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易文君范文网!

《心情散文》关于“行万里路”的思考

初中作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古代圣哲的名言,对现代人来说,尽管印刷技术飞速发展,书籍随处可买、可见,但因为心境浮躁和工作繁忙,读万卷书似乎已经很难做到。所以,人们大谈特谈读书重要和怎样读书的文章比比皆是。而行万里路却太容易了,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已经让现在的“万里之行”没有了古人的那种艰辛和劳顿,同时也让人们失去了古人那份在行走中获得的惬意和收益,有人概括我们一些人的出境游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赶紧拍个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行万里路的目的、意义、价值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完成某一次或终生的“万里之行”?很少看到有人专门论述。五一期间,孩子没有回家,我安排她到青岛去作了一次短暂旅游,其主要目的是要她在读书的过程中,试着开始行万里路的学习和训练。但究竟如何去完成这次旅行,我没有仔细交代。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抛砖引玉,既是与孩子作进一步的交流,也是想以此就教各位方家,希望获得大家的指点和帮助!
为什么要行万里路,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古人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要读好案头之文章,必须佐之以地上之山水。纵观古今中外的所有大家,几乎都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我国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而后又“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正因为司马迁壮行天下,实地考察,体察民情,广闻博学,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才写成《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著作。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正因为他登庐山、涉黄河、走三峡,才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著名诗句!杜甫漂泊一生,不仅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而且身历战争之乱和流离之苦,所以,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和“即从巫峡穿巴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喜悦,以及《三吏》、《三别》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还有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近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邓小平远涉重洋勤工俭学,更是为了拯救苦难的祖国,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我想,如果邓小平没有当年在欧洲工厂打工、求学的经历,没有当年对西方市场经济利弊的亲身感受,他在晚年发起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恐怕就没有这样坚决和果断。所以,行万里路,首先是为了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为了弥补读书的不足。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读万卷书”是学习理论知识,是获得间接经验,吸收他人社会实践的成果;而“行万里路”则是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是获得直接经验,这都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
二是涵养心灵,拓展胸襟。人从自然中来,美丽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母亲。大自然的山水能够陶冶和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心灵纯净、心地善良、心胸豁达。现代人自从住进城市后,已经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这是人们生命的缺憾!大自然是一本无比丰厚的书。每个人应该一生都很好地读读这本无字之书。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阐述了他的“养气”说。他说自己以往居家,所交不过邻里乡亲,所见不过数百里之地域,无高山大河可供观赏,所读不过是诸子百家的陈旧书籍,这就局限了自己的视野,养不出浩然之气。于是,“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也就是要像太史公司马迁那样“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以养“奇气”。他说在来京的过程中,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峨,黄河的奔流澎湃;到了京师,有仰观了天子的宫阙壮丽,仓廪、府库、城池、苑囿的丰富宏大,才知道天下是那么广大富丽。所以,对于人的发展来说,“行万里路”的作用就在于开阔视野,拓展胸襟。记得先前读《阿q正传》,见阿q鄙薄城里人的描述,比如这一段,“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看了就觉得阿q无知可笑。但现在反思,阿q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除了阿q的小农意识的局限外,更主要的恐怕是阿q见的世面太少!他几乎没有走出过未庄,他只知道有未庄,而不知道有比未庄更大的天地。不要以为这是小说创作,刘心武在1979年第一次走出国门时,就曾为在异国客厅里发现有苍蝇而感到诧异!他说,因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生活久了,把外国一切都想象得非常好,结果见了外国的苍蝇也大惊小怪起来!一个人如果不走出生养自己的那一片狭小的乡土,去游历外面的大千世界,就不可能知道天下有多大,世界有多美,也就不可能培养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和宽阔胸怀。相传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曾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曾录一首《赠父诗》表明心迹: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毛泽东之所以有这样的抱负,是与他在求学期间就坚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分不开的。他后来也确实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所以,他才胸襟开阔、情怀博大。4页,当前第11234

※本文作者:云梦乡人※LBO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精选图文

18256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