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学生创业的“理性精神“培育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创业企业,创业意向再过一个月,“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将在上海举行,每个政府创业基金申请者必须在第一轮申请环节,回答“如果创业失败怎么办”。如此既提高了导师积极性,也让辅导落到实处。
再过一个月,“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将在上海举行,每个政府创业基金申请者必须在第一轮申请环节,回答“如果创业失败怎么办”。这个“煞风景”的问题,体现了上海的理性态度,力求避免“泡沫”产生。
先问“失败了怎么办”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和零点咨询公司的调研显示,只有16%的大学生对创业完全没兴趣,其他的不同程度上梦想创业,或者已经在为创业做准备。然而这84%的大学生中,真正适合创业的毕竟是少数。
“创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组数据: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创业精神,在欧洲是每26人,在日本是每36人;而在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我们既要唤醒这股创业精神,又要负责地告诉他们,创业并不那么简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直言。
为了处理好这对矛盾,上海近几年来已经摸索出一套做法。例如项目申请阶段,仔细考察每个项目的资金筹措、团队组建情况,将一些仅凭“拍脑袋”、不够严谨的“项目”拒之门外;评审阶段,每个评委都多问一句“一旦失败了怎么办”,使申请者对创业的高风险性有所认识。今年起,本市陆续组织1000名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入创业企业见习,亲身体会创业的艰辛。
爱他,就要泼“冷水”
根据基金会规定,每成立一个大学生创业企业,出资资助的分基金会应作为公司主要股东,参与公司的财务管理、制订发展战略等重大事务,必要时可行使“一票否决”权。这种做法一方面确保政府资金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创业企业必要的辅导。
不过,这番精心安排往往不容易得到创业者的理解。市科创中心分基金的龚新美老师介绍,有一家得到基金支持的大学生企业,刚接了几个项目就要求扩大营业面积,多招员工。龚老师和同事们跟创业者分析盲目扩张的风险有多大。公司果然碰到了资金周转瓶颈,差点交不起场地租金。此后,这家公司专注于提高技术实力,最近成功跻身为某著名社交网站的技术提供方之一,还引起了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
不少一线工作人员和龚老师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创业者大多对风险估计不足,尤其在财务等问题上容易决策失误,因此及时适当的批评、甚至是“泼冷水”更加重要。
辅导:“人走茶不凉”
近几年来,本市各相关部门探索过多种创业导师方案,如邀请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等给大学生创业者上课,但导师大多工作繁忙,容易使辅导浮于表面。
如何避免创业导师“人走茶凉”?据新中欧创业投资管理公司负责人祁玉伟介绍,他们和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共同推出了“大学生创业接力计划”。一旦项目获得科创基金支持,“新中欧”会为其找到合适的投资公司,请该资深投资人作创业导师,导师所在公司对于被辅导企业享有投资优先权。如此既提高了导师积极性,也让辅导落到实处。
上一篇:给大学生创业的三大建议
下一篇:十方法助创业者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