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子 庙
禾豆
年轻的时候,去过几次南京,瞻仰过中山陵,游览过玄武湖,到过新街口鼓楼,但不知为何,阴差阳错地总没有去成秦淮河与夫子庙。前年冬天,与李君在沪上办事,事毕,趁小隙去了趟南京,到南京时已是下午,冬日天短,街路上行人的身影已被斜阳拖得很长,李君问我先去哪?我说夫子庙秦淮河。我们搭乘3路小公汽,一直驶到终点,下车拐进一条街,就到了夫子庙。而站在庙堂的门口,已看见了秦淮河。河廊、画舫、楼台、水榭,在苍茫的暮色里依然人影绰绰,游客络驿不绝,好一派六朝金粉的气象!怪不得当年曾涤生光复金陵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秦淮歌楼、酒肆,商女王公同沐秦淮风月,粉饰一派江南太平景像,秦淮河那湾春水,很快将疮痍满目的南京城重新激活过来,曾公确非寻常辈尔,一下子就骚着了“六朝金粉”地的痒处。
但我眼前要说的,是夫子庙。夫子庙在秦淮河的这一头,虽同为一河相连,这边却是斯文发祥之地,依傍着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原是明代应天府学,自北宋建庙起始,千余年来,多少江南名士都从这里走出,多少朝廷的栋梁、干城自这里起步,至终名垂青史。同样又有多少舞弊、作秽之案,在这里事发,牵累多少人头落地?多少人冤死穷边……如今,科举制度已废除一百多年,做为当年江南考试的考场,夫子庙是否还能闻见那股发了霉的八股文章的浊气,被科举窒息了的英才们的不平抗争声?延续了两千年的一项选拔人才的制度离我们远去了,它的利弊得失,在它所依赖的那个时代,那种封建体制的框架下,也许有其一定积极意义,甚至为那个封建政治做出过一定贡献。但它毕竟是博物馆中枯萎的明日黄花,已闻不出什么香气了。
只有到了每年的正月元宵节前,这空荡荡的庙院才会人声鼎沸,那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百姓的节日,与士子们的斯文毫无关系,整个院子,从庙外到院内,卖艺的,说书的,算命测字的,卖小吃的,卖杂货假古董的,卖各种民间艺品的,里外三层被人围得水泄不透。那些从城里来的,四乡来的逛庙游人,在这里松驰平日为谋生奔波的神经,尽涤一年中的疲劳、烦恼,祈求第二年的福赐、平安。
那时节的夫子庙,是平民的乐园,百姓的天堂,妇孺老幼皆欢天喜地而来,高高兴兴而去,夫子庙真正走出了以士大夫为主人的禁地,为大众服务了一把。
可见,夫子庙还是以传播文化为其最根本的宗旨,科举如是,庙会也如是。只是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和对象不同而已,当年作为江南最大考场的时候,那些入场的士子们或意气风发,或踌躇满志,熟背经书,枯其笔墨,对应考题,将一篇篇策论、制文写得扬扬洒洒,他们中有的正是气血方刚的韶华童生,有的却已是穹经皓首之暮垂须客,但一踏进这南闱考场,无不笔底风起,意兴飞扬,或吐治国平天下的良策,或申忧国忧民之志,难为他们一番苦心,十年寒窗,惟此一搏,走出考场,有的人即从此平步青云,或为朝纲弘股,或为封疆大吏,终其一生,不负圣贤教诲,成为千古良吏,青史留名。但也有那些倒霉的士子,就在这夫子庙的江南考院内,或因他人作弊受牵连,或因文章不慎含讥藏刺,酿成飞来横祸,重者冤死刀下,轻者流徙终生,书写了这科场的历史中有斑斑血迹的那一页。以明清两代为计,明代统治者对科场案还少许宽容一点,只多是摆官、削籍、遣戍等等。但到了清代,因为满汉民族之间某些抵触情绪和成见做祟,最高当局处理起科场案来就残酷得多,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江南考试案,正主考方猷因录取了少詹事方拱乾之子方章钺,被诬告连宗徇私,加之其他几件舞弊事,竟将正副主考及房考官十八人一律处斩,方章钺等八名有嫌疑的举子杖责后,与家眷流放宁古塔,原来主张轻办的满汉尚书、侍郎、郎中等八人削职。共2页,当前第1页12
禾豆
年轻的时候,去过几次南京,瞻仰过中山陵,游览过玄武湖,到过新街口鼓楼,但不知为何,阴差阳错地总没有去成秦淮河与夫子庙。前年冬天,与李君在沪上办事,事毕,趁小隙去了趟南京,到南京时已是下午,冬日天短,街路上行人的身影已被斜阳拖得很长,李君问我先去哪?我说夫子庙秦淮河。我们搭乘3路小公汽,一直驶到终点,下车拐进一条街,就到了夫子庙。而站在庙堂的门口,已看见了秦淮河。河廊、画舫、楼台、水榭,在苍茫的暮色里依然人影绰绰,游客络驿不绝,好一派六朝金粉的气象!怪不得当年曾涤生光复金陵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秦淮歌楼、酒肆,商女王公同沐秦淮风月,粉饰一派江南太平景像,秦淮河那湾春水,很快将疮痍满目的南京城重新激活过来,曾公确非寻常辈尔,一下子就骚着了“六朝金粉”地的痒处。
但我眼前要说的,是夫子庙。夫子庙在秦淮河的这一头,虽同为一河相连,这边却是斯文发祥之地,依傍着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原是明代应天府学,自北宋建庙起始,千余年来,多少江南名士都从这里走出,多少朝廷的栋梁、干城自这里起步,至终名垂青史。同样又有多少舞弊、作秽之案,在这里事发,牵累多少人头落地?多少人冤死穷边……如今,科举制度已废除一百多年,做为当年江南考试的考场,夫子庙是否还能闻见那股发了霉的八股文章的浊气,被科举窒息了的英才们的不平抗争声?延续了两千年的一项选拔人才的制度离我们远去了,它的利弊得失,在它所依赖的那个时代,那种封建体制的框架下,也许有其一定积极意义,甚至为那个封建政治做出过一定贡献。但它毕竟是博物馆中枯萎的明日黄花,已闻不出什么香气了。
只有到了每年的正月元宵节前,这空荡荡的庙院才会人声鼎沸,那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百姓的节日,与士子们的斯文毫无关系,整个院子,从庙外到院内,卖艺的,说书的,算命测字的,卖小吃的,卖杂货假古董的,卖各种民间艺品的,里外三层被人围得水泄不透。那些从城里来的,四乡来的逛庙游人,在这里松驰平日为谋生奔波的神经,尽涤一年中的疲劳、烦恼,祈求第二年的福赐、平安。
那时节的夫子庙,是平民的乐园,百姓的天堂,妇孺老幼皆欢天喜地而来,高高兴兴而去,夫子庙真正走出了以士大夫为主人的禁地,为大众服务了一把。
可见,夫子庙还是以传播文化为其最根本的宗旨,科举如是,庙会也如是。只是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和对象不同而已,当年作为江南最大考场的时候,那些入场的士子们或意气风发,或踌躇满志,熟背经书,枯其笔墨,对应考题,将一篇篇策论、制文写得扬扬洒洒,他们中有的正是气血方刚的韶华童生,有的却已是穹经皓首之暮垂须客,但一踏进这南闱考场,无不笔底风起,意兴飞扬,或吐治国平天下的良策,或申忧国忧民之志,难为他们一番苦心,十年寒窗,惟此一搏,走出考场,有的人即从此平步青云,或为朝纲弘股,或为封疆大吏,终其一生,不负圣贤教诲,成为千古良吏,青史留名。但也有那些倒霉的士子,就在这夫子庙的江南考院内,或因他人作弊受牵连,或因文章不慎含讥藏刺,酿成飞来横祸,重者冤死刀下,轻者流徙终生,书写了这科场的历史中有斑斑血迹的那一页。以明清两代为计,明代统治者对科场案还少许宽容一点,只多是摆官、削籍、遣戍等等。但到了清代,因为满汉民族之间某些抵触情绪和成见做祟,最高当局处理起科场案来就残酷得多,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江南考试案,正主考方猷因录取了少詹事方拱乾之子方章钺,被诬告连宗徇私,加之其他几件舞弊事,竟将正副主考及房考官十八人一律处斩,方章钺等八名有嫌疑的举子杖责后,与家眷流放宁古塔,原来主张轻办的满汉尚书、侍郎、郎中等八人削职。共2页,当前第1页12
※本文作者:禾豆※
上一篇:《写景散文》南行随笔——无锡
下一篇:《写景散文》河市街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