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像一位历经苍桑的老人,有着矍铄的容颜,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淡定从容的心态。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有关老街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有关老街的散文一:故乡的老街
故乡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记忆。那些留于脑中的印记可能只是一座光秃秃的山坡,也可能是一望无垠的原野。或许也都不是,只是你童年玩耍时穿过的一个小巷,偶遇暴风骤雨时临时躲避的一间草棚。这些久远的记忆大都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而且似乎还要远得多。它们已经深深依附在每个人的血液中,随着年月的增长也不会衰减,一旦发作总会让你浮想联翩久久不能释怀。我的故乡在美丽的洪泽湖畔,那里河道纵横,水碧鱼肥。因此我的童年记忆总会联想到一条河,一汪水塘,它们虽没有大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但在我心里却总是那样的白茫茫,银亮亮。幼时的清苦生活虽已过去,但那些曾经的感受和印象却没有丝毫退减,它似乎是一种朦胧意识的缥缈存在,想说也说不清楚,只能无由地听任它神秘又长久地笼罩着我的思绪。
自从我十几年前离开老家,就再也没有见到过故乡的老街与围河,昨晚听弟弟来电话说老家街道上的房屋已经开始拆迁,问我可否近一二天回家一趟去看看。其实我是最反对老街道拆迁的,多年前我还曾因为此事辞去了村委会主任。现今看来这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了,我心里倏间产生一种说不清的理由,索性计划近几天回家看一看吧,也好向故乡老街,围河道个别。卢集是历史悠久的古镇,据历史学家在位于卢集南老元村的洪泽湖边考证,这里最早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时代,可见它亦是华夏文明早期汇聚地之一。传说洪泽湖在未形成以前叫石花县,县城美丽繁华,一望无际的原野同样碧绿茂盛。卢集老街虽然地处偏僻,然而却拥有这么一片富有传奇的湖水作伴,不能不说是老天造化安排。关于古老石花县那些久远的故事与古镇的繁华程度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村庄居民的一排排房屋和熙熙攘攘的街道我想还是有的。他们或许操着与我们差不多的口音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生活着。
夕阳西下,朔风缕缕。路边树上的繁茂树叶正轻柔地拂动,将隐藏在叶间的鸟鸣连成一片,如飘逸的乐曲萦绕于林木之间。一转眼,自已把二十几年的目光都丢在了异乡,现在的老街已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似乎看见久别重逢的亲人不断地向我摇手示意。我站立于童年时期曾经站过的那些方位上,打量着色彩斑驳的老街门楣,静听着多年来没有丝毫变化的风声鸟声。童年的憧憬画面没了,社场间说书的老者也走了。现在老街也要离我而去,我想自已每天匆忙地往返于城市间的繁华,欣赏着花草林荫的公园景色,而心中一直怀念的情感却落在这片孤寂荒凉的村庄。看,那些残垣断壁,昔日的记忆像一缕缕烟尘漫漫地湮没在无际的原野。听,老街四周的围河、依旧清澈潺潺,声音悠长而苍老娓娓地飘向遥远的天空。那割舍不断的纠葛,无法言表的伤感都隐隐闷在心中。一蹙眉,一抬手,一院树、一抹斜阳......。
老街的村庄四周是围河,河外便是田野。广阔的田野间一片绿油油青梗梗,再远了就是洪泽湖,那里有成片的黑森森芦苇荡,微风起伏,芦荻翻滚。湖上的天是异常的蓝,把白云显得轮廓分明。蓝天白云下是一望无际的湖水,一丛丛荷叶在水面上左摇右摆,其间的莲蓬一根根亭亭玉立,清新秀丽。在酷暑的日子里,那里总会透出一片银光一丝清爽,绿影在湖水间漾动,湖光在绿波中流连。湖光与绿色交相辉印分不清芦苇和荷花与湖面的界限,只有在傍晚,在暮色压境的时候,荷花与芦苇荡间就可依稀看到飘出一缕缕薄薄的雾气。那些雾气浓缩成一弯弯乳白色幕帐将远方湖上的渔船桅帆映衬得犹如海市蜃楼般仙境。清晨,白茫茫的湖水在曙光中连成一条银亮亮的丝带,村民们或挑或背在光带中蠕动,在亮闪闪的水线间跳跃,像音符,也像远山。他们更像一条连绵起伏的山脊,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曲线,也许正是这条线让我知道了天地之大,并领略了注定长久包围我的生命文化意识,更像是连接我童年记忆与乡村文化意识的纤脉。我时常杵在那里发呆,对此充满无尽的遐想——广袤的田野尽头是美丽的洪泽湖水,哪里有一条隐约小路通向遥远的石花县城。
终于看到了我家老宅的草屋,想起寒冬时盖满白雪,炎夏间蓄满虫萤,守着屋前流连忘返的燕子,房顶飘起的缕缕炊烟......。从城里回老街,十几年,寥寥数次。看故乡的景观,一次次,陌生又迷茫。心中总是带着眷念与怅惘,像游子与亲人的挥手离别,像长途苦旅者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故乡作为一种幼时的记忆正在逐渐锐减,也在慢慢被人遗忘。漫步于老街曲折的小道上,耳边悠然响起一批大诗人大文豪的放达脚步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年与小伙伴玩耍的社场还在,常于杨寡妇家门口捉迷藏的土墩早已倒塌,街头淦大爹家屋后那颗老桑树却依旧虬髯苍劲。我当年离开家到外面读书时母亲就送我到那里,我当时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拖着一口袋初中课本跌跌撞撞骑向远方,车已走了好远我还依恋地回过头去,桑树下母亲还站在那里向远方遥望,苍老的脸上似乎还挂着湿湿的泪痕。如今老屋已成了伤心的废墟,那来自内心的寄托与情感枝节,已无处寻觅。
故乡的房屋大多是泥坯草房,屋顶用一根根圆木或毛竹做成椽子,然后用苇草糊以泥巴再修葺一层麦秸秆做成房顶。泥土农村有的是,自然不用花钱。而木材与毛竹倒是需要从县城买来,房子虽是简陋些,但在农村能建上这样的房子已属不易。村里比较阔绰些的人家也就是多建一个厨房和牛棚或是再多磊一圈土围墙,马马虎虎形成一个三合院,农村人也叫它三活头。这种房子在关于抗日战争的老电影中比较常见,对于乡村老百姓来说能有个蹲身避雨的地方也就知足了。我小时候正是处于农业社大集体时期,乡下人的生活穷困清贫,一日三餐总是不离红薯与玉米糊糊,粮食是比较紧张的物资,生产队分得粮食少的可怜,如不精打细算就必然挨不到年底。为此家家多多少少靠挖点野菜或种点拾边地勉强凑活。有些特别节俭人家还经常吃一种食物叫酸浆,那是用红薯碎片发酵而成,喝到嘴里又酸又涩很难下咽。然而对于这种清苦生活乡村人却也感觉快乐惬意,当时乡村的农民总有着一股满腔热忱与生活激情,有着知足常乐的生活评判标准,虽然每家每户生活艰苦,但却认同存在普遍经济平等的意识,使广泛劳苦大众都产生一种莫大的生活力量。
我们这辈人对于这种穷困的生活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以致一生都难于逾越这道坎。读小学时,我穿的棉袄是二个姐姐穿过留给我的,待到我穿时衣服已没有了纽扣,没办法将父亲一件旧外套罩在上面,里面的棉袄用布带一扎外面衣服扭起来也就有模有样了。穿的棉裤露着白棉花,脚上再穿上芦花编成的毛窝子就上学了,小伙伴们顶着凛冽的寒风依旧唱着民歌快乐地嬉戏着。小学在北圩队澡堂门,每天上学必然会经过街北的古桥,从那里向西望去便可见到西场队的社场,放学后孩子们常常会跑到那里等待着上工的社员们回来,那时耳边总会飘入一句句清晰又婉转的嘞嘞声音,我知道那是赶牛的社员驾着水牛回村了。那种嘞嘞的声调似乎是农村辛苦劳作的象征,模糊难懂的哼吟总是将童年的思绪从现实拉向飘渺,从童话走向荒蛮。家乡的土地广袤稻田特多,逢麦口插秧的清晨,委婉悠长的嘞嘞传来总是将我从梦中惊醒,我会立即起身沿着街心的小道飞快地跑到牛棚。看牛的七麻子早已套好牛套牛担,等待驾牛的社员过来牵牛。孩子们等着上学,来不及了,就挎着书包随着运牛的社员走,看着驾牛的社员挥着大鞭,听着喝喊的嘞嘞慢慢走向田野,走向学堂。那悠长的嘞嘞声像蒙古长调也像佛乐梵音传的很远一直传向天际。
老街的虫扣家有杏树一棵,果实成熟时老街的孩子们总会流着口水投以歆羡目光。虫扣家大门紧闭拒绝孩子们溜过去,我与伙伴张小十常常站在他家的院墙外望着老杏树发呆。树高大苍老,树冠开阔,有一二个枝桠伸出墙外,上面挂满累累果实。小十子拿着砖头高高抛去,立时会掉下来几个杏子,我们随即捡起便跑。鲜红的果实,既甜又酸,捧着它反复摩挲着很是舍不得吃。于是坐到草垛边,望着天上的云,听着潺潺的流水细嚼慢咽起来。有的孩子捡不到杏子,便会到淦大爹家后的桑树上摘桑葚,桑树很高桑叶肥大,满树都是深紫色果子。地上显然也会跌落下不少,但大部分已经毁坏,地上只留下零零星星的黑紫色污迹。我弟弟擅长爬树,这棵桑树比不上虫扣家的杏树自然没人管,只要能爬上去就能尽情摘取。童年的我的体格偏胖上不得树,只能一味央求弟弟摘一点下来,但弟弟每一次总会在树上吃个够才会怏怏地下来,他最多也只是带下来一把桑葚,果子仅有五六个而已。孩子们很多,摘得人多了果子自然也就快没了,最后只有处在高处的枝叶间才能看见零零星星的果子,可那里有着一个偌大的马蜂窝,四周马蜂嗡嗡直响,吓得无人敢摘。
姥姥家在围河的北边,她家院中也有桑树,而且枝叶茂盛结满硕果,待到淦大爹家后的桑树果子没了,我就会去姥姥家。姥爷在中年时就过世了,姥姥带着我的三个舅舅加上我母亲与二个姨妈一共六个孩子,辛辛苦苦的捱着,一直熬到七十多岁,终于熬到母亲姊妹几人都已成家了,而姥姥却喜欢一个人单过,她就住在二舅家边屋。姥姥敦厚苍老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她穿着蓝色有大祜棉袄和大腰棉裤,她没有裹脚所以步履轻快。我幼时常常一个人溜到姥姥家,每次去她总会拿来一些糖果给我并且讲很多故事给我听。小孩子对于故事自是痴迷,我们那里的孩子好像就生活在故事的海洋里,村子里老婆婆会讲故事,赶牛的社员也会讲故事,那些古稀老者更会讲故事。说到讲故事老街上的王武成最有名气了,他是个身材瘦小而不修边幅的人,他穿的土布棉衣前襟和袖口一直油光瑧亮,显然是许久没有换衣洗涮,他喜欢蓄着山羊胡须,那是有学问的像征,他知识渊博据说曾经是秀才,老街上的人对他的了解大都是在社场上听过他的说书。夏夜,广阔的社场间坐满一圈圈大人与孩子凝神静气倾听着王武成评说古今。我至今还记得他说的封神演义故事久远而神奇,他说书时指天划地晃动身姿,俨然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孩子们自然觉得什么都好奇,守在家里安静不下来,每天夜色刚一落幕,他们便搬着长凳拖着苇席匆忙地跑到社场去纳凉,等待这种乡村文化的熏陶。从宏观来说,这种乡村文化也许是民族文化一种拓展。一部分博览文史的乡村学者在清贫艰苦的岁月中抽身出来,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抚弄一下传说,调侃一下古今。的确能给偏僻的乡村增添许多色彩,给孩子们的童年增加一种回味悠长的回忆。
举目四顾,寒冬已近,路边早已不见花红柳绿。很想找到一处童年的去处,好好地回忆一下,定一定心弦。不过什么也没有。街头的影剧院原本是全乡镇的文化中心,现早已改换门庭变成了基督教堂,我走过那里时,教堂内正在吟唱赞美诗,声音优美而响亮,一直响彻整个街道。我沿着街道向南走去,看到钟二爷与二狗胜家中间那条偏僻小径,童年玩耍时经常穿过这里。这条路很窄,已经荒废多年,好些地方已被树枝荆棘拦断。我拨开枝桠勉强进入,不远处记忆中的水塘还在,只不过早已干涸,河床间却栽满了一排排意杨树。这里是整个村庄围河的终点。树行间横七竖八堆放着一些草垛干柴,西边有一堵塌驰土墙,墙内有草房两间,门框虽已腐朽斑驳,但仍透露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这些景观让我心潮涌动,隐隐约约找回了当初的自已。我曾经就是在这里,在这二间草房内倾听姥姥给我讲的故事,听着老街小贩的吆喝,听着委婉悠长的嘞嘞。现在那些久远的记忆与情感早已随着一阵寒风,几声鸦潮消逝在缕缕寒风中,消逝在一片莽莽苍苍的原野。
现在的乡村已被拆的伤痕累累,房顶被挖掘机豁开,道路被连根拔起。这已成为一种趋势,也就是这几年从县城到农村一栋栋房屋都换成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冷肃面孔。我想不需多久,就再也见不到花草林荫的乡村景像,再也见不到清澈见底的围河。上天也不会眷顾这里,萧瑟的寒风将带走这里最后一缕生气,厚厚的混凝土路面也会掩盖去这块土地最后的绿色。现今老街已开始拆迁,我想明年回来后再也见不到童年的印象,我就会像一个失去家乡的流浪汉,只能带着茫然的眼神留在异乡的街头徘徊,失去了家乡,失去了精神归所。事实上,现在的我已成为真正背井离乡走向迷茫长途的人。
已是暮色压顶,我还在满眼萧瑟的废墟中徘徊,行走于乡村古老蜿蜒的道路上,重新看看老宅的土墙,路边的桑树,村头那个古桥。但愿老街以后依旧水绿交融,林茂草萋,让在外游子的心里永远记住老街,老宅,故乡......。
有关老街的散文二:江南老街
曾经有朋友对我说:有江南,才有烟雨;有烟雨,才有江南。
而江南烟雨的韵味,应在老街。
江南的春,锁在清晨垂柳江岸的薄雾里,朦胧而湿冷。细细绵绵的雨季,让城市和山水成为一种黑白风景,就象一张老旧的黑白相片,又象那不着色彩的水墨画,留一片飞白,让人生出无穷想象。但你却触摸不到那份空灵,或许在一处漏雨的老屋,一条拆了半截的老巷,一丛苍老的芭蕉在雨中不厌其烦的诉说里能感受一下其中的宁静与闲适。老街的青苔,老街上石子路,还有两旁青砖斑驳的老房子,沉淀着古老的苍凉。在蒙蒙烟雨里,娓娓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
只要你静静的听,静静的想,时空便可穿越千年,原来的人,原来的物,原来的风景,就仿佛就在眼前。一切没有变化,一切又在变幻。时光的沉淀如埋在某个场景里的女儿红,虽未开启,却已醉人。
其实我更喜欢三月微醺的阳光,喜欢在暖暖的阳光下看着桃林缤纷的花雨。如果能在桃树下煮一壶清茶,拈一片落在肩头花瓣,便有无数诗意洗却俗尘。若得与三二知己煮酒品花,畅谈写意,更是人生乐事。每每与此,就会想起又摘桃花换酒钱那位桃花仙人。在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沧桑里,所谓的失意,所谓的忧愁,怎敌得过那一杯浅浅绿绿的清茶?怎敌得过那一杯醺人欲醉的醇酒?而江南的温婉柔媚,只应在这花海,只应在这醺醺欲醉的阳光,只应在那浅浅淡淡如水般的友情里。
只是花海让人沉醉,老街却是让人沉静。
总是在梦里走进那条老街,窄窄的街,密密的店,点头笑笑的街坊 。喧嚣却亲切的氛围。听听老人的唠叨,妇人的碎嘴,年轻人的高谈,小孩子的哭闹 ,生活是如此的亲切自然,没有平淡却归于平淡。偶有激烈的争吵,也是这平凡世间的一种风景,走在人潮里,就有一种奇怪的错觉,让人觉得老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条河。每个人都只是这河中的一滴水,不管走得激越,飞扬得跳脱,终归还是要趋于平静。在老街这条河里,做为水的一份子,只会凝聚,不会分散。
至少在梦里,老街让我沉静,让我回想,让我微笑。
现实的世界已经容不下老街的苍老。推土机推平了老街上所有的房子,也推去了老街坊们之间的情谊。新街宽阔而整洁,也推开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高楼林立,套间更象是一个个单独的空间将人们各自锁在自己的空间里。人情冷漠,新的街道不再是一条汇聚人们的河,更象是一条条无际的隔离网。
开心的时候,总会想起阳光下的那片花海,想起那些一起欢笑的人。忧郁的时候,才会想起老街,想起那些一起生活多年却终于各赴一方的老街坊。
儿时一起玩烟壳的伙伴,现在都在哪呢?少年时一起逃课用弹弓打麻雀的同学,现在还好吗?那个当初到老师那里打小报告的小姑娘呢?当年在老街上经常往来的同学和朋友,现在相聚的时间怎么会那么少呢?
烟雨的江南,少了老街就缺少了灵气。江南的烟雨,少了老街,却只留阴霾。
有关老街的散文三:老街的别样年华
下班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我走在华灯初上的老街,内心有了一种留恋的感觉。想放慢脚步,看一看我生活的老街老态龙钟的繁荣,风雨背后的苍桑,淡定从容中的继往开来。
翻阅历史,眼前的老街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累累岁月了。
记得我刚到老街时,街道两边的货物琳琅满目,商铺挨挨挤挤,货物更是冲到了路沿石下。送货出货的车辆随时都会与你擦肩而过。这样的老街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老街已经很拥挤了,行人车辆还是不断地往里涌,原来老街的货物太齐全了,别处寻不到的,都会来老街。怪不得他总是一幅老大的模样,宠辱不惊地迎接着四方来客。
老街的凌乱曾是我眼中的一团乱麻,理不清层次,辨不清头绪。满街的货物不分类别鱼龙混杂。不论品质各自封地,站稳了自己的脚跟,原来老街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大气仿佛从骨子里就渗了出来。
老街的喧闹,曾让我无法安静,内心抓狂。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受不了了,我一定会被他挤出去,或者是重伤耳膜,给自己一个接纳的态度。那一刻的想法,我是低估了自己。后来我想当我们身处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时,我一定能找到一个让自己静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那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样我们就不会因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乱了自己的方寸。日子久了,坐在二楼的办公室里,临窗而闻老街的音乐时,我居然耳熟能详,熟悉了老街的韵律,习惯了老街的步伐。偶尔停电了,老街安静了,我反而会心无着落。也许一种天长地久的习惯一旦停下来,中断了,反而不适应了,就仿佛岁月的尾声,让人心生凄惶。
老街老了,与繁华的新市区相比,新市区带着繁华正荗的年轻丽颜从容向前。而老街矮了,退后了。就是这样的老街,我对他依然有着一种眷恋,毎当我走进老街的怀抱,就好像寻到了依靠一样,感觉内心踏实。因为这儿有传承,有希望,有我想寻找的老街故事。
夏伯
楼下右手边的商铺,据说是内地来疆的夏伯从小摊位做起一点一点积累,经营起来的一家不足百平米的店铺,经营着炊具,餐具,洁具,塑料制品到农用工具,货物错落有致,摆放有序,市场严管时,他主动遵规,不越路沿石半步,管理稍有松懈时,他伺机而下,冲到路沿石下。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干脆利落,识大局的人。
夏伯为人谦和,做生意不计小利,周全近邻,照顾同行,所以生意做的是有声有色。只见夏伯两口白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总有货物往里运。
就连我们这些上班族,也摸清了夏伯的好脾气,需要什么东西了,只要夏伯家有的就去拿,保准低价。有时忘了带现金,只管先拿,欠他个个把月也没人催你。
灾区需要捐款时,只要通知一声,夏伯总是第一个带头捐,继而带动一片。
单位有集体劳动时,只要夏伯家有的,我们就像拿自个家的东西一样,随手拈来,用后归还,即使使用时有了毁损,也只需和夏伯交个底就行了。
习惯了夏伯这个近邻,早出晚归打个招呼,有什么东西不愿往楼上掂了,只需往夏伯那儿一存就行了。以为这样的日子可以顺风顺水地往前走。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夏伯家的店铺前站着的不是夏伯,而是和夏伯有几份相像的年轻人。我问大伙夏伯呢,回老家进货去了吗?有人说夏伯生病了,好像还很重,回老家治病去了。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惶恐,真是岁月无常,命运无情呀!
自从我来到老街,认识了夏伯,我眼中的夏伯总是早出晚归,忙得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与家人聚首言欢,而今可以休息了,却病了,我的内心有种深深的被现实灼痛的感觉。
如今,夏伯的店铺由儿子接手经营着,生意如从前红红火火,我想一定是小夏传承了夏伯的好传统。这样的状况,夏伯肯定放心了,身体也一定会好起来吧!
亮兄
楼下的左手边有一位亮兄,年纪与我们相仿,也许是内地人成家立业早,加上做生意常年累月地风吹日晒雨淋,看上去比我们苍桑有余。
亮兄与媳妇经营的日用百货店,排场更大了,货物堆积如山,堆满了店内店外,只留下容一人通过的小道。货物不分门别类,不讲究层次,统统堆积在一起,需要出货时,再去拣摘,分类,清货。被挤兑的走了样的商品,弃之一边,得闲时低价甩卖,总有人喜欢便宜,便买了去。
亮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走起路来有点摇头晃脑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喝多了呢。经年累月地操劳和奔波,使他的脸上结了一层糙皮,仿佛岁月的浮尘,凝结着往事,沉淀了历史,更蕴含着一个创业者的所有艰辛。
亮兄的媳妇,性格开朗,快人快语,既使每天处在杂七杂八的忙乱麻团中,也总能听到她朗朗的笑声。
亮兄的百货商行,因为货物多堆放无序,在周围摆放有序的商铺的凸现下越发的引人注目的,客户很多,买卖不断。
每天都要经过亮兄的商行,想买看上眼的家用时,亮兄与媳妇会耐心地随你挑选,稍有犹豫时,他们会说,这个质量不是很好,后面还要进货呢,你可以再等等,听着就让人舒心。有时也会说这个虽然碰了点,不好看,但能用,拿回去用吧,送你了。
经过的次数多了,感觉也很熟络了,实在看不过眼的时候,也会对着他们吼两句,都乱套了,收拾一下不行嘛,看着不烦吗?烦啥,天天都这样,习惯了,看着他们泰然的表情,我学会了一种生活的态度-随遇而安。
生意人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亮兄与媳妇却能撇开琐碎,烦恼,心酸与负累的羁绊,在不能享受周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劳中,乐观,自在,随意地放逐着自己的生活,让人不觉间内心释然。
婉儿
认识婉儿,是通过从老街长大的同事。婉儿开了一家粮油及副食品商行。同事常去婉儿的店,也总是邀上我。一来二去我和婉儿就熟悉了。
婉儿年轻,店内店外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的。有的时候,本来是去看婉儿的,但走进去了就有了一种想挑选的欲望,不会空手而归的。
婉儿与丈夫共同经营着这家店,按常理说应该可以顾得过来,但他们却顾了两个伙计,里外的忙乎,清点进货,配送出货。而他们夫妻俩一人负责进贷市场的开拓,一个负责店铺财务的管理。
小店的商品不断的更新,品牌越来越多,社会的需求有着不断上涨的趋势,小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我想婉儿与丈夫的干劲一定更足了。
有一天,我再去店里时,婉儿说:"开店太辛苦了,家顾不了不说,也没有时间陪孩子,我打算把店盘出去,找一份轻松的工作,把更多的时间给孩子。"虽然有点惊讶,但还是赞同了婉儿的想法。
婉儿离开了老街,在市里买了房,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也许人生最好的活法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路去走。
两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街口的平价粮油副食品店又开张了,还是婉儿的店。
婉儿说从小在老街长大,熟念了这儿的一景一物,习惯了这儿的风土人情,有一种家常味,有一种归属感。离开老街,心里再也寻不到从前的踏实了。
街角有一家早餐店,不足三十平米的里外两间房,就被店主开成了店,经营着各式水煎包,各种粥类,因为小的缘故,炉灶被移到了门外,面向着老街,店主胖胖的,进出店里的小门时,常常得侧身,一看就是个有口福的人。
清晨天不亮,这儿就已经炊烟袅袅了,食客们经常是排着队等,很少有人招呼你,自个动手自个拿,完了结帐时明码标价自己报数。
有时正吃着,冷不丁有人抱怨一句包子咸了,炉灶边会突然传来一句:"吃不吃,小心我揍你。"第一次听到时还有点瘆得慌,时间长了就知道了,他在开玩笑。食客们也就常来常往了。他常说:"我用平民百姓的心态,做老百姓的生意,愿意你就来。"
这儿的博爱社区医院,从小小的社区居民服务门诊,拓展到社区医院,服务对象更是延伸至县城的所有山区片,以及周边的城乡结合部。
老板以医院起家,在陆角湾建起了博爱山庄,在垦区团场又建起了博爱垂钓园,以不断发展的眼光进军旅游业。虽然走出去了,但根基仍然在老街。
晚清重臣左宗棠,当年带领湘军西进收复新疆时,命令士兵在途经的道路两旁植下了杨树,柳树,沙枣树,称为道柳。据历史记载,老街曾是他途经的驿站,这儿也有道柳的足迹,后人为了纪念左宗棠,把道柳更名为左公柳。这些左公柳像一枚枚历史的书签,让我们吮吸着历史的韵味,油然而生敬意。
老街与G312国道,S115省道相连,交通便利,这也为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老街像一位历经苍桑的老人,有着矍铄的容颜,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淡定从容的心态,有着不拘小节的大气,有着我们走也走不出去的眷恋。
※本文作者:※
上一篇:《经典散文》春天,等一条白蛇醒来
下一篇:《经典散文》一路风雨,一路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