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们写诗的老是伤秋?我只说自古文人伤秋景,回答模糊。今日高楼远眺,见细雨蒙蒙,落叶萧萧,那种凄凉悲悯之情又油然而生。
你看那细雨中,碧绿的小草慢慢变得枯黄僵硬,极目搜寻,荒野中再也没有姹紫嫣红,青黑的浓荫已经稀疏,如老人顶上之发“浑欲不胜簪”。淡淡的绿意中透着嫩黄、中黄、焦黄、枯黄;最美的是将黄未黄的叶片,绿黄交际处的黄绿色彩,鲜而艳,那种美却只能让人产生“白发暗侵”的凄凉。几片红叶努力想改变这渐已衰退的艳丽,摇曳的舞姿在寒风中显得孤独而凄切。几朵黄菊在寒风冷雨中萧瑟颤抖,微弱无力的吟唱傲霜的歌。最终赍志含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被风中”,傲骨嶙峋中,写满了凄惨壮烈。曾经累累硕果的枝头已经空空荡荡,失落的枝条在迷蒙冷雨中悸颤,或许是在回味过去的风光。来年又会果满枝只是文人们强加给她的思想,正如失去儿女的父母,心中萦绕的只是失去的悲切,有几个能有明年我还会生的激动?空荡荡的田野归于寂静,再不复昔日的喧嚣,一如节日过后的父母的家,儿女们都摸摸嘴,抚着肚皮满足的离去,只剩下白发苍苍的老人看着杯盘狼藉的空阔而暗叹凄楚。远山也如卸了妆的美人,没有了脂粉、服饰的打扮,便露出了满脸岁月的风雨沧桑,显得颓废而无奈……
是的,不能否认,秋也曾有姹紫嫣红,也有菊蕊枫叶的装点。可是,这种美总让人欣慰不起来,因为这美总是随着离去与失落,秋的每一缕美色都透着将不复存在的壮烈。诚然,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轨迹,往复循环。可人们欣赏美的同时,总会附上自己的观点,看果实盈仓激动,看紫菊红枫高兴,看见枯草朽木便会油然而生悲怆闲情。
而春呢?当第一点嫩芽努出时,人们就看到了希望;当第一片新叶展开时,人们便看到了生机;当第一瓣新红吐香时,人们看到了灿烂。就是残红落去,人们也习惯的赞叹:将有累累硕果盈枝。总之,春的一切,给人的感觉就是丰茂与辉煌,“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诗经·小雅·出车》里说: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而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人们知道春要来的急切:“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知道秋要归去的惋惜:“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人们在春天的舒展胸怀如:“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白日风在香”“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更有韩愈《春雪》写得更急“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而秋的诗句却处处透着叹息、无奈和泪水:说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说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抒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就是秋梦也是“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秋日声色皆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景处处是“树树秋声,山山寒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其实,四季变化,各循轨迹,春华秋实,各有所得。人们拾了先人的框框便不愿意放弃,便非要予春以兴旺,予秋以苍凉。秋日自有其丰盈,秋色自有其风韵,各得其所,各取其乐,并不需要我们硬性的强加以思想、意识和悲欢。如于丹教授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十分忧郁,终日闷闷不乐。听说只要穿上快乐者的衬衣便可以快乐无比,于是就命令大臣们苦苦寻找。几经周折,大臣回来汇报,找到了快乐者,却拿不来衬衣。国王不解,追问为何?大臣说那人终日幸福快乐,喜笑颜开,却穷得连一件衬衣都没有,整日光着膀子。由此可见,欢乐与忧愁只在人心,心态的不同,目光落处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一如看山:游人看山,喜其危峻险奇;樵夫看山,愁其陡峭难攀。如此而已。共2页,当前第1页12
※本文作者:文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