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文央诗集《岁月回望》有感作文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如何留住乡愁,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不少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通过不同媒体和形式,呼吁“城镇化要留住美丽乡愁”。于是,“乡愁文化”也应运而生。不仅作家、文人,就连离退休干部、职工,也投入了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学创作新潮。
笔者所熟知的原郑州市水利局副局长、纪委书记陈文央,是一位退休已十余年的正县级干部,如今已年过古稀。按说像他这般年纪,辛勤工作了四十余载,退休后本可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但他却不愿在家赋闲,而是对学写古体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说,也许是人到晚年,总有许多往事萦绕心头,特别是苦涩而快乐的童年,深厚的乡情、亲情,家乡的山山水水,以及过去的贫穷和近年的巨变,总使自己难以释怀。这也许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乡愁”吧!如何留住这种发自内心的乡愁呢?陈文央选择了学写古体诗的方式。然而,由于他早年家贫,文化程度不高,上世纪60年代工作后,一直在省、市党政机关工作,数十年间较少舞文弄墨,文学基础比较薄弱,要想写诗谈何容易!他却知难而进,决心从头学起。退休之后,他加入了郑州市老年诗词研究会,专心致志听专家讲课,虚心请教老师,跑图书馆,勤学苦练,乐此不疲。几年之后,他竟然写了430多首古体诗,而且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岁月回望》的诗集,终于圆了自己的写诗之梦。他这一创作成果,使得我和他的老同事、朋友大吃一惊。作为多年好友,我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也为他孜孜不倦的精神和热情所感动。
正如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所唱的:“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读陈文央这部《岁月回望》,最使我受感染的,就是他那至今难忘的乡愁。他在“故乡情深”部分写了36首诗,包括“故居印象”“童年趣事”以及民间传说、山水风景等,无不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如他在《故居印象》中,以“岗旱地薄收获少,穷乡僻壤文盲多”“茅屋坯垒破窑洞,岭壑凸凹苦水窝”等诗句,来概括儿时家乡的居住环境;在《天桥岗》中,他以“两岗相连一线天,夹沟路径扁担宽。少年割草常经过,每忆心惊又胆寒。”“霜降秋风红叶落,景明斜照柿儿鲜。扛竿登岗身轻健,甜柿入口乐心间”,来回顾童年时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但更多的是他对故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眷恋,像黄帝故都古城寨、黄帝宫、古县衙、超化寺塔、大隗山、洪山庙会等著名景观,他幼年时家乡的老枣树、皂角树、石榴树、金银花等,以及司空见惯的“石盖路”、“老碾道”、“推卖煤”、“推水车”、“卖鸡蛋”等农村常见的生活方式,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然而如一位学者所说,“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和将来时,它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重建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在这部诗集里,陈文央也并非单纯怀旧,而是以较大的篇幅,如在“往事漫忆”、“水利情缘”、“礼赞祝愿”、“缅怀鼓励”等部分,深情抒发自己对家乡巨大变化的感慨,对他数十年从事的水利事业的挚爱。虽然在行家看来,这些古体诗的对仗不算工整,词句也不够华美,平仄押韵不够严谨,但是他用自己淳朴的热情,赞颂那些为“三农”做出贡献的普通农民;他深情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烈士、老同事和基层干部,追思早年故去的父母和亲人,其言辞殷殷,情意绵长,令人感动。
上一篇:我与诗有个约会作文三篇
下一篇:畅游古诗文感受那份美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