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名人的故事
季布一诺千金---言既出万金轻
季布,楚国人。季布这个人性情耿直,乐于助人,他身上还有一点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他十分讲信用,凡是他答应过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他都会尽力做到,兑现自己的诺言。对于他重信守诺的品行,人们交口称赞。当时在楚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战争的时候,季布和他的舅舅丁公都是楚军的将领。季布骁勇善战,奉西楚霸王项羽的命令,他曾经多次围攻汉军,打退了汉王刘邦,甚至险些让刘邦丢掉性命。等到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季布的舅舅丁公便归降了刘邦,但是,季布却不愿意向刘邦投降,无奈之下,只得落荒而逃。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大获全胜,并建立了汉王朝,是为汉高祖。由于之前季布攻打刘邦,并使其险些丧命,为此,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当上皇帝之后,刘邦便发出诏令,凡是捉到季布者赏给他千两黄金。刘邦在诏令中还写道:“谁胆敢私自窝藏季布,不但本人格杀勿论,还要罪及三族,满门抄斩。”
刘邦的这道诏令使得季布只得东躲西藏,到处逃命。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季布生平对他人重信守诺,做了许多侠义之事,因此,在他处于危难之际时,有人也对他伸出援助之手。
一天,季布躲到了河南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里。这个姓周的人知道他就是季布,就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刘邦下令捉拿将军,马上就会搜查到我家。如今并不是我不愿意将军藏在我家,实在是形势紧迫,将军不便藏匿于此。假如将军愿意听从我说的话,那我就给将军献上一计,假如你不愿意听,我宁愿自己先自杀,以报答将军往日的恩德!”
季布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只得听从他的意见。这个姓周的人便让季布将头发剃掉,带上颈箍,穿上粗布衣服,装扮成奴隶的样子。之后,便将他装在柳条车中,送到原来的鲁国,改名换姓,卖到了一位名叫朱家的义士家中。
朱家知道这个奴隶就是季布,想要保护他不被官兵抓住。于是,买下季布之后,朱家就让他来给自己管理田园,同时还嘱咐儿子道:“田园的事就让他自己做主,吃饭的时候要和他同桌。他曾经对我有恩,你要好好地对待他。”之后,朱家就买了一些礼物,赶着车便来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便留朱家在自己家里住了几天,喝了好几天酒。席间,朱家问滕公道:“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至于陛下一定要抓到他呢?”
滕公答道:“季布曾经帮助项羽多次围困陛下,有一次甚至差点儿让陛下丧命。因此,陛下十分恨他,发誓一定要抓到他严惩不可。”
朱家接着问道广那么,您觉得季布这个人怎么样?”
滕公道:“这天下人谁不知道啊!季布这个人不仅是个有名的诚信之士,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听到滕公如此说,朱家就趁机劝他去汉高祖那里为季布说情。朱家说道:“为人臣子必须要给主上办事,这是众所周知的。季布当初身为项羽的臣子,为项羽效力乃是他的职责之所在。至于围困陛下之事,也是他的职责之所在。难道仅仅因为当过项羽的下属,就要对其斩尽杀绝吗?再说,如今陛下刚刚夺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仅仅因为个人的私怨而将一个志士赶尽杀绝,会让天下人觉得陛下胸襟不够宽广!更何况,像季布这样的人才,如果苦苦追逼下去,那么,最终季布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记恨壮士而导致他们去投奔敌国,这难道不是造成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而鞭尸的原因吗?您为何不找个机会向陛下奏明这些道理呢?”
滕公知道朱家向来是一个具有侠肝义胆的人,现在又听他如此说,心里明白季布极有可能藏匿在他家中。于是,滕公便同意为季布说情。
过了不久,滕公就借故去觐见刘邦,并说道:“现在陛下刚刚获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仅仅因为个人的私怨下令捉拿季布这个品行高洁之人。微臣认为,这一举动并不高明。季布是个侠义之士,全国上下都知道1尋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因此天下的人都非常敬仰他,他的朋友更是愿意以死来保护他。如今陛下下令追捕他,对他赶尽杀绝,万一他北走匈奴或南逃越国了,更会成为大患。陛下为什么不赦免季布的罪行,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爱惜贤才,从而都来投奔陛下呢?”
听了滕公的这一席话,刘邦频频点头。于是,刘邦便下令赦免季布的罪行,还下令召见他,季布表示请罪,刘邦封他为郎中。
陆陇其造福一方
陆陇其是清朝初年讲授程朱理学的学者,当过知县、御史一类的小宫。他与那些口是心非的伪逬学家不同,不仅能够认真领会程朱理学的道理,而且还在实际中履践这些进理,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陆陇其行政断案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他认为,天下万事万物之中都包含着同样的“理”,人们只有懂得了这些“理”,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矩,循守国家的法制。所以他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审讯犯人,总要首先深入浅出地讲一番逍理,启迪人们的良知知。
催缴赋税,是朝廷赋予各级宫员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务,也是一件阻力很大的工作。一般的县令在催缴陚税时,总是指挥大批衙役下乡督促,稍有缓慢不是惩罚肉体,便是罚粮罚款,搞得官民对立情绪很大,有时还会激成民变。而陆陇其却不这样做。他在当嘉定县令时,每当缴粮纳陚的日子临近的时候,他通常把乡亲父老召集起来,给大家讲一番按时纳陚的道理。他说:“向大家收缴的钱粮,全是朝廷的国课,并不是县官的私蓄。如果百姓们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时上缴钱粮,家心安理得,而且给当官的减去好多麻烦,以便有更多的工夫为民办事。我与大家没有任何宿怨,不想为收钱粮而杖责任何人。何况一旦受到杖责不仅要花许多冤枉钱,还要落得欠粮受责的名声。倒不如及早凑齐应纳之款,使你我都相安无事地办完这件事。”乡民们听了之后,觉得陆陇其的话说得很实在,很透彻,乐于接受。所以他在任时,很少发生欠粮受责的事。
对于囚禁在监狱中的犯人,他也好言相劝,进行开异。他曾经写过一篇《劝盗文》,派人给犯人们宣讲,大意是:“人的本性原来都是善的,你们这些犯了罪的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一念之差,不安分守己,作出犯法的事来,关在这里受尽痛苦。这些都是由于人心中的杂念蒙蔽了善性造成的结果。然而人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们能够深刻地悔过往日的不是,去掉心中的杂念,就能重新做一个好人,依旧可以成家立业。”读到这里,在场收听的犯人们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1692年陆陇其逝世。第二年冬,朝廷需要委派两名文臣管理直隶、江南的书院。廷臣全都主张从翰林院中物色人选。康熙不同意,发出特旨:直隶派李光地去,江南派陆陇其去。大学士王熙急忙报告说:“陆某己经病故了。”康熙惋借地说:“为什么不早启奏?”王熙回答说:“按照启奏的条例,7品官在籍身亡不在向朝廷启奏之列。”康熙沉默了许久,感叹地说:“陆陇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在办一件事情,或推行一项政策的时候,向人们讲清道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可以减少行动的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逬理从陆陇其的政绩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苏东坡晚年流放中的春节
限于篇幅的局限,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越过东坡在元?期间八年的仕宦生涯,而将目光继续凝聚于东坡的苦难的流放,因为,诗人总是在苦难中更能闪耀人性的光辉,更能闪耀艺术的魅力,也就更为具有文学以及历史文化考索的意义。绍圣元年(1094),年届六旬的苏轼被他昔日的学生而今的皇帝哲宗贬谪惠州,九月度大庾岭,十月到达惠州贬所。两个月后,苏轼度过了他在惠州贬所的第一个春节。追思往事,东坡老人难免感伤:“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去年还在陪侍玉辇,何等荣耀,牙旗仪仗穿行繁华的夜市,铁马踏响在冰河之上,而今年的春节,却在江海之上漂泊,是禅房寄身的一个山僧。虽然也有膏火可举,却只见层层的松木、松木的层层。如同纪昀所评:“两两相形,不着一语,寄慨自深。”
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更是一气做了《新年五首》,先试举其一:“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
首句涉及古代的一些民俗,那就是以人日的阴晴来占卜新年的是否丰收。杜甫也有《人日》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所以,东坡的“春愁连上元”,也就有了超脱个人的意思。第三句的“挑菜”,也是一种民俗,《苏轼诗集》在此诗句下合注:“何焯曰:挑菜乃人日事。唐子西诗:挑菜年年俗。”如果说组诗“其一”重在个人心境的寂寥,“其二”则显示了更多的不平之气,矛头指向占据朝廷巢枝的当道群小:“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 “其三”则表达自己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对于光明前景的希冀:“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在瘴雨冰溪中,东坡看到了冻笋催生的信息。晋代的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羹而辞官还乡,苏轼却说,惠州丰湖所产的藤菜,足可与莼菜羹媲美,何必非要还乡呢?因此,东坡在“其五”中说:“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正当东坡欲终老惠州,“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迁居》)“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其二》)的时候,绍圣四年(1097)四月,六十多岁的东坡再贬海南。只因为东坡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的诗句,让执政者不快,说苏子瞻尚如此快活?于是,根据子瞻的“瞻”字,去目而贬儋州。不过有人占卜,说儋字有人,子瞻无碍。绍圣五年,东坡在海南儋州度过了他的第一个春节,上元灯节的时候,儋州的地方长官,为了表达对于东坡老人的敬意,邀请了陪同乃父过海的苏过共度佳节——与苏轼一生有缘的三位女性此时都已去世,最后一位陪伴苏轼的王朝云也在惠州去世,此次渡海,只有儿子苏过陪伴。现在,苏过也被邀过上元,只有东坡老人独自度过这个贬谪海外的第一个春节。他静静地凝视着一轮孤月,月光照射进来,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一只蜥蜴盘在窗上:“静看月窗盘蜥蜴”,这在岭北的中原地区是很少见到的现象,这使苏轼更为清醒地感觉着身在异乡、而且是万里之遥的海外。东坡老人独坐凝视着盘窗的蜥蜴,心中想着什么呢,他也许在盼望着惦记着儿子苏过,“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同上),寂寞的心境跃然纸上,他也许还想了许多,回忆着他的坎坷的一生:“搔首凄凉十年事”呀!
元符三年(1100)正月,苏轼在海南度过了第二个春节,他在人日做了《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从诗题上就可以看出,在这垂暮之年的春节里,东坡老人心中想念的、惦记着的还是国家之事。北宋时期,黄河决口的问题始终困扰朝廷,神宗时期一些朝臣不顾黄河“东行河道已填淤,不可复”的事实和“水之就下者性也”的规律,一定要“回河东流”,“其役遂兴”,苏轼当时任侍读,提出:“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的批评,遭到 “当轴者恨之”。此事与现代的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苏轼此诗说:“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典衣剩买何源米,屈指新蒭作上元。”(其一)说自己耄耋之年,仍然独栖海村,只有在梦中才能与在大陆的作诗孙苏符相会。在天涯海角度过了多少个人日,已经记忆不清,如果要返回大陆,会高兴地经过鬼门关。(《山水志》:“广西容、牢二州有鬼门关。谚云:若度鬼门关,十去九不回。言多炎瘴也。”)我当年如同贾让的三策已经应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我就如同当年孙权手下因耿直而死在交州的虞翻(《三国志》:虞翻性疏直,数有酒失,孙权积怒,放之交州,在南十余年,卒。)那样不被赦免。海南米贵,我只能典卖衣物来买惠州何源海运来的稻米,屈指计算一下,新滤好的酒大概可以用到上元灯节吧!
五个月后,苏轼终于返回大陆。(贬谪海南是苏轼第一次远离生他长他的大陆,元祐时期,朝廷曾经想派他出使高丽国,未能成行)他的心情是愉悦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
宋徽宗建中建国元年(1101)正月,苏轼度过了他平生最后的一个春节,当时他正在北归的路上。此时,东坡老人名满天下,不仅仅是诗名的传播,他的胸襟气度、做人风范,以及六十多岁的老人贬谪海南蛮荒瘴痍之地居然能够生还,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东坡返归北上的沿路,出现万人空巷的奇观:“拓得龙光竹两杆,持归岭北万人看。”(《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东坡也不无自豪地说:“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东坡老人在其人生最后一个春节的这两句富于哲理禅思的诗句,似乎可以作为令后人永远玩味的遗言吧!
上一篇:邓绥十二通经书的名人故事
下一篇:海伦凯勒英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