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
中华民族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国学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一、《论语》
孔子思想的核心便是“仁”,什么叫“仁”,“仁者爱人”,说简单明白点,“仁”的本意其实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反省自身。
“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名句欣赏:
1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0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二、《孟子》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主张人“性本善”。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希望统治者能行“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主张实行“王道”。
名句欣赏:
1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5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三、《老子》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
所谓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 ,主张“道法自然”。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名句欣赏: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4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5 道隐无名,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大象无形,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知若愚。
6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7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四、《庄子》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主张追求精神自由,而在现实生活中,则要讲究“无用之用”。
名句欣赏: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4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6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7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9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0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1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五、《六祖坛经》
禅宗是中国文化最为彻底的佛教宗派,禅宗自谓教外别传,据说在灵山法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于是付法。
迦叶成为印度禅宗初祖,到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传法于萻提达摩,于梁武帝时来华,为中国禅宗初祖。
晚年传法少林寺,达摩传慧可、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神秀、慧能。
慧能世称禅宗六祖,与神秀分别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深受武则天尊崇,九十岁时,被武则天召入长安,大弘禅法。
南宗慧能生前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即著名的《六祖坛经》,佛教史上,中士人的著述能称为经的,唯慧能禅师一人。
禅宗以“内在超越”为特征。既不要念经,也不要举行仪式,更不要崇拜偶像,而认为要达到涅槃境界,只能靠自己一心的觉悟。
《六祖坛经》全书只有120xx字。中心思想是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觉悟解脱,其核心是: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名句欣赏: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3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4 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六、《近思录》
朱熹与学者吕祖谦,两人在研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时,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于是精选622条,辑成《近思录》,共分14卷。
“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
国学大师钱穆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用天理战胜人欲。
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格物致知”作了新的阐释和定义即:
“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名句欣赏:
1 读书需用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4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5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七、《传习录》
《传习录》是“心学”第一书,是了解王阳明,体悟其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也叫“四句教”,是阳明先生哲学的核心思想。
王阳明出身于世家,其父王华,是状元。
《明史》载, 他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告诉他人,改名为王守仁,他才说话。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
“龙场悟道”是其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
龙场地僻,万山丛薄,在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
悟得人的本性中就有“圣人之道”,而不必另外从外物上“求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什么是良知呢?王阳明自己曾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他的学生们对此不能理解 ,他以《大学》“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为例说,人们喜欢美貌女子,厌恶不好的气味。见到美貌女子就是知,喜欢美貌女子便是行,见到时自然便喜欢,而不是见了后再立个心去喜欢,这便知行合一。
名句欣赏:
1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3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6 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7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8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9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10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1“常快活便是功夫。”
1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年谱》记载了王阳明临终时的情形。当时他召弟子周积进来,过了很久,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我走了!”周积眼泪落了下来,问:“有什么话留下来吗?”王阳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还用说什么?”片刻后,溘然长逝。
王阳明“良知”的一则有趣故事:
传说王阳明的弟子捉到一个贼,王阳明对贼讲了一番关于良知的道理,贼却大笑问:“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王阳明让贼脱了上身衣服,然后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了?”贼犹豫地说:“这,好象不太好吧?”王阳明便向贼大声喝道:“这就是你的良知!”
上一篇:必看的励志书籍有哪些
下一篇:为什么要设计一架不对称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