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通用27篇)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
一、20xx年后私营经济发展状况
(一)私营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自中国共产党的“__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
济制度”以来,私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使全社会对私营经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七一”讲话肯定了民营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无疑使广大私营企业主备受鼓舞,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下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数字。
各项指标的绝对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由于近两年国内需求不太旺,所以除注册资金增幅上升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均略有下降。总体来看,两年中私营企业的发展依然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1.资本规模和经营状况20xx年底,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底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是18.8%,比1999年底的11%增长了7.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两年来私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其规模的扩大更是迅速。
由于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其销售额和纳税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与1999年底相比,20xx年的销售额增长了45%,而缴税额却增长了57%。这是由于近两年国家对私营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私营企业主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的缘故。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1996年为7.9%,1999年为5%,20xx年下降到3.6%。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
2.行业和地区分布
比较前后进行的五次私营企业调查、跨度为12年的.主营行业变化可以看出,制造业和商业饮食业依然比重最大,分别为38.3%、21.4%。制造业基本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近年来其比重趋于稳定;商业餐饮业原来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其比重下降得很快,说明有相当大一批从事该行业的私营企业由于行业竞争过于激烈而倒闭或转业。从表1-5中还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小,但增幅较大;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科研技术的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从表1-6中看到,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的总部及其生产或经营场地主要集中在城镇,在农村的比例依然很小,只有10.3%和12.4%,其中,中小城市所占比重最大,基本达到了三分之一。
综上所述,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正逐步趋于合理,资本规模逐步扩大,偷税、漏税等现象逐渐减少,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却没有明显改善。企业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下是目前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重组、改制
20xx年至20xx年正是各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高潮,有8.0%的被调查企业回答他们已兼并或收购破产的国有企业,有13.9%的企业准备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有2.8%的企业已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有6.6%准备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有25.7%的被调查企业是国营、集体改制变为私营企业的,可见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数量之多。在这些企业中,以东部地区的被调查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占45.6%,中部和西部基本上平分秋色,各为26.6%和27.8%;改制以前原来是国营企业的占25.3%,原来是城镇集体企业的占41.9%,原来是农村集体企业的占32.7%;有60.6%的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负责人,有9.8%的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一般职工,有23.1%的企业主与该企业没有关系,是通过外部收购来的,以其他方式收购的企业主占6.5%。
(三)从业人员增加
被调查企业20xx年全年雇佣员工人数的中位数是60人,雇佣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员工人数为20人,雇佣半年以下的员工人数为2人。在全年雇佣员工中,有90.6%的企业雇佣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占员工总数的20%(此处采用中位数。由于私营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同企业的同一指标很多呈偏态分布,少数畸大畸小的极端数据往往使平均数值受到过大影响而失去代表性,因此在本报告中,我们除使用平均数外,也使用了中位数,即用所有数据中大小居中的数值来表示一般水平,在一些指标中同时列出平均数和中位数,两个数值的差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
西部地区的被调查企业在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方面低于一般水平,只有17%,而西部地区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多的地方,反差很大。从企业的规模看,实收资本在100万以下的被调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较强;从部分行业来看,从事商业、餐饮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的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被调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比一般水平低很多,只有13%-15%,这两个行业在地区分布上并没有畸形分布。这说明,下岗职工中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愿转岗的人相对较少,建筑业用工多为农民工。
(四)向高科技产业发展
本次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私营企业中高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84%。与前几次调查相比,高科技企业所占比重明显加大。此外,20xx年有43.6%的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投入了资金,其投资金额的中位数为30万元,占20xx年销售额的4.5%;有12.7%的被调查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
20xx年高科技企业销售额的中位数是700万元,比整体水平高20.7%,纳税23万元,比整体水平高4.5%,税后利润41万元,比整体水平高95.2%。其资本增值率和利润增值率均高于整体水平,分别为19%和22%。
(五)参与外向型经济意愿加强
由于中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所以本次问卷特别设置了与WTO有关的问题。有46.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只要竞争是平等的,本企业就不怕”,有35.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本企业将在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只有5.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入世后会对本企业不利。
在与海外合作方面,问卷中有近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只有6.2%的企业不准备同海外合作,另有41.9%的被调查企业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已向海外投资的企业投资额平均为2.73万美元,占其资本总额的3.1%。已同海外合资合作的企业最多的是制造业,其绝对数占到47.8%;相对比重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卫生体育和交通运输业;正在着手与海外合资合作的企业,相对比重较大地集中在农林牧渔和科研技术行业。从数据分析我们还看出,企业规模越大,越希望与海外进行合资合作;企业规模越小,与海外合资合作的兴趣越低。
其它图表:20xx年实收资本总额分组 私营企业规模比较(中位数) 私营企业经营状况比较 20xx年高科技企业与整体水平各项指标比较。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归根结底,企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说到底,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代社会,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养速度也是提高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往往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今天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一定是那些能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的企业。这意味着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以此作为持续学习的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应对竞争挑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的公司会比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挑战。培训不仅通过提高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提高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从而使企业受益,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所以有人说,培训是给员工最好的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和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条件,也是管理本身的一种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同时,企业要把培训作为一种管理的机会和方式,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实施培训,通过培训与上级和下级沟通,掌握工作进展的状况,达成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了解员工的培训要求和规划,建立统一结构化的内部培训体系。我在制药有限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36份问卷,收回3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和员工问卷30份。
二、调查时间、地点和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地点: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药企业。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们用药的安全。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一)公司的发展理念和文化
1、企业发展方向明确。调查数据显示,约95%的员工认为自己了解或熟知公司的发展战略,这主要与公司当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其余5%的员工表示困惑,这必然会导致实际工作中缺乏目标或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近90%的员工熟悉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因此& other不断进取,永远完美。公司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被公司的管理思想所感染。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奉献和忠诚起到了很大的凝聚力作用。
3.企业在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85%的获批公司文化非常健康,约15%的员工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反对。另外,只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很完整,15%的员工认为不完整。
(二)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
1.近九名成员赞同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并表示这与部门的绩效密切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9名成员认同现有的组织设置,认为目前的设置模式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目前的职能和责任、业务流程和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根据调查结果,80%的员工认为目前的工作职能分配和工作业务流程是有效的,只有35%左右的员工认为在实践中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
(三)人才管理和技能
1.在人才的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作为制药有限公司的骨干力量,部门领导肩负着持续创新和企业发展的重任。从统计数据中发现,约80%的员工认为中高级管理人员已经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但仍有20%的员工认为存在不公平。
2.部门间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加强沟通刻不容缓。大部分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强的支持,在工作内容上有沟通,但后续问题调查显示部门内部沟通不符合预期要求;也有员工反映部门之间工作联系不理想。很多时候只有员工自己沟通联系,部门负责人的沟通比例只占55%。对于部门内员工之间的沟通,调查人员在自我协调、询问同事和寻求领导帮助三个方面表现良好。
3.中层管理人员亟待提升。根据调查数据,大多数员工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层管理者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感、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业务能力、意识形态、员工激励和成就激励。根据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调查,他们是:责任感、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专业能力、意识形态、员工激励和成就激励。
(四)团队精神和素质
1.除了少数员工,这个团队士气很高。在实际调查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的团队精神很高,60%的员工认为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团结的团队,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处于低迷状态。对团队特定成员的调查发现,约35%的员工反映部分员工没有融入整个团队,表现出异常或特殊的行为。
2.个人兴趣和个人表现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表现是团队表现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密切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相关数据来看,制药有限公司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
3.团队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整体提升缓慢。据统计,60%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团队素质堪比优秀企业,25%认为稍差,15%认为更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的员工认为团队正在向有利的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提高团队素质方面,40%的员工认同我们团队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个事实,20%沉默,5%不认同。
(五)雇员的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
员工专业技能自我评价。员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满意,高达80%。只有1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齐全。同时,5%的员工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表示不满,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逐步提高。但是在专业技能的转化上,这个比例有所下降。75%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已经基本得到发展,25%的员工认为自己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可见,职业素质在向绩效转化中并不理想,员工的潜力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四、未来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公司目前的培训情况,为了使公司的培训更加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培训体系:
1.加强员工责任感的培养。根据我公司的工作条件和特点,加强对员工质量意识的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责任感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对我公司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有序生产。
2.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不定期与员工沟通,及时反馈员工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提升员工技能。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调整和安排自己的岗位,让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浪费人才。
4.加强团队整合,提高团队素质。开展更多的小组活动和考试,以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员工培训,激发员工创新能力,改变员工平庸的工作行为,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预测性,保证素质差的员工无法进入,有效降低优秀员工离职率。在未来的工作中,各类员工会因不同的目的接受培训,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加强员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的工作环境中,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战斗精神,投入到工作中,让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流露出来,自觉地与管理者一起工作,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对企业有一种满足感和归属感。它也使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3
有72.7%的被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4%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
一、半数企业处于危机状态
如同在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在现代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和难免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零点调查最新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将正面临1-2种危机的企业界定为一般危机状态企业,将正面临3-4种危机的企业界定为中度危机状态企业,将正面临5种以上危机的企业界定为高度危机状态企业,那么目前有超过半数的被访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40.4%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处于高度危机状态),仅有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
危机在爆发之前如同人体恶性肿瘤,都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危机就完全不可防范。任何事物都不是空穴来风,多数危机在爆发前都有或多或少的预警信号,只是在危机真正爆发之前,这些蛛丝马迹的预警信号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而已。从字面上看,“危机”中既包含“危”危险和危难,也包含“机”时机和机遇,危机的危险性和机遇性是同在的。中国的一句古语:“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辨证地阐明了危机本质的双重性。危机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危机的机遇性在于:首先,危机可以暴露企业的弊端,使企业能够对症下药,为进一步发展清除障碍;其次,企业在危机中往往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危机处理得当,可以比在常态下更为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的一次机遇。危机的危险性是固有的,而危机的机遇性必须基于企业成功的危机处理。
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蔽性和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商场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
二、缺乏高级管理人才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数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类型也越来越多。有的危机只是特定企业所特有的,有的危机却困扰着很多企业。当前企业最经常面临的前三种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分别有高达53.8%、50.0%和38.7%的被调查企业曾经经历过或正在面临着这三种危机的困扰。其中人力资源危机不仅是中国企业最经常面临的危机,也是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危机之一,有33、7%的被调查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当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人员一定的流动率是经济发达、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员的正常流动是必需的,关键在于流动的频率(过度频繁的流动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以及流入的是否是企业想要的人、流出的是否是企业想留的人。中国最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更不是市场,而是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
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是“主动资产,只能由其天然的所有人控制着这种资产的启动开发和利用,其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不足或者不合理时,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这一“主动资产的最大价值,如何才能有效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零点研究集团的另一项针对新社会阶层从业人员“跳槽原因的调查表明:员工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小、工资福利待遇低、想体验新的生活;他们心目中理想职业的特点是:收入高、个人发展空间大、单位有前途;他们对单位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单位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太少。由此可见,员工既关注当前的福利待遇,也关心个人和单位今后的发展前途及企业的文化氛围。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既需要完善与员工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薪酬体系,更需要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增强激励效果、提高员工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如何在企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尊重个人的发展和提高,给人才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和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平台,以事业吸引人才,以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来凝聚人才是当前企业所需考虑的问题。因为一味“高薪只会使跳槽现象更加频繁,只有当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达到最大合理化之后,人才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三、危机识别能力薄弱
20xx年春季,肆虐中国大地的非典危机唤起了许多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绝大多数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认同“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危机管理意识”、“每个企业都有弱点,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转变成危机”、“危机管理不仅仅是事后采取应对措施,事前更要做尽可能多的计划工作”、“大多数危机是可以防范的,危机发生前都会有警告信号”、“企业应倡导每个员工都应具备危机管理意识”等说法。
尽管普遍意识到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却同样普遍地具有危机识别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薄弱的“通病”。
如果将能从19种潜在危机中正确识别出5种或者5种以下者界定为低危机识别能力者,能正确识别出6-10种的为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能正确识别出10种以上者为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
根据这一划分,有72.7%的被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4%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企业管理者危机识别能力之薄弱由此可见一斑。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不仅危机识别的能力比较薄弱,在危机识别时还具有一定的短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具有非常直接关联的危机,如人力资源危机和产品服务危机等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对于并购、诉讼、工作事故、天灾、媒体危机等与企业的经营和收效间的关联似乎不那么直接的危机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但是,媒体危机、工作事故、天灾、诉讼等危机发生之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样能给企业带来严重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因为它们与企业的生产运营间的非直接关联性使得企业管理者对它们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敏感的反应,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在危机管理功效追求上的“短视性”应该引起重视。
四、处理危机措施不力
该项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在危机来临时,采取的措施普遍不力。主要表现为:
(一)、企业处理媒体危机的措施。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应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媒体的社会传播通过影响企业的形象、知名度、美誉度而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另外,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得信息传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范围。当企业面临各种危机、内外交困时,企业无法避免地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目标,媒体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是一把双刃剑。纵观商海,既有因在危机中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而使形象一落千丈的企业,也不乏因在危机中妥善处理好了与媒体的关系,不仅使危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还“乘势”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现代企业与媒体保持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许多企业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普遍存在以下特点:对企业在常态时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是常规的、表层的合作,缺乏积极有效的深层次合作;当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或者是比较消极被动地应对媒体的报道,或者是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间关系紧张,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危机公关。调查发现:对于媒体不利于本企业的不真实报道,11.5%的企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36.3%的企业要视公众的反应之后再反应;33.2%的企业要投诉该报道的记者。这些消极被动或者是过激的反应均不利于企业与媒体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企业用好媒体这把双刃剑。
(二)、企业处理产品和服务危机的措施。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灵魂,当企业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如果处理不当,往往还会引发媒体危机、客户危机、经济抵制、索赔、诉讼等诸多危机。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
当出现产品危机时,企业如何应对?9.2%的企业认为产品和服务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当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不采取任何措施”;25.5%的企业采取“观望”态度:当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先不采取措施,视媒体和公众的反应再制定应对方案;39.3%的企业会按照企业内部现行的处理机制进行处理;只有25.5%的企业会立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处理方案并采取行动。处理危机,“兵贵神速”,危机来临时,选择不采取措施和“观望”态度往往会使企业“兵败如山倒”。
(三)、企业处理中高层管理人员意外离职的措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但是,仅有17.2%的企业在平时就比较注重培养高层管理人员的“接班人”,一旦出现重要管理人员意外离职情况,可由“接班人”直接接任其工作,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不会造成过大影响;18.2%的企业对企业重要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持不在意态度,出现高层管理人员意外离职情况时由上级领导指定临时接班人;47.9%的采用先企业内部竞聘,然后由管理会决定的方式;14.4%的采用由管理会直接决定的方式。
中国企业经理人职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现在已在进行,但是,对于当前许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而言,他们是在尚未真正成熟起来之时就被推上了国际化、市场化的大舞台,如同一个刚开始学驾驶者却不得不自己驾车上路,并且上的是一条车多人多、路况复杂的路。随着WTO时代的来临,市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复杂,相比于国际化的规则和知识,“新手上路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更缺乏的是经验;相比于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更难的是提高实际的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能力,因为后者更多的是基于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管理者当前最缺乏的。如何在正确危机管理理念基础上提高实际的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能力,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危机防范胜于危机处理
“隐患险于明火,预防胜于救灾”,在企业的危机管理中,防范危机同样胜于处理危机,危机防范是成本最为低廉的危机管理方式。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防范措施,而下面四条防范措施则应该受到所有企业的重视。
(一)、防微杜渐。有些危机(如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等)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有些危机却可能源于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不足或失误的积累。前一种危机具有一定的不可预防性,而后一种危机如果能及早得到重视却是可以避免的。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对企业的薄弱环节或潜在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形成正确认识,是危机防范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微杜渐”法。
有多少企业具有“防微杜渐”意识?在此次调查中,有74.7%的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表明他们所在的企业会对企业薄弱环节和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有23.8%者表示不会。
(二)、设立危机管理团队。虽然危机管理并非只是特定部门或特定人员的职责,而是企业内各部门的联合责任,在企业内设立危机管理团队还是完全应该且必需的。调查发现,44.1%的企业内尚没有设立危机管理团队。
危机管理团队应该是企业的常设机构,因为危机类型繁多,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应该包括决策层负责人以及企业各部门(如公关部、人事部、保卫部、财务部、技术部等)的主管或优秀人才,还可外聘公关专家,组成一个智囊团。这些人才在企业常态时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起着防范和预警企业危机的作用,当企业一旦出现危机他们就应该在高级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协调下快速起到处理危机的作用。当企业出现危机时,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快速直接调用相关专业人员的权利和能力。危机出现时,能否快速组建成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平时的人才资源储备情况。
每个企业都有遭遇危机事件的可能性,但是并非每个企业都有足够的能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并储备足够的危机处理资源。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法则和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下,这一对矛盾的客观存在将会孕育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危机管理中介服务市场。目前的中国危机管理专业服务市场尚不发达,但已有一些公关公司、管理顾问和咨询公司注意到了这一商机,推出了一些危机管理项目,但其重点只是集中在对实际危机的处理上,少有危机防范和危机预警服务。
(三)、制定危机管理计划。虽然说预先识别出危机并将危机“扼杀”于无形是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即便防范措施做的再好,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保证危机绝对不会发生。因而企业应该“未雨绸缪”,超前决策、精心策划出全面的危机管理计划,以便一旦危机真的来临时能够从容面对,不至于措手不及地去打无准备之仗。超过半数(58.5%)的企业意识到了危机管理计划的重要性,在制定年度经营计划的同时会制定出一份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但是,由于危机管理计划与一般计划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计划在制定后就要努力使之付诸实现,而危机管理计划在制定之后,人们并不希望该计划有实现的机会,并且在现实中确实有许多危机管理计划并没有实施。这就使得有些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思考和制定危机管理计划。调查发现有近四成(39.5%)企业在制定年度经营计划时并没有制定正式的危机管理计划。
(四)、危机管理培训与演习。任何企业行为都是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实现的,因而有必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向员工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培训,首先要强调“居安思危”,强化其危机意识,强调许多大的、灾难性的危机可能仅仅源于小的疏漏,提高他们对于危机事件发生的警惕性;其次,则在于培训和提高员工防范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培训内容应该包括:①熟悉危机时企业内部的沟通系统和应急反应计划;②了解危机时应该如何与客户、合作伙伴、媒体、政府等群体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③传授其它企业实际危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调查发现,有31.2%的企业没有对内部员工进行危机管理的培训。
危机既可给企业带来损失,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启示和机遇。从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而从危机中获得的经验也往往是非常宝贵的。危机过后,企业如果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危机中发现自身弊端、看到自身应该改进的地方,采取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扫除障碍,那么,危机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转机。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4
经过改革开放至今二十多年的发展,外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庞大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外资企业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营造了市场经济运作的氛围,更在促进投资、进出口贸易、技术进步、生产率增长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外资企业概况
今年以来,根据泉州市局关于贯彻落实省工商局《外商投资企业监督管理工作十项制度》的精神(泉工商[]92号),对外资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作为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一定要先做到心中数。通过这一两个月的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辖区内外资企业的基本状况,现辖区内共有外资企业44家,总投资额约6.75亿元 ,这些外资企业其中有34家是在九十年代申请设立的,而最近五年,新申请设立的外资企业只有10家,投资总额只有1.22亿元。而据相关资料表明,近两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相对于全国经济增长来讲,近几年磁灶镇的外资企业发展是比较落后的。陶瓷行业作为磁灶镇的经济支柱,经济总量80%以上,唯一的一枚中国驰名商标 “九牧王”却是服装类的,而整个磁灶镇没有一枚陶瓷类的驰名商标。另外还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企业老板是土生土长的磁灶人,但是他的公司却是外资企业。还有部分企业虽然每年按期参加年检,但实际上已停止生产,有个别企业已不知去向,但是经济户口中仍然存在,没有办理注销登记。
二、存在问题分析
1.脱离基层监管 一方面,由于长时间以来,外资企业的登记权限直属设区的市工商局,而且一年一度的年检工作,为了方便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工商部门与外经贸委等部门进行联合年检,取消了年检回访这一环节,年检工作只是进行形式审查,有的企业的申请登记全部由中介组织一手包办,甚至包括资金流入,都是由中介组织代劳。另一方面,为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外资企业进行特殊照顾,除了专项检查以外,必须先报市局领导批准后才能对外资企业进行检查。基层工商所对外资企业另眼相看,普遍存在一种“管不了”或“不属于我们管”的态度,对外资企业的市场主体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动态没有进行及时跟踪监管服务,因此外资企业也就逐渐成为属地基层工商所的监管“真空区”。而现在,虽然实行属地管辖,但是外资企业直接向泉州市局申请设立登记,之后由属地工商所负责日常监管工作,由于基层工商所与泉州市局日常业务联系较少,存在沟通反馈没有明确责任人的现象。
2、品牌意识薄弱,发展步伐跟不上 磁灶镇的陶瓷产品,是一种耐用品,不同于其它日用品,可以试用,等用过这后,不适应再更换其它品牌。陶瓷产品不管是对于工程建设,还是对于自建房屋来讲,都是极其重要的,质量保证才是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 现在市面上的产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而“品牌”对消费者来讲是一种信誉,一种质量保证。困此,企业要发展,就要走品牌战略,打出自己的知识度,用信誉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九十年代磁灶镇的陶瓷行业,可谓是辉煌腾达,但是近几年,遇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就是广东的名牌陶瓷产品,因此发展步伐一直跟不上,甚至走下坡路。因此有些企业选择打“价格战”,一再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有些企业选择为广东的名牌产品加工生产“贴牌”瓷砖,赚取加工费,而相对于机器设备的投入资金来讲,区区的加工费,根本无法让企业走上发展的轨道;有些企业甚至为了牟取利益,做起了假冒厂商、厂址、仿冒商标的生意。 企业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最终是要靠企业的掌舵者来指明方向,也就是这些企业老板,一定要认识发展局势,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指明企业发展的方向。
3、政策偏差造成“假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九十年代,磁灶的陶瓷行业迅速发展壮大,一大批内资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但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是却有许多门槛。相反地,外资企业在中国不仅在税收方面可以享受优惠待遇,而且在用地、引进机器设备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因此这些内资企业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傍外资”,与外商挂靠申请设立外资企业。如,某企业老板吴先生,先在国外注册一家公司,再与原先的内资公司合资,这样原来公司就成了外资企业,那么企业在税收、用地、贷款、机器设备以及工商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由于内外资企业待遇存在较大差别,或出于其他目的,国内资本到境外“留学”一圈后再回来投资的现象,在我国招商引资中越来越多。按照目前学者研究中比较一致的估算,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中,约1/3是国内资本‘留学’后回流形成的‘假外资’。
4、中介组织一手包办,虚假注资 由于中介组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有些企业的申请设立、增资、年检等手续均由中介组织一手包办。而企业的设立登记、年检等方面都只是采取书面审查,中介组织就是钻了这一空子,只要企业有需要,只要能盈利,就能采取各种形式为企业注入资金,等领取营业执照后,就立即抽走资金,造成有些企业注册资本与实际投资额相差甚远。
5、外资企业退而不注、注而不销 经过调查摸底阶段的逐户情况统计,发现有些已经停止生产经营的企业退而不注、吊而不销,而有些企业没有参加年检,但却继续从事生产经营的现象。这些企业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成因:
(1)、法律意识淡薄。有的退市企业抱着反正不搞了,办不办法律手续无关紧要,无所谓,更多的是对退市规定也不知晓,缺乏退市后应按法规缴回证照、印章和办理注销登记的概念。
(2)、嫌麻烦。少数外资公司停办后,对规范办理注销认为太麻烦,要组织清算,要出费用,要填许多制式表格,耗时费神。所以,普遍对规范退市缺乏热情。
(3)、逃废债务。企业开办者因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债台高筑,为废掉债权人的利益而采取人去楼空、一走了之,包括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偿还也是如此对策,以逃债避责。
(4)、有意规避拒不办理。这些企业,辖区内共有 家。其主要是担心未及时按规定办注销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因为证照管理、注销手续及费用等而不愿办理注销。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5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而如今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为更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对企业的一系列企业文化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析企业文化所面临的问题,调查问题主要涉及了关于企业价值观念的指标、对xx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情况分析及对于xx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的调查分析。
(一)对于企业价值观念的指标
1、喜欢这一具体工作的占调查总数的36﹪;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的占调查总数的45﹪;而不喜欢、无所谓的,占总数的18﹪。这说明接近一半的对自己的工作处于迷茫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但如果通过耐心细致、切实有效的工作,现有员工中喜欢这一工作的人数将可能达到82﹪。
2、当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时,是很乐于告诉别人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但问及这一问题时,没有一个人选择“乐意告诉别人”的答案,而达64﹪的人选择了有所保留的答案:“愿意,但不愿谈及具体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似乎与前面仅有18﹪的人认为这一工作“能让我实现自身价值”,却有高达73﹪以上的人在工作中有着共同的烦恼有明显的联系。
3、在上级与员工的沟通问题上,64﹪的人乐意或希望与上级沟通,有36﹪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老总与员工的关系是比较健康的,但在沟通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4、当问及“您和同事经常讨论工作吗”的问题时,有82﹪的人选择“偶尔”,而只有18﹪的人选择“经常”。说明员工与企业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5、当问及“您的工作对企业发展重要吗”的问题时,选择“一般”和“重要”的各占45﹪,选择“不知道”的有27﹪。或者说,仅有45﹪的人认为其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
6、对“如果您发现存在的一个问题,又不在您的.职责之内,您会提出来吗”这一问题,选择“看情况”的多达64﹪而被列为第一位,这说明在关心企业前途方面,大多数员工持保留态度。
(二)对xx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情况
7、在对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了解程度上,了解一些的占91﹪,想知道,但没有渠道了解的占18﹪,很了解的仅为9﹪。这说明企业应在员工中加大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宣传力度。
8、对如何看待企业文化发展现状的问题,居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理论与实际不统一,占73﹪;与别的企业大同小异,占36﹪;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占18﹪。这说明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任重而道远。
9、在对本企业最突出的精神的选择上,列为前三位的分别是:质量至上、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分别占64﹪、36﹪和27﹪。这说明目前企业最突出的精神是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10、面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应该着眼于什么的问题,比较集中的选择依次是:以卓越管理来塑造企业文化、以人文关怀来塑造企业文化和以品牌形象来塑造企业文化,分别占到73﹪、64﹪和45﹪。由此看来,员工对人文关怀这一要求十分迫切。
11、当问及xx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什么方式为主时,选择“创新发展”的占到73﹪。这对于企业的老总们,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三)关于xx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12、当问及您觉得应当具备怎样的企业精神,并请您为公司取一个精神口号时,尽管吹膜车间员工文化程度都不高,但仍有73﹪的员工认真地给出了答案,并且,这些口号都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可想而知,他们为了让企业有一句叫得响的口号,已尽了最大的努力。
13、在请员工为xx企业文化建设提建议意见时,员工共提出28条建议意见。由建议可以看出,员工们在提这些建议意见时,其心态是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建议意见是能真诚地为企业着想。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员工大多认为企业处于稳健发展阶段,但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了解不够,在员工中尚未形成能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精神。不过,大多数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应在质量意识、人本管理和技术领先三者中进行长期提炼,提高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并以创新发展的方式来建设企业文化。归纳起来,在改善员工激励机制的同时,一手抓人文关怀,一手抓技术培训,将会使企业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6
20xx年8月30日,总行小企业金融部蔡方、信贷管理部张大宝、梁继周一行赴xx银行拜访了该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就xx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访谈。具体情况如下:
一、xx银行基本情况
xx银行成立于20xx年8月,注册资本100亿元,总部设在浙江杭州,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11各省市设立了70余家分支机构。截至20xx年6月末,xx银行总资产2565亿元,各项存款1889亿元,各项贷款1340亿元。全行不良贷款率0.13%,20xx年上半年利润总额17.5亿元。
二、xx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总体情况
xx银行市场定位为以公司业务为主体,小企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两翼,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其重要业务领域,近年来得到较快增长。截至20xx年7月末,xx银行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99.18亿元,比年初增长69.46亿元,增幅30.24%,贷款户数21190户,比年初增长3823户,增幅22.01%,小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21.53%,比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为0.13%。(截至20xx年6月末,农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4900.91亿元,比年初增加290.10亿元,增幅为6.29%)。
xx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口径为500万元以下零售信贷业务,包括小企业信贷和个人信贷(不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xx银行出于资本规模和贷款收益考量,不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
三、xx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专业化经营
xx银行小企业专营以“专业化经营、近距离设点、高效率审批、多方式服务”为特点。
(一)专业化经营模式
xx银行在立行之初便确定了重点发展小企业业务的策略,逐步探索小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做法,目前已构建三种不同形式的专营模式:专营支行、特色支行和专营部门。其中,专营支行只经营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不经营大中型公司业务;特色支行以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为重点和特色,要求贷款余额占比达到50%;专营部门是在分行设立的只经营小企业和个人业务的营销部门。
(二)配套制度政策体系
xx银行根据小企业业务特征,搭建了一套不同于一般法人客户的制度政策体系,涵盖发展战略、授信业务、专营机构、人员团队等。特别是在授信方面,制定了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基本制度、流程、授权、信用评级、抵押物评估、定价、表单等。
(三)小企业授信流程的特点
xx银行针对小企业业务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业务流程和要求。
一是确定“近、小、好”的客户定位。为保证尽职调查工作的到位,要求各机构的客户范围为10公里或半小时车程之内。
二是细分客户。xx银行根据客户规模,将小企业客户进一步细分为A、B、C、D四类,分别对应“小偏中”、“小偏微”、“微型”,“超微”四类客户。针对四类客户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操作流程。
三是简化表单。通过简化各种业务表单,降低小企业客户填报难度,减轻客户经理和审查人员的工作量。
四是内部评估为主。通过实行抵押物内部评估,既较少环节节约时间,又降低企业评估费用。
五是下放审批权限。将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充分授予专营机构负责人,并允许其进行部分转授权。
六是实行限时办结,提高审批效率。针对A、B、C、D四类业务,规定了1.5天、3天、5天、7天四种办结时限,从开始办理业务起,每笔业务手工登记跟踪单。并按季对限时办结情况进行分析。
(四)富有特色的产品体系
xx银行通过对担保方式、额度、期限、办理效率等贷款要素的组合创新,开办了“多户联保贷款”、“村民保证贷款”、“信用贷”、“自助贷”、“一日贷”、“三年贷”、“农房抵押贷”、“商位通”、“十年贷”、“全额贷”、“便利贷”等多项小企业信贷产品。同时还推出小企业贷款网上申请平台、专用版网上银行等信贷配套服务。
(五)xx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一是实行风险监控官委派制。风险监控官对总行负责,主管派驻单位的风险管理,行使授信否决权和风险监督权,没有审批权,与派驻单位的负责人形成制衡。
二是实行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制。由专职审查人员担任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同时开展实地调查,实行平行作业,每笔业务经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均同意才能通过并上报,实现风险关口前移。
三是实行经办人员资格管理。对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实行资格管理,上述人员要定期进行考试,并结合其工作情况确定资格等级,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A、B、C、D不同的业务办理权限。对于工作效率低,不能达到限时办结要求的,降低业务资格。
四是注重抵质押担保。xx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以抵质押担保方式为主,抵质押担保方式贷款占到小企业贷款余额的85%以上,非抵质押担保方式中80%为保证担保,信用方式非常少。并且保证担保方式贷款中,以多户联保为主,不接受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方式。
五是严格限定抵押品范围。xx银行小企业贷款仅接受住房、商铺、写字楼、工业厂房、建设用土地等5种抵押品。
六是严格设定抵押率。以住房抵押办理小企业贷款的,抵押率最高为60%,实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平均为49%。
七是以高收益覆盖风险。xx银行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上浮25%,通过较高的收益率水平覆盖风险。
八是通过高激励,严约束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xx银行员工收入普遍较高,支行行长年收入在150万元左右,客户经理年收入50万元左右,通过高收入激励员工爱岗敬业热情。同时辅以严格的管理和处罚制度,出现1笔操作错误罚款500元。
(六)鼓励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优惠政策
一是考核政策倾斜。在计算资本占用是小企业信贷业务按照一般公司业务的75%计算。
二是存贷比与贷款规模倾斜。对小企业贷款存贷比最高可达150%,并优先安排贷款规模。
三是考核领导班子。要求各分行主要负责人亲自分管小企业业务,并将小企业贷款占比纳入分行班子评价指标。
四是费用补贴。对于新设立的专营支行,上级行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
五是设置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指标。对小企业贷款设置相当于平均比例2倍的不良率容忍度,对小企业专营人员实行差别化的问责免责办法。
(七)小企业多户联保的特点
xx银行的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开展以来效果较好,累计发放30亿元贷款,不良贷款仅19万元。其经验是制定了若干较为审慎的风险管理要求。
一是组成数量要求。xx银行要求每个联保小组至少5人,通过人数下限要求提高客户的信用条件门槛。
二是较高的保证金比例。要求每个客户提供贷款额度三分之一的保证金,作为风险池保障资金。
三是严格控制单户贷款金额。多户联保单户贷款金额最高500万元,但实际业务中多为200万元左右贷款。较低的单户贷款金额确保了一旦一户违约,其他小组成员不会集体违约。
由于实施上述措施,实际风险发生时,联保小组大多是选择代偿履约。联保业务实质风险控制效果较好。
四、访谈体会
一是在严格风险管理前提下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质风险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是专业化经营是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有效模式。由于历史上小企业业务风险情况相对较高,单位贷款成本较大、风险发生后受处罚的风险较大等原因,在大中小客户混营的机构,从机构负责人到经办人员均没有发展小企业业务的动力。
三是小企业专营需要配套的激励考核机制。xx银行将小企业贷款占比纳入各级行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且权重较大,对发展小企业信贷发挥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四是可以通过专业化经营、批量作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缓解小企业贷款作业量大,单位成本高的矛盾。需要对小企业贷款设计专门的制度、流程、权限、规模等。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7
目前几乎所有对创业市场的研究,都是关于“已有创业者”的。而对于中国互联网时代潜在的创业需求和能量,我们直到今天,依然缺乏一组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创业在今日之中国,到底只是少数人的事,还是已经激发了更多人心中深藏的冲动?创业是大城市知识精英的独享,还是已经引发了很多不甘于现状的小城青年,他们决定要改变自己,甚至要去改变世界?
图1
图1所示,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过创业想法的网友仅占4%。仅有4%的“不创业者”这一数据说明,网络资讯时代,信息的传递对于创业观念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更频繁接触网络和信息的用户,对于创业了解更多,潜在创业可能性也更大。
图2
在对不同职业属性的人群做创业潜力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两个有趣现象:不同职业属性人群的创业潜力占比相对平衡,第一名仅领先最后一名10个百分点;文职人员创业热情相对较低,市场族则以微弱优势领先于管理族,排名第一。此前被认为最有创业热情的“工程狮”“程序猿”们,潜在创业热情为48%,比学生和自由职业者还少。
图3
我们试图对不同区域的人群做创业潜力分析,按照预期,我们认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网民中,有潜在创业想法的人群比例应该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图4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图4调查显示中,有53.1%的人选择了“很伟大,致敬”,有30%的中国的'网友将手中一票投给了“很刺激,向往”。认为创业“不靠谱,无视”的网友只有1%,这让我们意识到,时代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还有9%的网友对创业表达的危险和担心。其实,我们希望这一比例可以更高一些——因为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一些敬畏和准备,并不是坏事。
当你创业的时候,你会发现:最先相信你的是陌生人,最先鼓励你的是合伙人,最先看不起你的是身边的人,最先不相信你的是亲人,打击你最狠的是你最亲密的人,当你有一天功成名就请客吃饭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最先相信你助你成功的陌生人不在,其他的人都在,所以当你遭受到反对声、议论声、嘲笑声、谩骂声,这一切都属于正常,不要因为这些声音,而放弃你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才让我们变的更加强大!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8
我县龙头企业只所以表现出经营好的效益也不稳定;项目对头的开工又不足等不正常现象,其原因就在于龙头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原料基地。多年来,虽然龙头企业XX县、乡政府在基地建设上没少付出,但效果始终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其症结就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市场经济的波动,使得基地农户从业热情忽高忽低,直接影响到原料基地的稳定程度。二是由于有些企业在基地建设上抓法不力,一些好的项目还没有被农户所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没有基地的支撑而难以正常进行。三是以种植业作为经营项目的原料生产基地,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原料产出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四是淡薄的诚信意识,影响了企业与农户的密切合作。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利益关系调节失当的必然结果。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实现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那么一切困难和问题都将会被克服,基于这样的认识,下面,仅就如何从调节经济利益入手、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建议如下:
一、探索有效途径,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辟建原料基地。龙头企业要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就必须把辟建原料生产基地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给这个“第一车间”以应有的位置。我认为在辟建基地上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益驱动。当前要特别注重把原料生产所能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放在中央对农民实行“两免一补”的大环境中在与传统产业的经济收益相比较,通过算账对比,只要使农民从中看到确实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就会使他们在可观的经济收益驱使下,改弦更张,从事新的产业。二是典型引导。企业要在强化新项目宣传的同时,必须把典型的培养、选树、宣传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使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做为择业前提的农民,在身边典型的引导下,在看着眼热、想着心动的环境中“照着学,跟着干”。三是全力推进。在抓原料基地辟建上,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辟建稳固的原料基地是龙头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辟建工业原料基地,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又是乡村两级组织的愿望与职责。只要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两个积极性的迭加,必然会产出1 1>2的工作效果。
二、维护农户利益。合理承担风险,靠让利于民来巩固基地。企业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千方百计规避化解市场风险,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本是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的正常行为,而“无利不起早、亏本就撂挑”又是农民传承多年难以改变的信条与习惯,这就构成了长期存在于合作双方之间,又必须给予妥善解决的矛盾。在市场形势看好,体现利益均沾时,矛盾表现的并不十分明显,一但行情走低,需要风险共担时,这一矛盾势必会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巩固千方百计创建起来的原料基地、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化解合作双方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是龙头企业无法回避而又必须作出正确回答的课题。我认为,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在确保产业“少挣不赔”的前提下,由企业尽量多承担风险。对确实赔本的农户要合理给予补贴。在这一方面,如文国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分别采取了诸如:体现让利—直接补;兑现承诺—诚信补;反哺基地—间接补等一系列补贴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他们能在市场行情走高时,由于省去了原料生产环节的再组织和减少因临时采购造成的高额支出而抢占先机,获取更大的效益。
三、实现多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基地生产能力。以种植业产品为加工对象的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因农田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时至今日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如何建设一个抗灾能力强,原料产量高、产品质量好的原料生产地,来保证企业生产需要呢?可靠的出路就在于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除此别无选择。个人认为,投入的主体应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从业农户自身利益出发,以劳代资投一块;二是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反哺基地投一块。三是政府相关部门、从早日致富农民的目标出发,把握机遇向上争一块。如果这项工作能做到位,那么兴企、富民的目标何愁不能实现呢?
四、树立诚信意识。严格兑现承诺,在精诚合作的氛围中,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依存关系。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诚信经济。在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完善的条件下,以诚实、守信为纽带把原料生产的供需双方紧密切联系在一起、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在精诚合作的氛围中建立起相互支持,争取双赢的依存关系就显的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合作双方就必须用签订所规定的相关条件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龙头企业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在企业能承受、农户能接受的前提下作出的所有承诺,就是在受到市场风险冲击的情况下,也应当以牺牲企业部分利益来避免农户受到伤害。用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来保护农户的从业热情,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原料基地。农户则应当自觉履行订单所规定的各项义务,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办事,
杜绝掺杂使假、坑害合作方利益的现象发生。用说到哪、做到哪的实际行动,给“人无信不之”的千年古训以新的诠释。我想,农、企双方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哪么,合作关系稳定,共同受益的产生链条必然会越来越粗壮,越来越牢固。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9
创新,是驱动新常态下苏州经济的新马达。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苏州市统计局20xx年对全市企业创新活动进行了调研。昨日,市统计局发布报告,在调查的全市17279家企业中,有超半数开展了创新活动,整体创新活力提升。其中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加大,为苏州制造业转型蓄势;建筑行业创新表现突出,超七成企业有创新活动;服务业企业内部R&D活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
据悉,此次调研共涉及全市企业1727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32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60.7%;一级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162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0.9%;服务业企业6685家,占38.7%。主要了解企业在20xx-20xx年间开展的创新情况,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四种创新方式。
A超半数调查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
在被调查企业中,20xx~20xx年有创新活动的企业8743家,占50.6%,超过一半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创新活跃程度较高,而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为8423家,占48.7%,但同时实现产品、工艺、组织、营销四种创新的企业仅为1865家,占10.8%。
从创新的研发主体来看,企业自身或企业集团是创新研发的主要承担者。调查显示,在企业产品创新中,开发主体为本企业的占76.4%,由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所、高校合作研发的占20.4%,其他占3.3%;在工艺创新中,开发主体为本企业的占72.1%,由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所、高校合作开发的占23.8%,其他占4.1%。这表明,企业开展创新的资源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或企业集团内部,创新活动主要靠自身力量完成。
调查还显示,苏州企业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本次被调查企业中,采取了知识产权保护或相关措施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36.2%。在20xx-20xx年间,有12.3%的调查企业申请了发明专利,有12.4%的调查企业申请了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
B规上工业创新费用逾550亿元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苏州作为科技创新大市和制造业大市,加大工业企业创新力度势在必行。
20xx年苏州市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加大,新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增强。在被调查的全部10432家工业企业中,20xx年~20xx年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数达到6313家,占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六成。
从企业规模看,近九成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并且更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小微型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刚过半数,并且相对更致力于组织和营销创新。分行业来看,开展创新比重占前五位的,分别是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而后五位的则以纺织、皮革等传统行业为主。
统计表明,20xx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达到551.01亿元,创新投入强度(创新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8%。
C建筑行业企业创新比例领先
本次调查中,我市建筑行业的创新情况排在前头。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162家特、一级建筑业企业,有创新活动的118家,占比72.8%;成功实现创新的115家,占72.0%,而同时实现四种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的26家,占16%。总体上看,我市建筑企业创新意愿较为强烈,创新活力优势较为明显。
从调查数据上看,建筑行业中,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56.8%,开展组织或营销创新的企业占比为59.3%。内部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了66.3%,说明企业自身研发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形式;其次是有相关培训的企业,占比为58.7%。
不过,随着社会创新驱动的加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选择,有近半数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创新合作。
D人才匮乏阻碍服务业企业创新
报告显示,我市服务业企业创新初具规模。在参与调查的6685家服务业企业中,20xx~20xx年,有创新活动的占比3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其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2147家,占全部调查企业数的3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在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中,73.4%的企业的创新活动由本企业自主承担(内部R&D),其次是购买机器、设备、软件、土地、建筑等,占28.5%;再次是由市场推介,占24.2%。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市服务业企业创新初具规模,创新活动趋向多样化,呈现出了积极活跃的发展势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企业创新同时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首要问题。有37.5%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创新人才缺乏,位列妨碍创新工作的各项因素之首;其次是创新费用方面成本过高,占30.4%;再次是缺乏技术方面的'信息,占30.2%。说明了我市的创新人才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与企业的需求有脱节,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资源和要素较为匮乏,给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带来了较大影响。
E多数企业制定未来创新战略
本次调查的企业家中,男性企业家占62.9%;女企业家占37.1%。按年龄来看,30~39岁年龄段的最多,占33.8%;其次是40~49岁的,占32.5%。调查显示,有86.0%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了作用,超六成企业制定了未来创新战略目标。
在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中,认为有作用的比例达到97.6%,而在有技术创新的企业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98.4%。在四类创新中,认为产品创新对本企业影响最大的企业家比例为30.1%,认为工艺创新影响最大的占28.0%,认为组织创新影响最大的占18.7%,认为营销创新影响最大的占23.2%。
在创新成功的因素中,认为高素质的人才对创新成功与否影响为“高”的企业家占42.7%,是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一项。为了激励员工,有92.8%的企业采取了增加工资或奖金的举措。其次为岗位调整或升职机会,使用比例也达到了86.8%。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0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中,进销存管理是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商品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加。企业需要实时动态地对商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便好地增加业务量,另外不少企业通过分公司或代理商把产品推向最终用户,这些分公司或代理商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跨空间、跨时间的频繁业务信息交流是这些企业业务活动的主要特点。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人工传递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方式就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了。
1.1 编写目的
此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是为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编写的,开发这个软件旨在建立一个高效率、高准确率、通用性好的进销存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者分析与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通过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详尽说明了该软件产品的需求规格,包括对产品进行的准确的.定义。
1.2 开发目的及意义
本设计为一个基本的B/S结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即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商品信息的跨时间、空间的管理。本系统对企业中常见的采购、库存、销售等商业活动以及相关的供应商和客户等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功能贴近实际,内容精练。
1.3 预期读者和阅读建议
本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所针对的各种不同的预期读者,可能包括:
用户; 开发人员; 企业管理者; 营销人员; 测试人员; 文档编写入员。
2 系统功能需求
根据软件本身的系统机构,我们本小组从功能的角度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模块划分,主要区分了每个功能的边界,这是第一次将系统功能进行细化的过程,分析结果如下表2-1所示。
根据表2-1用户描述的需求,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表2-2所示,并对其模块的划分和功能进行描述。划分模块的目的是使系统的结构更加清晰,开发难度降低并有利于团队的开发。
2.1 系统功能
本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登录、基本资料维护、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和系统维护等,根据具体情况,该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信息业务,主要负责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商品信息、入库信息、出库信息的管理;第二类是进货业务,主要负责对货物生成采购单,并采购入库;第三类是销售业务,主要负责对商品的销售,并销售出库;第四类是库存管理业务,主要负责库存盘点。
2.1.1 系统功能树图
2.1.2 子系统一
(请改成具体的名称,如“用户管理子系统”。若未划分子系统,则删除本标题,直接写“模块”,并将3.1.2.1等标题升级为四级标题。)
对该子系统的描述。
2.1.2.1 模块一(请改成具体的名称)
(1)用例图
(2)需求说明
(3)输入/输出数据
列出输入数据(用户输入、来自外部接口的输入或者其它输入)并且定义针对这些输入数据的处理(计算)方法,以及相应地输出数据,描述对应区别: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当有大量数据需要描述时,也可以分类描述数据,并且注明各项数据的输入、输出属性。
2.1.2.2 模块二
(1)用例图
(2)需求说明
(3)输入/输出数据
2.1.3子系统二
具体写法,参照3.1.2节。
请根据需要,增加3.1.4,3.1.5等小节。
3 用户界面与运行环境需求
通过本节描述可以确定,保证软件产品能和外部组件正确连接的需求。
3.1 用户界面
主要是对用户界面风格、布局等方面的描述。 以下是可能包括的一些特征:
将要采用的图形用户界面(GUl)标准或者产品系列的风格; 有关屏幕布局或者解决方案的限制;将要使用在每一个屏幕(图形用户界面)上的软件组件,可能包括:选单; 标准按钮; 导航链接; 各种功能组件; 消息栏; 快捷键;各种显示格式的规定,可能包括: 不同情况下文字的对齐方式;不同情况下数字的表现格式与对齐方式 日期的表现方法与格式; 计时方法与时间格式; 等等。错误信息显示标准;对于用户界面的细节,例如:一个特定对话框的布局,应该写入具体的用户界面设计说明中,而不能写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如果采用现成的、合适的用户界面设计规范(标准),或者另文描述,可以在这里直接说明,并且将其加入参考文献。
3.2 运行环境
描述了本软件的运行环境,一般包括:硬件平台;SUN V880或以上,双CPU,2G内存,200G以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1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之中,但受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则处于进入新时代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了解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了“20xx·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企业产销逐渐回暖,库存水平趋于正常,企业盈利改善,企业景气明显回升。
从对未来的预期看,企业家认为未来市场需求稳中有升,价格保持上涨态势,用工需求温和上升,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上升明显,投资信心有所增强,企业经营前景整体比较乐观。
在企业景气回升的同时,产业、区域、规模等结构分化十分显著,新旧发展动力正在转化,质量效率有所提高。IT、医药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景气持续大幅上升,正逐步替代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企业创新动力有所增强,创新投入持续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持续增加。
调查发现,企业家认为当前经济“偏冷”或“过冷”的比重,以及经济形势“很差”或“较差”的比重均明显下降,而认为当前经济“正常”的比重,以及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均上升较多。值得注意的.是,20xx年认为宏观经济“正常”的企业家首次超过一半,为自20xx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调查表明,相对于我国经济经常表现出的冷热交替、波动剧烈的特征,多数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企业的创新动力也有所增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家在选择“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同时,62.1% 的企业家选择“增加创新投入”,连续两年超过60%。
基于企业景气状态的改善,企业家预期20xx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健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预计20xx年我国GDP增速的中位数为6.5%,
与此同时,企业家认为,当前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挑战。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设备利用率仍处于低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仍然较大;二是企业成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压力尚未缓解,此外原材料成本、环保支出增加也较多;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四是房价上涨预期依然较强,二三线城市尤其明显,潜在金融风险不断累积,造成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在加大;五是各地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民间资本参与热情低、潜在风险积聚等问题。
企业家认为,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要珍惜当前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决防范潜在的经济风险,更加注重简政放权相关措施的实际成效,通过进一步减税等举措实实在在降低企业成本,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产业政策,更深程度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2
[摘 要]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就是诊断民营企业潜在的激励机制问题,很多企业近来倍受员工离员率高的困扰(吸引力不大),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就可以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确定是否因员工工资不高、管理不善、晋升渠道不畅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更适合的激励措施。这是对某外资公司人力资源部作的调查。在这里我遇到了不同的人,通过走访积攒了很多的实践经验,收获颇丰。在调查过程中,我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与该公司的经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学习的基础上为该公司提出了好的建议和意见,受到了公司领导及员工的认可。
[关键词]
员工 管理 激励
一、导 言
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离不开管理,竞争越激烈,企业管理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就是诊断民营企业潜在的激励机制问题,很多企业近来倍受员工离员率高的困扰(吸引力不大),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就可以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确定是否因员工工资不高、管理不善、晋升渠道不畅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更适合的激励措施。实践证明,员工满意度调查是对企业各种问题满意度的晴雨表,如果企业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发现员工对薪酬满意度有下降趋势,就应及时检查其薪酬政策,找出不满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我想把所学专业运用于实践中,通过调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经验,同时发现企业现存的问题与矛盾,尽我所能为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实现我学习本专业的价值。
二、调查时间
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三、调查地点
某外资公司
四、调查单位或部门(或对象)
某外资公司人力资源部
五、调查内容
我在某外资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调查实习,现按照时间进度将调查内容报告如下:我于20xx年8月10日16:30走访了某外资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地区经理,他向我介绍了该公司员工的招聘、录用及培训,员工的福利等情况,并借阅了该公司《员工手册》和20xx年度员工培训记录。9月10日14:00—17:00再次走访该经理,在他的带领下我参观了该公司员工食堂、员工宿舍及员工活动中心,同时向我介绍了他们如何与员工沟通、如何让员工参与管理。
我通过在校近二年的学习,掌握了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此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根据所学的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选择了改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走访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查阅公司的《员工手册》及20xx度公司各部门培训记录,以《“员工第一”在该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为题,写了这篇调查报告。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行政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人的管理”的问题中,很少有比“激励”更让经理们感兴趣的,“激励就是指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是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企业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由于所学知识限,只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部分进行分析,因而无法做到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
一、员工的招聘和录用
该公司在员工的招聘和录用工作中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严格的面试、录用测验等获得求员者的信息,从而判断求员者的技能、知识是否与工作要求相符。同时,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也向求员者全面客观的介绍公司情况,员工工作的内容、要求,公司所能为员工提供的培训、晋升、薪酬、福利等,使求员者能从这些信息中判断自己对所应聘的工作是否满意,是否能胜任其员。这一做法将有助于该大公司选择到更优秀的员工,也有助于员工坚定其在公司长期工作和奋斗的信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重视员工的员业生涯计划,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要
该公司从员工进公司开始就指导员工确定自身的员业目标,帮助其设计个人的成长计划,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发展机会。这样做减少了员工的流失,提高了员工的满意感。公司采用的较为有效的员业生涯开发实践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重视员工培训
在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该公司的管理者认识到人是公司成功诸因素中的第一要素,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他们不只强调短期的经济效益,并不因为培训工作会增加企业成本费用、降低利润额而勿视对员工的培训。因而,该公司的管理者本着“员工第一”的原则,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给他们提供各种再充电的机会。针对员工的特点提供一系列的培训指导,除了课堂培训外还有临时代理主管负责等参与式、启发式等多种方式。员工培训是全方位的,除了各种岗位技能培训,还有全面的素质培训。
(二)建立招聘系统
该公司采取公开方式如布告牌向全体员工提供空缺员位的信息,使符合要求的员工有机会参与应征。同时,在公司员位发生空缺时,首先应在店内进行公开招聘补充,鼓励员工只要好好干就有提升机会,给员工以发展的空间。当公司内无法补充时,再从店外进行补充。
(三)定期的工作变动
公司员工特别是服务第一线的员工通常工作比较单一。员工长期从事重复的工作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服务质量也会降低。该公司通过工作轮换,安排临时任务等途径变动员工的工作,给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经验,使他们熟悉多样化的工作。通过员工交叉培训、工作轮换,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员工对单调岗位工作的厌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能节约公司人力成本。此外,通过轮岗,使员工不仅掌握多种岗位的服务技能,同时还熟悉其他岗 位的服务程序,有助于提高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
(四)为员工提供自我评估的工具
员工要树立正确的员业发展计划必须要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才能确定切实可行的员业目标。该公司采用了一套《人才基本素质测评软件》为员工进行自我评估提供帮助,该软件可以对每一位申请员业生涯设计的员工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测试者能了解到自己最大的潜能和最适合从事的员位,从而能很快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要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员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度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五)提供多种晋升途径
时至今日,由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大丰富,人们已不单单追求金钱,他们还要求行到社会的认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公司中,服务第一线的员工往往发展前途只有一条,便是提升到管理岗位。尽管不少优秀的服务人员经过培训和锻炼后走上了管理岗位, 并且完全能够胜任行政管理。然而,也有不少优秀的服务人员却无法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或者不喜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而服务工作第一线却失去了一批骨干。对此,该公司在对员工满意度调查也是一项对于企业来说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员工满意度的测量,可以及时找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当下和潜在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满意度调查可以找出对员工来说有效的激励措施,为公司内部行政人员和车间生产人员制定了两类不同的晋升制度,并为每个员位设立几个不同的等级。优秀的员工可晋升员位级别,增加工资,却不必脱离岗位第一线。不同等级的员工承担不同的员责。例如:高级员工不仅需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需要培训新员工作。这样,既可以实现公司对优秀员工的有效吸引力,又可以使企业达到合理用人的目的。
三、加强与员工沟通,促使员工参与管理
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作为服务第一线的员工,他们比管理者更了解顾客的需求和要求,更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激励一条跑道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激励多条跑道,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能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分清那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那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那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3
一、调查基本情况
“营改增”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具体的税率设计上,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较低税率。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按简易计税方法3%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本次调查共对全市15家实行了“营改增”政策的服务业企业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其中:交通运输业3家,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业业、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鉴证咨询服务业各2家;有4家企业是一般纳税人,11家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
二、实施“营改增”取得的成效
(一)有利于服务业发展。“营改增”后,增值税抵扣链条打通,企业应税服务的成本有所下降,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导向,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扩大和集聚。“营改增”后,巴中服务业反响强烈,目前,全市“营改增”试点户676户,其中一般纳税人42户、小规模纳税人634户,申报户671户,申报率达99.25%;减税面达到98.06%,一般纳税人减税面达69.05%、小规模纳税人减税面达100%;分行业看,除交通运输业外,其他应税服务业整体税收下降。交通运输业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略有减少,一般纳税人税收有增有减,但巴中最大的运输企业巴中运输集团“营改增”后仅今年10月减少税负23万元,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营改增”也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1—8月全市就新办试点企业135户。
(二)企业反映普遍较好。在被调查企业中,15家企业对“营改增”政策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受访企业对“营改增”政策反映普遍良好,企业经营人员对“营改增”政策满意率较高,其中有12家企业对“营改增”政策表示“满意”,占被调查企业的80%;有3家企业对“营改增”政策表示“一般”,占被调查企业的20%。
(三)企业成本费用降低。“营改增”政策试行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了企业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受访的交通运输行业为例,企业原缴纳营业税率为3%,“营改增”后税率虽然为11%,但扣除企业产生的外购项目之后,如汽车新购、修理配件、油料等,企业实际纳税低于原税率3%的营业税。15家被调查企业均反映“营改增”后计税方法的变化,使总体税收负担减轻,特别是小规模纳税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较以往缴纳营业税有所下降,企业成本减轻后,效益随之增加。
(四)企业效益稳中有升。经调查,绝大部分受访企业均表示“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整体经营和效益实现稳中有升。企业效益与去年同期相比,“较好”、“持平”的企业分别是9家、4家,比例分别为60%、26.6%,由此可以看出,“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效益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税收征管更加规范。受访企业反映,“营改增”实施前,由于执行的是营业税政策,企业有被重复征税的现象,但“营改增”从制度上已彻底避免重复征税,企业经营中购入应税货物将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因此企业税收管理及生产经营更加规范有序,企业的市场活力不断增加,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发展更有信心。
三、“营改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票据使用不方便。调查中,受访企业反映“营改增”后票据使用不方便。一是票据难开,特别是交通运输企业,主要成本如燃油(尤其是外地加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车辆修理费、保险费等,很难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加上省内交通运输企业存在着对关联车站开票的问题,随着春运的到来,临时车辆的票据开具就存在着较大困难。通过对国税局调查了解,原来通过地税开票灵活性强,“营改增”后国税“防伪税控系统”在数据采集、比对上更加严格、规范,目前确实存在滞后性。二是票据存在局限性,部分企业认为机打发票难以满足企业业务的需要,希望机打发票与手工发票合并使用。
(二)办事渠道不畅通。受访企业反映,“营改增”后的完税过程更加繁琐,不但要去国税缴纳增值税,还要去地税缴纳相关的附加税金,纳税和征管的操作复杂,导致企业办事效率降低,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三)税收抵扣不到位。调查中,有受访企业反映,企业的进项购进或支出如果没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企业存在大量在“营改增“之前购买的固定资产或设备,就容易出现无法完成抵扣或抵扣不到位的情况,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
(四)财政收入受影响。“营改增”后,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税负减轻了,促进了全市服务业的发展,但以往营业税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营改增”直接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地方财政将经受一定程度的考验。
四、对实施“营改增”政策的建议
(一)强化宣传,依法纳税。“营改增”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大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强“营改增”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引导企业正确认识“营改增”,使企业适应“营改增”的新要求,促使企业依法纳税。
(二)简化手续,服务企业。以立足服务企业为出发点,简化“营改增”税收征管程序,尽快实现税收同城申办,积极争取涉及地税国税企业联合申报、联网办公,最好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系统,方便企业办事。
(三)引导扶持,培育企业。以“营改增”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新兴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力度,促使企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规范化管理,增强企业自身活力。
(四)加强指导,降低成本。出台相关操作细则,对征税作明细划分,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及时让企业了解相关优惠政策,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4
××市区仍有109 家国有企业未改制,完成企业改制需要46亿元总成本,约有4.5万名职工需就业和社保安置。这是全市实现科学发展、奋起赶超要直接面对和破解的重大课题。有着显著地域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的××市区,为何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如此缓慢,以致目前改制成本高筑,推动企业改制如此艰难;目前影响企业改制的冻结问题在哪里;要采取哪些措施整体推进改制,是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奋起赶超的需要,是市直各部门,各企业班子要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滞后的成因分析
1997年全市学南通,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全市上下刮起了改革风。但未能从企业机制和职工身份转变上实行彻底改革。遇上1998年全市抗洪救灾与灾后重建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市属企业改革拖后了三年。20xx年起全省掀起国有企业改革热潮,各县区都集中时间、精力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但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较小,进展缓慢。20xx年起,市属企业市直各行业纷纷向政府呈送改制方案,但政府要抓的大事太多,国有企业改制问题似乎提不上主要议题。20xx年各部门以企业为单位向政府呈报改制方案,但市政府未成立改制办。一个企业改制从改制立项、职工分流方案初审、资产评估、职代会成立、企业改制方案通过到最后的领导小组批复,全程要经过六个部门、八个程序,最快要八个月至一年,有的甚至是一年半或两年。因此,一段时期政府叫得响、企业干着急、部门慢慢来www.的改革态势,桎梏着市属国有企业的改制进程。20xx年市政府加大力度推进企业改制,成立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和市政府改制办,促进了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但20xx年4月调整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标准,和改制企业“四零五零”人员养老、医疗保金续缴年龄,增加了企业改制成本,在有些部门与行业引发了新的矛盾。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推进企业改制的工作力度、部门服务企业改制的态度、改制政策标准制定和前后一致的尺度、企业班子实施企业改制的同心度,是近几年××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
当前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市属国有企业改制进程与长江沿岸市区相比落后五至六年,与全省其他设区市相比滞后二至三年。表面上是109户国有企业的存在与急待改制,实质上,一是错失改革良机,增加企业成本;二是国有资产的休眠与浪费;三是挫伤了企业骨干和企业职工创业激情与工作热情;从根本上影响着经济发展速度。当前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要着重围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儿去,妥善研究和解决好以下三个根本性问题。
(一)企业改制成本不足和成本动态增长问题。企业改制成本由企业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企业应缴职工养老保险金、医保金、失业保险金,企业各类债务等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改制成本年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以市粮食直属分局六户企业为例,20xx年底测算改制成本为2800万元,20xx年底基本完成企业改制成本为4300万元,如果拖到明年完成改制,成本要达到7000万元。市直109户未改制企业今年底完成改制成本是46亿元,明年底完成接近50亿元,20xx年底完成改制,成本将达到55亿元。市直早完成一年企业改制相当于增加三十个1000万元利税大户。就市属各行业,各部门来说,今明两年推进市属国营企业改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大于任何产业和工作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二)企业老职工安置和企业员工再就业问题。据统计市属109户企业共有职工4.5万人,剔除己达到退休年龄和五年内提前退休老职工2.5 万人,约有2万人需再就业寻求出路和生活保障。如何以人为本,以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来实施企业改制,是改制工作的核心问题。改制企业,主导改制的行业主管部门,制订企业改制方案,选择老企业的关、停、并、转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老职工的安置问题。要以妥善积极的办法,落实老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安置,帮助就业有困难的职工实现转岗创业和再就业,切忌只顾少数人利益把职工安置问题简单推给政府,推向社会。
(三)企业债务清理和银行债务偿还问题。市属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债务重,银行欠款多的问题。绝大部分企业的地产、房产都抵押在各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不启动改制,债权债务得不到有效清理,抵押资产一定程度也在流失和贬值。国家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各商业银行也要站在支持经济发展的高度,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支持国有老企业的关、停、并、转,支持新企业的整合重组,从而有利于银行债务的有效清理与落实。
整体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的对策与措施
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精心组织与服务,需要各改制企业干部职工的同心参与和配合,全市 上下要站在发展的高度,兼顾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以人为本,协调各方关系,整体推进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以经济规划和产业发展主导企业改制。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特色。前几年制订了 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机械、电子、汽车、化工、棉纺、水产、旅游、食品等特色产业。市属众多家国有企业曾经都有自己的产业发展定位,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首先要分析确认现有企业的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定位。主导改制的政府行业组成和工作部门,要充分研究行业发展、行业企业整合、行业内企业财税增长培植问题,在本行业内做出企业改制和企业发展方案,以发展主导改制,以改制促发展。
(二)以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实施企业改制。许多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事实证明,国有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障碍不是产品不适应市场,也不仅仅是设备、技术、资金问题,而是计划经济遗存下来的公有制形式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分配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属国有企业的改制,首先要动产权、动机制,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卖则卖,鼓励全民创业,彻底改变企业现有的经营体制与管理机制,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施企业改制。
(三)以招商引资和资产盘活促进企业改制。近几年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是招商引资。市属国有企业改制,要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加大企业招商,产业引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技术、机制、人才,对现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改组、改造。只要企业在落户、安排××人就业,向财税部门纳税,要舍得让利,与其企业关停,留守人员坐食国有资产,不如引进盘活,让资产生财,让政府得税,让员工得利,促进地域经济发展。
(四)以土地收储和资产抵交扶助企业改制。近两年市属企业改制,普遍遇到一个有地无钱,有业无现的问题。很多企业通过了改制方案,确无资金起动。如何解决影响市属企业改制的资金瓶颈问题,按市场价格集中收储市区各改制企业的国有土地,和企业应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经评估后以资产抵押,畅通改制企业与社保、医保,为参与改制职工进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通道,在政府集中土地资源和有效资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尽快完成改制。
(五)以整体推进和分步实施督促企业改制。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规范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宜分系统分部门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一要分系统制订企业改制总体方案,各企业实施方案;二要以系统为单位筹措改制成本,平衡调度改制资金;三要分系统做好老职工社、医保托管,新企业员工培训、转岗、分流、再就业服务;四要以系统为单位清理企业债权债务,盘活存量资产;五要加强督促检查,严肃改制工作纪律,确保改制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5
为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了解纳税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加深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联系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于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在xx市xx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对纳税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在该公司的实习中,了解到xx市xx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位于xx市xx街房产交易城内,成立于20xx年9月,主要从事于房地产经纪业务,旗下有一家分公司,拥有员工8名,其中财会负责人1名,会计1名,出纳1名,其主要是调查该公司的纳税情况、所纳税种、纳税方法等。 通过以往的理论学习,我们了解到财务人员是企业效益的创始者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经济效益观念的日益强化和“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提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财会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记帐,算账和报账,而是充分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等方方面面工作,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效益最大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会人员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具有特殊身份的管理者之一,在创造企业效益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真正发挥着“内当家”的作用,在对企业效益的创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核算与监督的同时为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创造效益。
财务人员为企业创造效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人员基础工作。
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及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客观的反映经营成果,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即是会计人员劳动价值的体现,也进而成为企业效益间接的创造者。如何做好会计核算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会计核算不做好,谈何进行会计监督与参与管理。以信息化(erp)为手段,结合财务软件的使用,加强审核与对会计人员的考核监督,来规范我们的核算,提高核算的效益,降低核算的成本,从而间接的为企业创造效益。
(二)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五一节,资金即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保障,也是企业创造效益的最终体现。通过融资和投资,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为企业创造效益是资金管理的根本。其管理的主要方式体现于融资筹划,和采用有利的支付方式以及资本经营,加上资金的收支一级管理等方面。在此不再做详细介绍。
(三)税收筹划。
我国是世界上税赋最重的国家之一,税赋在企业的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进行税收筹划,合法避税,是会计人员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效益的重要方面。
(1)充分运用国家财税新政策,如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政策,以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
(2)积极向财税部门申请实施企业所得税合并纳税,使各分公司盈亏在所得税前合并调节,达到节税的目的;
(3)关联企业销售改为委托加工。关联企业内部销售实质上增加了企业的税赋,通过税收筹划,改为委托加工形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税赋。
(四)参与管理。
会计人员通过成本会计核算,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加强成本的日常监控,对企业成本的降低起到很大作用;通过对财务数据分析,以及对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的掌握,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通过制订全面预算,明确企业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分解各部门预算,健全责任制考核体系,调动子公司和分公司积极性,并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在本次实习调查中,我们将公司的会计核算形式、公司涉及的税种及纳税申报方法及内容等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为:第一,会计核算的形式;第二,公司涉及的税种有哪些;第三,纳税申报的方法及内容有哪些?
根据以上内容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首先,我和单位会计学会了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形式有:一是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二是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三是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该单位使用的是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跟会计学会了如何记账,报账、怎么样登记会计账薄等;了解了房产所涉及的税种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印花税等;纳税申报方法是指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发生纳税义务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后,在其申报期限内,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到指定税务机关或通过邮寄形式,办理纳税申报。具体方法有如下四种。
(1)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规定的期限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
(2)邮寄申报。纳税人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有困难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采取邮寄申报的方式,将纳税申报表及其有关的纳税资料通过邮局寄送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实际申报日期以寄出地的邮戳日期为准。
(3)数据电文元式办理纳税申报。
(4)其他方式。
公司每月都需要报税的,一般情况下,按月报税的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季度报税的是企业所得税。按月报税的时间是次月10日以前,按季报税的是季后15日,限期缴纳最后一日,遇到休息日,顺延一日;遇到长假(春节、五一、十一节),按休息日顺延。报税需要三份文件,首先是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申报表内容包括计税依据、税款计算、纳税人或委托代理人填报。一般纳税人的申报表相对而言要详细些,包括销售额、税款计算、税款缴纳、纳税声明或纳税人申明。然后需要企业本月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报税的相关文件一式三份,一份纳税人留存,一份主管税务部门留存,一份征收部门留存。申报后,会得到国家税务局认证结果通知书,会计人员要将认证相符的专用发票抵扣联与通知书一起装订成册,作为纳税检查的备查资料,通知书一式俩联,第一联税务机关留存,第二联送达企业。
月底是公司出具财务报表的时候。总账会计即主管会计,主要负责公司主要财务报表的出具。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学习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各种附表,并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计算出本期应纳税所得额并进行纳税申报。通过编制财务报表还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以及销售利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财务报表需一式三份,上交给国税及地税各一份,本公司自己留底一份。
公司财务部还设有出纳及增值税发票开具处,出纳主要管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编制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等,开具收款收据以及票据的办理,专用收款收据需到税务局领购,且每次只能购买一本。通过出纳岗位的实习,我还了解到真实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开具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的办理。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中,必须核对单位的每一项税务信息,包括税号、名称、电话、地址等,在开具过程中,必须真实准确,如发生错误的增值税发票,需向税务局提出申请,开具红字发票等。
通过这次考查发现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会计机构设置不符合规定,经常出现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或会计,再外聘“高手”做兼职定期来做账,甚至有些会计没有从业资格证就上岗就业。
2.所有者逃避纳税现象很普遍,通常为了自身利益,竟想着逃避纳税义务从而多获得利润。
3.有时想要获得原始凭证却要加价,而不要发票时价格较低,也是逃税的一种做法。
4.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账簿登记账目混乱,也有企业设两套账,使会计信息失真。
5.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领导常会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领导或用利益驱使,使会计工作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了解到理论的应用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而相对的实践必须在学习理论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完成。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学好我们的专业课,学扎实我们的专业知识,还要抓住任何实习机会努力加强实践经验,并把我们所学的和我们所做努力结合在一起。当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报表而已,更是为了掌握好企业的各个会计资料好用来正确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信息,用来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决策条件,使得企业能长足稳定健康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可谓是处于公司财政的咽喉部位,在财政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牢记会计准则,坚持会计的工作原则的处理我们今后需面对的会计工作。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6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1、调查目的
员工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促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以保证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工作任务,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素质,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可能谈得上持续发展。通过培训,可以使新员工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之中,可以使老员工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以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2、调查意义
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人才要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就必须时时“充电”,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培训使企业人力资本整体增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自身的价值。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
(二)调查对象概况
1、调查对象全称
XX有限公司
2、调查对象地址
3、调查证明人
(三)调查时间
x年8月26日—x年11月18日
(四)调查方式
主要采取的是访谈的形式。通过对xx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了该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
二、调查对象现状
(一)xx有限公司概况
xx有限公司创于20__年,到x年我们公司总人数为96人,其中技术人员占了65%,公司转制前为钟表工具模具厂,是钟表公司所属单位,专业制造精密机械设备、钟表、仪表、仪器等行业配套设备。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主要产品有C6104多功能精密小车床、各类自动车夹头,同时承接各类模具及精密零件各类小齿轮加工。特别是多功能精密小车床、自动车夹头均有三十多年的生产经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及欧美。
(二)xx有限公司员工培训的特点
培训与技术不分离。员工在培训不能只是客体或客户的角色,而应当完全的融入到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中去,唯有如此,才能在培训中更好的结合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双向不间断层进式的培训模式。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累积遇到的实质问题,有专人归类总结,在考虑培训经济性要求的基础上,非定时定人组织小范围讲解和解答,这样不会延误平时工作的效率。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新进员工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缺乏,老员工这两方面欠缺的并不是很多,这样在安排培训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侧重性的问题。新进员工的能力和技术不及老员工,那在平时就要对新进员工加强培训的次数和强度,以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最多的技术知识,应对其本职工作
(三)xx有限公司员工培训的内容
员工技能培训和员工素质培训,员工技能培训是企业针对岗位的需求对员工进行的岗位能力培训。员工素质培训是企业针对员工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心理素质,个人工作态度,工作习惯的素质培训。
三、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调查结论
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员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员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
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级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
3、没有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由于常常搞突击式的培训,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5、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
(二)对策建议
企业可以结合每个员工的特点去实行培训,这样可以使得培训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培训的效果。企业可以把以往的培训方式改变下,不要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可以重新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内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员工人主动去参加培训,这样的培训意义更大吗,然后企业可以把企业的需求和员工的发展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了。可以把企业原有落后的培训方式改变下,改变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培训方式。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7
为贯彻县党政联席会关于手套行业发展问题的有关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镇及时组织经贸委人员对全镇手套生产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了手套生产企业的个数、经营情况、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现报告如下:
一、手套生产企业现状
全镇手套生产企业可以说只有三园工贸有限公司一家,其余均为作坊式加工,不能称之为企业,为此,只能以这家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三园工贸有限公司位于疃里镇前贾村327国道南侧。公司成立于20__年5月,6月正式投产。公司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职工150人,主要生产防滑手套等产品。设备齐全、配套,固定资产475万元。通过调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
1、思想不够解放。在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下,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全县经济注入了活力,激发了企业内部潜力。作为三园公贸内部,还存在着发展定位不高、怕担市场风险的错误认识,没能把握住机遇,导致企业发展不快。
2、产品科技含量底。三园公贸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需要的是技术熟练的年轻工人。但是随着近几年青岛、胶东等地的快速发展,工人报酬高,大部分工人都远赴外地打工,导致我们当地劳动力市场人员不足,使现有的设备不能全部正常运转,影响了企业的高速度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现在的私营企业的管理大多还是家族式的粗放管理,企业内高素质、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人才较少,加上企业疏于对人才的培训,导致企业不能形成一支高效的管理人才队伍,使企业负责人大事小事一肩挑,抽不出较多的时间研究市场、充电学习,管理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
二、下步工作的打算
1、发展思路是:用足用好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生产机制的高效运转,提高产品数量,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利用自主出口权的优势,使产品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全力推进外贸出口,扩大出口创汇额,使三园工贸成为疃里镇的知名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工作目标是:按照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预计年产品数量达到15万打,产值突破500万元,实现利税80万元,出口创汇突破20万美元。
2、具体工作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抢机遇、大发展的意识。县委、县政府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企业制定的政策越来越优惠。各级领导对企业发展越来越关心,为企业出谋划策,增强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给我们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坚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2)加大企业投入,增加企业效益,带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全力推动招商引资的优势,与韩国客商积极洽谈、合作,投资150万元新上一条牛仔裤服装生产线,把企业发展成集手套加工,服装生产多个品种共存,互助互补的企业集团。
(3)积极推进外贸出口。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实现了外贸出口10万美元,但是其余的多为代理出口。明年,将充分利用已有的自主出口权积极向国外市场进军,打出产品品牌,使代理出口变为自主出口,增加企业效益。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向发达地区、县内的先进企业学习,努力探索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培训提高现有人才,引进科技人才,向管理要质量,向先进机制要产量,向科技、人才要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员工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8
我于暑假期间在xx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在活动期间我对这家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了解了其日常的运作状况及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这次调查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共下发了3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份;采访了包括销售部经理在内的管理人员共5人;查阅了该公司最近三年产品开发与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档案资料。
南京xx公司成立于20xx年,该公司系高科技民营企业专业从事制冷机电设备的研究与生产;各类冷库、暖通工程以及净化室的设计安装;中央空调及末端设备的维护保养。同时,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各种工作台、清洗箱、推车等不锈钢制品。
通过多年的经营,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销体系,拥有了较为稳定的顾客群体,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这些成功与其经营者的管理方式及理念是分不开的。根据该公司的管理情况,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xx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一)产品开发情况
1、拥有自己的制冷产品。xx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独立的产品,品种有12大类,大小型号有25种。主要有医药冷库、恒温冷库、速冻冷库、冷藏冷库、冰冻冷库、低温冷库、等几大类。品种齐全,各种冷库设备体系完整。在开发和销售方面渠道流通大,消费者选择层面广,产品性能、价格合理。
2.开创、研发新产品。xx有限公司每三年更新研发新产品,在老产品的基础上开创、研发产品新的性能和使用价值。该公司在产品的开创和研发方面尤其重视,每年收益的40%会拿来研发新的制冷产品。这不仅提高了该公司产品的性能,更能跟进科技增长的步伐,增加公司产品销售的宽度,从而用研发的新产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二)产品销售情况
1、以优质的商品、专业的服务,提高销售。该公司具有领先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专业的人才、严格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公司产品在产品性能、细致精确、高效节能、灵活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奉行“恪守诚信、致 1
富思源;创造组织目标与人人目标双实现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宗旨。xx有限公司通过其专业人员队伍,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提供相应的商品,并给予详尽的使用方法的指导,在顾客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商家和厂家的好评。有的厂家直接要求xx有限公司作在南京的独家代理,全权负责其产品的销售及安装。而有长期业务关系的商家与xx有限公司签定了供销合同,由xx有限公司提供其所需的全部制冷商品。
2、供销一体化,由此减少了库存,较低了成本。xx有限公司在销售、安装、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功。该公司根据不同时期的销售情况及各商家的订单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使库存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将自己的采购区域缩小至省内,避免了远距离采购,减少了运输成本,即使临时有大量订单,也可以较快的完成顾客要求的安装。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使其商品价格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使销售渠道拓宽,取得优秀的销售成果。
(三)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在xx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情况,主要表现是人员结构方面合理。xx有限公司能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及业务需求,结合员工不同的素质和工作经验,合理的进行人员配置,使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在减少了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使该公司的人力资源发挥了最大的功效。负责销售安装方面的人员在接受业务后,会及时到指定的地点集合人员给顾客安装制冷设备。公司方面人员各司其职,负责各自负责的领域,互助互惠,使得公司运作正常,发展迅速。
(四)生产经营管理
1、产品的质量管理。xx有限公司在产品的质量管理方面做的也很完整。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力,一个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决定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保证本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处理,以确保及提高产品质量,使之符合管理及市场的需要,所以,该公司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双面把关、面面俱到。公司还设立了一套齐全的质量管理程序,在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有充分保证。
2、 产品的经营管理。
在产品经营管理方面,该公司严格遵守在经营企业时,要顾及民主性、合理性、职能化的推进、公司全体与各个职员间是否协调、公司与社会是否协调等原2
则。现在大多企业,在初具规模时,想到的都是如何快速发展,如何快速壮大。企业实现国际化、企业实现现代化、企业实现信息化、企业实现多元化、企业上市等等陈词,已成为他们的发展目标或手段。企业发展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固然可喜可贺,然,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企业在追求快速发展时,倒闭、破产、严重不景气的企业举不胜举。xx有限公司谨遵在经营企业时的.种种上述心理,严格执行经营管理制度,在生产、销售、安装方面做到有有原则、有想法。
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用人机制落后,用工形式任人唯亲
该公司三分之一以上的员工直接或间接的与业主存在着亲属关系。这种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劳动用工形式,使企业的核心职位都被业主自家的内部人员占据了,使外来人才感到难有用武之地,导致人才对企业缺乏认同感,企业内部关系紧张,外来人才易萌生去意,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在对该公司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员工无法在工作上获得满足感或成就感,个别员工自身潜力有待发掘,有多大的本事用在多大的地方没有绝对体现,导致员工在完成工作的难易程度不具体。找不到在工作上的重心,以至于在工作上找不到满足感,久而久之造成了该公司人才的流失严重的现状。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对美国200多个工商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影响人们工作情况和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有关的一些因素,它的缺乏可使职工产业较大的不满情绪甚至会引起怠工和辞职,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的一些因素,如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职业上的成长与发展,工作的责任与权限等,它可以使人对工作产生较大的满意感,并对人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使员工产生持久、充分的工作满意感,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这些理论并结合该公司的现状表明了该公司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仍有待加强。
(三)、忽视劳动者的社会福利保障。
经过对该公司员工的调查,该公司仅给不到三分之一的员工办理了社会保险。业主只顾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而没有考虑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员工缺乏安全感,容易造成企业人才流失,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3
(四)、公司没有明确发展目标。
在xx有限公司实习过程中,发现其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决策信息、预测行情的准确度较差,且满足于现状,也使这家公司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自身发展受限。
(五)、产品样式过于单一、销售途径局限化。
该公司在生产产品方面只遵循以往的老式产品的样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开创新的、不同种类的样式的制冷产品。这样只会导致局限自己销售范围,达不到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在销售方面只局限于省内或在一个小范围内,达不到敢于走出去的思想,这种销售方式只会局限于公司发展的脚步,不利于公司大的、更好的发展。
三、管理建议
(一)、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管理制度的规范性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管理职能;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能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因而,要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发展公司。
(二)、建立公平的用人制度。
要打破旧的用人方式,实行竞争上岗,同时完善激励制度与约束机制,才能在员工中营造一种学先进、争先进、弘扬正气的氛围,真正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还要鼓励员工学习钻研业务,诚实敬业工作,争取为企业建功立业。在这基础上还必须注意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三)、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可以为企业确定一项经营理念;提供特定的准则,使企业在探寻经营
机会时有所依据;弥补企业目标不足,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决策规划。同时要树立风险意识,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减少决策失误。
(四)、建立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了一个企业的4
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目标,同时可以增加团体的凝聚力,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改进产品单一化,增加产品销售渠道。
产品是一个公司的决胜关键,产品单一只会被社会淘汰,被消费者摈弃。因此改进产品使之多样化才会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而增加销售渠道,才真正给公司开了一扇大门。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销售这一环节,销售渠道的局限只会使公司止步不前,因此增加产品销售渠道才会更好的发展公司。在激励与约束机制、劳动者的社会福利保障、发展目标明确、改进产品等方面确定良好的解决战略才能更好的发展公司,使公司在壮大自己方面更有把握和决胜因素。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9
一、企业原料采购减少,库存下降
1月,纺织企业原料采购明显较12月减少,在12月集中补库之后,大多以随用随购为主,棉花库存下降8.86%,库存天数减少6.79天。被调查企业中,46%减少棉花库存,33%增加棉花库存。
二、纱产量增加,纯棉纱比例降低
1月纱线产量增加,环比上升了1.56%。纯棉纱占比较12月减少了0.04个百分点;混纺纱占比较12月减少了1.99个百分点。
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人才要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就必须时时“充电”,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培训使企业人力资本整体增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自身的价值。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
三、新疆棉占比增加
在金融危机的海啸过后,虽然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没有像其他国家的影响那么大。但是从对大学生就业的这个方面讲,它所带来的也就并非一般的影响了。目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在校园招聘会上发现,现在来招聘的单位没有往年多,而且需要的名额也十分有限。有一位企业的总裁说过:“如今,企业都在大量裁员,很多在职的精英我们都不得不忍痛割爱,更别说再去招聘没有经验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了。”这也足以见得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了。
1月,企业手中配额不多,进口棉采购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新疆棉陆续出疆,内地库存继续增加,企业为了保证用棉质量,对新疆棉采购比例增加。进口棉占总用棉量的比重为31.94%,较上月减少了0.99个百分点;新疆棉占45.88%,较上月增加了0.63个百分点。
同样的矛盾也存在于大多数教师身上。调查显示,72.1%的老师认为网络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获取有用信息,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45.6%的教师同时又认为,学生上网不仅浪费时间,影响学业,而且会耽于玩乐,无心向学。支持学生上网的教师只有31.9%,42.7%的教师则认为平时应禁止学生上网,只有假期才能允许,21.8%的教师觉得还是任其自然为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上网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会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作用到家长和学生身上。
食品出厂检验落实情况:我厂配备了架盘天平、分析天平、电热干燥箱、水浴锅、旋光仪、分光光度计、ph计、超净工作台、台式培养箱、显微镜、蒸汽压力灭菌器等检验设备,具有检验辅助设备和化学试剂,实验室测量比对情况均符合相关规定。检验人员经过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具有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发放的检验资格证书。按照国家标准,对生产出的每个单元的每批产品进行检验,将检验的原始记录和产品出厂检验报告留存备查,对出厂的每批产品留样,并进行登记。
四、纺织品销售不佳
据统计,1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服装类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24.7%,内需减少;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不乐观,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xx年1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约260.85亿美元,同比减少8.85%,环比增加1.60%。其中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97.17亿美元,同比减少7.79%,环比减少0.38%;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63.68亿美元,同比减少了9.47%,环比增加2.84%。其中棉制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也出现下降,棉纱线出口同比下降13%,棉制针织服装出口下降15%。
五、纱线进口持续增加
1月,我国进口棉纱线21.7万吨,同比增长20.4%,环比增长5.7%。在国内外棉价差收窄的情况下,棉纱线进口自20xx年12月起出现连续两月增加。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0
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里, 中国 经济 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高增长。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 企业 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份额不断增加。近5年来,作为民营企业代表的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 工业 增加值年度增长率分别达到22.8%和16.5%,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2%的水平。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规模扩大的速度迅猛,20xx年民营企业500强的最低门槛为营业收入2.97亿元,20xx年提升至4亿元,20xx年更增至6.08亿元,年均增长52%。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xx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
民营经济的快速 发展 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和政策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如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有何意见和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上述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 参考 依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xx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xx·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问卷1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为24.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 交通 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5%、3.2%、1.7%、12.9%、3.1%、1.1%、2.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2%和14.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47.2%和46%。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xx年的水平高3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xx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 电子 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反,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差于20xx年,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8.1个百分点,比20xx年的结果少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也由20xx年的44个百分点降为目前的28个百分点。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从业人数的安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1.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计划在近期“增加”企业的从业人员,46.3%计划“不变”,19.6%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而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情况看,计划“增加”的与计划“减少”的均为22%左右,也就是说不能净吸纳社会就业人员。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的地区,选择比重为38.8%;其次为西部地区,选择比重为29.1%;其他地区按投资意向的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区(19.8%)、“环渤海”地区(17.2%)、“珠三角”地区(16.3%)和东北老工业基地(13.2%)。其中,近半数(47.2%)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长三角”为首选的投资地区,选择其他地区的比重差异不大;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主要选择中部地区(32.8%)、西部地区(27%)和“长三角”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则非常集中地选择西部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选择比重接近七成,选择其他地区比重较大的是“长三角”地区(21.2%)。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自20xx年中国正式加入W 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两年(20xx、20xx)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7.1%和35.7%,今年1~8月为23.5%,其中出口仍达到32.2%的高增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状况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55%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有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比重分别为30%和33%;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中的42%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2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占27%,与出口“减少”的比重相同,中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24%,反而比出口“减少”的少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 发展 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 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 企业 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xx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49.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钢材市场的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6%认为“变化不大”,仅5.6%认为“更加严重”;29.1%认为目前电力紧张状况“趋于缓和”,44.1%认为“变化不大”,25.4%认为“更加严重”;12.2%认为目前煤炭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5.6%认为“变化不大”,39.5%认为“更加严重”;4.1%认为目前成品油紧张状况“趋于缓和”,22.4%认为“变化不大”,69%认为“更加严重”;12.5%认为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趋于缓和”,53.5%认为“变化不大”,17.4%认为“更加严重”。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民营企业在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与20xx年相比,34.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10个百分点;3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20个百分点;19.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用水投入“增加”,与认为“减少”的大体相等。以上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6.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偏紧”,39%认为“合适”,24.1%认为“偏松”,认为“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12.8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45.6%认为“非常有效”,43.5%认为“比较有效”)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42.9%认为“非常有效”,41.9%认为“比较有效”);其次是箍征房地产税(24.1%、55.4%)和“增加信息透明度”(24.1%、53.1%);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12.3%、57.6%)和“增加土地供应”(21.9%、44.7%)。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民营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9.2%预期20xx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37.5%预期“持平”,13.4%预期“下降”,预期“上升”的比预期“下降”的多3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分别为57.4%和54.2%,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45.7%。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 金融 、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改革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各项改革,按民营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效果很好”+“效果较好”的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产权制度改革(34.6%)、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4.1%)、政府职能转变(31.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1%)、土地制度改革(23.3%)、投资体制改革(21.3%)、财税体制改革(16.9%)、金融体制改革(15.9%)和垄断性行业改革(10.1%)。
当问及当前最紧迫的改革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政府职能转变,选择比重为65.3%,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寄予很大期望。另外,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垄断性行业改革,以上选择比重均超过三成,分别为39.9%、37.6%、34.1%、33.3%和31.5%。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垄断性行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明显上升,应引起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1
资信调查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1世纪对于全球经济意味着一个令人鼓舞但又极具挑战性的新纪元。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内国际商务的环境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整个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共同的全球性市场,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竞争更趋激烈,其中也不乏有商业欺诈的出现。要想在这纷繁复杂、商场如战场般的贸易往来中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有必要进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资信调查工作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对任何事物的了解都是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加深认识,不论是多么成功的商人,也不论他的贸易经验多么丰富,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全避免贸易风险的。当你决定与某一客户做生意之前,如果通过专业资信机构对客户做出详尽的资信调查,就能使你身临其境般地了解贸易伙伴近期的所有情况,并据此做出正确抉择,从而不会错过每一次赚取利润的机会,也不会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这就如同你新结交一位朋友时,要试着了解这个人的个性、学历、专长、为人处事的态度、道德标准、家庭状况等,与一般客户往来,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资信调查工作,能了解投资对象(包括投资环境)或合作伙伴的事实真相,藉以判断其信用的优劣,并作为决定授信或合作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资信调查报告应力求全面了解被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企业概况。
包括公司名称、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企业性质、业务范围、员工总数。通过以上这些资料,可以对企业有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依据不同的企业性质可以制订不同的信用政策。比如说,对独资企业和股份公司就应区别对待。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出资成立的,企业的欠债和资产也就是出资者的欠债和资产,如果企业资产不足以偿债,出资者就要以个人的资产补上,这对债权人来说是有保障的。但这类企业的规模一般都不大,经济实力较薄弱,经不起大的风浪,故与之交易要慎重。而股份公司的成立,一般对其资产、利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因此与这类公司交易,有坏帐的机会较少。
二、是历史背景。
包括成立日期、注册机关、注册资金及号码、历史沿革、股东/股份、上级主管部门。有了这些资料,首先可以判断出企业是不是合法成立的,即其合法性。另外,通过企业的注册资金可以估计企业的规模大小。从企业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它过去的经营与变化。比如股东是否有过变动,业务范围是否有过变化,如果有,则应考察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公司经营历史的长短也是其经营水平的一个标志。如果公司有较长的经营历史,那么该公司就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经营经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会有较稳定的供货渠道和销售渠道,与这样的公司做交易可以放心一些。还有一个重要线索,即股东的背景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个人简历等)和他们各自所持有的股份。一个股东持有的股份越多,他对企业的控制权就越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大股东往往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对他们的.了解显得尤其重要。另外应注意的一点是企业的主要股东是否还投资于其它企业,这些企业经营状况如何,特别是独资企业或无限合伙企业,其股东负无限责任,如果他们所投资的某一个企业发生欠债、破产等情况,他们的其它企业就可能受影响。除此之外,还能了解所有股东的学识、经验以及健康状况等情况。这些资料看似简单,但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则可看出股东的这些基本情况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股东是企业的经营者,他们要决定企业的经营方针,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挥管理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对一切重大问题做出决定。不难看出,他们的学识、经验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手法。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为人正直、守信用、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且社会关系广泛。
三、管理人员。
包括企业最高权力机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的姓名、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组织机构。一个企业能在稳定中求发展,主要在于公司本身组织健全、人事安定、有精明强干的经营领导,这样才能使公司步上坦途。假如企业经常改组,董事长及总经理时常易人,表明该企业人事紊乱,经营政策摇摆不定,一旦与这样的企业做交易,就应密切注意其动态,以做参考。
四、是财务状况。
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比率分析。财务分析是很重要的信用信息,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可以预测潜在的信用风险。从损益表中可看出企业的赢亏情况,这是企业经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的资产管理和融资结构则从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从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中可看出企业资产的种类分布是否合理,债务和权益各自所占的比例,以及债务的组合是怎样的(短期还是长期,银行债务还是应付帐款)。据此能大致预测出企业在应收帐款到期时是否有能力付款。财务比率分析是用财务报表的不同项目的比率关系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这些比率,如投资报酬率、销货报酬率、平均收款周期可以衡量出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企业对应收帐款管理的有效程度。
五、是银行往来。
包括企业开户银行及帐号。按规定,企业资金往来帐户只能有一个开户行和一个帐号,如是进出口企业,则还另有一个外币帐户和帐号。
六、是经营状况。
包括主营、兼营范围,主要产品及产量,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区域,购买及销售付款方式,企业商业信誉,主要供应商的名称,电话,附属企业基本信息,员工状况,办公环境及面积。从以上信息可看出企业经营的是何种业务以及业务的多样性;企业有无稳定的供货来源;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分布如何,是地区性的、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办公、地理位置条件如何;员工工作紧张程度如何。所有这些都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状态。
七、是总体评述。
即分析人员对企业的分析及建议。在如实提供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资信调查机构可依据这些已获取的资料加上自己的经验对企业目前的信用状况提出恰当的见解和建议。以上所讲的是资信调查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取得都是基于力求真实的原则之上,要求其调查的真实性。“我们”也是如此,在调查过程中,始终追求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调查目标。资信调查工作是依存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为顺应时代要求而发展的。避免及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是促使产生资信调查工作的原动力,尤其是以买方市场为主导地位的今天,资信调查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2
大企业具有生产经营规模庞大、生产工艺流程先进、通常跨区域或跨国经营、财务核算管理复杂等特点,对涉税事项处理要求更高。税务部门如何在充分把握大企业涉税诉求的基础上,满足大企业不同涉税诉求,是大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近期,我们通过采取调查问卷与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大企业涉税诉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被调研对象包括石油化工、烟草、造纸、电力、邮政、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年应纳税额均在500万以上,其中有4家企业为湖南省纳税50强企业,16户企业为总局、省局和岳阳市局定点联系企业。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8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并邀请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中国移动湖南有限公司岳阳分公司、中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巴陵石化分公司、岳阳市烟草公司、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岳阳华能电厂、中国化学工程有限公司第四建设公司等大企业财务负责人,召开了涉税诉求调研座谈会。我们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座谈会记录进行了整理分类,并形成了这份调研报告。
二、大企业涉税诉求分析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大企业除了希望税务部门提供同其他企业一样的诸如简化办税事项、程序,压减涉税审批备案层级,开通大企业申报窗口,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第三方服务商(如税控器具服务商、艾博克、航天公司等)服务质量的监管等普遍性诉求外,大企业的涉税诉求呈现如下特点:
(一)大企业涉税诉求向深层次的专业诉求转变。同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相比,大企业内部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一般设置有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和税务管理岗位,开展日常税务管理,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一般浅层次的表象诉求,而是要求税务部门为其提供有深度的专业服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98.5%的大企业希望税务部门帮助其完善涉税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提高其税收风险防控能力,规避税收风险。在大企业重大战略投资、重大资产处置和资产重组等方面,100%的大企业都希望能得到税务部门的政策辅导,为其提供专业化的纳税服务。这些深层次的专业诉求,无疑给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带来了挑战。
(二)大企业涉税诉求向差异化的个性诉求转变。大企业内设架构复杂,分支机构较多,生产经营规模大,业务复杂多样,所涉及的税种、所适用的税收政策和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变化较多,销售规模大,在被调查的大企业中,销售规模从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到200多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2户,因而大企业的开票业务量、进项抵扣业务量、涉税审批事项都非常多,涉税事项处理极为复杂。这种涉税事项所具有的多量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了税务机关不能将大企业等同于一般纳税人,而要相对集中优质服务资源,采取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策略,通过运用不同的服务方式,赋予大企业纳税服务不同的内涵,满足大企业的差异化诉求。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大企业都希望税务部门为其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纳税辅导,98.7%的大企业希望税务部门为其量身定制涉税风险预警预告和涉税风险项目管理建议书,建立大企业涉税事项税务协调员制度。
(三)大企业涉税诉求向信息化的高效诉求转变。目前大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都比较高,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日常业务。在调查问卷中,99.3%的大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办公网络,82.3%的大企业甚至有广域网络与总部(总公司)相联接,51.7%的大企业在使用目前先进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据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有99.8%的大企业希望税务部门完善拓展网上办税厅的功能,96.9%的大企业希望税务部门优化电子办税业务流程,在政策信息的交互上,近100%的大企业迫切希望税务部门能及时快捷的送达最新的税收政策。上述数据充分表明,大企业与税务系统的信息交换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技术含量,税务部门必须顺应大企业这种高效诉求,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其提供远程特色服务。
(四)大企业涉税诉求向集约化的特殊诉求转变。一般情况下,大企业的总分支机构一般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对于税收政策的执行,如果由于总机构管理层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税法的理解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或者由于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涉税业务处理出现疏漏,或者由于各分支机构执行政策的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因素,势必会带来税收不遵从的风险。对以上情况,96.9%的大企业希望税务部门建立健全税企高层互动对话机制,直接与较高层面的管理进行沟通、协调,由其提供扁平化、集约化的特殊纳税服务。同时,超过95%的大企业希望税务部门建立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员制度,并成立由税收政策业务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税收风险分析专家等组成的税务专家团队,对大企业的特定事项,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和服务。
三、对策与建议
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打造一支税务专家团队,满足大企业的涉税诉求,为大企业提供个性化、深层次、集约化的纳税服务,是提高大企业税收遵从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完善诉求响应处置机制
1.建立多渠道的税企沟通机制。税务部门加强与大企业的沟通,是掌握了解大企业涉税诉求,做好大企业纳税服务工作的前提。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税企座谈会,在开展税企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由办税公开网、税企qq群、税企电子邮箱等组成的电子交流平台,突破面对面互动交流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不断拓展交流沟通的空间。
2.建立大企业涉税诉求处理机制。成立大企业纳税服务需求沟通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会议,由大企业客户协调员通报大企业涉税诉求情况,并对大企业的涉税诉求进行整理归类,深化定性定量分析评估。对于合理的诉求,要集中优势资源,尽快处理;对于不合理或者税务机关因为某种原因暂时无法满足的诉求,要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
3.加强对涉税诉求处理的考核评价。建议在现有的“税收综合管理系统”中,增加“大企业涉税诉求处理”模块功能,健全从处理、评价、反馈、监督到责任追究的督查考核管理体制,明确企业诉求收集、整理、转办及回复等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对大企业涉税诉求实行“挂销号”管理,大企业每一项涉税诉求都及时登记,跟踪办理,并限期回复企业方能销号,确保大企业涉税诉求及时受理、快速响应。
(二)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1.加快大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完善充实大企业的总分机构信息、财务管理、工艺流程、生产经营、关联业务、行业动态等数据,并定期从第三方采集大企业的外部涉税信息资料,形成一个完整、准确的大企业涉税信息资料数据库,从而可以实现各级税务部门对大企业信息的统一管理、互通共享和分析应用。
2.建立与大企业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大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先进、成熟,财务核算、生产经营、内控管理等计算机集成水平较高,大部分大企业都采用erp等标准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税务部门可以根据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与大企业erp等系统的数据接口,获取大企业相关涉税数据,一方面可以丰富涉税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对获取的涉税数据信息可以进行增值利用,既为强化对大企业的税源监控、税收风险分析和大企业内控机制的评价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也为大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专业化的纳税服务奠定基础。
(三)提供深层次纳税服务
1.构建立体化的办税服务机制。依托信息技术,以网上办税服务厅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推进电子申报系统和电子划缴系统的应用工作,整合优质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系统内部密切配合、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办税服务机制,积极开展各种方便快捷的集约化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大企业的办税成本,体现人性化服务要求。如开通大企业纳税服务直通车,建立日常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建立特殊业务办理“预约通道”;切实抓好限时服务、延时服务和提醒服务工作。
2.建立个性化的风险防控机制。组织税管员深入大企业,一方面对其组织架构、涉税人员配备、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结构、财务核算体系等进行详细调查,帮助企业梳理采购、生产、流通、核算等各环节涉税业务流程,并结合生产经营特点进行剖析,查找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引导并帮助企业在重点流程和重点环节建立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结合企业运转及制度运行情况,每月定时采集企业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购销及水、电、煤能耗等基本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投入产出和税款缴纳情况进行监控分析,持续查找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存在的涉税风险,并据此制作个性化的涉税风险防控指南,帮助大企业不断提高涉税风险防控能力。
(四)强化税收政策服务
1.提高税收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大企业对税收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特别是行业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时,应该充分听取大企业的意见,征集大企业的建议,在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要畅通反馈渠道,使大企业能够及时、快捷地反馈税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政策和措施严谨、明确和易于操作。
2.加强税收政策解读辅导。一是提供集约化的政策解读。大企业通常以集团或总分架构运行,企业成员间存在相同的税法适用问题,如果把各类涉税诉求集中在较高层级(如税务总局)来进行处理,这样在及时解决税法透明度问题的同时,进而保证各区域、各层级在税收政策执行上统一标准,为企业的经营和行政管理提供便利,减少不同层级的不遵从风险。二是开展经常性的宣传辅导。进一步完善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办法,及时更新包括税收政策、管理措施、税收争议的解决与应对措施在内的有关内容,通过网站、办税服务厅、12366税收服务热线提供经常性的政策宣传辅导服务。三是提供及时性的政策送达。在新的税收政策、征管措施出台后,通过“税收短信平台”、“税企qq群”、网上办税服务厅等载体,及时进行政策宣传、辅导和解读,特别是通过企业普遍欢迎的载体,如“税收短信平台”、“税企qq群”,为企业提供直接有效的税收政策指引。四是提供订单式的宣传辅导。根据纳税人的需求,对大企业存有疑问或争议的税收政策、征管措施、是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情况,通过纳税人学校集中宣传辅导、入户单独宣讲等措施,给予详细辅导、个性化解读,提高税收政策宣传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打造专家型团队
大企业涉税业务复杂,信息化程度和人员综合素质都较高,甚至有部分大企业对部分涉税业务还采取了外包的形式,这些无疑给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税务部门一方面要切合大企业特点和实际诉求,科学合理配置人员,选配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充实大企业税收管理队伍,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按照“盘活存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培训,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的现场互动,邀请大企业向税务干部讲解生产工艺流程、主要产品、产量、性能,生产要素构成、erp系统相关模块功能及其主要涉税数据流、信息流,把握大企业的个性化涉税诉求,使大企业管理人员成为不仅精通税收政策法律,而且了解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管理核算情况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更有前瞻性、更具针对性、更富专业性的“专家型团队”。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3
无菌检验是无菌药品出厂检验项目中关键项目之一,无菌检验方法的应用可全面掌握测定方法,准确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并适用于试验样品的检验,有利于企业对药品的质量控制,确保药品安全。
而检验涉及的操作人员、设施、设备、菌种、培养基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无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系统的、大范围的对制药企业的无菌检验实验室进行调研,旨在了解制药企业无菌检验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情况和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促进制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改进质量检验工作、降低被污染产品投放市场的风险、确保公众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调研结果对于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法规、起草检查指南以及检查员的现场检查等也具有参考意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于20__年组织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认证中心、辽宁省药品认证中心、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安徽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河南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8个省级药品认证检查机构,对辖区内95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无菌检验实验室运行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的牵头单位为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调研内容涉及人员和培训、培养基的管理、菌种的管理、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主要设备、文件、实验操作等7个方面,全面了解企业无菌检查用实验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和运行现状。
1、调研基本情况
北京、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河南省(市)认证中心按照企业的生产规模各选取10家企业;安徽省认证中心对省内2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进行了调研;广东省认证中心是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从广州、深圳、珠海三市的药品生产企业数据库中抽取9家参研企业。95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企业性质包括国有、民营、外商独资、合资、股份制等,覆盖生物制品、疫苗、粉针剂、冻干粉针剂、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无菌原料药、滴眼剂。调研采取现场检查配合书面汇总的形式,各调研参加单位抽调富有经验的药品GMP检查员13名和微生物学专家组成调研小组,对每家企业调研12天。现场检查采用事先通知或不通知的方式进行,采集的数据真实可信,调研结果能够反映我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无菌检验实验室日常运行的现状。
2结果和讨论
2.1人员和培训
95家参研企业中各企业的实验室人员总数占其所有直接从事药品生产人员总数(含生产、质保、物流等非销售岗位)的比例为0.3%21%,从事无菌检验的人员人数为229人,从事无菌检验工作0.530年。多数从事无菌检验的人员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并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的知识背景。
从事无菌检验的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包括各地药品检验所、药监部门、制药行业相关团体组织、公司内部等举行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微生物检测技术、无菌检查法、菌种管理及操作、培养基配制及灭菌、药典、药品GMP等内容。检验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对实验数据审批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调研结果也显示,个别企业的质量保证人员对于无菌检测知识掌握不全面,实验管理人员对于偏差调查分析的能力不够;部分企业个别上岗时间较短的操作人员检验操作不规范;部分企业对培训效果未进行考核。
2.2培养基的管理
有93家参研企业无菌检查用培养基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等,符合《中国药典》要求。有2家外资企业用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检查细菌,根据《美国药典》或《欧洲药典》的要求用大豆酪蛋白消化肉汤或肉汤营养培养液(TSB)检查霉菌,与我国药典要求不同,但与《中国药典》规定方法进行过比较试验。
95家参研企业中,有3家企业对培养基供应商进行了质量评估,5家企业对培养基供应商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查或核对培养基检验报告。绝大多数参研企业未对培养基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
培养基配制和灭菌能按培养基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并有记录,但只有部分企业对培养基的灭菌程序进行了验证;近半数企业在培养基配制灭菌后未按药典要求测pH值;10%的企业每次配制培养基都做灵敏度检查,半数企业只对脱水培养基做灵敏度检查,部分企业不做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有1家企业未按规定条件贮藏培养基;部分企业配制灭菌后的培养基外包装的标记信息不全面。
2.3菌种的`管理
参研企业无菌检验使用的标准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生胞梭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符合《中国药典》要求[1—2],标准菌株主要来源于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如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医学细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TCC等。
90%的企业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和贮存方法、条件(斜面、甘油管等)基本符合要求。每支菌种均标注有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传代数。有10%的企业在菌种传代过程中做菌落表面形态特征观察及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有1家企业每年用细菌鉴定仪(vitek)对标准菌株进行鉴定。
40%的企业不能提供菌种的来源证明;90%的企业在菌株定期转种、传代过程中未对纯度、特性等关键指标进行确认,也未制定相关程序;20%的企业菌种管理内容不够全面,无法追溯;1家企业从标准菌株传代至工作菌株的操作过程未严格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操作和记录,代次划分不正确;1家生物制品企业无标准菌株。
2.4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
实验室包括有检验(无菌检查)用洁净室或隔离系统及阳性菌实验室、培养区、培养基及实验用具准备(包括灭菌)区、样品接收和储存区、菌种贮存区。
无菌检验实验室和阳性菌实验室的设置一般采用3种方式:
(1)无菌检验实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和阳性菌实验室三室分开,各自采用专用的空气净化系统和独立的人、物流,均在万级背景下的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相关操作;
(2)无菌检验实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和阳性对照室三室分开,共用一套空气净化系统、人流,阳性菌实验室空气直排,均在万级背景下的超净台下或生物安全柜进行相关操作;
(3)无菌检验实验室与微生物限度检查室二室分开,共用一套空气净化系统,在1万级背景下的超净台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相关操作,阳性菌实验室为在非洁净区内单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1家企业无菌检验试验室单独用一套隔离器系统,4家企业的无菌检验试验室为B级背景下局部百级,1家企业无菌检验试验室为10万级背景下局部百级。50%的企业无菌检查用洁净区空调净化系统连续开启。企业参照生产用洁净区的要求完成了有关的验证和确认工作,无菌检查用洁净区符合药品GMP的要求。
90%的企业无菌检验室的人流、物流通道能够严格区分,并制定相应控制程序。无菌检验人员经二次更衣后进入无菌检验实验室,试验样品均经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灯照射或两者并用后进人无菌检查实验室。
少数企业存在无菌实验室面积偏小、设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设备摆放不合理等现象。
2.5主要设备
参研企业无菌培养基的配制、培养等设施与检验工作量基本相匹配;均对培养基、器具灭菌设备、培养箱相关的计量器具按规定进行了校准并有标识。80%的企业对培养基的灭菌设备进行确认和验证,其中,有10%的企业对灭菌设备进行验证时只使用了生物指示剂,但没有连续监测温度。80%的培养基灭菌设备有自动温度控制探头但无自动记录温度的装置。80%的企业培养箱(室)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近半数企业进行培养箱温度分布均匀性验证;90%的企业培养温度每天定时观测和记录,10%的企业培养箱(室)有连续监测温度的装置。
2.6文件
80%的企业能按无菌产品品种的无菌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制定无菌检验的操作规程。80%的企业无菌检验记录内容能包含关键的实验细节,数据基本完整。10%的企业无菌检验记录不及时,无菌检验原始记录未包括偏差记录、设备编号、检验规程的编号、培养基信息、阳性菌的配制等。
文件记录以及实验室数据对于无菌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实验室原始数据及实验规程、方法和设备(包括其维护和校准)以及方法验证数据的考察,可以对实验室运作的全面情况、实验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全面质量控制的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评价。
2.7实验操作
参研企业均制定了进人无菌检查实验室的人员的更衣程序;物料、样品经擦拭消毒后进人传递窗,并在传递窗内经紫外消毒后传人无菌室;无菌检验的样品量符合药典的要求;部分企业建立了无菌检查试验超标结果的调查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对无菌检验结果若出现阳性后所进行的相关调查、复试的依据、产品的无菌性评价以及成品的放行等均进行了规定。
个别企业上岗时间较短的操作人员,检验操作存在不规范之处;1家企业未按品种进行无菌检验方法学验证;1家企业虽进行了产品无菌检验方法学验证,但验证中的样品取样量不正确;3家企业未按药典要求做阳性菌对照试验和阴性对照试验;约10%的企业只做阴性对照而不做阳性对照试验,这多为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约20%的企业对超标结果未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记录;个别企业出现阳性结果后未做调查分析就进行复试;近半数企业空气净化系统不连续开启,也未对自净时间进行确认;个别企业在进行无菌试验时未对试验环境进行动态监测,20%的企业只对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进行动态监测而不对1万级背景区进行动态监测。
3、调研结论及建议
参研企业无菌检查实验室的布局与设计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和生物安全的要求,检验用试验菌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从事无菌检查的人员基本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的专业知识教育背景,能按照药品GMP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对无菌药品进行无菌检验,产品的无菌检验记录包含了关键的实验细节。部分被调研企业在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菌种及培养基的管理、设施设备验证、对无菌检验环境监测等方面存在缺陷,个别企业在菌种传代、无菌试验复试、阳性对照试验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综上,提出建议如下:
(1) 由于部分参研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还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理想,质量保证人员对无菌检验知识掌握不全面,个别管理人员对于偏差调查分析的能力不足。因此,药品生产企业应组织实验室全体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明确无菌实验室工作原理、环境要求,设置严格的工作流程,明确分工并强化责任技师有效的合作配合意识。同时,应制定不同岗位人员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检查机构在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时,除了核对人员的资质外,应注重对无菌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查。
(2) 针对部分企业在菌种及培养基采购、管理及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之处,大部分企业不知道在菌株定期转种、传代过程中对其纯度、特性等关键指标进行确认的必要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菌种传代代次划分不正确的情况,建议制定药品无菌检验、菌种管理、培养基管理的指导原则,指导制药企业加强和规范对菌种、培养基的管理,使无菌检验更规范。应强化监管力度,尽快实行培养基的准人制度。对生产培养基的厂家进行认证,尤其对生产无菌试验培养基的厂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避免市场混乱无序。
(3) 部分企业在出现无菌试验结果超标时,未严格按《中国药典》和药品GMP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分析就进行复试,存在风险。多数企业在发现无菌产品被污染时,缺乏对污染菌进行鉴别的条件和经验。建议企业配置必要的设施和人员,对无菌检验检出的污染菌及检验环境中的检出菌进行
分析和记录,不断积累数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
(4) 不同地区制药企业无菌检验实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实验室、阳性菌实验室的设置和布局存在较大差异,且对检测环境监测的频次、取样时间、取样点布置等方面各企业都不尽相同。多数企业只动态检测沉降菌,对浮游菌、操作人员手指、工作服表面、工作台面不做监测。企业应根据药品GMP(20__年修订)及《中国药典》(20__年版)的要求,改进无菌实验室布局,制定适合的环境监测计划。针对多数生物制品企业在无菌检验时没有进行阳性对照实验的情况,企业应根据《中国药典》(20__年版)的要求设置阳性对照实验室并按要求进行阳性对照实验。建议在对生物制品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将阳性对照实验作为重点检查的内容。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4
一、经营状况:
联合智尚是一家拥有专业实力派设计师、专业摄影师的盐城广告设计公司,服务于盐城及周边区域,在盐城地区已有上百成功案例,一直深受客户赞誉。专业的设计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完善的客服服务是他们一贯保持的客户宗旨。在盐城广告设计的领域,他们是最专业最创意的。
联合智尚品牌设计是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的专业团队,以“做适合客户的设计公司”为宗旨。拥有一个稳定、沟通而智慧的设计服务团队,致力于构建一个兼具国际视野、本土根基与专业品质的盐城广告设计公司,为盐城客户营造品牌价值,亦一起营造成就感的精英团队。
联合智尚80%的生意是由客户介绍而来,这更加能证明口碑的力量,这也是此公司将客户服务看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认为维护好一个客户所产生的效益是比新开发客户更巨大更有意义。在盐城广告公司中,联合智尚是第一家设置客服专线、第一家提出1+2服务理念的广告设计公司。客户的每一个要求都会在第一时间响应并得到解决。这亦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他们。而对于客户来说,专业优质的服务就意味着企业能得到更高水平的服务,专业的设计能力更能体现出企业存在的价值和企业理念。
二、标志设计:
企业标志设计网站标志设计商标设计个人LOGO设计画册设计:
企业画册设计样本设计书籍封面设计企业年报设计折页设计封套设计包装设计:
食品包装设计药品包装设计保健品包装设计化妆品包装设计酒类包装设计日用品包装设计
茶叶包装设计软件包装设计服装包装设计手提袋包装设计数码产品包装设计饮料包装设计企业VI设计:
VI设计店面形象设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办公环境设计专卖店设计广告设计:
海报设计POP宣传设计DM设计杂志广告设计报纸广告设计
三、企业发展规划:
广告行业是否蓬勃与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美国为例,从20xx-20xx年期间,每年的广告量增长与GDP的增长有81%的相关度。那就是说,一个市场的经济增长与广告投资的量非常密切。
20xx年,除了各种数据,在去年底为各大客户做今年广告预算的时候和观察各主要媒体刊例价的升幅程度,都能对今年的经济状况有一些感觉。而且,不同行业品类的广告投资预算都有不一样,也能够对那些行业看好市场的举动可见一斑。纵使20xx年没有大事件(如世博、奥运、世界杯),实力传播预估20xx年的广告量升幅为13%(20xx年的为14.5%),整个经济状况仍然非常向好。广告量的持续增长主要为三大原因。
1、新品牌新产品的出现,例如汽车行业新的车款的出现;
2、释放市场的需要,例如越来越多的零售业打进三四线市场,开店发展;
3、主要媒体刊例价的持续增幅,从去年底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标所产生的热烈市场需求,和一些新媒体的备受重视,如优酷(视频类)和微博(社交化媒体)等。从行业上观察到广告投入方面,致使日化品为最大广告量的行业,这意味着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所在。新媒体成为主流媒体基于在广告业的变化,首推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几乎已成为主流的媒体,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首先,广告客户接触新媒体的程度已经趋到一个阶段,他们会发问一些问题:为何这个活动你们没有把互联网放进去?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今年对手有什么搜索的活动?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要用微博?等等,这是由于新媒体普及的速度远超数年前,而且很多广告客户个人也已在用这些新媒体。
其次,移动营销会真正的起飞。随着智能手机的增加增多和普及,移动营销会有很不一样而且大幅度的增长。APP的营销运用也会是个新的尝试。通过手机上网,互动会真的越来越普遍。
新媒体的数据监测跟衡量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整合传统媒体的数据一起分析运用也成为很重要的广告营销话题。现在新媒体多,在传统媒体方面也有一个质量的变化,一直备受压力的纸媒将要面临一个选择,一个对平台的选择,更多的iPad类平台出现,内容也在丰富起来,用户也越来越多,这个情形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这些变化,广告模式也在改变,互动类的广告将会越来越多。
四、公司战略调整
由于以上的改变,联合智尚也要同步调整:
1、招揽跟培育新技术人才,主要在互联网不同平台的专家(如搜索、电子商务等)和内容提供的高手(如产品植入新的模式)。这需要很快的速度去完成这个转型。
2、广告公司的收费模式也要变得更配合投资回报式的效果衡量。因此要加强调研的能力跟数据分析的技巧。这些老技术的加强版。
3、一切营销的源头都来自对消费者(就是受众)的洞察,因此广告公司要加强对各种技术平台的技术认知与对内容创新的能力,要以超越常规广告的态度去迎接新营销时代。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5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后来乳制品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正因为我国的乳制品消费市场广阔,更多的乳制品企业在我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包括不少外来乳制品企业。乳制品行业已经成为我国食品行业中增长最大的行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乳制品行业也面临着产品生产结构性过剩,生产大规模扩张,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不良局面。为此,我们小组决定对伊利集团的产品进行市场调查。调查时间是20xx年11月,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我们制定了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我们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调查报告如下。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构成比例(问卷问题1)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我们所调查的消费者中,有90人曾经购买过伊利产品,其中男性为 60 人,占伊利消费者人数的67% ;女性为 30 人,占伊利消费者人数的33% 。
(二)年龄构成(问卷问题2)
其中18岁以下为14人,占伊利消费者人数的15%,18至24岁38人,占伊利消费者人数的42%,25至30岁13人,占伊利消费者人数的14%,31至40岁8人,占伊利消费者人数的8%,41至50岁13人,占伊利消费者人数的'14%,50岁以上4人,占伊利消费者人数的7%。
三、专门调查部分
(一)消费需求调查
1、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选择伊利乳制品所考虑的因素中,品质仍然占申通快递客户满意滴调研报告最大比重。(问卷问题6)
其中品质占34%,接下来是口味25%,价格占到22%,品牌13%,其他6%。经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消费者购买伊利乳制品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乳制品的品质,口味和价格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品牌则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因此,伊利不仅要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更要注重产品的品质,运用国际水平的工艺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不断生产出适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同时,运用强大的资金运作实力发挥价格优势,这样伊利才可能占有更广阔的市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导者。
2、价格是消费者考虑购买商品的重要因素,商品价格的高低对消费者是否购买这一商品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伊利产品价格展开了调查。(问卷问题7)
经过调查,60%的人认为伊利产品价格偏贵,另外,36%的人认为伊利产品价格一般,只有4%的人认为伊利产品价格便宜。这说明伊利产品在价格方面还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减轻消费者的消费压力。
3、包装是一件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针对伊利乳制品包装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如下:(问卷问题8)
软包装比较收到消费者的青睐,占到总数的35%,瓶装占20,罐装、袋装、其他则均占15%。经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在消费者青睐的伊利乳制品包装中软包装仍然是主流,其他包装也占据一定比例,所以,企业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寻求新颖,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包装。
4、消费者青睐的伊利产品
90名伊利产品的消费者中有85人表示喜欢液态奶,有60人表示喜欢冰淇淋,有54人表示喜欢奶粉,有56人表示喜欢奶酪,表示还喜欢伊利其它产品的有32人。(问卷问题4)
消费者比较青睐伊利的液态奶和冰淇淋,伊利公司可以加大对液态奶和冰淇淋的生产。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6
一、调研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历来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以往研究来看,学者们把目光较多地投向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探索则相对较少。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小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照章纳税,履行着基本的经济功能。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积极创造社会就业,参与扶贫救困等活动,发挥着较强的社会功能。加强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加快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不断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对于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还不够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近些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企业因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矿难事故,以及不注重员工权益保护引发的群体事故等。除了法律法规缺失、部分监管缺位的原因之外,更多的还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所导致的,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刻不容缓。
浙江历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相比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浙江中小企业是最先萌芽,最先发展壮大,最先遭遇发展瓶颈,也是在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中积极应对率先实现突围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较早开展起来的。一大批企业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在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管理,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慈善捐赠、扶贫解困、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责任,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中,浙江中小企业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捐赠资金和物品均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应该看到,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处于起步阶段。浙江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坚持正确履行社会责任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中小企业层面上研究和探讨社会责任问题,不仅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社会责任,更有助于推动浙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方法说明
本次调研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求提出可能的政策建议。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核心内容是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渠道、主要方式、影响因素等。
调研选择的企业样本覆盖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4个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每个地区抽取的企业数量大体相同。4个地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达到37.6%。调查时既注重填写问卷取得的一些结构数据,又总结了现场访谈的主要内容,调研形成的主要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同时,本次调研也收集了部分大企业的数据,以便更为直观地比较说明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和特点。
三、调研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范围涉及浙江省4个地区,且是能够基本代表浙江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被调查企业中,最早的1家在1953年成立,最晚的在20__年成立。
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来看,涉及16个大类,但主要集中在服装、制鞋、机械、汽摩配、打火机、皮革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占77.5%,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科技行业仅占22.5%,这较为符合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特点。
从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看,以民营企业为主,占被调查企业的74.8%,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国外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港澳台企业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分别仅占2.5%、5.7%、1.9%、8.8%、5.7%、0.6%,这与浙江省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特点极为相似。
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大量的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占64.6%和22.4%,而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则相对较少,分别占8.7%和4.3%,在理论上这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从企业的所在地来看,位于乡镇或村的企业占32.1%,位于县城或县级市的企业占30.1%,位于市区的企业占37.8%,企业的区域分布较好。
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是个很复杂的课题。根据以往研究,本次调研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的范围进行了适当界定,将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员工收入、员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以及员工的福利待遇等;二是企业对公众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的各类公益性活动。
(一)中小企业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的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83.9%的企业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57.1%的企业听说过“企业公益行为”这一词汇,24.8%的企业听说过“企业公民行为”,对这些名称一无所知的企业只占了10.6%。对以上这些词汇,企业有不同程度的认同,企业最容易接受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占71.9%;18%的企业更加认同企业公益行为的说法;另外,10.1%的企业比较认同企业公民行为的说法。这说明,虽然用词不同,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概念还是普遍认同的。
从调查数据看,企业最为熟悉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过半数企业听说过这个报告,占66.7%;听说过国际劳工公约的企业也超过了一半,占57.8%;而熟悉联合国全球契约、O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跨国企业“生产守则”、SA 8000的企业相对较少,分别仅占29.3%、13.6%、21.1%和19%,而对以上所有概念从未听过的企业仍占了17.7%。在以上这些对企业社会责任缺乏了解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为76.9%;中型企业占15.4%,大型企业仅占7.7%,这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了解和参与社会责任的主观意愿也可能会更强。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了解(表1),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获得,67.2%的企业是从这一渠道获取信息的;从行业协会了解到这一信息的占36%,在所有信息获取渠道中排第二位;再次是从政府了解到相关信息,占32%。由此可见,除了普遍熟知的新闻媒体外,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推动中小企业了解社会责任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企业的意愿来看(表2),多数企业愿意了解社会责任等相关概念和知识,这占被调查企业的80.1%,不想了解的仅占7.8%,还有12.1%的企业表示无所谓。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型企业的了解意愿明显比大中型企业低。小企业中,具有了解意愿的企业仅占64.2%,而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中,具有了解意愿的企业则较高,分别占89.7%和89.8%,中型企业的比重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型企业在保持自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自发意愿开始强烈。但也发现,在不想了解的企业中,中型企业的比重也高于大型企业,这可能说明了中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受到了更小的社会压力,社会对大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显然要高,大企业很少能够不顾及社会期望而完全不履行社会责任。
就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来看,17.2%的企业曾经对外发布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企业公民报告。在发布报告的企业中,中型企业的比例最高,占43.5%;其次是大型企业,占34.8%,小型企业则仅占21.7%。由此可见,中型企业很可能是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主体力量。从不同规模企业的分类来看,大企业中有28.6%的企业发布过相关报告,中型企业中有17.9%的企业发布过报告,而小型企业中只有16.1%的企业发布过报告。
此外,就基金会的参与情况来看,26.2%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基金会。其中13.1%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基金会,2.8%的企业参与建立企业基金会,10.3%的企业建立了专项基金。从规模分布来看,建立基金会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47.4%,中型企业占44.7%,小型企业占7.9%。此外,60%的大型企业、29.8%的中型企业和5.2%的小型企业建立了基金会,这些说明是否参与和建立基金会与企业规模是有较大关联性的。
(二)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本次调研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分为住宿安排、生活待遇、员工权益保障、员工子女入学等四个方面。从住宿情况来看,54%的企业为员工安排了住房。其中,18.4%的企业为所有员工都安排了住房,25.3%的企业为一半以上的员工安排了住房,另外56.3%的企业为不到一半的员工安排了住房。从企业规模看,70%的大型企业都为员工安排了住房,64.1%的中型企业为员工安排了住房,有54.7%的小型企业为员工安排了住房。
从生活待遇来看,56.2%的企业为已婚员工安排了单独房间(或宿舍)。其中,10.4%的企业为所有已婚员工安排了单独房间(或宿舍),12.5%的企业为一半以上的已婚员工安排了单独房间(或宿舍),还有33.3%的企业为不到一半的已婚员工安排了单独房间(或宿舍)。据调查,生产一线普通员工每人伙食费平均约为213.7元/月,平均工资是1695元/月。从企业规模看,员工平均工资最高的是中型企业,达到1719元/月;大型企业的平均工资次之,达到1698元/月;而小型企业仅比大型企业稍低,达到1669元/月。当然,就其他福利待遇而言,大型企业要相对更好。
劳工权益保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本次调研发现,76.9%的企业与全部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19%的企业与90%以上但不包括全部的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有4.1%的企业与70%以上但不到90%的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从具体数据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大、中、小型企业平均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比例都为98%。57.9%的企业为所有的员工提供了三险或以上的保险,18.6%的企业为90%以上但不包括全部的员工提供了三险或以上的保险,17.9%的企业为50%以上但不到90%的员工提供了三险或以上的保险,5.5%的企业为30%以上但不到一半的员工提供了三险或以上的保险。从企业规模比较情况看,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为员工提供保险的平均比例均为93%,中型企业为85%。
从解决员工子女入学情况来看,72.7%的企业所属员工的`学龄子女全部或者部分已经在本地解决了上学问题。其中,50.9%的企业已经全部解决;部分解决的企业中,15.5%的企业解决了一半以上的员工子女入学问题,6.2%的企业解决了至少10%以上的员工子女入学问题。
(三)企业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捐赠是很多中小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表3),20__年1~10月,曾经为所在社区(乡镇或街道范围内)捐赠钱物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32.3%,平均每家企业捐赠额折合成人民币为11.5万元。其中,为所在社区(乡镇或街道范围内)捐赠钱物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21.2%,中型企业占48.1%,小型企业占30.8%。从所有企业捐赠钱物的总量上看,大型企业捐赠的占27.2%,中型企业捐赠的占53.2%,小型企业捐赠的占19.6%。此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型企业中的36.7%、中型企业中的39.1%和小型企业中的24.6%都进行过捐赠。
20__年1~10月,曾经为所在区县市的政府及其部门捐赠钱物的企业比例为23.6%,平均每家企业的捐赠额折合人民币为23.5万元。在为所在区县市的政府及其部门捐赠钱物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28.9%,中型企业占42.1%,小型企业占28.9%。从所有企业捐赠钱物的总量上看,大型企业捐赠的占58.6%,中型企业捐赠的占25.6%,小型企业捐赠的占15.8%。此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型企业中的36.7%、中型企业中的25%和小型企业中的16.9%进行过捐赠。
20__年1~10月,曾经为其他社会公众捐赠钱物的企业比例为26.7%,平均每家企业捐赠额折合人民币为18.1万元。在为其他社会公众捐赠钱物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30.2%,中型企业占46.5%,小型企业占23.3%。从所有企业捐赠钱物的总量上看,大型企业捐赠的占72.8%,中型企业捐赠的占21.6%,小型企业捐赠的占5.7%。此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型企业中的43.3%、中型企业中的31.3%和小型企业中的27%进行过捐赠。
在20__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中,有78.3%的企业参加了捐款捐物,平均每家企业捐款为111.9万元。其中,大型企业占参加捐赠企业的22.2%,中型企业占42.1%,小型企业占
35.7%。此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93.3%的大型企业、82.8%的中型企业和69.2%的小型企业都参加了捐赠。
在捐赠渠道中,大多数企业捐赠主要是通过红十字会、慈善协会和所在地县(区)政府等机构进行,通过以上3个机构进行捐赠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5.7%、44.1%和42.5%。此外,也有一些企业通过市政府或其部门、企业所在的行业协会类组织、光彩事业促进会等机构进行捐赠,比重分别为19.7%、9.4%和0.8%。另外还有6.3%的企业通过其他途径捐赠,包括自行深入灾区、所在街道、结对农村农户、救灾部队、工会等。在这些机构中,红十字会是最受信任的机构,51%的企业认为最信任红十字会,33.3%的企业最信任慈善协会,9.8%的企业认为所在地县(区)政府最值得信任。
对于善款的用途(表4),72.1%的企业表示非常关心或有些关心,只有27.9%的企业表示不太关心或不关心。
如果企业选择公益行为(表5),最可能选择的领域是教育(如支教、教师培训、奖学金等),41.5%的企业将其列为第一选择;26.8%的企业将扶贫帮困列为第一选择;将生态环境和困难孤儿保护列为第一选择的企业比例均为11.3%。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选择公益慈善行为,则在地域选择上最有可能偏向的是本市,将其作为首选的企业占33.6%;23.1%的企业认为在哪里行善都无所谓;22.4%的企业认为首选是企业(家)所在的乡镇;11.9%的企业将本省作为首选地;9.1%的企业则将全国列为首选地。
(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和动力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推动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因素有两类:一是推动因素,也是压力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安全、员工发展等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二是拉动因素,主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相对处于较主动的地位。
在压力因素中,调研发现(表6),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企业承受压力最大的是员工生产安全(13.5%)、吸收与留住好员工(9%)、员工生活不出事(4.7%)、员工的发展(4.7%)、员工福利(4.5%)5个方面,而与所在地政府关系、产品质量问题、厂外人员滋事、社会捐赠压力、实施新劳动合同法、规范企业财务、应对税务检查、与供应商的关系等其他方面压力相对较小。
在以上5方面最大压力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自身发展是最大的压力来源,而媒体舆论和各级政府压力次之,这说明履行社会责任已经逐渐从外部力量推动转变为企业发展的自觉行为和意识。
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来看,调研结果表明(表7),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社会声誉的激励,尤其是为社区以外的社会捐助行为,受社会声誉激励占了51.4%;为民间慈善组织捐款的主要动力也来自于社会声誉的激励,占50.5%。此外,善与爱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
五、结论与讨论
关于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在学界和企业界都存在很多不同的争论。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是否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存在争议,对于政府是否应当过多干预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就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承担大量的社会责任,它们不仅是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同时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先锋力量。
(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是中型企业
当前社会上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些观点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主要是:一是大型企业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二是承担社会责任只是少部分企业的事,与多数企业无关;三是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发展存在冲突。
调研结果表明,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不了解。根据此次的问卷调查,中型企业已经成为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主体力量,小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是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中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比例和程度上都与大型企业较为接近,有的方面甚至超过大型企业。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中型企业往往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一方面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使其不断地致力于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员工加入;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对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的需求,通过不断改善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品牌,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同时,由于中型企业经过一段发展时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有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二是对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认识不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往往过于偏狭,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就是捐款捐物,做善事。但本质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极为丰富,通过不同形式的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都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调研发现,成长性比较好的中型企业其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都较好,优秀员工离职率低,这也正是企业高速成长的原因之一。此外,承担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这些虽然不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目的,但却是承担社会责任后可以带来的直接效益。
(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更强
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压力,或叫推动力;一种是动力,或叫拉动力。压力主要来自外界,主要包括媒体、政府部门,而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从调研结果来看(表8),成长期中小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更感兴趣,更想去了解和学习。79.8%的成长期中小企业表示“想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的知识,而表示“不想了解”的仅占2.9%。值得关注的是,初创期中小企业也对承担社会责任显示出较强的责任心,78.6%的企业表示“想了解”,而表示“不想了解”的企业数量为零。这一数据与惯常的认知稍有不同,通常认为,初创期中小企业承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对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更为不感兴趣。但实际结果却表明,初创期中小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兴趣仅次于成长期中小企业,而远远高于成熟期与衰退期中小企业。
从政府对企业的奖励和荣誉看(表9),成长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得到政府最多的关注。33%的成长期企业曾获得过国家级的奖励或荣誉,而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中,分别只有15.2%和14.3%的企业曾经获得过国家级奖励
或荣誉。省部级奖励和荣誉获得比例最高的也是成长期中小企业。此外,市或市局级奖励和荣誉获得比例最高的是初创期中小企业,区县或以下级奖励和荣誉成熟期企业获得比例最高。但从总体上看,成长期受到政府最多的关注,综合指标达到26.5%,其次是成熟期企业,综合指标为20.3%。由此可见,政府的奖励和荣誉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三)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也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而媒体经常报道的“血汗工厂”等负面新闻,使民营企业的整体形象受损。但事实上,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平均为45%的员工安排了住房或职工宿舍,这比非民营企业高出了7个百分点。在为员工提供的住宿费用,民营企业比非民营企业高10%。此外,从为员工提供的伙食标准、生活福利等方面,民营企业都比非民营企业更高。这些都直接地体现到企业的吸引力上。在正常年份,民营企业员工一年内每百名员工流失人数都低于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已开始超过非民营企业,而其吸引力恰恰是来自于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待遇的提高和对员工工作生活的关心。
六、促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几点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要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的影响,建立起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依托的推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格局。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是所有企业公民的义务,而不是哪一特定类型企业的独特义务,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当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大企业规模大,综合实力雄厚,理应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实力弱,但在加快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力所能及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二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着力研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制订和完善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着力引导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中小企业既不感受到较大经济压力,又能尽其所能地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完善政策法规。把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政策法规体系之中,认真梳理有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履行多元化的社会责任,对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可在税收、土地、融资、技改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措施。加大政策监督和约束力度,督促企业遵章守纪,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污染环境、偷税漏税等各种不良现象发生。各级各部门要着力转变工作理念,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或组织,把鼓励中小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纳入日常工作长抓不懈,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
(二)中小企业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建立奉献社会的观念,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在着力加快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专门机构或指派专门工作人员,制定和实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计划,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常态化管理,使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二是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坚持遵章守纪,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加强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积极稳妥地解决员工反映的各类侵权问题,平等善待员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员工提供清洁、安全的工作场地,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保护,努力提高员工生活待遇,丰富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三是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员工培训,全面提高员工各方面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实现员工与企业的良性发展。四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当前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现象,应着力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积极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应用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争取成为“四节”示范型企业,加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五是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将公益慈善事业列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尽其所能地积极参与社会捐赠、扶贫帮困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三)社会要监督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强化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监督,就必须充分发挥新闻舆论、行业组织、公众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管体系,以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现代社会赋予了媒体舆论监督职能,企业行为理应受到媒体监督。媒体监督的目的不是树立“舆论公敌”,而是旨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广大媒体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渠道,及时和客观地报道不良现象,大力宣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营造推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组织要加强对行业内企业的行为约束,制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共规范,加强对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和引导,努力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广大民众是中小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也是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者。广大民众要着力提高监督意识,充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和不履行基本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坚决抵制,向有关部门和媒体反映,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智慧,积极向党委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共同推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02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7
众所周知,企业品牌创建是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是一个艰难的自我创新过程,而且很难有特定的模式给企业进行参考。但是企业又必须在充分审视自身的战略经营规划、资源产品、核心技能和市场环境的条件下,给企业品牌确立一个充满活力的“角色”。也就是说企业必须要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的理性心态,对于那种脱离企业战略实际的做法,刻意追求所谓的“国家品牌”、“行业第一品牌”等那些“想当然”的品牌目标,本质上就缺乏可操作性,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使得企业摸不着头脑,因此讲,企业创建品牌首要关键之一就是要有正确的健康、理性心态,通过心态的调整来确立品牌创建的实际发展方向。
在创建品牌过程中,企业必须对所在行业的发展状态准确把握,要分析评估本行业己发展到什么阶段,当在对行业环境有所认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对企业的产品呈现的特色和“含金量”有更为深刻的创意,而这个创意也必须建立在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之上,要知道企业产品所面对的消费者的需求性有多大潜力,以及替代品会在什么时间出现等等,通过思考,从企业的产品结构系统中描绘出品牌的应有价值,从而实现产品到品牌之间的转化过程。现实中,不少企业对产品和项目只知道尽快“上马”,却不知道适时“马下”工作的开展,导致产品结构混乱,使企业的整体品牌价值大大减弱。这就是说创建品牌的成功之道还在于对产品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状态紧密把握,以品牌为导向促进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宝宝”的做法值得一鉴。
在创建品牌过程中,核心技能也是关键之一。在明确品牌发展方向的同时,企业必须考虑自身推动发展方向的实际能力。换句话讲,只有技能才会使品牌战略规划轻松出世,确保战略规划得以实施。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的领导都属于智慧型的领头人,对企业发展具备清晰而明智的指引思路,但企业的发展历程总是跌跌撞撞,甚至失去很多大好机会。很大原是因为企业本身的核心技能较差,企业内各个部门成员的素质很难和企业的战略规划所需要的`技能合拍,所以企业本应以良好的态势健康发展,而如今企业的发展也十分艰难。可见素质技能是品牌创建的基础,企业必须把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摆在创建品牌考虑的核心内容之内,通过创建品牌工程,提高部门成员技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巴大”的实践值得借鉴。
创建品牌还有一个最关键、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这就是市场环境。品牌创建说到底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此,在企业创建品牌过程中,应从市场环境当中分析出利于品牌竞争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包括竞争对手的企业实力、发展策略、战略规划、品牌定位、关键目标、客户群体等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析,制定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策略。一般而言,企业的竞争战略可以归纳为:人才竞争、成本竞争、差异化竞争和专一化竞争,而品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可以使企业结合自身产品、技能、产品结构,准确从目标消费群体出发,勾画出鲜明的品牌发展方向,这是确保创建品牌成功的关键,也是品牌战略规划的基础工作。“金太阳”与“巴大”的经验值得总结。
上述对品牌创建因素的分析,遵循最大的原则就是实效原则,所谓实效原则就是不要只是把品牌创建看作“形象工程”,而要实实在在的把品牌创建当作企业市场竞争的一把“利剑”,要理性看待品牌创建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之间的关联,理清品牌发展目标,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方向明确了,风险自然会降低,但涉及到品牌创建的路径仍然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战略、管理、经营、组织、绩效全面衡量创建品牌的标准,使品牌成为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上一篇:关于垃圾处理情况调查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