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生平事迹介绍
列宁,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列宁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列宁的执政生涯
1.统一权力
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表示立即召开立宪会议,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同时打击资产阶级反对派报刊,打压立宪民主党。但由于占当时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普遍支持民粹主义的社会革命党(而大城市的工人则普遍投票给布尔什维克),结果社会革命党在立宪会议选举中以明显的优势击败布尔什维克胜出。列宁不愿看到革命果实丧失,表示“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记步枪”,于1月5日解散了在彼得格勒塔夫利达宫召开的立宪会议,并派军队驱散了反对解散立宪会议的示威者,随后称“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是口号,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立宪民主党等党派的激烈反对。
2.建立契卡
为维护苏维埃政权打击反对阵营势力,12月20日,列宁提议组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机关全俄肃清和怠工特设委员会(简称契卡)。任命捷尔任斯基为契卡主席。2月,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人民委员会告俄国劳动人民书》,列宁在《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法令中,亲手加入“资产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应编入挖壕营,受赤卫队负监视,反抗者枪毙。……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等内容,赋予契卡机关拥有不经审判便可执行枪决的权力。9月,列宁公开声称要制造一场针对资产阶级“红色恐怖”,给社会带来了恐慌。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从到间,被契卡绞死和枪决的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人。受打击者不仅仅是反对派的成员,还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民。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也于此时被枪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及社会民主党人纷纷谴责列宁,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派”领袖考茨基称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为“恐怖统治”,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后成为孟什维克)普列汉诺夫也称列宁“成为新的罗伯斯庇尔”。
3.遭遇暗杀
1月14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完成一次演讲后,和瑞士社会民主党人弗里茨·普拉廷共同乘坐一辆汽车,在经过一座桥上时,突然遭遇12名不明身份的枪手猛烈射击。普拉廷急忙将列宁的头部按在座位下,而他自己掩护列宁的手却被打得鲜血直流。事后契卡人员未能抓获枪击者,也未能确定杀手的身份。据后来移居国外的行刺者透露,组织这一行动的是沙科夫斯基公爵,他为这次行动赞助了50万卢布。
8月30日,列宁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演讲后刚要踏上汽车,一位女性上前与其交谈,正在列宁回答她时,一支握勃朗宁手枪的手在三步远的近距离伸了出来,接着响起了三声枪响。第一发子弹击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他的左胸并穿颈而过,第三发却打中了正在与他谈话的女性。列宁当即倒地不省人事。恢复意识后他拒绝前往医院治疗,因为他认为可能会有下一次暗杀等待着他,遂被迅速带往克里姆林宫。第二发子弹的位置很危险,医生无法将其取出。子弹没有刺穿左肺,但由于血液流入肺脏,情况仍很紧急。而列宁依然继续工作,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但此次暗杀事件给列宁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风与此有关。
她是社会革命党成员。事件发生不久后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兰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并表示幕后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所为,因为列宁是“革命的叛徒”。尸体被焚毁。1938年2月,苏联当局曾一度宣称布哈林是幕后主谋,后来又在1988年2月为布哈林平反。由于暗杀过程的资料记载存在诸多疑点,部分学者认为真凶并非卡普兰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列宁的副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有重大嫌疑。
4.建立苏俄
1月1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红军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为军事人民委员和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3月,列宁领导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同年颁布宪法,将国家的正式名称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在,列宁称苏维埃政权无法离开巴库的石油而生存,苏俄遂支持阿塞拜疆的布尔什维克势力,3月,这三个国家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外高加索联邦。
5.退出一战
布尔什维克上台后,俄国和德国仍然处于交战状态。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退出一战,布哈林则认为应继续进攻解放德国,托洛茨基则支持不战不和。起初列宁方案的支持者占少数故停战决议没有被通过,而随着德国军队的推进,部分领导人改变了立场,最终于3月3日,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条约使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芬兰、格鲁吉亚等国纷纷独立,使俄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激起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左派社会革命党也因此借机与布尔什维克发生分裂,于同年3月退出了联合政府。
6.领导内战
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并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后,国内形势剧烈动荡,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控制了乌拉尔山附近的西伯利亚铁路。同年6月8日,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和孟什维克在萨马拉成立了立宪会议委员会(后改称全俄临时政府),并控制了萨拉托夫、辛比尔斯克、喀山、乌法一带。11月,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成立西伯利亚政府,又于不久后发动政变推翻全俄临时政府,自封为“俄国最高执政”。同时联合南部的邓尼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尤登尼奇,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的支持下,发起白卫军运动,对抗布尔什维克,俄国内战开始。列宁领导的人民委员会中央任命托洛茨基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组建并领导红军,其中大量任用前沙俄时代的军官,对抗白卫军运动。,西线红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击败尤登尼奇及英国舰队,东线红军在伏龙芝等人的指挥下击溃高尔察克的东路白军。,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率领红军击败邓尼金、弗兰格尔的南路白军。到10月,苏俄基本稳定了国内局势。
7.波苏战争
1918-期间,欧洲连续发生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芬兰革命等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世界局势的顺利发展的引起列宁发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乐观情绪。他预测俄国革命的下一环将是德国革命,为援助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他希望能渗透进波兰并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然后延伸到德国去支援那里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领导人毕苏斯基则希望借机建立由中东欧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瓦解苏俄以阻挡其向西扩张,遂于与乌克兰民族主义领导人西蒙·彼得留拉结为同盟并派兵进入乌克兰,占领基辅。双方发生摩擦引发波苏战争。由图哈切夫斯基率领的红军在与波军进行了几轮拉锯战之后,苏军在华沙战役中被对方击退,双方于3月18日签订《里加条约》结束战争。
列宁的经济政策
1.全俄电气化计划
列宁在就有制定国家电气化计划的打算。,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同年,苏俄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吸收了2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了10个月的时间拟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简称全俄电气化计划。预计用20xx年到20xx年的时间,新建发电站30座(20座火力发电站和10座水力发电站)。该计划于同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列宁十分重视这个计划,把它称之为“第二个党纲”。
2.战时共产主义
在至俄国内战时期,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同时也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于是在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即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对工人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快就导致了经济崩溃,到,俄国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20%,至,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减少了50%。而余粮收集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成为日后饥荒的主要原因。
3.新经济政策
由于长期的内战和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粮食供给明显下降,而在内战基本结束之后,苏俄当局却没有终止及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春季出现了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据估计期间全俄约有500多万人饿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同期的农民也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发生了反抗征粮的坦波夫叛乱。2月21日,彼得格勒发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经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他们要求实现言论自由、解除贸易限制、重新选举一个“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列宁派加里宁前往劝说无效后决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动。(参考条目:俄国饥荒)
至间连续发生的国内叛乱使列宁承认:“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于是自3月21日开始,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余粮收集制,实施实物税;停止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放松外贸管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企经济等。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逐渐走向恢复,至,俄国的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功地恢复到水平。该政策于被斯大林废除。
列宁人物主张
1.社会政策
列宁反对民族主义,尤其反对基督教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他亲自撰文,阐述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希望建立免费的全民医疗体系,并十分重视提高民众的识字率。支持妇女权利,废除沙俄时代对无责任离婚的禁令,同时也允许堕胎,但反对代表性解放的杯水主义,要求沙俄时代的性工作者转职。其宗教政策给予东正教很大打击,神职人员被契卡镇压,教会财产被没收,传教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
2.外交政策
7月25日,苏俄政府首次表示要归还中国被占领土,“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以后,立即建议中国政府就废除1896年条约、北京协议及至与日本签订的一切协定进行谈判”;,再次声明类似主张。但是,中国的北洋政府对此反应消极甚至不予理睬。
3.缔造苏联
12月30日,在列宁领导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4.国际领袖
列宁为了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于3月2日在莫斯科发起召开共产国际成立大会。30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左派组织代表出席会议,通过《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它的成立极大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的,是列宁在20世纪初形成的思想体系。列宁主义是在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修订和补充。
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其它流派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如何取得政权”和“无产阶级政权如何治理国家”两个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致力于合法斗争(即在资产阶级议会中进行议会斗争),在取得政权之后可以保留所谓的民主制度。而列宁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寻求所谓的合法斗争的努力必然有使其修正主义化的可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在帝国主义阶段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不应当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应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后,即使一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存在,仍然有必要采取专政的方式保卫无产阶级政权
上一篇:初中作文题材万能素材积累
下一篇:我长大了作文初中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