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调研报告(精选4篇)
暑假社会调研报告 篇1
XX年7月15日至XX年8月14日,我在本市的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有幸得到了办案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超的朱副庭长和李副庭长两位法官的指导。在实习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起草法官交予我办理案件的民事判决书或民事裁定书,誊抄、校对并在文字上修改法官起草的民事判决书,送达我经手的民事判决书与民事裁定书,起草公告并办理公告手续。实习期间起草民事判决书十份、民事裁定书两份,校对修改民事判决书十余份,送达民事判决书以及民事裁定书若干份,起草公告并办理《人民法院报》登报手续四次。在工作中我经手的案件涉及借款纠纷、离婚纠纷、拖欠货款纠纷、合同纠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劳动纠纷(此案庭审中被告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提出反诉,故实属特殊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等。在实务工作期间收获良多,现择感触较深之一二报告如下:
一、法律人必须具备全面、夯实的法律知识功底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承蒙两位法官的信任,我实习的第一天被分配到的工作任务是起草一份由朱法官适用简易程序独任审理的借款纠纷案件的判决书。案情非常简单:乙向甲借款人民币十万元并向甲出具“借据”一份,借款期限届满后乙无故拒绝偿还,甲追讨数次未果遂诉诸法院,请求判令乙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乙未到庭应诉,本案缺席审判。案情虽然简单,并且在实体法上我没有感觉到有法律知识的空缺,但是,由于我没有学到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不了解,在程序上我对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并不清楚,并且对诉讼费用如何分担几乎一无所知。幸好起草判决书只是诉讼程序中的一个具体环节,对诉讼其它环节的不了解并不影响本环节的操作,尽管如此,我还是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从事实务工作的法律人,必须全面充实自己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实体法律知识和程序法律知识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懂实体法而不懂程序法在实务中将会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做起,只有具备全面、夯实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实务工作。
对于上述借款纠纷案件,案情简单,事实非常清楚:甲(原告)乙(被告)之间存在借款合同关系,乙的行为构成违约,应当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依照《合同法》判决乙承担违约责任,本案的证据只有一份,即乙给甲出具的“借据”。但是,案情简单并不意味着起草好本案判决书容易。一般而言,一份民事判决书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本案原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性别、出生日期以及住址等,以及委托代理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说明本案案由、审判人员情况(简易程序写明法官姓名,合议庭不必列举法官名字)、原告方与被告方的出庭情况、本案何时开庭审理终结等;第三部分概述原告诉状与被告答辩状,本部分凸现法律实务工作对法律人文字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因为对于民事案件而言,大概只有不超过20%的当事人聘请了专业的律师作为代理人全权负责诉讼事宜,包括法律文书的起草,因而绝大多数案件的诉状及答辩状都是非专业人士起草,内容烦杂罗嗦,法律用语极不规范,因而在概述本部分的时候要求法律人要有相当的文字概括能力,要用简练、准确的法律语言概括当事人陈述的请求以及事实与理由,被告未到庭应诉的要注明“被告未作答辩”;第四部分陈述法院根据当事人提供的合法有效证据认定的本案基本事实,也要求要以简练、准确的法律语言概述,作为下一步适用法律的事实基础(本部分我称之为“本院查明”部分,因为本部分习惯以“本院查明”开头);第五部分是根据事实阐明法院对本案适用法律的论述以及判决结果和法律依据,论证要求严密,大多以逻辑学上的“三段论”形式进行论证,适用法律必须全面、准确,本部分对法律人的法律功底以及文字表达论证能力的要求极高(本部分我称之为“本院认为”部分,理由同上);最后一部分交代如不服本判决要提起上诉的期限和上诉法院,最后是落款,写明审判人员及书记员的姓名以及日期。
在起草上述借款纠纷案件的判决书中,前面四部分的较为简单,只需根据格式对案情进行概述,但是在第五部分即“本院认为”部分论证本案的法律适用时却令我明显感觉到文字表达技巧与办案经验的缺乏:本案非常明显是借款合同的违约问题,因而我在论证中表述如下:
“……被告向原告借款人民币100000元,并约定借款期限为三个月,有被告向原告出具的”借据”予以证明,原被告之间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被告在借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借款,违反的合同的约定,原告请求判令被告偿还借款本金利息,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判决如下……”
后来法官审阅后修改为:
“……被告向原告借款人民币100000元,并约定借款期限为三个月,有被告向原告出具的”借据”予以证明,原被告之间由此确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合法有效,依法受法律保护,原告请求判令被告偿还借款本金利息,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判决如下……”
我就为何本案不认定原被告之间成立了借款合同咨询了法官,法官解释说,本案当事人并没有订立书面的借款协议,只是有一份“借据”,因而严格来说,本案当事人双方确立的是口头借款合同,在判决书中一般不会认定口头合同,但是合同关系的本质无非是债权债务关系,所以法庭对于此类案件一般认定当事人双方的合法债权债务关系即可。同时判决书中不出现“借款合同”字样也可能可以避免当事人在上诉中主张合同不成立的抗辩。法官一席话令我倍感法官办案经验的丰富,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高超:对本案同一个法律问题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我的表达可能会导致被告上诉合同不成立的抗辩,而法官的表达与我的意思一致却无懈可击。这就是一个法律人具备全面、夯实的法律知识功底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暑假社会调研报告 篇2
摘要: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赣州市积极调整本地产业规划,结合本地区域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次调研,笔者试图对赣州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给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赣州市地处江西省南部,也称赣南,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靠湖南,北连江西省吉安、抚州两市,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赣州市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省的1/5和1/4,是全省最大的设区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已成为赣州各级政府的一个共识,自20xx年以来,赣州各县、市、区都在加快工业化步伐,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群化调整,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次调研,笔者试图对赣州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给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1.赣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相反,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区域资源配置失当,总供求失调,削弱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1.1理论依据
产业协调是各产业间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力与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从社会供求关系上看,产业结构协调既是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又是生产要素结构的合理化。因此,产业结构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高级化。威廉·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变动情况的分析得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结论。库兹涅茨通过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统计分析也发现: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三、二、一”的趋势变动。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1.2现实基础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珠闽”地区相继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迅速上升,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地位,必须将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形成了新一轮产业重组、分工和协作的大调整。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发展的共同腹地,区位优势明显,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生态优美。目前,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综合优势凸显,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全国经济正呈现出东部一马当先,西部积极推进,中部加快发展,东北重振雄风,各地竞相加速发展,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的发展格局。而国内大部分传统工业消费品市场已经出现低水平过剩,相当一部分产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赣州,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赣州要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规划,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一批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强劲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
2.赣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2.1.1产业发展突出六大优势产业
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赣州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在全国统一划定的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涉及35个行业大类。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70户,完成工业增加值30.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1.1亿元,利税总额13.46亿元。近几年,特别是20xx年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来,全市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稀土、钨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业三大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引进发展以造纸、制鞋和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六大优势产业。这六大优势产业涉及16个行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8,20xx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20亿元,利税总额10.9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59、74.89和81.57。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工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赣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xx年六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见下表。
单位:亿元
产业名称
销售收入
工业增加值
利税总额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
33.4
30.06
7.0
23.19
3.33
24.74
22.09
19.88
7.4
24.51
4.83
35.88
现代轻纺
7.2
6.48
1.4
4.64
0.5
3.71
机电制造
12.31
11.08
3.01
9.97
1.22
9.06
新型建材
5.9
5.31
1.6
5.3
0.6
4.46
2.3
2.07
0.9
2.98
0.5
3.71
83.20
74.89
21.31
70.59
10.98
81.57
由上表可以看出,赣州市的产业发展中传统工业、国有工业比重较大,六大主导产业基本属于第二产业,这反映了赣州的产业发展能与其地理位置及地域资源特色充分结合,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但这同时也反映了赣州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投入少、规模小。由于赣州市工业基础差,长期投入不足,总量小。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规模还比较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②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尽管赣州市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个工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③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科技型人才匮乏,在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三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④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表现为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机制转换还不到位,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改革还有待深化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快。
⑤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不活跃,配套体系不完善。统一、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2.2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
2.2.1赣州市关于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建设的布局规划
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赣州市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逐步建立“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即围绕赣州中心城区、“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瑞金市和龙南县二个次中心城市、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沿线展开产业布局,实施区域分工,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具体布局规划如下:
河套内老城区不再新建工业企业,保留环保型、都市型工业,并鼓励和支持原有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郊)”发展。河套外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工业园为主要平台展开工业布局,延伸辐射赣县和南康市现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业,以酒、烟为主的食品业,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造纸、服装为主的现代轻纺业和制药业。在赣州市中心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内,在赣江下游适当区域,设置轻化及有色冶金工业区,发展达标排放的造纸、纺织印染、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
“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围绕中心城区展开产业布局,区域内的于都、兴国、上犹、大余、信丰等县发挥优势,依托工业园,分别培育形成1-2个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特色食品业和有色加工业。
“两翼”以瑞金市、龙南县两个次中心及周边县展开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稀土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产业。
沿“两线”县市及其他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强化干线各城区和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选择1—2个特色产业进行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的加工制造业,加速培育成为赣州市经济增长的“隆起带”。
2.2.2园区建设存在问题
①园区内部各企业未构成互动网络,集群效益并未明显实现。由调研中发现,园区内各企业间未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企业间及其与支撑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集群的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②园区内部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园区内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而且相当多的厂房仍然处于空置状态。
③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向是束缚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赣州市尽管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由于其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企业对其认识存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3.赣州市产业规划对策建议
3.1引进重大项目,形成自己的名牌产品
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规模大、后劲足、前景好的企业进园区安家落户,以骨干企业的发展形成园区的框架;围绕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既鼓励现有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重点扶持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并借此在国内外市场打响自己的品牌,如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福建晋江的运动鞋产业、珠三角一带的家电产业、广东茂名的石化产业、江苏的纺织品产业、云南的烟叶加工产业、重庆的摩托车产业等。
3.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产业高级化的标志,其发展速度和总体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优化程度,赣州还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3.2.1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赣州作为一个地级市拥有三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全国是罕见的,也是与周边省份地级中心城市相比较最突出的优势。政府应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科研环境,逐步将社会力量和更多激励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形成教、产、研一体化、教育产业化的良好环境。目前赣州已有近三万名高校学生,他们不仅为赣州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提升了赣州的文化品位,而且给赣州城市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动力,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将赣州的高等教育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只有进一步加快赣州的教育产业发展,才能为20xx年赣州建成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也才能保持住赣州作为四省交界地区科技文化中心的地位。
3.2.2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服务业。
据原国家计委发展规划司《为什么“十五”期间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一文分析:“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xx年我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比1995年提高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40,呈现与工业并驾齐驱的态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赣州不但工业落后,而且服务业(除高等教育以外)也落后。因此,在加快赣州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赣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以适应未来赣州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
3.2.3发展信息化建设
入世后国内市场成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成了国内市场。赣州行业和企业要站在全球化角度思考自己的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及信息化工作,提高企业的科技化和产业信息化水平,是赣州优质行业和企业走向全国与全世界的必由之路。
3.2.4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建议各级政府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落实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将信贷资金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
3.3利用财税政策吸引沿海产业的转移
目前,广东落后地区都在实行产权分税制,充分吸纳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产权分税制是针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配弊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设计的一种新型税收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企业注册地和投资者所在地均有权分配一定数量的地方税,因而能够消除地方政府针对企业对外投资设置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区域转移。例如,中山市的企业到韶关市投资兴建一个注册资本1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山的企业控股80,韶关的企业控股20。企业投产后每年能上缴国税和地税共计l000万元,其中地方政府可得税费400万元。按照产权分税制中山市依据中山市企业的投资比例能够分配到80或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这一制度设计对两地的企业和政府都十分有利。赣州市政府亦可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主动吸纳沿海产业转移,并在东南沿海加大宣传力度。
3.4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要面向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与带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周运锦,袁庆林.赣州市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xx,(4)
[2]李俊杰.武汉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规划.湖北社会科学,20xx,(3)
[3]柳德舫.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方经济,20xx,(6)
[4]曾庆军.县域园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xx,(7)
[5]万文涛.工业园区发展应注重产业集群.当代经济,20xx,(4)
暑假社会调研报告 篇3
服装行业既是我县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我县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20xx年县服装行业实现产值27亿元左右:20xx年可望达到34亿元,增幅达30%。20xx年服装行业创两税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
1、无序竞争。不少企业存在小农意识,为了眼前利益竞相压价,导致无序竞争,相互残杀。
2、产品档次低。美观、实用、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畅销,也最有发展前景,而我县目前生产的服装往往档次不高。不仅科技含量低,外观粗陋,有的甚至原料味浓烈,让人厌而远之。
3、规模偏校“求全不求大”许多服装厂是从外加工作坊转变来的,规模孝设备简陋,缺乏竞争力。
另外,企业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国内外销售市场没有建立或健全;品牌、名牌意识没有真正树立;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模式没有形成;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框框没有冲破。
不过,我们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表现在企业,根源在政府。政府方面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发展壮大服装行业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这些制约我县服装行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我们建(实践调研报告20xx)议:
一、尽快制定出台服装行业的特殊优惠政策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服装行业这一特殊性,从更加有利于服装行业的发展壮大出发,积极向上争取特殊行业的优惠政策,建立服装行业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带动和促进作用。一是服装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效应,延伸行业链;二是促进新兴服装企业的发展效应,扩大行业面;三是有利于企业联合兼并,形成规模化、规范化、集团化的集聚效应;四是对外商、外贸的吸纳效应
二、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治
行业协会是当今社会任何一种有国际商贸往来的行业势必要成立的一个社会团体,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它能起到政府机构和企业自身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在国际贸易出现纠纷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制止行业内的无序竞争现象;可以代表本行业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向政府提出有关本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方面的建议,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出面组织培训企业主、技术员工,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还可以为会员企业开展其他服务,如组织本行业产品展览展销,推荐行业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组织行业技术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收集和发布行业信息,开展咨询服务,发展行业公益事业等等。
行业协会尽管是行业企业内部的事情,但针对目前的客观实际情况,应该采劝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服装行业协筹领导小组”,落实责任,统一龙头企业的思想认识。根据温州地区几个成功的行业协会组建而少点干预,政府和部门领导尽量不要在协会中兼任职务;二是不要把行业协会变成政府的一个部门或机构。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
首先要确保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政策能不折不扣地顺利执行,这就要求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要砍掉目前已不适应新形势或没有存在必要的单位和部门,彻底转变职能,保证政令畅通,有关职能部门不能只着眼于部门利益,而要把服务企业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其次要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审批环节,简化手续。
同时我们建议,服装企业的管理者要心胸开阔,放眼未来,消除小农意识,从大局出发;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生产规模(可走联合兼并之路),提高产品档次;冲破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框框,不断开拓,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只要找准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的服装行业就不仅能够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且还能抓住有利时机,趋利避害,进一步发展壮大服装行业。
人才使用的调查
在各服装企业调查期间,我了解了各企业的人才使用情况:吴天虹,女,工商管理
专业本科生,1996年毕业,现就任华服饰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月薪3500元。张伟华,男,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8年毕业,现就任欣华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月薪20xx元。杨洋,男,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20xx年毕业,现就任春雁羽绒服装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年薪20xx元。王平,女,1996年工商管理专业专科生,20xx年参加自修同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春雁公司生产部经理,年薪6万元。张太明,男,20xx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斯威尔服装公司总经理助理,月薪20xx元。
在调查中他们表示,以前在学校觉得知识好象和实际没有什么联系,放松了一些课程的学习,但真正的到了工作岗位,顿时觉得,书本上的很多知识点自己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现在每天都要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新的管理知识。
他们在谈到现在学校专业的开设上说,现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课程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真正的离先进管理水平还有很大距离,而且,现在学校的学生虽然能很快适应市尝工作要求,但知识面狭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同时,也不能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一工作就想要很高的回报。
在问到他们对大四学生有什么要说的时,他们说“希望你们先就业,再择业,最终创业,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完的完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活动,我们对服装这个原本陌生的行业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我们将继续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认真学习,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暑假社会调研报告 篇4
服装行业既是我县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我县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20xx年××县服装行业实现产值27亿元左右:20xx年可望达到34亿元,增幅达30%。20xx年服装行业创两税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
1、无序竞争。不少企业存在小农意识,为了眼前利益竞相压价,导致无序竞争,相互残杀。
2、产品档次低。美观、实用、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畅销,也最有发展前景,而我县目前生产的服装往往档次不高。不仅科技含量低,外观粗陋,有的甚至原料味浓烈,让人厌而远之。
3、规模偏校“求全不求大”许多服装厂是从外加工作坊转变来的,规模孝设备简陋,缺乏竞争力。
另外,企业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国内外销售市场没有建立或健全;品牌、名牌意识没有真正树立;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模式没有形成;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框框没有冲破。
不过,我们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表现在企业,根源在政府。政府方面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发展壮大服装行业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这些制约我县服装行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我们建(实践调研报告20xx)议:
一、尽快制定出台服装行业的特殊优惠政策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服装行业这一特殊性,从更加有利于服装行业的发展壮大出发,积极向上争取特殊行业的优惠政策,建立服装行业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带动和促进作用。一是服装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效应,延伸行业链;二是促进新兴服装企业的发展效应,扩大行业面;三是有利于企业联合兼并,形成规模化、规范化、集团化的集聚效应;四是对外商、外贸的吸纳效应
二、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治
行业协会是当今社会任何一种有国际商贸往来的行业势必要成立的一个社会团体,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它能起到政府机构和企业自身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在国际贸易出现纠纷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制止行业内的无序竞争现象;可以代表本行业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向政府提出有关本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方面的建议,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出面组织培训企业主、技术员工,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还可以为会员企业开展其他服务,如组织本行业产品展览展销,推荐行业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组织行业技术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收集和发布行业信息,开展咨询服务,发展行业公益事业等等。
行业协会尽管是行业企业内部的事情,但针对目前的客观实际情况,应该采劝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服装行业协筹领导小组”,落实责任,统一龙头企业的思想认识。根据温州地区几个成功的行业协会组建而少点干预,政府和部门领导尽量不要在协会中兼任职务;二是不要把行业协会变成政府的一个部门或机构。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
首先要确保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政策能不折不扣地顺利执行,这就要求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要砍掉目前已不适应新形势或没有存在必要的单位和部门,彻底转变职能,保证政令畅通,有关职能部门不能只着眼于部门利益,而要把服务企业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其次要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审批环节,简化手续。
同时我们建议,服装企业的管理者要心胸开阔,放眼未来,消除小农意识,从大局出发;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生产规模(可走联合兼并之路),提高产品档次;冲破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框框,不断开拓,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只要找准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服装行业就不仅能够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且还能抓住有利时机,趋利避害,进一步发展壮大服装行业。
人才使用的调查
在各服装企业调查期间,我了解了各企业的人才使用情况:吴天虹,女,工商管理
专业本科生,1996年毕业,现就任华服饰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月薪3500元。张伟华,男,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8年毕业,现就任欣华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月薪20xx元。杨洋,男,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20xx年毕业,现就任春雁羽绒服装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年薪20xx元。王平,女,1996年工商管理专业专科生,20xx年参加自修同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春雁公司生产部经理,年薪6万元。张太明,男,20xx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斯威尔服装公司总经理助理,月薪20xx元。
在调查中他们表示,以前在学校觉得知识好象和实际没有什么联系,放松了一些课程的学习,但真正的到了工作岗位,顿时觉得,书本上的很多知识点自己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现在每天都要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新的管理知识。
他们在谈到现在学校专业的开设上说,现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课程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真正的离先进管理水平还有很大距离,而且,现在学校的学生虽然能很快适应市尝工作要求,但知识面狭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同时,也不能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一工作就想要很高的回报。
在问到他们对大四学生有什么要说的时,他们说“希望你们先就业,再择业,最终创业,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完的完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活动,我们对服装这个原本陌生的行业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我们将继续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认真学习,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