符〕调动军队所用的符,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作虎形,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必要时对证。
〔卧内〕卧室。
〔如姬最幸〕如姬(魏王的妃子)最受宠爱。
〔力能窃之〕(她)有能力偷到。
〔如姬资之三年〕意思是如姬想为父亲报仇的念头存在心里已三年了。资,蓄积。
〔为公子泣〕对公子哭泣。
〔进〕献。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如姬愿意替公子出死力,这没有什么可说的。
〔顾〕只是。
〔诚〕副词,果真。
〔夺晋鄙军〕把晋鄙的军队夺到手里。
〔却〕打退。
〔五霸之伐也〕五霸一般的功业。伐,功业。
〔以便〕以求便利于。
〔即〕假使。
〔复请之〕(晋鄙)再向国王请示。
〔俱〕一同去。
〔唶(huòzè)宿将〕很有威势的老将。唶,本来是大笑大呼的意思。〔市井鼓刀屠者〕在市上宰杀牲畜的屠夫。鼓刀,动刀宰杀。
〔亲数(shuò)存之〕屡次亲自来慰问我。存,看问。
〔效命之秋〕出死力的时候。
〔数〕计算。
〔北乡自刭〕面向北方自杀。乡,通“向”。
〔屯〕驻扎。
〔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你单车(匹马)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
〔欲无听〕打算不听从。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勒兵〕检阅军队。
〔归养〕回家奉养父母。
〔解去〕解围而去。
〔存赵〕保存了赵国。
〔负(lán)矢〕背着箭筒和弓箭。,盛箭的器具,形状像竹筒。
〔先引〕先导,前面引路。这是隆重的礼节。
〔矫〕假托国王命令。
练习
一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 找出课文中描写信陵君与侯生各自言行的句子,说说两人的性格特点,并略作评价。
三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
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乃谢客就车
独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邪
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吾攻赵,旦暮且下
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无 士无贤不肖
独子无兄弟,归养
存 而公子亲数存之
遂救邯郸,存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3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
2 教学难点 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4 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 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
指导预习:
1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
2 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
敝衣冠:敝,坏、破旧。
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duó),估计。动词。
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侯生果北乡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
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
3 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
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
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
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
第3层:(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
第4层:(12自然段)写魏王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
研习新课
1 讲读第一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1)(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例如:“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因此”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
(1)提问: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明确: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提问: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
明确: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
2 讲读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
(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明确: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
(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略讲第4段: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
归纳指出: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功业。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
(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4)微察公子(暗暗地)
(5)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信陵君)
(6)往请,欲厚遗之(代侯生)
(7)公子怪之(代朱亥不答谢回拜)
(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亦(在主谓间,结构助词)
2 预习第三部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研习新课
1 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词含义:“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
(1)提问: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提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万般无祭,只好提到信陵君的姐姐,以求救兵,而信陵君“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始终不听。这一段描写,对侯生于危难之中巧设奇谋是一种衬托。
2 讲读第三部分第2层(7、8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可先写在小黑板上):
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单独)
②约车骑百余乘。 (套、备办)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不满意)
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表被动)
(2)提问:侯生向信陵君献了怎样的计谋?要求学生据课文内容复述献计经过,即“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一段。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信陵君与侯生几次见面时各自的言行:
(3)学生讨论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明确:①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②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提问:这两段侧重写谁?与表现信陵君有何关系?
明确:侧重写侯生,表现他出众的智慧和忠诚,但中心人物仍是信陵君,反映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表现他义勇的精神。文章通过人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 讲读第三部分第3层(9-11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三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①矫魏王令(假传)
②袖四十斤铁椎(袖里笼着,名词作动词)
③公子遂将晋鄙军(带领)
④公子与侯生决(辞别、告别)
(2)讨论归纳各段内容。
第9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取晋鄙军权的经过。整个过程验证了侯生料事如神。
第10自然段:交代救赵结果。(所述战争过程极为简略,这是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传统笔法,上承《左传》,下传后人,影响深远。)并以赵王、平原君衬托信陵君。
第11自然段,交代侯生“北乡自刭”与前文照应,至此情节结束。(本文窃符救赵的情节以侯生献策并誓言“北乡自刭”始,到此段而终。)
(3)提问: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让学生讨论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看法:
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刭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②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③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4 讲读第二部分第4层(12段)。
学生朗读后归纳:这段交代信陵君救赵后的处境,突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勇精神。
练习:
1 熟读课文,思考分析: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2 要求用讲故事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这一片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总结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与步骤
1 检查复习:
用故事形式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的片段。提示:学生讲故事时,一要注意情节的完整,二要有角色的语言,形象、生动。讲评时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评述。
2 提问: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
3 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学生分析信陵君和侯生的各自言行,说说两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答案参见“教参”179页)。
4 本文作者对“仁而下士”“义勇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我们对此如何评价?
略。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仁而下士”“义勇精神”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从目的不同去认识其作用。
练习:
1 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 将“自迎侯生”“窃符救赵”或其他片段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给学生作一些改编工作的指导)在课余时间排练,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附〕 板书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及“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铺垫)
公子(位显达贵) 侯生(位卑贫寒)
虚左、执辔 坐上、不让
引车、色和 入市 访友
色终不变 与客久谈
引为上坐、为寿 坐上坐
第三部分:信陵君窃符救赵。
椎杀晋鄙──情节高潮
信陵君却秦救赵——情节结局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4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介绍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2、教师读课文。
三、集中学习1—4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5—12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三、分析课文内容: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四、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五、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二)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5.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解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司马迁的文章,因此,本课不必再对作者及《史记》进行介绍,也不宜搞文本串讲,但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重要的文言词语仍然必须掌握。另外,作为相同体裁的最后一篇文章,教学时必须带有一定的总结性质,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第一条要求旨在于此。)
1.有条件的学校可先让学生观看话剧《虎符》录像片断或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信陵君的故事图片。如果没有现代教育设备,则可自制“战国形势挂图”,并通过挂图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一步骤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春秋“五霸”、战国“四君”(亦称“四公子”);秦赵长平之战;信陵君的悲剧人生等。
2.学生对照注解,通览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以及教师补充的词、句练习。(此步骤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师可补充如下词(多义词)、句(特殊句式)进行训练。
多义词辨析:
过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
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
如姬资之三年(他,代词)
之
此五霸之伐也(的,助词)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代词)
以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而,连词)
欲以客往赴秦军(用,介词)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因,连词)
特殊句式:
①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②请救于魏(介词结构后置)
③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兼语套用)
④为寿侯生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⑤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疑问句)
⑦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主谓结构作宾语、被动结构)
3.在通读的基础上,讨论每一段落的段意,然后搞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意与层次结构提示如下。
段意:
①信陵君身份;
②人物性格特点——仁而下士;
③结交侯嬴兼及朱亥;
④侯嬴为上客;
⑤秦围邯郸,魏惧不救,公子数请,魏王不听;
⑥侯生献计,如姬窃符;
⑦朱亥与公子俱行;
⑧朱亥椎杀晋鄙;
⑨公子夺军,却秦存赵;
⑩侯生自刭;
{11}公子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层次结构:
(1)①—②按照史传体例作概括介绍;
(2)③—④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
(3)⑤—{11}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过程。
4.学生诵读第3段和第6段,然后给文中的两个人物信陵君、侯嬴写评语。可分A、B、C三个层次作要求,A层要求各用一幅对联来概括,B层要求用四字短语来表达,C层则可用一般的说明性语言来表述。现将人物形象(性格)提示如下:
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
侯嬴: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忠心耿耿,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5.分小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有关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释,现将主要的看法提示如下:
(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将上述说法予以综合,认为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6.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他作品,概括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史传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提示如下: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7.综合素质训练(任选一项)。
(1)请以信陵君的身份给魏王写一封信,劝说魏王派兵救赵,并准备在班里朗读此信。
(2)选择“自迎侯生”“侯生献计”“如姬窃符”“杀将夺军”“高歌凯旋”等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作3分钟表演准备。
(解说: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是根据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愉快学习的原则。通过这些步骤,既可以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其语文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获。此外,这些步骤中,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步骤4和步骤7,更是通过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于诵读。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以课文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
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2.关于词义。
课文中有些词义至今仍有争议,需要进行点拨。
例如:“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一句,课文翻译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这说明,课文编者把“为”解作“替”,后省略了动词。我认为释为“今天我侯嬴帮助公子也够了”更妥当些。
再如“弃之降秦”中的“降”课文未注,一般学生都会理解成“投降”,但这显然有损平原君自己的形象,其实“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下”或“使落下”(读作jiàng),引申为“(被)攻下”,“降秦”就是“被秦攻下”的意思。
此外,如“从车骑”的“从”(一作后面跟着、随从,使动用法;一作驾、赶、带着),“摄敝衣冠”的“摄”(一作整理、整顿;一作撩起,后“衣冠”为偏义复音词,“冠”无义),(“如姬资之三年”中的“资”(一作出钱;一同咨,谋求意;现课文作蓄积),“欲以客往赴秦军”的“以”(一作“带着”;一作“用”;一作“与”)等都需要教师予以点拨。
3.关于结构。
本文大的情节结构容易掌握,但作者在大的情节结构中套着许多小的情节结构,这是作者匠心所在,学生在自读中可能会忽略其妙处。例如,作者在安排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设计了信陵君四见侯嬴的小结构,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其间又运用穿插的方式安排了如姬窃符和请朱亥两个虽小但十分重要的情节,使文章既结构完整,又详略得当,既考虑全面,又重点突出。
4.关于座次。
本文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使学生感兴趣也最困惑的当数其中的座次问题。为此,我们不妨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绘图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车马》(即原教材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此文提到,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车舟”),这根独辕上有挂马具的“衡”。战国时,驾小车的马,可以是两匹、三匹或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公子从车骑,虚左”,这意味着“左”是尊位。
那么中国古代是不是都以“左”为尊位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成语“旁门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
5.关于考验。
古代隐士贤人欲助有为之人,都要对对方进行一番考验(一般为三次),留下了许多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孔明考验刘备等等。本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三次考验。
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说法。“三试”的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
6.关于烘托。
烘托是史传文学的最常用的手法,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烘手手法一般有三种,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事件烘托事件,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谦恭;以魏王的持两端以观望来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次者的例子有: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以赵王与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嬴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解说:此处点拨基本上集中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点拨目的在于“引”,而不是“牵”,更不是“灌”,而且这种点拨应当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离开全文的教学作孤立的分析。)
1.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明确: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
明确:
可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信陵君善于用兵,这从他接管晋鄙军后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二是凭借侯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而二人之所以肯替信陵君出力,又源于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品格;三是得到如姬的帮助。偷得虎符,而这又是信陵君急人之困、有义有勇带来的结果。
3.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且告信陵君他是不会泄秘的。
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附:陈懿《读史漫笔》认为魏王怨恨,“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徐中行《史记评林》认为“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李贽《藏书·直节名臣》认为“田光以死激荆轲而匕首发,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何者?荆轲与太子本无相知之素,朱亥于公子亦无深交之分也。故侯生死而朱亥决矣”;朱东润认为,侯嬴预料信陵君处于必死的境地,而“侯为宾客,有从死的义务”;还有人认为,他以“北乡自刭”来报答信陵君,以减轻或转移信陵君负魏的过错,更表现了他一诺千金的品格和以死相报的义气。)
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相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劝阻侯嬴轻生死,重信诺的行动。相反,他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4.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此题也可问:该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
明确:关于信陵君的为人(主要从“窃符救赵”一事中来分析)可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信陵君“急”的是“姊之困”,而不是“魏之困”,这称不上“义”,他置魏国面临被秦军“移兵而击之”的危难于不顾,先“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后又私盗兵符,矫杀晋鄙,这算不上“勇”。但如果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我们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过秦论》中明确指出,六国对付秦国的基本策略是“约从离衡”,赵国“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上都是“约从离衡”,维护了六国的根本利益。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么“从散约离”,丧权辱国,那才叫不仁不义。
5.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明确: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效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②同是“士为知己者死”,但在性质上也有差别,象程婴、专诸等人,仅为了某一个主子的私人利益去拼命,所反映的只是个人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卖、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嬴、朱亥与信陵君虽然也有报知遇之恩的思想,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是主奴关系,并且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共同为保卫国家而效力的。因此,较战国时期其他人物高出一筹。
③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解说:这里设计的五道思考题,都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答案(我们提供的只是参考解答),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或者能说出某中某些道理,都要予以肯定,以此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尽管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趣味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训练价值,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不宜面面俱到,而应选择其中的一两个问题,供学生辩论之用。只要能够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5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好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好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写作方法】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资料窗】
关于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好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信陵君为何厚待侯嬴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史记》人物传记名篇之一。文中写信陵君听说魏国有一个叫侯蠃的穷隐士,立刻去用财物接济他,遭到谢绝后,对侯嬴很是器重,“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其礼遇之高,不仅表现在赴会的宾客地位,“皆魏宗室将相宾客”,更表现在魏公子信陵君对侯嬴态度的谦恭上。侯嬴提出要公子“枉车骑”去拜访在市中当屠夫的朋友朱亥,公子就“引车入市”,在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以及家中客人“待公子举酒”的惰况下,耐心等着侯赢与朱亥谈话。在宴席上,公子将侯嬴向魏国的头面人物一一加以介绍,“酒酣之际”,又特地走到侯嬴面前,举起酒杯为他祝寿。一般认为,这段描写,是公子好客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不以富贵骄士”的品质。诚然,这段描写确能突出信陵君的性格,又为后文的“窃符救赵”张本。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信陵君如此厚待侯嬴的内心深处,还有一层不宜说出的用意,即借厚待侯嬴,制造一些好士的广告效应。
信陵君生活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以逐鹿中原,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养士之风,养士的数量以及士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一个标准。魏国就是因为信陵君“贤,多客”,诸侯才不敢“加兵于魏十余年”。因此,士的身价大增。如何将优秀的人才延揽到自己门下,已成为统治阶级认真考虑的问题。统治阶级内部,也必然存在着争夺士的激烈斗争。侯嬴为信陵君所知的时候,年七十,
已是“中寿”,到了被秦穆公视为“尔墓拱矣”的年令,而才华又不外露,无一功一业可作引起信陵君重视的资本。信陵君“往请”,“欲厚遗之”,这样的礼遇已足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品德,即使侯嬴谢绝,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帮助他,而至于要“置酒大会宾客”,“待客坐定”,才亲自驾车带人去请侯嬴,让侯嬴坐上座,又在魏宗室将相宾客面前“遍赞”,似乎未免小题大做,过于张扬。当然,侯嬴后来在“窃符救赵”中所起的作用,确实可称得上是奇士,但当时才华并未外现,信陵君内心里并没有特别地看重侯嬴,这可以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证明。信陵君在平原君的多次求救下,为了获得魏王同意出兵救赵,曾请“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宾客辩士”并称,恐怕人数不在少,这其中却没有侯嬴。最后无可奈何,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召集门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么一个重大的决策,事先也未跟侯嬴商量,只是在率车队出发经过夷门时,才顺路去拜访侯嬴,目的不过是告别,希望从侯嬴那里获得“一言半辞”的安慰,并无其他的要求。由此可见,魏公子当初的用意,不过是想借厚待侯嬴,扬自己好士的名声,让天下人知道,侯嬴这样年老无多大名气的“隐士”,都能受到信陵君如此的礼遇,天下有才能之士,谁不跃跃欲投于魏公子门下?这也是燕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之意。郭隗如此受尊重,“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果然,后来士争着“趋燕”。魏公子的用意,司马迁也非常明白。在信陵君去看侯嬴,“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而侯嬴仅说了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引起信陵君的不快时,借信陵君之口,说出了厚待侯嬴的良苦用心;“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大莫不闻”。看来,使“天下莫不闻”,正是魏公子要达到的效果,如真正完全是出于对侯嬴个人的尊重,便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这种效果,侯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信陵君手中的广告牌。
侯嬴修身洁行数十年,凭多年的阅历,岂能不明白信陵君的内心?所以魏公子驾车“虚左”以待,他也就“当仁不让”,“直上载公子上坐”,从而也就有了后面要求公子“枉车骑”访问朱亥,和朱亥在集市中大侃,而将信陵君晾在一边的惰节。侯嬴这样做,固然有投其所好,加大公子“仁而下士”炒作效应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有借此“微观”公子的目的,看公子待士究竟多大的诚意。魏公子“颜色愈恭”,“色终不变”,经受了侯嬴这一考验。如果说侯嬴在此之前的行为不过是逢场作戏,至此才真正为公子“不以其富贵骄士”所折服,有了为公子驰驱效力的想法。这一点,侯嬴也坦率地对公子表示过,“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以观公子”,是“以之观公子”的省略,侯嬴的行为,“观公子”是其真正目的,“为公子”尚在其次。尽管如此,信陵君终究还是赢得了侯嬴的心。
说信陵君把侯嬴当作广告牌,并不见得有损信陵君的形象。信陵君对侯赢的谦恭,在市民前为侯嬴“执辔”,终究不是一般的“公子”所能做到的。当时养士名气最大的战国四君子中,据司马迁评论,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太史公自序》)究其原因,恐怕还在养士的目的上。司马迁认为,“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这一段话,道出了信陵君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三公子养士、待士的不同之处。“存魏”心切,所考虑者必深,也就很少顾及个人的得失了,唯其如此,难怪司马迁在四公子中最推崇信陵君,特地亲往魏都大梁废墟,叩问其遗事,为之感慨唏嘘不已。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6
目的要求
一 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以死报知己的思想感情及他超凡出众的智慧。
二 了解本文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一 学习要点首先是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之中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侯嬴,必须认识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以侯嬴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下士,以侯生在紧急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形象。
二 学习难点是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评价。信陵君窃魏王兵符,然后“矫魏王令”“椎杀晋鄙”夺取兵权,有人认为是“目无君主”,只是为了个人姻亲而不是从赵魏利益出发。对这个问题,要分析战国末期六国的形势,认识救赵既是救魏也是救六国,从而认识信陵君这一行为的正确性。
三 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也可能难以理解。侯嬴为什么要自杀?要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认识侯嬴是要以死报知己,并用这种行动激励朱亥小心在意务必成功,并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抗秦救赵的决心。
写作背景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士”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辩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作者简介
《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民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任父职,为太史令,能够有机会读尽史官所藏图书,为他后来写《史记》作了充分准备。后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籍《太史公书》,即后称《史记》的写作工作。这部著作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代史学有深远影响。其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儒学颇有相异之处。其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描写,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特别擅长从正面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
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
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
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
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
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
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
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
主题思想
课文记述信陵君礼遇隐士侯生,屠者朱亥的事迹,和依靠他们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和“能急人之困”的品德,同时表现出侯生等的智慧、勇敢和为知己献身效命的精神。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
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
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
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
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
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
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
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
写作特点
以情缀文
鲁迅先生说,《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字学史纲要》)。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可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公子与魏王赌棋的故事。说“赌棋”,却又不讲二人棋艺高低、赌注大小、胜负如何,很明显,这些与塑造公子的形象、表现作者的感情关系不大。太史公紧紧抓住不放的是,在“北境传举烽”的危急关头,兄弟二人的神情动作。尽管这个故事总共才一百来字,作者还是剥茧抽丝般地写了魏王的“释”、“恐”、“惊”、“畏”,公子的“止王”、“复博”和从实相告。魏王的胆小无能、心胸狭窄,公子的贤能沉着、襟怀坦白,无不跃然于纸面。
全文不枝不蔓。公子一死,文章理应结束,可是,作者却又横添上两节文字。一节写公子死后,秦如何“攻魏”、“拔二十城”、“虏魏王”、“屠大梁”;一节写高祖对公子的敬佩,“常祠公子”,“为公子置守冢五家”。这里形象地告诉人们:公子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公子又是光耀后代、万世景仰的 一颗明星。根据金圣叹的说法,这首尾两处分别运用了“弄引法”和“獭尾法”。所谓“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读第五才子书法》)作者所以运用这两种写法,则完全是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开头的一个故事是公子的第一个亮相,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爱憎,鲜明的褒贬,为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最后两节文字,是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潮水的余波,是完成公子形象的最后一笔。
作业 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 选出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釐(xī) 俾倪(pìnì) 同“睥睨”,斜着眼睛看使辙交驰(zhé) 车行之轨
B 北乡自刭(xiàng) 同“向” 馁虎(něi)饿都督诸路军马 宋代行政建制名称。
C嚄嚄(huòzè) 大笑大呼,指此威势 勒兵(lè)整顿、治理 矫杀(jiǎo) 假托王命
D韊矢 (lán) 箭筒和弓箭 缙绅 代指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 留军壁邺 驻扎
2 注释加点的多义词
3 下列加黑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①公子往,数请之
②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欲求将军报其父仇,莫能得
⑤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⑧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A ①②⑤⑥ B ③⑧④⑦
C ①③④⑤ D ①④⑤⑧
4 选出“所”字用法相同的两顶( )
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语言运用
1 翻译下列各句,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何功之有哉?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 解释加黑的词,指出用法特点
①公子怪之
②且公子纵轻胜
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④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3 古文中常用“曰”、“言”、“云”领起所说的话,据此,可在其后点冒号、前引号,再据文意确定后引号的位置。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
注:“攘”,偷。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问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1)之所能,而加之以(2)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箭的末端)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孔子家语》)
1 解释加黑的词
以(1):
以(2):
及:
于:
括:
羽:
镞:
砺:
2 翻译加红的句子,说明句式特点
①汝何好乐?
②吾非此之问也。
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④其入之不亦深乎?
3 用你自己的话概括子路“受教”的内容
二、翻译下面一段话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史记》)
附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
1 D(韊,盛箭的器具,不包括弓箭)
2
①头;方;理由;办法;正
②为……而急;使……急,逼迫;急难之事(形→名);紧急;急忙
③估计,考虑;考虑之事;尺码;同“渡”;量;法度
3 D 4 BD
二、
1
①有什么用处呢?宾语前置
②公子能够解救别人困难(的精神)表现在哪儿呢?谓语前置
③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厉害)?省略谓语句
2
①以……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轻视,形→动
③使……立,动词的使动用法④从袖中拿出,名→动;椎击,名动
3 曰:“者,曰:‘道。’曰:‘之,鸡,年,已。’义,矣,年?”
阅读思考
一、
1 凭;把;赶得上;到;削出箭尾(名→动);装上羽毛;装上箭头;磨得尖利
2
①你爱好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②我不是问这个。宾语“此”前置
③由此看来,还要什么学问呢?宾语前置
④那不是会射得更深吗?反问句
3 学问、知识会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
二、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7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 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8
------------------------------------------------------------
【自读导言】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5.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解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司马迁的文章,因此,本课不必再对作者及《史记》进行介绍,也不宜搞文本串讲,但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重要的文言词语仍然必须掌握。另外,作为相同体裁的最后一篇文章,教学时必须带有一定的总结性质,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第一条要求旨在于此。)
【自读程序】
1.有条件的学校可先让学生观看话剧《虎符》录像片断或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信陵君的故事图片。如果没有现代教育设备,则可自制“战国形势挂图”,并通过挂图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一步骤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春秋“五霸”、战国“四君”(亦称“四公子”);秦赵长平之战;信陵君的悲剧人生等。
2.学生对照注解,通览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以及教师补充的词、句练习。(此步骤最好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师可补充如下词(多义词)、句(特殊句式)进行训练。
多义词辨析:
过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
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
如姬资之三年(他,代词)
之
此五霸之伐也(的,助词)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代词)
以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而,连词)
欲以客往赴秦军(用,介词)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因,连词)
特殊句式:
①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②请救于魏(介词结构后置)
③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兼语套用)
④为寿侯生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⑤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疑问句)
⑦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主谓结构作宾语、被动结构)
3.在通读的基础上,讨论每一段落的段意,然后搞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意与层次结构提示如下。
段意:
①信陵君身份;
②人物性格特点——仁而下士;
③结交侯嬴兼及朱亥;
④侯嬴为上客;
⑤秦围邯郸,魏惧不救,公子数请,魏王不听;
⑥侯生献计,如姬窃符;
⑦朱亥与公子俱行;
⑧朱亥椎杀晋鄙;
⑨公子夺军,却秦存赵;
⑩侯生自刭;
{11}公子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层次结构:
(1)①—②按照史传体例作概括介绍;
(2)③—④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
(3)⑤—{11}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过程。
4.学生诵读第3段和第6段,然后给文中的两个人物信陵君、侯嬴写评语。可分A、B、C三个层次作要求,A层要求各用一幅对联来概括,B层要求用四字短语来表达,C层则可用一般的说明性语言来表述。现将人物形象(性格)提示如下:
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
侯嬴: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忠心耿耿,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5.分小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有关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释,现将主要的看法提示如下:
(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将上述说法予以综合,认为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6.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他作品,概括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史传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提示如下: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7.综合素质训练(任选一项)。
(1)请以信陵君的身份给魏王写一封信,劝说魏王派兵救赵,并准备在班里朗读此信。
(2)选择“自迎侯生”“侯生献计”“如姬窃符”“杀将夺军”“高歌凯旋”等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作3分钟表演准备。
(解说: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是根据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愉快学习的原则。通过这些步骤,既可以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其语文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获。此外,这些步骤中,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步骤4和步骤7,更是通过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读点拨】
1.关于诵读。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以课文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
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2.关于词义。
课文中有些词义至今仍有争议,需要进行点拨。
例如:“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一句,课文翻译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这说明,课文编者把“为”解作“替”,后省略了动词。我认为释为“今天我侯嬴帮助公子也够了”更妥当些。
再如“弃之降秦”中的“降”课文未注,一般学生都会理解成“投降”,但这显然有损平原君自己的形象,其实“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下”或“使落下”(读作jiàng),引申为“(被)攻下”,“降秦”就是“被秦攻下”的意思。
此外,如“从车骑”的“从”(一作后面跟着、随从,使动用法;一作驾、赶、带着),“摄敝衣冠”的“摄”(一作整理、整顿;一作撩起,后“衣冠”为偏义复音词,“冠”无义),(“如姬资之三年”中的“资”(一作出钱;一同咨,谋求意;现课文作蓄积),“欲以客往赴秦军”的“以”(一作“带着”;一作“用”;一作“与”)等都需要教师予以点拨。
3.关于结构。
本文大的情节结构容易掌握,但作者在大的情节结构中套着许多小的情节结构,这是作者匠心所在,学生在自读中可能会忽略其妙处。例如,作者在安排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设计了信陵君四见侯嬴的小结构,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其间又运用穿插的方式安排了如姬窃符和请朱亥两个虽小但十分重要的情节,使文章既结构完整,又详略得当,既考虑全面,又重点突出。
4.关于座次。
本文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使学生感兴趣也最困惑的当数其中的座次问题。为此,我们不妨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绘图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车马》(即原教材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此文提到,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车舟”),这根独辕上有挂马具的“衡”。战国时,驾小车的马,可以是两匹、三匹或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公子从车骑,虚左”,这意味着“左”是尊位。
那么中国古代是不是都以“左”为尊位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成语“旁门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
5.关于考验。
古代隐士贤人欲助有为之人,都要对对方进行一番考验(一般为三次),留下了许多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孔明考验刘备等等。本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三次考验。
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说法。“三试”的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
6.关于烘托。
烘托是史传文学的最常用的手法,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烘手手法一般有三种,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事件烘托事件,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谦恭;以魏王的持两端以观望来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次者的例子有: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以赵王与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嬴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解说:此处点拨基本上集中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点拨目的在于“引”,而不是“牵”,更不是“灌”,而且这种点拨应当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不应当离开全文的教学作孤立的分析。)
【自读思考】
1.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明确: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
明确:
可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信陵君善于用兵,这从他接管晋鄙军后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二是凭借侯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而二人之所以肯替信陵君出力,又源于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品格;三是得到如姬的帮助。偷得虎符,而这又是信陵君急人之困、有义有勇带来的结果。
3.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且告信陵君他是不会泄秘的。
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附:陈懿《读史漫笔》认为魏王怨恨,“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徐中行《史记评林》认为“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李贽《藏书·直节名臣》认为“田光以死激荆轲而匕首发,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何者?荆轲与太子本无相知之素,朱亥于公子亦无深交之分也。故侯生死而朱亥决矣”;朱东润认为,侯嬴预料信陵君处于必死的境地,而“侯为宾客,有从死的义务”;还有人认为,他以“北乡自刭”来报答信陵君,以减轻或转移信陵君负魏的过错,更表现了他一诺千金的品格和以死相报的义气。)
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相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劝阻侯嬴轻生死,重信诺的行动。相反,他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4.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此题也可问:该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
明确:关于信陵君的为人(主要从“窃符救赵”一事中来分析)可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信陵君“急”的是“姊之困”,而不是“魏之困”,这称不上“义”,他置魏国面临被秦军“移兵而击之”的危难于不顾,先“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后又私盗兵符,矫杀晋鄙,这算不上“勇”。但如果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我们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过秦论》中明确指出,六国对付秦国的基本策略是“约从离衡”,赵国“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上都是“约从离衡”,维护了六国的根本利益。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么“从散约离”,丧权辱国,那才叫不仁不义。
5.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明确: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效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②同是“士为知己者死”,但在性质上也有差别,象程婴、专诸等人,仅为了某一个主子的私人利益去拼命,所反映的只是个人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卖、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嬴、朱亥与信陵君虽然也有报知遇之恩的思想,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是主奴关系,并且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共同为保卫国家而效力的。因此,较战国时期其他人物高出一筹。
③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解说:这里设计的五道思考题,都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答案(我们提供的只是参考解答),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或者能说出某中某些道理,都要予以肯定,以此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尽管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趣味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训练价值,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不宜面面俱到,而应选择其中的一两个问题,供学生辩论之用。只要能够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就算达到教学目标 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9
刘刚
教学重点:⒈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写法;
⒉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⒋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心理渗透点:⒈遇事能冷静处理,不急不躁的品格;
⒉培养自信,体验成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信陵君、候生的性格特点
二、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⒈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⒉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⒊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⒋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⒌归纳学生观点: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三、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讨论归纳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⒈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⒉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⒊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⒋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⒌结构式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四、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⒈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学生甲:侯嬴“北乡自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第二,中考虑到将来东窗事发,魏王如果怪罪下来,他一定难逃死命,与其将来被开刀问斩,不如现在为节义而死,还能留下一世美名,至于劝阻,那是因为信陵君以前劝过侯嬴但是没有劝住。
学生乙:侯嬴“北乡自刭”是不想与信陵君阴阳相隔,因为信陵君在救赵以前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从后文他让士兵回家的做法可以看出这一点。信陵君看出了侯嬴的良苦用心,因此没有劝阻侯嬴。
学生丙:侯嬴“北乡自刭”是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表现,无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否成功,他都不会独存于魏。因为如果信陵君救赵成功,肯定不为魏国所容,他肯定会留在赵国,而侯嬴自己一个人留在魏国也没有意思。如果信陵君救赵失败,侯嬴肯定不会一个人留在魏国苟活于世。信陵君很了解侯嬴的为人,知道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故没有劝阻。
教师补充: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信陵君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⒉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学生甲: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他是一个叛徒。首先,他身不应该背叛魏王私调魏国大军去做一件无益于本国的事情;其次,为人臣子,不能报效祖国反而做了违背国君之事,事后他就不应该留在赵国苟且偷生,而应该以死来向国君谢罪。
学生乙: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首先,信陵君杀死晋鄙并非出自个人情感、个人道义,而是以大局为重,拔兵救赵实际上是救六国,从另一种意义上是救魏国,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政治远见。而杀死晋鄙是不得得已而为之,从文中“于是公子泣”“晋鄙嚯咋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说明信陵君在杀晋鄙之前已经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而杀晋鄙是别无选择的做法。
学生丙: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我们不应将信陵君神化,信陵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远见。如果他有远见,那么在出发前他就应当在窃符之前对魏王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其次,信陵君是热血男儿,他的举动在特定的条件下成功了;如果信陵君失败了,我们会说他有远见吗?
学生丁: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他在“说王万端”的情况下,他欲率门客与赵国共存亡,在偶然中得窃符救赵之计,虽说这是违背魏王命令,但这也是救赵的最好方法。他能养门客3000人,并能推贤任士,这也是他的领导才能。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
⒊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甲: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尽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学生乙: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而为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对我们当前的高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学生甲:信陵君从大局着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们复习备考应该不拘泥小事中,不要被生活中的一些不快搅乱了自己的心情,而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也就是抓住最后的90多天时间,一心一意迎接高考,服务于高考。
学生乙:我们应该学习侯嬴善于用智谋取胜的策略。侯嬴知道不能通过武力夺取兵权,就用智先骗取虎符,而后让朱亥强行夺权,椎杀晋鄙,从而解除了赵国之围。高考备考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凭苦学——这种“勇”,更要动脑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巧学——这种学习中的“谋”。
学生丙:我觉得侯嬴遇事冷静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要做到急而不乱,这样学习效率还会高一些;在平时考试甚至是高考时,保持平常心尤为重要。因为高考不仅是对我们智力因素的检测,而且是对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检测,谁赢得了非智力因素的胜利,谁就赢得了高考。
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得较为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并且能够恰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紧张的高三复习备考中,该文的学习起到了缓解备考压力、激励斗志的作用。
2004-03-22
[1]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10
山东单县一中 初凤平 邮编:274300
一、常识填空:
1、战国四君子指的是: 。
2、课文中心:本文主要写了信陵君 的始末和 的情形,表现了信陵君 的谦逊作风和 的义勇精神。
二、生字练习:给加点字注音。
薨( ) 嬴( ) 羸( )弱
厚遗( ) 车骑( )
执辔( ) 睥( )睨( )
游说( ) 车百乘( )
譬( )若 馁( )虎 自刭( ) 矫( )杀 数( )存之
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上坐( )
2、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
3、辞决而行( )
4、北乡自刭( )
5、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
四、 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 )
2、皆谦而礼交之( )
3、公子从车骑( )
4、虚左( )
5、故久立公子车骑( )
6、北救赵而西却秦( )
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 )
8、却秦存赵 ( )
9、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五、一词多用:
1、就
A、然欲就公子美名( )
B、乃谢客就车( )
2、独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B、独不怜公子姊邪( )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 )
C、海不择其大,故能就其深( )
D、还来就菊花( )
E、臣请就汤镬( )
F、若无罪而就死地( )
3、辞
A、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B、无一言半辞送我( )
C、不辞辛苦( )
D、停数月,辞去( )
4、下
A、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
B、吾攻赵,旦暮且下( )
5、存
A、而公子亲数存之( )
B、遂救邯郸,存赵( )
6、坐
A、公子引侯生上坐( )
B、王曰:“何坐?”曰:“坐盗。”
7、无
A、士无贤不肖( )
B、独子无兄弟( )
六、解释词的古今义:
1、遍赞宾客。 赞:古义 今义
2、公子颜色欲和。 颜色:古义 今义
3、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古义 今义
七、判断文言句式:
1、此人力士。( )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
3、为大梁夷门监者( )
4、秦,虎狼之国( )
5、而如姬最幸( )
6、如姬父为人所杀( )
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
8、请救于魏。( )
9、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
八、解释加点的词:
1、不敢以( )其富贵骄( )士。 2、致( )食客三千人
3、欲厚遗之( )
4、侯生摄( )敝衣冠
5、愿枉( )车骑过( )之
6、乃谢( )客就车
7、公子引( )侯生上座8、侯生因( )谓公子曰
9、市人皆以( )嬴为小人( )
10、吾攻赵旦暮( )且( )下,而( )诸侯敢救者,已拔( )赵,必移兵先击之 11、使人止( )晋鄙,留军壁( )邺 12、安( )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13、让( )魏公子
14、公子勉( )之矣 16、吾所以( )待侯生者备矣
17、何功之( )有?
18、尚安事( )客
19、以是( )知公子恨( )之复返也
20而如姬最幸( )
21、如姬资( )之三年
22、无所辞,顾( )未有路耳
23、此五霸之伐( )
24、此乃臣效命之秋( )也
九、句子翻译: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富贵骄士。
2、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4、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5、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6、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7、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十、名句默写:
1、亲朋无一字, 。 ,凭轩涕泗流。
2、去时里正与裹头, 。
3、花径不曾缘客扫, 。
4、 ,乾坤日夜流。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本文布局看起来不难理解,学生凭直观即可将它划为三个部分;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布局,这跟史传的要求有什么联系,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而讲清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史传体裁的特点是很有益的。史传体裁是高中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学生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学习过若干篇史传,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能算是过分。
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
第二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段,诵读第3段。
第三课时——阅读5、6段,诵读第7段。
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做课后练习。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
2.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
(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
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
①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②今日嬴之为(wé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③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④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ù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⑤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⑥屏人间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⑦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课后作业 。
1.归纳各段大意。
2.准备诵读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
(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3.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
①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②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三、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2.给第3段划层次。
提问学生:
①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
②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
③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
划分为三小层:
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
②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
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
③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
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
重点是诵读第2、3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4.练习诵读第4段。
四、课后作业 。
1.熟读第3、7、8三段。
2.准备复述窃符救赵始末,要求用自己的话,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3.思考以下问题:
①侯生对救赵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为什么待“公子之还”才说?
②信陵君说“我岂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1.背诵第3段。
2.复述窃符救赵始末。
二、阅读第5、6段。
要求弄清两点:
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三、诵读第7段。
1.诵读的准备。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②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③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
然后划分层次:①信陵君辞决侯生;②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③计成。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2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
四、课后作业 。
1.背诵第3、7段,熟读第8段。
2.思考:①从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可以看出什么?②从朱亥所主的话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③侯生为什么决定“自刭,以送公子”?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检查第3、7两段中的重点部分(略)。
二、诵读第8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回答上节课所留下的三个思考题,着重讨论第3段。
前两题的参考答案依次是:①可以看出侯生考虑问题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晋鄙不听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②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侠义之士,重大德而不重小礼。
讨论第3题,可以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判断正误,展开辩论。这些答案是:
A已为信陵君建“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B窃符、杀晋鄙之谋是他策划的,魏王此后必然会知道的,必定将他处死,不如自刭为好。
C已报了信陵君的大恩,此后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不如早死。
D以死激励朱亥为信陵君效力,兼告信陵君他不会汇漏此谋,如田光为燕太子丹及荆轲而自刎。
(说明: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要提醒学生要注意侯生“修身洁行”、智深而勇沉这些特点来看问题。参考答案是A、D两项。)
然后划分层次:①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段首至“岂畏死哉);②朱亥答应同行(“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遂与公子俱”);③侯生语公子以决意自刭“以送公子”(“公子过谢侯生”至段末。)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1、2层。
三、阅读第9至12段
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
②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
③“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照应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话。
④古代写战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战争进程,本文亦如此。
⑤“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
四、总结全课。
1.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
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①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②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刭、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③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五、做课文后面的练习。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12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好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好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写作方法】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资料窗】
关于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好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信陵君为何厚待侯嬴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史记》人物传记名篇之一。文中写信陵君听说魏国有一个叫侯蠃的穷隐士,立刻去用财物接济他,遭到谢绝后,对侯嬴很是器重,“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其礼遇之高,不仅表现在赴会的宾客地位,“皆魏宗室将相宾客”,更表现在魏公子信陵君对侯嬴态度的谦恭上。侯嬴提出要公子“枉车骑”去拜访在市中当屠夫的朋友朱亥,公子就“引车入市”,在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以及家中客人“待公子举酒”的惰况下,耐心等着侯赢与朱亥谈话。在宴席上,公子将侯嬴向魏国的头面人物一一加以介绍,“酒酣之际”,又特地走到侯嬴面前,举起酒杯为他祝寿。一般认为,这段描写,是公子好客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不以富贵骄士”的品质。诚然,这段描写确能突出信陵君的性格,又为后文的“窃符救赵”张本。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信陵君如此厚待侯嬴的内心深处,还有一层不宜说出的用意,即借厚待侯嬴,制造一些好士的广告效应。
信陵君生活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以逐鹿中原,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养士之风,养士的数量以及士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一个标准。魏国就是因为信陵君“贤,多客”,诸侯才不敢“加兵于魏十余年”。因此,士的身价大增。如何将优秀的人才延揽到自己门下,已成为统治阶级认真考虑的问题。统治阶级内部,也必然存在着争夺士的激烈斗争。侯嬴为信陵君所知的时候,年七十,
已是“中寿”,到了被秦穆公视为“尔墓拱矣”的年令,而才华又不外露,无一功一业可作引起信陵君重视的资本。信陵君“往请”,“欲厚遗之”,这样的礼遇已足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品德,即使侯嬴谢绝,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帮助他,而至于要“置酒大会宾客”,“待客坐定”,才亲自驾车带人去请侯嬴,让侯嬴坐上座,又在魏宗室将相宾客面前“遍赞”,似乎未免小题大做,过于张扬。当然,侯嬴后来在“窃符救赵”中所起的作用,确实可称得上是奇士,但当时才华并未外现,信陵君内心里并没有特别地看重侯嬴,这可以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证明。信陵君在平原君的多次求救下,为了获得魏王同意出兵救赵,曾请“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宾客辩士”并称,恐怕人数不在少,这其中却没有侯嬴。最后无可奈何,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召集门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么一个重大的决策,事先也未跟侯嬴商量,只是在率车队出发经过夷门时,才顺路去拜访侯嬴,目的不过是告别,希望从侯嬴那里获得“一言半辞”的安慰,并无其他的要求。由此可见,魏公子当初的用意,不过是想借厚待侯嬴,扬自己好士的名声,让天下人知道,侯嬴这样年老无多大名气的“隐士”,都能受到信陵君如此的礼遇,天下有才能之士,谁不跃跃欲投于魏公子门下?这也是燕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之意。郭隗如此受尊重,“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果然,后来士争着“趋燕”。魏公子的用意,司马迁也非常明白。在信陵君去看侯嬴,“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而侯嬴仅说了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引起信陵君的不快时,借信陵君之口,说出了厚待侯嬴的良苦用心;“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大莫不闻”。看来,使“天下莫不闻”,正是魏公子要达到的效果,如真正完全是出于对侯嬴个人的尊重,便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这种效果,侯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信陵君手中的广告牌。
侯嬴修身洁行数十年,凭多年的阅历,岂能不明白信陵君的内心?所以魏公子驾车“虚左”以待,他也就“当仁不让”,“直上载公子上坐”,从而也就有了后面要求公子“枉车骑”访问朱亥,和朱亥在集市中大侃,而将信陵君晾在一边的惰节。侯嬴这样做,固然有投其所好,加大公子“仁而下士”炒作效应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有借此“微观”公子的目的,看公子待士究竟多大的诚意。魏公子“颜色愈恭”,“色终不变”,经受了侯嬴这一考验。如果说侯嬴在此之前的行为不过是逢场作戏,至此才真正为公子“不以其富贵骄士”所折服,有了为公子驰驱效力的想法。这一点,侯嬴也坦率地对公子表示过,“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以观公子”,是“以之观公子”的省略,侯嬴的行为,“观公子”是其真正目的,“为公子”尚在其次。尽管如此,信陵君终究还是赢得了侯嬴的心。
说信陵君把侯嬴当作广告牌,并不见得有损信陵君的形象。信陵君对侯赢的谦恭,在市民前为侯嬴“执辔”,终究不是一般的“公子”所能做到的。当时养士名气最大的战国四君子中,据司马迁评论,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太史公自序》)究其原因,恐怕还在养士的目的上。司马迁认为,“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这一段话,道出了信陵君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三公子养士、待士的不同之处。“存魏”心切,所考虑者必深,也就很少顾及个人的得失了,唯其如此,难怪司马迁在四公子中最推崇信陵君,特地亲往魏都大梁废墟,叩问其遗事,为之感慨唏嘘不已。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13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好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写作方法】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资料窗】
关于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好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要点难点
一 学习要点首先是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之中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侯嬴,必须认识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以侯嬴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下士,以侯生在紧急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形象。
二 学习难点是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评价。信陵君窃魏王兵符,然后“矫魏王令”“椎杀晋鄙”夺取兵权,有人认为是“目无君主”,只是为了个人姻亲而不是从赵魏利益出发。对这个问题,要分析战国末期六国的形势,认识救赵既是救魏也是救六国,从而认识信陵君这一行为的正确性。
三 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也可能难以理解。侯嬴为什么要自杀?要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认识侯嬴是要以死报知己,并用这种行动激励朱亥小心在意务必成功,并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抗秦救赵的决心。
写作特点
以情缀文
鲁迅先生说,《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字学史纲要》)。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可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公子与魏王赌棋的故事。说“赌棋”,却又不讲二人棋艺高低、赌注大小、胜负如何,很明显,这些与塑造公子的形象、表现作者的感情关系不大。太史公紧紧抓住不放的是,在“北境传举烽”的危急关头,兄弟二人的神情动作。尽管这个故事总共才一百来字,作者还是剥茧抽丝般地写了魏王的“释”、“恐”、“惊”、“畏”,公子的“止王”、“复博”和从实相告。魏王的胆小无能、心胸狭窄,公子的贤能沉着、襟怀坦白,无不跃然于纸面。
全文不枝不蔓。公子一死,文章理应结束,可是,作者却又横添上两节文字。一节写公子死后,秦如何“攻魏”、“拔二十城”、“虏魏王”、“屠大梁”;一节写高祖对公子的敬佩,“常祠公子”,“为公子置守冢五家”。这里形象地告诉人们:公子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公子又是光耀后代、万世景仰的 一颗明星。根据金圣叹的说法,这首尾两处分别运用了“弄引法”和“獭尾法”。所谓“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读第五才子书法》)作者所以运用这两种写法,则完全是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开头的一个故事是公子的第一个亮相,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爱憎,鲜明的褒贬,为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最后两节文字,是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潮水的余波,是完成公子形象的最后一笔。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 选出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釐(xī) 俾倪(pìnì) 同“睥睨”,斜着眼睛看使辙交驰(zhé) 车行之轨
B 北乡自刭(xiàng) 同“向” 馁虎(něi)饿都督诸路军马 宋代行政建制名称。
C嚄嚄(huòzè) 大笑大呼,指此威势 勒兵(lè)整顿、治理 矫杀(jiǎo) 假托王命
D韊矢 (lán) 箭筒和弓箭 缙绅 代指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 留军壁邺 驻扎
2 注释加点的多义词
3 下列加黑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①公子往,数请之
②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欲求将军报其父仇,莫能得
⑤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⑧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A ①②⑤⑥ B ③⑧④⑦
C ①③④⑤ D ①④⑤⑧
4 选出“所”字用法相同的两顶( )
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语言运用
1 翻译下列各句,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何功之有哉?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 解释加黑的词,指出用法特点
①公子怪之
②且公子纵轻胜
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④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3 古文中常用“曰”、“言”、“云”领起所说的话,据此,可在其后点冒号、前引号,再据文意确定后引号的位置。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
注:“攘”,偷。
附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
1 D(韊,盛箭的器具,不包括弓箭)
2
①头;方;理由;办法;正
②为……而急;使……急,逼迫;急难之事(形→名);紧急;急忙
③估计,考虑;考虑之事;尺码;同“渡”;量;法度
3 D 4 BD
二、
1
①有什么用处呢?宾语前置
②公子能够解救别人困难(的精神)表现在哪儿呢?谓语前置
③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厉害)?省略谓语句
2
①以……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轻视,形→动
③使……立,动词的使动用法④从袖中拿出,名→动;椎击,名动
3 曰:“者,曰:‘道。’曰:‘之,鸡,年,已。’义,矣,年?”
[1]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14
信陵君窃符救赵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3]
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的为人,心性仁厚而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无论士人的才能高低,公子都谦虚地以礼相待,不敢因自己富贵而对人骄傲。因此,周围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来依附他,招来宾客三千多人。在那个时候,各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宾客多,有十多年都不敢出兵谋取魏国。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国有一位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很穷,做大梁城夷门看守的小吏。公子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叫人去问候他,想要送他一份厚礼。(侯嬴)不肯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口德,纯洁操守,决不会因为看守城门穷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物。”于是公子办了酒席,大会宾客,坐定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着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整理一下他的破旧衣帽,径直走上车去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来窥测公子的态度。公子握着驭马的缰绳,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上肉市内,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跟我绕绕道去)拜访他。”公子驾着车到街市上去。侯生从车上下来,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故意长时间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暗中观察公子。(但)公子的脸色更加显得温和。当时,魏国的将相宗室和宾客坐满堂上,等着公子来开宴;(这边)街市上人们都看着公子亲自执辔,跟随公子的骑马的卫士都暗中骂侯生。侯生看公子的颜色始终不变,才辞别了朋友上车。到了公子家中,公子把侯生让到上座,向每位宾客介绍,宾客都很吃惊。喝酒喝到痛快时,公子站起来,到侯生面前,举杯为他祝寿。侯生借机对公子说:“今天我把您也难为够了!我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但公子亲自委屈车马,到人多广座之中迎接我,(我本来)不该再去访问别人,(可是)今天您却特意地(陪我)去拜访朱亥。然而我想要成就您的爱士之名,故意使您的车骑长时间地停在街市上,(又去)拜访朋友,借此来观察您,(而)您却越加恭敬。街市中人都把我看作小人,而认为您是长者,能谦恭下士啊!”酒宴完毕,侯生就成了公子府的长客。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了颜色愈和。当是是,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对公子说:“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这人是个贤人,一般人不了解他,因此才埋没在屠户中间。”公子几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觉得他很奇怪。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1/3]
《信陵君窃符救赵》 2002/06/20 信陵君窃符救赵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2/3]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在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邯郸。魏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几次派人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请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秦王遣使者告诉魏王说:“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攻下;诸侯有敢救赵国的,待我取了赵国,一定调动兵力先进功他。”魏王害怕了,派人去阻止晋鄙,叫他停止进军。暂驻在邺在,名为救赵,实际是抱着观望秦赵两国形势的态度。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说:“我所以自愿同魏国结为婚姻,是因为您行为高尚,讲义气,能够解救别人的困难。现在邯郸早晚都要投降秦国了,而魏国的救兵不来,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公子很忧虑这件事,屡次请求魏王(出兵),并让自己门的宾客辩士用各种理由去劝说魏王。魏王怕秦国,始终不听公子的请求。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已估计,恐怕终不能得到魏王的允许了,他决计不独自苟存而使赵国灭亡;于是请求宾客们凑集了车骑一百多乘,要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与赵国共存亡。走过夷门时拜门了侯生,把他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计划都告诉了侯生。(以必死的)言语告别而行。侯生说:“公子好好努力去做吧,我不能跟从您。”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说:“我待侯生,礼貌也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现在我要去死,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难道我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吗?”他又驾着车子回来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要回来的啊。”(他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闻天下。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只打算跟秦军拼命,这就好象拿肉去投给饿虎,那会有什么成效呢?(您)还要这些宾客做什么用呢!可是公子您待我特别恩厚,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公子向他连拜两拜,就向他请教。侯生于是遣开旁人,悄悄地对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于魏王的卧室中,(她)有机会能偷得兵符。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求子人报仇已经三年了。从魏王以下,想找到(替她)报杀父之仇(的人),没有找到。后来如姬对公子哭泣,公子就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出死力,决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如果一次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把晋鄙的军队夺到手里,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他的计划,向如姬请求,如姬果然盗得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2/3]
《信陵君窃符救赵》 2002/06/20 信陵君窃符救赵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3/3]
公子要走了,侯生说:“大将在外,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为了对国家便利。公子即使合上了兵符,但晋鄙不把兵权交给公子,又去向魏王请示,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同您一道去。这人是大力士,晋鄙听从(您),当然很好,如果不听,可以(朱亥)击毙他。”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有威望的老将,去了恐怕不会听从,必定要把他杀死。因此我难受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所以不报谢您,是因为小的礼节没有什么大用。现在公子有急事,这是我(为您)出死力的时候了。”于是就跟公子同行。公子拜辞侯生。侯生说:“我应该跟从(您去),(可是)年老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您的行程,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方自杀,用来报答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就出发了。到了邺地,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对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起手来看一看公子,说:“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是国家的重任。现在(您)却只身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想要不听从。朱亥用袖中四十斤重的铁锤,锤死了晋鄙。
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就统率了晋鄙的军队,约束兵士,下令军中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父母。”得到经过挑选的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撤退了。于是救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界上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和弓箭在前面给公子引路。赵王(向公子)再拜说:“从古以来的贤人,没有谁赶得上公子的啊!”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把)自己与信陵君相比。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告别,到达晋鄙军中时,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杀了。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因公子偷了兵符,矫诏杀死了晋鄙而大为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魏王会恼怒他)。击退秦军救了赵国以后,(他)就让部将率领大军撤回魏国。公子自己与门客留在赵国。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3/3]
《信陵君窃符救赵》 2002/06/20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15
教学目的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本文布局看起来不难理解,学生凭直观即可将它划为三个部分;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布局,这跟史传的要求有什么联系,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而讲清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史传体裁的特点是很有益的。史传体裁是高中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学生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学习过若干篇史传,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能算是过分。
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
第二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段,诵读第3段。
第三课时——阅读5、6段,诵读第7段。
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做课后练习。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
2.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
(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
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
①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②今日嬴之为(wé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③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④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ù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⑤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⑥屏人间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⑦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课后作业。
1.归纳各段大意。
2.准备诵读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
(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3.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
①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②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三、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2.给第3段划层次。
提问学生:
①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
②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
③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
划分为三小层:
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
②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
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
③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
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
重点是诵读第2、3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4.练习诵读第4段。
四、课后作业。
1.熟读第3、7、8三段。
2.准备复述窃符救赵始末,要求用自己的话,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3.思考以下问题:
①侯生对救赵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为什么待“公子之还”才说?
②信陵君说“我岂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3段。
2.复述窃符救赵始末。
二、阅读第5、6段。
要求弄清两点:
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三、诵读第7段。
1.诵读的准备。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②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③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
然后划分层次:①信陵君辞决侯生;②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③计成。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2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
四、课后作业。
1.背诵第3、7段,熟读第8段。
2.思考:①从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可以看出什么?②从朱亥所主的话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③侯生为什么决定“自刭,以送公子”?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检查第3、7两段中的重点部分(略)。
二、诵读第8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回答上节课所留下的三个思考题,着重讨论第3段。
前两题的参考答案依次是:①可以看出侯生考虑问题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晋鄙不听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②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侠义之士,重大德而不重小礼。
讨论第3题,可以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判断正误,展开辩论。这些答案是:
A已为信陵君建“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B窃符、杀晋鄙之谋是他策划的,魏王此后必然会知道的,必定将他处死,不如自刭为好。
C已报了信陵君的大恩,此后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不如早死。
D以死激励朱亥为信陵君效力,兼告信陵君他不会汇漏此谋,如田光为燕太子丹及荆轲而自刎。
(说明: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要提醒学生要注意侯生“修身洁行”、智深而勇沉这些特点来看问题。参考答案是A、D两项。)
然后划分层次:①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段首至“岂畏死哉);②朱亥答应同行(“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遂与公子俱”);③侯生语公子以决意自刭“以送公子”(“公子过谢侯生”至段末。)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1、2层。
三、阅读第9至12段
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
②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
③“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照应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话。
④古代写战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战争进程,本文亦如此。
⑤“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
四、总结全课。
1.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
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①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②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刭、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③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五、做课文后面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