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想像之羽,展作文之翼论文
摘 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中职学生写作出现了“无米之炊”、“无话可写”的瓶颈现象。本文提出了“调动多种感官,直观展示,循序渐进”和“利用课堂,设置情境,拓展想象空间”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想像思维、激发写作的欲望、提高写作水平作出了一点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 想像思维 写作水平 教学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口号。我国学者肖川博士对此作了阐释:“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20xx年,教育部颁布的《中职语文新大纲》中对语文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语言文字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就业、顶岗甚至晋级都必需的能力。
然而正视当前的教育现状,我国中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一个中职学生入学时,虽然已读了十二年的书,却常常厌恶作文、害怕作文,甚至导致了写不出作文。究其原因,写作时,学生们的大脑应该是由常规性的思维进入到想象的思维状态,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想象力是必要条件;反之,现在的中职学生往往在写作时大脑还停留在原有的常规性思维状态之中,因此只能是搜肠刮肚,勉强地将生活摘录下来,结果形成的是“流水账”一篇又一篇。
基于以上背景,中职语文教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措施。笔者从作文教学出发,着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写作能力,以适应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发展的需要。
于漪老师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往往决定着学习的质量……教师要重视和掌握学生的‘内部态度’,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能认真主动地投入读、写、听、说的训练之中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使之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品位服务。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所谓想像思维,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怎样做才能行之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像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思考与写作的双赢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调动多种感官,直观展示,循序渐进
在丰富的社会、自然素材面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各种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去感知、存储、提取信息,从句子到段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从而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比如学习了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中《我的空中楼阁》、《窗前的树》等写景状物的优美散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材料,如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要求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其次,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项感官去感受景物的能力,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尝试着在景中传达情语。正如清代的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启发下笔可先从描写一片绿叶和一朵小花的句子开始,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表达了一个个想像丰富的句子:“绿叶,是一只迎春翩跹的绿蝴蝶。”“绿叶,是一把摇曳生姿的小芭蕉扇。”“小花,是美丽的春姑娘的裙子。”“小花,像婴儿张开的笑脸。”……
运用想像性思维进行句子训练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丰富描写对象。“一片叶子”、“一朵小花”可以联想到自然四季,甚至可以联想到人的生活、人的精神。 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觉得作文有话可说。
《我与春天有个约会》(学生王业):带着淅沥的雨点,夹杂着悦耳的鸟鸣,挥洒着青春的活力,春天已经来临。雨缓缓地下,落在屋瓦上,打在窗玻璃上,滴在水缸里,伴着几声鸟鸣声,演奏出了一首悠扬的乐曲来。花儿、小草、树叶也随声翩跹起来,春天的“绿”充盈了我双眼,在河里、在树上、在云端里,无不闪现着“春”的影子。一颗雀跃的心含蕴出:我与春天有个约会!
《江南雨韵》(学生胡静力):江南的雨是那么的温柔,每一滴都渗透着江南的丝丝柔情,每一滴都诉说着不同的梦。瞧,在雨中,路边的野花,张开了初春的那片多姿;田间的小草,萌发了初春的那片新绿。江南的春雨是灵秀的;江南的夏雨是恬然的;江南的秋雨是留恋的;江南的冬雨是茫然的,这一切构成了江南无尽的雨韵。
可见,训练学生的想像思维,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必须遵从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训练中将想像训练落到实处。
二、利用课堂,设置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中职学生写作存在生活空间小、阅读量少、生活经验少、视野狭窄等客观原因,另外在主观上,他们消极对待写作,因此在写作文的时候,中职学生常常缺乏写作的材料,下笔作文出现言之无物、无话可说的普遍现象,课堂上“无米之炊”成了当下提高中职学生作文的瓶颈问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学习与时代生活、中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或动情动心、情感共鸣的课堂学习环境。
比如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时,为了让学生能透彻地理解文章所抒写的深沉的母爱,笔者联系了他的另外两篇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共同来赏读。情、理相类似的三篇文章的整体浏览,能让学生很快融入到“情景交融”的怀想母爱的气氛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怀备至的往事。有位男生真实地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贪玩,犯了错误,害怕受到家长惩罚,就躲到同学家去,而自己的妈妈到处打听,没有结果后泣不成声。这一件事深深地刻在了这位学生的心里,至今觉得很愧疚。再回到课文中,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在地坛匆匆的脚印中留下了对儿子的牵挂、担心,请学生来描述母亲当时寻找瘫痪的儿子的外在行动、内在的心理活动。教师启发合情合理的想像,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理解的母爱的光辉和伟大给激发了出来。而教师无需代劳“预设”,反而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后,课堂气氛也能活跃很多。在后来布置的有关“母爱”的作文中,学生们的想象思维仍在延续:
《忏悔》(学生张耀):当我刚落地时,母亲笑了,而我却哭了;当我拿着第一张奖状回家时,母亲哭了,我却笑了。可是顽劣的我不明了母亲为何而笑、为何而哭,只知道我曾不止一次地让她生气和流泪,我曾不止一次地惹得她揪着我的耳朵,在大庭广众之下唾骂我,而我曾不止一次地拿她当同辈看待,甚至和她顶嘴。
长大了,只是觉得我的儿时对母亲的做法显得很幼稚,而母亲也没必要那么劳累,不值得为我的那些不该做的事付出太多。
蓦然回首,总有内疚和悔意在心底荡起涟漪……
《熟悉的名字》(学生方盈玲):母亲是一个多么熟悉的代名词。我们把祖国称为母亲,把长江唤做母亲河,可想而知我们的母亲有多么的伟大。然而,现实中母亲依然是那么平凡,她不会很奢侈地买一件昂贵的衣服,她不会用甜言蜜语去逢迎他人,但是却把爱给了我,井井有条的生活,真挚温暖的关怀。我想说:“母亲,我永远感谢您!”
上述节选的几篇作文充分证明了,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想像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把写实和想像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虚实相生。学生通过在情境中的联想,既培养了自己的想像思维,也激发了写作的欲望,作文变得不再“面目可憎”。
上一篇:黑玫瑰唯的愿望想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