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励志的文章正能量
身在职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看些工作励志文章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正能量哦。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工作励志的文章正能量,供大家参阅!
工作励志的文章正能量:为什么你努力工作,却仍得不到尊重?
小师妹前几天来我家做客,她跟我说,最近找个新工作,但做得很不开心。
师妹是学中文的,大学时,喜欢看书、码字,参加各种社团,在各大小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作品,也组织开展过各种文艺活动,算是学校小有名气的风云人物,凭着在学校的这些积累,毕业时,轻松考进了三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做的是宣传工作。
新人上岗,经验不足,礼貌来凑。为得到领导同事认可,尽快融入办公室小圈子,她下决心做办公室的勤劳小蜜蜂,在领导同事上班之前,提前到办公室,扫地、拖地、擦桌子,并每个杯子续上热水,下午下班关空调、关门窗,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见着单位所有人都露八颗牙齿,微笑以待,任何人需要帮忙,第一个挺身而出。
她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可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错了。办公室的人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有事时呼之即来,无事时视她为无物,她已然成了可被选择性忽视的小人物。
她说,他们办公室共有四个人,一个领导,两个老员工,她算是四个人中间资质最低的。
平常,一到周末,领导会约两个老员工聚餐,并在办公室热火朝天讨论,哪家的口味虾味道纯正,哪家的猪蹄入口即化,哪家的海鲜新鲜正宗。一开始,师妹会在他们讨论选定哪家饭馆时,高兴地插话,是哦,是哦,那家我上次去过,味道真不错,这家我可以去帮忙订房,我知道哪家口味更好,可每每她说话时,其余三个人就都开始沉默,装作没听见。
老员工莎莎是个吃货,喜欢带水果和干粮到办公室,每到工作间隙,就拿出来分享。一人一个香蕉或一人一把葡萄干,他们边吃边笑,唯独没有任何人礼貌性地问师妹一句,你要不要尝尝?你要不要一起来?没有人。于是,她就每天在弥漫着瓜果香味的办公室陪笑,时间一长,她就开始黯然神伤,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去迎合,却仍不受欢迎,融入不了办公室的小圈子。
师妹跟我说完,眼里蓄满泪水,我摸了摸她的头,给她一个拥抱,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是他们太过势利。他们之所谓视你为无物、不待见你,甚至漠视你,主要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只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你无背景、无身份、无权势,不值得尊重。
在部分人的处世观中,背景、身份和权势大小决定了人情冷暖。
当你背景强大、工作平步青云、有权又有势时,他们就会对你笑脸相迎;而一旦你落魄不堪、名誉扫地,他们就会避之唯恐不及。
郭德纲年轻时,穷困潦倒,为进京谋求发展,向身边的亲朋故友借钱筹路费,结果一无所获,没一个人愿意借钱给他。后来,在几个同学的资助下,得偿所愿,进得北京,摸爬滚打十余年后,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相声天地,蜚声中外,而此时,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视他为神,敬他、爱他。
人情冷暖体现最极致的,莫过于文革时期。大批有学识有德行有操守的知识分子被打成文化分子,身边原本亲近的人,都如倒树后的猢狲,四下散去,更有甚者,为证自身清白,极尽污蔑之能事,硬生生把知识分子送上了绝路。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我们身边多的是势力小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势利的眼神下生活。
势利者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和存续已有一定的历史,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20xx年代,发展至今,可谓历史悠久。势利者最典型的特点是,认为人的社会地位即人的价值,有社会地位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就该受到尊重和推崇,反之,则是无用之才,就该被鄙视,被忽略。
出于本性,被忽略和漠视的一方,往往会恼羞成怒,不知所措,继而焦虑、恐惧、痛苦,轻则抑郁,重则轻生,实属害人不浅。
社会如此现实和无情,生而为人的我们,总会有年轻经验不足的时候,总会有跨不过的坎越不过的河,总会有碰到人生低谷的时候,难道就真的任势利者宰割,成为势利社会刀俎上的鱼肉吗?
非也!
改变不了社会,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1.竭尽全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既然社会规则认可身份,认可社会地位,那我们就顺势而为,努力让自己站到尽可能高的地方,当你有俯瞰群山的能耐时,山脚下的人自然会仰视你。
但,通常,身份地位的获得影响因素有五个:
一曰变化无常的能力。
二曰运气。
三曰领导喜好。
四曰公司或单位盈利模式。
五曰大经济环境变化。
五个因素可控性不高,再者,身份地位保有的持续性不强,若想终身保有更是难上加难,除非你身处身份认可的社会,同时又出身于名门贵族,否则,高地位的获取,就只能取决于你事业成就的大小,可又有谁能保证,此时风光,彼时不会遭遇变故呢?
2.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恐惧,才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每个人都苛求尊重,对遇到的挫折会感到恐惧,于是,有人为了迎合社会认可,迎合他人喜好,选择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生到头,却惊呼,这辈子一直都活在他人的阴影里,没有做过自己。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公司职员,因为领导喜欢武术,就投其所好,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练得一身好武艺,准备博领导欢心时,单位却换了喜欢文学的新领导,于是他又开始勤习古今中外文学名典,等到自己文武双全时,单位又换了喜爱下棋的领导。在人生的终点,他发现自己做了一辈子别人,却从没有做过自己。
看清人性,看清势利者本性,更看清自己,才能不被其他人的言行影响心情,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不怕被他人冷落和漠视。
工作励志的文章正能量:与艰难工作为伍,才能看到最美风景
最近几年,各种同学会的邀请多了起来。从各种同学会里,我们可以察觉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以前上学时成绩马马虎虎的人,在30到40岁的这十年,都有非常戏剧性的发展,成了中小企业的老板或有实力的机构高层。他们在参加同学会的时候,都会大大方方的支付赞助费。
而另一些读书时的优秀学生,走进社会多少年后,却成就与地位一般般。可见人生的逆转,就潜藏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小时候会读书的孩子,因为脑筋都不错,自然就练就一身察言观色的小花招,也学到了学习与生活上的小窍门。换言之,这些人都具有小聪明。
那些落第生的情形正好和优秀学生相反。他们成绩不佳,不会念书。所以他们不断重新开创。碰到挫折,他们不会伤心,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伤心。常在不如意中打滚,更让他们看清了社会的底层,意外懂得解读人心,善解人意。所以他们不自负、不自夸,从不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别人看来可能很难,可是他自己却不觉得。对他们来说,那只不过是种磨炼。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成了这一行业的第一第二。有了成绩,自然就有信心。由于他们做事都是出于自发,所以即使下一个工作的困难度更高,他们一样心平气和、迎难而上。如此一来工作的进展,自然会逐渐往好的方向延伸。
反观那些优秀学生呢?由于他们从小就懂得察颜观色,长大后处事格外世故。总是可以在瞬间经过筛选,并找到不需特别费心力的工作,轻松应付。也就是说他们非常懂得逃避艰难的工作。等到遭遇工作或人生的重大困境时,便不知所措了。
遭遇困难与挫折,虽然客观上不是什么好事,但在主观上不要看成什么坏事。大德大勇大智的养成,大多因为经历困难、挫折的启迪与磨砺。
人易流于舒适安逸。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人习于回避艰难的工作。面临21世纪大变革期,很多机会往往以困难的面目出现。所以主动的选择艰难工作更有意义,也是上上之策。如此才能抓住别人不易看出的机会,如此你的潜力才能发挥出极限。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人类也是如此,一类人选择艰难的拼搏,一类人选择轻松的苛且,但结局与人生会分出天壤之别。
面对艰难的工作,需要的不是盲干与心灵鸡汤式的成功学。我们要用科学的“逆思维”。
平庸者,或者说失败者,在行为上有一个共同表现,面对困难,接受一件未做过的任务,做一件不熟悉的新事情,或面临需要提升目标时,他们都会面露难色在心里打退堂鼓,嘴里吐出“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叫“顺思维”的方式,即用现有的方法、习惯、经验及现有的资源条件,去看待与评估具有挑战性的新事情、新任务或超越于现有条件的高目标,认为不可能做到。
而成功者都是“逆思维”。挑战艰难的工作,最忌讳的就是负向思考的顺思维,整日担心烦恼、忧心忡忡而错失良机。
运用逆思维首先要做到下述五点:
(1)不说不行。
(2)穷尽假设。聆听各种新的想法及有创意的提案后,再慎重给与评价。
(3)发现好机会,即勇敢挑战。
(4)从机遇倒推战略,从目标倒推努力。欢迎难题,突破解决。
(5)平静面对感伤、沮丧、悲情。
由此形成不畏险阻,接受艰难工作并遇难而乐的念头。进而让这种征服欲成为心灵自发的驱动力量。
记得我少年时看过的京剧《沙家浜》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被困于芦苇荡的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伤痛的折磨、弹尽粮绝的威胁,人的体力和毅力几接近于极限……这时,指导员郭建光这样说服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反扫荡行动,得以走出芦苇荡,重回杀敌战场。
“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句话,是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过的。
很多时候,“再坚持一下”,不仅是信心的体现,也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在不少情况下,外在的打击实际上并不足以置人于死地,其脆弱的心理才是真正的元凶。战胜危机、摆脱困境,关键是要有迎难而上、勇克时艰的坚定信念和抗打击的坚强意志。“再坚持一下”,就是这种信念和意志的体现。
松下电器创办者松下幸之助,在验收工作时常讲的一句话是“最后一击”。
一流的人和二流的人之差,就在这“再坚持一下”“最后一击”。与艰难的工作为伍,靠着这“再坚持一下““最后一击”,才能完成艰难的工作。
三年前,带孩子去海南三亚旅游。
蜈支洲岛有个潜水项目。当时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很兴奋,拉我们去玩。我觉得要换上全套潜水服很麻烦,水下又不能抽烟,我就留在了岸上。太太陪儿子下水,到中途,耳朵感到不舒服,也半途而退了。只有儿子在专业人员陪同下,坚持到了海底。
他回来后,向我们描述了海底的景色:透蓝的海水,迎浪摇曳的海草,身边游动着各种五颜六色的海鱼。原来只能在图片上看到的异国美色,没想到这儿也有。我有点小后悔了。
旅游时,最美的风景,大多藏在需要付出艰难努力的僻远处、山顶上、海底下。
在我们职业生涯中,又何尝不是这样。艰难工作的后面往往有最美的风景。
工作励志的文章正能量:先把事情做对,再把事情做好
今天的文章来自后台一位读者的提问: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当时面试进入这家公司很不容易,这家公司在行业内也蛮有名的。我被分配到一个项目组里,老大和同事人都不错,每天也有开始教我一些东西。公司定期会有培训,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特别多。我渐渐觉得压力很大,分配给我的工作我都尽量认真做好,想给大家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总是不得要领,总犯低级错误。看到周围跟我同时期进来的人已经开始能够做一些小项目了,我还是原地踏步。我有时候觉得好急,可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不是太笨了?
首先我想说,你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的这份心很值得赞赏。比起我见过的很多跟你差不多年龄却已经开始每天想着怎么在工作上偷懒混日子的人强多了。
其次,我猜你可能还没有掌握这份工作的要领,或者说,还没有熟悉你真正的岗位职责。
我说的岗位职责可不仅仅是招聘面试上写的那一段“岗位要求”的文字。
先说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助理。她的老板是一个典型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初进入这家杂志公司的时候,她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这个情景很像电影《穿Prada的恶魔》里的剧情。有一次老板的女儿过生日,安排她去订一个生日蛋糕,她顺手订了一个巧克力口味的。结果好巧不巧老板的女儿什么口味都能吃,唯独不喜欢吃巧克力口味的。她在订蛋糕之前并没有询问过口味的喜好,更不要说蛋糕尺寸的大小,蜡烛要几根,是否要加特殊的食材等等。最后的结果是蛋糕已经订好,生日Party也已经准备就绪,木已成舟只能“顺”水推舟。
那家公司在招聘面试上写的岗位职责,可绝不会写“帮老板订生日蛋糕”这种事情,但却实实在在发生了。而她犯的错误其实很多职场新人都容易犯:做事会按照自己以往的风格习惯来,而不是适应职场上的“新习惯”。我猜提问的这位读者,你在每天的实际工作中也经常碰到类似这样的问题。
想把事情做好没错,但是在做好之前有个大前提,叫“先把事情做对”。刚开始工作的头一两年,更多是需要熟悉自己的岗位,公司和同事之间的规则。这个规则有人情世故,有职能划分,有效果评定,有奖惩规章,还有公司文化等等。在完全掌握这些规则之前,尽量先让自己把事情做“对”,做到六七十分,再去想怎么做到九十分一百分甚至一百二十分。
一步登天青云直上的人有,但这就跟摸彩票一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可模仿性很小。况且,人家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也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虽然我不知道你具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是怎样的困惑,但有一些“习惯”我觉得越早养成会越好。
1.把你过去不好的习惯全部清零
都说初入社会的新人是一张白纸,这个说法我觉得有待商权。如果说工作经验,确实是一张白纸;但是在为人处事上,就绝不是白纸了。许多在读书时期养成的习惯,会对以后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而有些不好的习惯,越早戒掉越好。
比如说,以前都是家长父母围着自己转,做事很少求过人。但在工作中,大家更多的还是凭实力说话,你过去的这些“优势”很可能在你入职的第一天就荡然无存。当你问旁边同事一个简单问题的时候,很可能对方鸟都不鸟你,这种落差带来的挫败感很可能让你觉得周围的环境和自己格格不入。
比如说,以前你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年年都是奖学金小能手。但是在实际工作上,你却发现连一份简单的Excel表做了十遍都达不到要求,这个时候你很可能会觉得是老板看你不爽,故意给你找茬儿。
再比如说,老是给你安排一些打杂的工作。就我所在的广告公司而言,很多刚来没多久的实习生新人,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订一张机票,贴组里成员报销的发票,订一间会议室,发一封会议邀请通知,给到公司的客户买10杯星巴克的外卖等等。这个时候你很可能觉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觉得自己大好的才华和抱负都被埋没了。
这些都是我曾经遇过或者听到过的故事,我自己也或多或少经历过。但是现在回头再来看,当时如果早点避免以上这些想法我应该会成长地更快。
除非你有出类拔萃的本领,能够解决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别人围着你转才说的过去;
一份Excel表格背后的学问大的很,它的用途,查看它的人群,背后的目的和用途,你是不是都了解清楚了,这可不只是纠结这一栏的数字应该放在左边还是右边,用红色还是紫色;
如果连一份打杂的事情都做不好,没有人敢把更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很多你现在仰望的大咖牛人,最初很可能都是从一份前台的工作开始做起;
把姿态放低一点,才会有人愿意教你。多学会一点隐忍,才会有厚积薄发的可能。无论在学校多么厉害,刚工作的时候大家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喜欢和谦虚的人一起工作,尤其是新人。
2.养成多问问题的习惯,并且一定要记下来
很多时候没人有义务主动去教你,但这不代表你就可以每天躺尸一样坐在位置上无所事事。
新人可能觉得自己问的问题很白痴而不好意思去问,比如“这个发票应该怎么贴?”,“这个文件应该怎么保存?”,“这台打印机应该怎么用?”。
但比起那些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而造成工作中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我曾看见其他组的新人在公司重要会议上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打印机扫描文件而耽误了所有人的时间),你还是越早弄清楚越好。
大多数职场中的同事,都是很友善的。只要你不是摆着一张“我是女王””我是明星”的傲娇扑克脸,客气地去请教,大家都是愿意教你的。
这时候我强烈建议你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把对方说的答案记下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口头的话语往往是零散不成系统的,当时说的东西很可能过一阵再想起来跟没说一样。拿一只笔按一二三点记下来,等对方说完之后再重新确认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2.好记性永远不如烂笔头,这么做避免了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再去询问对方。虽然大家都很友善,但同一个问题没有人喜欢一直回答。
我刚开始工作那阵,在办公桌上一直有一个小本子,每次做错事情都会记下来,做错的原因,以后怎么避免,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怎么处理等等。这本子我用了两年。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第二次。做到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加分。
3.察言观色不是世故,而是情商
职场中的沟通技巧非常重要。对于新人来说,懂得观察和分析对方的言语,揣摩背后的情绪变化,是最先应该学会的。
我的一位同事,最近想招一个新人。面试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小朋友非常有“热情”。面试完毕后不断在微信上询问我同事觉得他怎么样,并且一再表示非常仰慕这家公司,希望能够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里。
首先,他的诚意确实很足,任何公司都希望能有充满活力的新人加入。
但是,招聘并不是今天面试明天就能确定的。任何招过人的人都知道,这其中有用人部门的评估,应聘者的筛选和对比,向更上级的汇报等等。那些大的公司,招聘流程走一两个月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段时间,能够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同时可以寻求其他的面试机会,多方对比。而不是隔三差五每天都在微信上“骚扰”招聘人。特别是在我同事已经三番五次明确表示“请耐心等待,公司流程会比较久一点”的时候,还一如既往地发大段的信息表明自己的“雄心壮志”,希望以此打动招聘人。
对不起,这样打动不了任何人,只会让人觉得厌烦。
如果最基本的察言观色都做不到,你连把一件事情“做对”的机会都没有。
最基本的察言观色包括:
1.对对方回复文字的情绪判断,如果每次都是简短的几个字回复,很有可能对方在忙。如果有比较复杂的事情要说,可以约个时间再聊,而不是噼里啪啦一段文字或者语音发过去。
2.当发现对方讲话的语气和平时有差别时,一定要多留心眼。很多人讲话都会有特定的习惯,比如喜欢使用某些语气助词,喜欢使用某些标点符号甚至表情。当你发现有一天突然对方和你沟通的话术里这些习惯都荡然无存的时候,一定要留心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和你有没有关系,都不要像以前那样随随便便说话。注意措辞,就事论事,不要妄加猜测和臆断。
3.不要随意打断正在讲话的人。即使你突然灵光一闪,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上一句话,也请等对方全部讲完再一一回复。这是基本礼貌。
4.当对方的答复和你所期望的回答背道而驰时,不要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对方。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去探究对方拒绝你的原因,而不是纠结“你为什么拒绝我”或者“求求你答应我吧”。这么做只会激化矛盾。从原因入手,从下至上逐条分析,找到反驳或者突破的点,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
上一篇:工作中至理名言
下一篇: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