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教案(精选3篇)
《文化创新》教案 篇1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成果的标准。
(5)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补: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 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示】
(1)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并不矛盾。
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否则就会推动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文化创新成为现实,否则文化就会停滞不前。
(2)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不是一回事?
二者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应用指导】
1.尝试进行文艺创作,体会调查研究与体验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
2.结合教材中学过的优秀文章,分析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
3.结合北京奥运会徽、主题、宣传口号等实例,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
4.结合我国与其它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往活动,认识文化交流与创新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总结归纳: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教案 篇2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课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尊重传统文化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
74
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二)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
75
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76
(四) 相关资料
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三、教学建议
(一) 教学提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2)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 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2)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 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 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77
(二)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新民歌导人
组织学生参加搜集新民歌、新民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的文化创新作品的兴趣,提高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不尽源泉、不竭动力的认识。
78
教师可在活动前,确定采集民歌、采集童谣的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制定采集方案,确定介绍新民歌的人员和各自要完成的任务。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深刻了解采集新民歌活动对文化创作有哪些作用、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可以采用演唱新民歌、朗诵新民谣、对优秀作品进行文化评论与文艺分析等形式。
3.形成新的理念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4.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可由教师介绍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的有关情况,联系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及其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〇探究活动二
建议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鲁迅和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和文学风格方面的材料,鼓励学生介绍两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和讨论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实践有何不同。例如,鲁迅和高尔基都写过自己的童年,他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〇探究活动三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建议组织学生漫谈中国书法,鼓励学生介绍中国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体会我国书法艺术正是由于不断创新才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道理。
除了漫谈中国书法艺术,还可以漫谈中国绘画、中国服装、中国医药、中国手工艺等。
〇探究活动四
选择学生熟悉的艺术作品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悟,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文化作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5.学生践行要求
引导学生采集民歌民谣,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79
第二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1.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第一种方法:名诗导入
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诗歌。然后请教师就我国古代诗歌作一些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3 000多年历史。当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经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诗歌艺术始终走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从《诗经》、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术,可以看出中国文学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历史。
第二种方法:名画导人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徐悲鸿艺术创作及其代表作品的材料。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展示徐悲鸿
80
的《奔马图》,启发学生分析这幅作品的特色,体会其“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特点。
除了展示徐悲鸿所画的马,还可以展示齐白石画的虾、黄胄画的驴、郑板桥画的竹。可以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国绘画艺术不同流派、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
3.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建议由学生搜集泥雕、石雕、竹雕、玉雕、木雕、牙雕、根雕、沙雕、冰雕等各种雕塑艺术的材料,并由学生在班里做评论和介绍,引导学生感受文化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道理。
〇探究活动二
关于“孝”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到底什么叫做“孝”?在现代社会“孝”有哪些新的变化?中国的“孝”与外国的“孝”有哪些不同?讲究“孝”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要在父母身边生活?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中国古代关于“孝”的格言警句。
〇探究活动三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可参考下面的典型事例。
交响京剧。中国传统京剧采用西洋交响音乐的演奏方法,使京剧走向现代化。被称为“集交响乐与大歌剧元素于一体的”交响京剧,以一个整齐建制的交响乐团来伴奏一整出京剧传统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代京剧充分利用歌剧、舞剧、灯光、布景等多种元素为京剧服务。
〇探究活动四
在组织学生完成这一活动时,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对《梁祝》这一经典曲目进行讨论。
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的影响;
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③找出相关的或类似的文化创新的事例。
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这节课改在音乐教室上课。通过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一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边进行关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〇探究活动五
组织学生收集材料,现场辩论,教师作出总结。
(四) 学习方法指导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获取、筛选信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
建议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1
(二)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参考答案
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归根结底要投身于社会实践。
五、教学资源链接
大型交响乐《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是十八相送。从第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和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晰。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往事。然后再低音重复一次主题,仿佛回到人间。
管弦乐总奏主题,这时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主题,渐渐地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未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
82
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地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文化创新》教案 篇3
【课标再现】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2.5 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 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作家和我国 “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品等。
¨ 点评: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2.7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资料演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 撰文:“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
¨ 讨论: “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 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p49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p-1/49—50,归纳教材中怎样论述了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结合前面p48,注意双重性)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同时文化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例如:源于;源泉;引导、制约;网络文化中的语言进入了学生作文。“湖北武汉的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连老师看了都是一头雾水。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 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说……”
(2)how: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例如: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有些语言可能是好的,但是有些则是不适合社会实践的。
传统相声的动漫化就比较好,《轻松十分》《快乐驿站》动漫专题。《轻松十分》将相声和小品动漫化,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人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物,而是创作者笔下的动漫人物,画得很逼真,很夸张,并把演员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动作化、画面化。在原创作品并不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动漫这种艺术形式,从而亲近我们的民族艺术,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3)地位: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思想;博彩文化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可能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功利心理;超级女生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思想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why:
(1)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例如: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书法网)
(2)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学生活动:请举例分析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繁荣的意义。
例如: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增强人们的向心力,如中国戏剧、书法、服饰、饮食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学生活动:“忆一忆”结合前面文化生活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在今天特别需要文化创新?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扩大;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困境与突破如相声)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学生活动:你能举例分析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吗?
例如:古代的《诗经》、南京的老吆喝、民歌、俗语俚语,《金陵晚报》的小说接龙、民间艺术节。
3.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例如:影片《抉择》反映的时代改革的意义、《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关注民生与需求;采风活动。
学生活动:活动p51材料,分析观点。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p52-54,理清教材的思路,即如何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
(实践是基础,纵向是在继承中发展,横向是在交流中博采众长,最好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学生活动:活动p52材料+微雕,思考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雕刻艺术的发展是实践发展、材料发展的结果。实践发展表现为内容从单纯的物、人到事件、活动;另如绘画艺术的发展其内容与形式都是这样的)
(二)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引〕文化创新从纵向上看就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2.文化传承的注意点
(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why: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文化创新就失去了根基。
例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孝”、“忠”、“仁”、“爱”等举例分析继承的意义。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试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
舞台剧的创新:如音乐剧《雪狼湖》、音乐话剧《桃花谣》通过女主人公桃花和新四军文化教员沪生的爱情故事,反映出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的鱼水关系。第56届柏林电影节,由张元执导的《看上去很美》获得了欧洲电影艺术创新协会颁发的“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奖”。
(三)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what: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例如:中国的教育正在吸收西方的教育精髓(素质、过程)
2.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例如:鼓励文化的交流如中法、中俄文化的交流;西方的泡(酒、奶)吧文化
(2)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例如:求同存异地发展文化交流,尊重差异如饮食文化的差异、交往中的礼仪文化差异(握手、拥抱、鞠躬等);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合作中竞争如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例如:中国的教育发展不能“全盘西化”完全的宽进严出的入学和素质教育,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扩展太快带来的就业压力、黑户大学生就多。
(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守旧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危害
例如:
2.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封闭主义”──拒绝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危害
例如:
3.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how: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一)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why:
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作用(p46)
2.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二)“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what: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横向+纵向、社会+个人)
(三)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how:
1.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教育成就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天涯若比邻(交互性)
三、小结
本课是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本课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巨大作用,进而着重探讨了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后则分析了文化创新中两种错误的倾向,归纳出我们的时代需要文化创新。
作业设计:
1.同步完成《评价手册》
2.以某一个自己喜爱和关注的艺术形式为例,收集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历程,体会文化创新的意义。
上一篇:《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下一篇:《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