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五台山之前,我对它的全部了解仅限于两件事,一是顺治皇帝因爱妃的去世看破红尘,竟“不爱江山爱美人”跑到五台山作了和尚;二是《水浒传》中那个粗野鲁莽的鲁智深受不了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酒足饭饱之后醉打山门,被逐出五台山。这两件事情中,前者属民间传说的野史不足为信,后者是完全虚构的文学形象更无从考证。所以,五台山对于我来说,完全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羞怯少女。
五台山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但是它最初不叫五台山,而是叫清凉山,后因其五座山峰耸立,故易名为五台山。那么它为什么会成为佛教的领地呢?相传佛教传入此地后,因传说中清凉山是文殊菩萨传教和居住的地方,来自印度的两个高僧就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这里是道家的地盘,道家怎么会允许外来教派在此立足呢。争来斗去,双方最后达成了协议,在约定的时间里同时焚烧经书以定胜负,结果是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经过了千锤百炼完好无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可能就是出自这个典故。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成为我国的佛教中心。
正是酷热难当的时节,一到五台山,顿觉轻风阵阵,凉气宜人。然而,很久以前,这里的气候非常恶劣,不是风雪交加,就是酷暑难当,当地百姓苦不堪言,遂向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求援。文殊菩萨慈悲心肠,运用神通向东海龙王要来了清凉石,安放在一条山谷后,这里顿时变成了气候宜人的清凉世界,这也是它最初名为清凉山的由来。
我们在五台山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菩萨顶,相传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住处,所以又叫真容院或是文殊寺,在五台山的灵鹫峰上。到了这里我才明白,这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与佛祖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菩萨顶中的文殊殿又叫滴水大殿,原因是殿上正中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往下滴水。游客们若是表示怀疑,看看殿前那块已成蜂窝状的石阶就该相信了,那是滴水穿石的杰作。信教的人说这是文殊菩萨显灵,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它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殿上的琉璃瓦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可惜的是,前几年对文殊殿翻修时,由于不懂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
从菩萨顶下来回首仰望,108级石阶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通云天。导游解释说从这里上去有些困难,所以就带着我们从后门进前门出了。台阶下有一牌楼,上面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发出耀眼的光茫。正对着台阶的照壁上,有一个巨大的佛字,最后那一竖的下端已经非常模糊了。这是因为人们从此处经过时,都喜欢伸手摸一摸,也是临时抱佛脚的意思。久而久之,这佛脚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出了山门,可见不远处立着一尊鲁智深醉打山门的雕塑,不知道是因为这花和尚在此并未不受人待见呢还是那雕像本来形象就不佳,反正它被淹没在各色各样万国旗般小商店的招牌中,显得异常的孤独。
菩萨顶的下面就是显通寺,它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显通寺的山门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是唐代的遗物。
站在显通寺里再看菩萨顶,整个山体加上树木建筑,构成了一个倒卧着的龙的造型,而显通寺里的两口井就如龙的眼睛。如今这两口井已经没有了,据说康熙皇帝当年到五台山朝拜时,听说这里也有一条龙,盛怒之中命人将那两口井填平,在上面立了两块碑,奇怪的是这两块碑一块有字,另一块则是无字碑。到现在也无人知道康熙老儿究竟是何用意,难道他也是希望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吗?
显通寺里比较独特的建筑是无量殿,这是一座砖砌结构建筑,殿内无梁无柱,因此又称为无梁殿。沿着殿内的走廊转一圈,你会发现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而且从殿外看似乎是两层,里面其实只有一层,大概是因为没有梁的缘故,从下至上是愈来愈窄,最后完全合拢在一起,形状有点像金字塔。共2页,当前第1页12
五台山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但是它最初不叫五台山,而是叫清凉山,后因其五座山峰耸立,故易名为五台山。那么它为什么会成为佛教的领地呢?相传佛教传入此地后,因传说中清凉山是文殊菩萨传教和居住的地方,来自印度的两个高僧就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这里是道家的地盘,道家怎么会允许外来教派在此立足呢。争来斗去,双方最后达成了协议,在约定的时间里同时焚烧经书以定胜负,结果是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经过了千锤百炼完好无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可能就是出自这个典故。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成为我国的佛教中心。
正是酷热难当的时节,一到五台山,顿觉轻风阵阵,凉气宜人。然而,很久以前,这里的气候非常恶劣,不是风雪交加,就是酷暑难当,当地百姓苦不堪言,遂向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求援。文殊菩萨慈悲心肠,运用神通向东海龙王要来了清凉石,安放在一条山谷后,这里顿时变成了气候宜人的清凉世界,这也是它最初名为清凉山的由来。
我们在五台山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菩萨顶,相传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住处,所以又叫真容院或是文殊寺,在五台山的灵鹫峰上。到了这里我才明白,这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与佛祖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菩萨顶中的文殊殿又叫滴水大殿,原因是殿上正中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往下滴水。游客们若是表示怀疑,看看殿前那块已成蜂窝状的石阶就该相信了,那是滴水穿石的杰作。信教的人说这是文殊菩萨显灵,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它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殿上的琉璃瓦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可惜的是,前几年对文殊殿翻修时,由于不懂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
从菩萨顶下来回首仰望,108级石阶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通云天。导游解释说从这里上去有些困难,所以就带着我们从后门进前门出了。台阶下有一牌楼,上面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发出耀眼的光茫。正对着台阶的照壁上,有一个巨大的佛字,最后那一竖的下端已经非常模糊了。这是因为人们从此处经过时,都喜欢伸手摸一摸,也是临时抱佛脚的意思。久而久之,这佛脚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出了山门,可见不远处立着一尊鲁智深醉打山门的雕塑,不知道是因为这花和尚在此并未不受人待见呢还是那雕像本来形象就不佳,反正它被淹没在各色各样万国旗般小商店的招牌中,显得异常的孤独。
菩萨顶的下面就是显通寺,它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显通寺的山门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是唐代的遗物。
站在显通寺里再看菩萨顶,整个山体加上树木建筑,构成了一个倒卧着的龙的造型,而显通寺里的两口井就如龙的眼睛。如今这两口井已经没有了,据说康熙皇帝当年到五台山朝拜时,听说这里也有一条龙,盛怒之中命人将那两口井填平,在上面立了两块碑,奇怪的是这两块碑一块有字,另一块则是无字碑。到现在也无人知道康熙老儿究竟是何用意,难道他也是希望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吗?
显通寺里比较独特的建筑是无量殿,这是一座砖砌结构建筑,殿内无梁无柱,因此又称为无梁殿。沿着殿内的走廊转一圈,你会发现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而且从殿外看似乎是两层,里面其实只有一层,大概是因为没有梁的缘故,从下至上是愈来愈窄,最后完全合拢在一起,形状有点像金字塔。共2页,当前第1页12
※本文作者:风中的杨…※
上一篇:《写景散文》南行随笔——苏州
下一篇:《写景散文》西南边城保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