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精选20篇)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美术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明确指出:“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美术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美育的重要课程。它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塑造学生具有人格美、道德美、修养美的基本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不高,现实生活中欣赏作品的机会不多,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联系,且欣赏多为大师作品,与学生的生活有所偏离;第二,学生对美术欣赏能力的欠缺,学生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产生对作品的浅显认识;第三,学生对美术欣赏缺乏表达和评述的平台,大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致美术欣赏课缺乏有效的交流。
以上诸多片面的认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美术名作欣赏课的兴趣,严重挫伤了美术教师的积极性,失去了美术欣赏课的本质意义。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时代的隔膜。当今的学生已经习惯沉醉于多彩易懂的动漫中,部分学生对现代艺术也能给予关注,而对于年代十分久远的古代名画,则失去了了解的兴趣。第二,学生美术知识的贫乏。欣赏美术名作,除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直觉感知之外,应该具备一些必要的美术知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兴趣的缺乏和理解的困难。第三,学生交流平台的缺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美术名作后,对美术名作的欣赏仅限于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的交流。这种让学生难于与他人分享自己欣赏感受的交流难以激发学生美术名作的热爱。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情况较为普遍。在美术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课题研究也有很多。课题组通过“中国知网”的查询,了解到了一些研究的信息。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王香芹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案例研究》的主要通过对一个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案例,围绕其课堂对话进行剖析,就对话中出现的问题窥视当今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现状,提出本研究的问题与假设,在案例对话教学的剖析中,对影响课堂对话水平的因素逐项分析,解释案例教学中对话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对话问题的若干方法与策略。中国美术学院陈潇寒在《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中认为:多媒体课件是运用于当下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教学手段。教师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授课内容是通过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讲解来完成的。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量的多少,对授课内容理解、接受的程度,与教师讲课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设计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学习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现阶段普遍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关注于信息的集成性、时间的紧凑性。教师运用这一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将最多的课程内容以文字符号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却未关注到隐藏于课件视觉语言之中的教学价值。多媒体课件现状与未来的发展,不应停留在仅仅利用其便捷性以及信息量的丰富性这一优势,而是应该能够更进一步采用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学对象的学习效率。这一教学手段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1.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指欣赏主体以各种视觉艺术作品和视觉艺术形式为客体而进行的视觉心理活动,欣赏主体往往通过对欣赏客体的感知、判断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感。
2.网络环境: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即围绕人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指在我校已建成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2.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下名家名作的赏析策略的研究;
(2)网络环境学生自我作品赏析能力有效性提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研究,分析寻找得失原因,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个性审美教学模式。
2.调查研究法:在准备阶段,搜集资料,了解学生情况;分析资料,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出课题研究的切入纬度。
3.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在实验前后做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经验教训,并作下一阶段的研究部署。
六、课题研究成果:
1.《网络环境下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有关教学课堂设计若干篇;
3.实验教师心得体会若干篇;
4.学生学习心得或电子作品集。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1、欣赏能力的培养涉及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很难顾及到每个方面;同时,也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深度。
2、师资力量不足,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课题研究的进展,对课题实施的连贯性造成不小的影响。
3、教师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教科研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
(二)未来展望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远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敢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做出更大的努力。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因此本次课题研究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从小养成有想法、有思维、有逻辑、大胆想像,能通过美术语言勇于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创造性思维。
二、研究目标:
我将积极对校园及校外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考察、开发,并通过关于水粉、水彩等绘画颜料的实践、运用与研究,系统地开展课题研究,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直观的条件。
1、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欣赏美术佳作,结合作品分析,评价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简单的色彩、图案、手工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动手、动脑习惯。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研究内容:
1、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方式。
(1)观察生活可以想象。
(2)内容情节可以想象。
(3)物体形象可以想象。
(4)图案可以想象。
(5)色彩也可以想象。
2、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联想的方法。
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要点。
4、观察生活中喜欢的感兴趣的各种事物特征。
5、让课堂更加生动的和生活联系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通过作品欣赏激发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创设情景,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头脑中产生的丰富的意象,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有限,知识面也不广,脑中的基础的图象信息少,限制了想象思维的拓展面。而想象和创新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生活阅历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充实学生的图像信息,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感性思维得以发散,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在写生中观察要细致,并通过体验生活等方式来丰富他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写实方面的知识,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想象,以增加想象的储备。
4、通过图画创作,训练想象力。
英国画家雷诺兹认为,艺术仅仅关系着头脑的两种功用,即想象力和感受力,儿童的精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丰富。他们常常用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现时交织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不切实际地要求小学生注意人物、动物造型准确和真实性,只要他们在结构比例上反映出空间的关系,透视表现大致反映出空间关系和思想就可以,色彩上只要清晰、明朗,不要过多地加以限制,允许他们的想象,自由发挥。
5、组织学生去户外写生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促进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创设良好的美术氛围。
6、定期对学生的作品展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绘画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学习相关理论与技能、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申请立项,报有关部门审批。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4月
农村小学美术辅导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作业作品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参观,及时发现实施方案中的不足和启动过程中的失误,进一步完善方案;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国内外优秀辅导经验,在实际教学辅导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总结先进经验,拓展研究,重点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不断深化并提高,不断反思和开拓创新。
将前期的计划、反思、论文及活动开展的图片收集整理为结题收集资料,完善课题工作。根据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研究活动要渗透课题精神。
3.总结阶段:20xx年5月
形成总结性成果:过程资料、活动实录、学生作品、专题总结、研究论文。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案例。
七、研究过程:
1、完成教师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为了解我学校美术活动开展情况,经课题组成员商议,了解我校开展美术活动的现状,了解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认知、重视程度、教师的指导水平、以及开展美术创意活动所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特设置了本次调查。通过调查,真实地反映了我校教师自身的美术专业素质及对美术教学的认识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了问卷结果,撰写了具体措施,形成了调研报告。我校班共6个班,18名教师,采取不记名方式如实填写问卷涉及的10个问题。此次调查问卷全园共发放10份,大多是三年级学生,收回率100%。
2、多种渠道,打造小学生创意美术特色,从生活中总结创意灵感。
(1)倾力打造创意美术特色班级
通过创意美术活动,加强了师资的培训,教师的美术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校园室内外环境蕴含教育价值,有彩泥、线描、水粉画、综合材料画等等;教研活动层层递进,进行了创意美术活动现场展示,利用节日举办创意美术作品展。
(2)定期开展课题组成员、教师研讨会针对本班创意美术开展情况进行讲述、反馈,达到经验交流,共同进步。
(3)开展“创意美术教学组织与指导经验交流座谈会”。大家谈体会、谈经验,共同认识到,创意美术活动在校园开展的意义,教师们撰写了相关教育随笔,论文,案例分析等,提高了我园教师组织与指导创意美术活动的能力。
(4)归纳、整理小课题研究中学习资料相关的文字、照片、录像等各种资料,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教案、论文、案例分析篇、照片等。
八、研究结果与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教学的设计、方法的改变、评价的多元,都体现了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了,能根据班级幼儿的能力选择相关材料设计完成创意美术作品,改变了作品单一化。
2、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增强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3、完成了小学生创意美术活动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4、完成了小学生创意美术活动问卷分析报告
5、收集小学生创意美术作品、形成研究成果。
6、《让美术教学生活化并充满创意的研究》结题报告。
九、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们在与学生共同建构创意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创造空间,但由于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新任教师的增加导致教师整体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以后通过进一步培训、学习加强师资建设,从而促进我校生活创意美术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小学教育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
2、《7--12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3
本课题于20xx年三月立项,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学生改正作业的进取性提高了,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各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现就课题做出总结。
一、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
(一)研究现状
此刻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学生及学生家长都重视听课和完成作业,往往都容易忽视订正作业这一环节。订正作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查漏补缺,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小学数学组以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为研究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经过前阶段的研究,我校教师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1、更改了现有的作业评价体系:2、更改了作业布置模式;3、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强课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经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大多数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结果负职责,养成对作业中所产生的错误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会到达对当前教学效果增值的目的。从长远来说,好习惯养成了,会让他们的后续发展更为顺利。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的思维本事和创新本事等课题上,我认为我们忽略了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订正作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在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互助新教学模式下,我们小学数学组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的研究。及时订正作业是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习误差”积累的必要手段。及时订正作业是课外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景,并且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订正作业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景,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培养这些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和发展学生心理供给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校内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应用多少,往往是经过作业来反馈、衡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巩固,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作业情景来看,一方面作业的资料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更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现象也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每一天订正的作业也多了。仔细审视当前学生数学作业的订正情景,及时订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当天订正当天清。第二层指及时有效地订正,区别于那种“为了订正而订正”、“不及时订正”、“反复订正”的现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道练习题,学生在平时练习做过了,批改后教师也讲评过了,做错的同学也订正过了,但当类似的练习再次出现时,许多学生仍会出现与第一次练习时一模一样的错误。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相关。
二、概念的界定
作业订正是学生在教师作业批改后,对自我所做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改正,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时空,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效率是指对时间的利用率,学习效率高的'人不会让每一分钟闲过,不会总犹犹豫豫,这道题该不该做?这个难点该不该问?这个知识讲过没有?仅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想效率高必须做到:
1、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学习的时候就应当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笔上,全身心投入进去。
2、就是有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才能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订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减少错误累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及时订正: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得到批改后的作业,在他的第一时间改错,就叫及时订正。第二从学生本事来说,只要他把经过努力能订正的订正了,就叫及时订正。第三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发现自我不懂的知识,能想各种办法主动去解决的,那更是叫及时订正作业。
习惯:人的行为倾向,一种稳定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三、研究的依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订正,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作业订正中所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财富和技能,必须自我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反思。作业订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本事及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论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贴合活动主题需要的依据。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须研究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收益可看做学习的结果,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能够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我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人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上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识调解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他核心意义是人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元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成分,1、认识、了解、理解、分析等,2、这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性活动。第二、这种活动的对象是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三、认识的对象不是别人的学习活动,而是自我的。不是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是特殊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我们能够通俗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结果的再认识,是对原先构成的认知结构的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调控、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重复这种认知活动的一种认知活动。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二胎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到达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能独一的完成任务,但在人的帮忙下,在团体活动中,经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经过联系薄、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等。让学生看到成功的期望,明确努力目标,获得动力。不断完善自我。加速自我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资料,方法,对象
研究的目标:
1.经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促使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本事,增强学生的自觉纠错本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本事,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到达“不犯同样的错误”的目的,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2、经过本项目的实施,减少或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本事。
研究的资料:
1、分析学生的订正作业现状与不及时订正作业的各种原因。
2、讨论并制定出及时订正作业的要求。
3、寻找各种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订正有效性的措施,培养过程中分层进行,持续观察各类型学生的行为,并做好记录。
研究方法:
1、运用代币制原理,进行正面强化。
2、分年级段研究,1-2年级为低段年级,三四年级为中段年级,五六年级为高段年级。
3、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五、实施研究措施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研究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做好前测工作。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实验尾声,进行实验后测,检验实验成果。
六、研究结果
在实施培养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小课题中,给教师的执教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先说教师行为的一些变化。原先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学生能否改错全凭学生自愿。学生能主动改错,教师心里当然很高兴。不能改错或不去改错也不会去深究。此刻教师会给孩子提出明确的改错要求,会检查学生的改错结果。对于没有能按时完成改错的学生,会找寻原因,然后针对性地供给帮忙。在每次批改作业时,会有意识地查看前次作业的完成情景。这样在教师的坚持下,学生订正作业错题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再说学生行为的一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了自觉改错的习惯。他们养成了得到作业本后,先看教师的批改意见,发现有错及时改正。学习成绩本身比较差得学生改错困难极大,偶尔不能完成改错是自然的事。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改错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题完成了就算过关,不要给这部分学生太大的心里压力。
最终说说教学效果的变化。因为教师和学生每一天都注重检查自我的教和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要小看这样每一天改正一两道错题,久而久之,每一天都尽量地没有存留问题,所以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可喜变化。上期我校数学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在我们片区的五校联考中,各个年级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订正错题的习惯,就能够一劳永逸。事实证明,如果过一段时间,教师不在这方面提要求,学生的这个习惯会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课题实验虽然告一段落,但对学生订正错题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结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七、研究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呢?
首先,要分析学生不及时订正的原因:
1、不会订正,知识点不懂;
2、忘记订正,或没时间;
3、不想订正,反正教师未作要求,不检查。
然后,要耐心细致抓实学生的订正,促使其养成习惯。我谈几点自我的做法:
其次,强调及时订正的重要性,讲清订正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每次学生作业前,提醒他们先订正再做。必要时,能够采取强制手段,或者小惩罚一下,让孩子们明白,作业错了必须要订正,否则就无法过关。
最终,在作业或试卷讲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醒目的颜色笔如红笔进行订正,色彩比较鲜明,便于查对,也便于日后的复习。
重视订正作业的批改,批改作业时先检查前一次的作业,如有未订正的,暂时不改,叫来学生当面补完订正再批改。我常问:“你是愿意认真订正呢,还是要教师罚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们会选择前者。
定期自查互查作业订正情景,一般我每隔两三周布置一次,能够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互查,或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互查,避免不订正作业越积越多的现象。
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比较麻烦,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
八、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以后注意订正作业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个别辅导要尊重个别差异。
2、研究工作应进一步深入,应落实到提高教学成绩上来。
九、参考资料
姚玲芳新课程下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的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年03期
李志自动作业“当堂订正法”《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4年12期
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王先姣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订正质量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26期
胡扬红小班化教育中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养成之我见《江苏省教育学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xx年
郑福芬论如何批改与订正小学数学作业《新课程(小学版)》20xx年7期。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4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透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资料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透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潜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透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带给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透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用心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xx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xx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xx年xx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xx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xx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潜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用心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有鉴赏潜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推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简单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能够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决定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
a.一向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潜力和批评鉴赏潜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潜力培养的途径。
b.一向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资料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到达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潜力。
c.一向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理解批评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处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的秦安一幼,有着数量较多的“留守幼儿”,这些“留守幼儿”中的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与同伴的交往、自我认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究其原因是这些“留守幼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因此,努力探索符合我园实际的“留守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指导“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加强我园“留守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防止我园“留守幼儿”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重要工作。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园留守幼儿: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异地务工或经商,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由父母一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且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3-6岁儿童。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幼儿园留守幼儿由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出现了性格缺陷、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研究的对象
以本园3-6岁的“留守幼儿”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力求通过“幼儿园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指导我园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使在园的“留守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促进“留守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我园“留守幼儿”教育现状,挖掘、总结和提炼现有的好的教育经验,探索符合我园“留守幼儿”实际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留守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组织教师对本班家长开展调查,收集我园留守幼儿在习惯养成、个性品德等方面的现状及留守幼儿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观察法: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我园留守幼儿一学年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访谈法:通过走访留守幼儿家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课题申报阶段(20xx.7—20xx.12)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方案,明确分工,并成功申报。2.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3.对留守幼儿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1—20xx.12)
课题全面开展,对留守幼儿进行跟踪研究,指导留守幼儿家长科学育儿,家园合力促进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xx.1—20xx.5)
1.对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验证,撰写经验论文。2.整理、汇编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为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培训学习,提升素质。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幼儿园聘请教研室主任潘茂生和盛万增来园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
2.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基础。
3.召开留守幼儿家长会,学习有关的文件精神,介绍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留守幼儿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并请他们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一些活动。
(二)发放问卷,调查研究。
1.对全园36名留守幼儿的现监护人一对一地进行包括留守幼儿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家长科学育儿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
2.分析、撰写问卷分析报告及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三)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留守幼儿存在的问题有科学的认识,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客观对待,认识到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成长,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夸大留守幼儿身上的某些不足。对培养留守幼儿良好习惯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努力寻找艺术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是倡导和追求无痕的教育,真诚关爱和尊重留守幼儿,保护留守幼儿的自尊心,将留守幼儿放在与其他孩子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在平等的氛围中实施教育与监护。
2.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培养留守幼儿良好习惯。一是生活活动养成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我们在生活细节中规范、指导留守幼儿,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二是区域活动重视留守幼儿参加活动的情况,鼓励和要求留守幼儿更多地去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培养留守幼儿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
(四)整理总结,申请结题。
1.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成长。
1.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课题的研究首先使教师认识到幼儿教师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专业,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单单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教师应是家园共育的合作伙伴,是幼儿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和科学育儿的引导者,是幼儿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养成的促进者。其次教师提高了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明确了各自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并努力使自己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化。
2.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提高,她们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把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自身的行为,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二)留守幼儿的发展。
1.健康方面性格内向、胆小、怯生、情绪不稳定、爱哭的留守幼儿变得活泼开朗、能大方的与人打招呼、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固执倔强、攻击性强、霸道的留守幼儿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和同伴友好相处、知道谦让、合作、分享了;对各种活动的兴趣不高,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动手操作能力等较差的留守幼儿在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
2.语言方面在课堂上能够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和较清楚地表达,愿意并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够做到说话文明有礼貌、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在公共场所不喧哗等,不再有说脏话、粗话的现象。
3.社会性方面留守幼儿开始有事愿意告诉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有高兴的、有趣的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不再争抢、独霸玩具,有冲突时能和同伴协商解决,在游戏时有秩序、守规则,开始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了,能够不欺负别人也不让别人欺负自己。
(三)留守幼儿家长的转变。
留守幼儿父母及祖辈的观念都有了极大转变,能够主动找老师咨询科学育儿的知识,主动参与或完成班级的一些活动任务,开始规范自己的言行、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了。他们由关注孩子的认字写字算算术转变为开始更多关注孩子在园的各种活动和游戏情况,开始愿意交流、分享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高兴的事了,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亲昵、融洽。
九、课题研究反思
本课题研究虽然探索出了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与途径,但不够深入,比如留守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留守幼儿家庭家园共育的策略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影响了课题的研究。针对这些细节我们将不断完善、总结,深入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研究,促进我园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6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学生作业出现困难无人辅导。久而久之,他们对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怎样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学习兴趣有待解决。
本课题与20xx年9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市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课题组成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养小学生作业,(主要是语数作业)兴趣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校地处较偏远山区,学生父母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他们都由爷爷奶奶或寄养人监管,而绝大多数监管人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即使有极少数家长就近打工或在家务农,但由于他们没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的作业。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只做简单的,或干脆不做作业。加之小学生的天性 爱贪玩,学习主动性差,久而久之,他们由只做简单的作业到不愿意写作业,进而发展到不写家庭作业。随着写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渐渐地淡化,最后导致他们在学校也不愿意做作业。这种现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所以,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问题。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乃至生存大计。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我们将大胆开展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献上一片爱心。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此项研究有所成功,那将会为有类似情况的学校解决此类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开展此课题是势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窗口,也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反馈手段。由于小学生的贪玩天性,对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有很大的依赖性,往往拖欠作业,所以完成作业需要靠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监督与辅导。“兴趣是的老师。”但兴趣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知道为什么要做作业,为谁做作业?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具有梯度的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一个样,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啃得动、吃得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教师在客观评价学生作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出现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学生在作业中若出现了较以往有进步的地方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鼓励后,自然就能树立起写好作业的信心,让学生养成自主作业的良好习惯。如果作业出错,切不可语言过激,挖苦讽刺,而是帮助他们分析眼影,指导纠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做作业、爱做作业、自主作业的良好习惯。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课程下的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过于强调介绍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目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自然居住区域、年级高低、学习程度把他们编成不同的语数互帮互学兴趣小组,建立组长负责制,作业督查制。课题组定期组织各年级、各学习兴趣小组的语数作业展评,执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自主作业、认真作业、努力探究知识的学习兴趣。又依据《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作业出错的学生。
《小学教育学》指出: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增强,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多元文化的冲击比较大,受同等的影响较大。所以,课题全体成员谨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手拉手帮扶,心与心教流。课题组成员还经常依据《小学生心理学》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中指出的认知改变法、心理训练法、心理修养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改变学生的作业态度和学习态度。课题组老师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克服遗忘,从而帮助学生降低了作业难度,增强和提高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校学生的学风明显好转全校教师的明显改观。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新风尚在我校蔚然成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内容是:如何培养和提高本校学生的语数作业兴趣。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本校学生语数作业和学习兴趣不高,作业态度淡化的主要成因,进而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语文和数学。乐于做语文、数学作业,全面改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教风,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其他具有和我校类似的学校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具体的研究方法是:
调查问卷法:测试学生收集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与20xx年9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语数作业调查问卷。共收回调查问卷92张,结果是78人回家不做语数作业,44人不喜欢语数作业。
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书,找出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进行整理分析。
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关注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
经验总结法:对活动中取得经验体会进行总结。
此课题大致按3个阶段来划分完成: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5月份起,到8月份止。这阶段小组召开座谈会,确立研究课题。然后,小组成员分头与全校教师进行大交流,大走访,了解他们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法和批改方式,收集各位老师反映的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状况,并走访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方式的反馈意见,对全校各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完成语数作业的态度和完成情况。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对语数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反馈意见,以及了解家长对学生的作用辅导状况。通过上述活动,为实施研究提供依据和措施。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9月份起大致到20xx年5月份止。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研究小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优化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找出适合本校教情、学情的培养小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和措施,对全校教师起到指导示范作用,使全校学生转变对语数作业的态度和学习态度,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为总结经验结题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4月份起,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撰写论文,为验收结题做准备。
历时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会9次,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数作业检查与展评12次,召开研讨会16次,上公开课12次,收集各种图片158张,博客点击200余次。
四、研究结果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培养小学生语数作业兴趣的路径和方法:
1、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平等相处。
2、适当使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多与监护人沟通。
4。适时适量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梯度的语数作业。近一年时间课题组撰写论文8篇,教学案例4篇,教学反思5篇,教育叙事,随笔各5篇。通过研究,端正了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全校蔚然成风。
五、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1、课题自身问题。
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课题的研究对象空、大。于是我们及时在研究初期调整研究方案,把课题定位在只研究如何培养本校学生的语数作业兴趣上。但是当今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接着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其他作业兴趣。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的时间矛盾。
课题研究必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功在当今,利在长远。我们学校教师人员紧张,这就给开展研究带来了很大压力。
3、区域学习小组成员的安全问题。
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困难解决?在区域小组中,有时可能出现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成员之间发生摩擦,轻则影响团结,重则出现人身安全隐患。
4、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反弹怎么办?
解决思路:
1、加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网络,利用外出听课、校内研讨的机会,多学习,多吸取别人的经验,化解自己的问题。
2、多召开家长会,多进行家访,增进与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
3、经常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和帮助。
4、进一步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困惑,及时面对面进行辅导。
5、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6、继续深入开展对课题的研究,并拓宽研究领域和内容。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的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小学生心理学》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英语词汇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牛津教材的普遍使用,词汇教学更是困难重重。牛津初中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牛津教材的生词量大,呈现则不拘一格,大多都隐藏在课文中,学生不易察觉。因此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特别是小学英语学习没过关的学生来说,词汇学习成了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自然这些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预备年级时,区抽测结果有一半多的学生不及格,有些甚至只有十几分,两极分化严重,学生觉得难学,老师也觉得难教。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检查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中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xx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Wilkins,1976)。”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杨梅珍,1997)。
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xx);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的内容
①平时加强阅读,尤其是要保证一定量的英语阅读,在吸收各方面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感性认识;
②勤于思考,学会构思,心中有谱;经常做“脑部体操”,即我们平时常说的“头脑风暴”。
③做日常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
2、研究预期目标:
词汇是基础中的基础,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显示流行的词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扩大词汇量。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有效的词汇学习,语言知识的掌握便无从谈起,实际能力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英语教学也就无效益可言。因此,词汇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它们,并教学生如何将词汇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研究措施及方法:
1.形音结合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语音规则及运用读音规则记忆单词的拼法。“多数单词的拼写都是符合读音规则的……只要把单词读准了,根据读音规则就可以把单词拼正确”(程世禄等,1996:93)。因此,能准确拼读单词,往往就可以记住单词的拼写形式,即做到发言正确,以形发音,以音记形。这样就能比较牢固地记住单词的拼写形式。
2.运用记忆规则减少遗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则:遗忘进程并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一定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朱纯,1994:210)。因此,对刚学过的词汇应及时不断重现,不断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进一步理解,并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而不应等到已经遗忘后再来追忆或重新学习。
3.列表记忆
列表这个形式可用来对单词进行分类记忆,不一定画表格。分类可按主题内容把单词分成若干类,如:卧室用具、起居室、亲戚名称、人体部位名称、文具名称、交通工具名称、动物名称等等。这些词有些有某种联系,由一个会联想到另一个。
4.加大阅读量,提高单词重现率
单词必须经过多次重现,才能记住。阅读是最有效的语言输入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中接触更多的词汇,增大输入量,重新与学过的词汇见面,再一次加深记忆,同时,这也是对词汇的一种运用过程。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测掌握词的真正含义。
5.以旧带新
这是一种广泛的联想,在已有知识上建立新的知识。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多,有可能利用构词法分析讲解新词的意义。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自然地理解词义,借助构词法知识记忆单词,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例如,由已认识的单词组成的复合词,利用词根、词缀组成的新词等。在记单词过程中,“以旧带新”起很大作用,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旧的越多,新的越容易建立起来。
六、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要求是,“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因此可见,词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可见,要学好英语,就应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相当数量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记单词,单词容易忘记。显然,词汇量的限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如何突破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关便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寻求一个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单词以扩大词汇量的方法,一直是英语教师研究的课题。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做好实验前期的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现状的调查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界定研究范围。
(1)运用实地观察法、学生座谈法、家访调查法、测试问卷法等,了解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并做好实验前的调查小结。
(2)确定实验班级:八年级
(3)确定研究从学生的“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入手,由校内研究逐步过渡到校外,从相同的年龄段过渡到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变化,逐步形成结论,完成研究工作。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①实施研究方案,根据活动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并及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总结。
②20xx年9月对实施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经验与不足,为下一阶段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3、调整阶段(20xx年10月)
在完成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修改方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第二轮研究方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随笔等),并上传。
4、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
分析、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结题报告或论文。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随笔等),并上传。同时,提交结题申请。
八、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
1、要经常走进学生实际,关注研究中学生的反应,及时做好实施方案的调整,写好阶段性报告或论文或教学案例或随笔或教育故事等。
2、要认真、按时精读理论著作,吃透理论精神,来指导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并上传。
4、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可适当自编教材进行实践操作。发掘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要争取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参与和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九、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课题论文、读书笔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
十、课题研究的收获
1、开展了课题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会有不同的掌握词汇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了,发言积极了,表演、辩论、演讲等能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2、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本人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个人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发展,使我迅速成长,能够确立科学的育人观、教育观、质量观,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身心活动,使英语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得以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揭开了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对课题研究不再畏缩,提高了本人的科研水平。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9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三、研究的目标。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与原则。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真学陶,得真经,开展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
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体教师协同研究,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加强作前指导“点”“面”结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性、针对性、主体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运用综合讲评方式,提高写作修改水平》、《运用迁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评自改欣赏性作文讲评方法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班队活动与生活作文结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层面上说,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体会。
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生活作文主张: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我们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师陶活页文选》,每学期编印一期会刊《求真》,参加第二、三届全国中青年学陶骨干培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编印摘编因特网网络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报,成立教科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领导观念。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0
一、课题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在合作交流时,总是几个尖子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同学却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经常能够感觉到一些小朋友的考虑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高效的,但其他听众,包括教师在听完小朋友的表达后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些情况说明了小朋友的语言表达问题已经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质量。《新课程规范》指出:“推理能力表示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测,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考虑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说明能力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连。因此,提高同学的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就必需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而,我校数学组确立了课题,《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思维表述能力》我所承当的子课题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表述能力》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我校四年级同学为个案,探索如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述能力,使同学的语言更具有准确性、简洁性、严密性、逻辑性等学科特点。
1、四年级同学语言表达的特点。
这一届四年级同学在课下很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身的想法,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通畅,不能有条理的紧扣题目自身进行论述。
2、调查和分析影响同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新课标》强调学习应从同学的实际动身,供认同学是个不时发展的并富有个性的人,同学已有的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将影响他们的后继学习,因此,了解同学原有的情况,是我们组织研究的基础。我们可以对教师和同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和座谈,观察同学课堂发言现状,找出同学上课不愿发言的原因,再研究对策。
3、培养同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培养兴趣,激发同学说的欲望。
“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这样论述教师对同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身手,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正处在多动期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假如没有稳定的兴趣,他们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发同学说的欲望,必需培养他们的兴趣。
(2)传授方法,指导同学说的技巧。
①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②训练同学学会听。
③对同学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不同,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所以我们要求同学把数学语言说的完整、准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3)落实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同学说的才干。
为了让全体同学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必需改变那些形式化的小组合作,灵活运用“独立考虑—————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练习评价”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同学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4)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说的训练。
①概念教学要重视说出实质。
②计算教学要重视说出算理。
③应用题教学要重视说出思路。
④几何形体的教学要重视说出其特征。
(5)和家长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上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辅导,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给小朋友创设一个和谐的语言表达的氛围,提高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
三、研究目标
1、经过培养和探索,使同学的数学语言说得准确、简练而有条理。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敏捷性的发展,让同学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通过培养同学数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同学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促使同学在数学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改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强化同学责任意识、锻炼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提高责任情感,最终形成责任品质。
4、提高数学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育教学水平,并且在承当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不时加强自身责任感,率先垂范。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的范围是我校四年级全体同学,共16名同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教师示范,创设良好的语言表达的氛围。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同学完整表达的习惯。
3、实行奖励机制,恰当评价同学。
4、教师间适时的经验交流,分享、总结培养同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5、和家长和时联系,一起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研究的效果
(一)课题的准备
教师学习新课标和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统一认识,落实人员,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实施
综合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同学的口头语言表达素养。同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种能力,对其从小处于并坚持不懈地加以纵深,注意长期性和长效性。
(三)课题的总结
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已经结束,通过这一年里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表述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同学表述的能力,使同学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营造一个和谐、愉快、民主、良好的学习环境
1.培养同学的自信心
有些同学由于紧张,每当教师提问或被选中板演时,原本会做的题目都会想不出来,或者结结巴巴说不出来。所以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同学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是让同学畅所欲言的第一步。而且现代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样首先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同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以自身的主导作用来促进同学主体性地位的具体体现。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要有符合同学自身客观努力的相应评价,多给同学一些鼓励和支持,不可吝啬。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维护同学表达的积极性,促使同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尝试教师角色,迫使同学学会表达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考试前辅导的数学课上,我看到有两三位后进生围在一次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某道习题,我于是上前问他们有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助?让我意外并感到不惑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仍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由?回答是:同学也有他们自身的学习性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讲解比教师讲的更容易理解,于是,从新课程实施至今,我坚持采用让同学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一会儿教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自身坐在同学的座位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前提是要让全班尽可能多的同学听懂。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让他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沛准备,字斟句酌,生怕自身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反复练习。板书也是巧妙设计、精心准备。等所有同学都尝度过后,还要评出谁表示最出色(即使是台下同学听懂率较高)的几位同学,以此来激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同学反映较好。并且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现在只要上黑板讲课的“老师”步伐慢一点,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督促和批评,充沛为完成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这说明同学是愿意表示自身的,他们愿意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只要我们教师给他们提供机会。这样的活动能真正提高同学的表达能力,并能使课堂表示出“师生共鸣”的和谐气氛。
(二).用兴趣激发同学求知欲望,鼓励同学参与课堂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假如非常符合同学的兴趣,那么同学自然会集中精力,与老师一起来研讨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充沛利用同学的兴趣,以兴趣促进交流,在自然环境下提高同学的表示欲望,从而培养同学的表达能力。另外,同学的主体作用也被充沛利用起来了,也就达成了培养同学愿表达、会表达、善表达的能力。
1、良好开端是胜利的一半。
在新授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胜利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同学乐学,愿学,同学自然而然地就乐于表达自身的想法了。
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节中,在引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一种有效的激情导入法,首先,我让同学欣赏了一段歌曲《世界多美好》,同时出示教材第50页的场景图,让同学听一听,看一看,让同学说一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再让同学把看到的场景图在磁力黑板上再现出来,我和同学又一起唱了唱《世界多美好》,主要目的是让同学记住“间隔距离要坚持”这句话,因为间隔距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比较重要。最后让同学根据投影出的场景图和再现的场景图,问同学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出了今天的新课。对于这样的导入,同学很感兴趣,觉得新新颖,很有趣,因此他们很投入地学习了本节课,都乐于把自身的想法表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同学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述能力
数学知识的笼统性很强,而小同学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资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同学便于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同学尽量动手操作。如教学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时,我先出示问题,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10棵树,每两棵树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多数同学一看就认为栽9枝花,于是我让同学用手上现在的学具来摆一摆。同学们小组合作起来,七手八脚地摆了起来,很快摆的结果出来了,几个小组都摆了10枝花。于是我问同学,假如共栽8棵树,每两棵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同学又动手摆了起来,很快结论出来了,动手操作不只使同学很快得出了结论。而且使同学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掌握这一类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使每一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同学都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动时间充沛,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笼统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为学习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到了自身的答案,他们都乐于把发现的结果表述出来,从而培养了同学的表述能力。
3、充沛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使同学乐于参与,乐于表述自身的想法。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同学思维的大门,激发兴趣,积极探究,使同学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授《找规律》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蓝猫驾驶着飞船在空中巡逻,忽然发现三个外星小子准备毁灭地球,蓝猫立即向总部汇报,总部传输三种导弹○□×,共发射了20枚,教师然后问同学:蓝猫共发出多少个○,多少个□,多少个×?像这样,播放一段动画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活跃,不只极大地激发同学的兴趣,唤醒同学有意注意,而且使同学的思维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激趣他们统计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4、联系生活,体验教学,提高同学的表述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同学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借助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让同学联系生活,自身来买东西,亲身经历一下买东西的过程,亲自解决买东西的付钱问题,同学就很容易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了。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1
我校于xx年3月承担了全州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本课题于xx年3月形成方案,实验时间原计划从xx年3月——xx年年xx月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推迟到20xx年11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果。获得了7篇省级以上相关论文奖项,2次州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活动。课题能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定研究目标。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
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对课题实验工作的认识,解读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程序,为课题实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xx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xx年年3月~20xx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20xx年5月~20xx年xx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20xx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体育组把自身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全员配合,积极投入。两年来取得了显效的成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有7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在《安图教育》杂志上发表。课题组内的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xx年年在吉林省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延边州教育学院举办的基本功竞赛中有3人次获一等奖。因而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认同,计划在下一步推广使用。
课题研究不但促进了体育组建设、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且大大推进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学校总体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新课程理念,学校重新建构了竞技、人文、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会,并通过大课间活动展示我校的体育特色。通过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校有特色、教有特点、生有特长的目的。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2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名称:《化学与安全》
二、课题组成员:黄蓉、马斌、谭瑛、刘海、李海粟、李智磊、王、张琦、张千惠、
三、课题指导师:尹晓代四、课题研究的提出:
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
长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类水质的河段。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更多是让我们自己受到了教育,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①水污染类型
水体污染类型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1.有机耗氧性污染
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这类物质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多分解为简单无机物质。在此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解氧。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会引起水体发臭,鱼类大量死亡。2.化学毒物污染
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排入水体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有毒污染物的种类已达数百种之多,大体可分为四类:(1)非金属无机毒物(CN、F、S等),(2)重金属与类金属无机毒物(Hg、Cd、Cr、Pb、Mn等),(3)易分解有机毒物(挥发酚、醛、苯等),(4)难分解有机毒物(DDT、六六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3.石油污染
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类对水体特别是海洋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由人类活动排入海洋的石油每年达几百万吨以至几千万吨。1991年的海湾战争造成的石油污染是至今最大的石油污染。进入海洋的石油在水面形成一层油膜,影响氧气扩散进入水中,因而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危害极大,油膜和油块粘附在幼鱼和鱼卵上;使鱼卵不能成活或使幼鱼死亡。石油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石油污染破坏优美的海滨,风景,降低了作为疗养、旅游地的使用价值。4.放射性污染
水体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铀矿开采、选矿、冶炼、核电站及核试验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从长远来看,放射性污染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潜在性威胁之一。
5.富营养化污染
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的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殖的水体污染。自然界湖泊也存在富营养化现象,由贫营养湖→富营养湖→沼泽→干地,但速率很慢。人为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速率很快。在海洋水面上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赤潮”。在陆地水体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水华”。在地下水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该地下水为‘肥水”。一般认为,总磷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在20mg/m3和300mg/m3以上,就有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不同的研究者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划分指标给出不同的值。6.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大多来自于未经消毒处理的养殖场、肉类加工厂、生物制品厂和医院排放的污水。②水污染与水质评价指标:
水受到污染时,首先要知道受污染的程度,水的分析测定概括起来有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三个方面,并通过不同的指示定性定量地反映,这些指标称为水质评价指标。一般地水质评价指标如下:1.pH值:在水中pH值的允许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就天然水域而言,其pH值的变化范围是比较小的。一般认为鱼能正常生存的酸碱度就是pH值的允许范围。当降雨时,鲑鱼在pH为5.5的条件下,就全部死亡。显然,pH值为5.5时就不是允许范围了。
2.浊度和透明度:所谓浊度,就是用来表示水质混浊程度的单位。当1L水中含有1mg直径为62~74μm的白陶土时,被称为浊度1度(1°)。使用浊度计的方法通常是把水的吸光度与标准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定。所谓透明度,在日本是用5号活字印刷成文字,置于被测液的底部,然后通过液层垂直看底部的文字,以刚刚能辨认出文字的水层高度的`厘米数来表示。进行了废水浊度和透明度的测定,水的污浊程度就基本上知道了。
3.悬浮物(SS):多数废水含有不溶解性的悬浮物。所谓悬浮物,也有人称之为“浮游物”。当溶液混浊时,除含有悬浮物外,也含有微量的溶解物。不过这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4.溶解氧(DO):当废水中含有还原性有机物质时,这些还原性物质就和水中的溶解氧起反应,往往引起水中溶解氧不足。所以,当水中有机物多时,溶解氧就少。因此,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就能知道水的污染程度。但是作为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方法,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付诸于实践。系表示污染物质数量的个指标,它是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氧的数量,而氧的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
5.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COD是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KMnO4(CODMn)或K2Cr2O7(CODcr)氧化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的当量,这个氧的当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在我国一般多采用CODMn评价地面水环境和自来水质评价。
6.生物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表示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的当量,然而,COD及BOD两个指标,都不能完全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只有相当于有机物氧化率的60%~70%,况且COD及BOD在不同的条件下所测结果又不一致,但目前这两种指标仍被采用,在时间上BOD的测定在20℃条件需要5天(BOD5)而COD测定只需小时就可以了。现在对于BOD、COD的测定又被所谓的TOC、TOD测定器所代替,近来已作为公认的方法普遍采用。
TOC、TOD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测定出来,而巳还能连续测定。TOC(TotalOr-ganicCarbon)为有机碳总量。在测定水中的碳化物时,以钴(Co)作触媒,在950℃的条件下燃烧。燃烧时产生的CO2,用非分散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其间把无机的碳酸盐在150℃的低温条件下燃烧,测出其CO2的数量。从总碳中减去此CO2量后,就为有机碳的测定值。
也可用总需氧量TOD(TotalOxygenDemand)表示,即以白金为触媒,在900℃的条件下燃烧。此时产生的总氧量,因为包括了一部分亚硝酸氧化时所用去的氧,所得结果不够准确。
用TOC、TOD法所测定的理论值准确度高,是目前对水质各指标测定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BOD、COD、TOC、TOD测定值的比较如图6-14所示。从图里可以看到BOD、COD的理论值是相当低的,仅为60%~70%。而TOC、TOD的理论值却能达到90%。ThOC表示理论TOC。
7.依赖生物指标的方法:仅仅采用如前所述的BOD、COD这两个指标作为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量是不够的。例如在两种水内,如果A的BOD高,而B是COD高,在此种情况下比较哪一个已经污染?哪一个没有污染?是难以分清的。可是,如果知道了栖住在那里的生物种类,就可判定水质污染的程度了。
③水体自净
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水体自净机制有三种。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由于水体的稀释、混合、扩散、沉积、冲刷、再悬浮等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由于化学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3.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由于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水体自净的三种机制往往是同时发生,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哪一方面起主导作用取决于污染物性质和水体的水文学和生物学特征。水体污染恶化过程和水体自净过程是同时产生和存在的。但在某一水体的部分区域或一定的时间内,这两种过程总有一种过程是相对主要的过程。它决定着水体污染的总特征。这两种过程的主次地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距污水排放口近的水域,往往总是表现为污染恶化过程,形成严重污染区。在下游水域,则以污染净化过程为主,形成轻度污染区,再向下游最后恢复到原来水体质量状态。所以,当污染物排入清洁水体之后,水体一般呈现出三个不同水质区:即水质恶化区,水质恢复区和水质清洁区。④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
水资源费的收缴不能仅限于地下水,对一切地表水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均应该是水资源费的收缴范围,使全社会树立起珍惜宝贵的水资源观念。过低的水费价格给人以水资源廉价的错误感觉,廉价用水淡化了人们的节水意识,间接地鼓励了浪费。水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水资源的重点是节约用水,只有利用高价格的杠杆作用完全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水费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水处理成本、输送费、税费、污水处理费、超量水费等。
2.提高水污染排污费的收缴额度,使排污费远远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当前,我国排污费定位太低,远远低于水资源补偿费用,这种欠量收费办法难以体现国家用经济手段处罚水资源破坏和污染行为,难以实现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因此,全面提高排污收费指标,向等量甚至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费靠拢,采取“严进严出”的措施,就能彻底规范污染者的行为,企业就会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努力做好水污染的治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3.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改直流冷却为循环冷却,改漫罐为喷罐或滴罐,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4.加强对地下水资源污染和破坏的处罚力度
伴随煤炭、石油等地下矿藏资源开采的同时,也抽排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就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山区而言,平均每开采1吨原煤,抽排近6m3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地下水初始流出时并未受到污染,但在流经井筒采掘作业现场时,被人为污染,这些矿井地下水只有少量被利用,绝大部分是白白地排放掉了,造成近4000万m3地下水损失。有此可见,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避免造成区域性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5.研究解决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用水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就拿全国煤炭产量12亿吨计算,大约抽排50亿m3的受污染的矿井地下水,如若全部净化成饮用水,可产生50亿元的毛利润,完全可称补全煤炭行业的亏损指标。另外,利用矿井水做选煤用水、水产养殖、农田灌溉、地下回灌等。6.废水不废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第三部分:讨论与分析。
以前对水污染的认识不是很深,甚至有些片面,虽然口口声声挥着保护水资源的大旗,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却常常是大相径庭。在做研究性课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时时刻刻受着鞭笞,为自己平时某些不理智行为感到懊悔。其实保护水资源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等。我想,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更多是让我们自己受到了教育,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3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按照预定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案例撰写者自己改革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而且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还可为教材的推广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通过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由单纯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案例研究与开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领悟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将以创新教育和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以新课改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视、观察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1.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3.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专业教研人员和教研骨干为主干的新型教研组织结构形式。
4.促使广大数学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通过广泛参与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动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一批数学教学、教研骨干。
5.形成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思考的案例专集。
三、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本课题采用“说、讲、评、思、写”的五步式研究模式。在研究中通过“说设计、讲课、评议、反思、写案例”等环节的研讨,达到既可以培训师资又提高了研究效果的目的。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至少上一堂足以反映自身水平的教学展示课,并认真撰写出一篇成功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相关内容包括:
①如何撰写有价值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②小学数学情境图应用与情境创设的案例
③小学数学教材新增内容的教学案例研究
④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对比的案例研究
⑤小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
⑥小学数学文化的案例研究
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⑧小学数学课堂案例的个性化分析等。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案例。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五、研究的过程
1、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筛选出5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研究队伍。并以点带面,辐射全校的数学教学。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申报制定课题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标。
3、以各种形式开展了课题理论学习。
1.20xx年上半年,我校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讲座。面对现实,学校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必须经历模式化过程。一是案例撰写模式化。案例的撰写必须包括主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以保证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及案例研究的实效。二是案例研究系列化。为了便于把教学案例研究与教材纵向梳理相结合,按教学领域把教学案例研究划分成若干系列,从每个系列中选择若干典型课例。参与案例研究的教师至少参与其中一个系列的系统研究。三是案例研究专题化。
2.大力学习了课程标准。我校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3.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校本培训。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
六、研究的成效
1.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课题组注意做好科研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要求课题实验老师学期初做好课题研究计划、实验中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每学期围绕自己的研究上好一节研究课,实验每个阶段完成实验小结;还鼓励实验教师撰写优质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并将各种实验资料分类装订、入档。
自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数学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市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1篇,县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7篇。
2.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常规。
我校进行了系列学科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①校本教研制度。每双周星期四是数学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校本教研活动注重“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相结合,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以专题讲座、“百家讲坛”、课堂赏析、评议反思等为活动形式。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孤独的实践者和探究者,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寻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论和经验。
②集体备课制度。每单周星期四是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制定了规范和实施程序。以教研组为单位,课例研究为载体,集体探讨单元关键目标能力,设计能力训练与测评模块,把能力评价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观察、反思的过程中。集体备课重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考虑“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 。
③以点带面,共同提高。让学科专家上引路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通过“同课异构”,在同一个课题下,各显才能,并在备课研究中纵览名家案例,博采众长,并与课堂教学实践对比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把新的课程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加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④教师学习制度。a.自我研读,做好笔记,每位教师每学期中均要求自学至少1本课改理论书籍,并需做笔记。b.经常开展学术沙龙研讨,利用教科研组或每周固定学习时间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c带着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解决新问题。交流中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d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教师网上学习和积极交流。e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工作,明确师徒职责,通过师傅的导育人、导教学、导科研,促使徒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f开展了“学名师”活动。通过对名师的成长历程、教学风格、教学案例、发表文章等进行研究,写出学习体会。通过观看名师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反思,进行全校性的研讨活动。
3.案例研究训练了教师科研的思维习惯与方法。
①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发现。案例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神秘,也不深奥。但没有发现的眼睛,一切也就像并不存在似的。在教学和思考中,总会有一些美丽和难忘的瞬间在你眼前闪过。如果我们只是沉醉,这些难忘的瞬间就会像流星一样从眼前飞逝;如果我们及时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那么这些教学中的精彩与遗憾、困惑与顿悟就能化成文字,凝固在记忆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财富。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了表达的方法,增添了表现的欲望,擦亮了发现的眼睛。
②案例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有了写案例的习惯,会促使我们时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教育细节,无论是预设中的还是经验外的,我们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用心思考,细致地加以提炼和升华。这时,问题意识、思考习惯已不自觉地成为我们的精神之花。
当写成为习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独到,分析会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会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会更加开阔与广博。当写成为习惯,我们会自觉地把读书作为一种需求,为我们的思考积淀深厚的养分,使我们对教材更有思考,对学生的回答更能应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从容。
5.案例研究培养数学教学科研骨干。
七、问题与反思
1、课题研究与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案例的写作还要注重理论积淀。部分教师在案例写作时,可能会觉得有话说不出、写不好,没有深度,好像人云亦云,这是因为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3、案例研究如何创新也是目前比较突出问题。教学案例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所以案例研究的成果与教师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在案例研究和写作时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怎样快速有效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还存在实践操作的难度。
有了困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觉得,即使在课题结题后,也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若能经常性整理我们的课堂,书写一些教学案例,那么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4
课题:化学虚拟实验指导老师:汪明微组长:范家辉组员:余皓明
一、我们如何看待这次课题的开展:
其实最开始,对于这个课题,可以说我们是很陌生,因为以前一直都没有接触过,而参加这个课题的研究,当初也只是出于好奇,但是后来真正学下去了,觉得这门课题也挺有趣并且很有用处,可以另我们更好地知道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更清晰的弄清楚实验的反应原理,对于平时的化学学习,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决定选择了它作为研究性的课题。
当中的学习过程确实另人难忘,从完全不了解,到最后的实践制作,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记得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会,经过老师的一番指导,我们初步学会如何进行这次的化学课题研究,然后就慢慢的尝试着弄各种不同的实验,从简单,到复杂,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也出现过错误,不过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和老师的耐心辅导,最终所有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我们在这个课题的收获很多,我们通过模拟的实验,纠正了以前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步骤,把以前一些不太清楚的化学原理,也弄清楚了,这对于学习化学的学习很有好处。
由于,我们研究的课题是通过一个名叫《仿真化学实验室》的软件制作的,所以次课题就命名为化学虚拟实验。
二、课题的研究的目标:
1.了解反应的原理
2.理清楚实验的操作步骤
3.纠正以前对实验原理的错误印象。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物质的反应原理2.上网或查书收集资料3.学会如何用实验软件4.设计实验5.制作实验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收集相关资料和实验制作为主,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目的:制作更好的化学实验。搜集范围:中学的化学实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1.组建研究队伍
2.确定研究对象《化学虚拟实验》3.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研究方向和途径1构件目标:制作出有价值的实验2研究设计内容:以实验为主进行研究3研究方法和途径:围绕中学的化学实验
第三阶段:研究方按实施阶段:主要以制作和设计实验为主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内容途径和方法2.将前三阶段中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修改3.写研究报告。填写手册。
六、可以研究人员分工:
指导老师兼负责人:汪明微组长:范家辉
搜集资料人员:范家辉余皓明整理人员:范家辉余皓明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着眼点,是一种改善教学、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庐阳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作为一所高起点学校,硬件建设较好。大部分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技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校资源设备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庐阳中学年轻教师占87。5%以上,他们对传统教学技能的应用还显不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已成为学校师资培训的现实需求。同时,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辅手段,由于条件及学科特点限制,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运用于每节课,传统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着服务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在立足于传统教学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2、概念的界定
有效技能:达到预期效果谓之“有效”,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谓之“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技能是指通过研修,能够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收到预期的教学教学,提升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传统教育技能的拓展与创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以自主学习软件为载体的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4.探索促进教师掌握并有效运用教育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三、研究的思路:
“实践——反思——发展”的研究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为教学服务,我们以校本研究思想为指导,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学科组教师从学科特点入手、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校“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大课题范围内共申报了六个校级子课题。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6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
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
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
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7
一、课题的立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其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提出来了。由于其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且具有易操作性,而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交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讨论,使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一言堂”现象。然而,在这看似可毒局面的背后,由于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缺乏实质性的了解,从而导致合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学习结果评价不当。这种所谓的“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只注重合作交流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合作交流的实质,从而导致合作交流的低效和无效。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合作交流的实施,影响教学质里,进而影响了新课改实施的效果。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只有教师对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但是,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基本策略,卜匕如如何选择合作的主题和合作时机、如何制定合作的规则、如何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动机、如何对合作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评价等等,大多数教师可能还有误解、困惑,甚至茫然。因此,认识合作交流实施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提供借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交流的基本涵义。
本研究中的合作交流即指合作交流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研究历史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合作交流学习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视角和实践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1 国外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理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交流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所谓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则和方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他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小组目标;②责任到人。③公平的成功机会;④小组间竞赛;⑤任务专门化;必适应个别需要。嘎斯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和互动的学习活动。加拿大的文泽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将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 国内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界定。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部副研究员高艳认为,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杨伊生教授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是,所谓的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的理解是,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它具有十大特点,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目标依赖,利益一致;③责任明确,义务感强;④参与度大,沟通面广;⑤集体奖励,共享成功;⑥公平竞争,合理比较;⑦角色轮换,分享领导;⑧既有“帮助”,又有“协同”;⑨过程评议,注重实效;⑩学生自主,教师促进。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所长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④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因此,他将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进行如下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综合以上各种有关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的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既是一种宏观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应有广义和挟义之分。广义上的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笔者比较赞同王坦的表述,它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a.本文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提高合作交流学习效率的策略,因此主要是针对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研究。
(二)合作交流效率的涵义。
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里。合作交流效率即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形式完成的学习任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合作小组成员的进步与发展。
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最终将反映在学生身上,如果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或发展,那么这样的合作交流效率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了;而如果在合作交流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并未得到明显的进步与发展或维持在合作交流学习前的水平上,那么这种合作交流效率就是没有提高。可见,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里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评价是否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在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时,应是关注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交流中,如果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取得了进步与发展,也不能说是提高了其合作交流的效率。
2 学生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指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也包含学生在情感、态度、意识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成功的教学策略,合作交流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与人交住、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此合作交流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要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在合作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相互配合中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更主动地学习。
3 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实现的多少。合作交流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分角色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各个部分或是分别完成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交流汇报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知识记忆得比较深刻,这也促使教学目标落得更实。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应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不应出现超时或教学任务未宪成的情况。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I犬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ff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a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行动研究法。即围绕合作交流学习实施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各年级推进实施有效的合作交流为目的,通过教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合作,在教学中边实践,边检验,边反思,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借助实验对比,课堂观察,个别访谈,了解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师生对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I犬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 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1)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的有关理论研究,设计访谈内容。聘请专家论证课题研究可行性、科学性。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支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明确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法。
2 实施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
(1)组织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课堂实践。
(2》每月进行一次交流、反思。
3 总结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
(1)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各种材料,通过分析,完成本课题研究论文。
(2)组组成果展示与结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调查分析了“合作交流”的现状。
笔者采用课堂教学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本校以及其他学校的部分教师实施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随机听取了48节数学课教学。其结果如下:
1“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交流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重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并希望借助这一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对48节课的观察中发现,运用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有42节,占被调查总数的89.596,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运用得比较广泛。在一些教学比赛、汇报展示课中,合作交流的运用比例更大,几乎每节课教师都要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合作交流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多了起来,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
2“合作交流”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以及对教师的访谈发现,通过学习“合作交流”理论知识,开展合作交流实践,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正在发生转变。首先,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更加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交往中有所收获。
其次,“合作交流”使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交往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产生与同伴以及教师交流沟通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更得不到满足。但通过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教师意识到学生的这种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情境,使学生的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可以得到满足。
第三,“合作交流”使教师的师生观得到了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因此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在开展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学生也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在合作交流中逐渐意识到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虽然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教师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可嘉的,教师这种观念的转念是难能可蛊的。
3“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更显主动。
首先,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在开展合作交流后,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或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本次调查中,有95.2%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81.4%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97.6%的教师认为实施合作交流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交流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运用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改观,课堂教学发生了可毒的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合作交流”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设计的合作主题没有价值。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时候合作交流的要求来源于教师的指令。对于教师设计的合作交流主题,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非得要小组合作。因此,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合作交流的意义,无法真正体会合作交流的价值。
(2)教师对合作时机把握不恰当。
目前有一些教师因为新课标中提倡合作交流学习,于是就不管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合作交流学习。这种合作交流仅仅流于一种表面形式。
(3)教师创设的合作情境欠要当。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兴趣,往往会绞尽脑汗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教材的结构特点,所以精心设计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奎无感染力,从而也就导致学生觉得合作交流时机是聊天的大好时机。
(4)合作交流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其一,对小组组建合理性,组内分工明确性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在对课堂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小组成员有分工的有35节,占83.396,在这35节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具体仅有4节,占所有运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9.596.由于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时经常会产生只顾自己、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其二,对合作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缺乏合理性。表现在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不能有机结合。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浓郁的个体表现欲望,所以对合作不重视。有的教师在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过于强调小组的整体学习成果,从而使一些一直很优秀的学生由于无法显2个人的成绩,而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沮丧的情绪,合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其次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不能兼顾。通过观察,发现教师以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小组学习优劣的标准,忽视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与质里,学生也忽视了合作的过程,“只要我们小组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哪怕由一个人代劳也可以”
的急于获胜的愿望代替合作的意愿。也有少数教师则过于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合作学习的结果无所谓。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并不正确,但教师也未加以指出。这样的评价无法保证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多为被动性接受。为了应付教师,学生本着“老师要我合作我就合作”的心态进行合作,行为上缺乏积极性,以至于对问题的讨论与探讨只能是表面、浅显,无法深入下去。致使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收效甚微。合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使得合作交流丧失实效性,流于形式化。
(二)研究得出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课题组从“合作主题选择”、“合作时机确定”、“教学情境创设”、“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完善”等四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两年的探索,提出以下策略:
1 选择有价值的合作主题。
一般来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题可以是:
(1)探索性的思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3111发现,难度较大,学生个体解决有难度。
(2)拓展性的训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思路。而学生个体很难找到多种方法或找全解答的所有答案。
(3)比较性的分析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答案。所以学生只有在相互交流答案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种结果,从而进行对比。否则无法实现分析、比较的任务。
(4)多步骤的操作题。这种操作题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里才能完成。
2 确定恰当的合作时机。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2)教学探究时,学生意见产生分歧,从而导致解题思路不统一时,开展,J姐合作交流。
(3)教学内容开放,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创设教发合作交流动机的情境。
(1)创设任务情境。
①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所谓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即教师设计的实践情境必须几个人同时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同时操作,才能完成,缺一不可。
我在执教《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时,这样要求孩子:“你能统计出1分钟经过上塘高架的不同车型的辆数吗?”
“可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有什么问题吗?”见孩子们没什么动作,加问了一句。
“没问题。”孩子们又一次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不再提示,点下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键。10秒,有孩子拿起了笔;20秒,有孩子皱起了眉;30秒,性急的孩子左顾右盼…0“1分钟后,肃静的课堂热闹非凡,孩子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叫了起来:”老师,我连车型都没弄清楚,怎么统计?车速那么快,我怎么来得及?我才统计了一种车型的辆数,其余的就顾不上了二见时机成熟,我及时反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沉思片刻,几名孩子大叫起来:“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行!”顿时,全班学生纷纷起身,自觉地几人a成一组,不一会儿,全班商里出三种合作的办法:“我们可以一人报车型,另外几个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辆数”,“我们只需要两个人,一个报车型,一个统计”,“我们四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统计完毕,四人将各自统计的内容合起来,就行了”.自觉地将任务分工后,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第二次统计中。
必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即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给每位学生准备好与活动配套的完整的材料,可以将一整套材料分发给组中的四名学生,活动时,让学生感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拥有一套完整的材料。或者,分给每位学生的材料数里不足,学生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将材料凑足。
黄老师执教《观察物体》时,出示了一个几何形体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三幅平面图:
教师:“你能根据上面三幅平面图,利用手中的立方体,搭出这个几何体吗?”
孩子们纷纷动手操作。半分钟不到,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的6个立方体,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于是,孩子们一商里,便主动地采用小组合作,将几人手中的立方体凑在一起,拼出了符合题意的几何体。
由拼搭的过程中发现材料不够,但老师又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材料。怎么办呢?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利用同学间的材料,来共同完成任务是最佳选择。
所以,合作是自发的,是“我”需要的,从而也是自然有效的。
(2)创设成果体验情境。
公让学生体验方法创新、创优的快乐。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集思广益,培养发散性思维,往往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作为学生个体,往往只能运用一、两种方法或只找到部分答案,但是在集体的讨论交流中,个人的思想因为碰撞而产生7智慧的火花,便能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法或能找到全部的答案。
如在梯形面积公式探究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操作,能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有的用“补”的方法,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有的用“割”的办法,把梯形“分”成两个三个角形,计算梯形的面积变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孩子们趣昧盎然,课堂中不时进发出孩子们的惊呼声:“还可以这样推导!”“我还有新发现!”“噢,我成功了!”
必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的快乐。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个性的展示,相互的配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通过这种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让小组成员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一次听某教师执教(制作牙膏盒)中,学生通过观察,利用空间想象,判断得出要制作出一个牙膏盒,可设计成以下几个平面图。
教师:如果你是厂家,在制作大批里牙膏盒时,你觉得什么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生1:我觉得制作起来越简单越好。这样同样时间内可以制作出更多的牙膏盒。
生2:我认为如果是厂家,肯定是要考虑材料要用多少。
教师:看来,这两个因素都是厂家需要考虑的。你会选取第几号方案大批里生产这种牙膏盒?为什么?
生3:我们小组刚好四人,我们可以一人制作一个,然后比比哪个制作方便,时间少,用的材料少,就选用哪个。
这个方案一提出,便得到全班的认可,于是,每个小组便分工合作开始制作。
当孩子们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交流,并拿着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展示时,我从孩子的脸上读出了一种自豪感、成功感。
4 有效利用监督、评价机制。
(1)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对合作小组中的每个人确定一个职务,使人人有事做。《组长:分配任务;记录员:记录各种方法;监督员:维持交流时的规则;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等》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给出相应的合作要求。
①低年级:分步提出要求、指令明确、板书简洁。
②中年级:整体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指令明确。
③高年级:更多地关注方法的提供。
(3)多渠道进行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既要对各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的情况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个体在参与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集体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情况,如学习小组的观点、结论等。个人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只有将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才更能促进小组成员在积极合作、互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使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
②既要注重对小组内合作交流过程做出评价,也要对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做出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技巧,结果评价则是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整体评价。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全面而准确。
③多种评价方式互相结合。应当将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对各小组及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小组内的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内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些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互相交织、互相重合、交又进行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这样才能够保证合作学习的公正性,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的技能技巧,提高合作交流学习的效率。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着眼点,是一种改善教学、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庐阳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作为一所高起点学校,硬件建设较好。大部分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技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校资源设备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庐阳中学年轻教师占87。5%以上,他们对传统教学技能的应用还显不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已成为学校师资培训的现实需求。同时,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辅手段,由于条件及学科特点限制,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运用于每节课,传统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着服务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在立足于传统教学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2、概念的界定
有效技能:达到预期效果谓之“有效”,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谓之“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技能是指通过研修,能够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收到预期的教学教学,提升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传统教育技能的拓展与创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以自主学习软件为载体的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4.探索促进教师掌握并有效运用教育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三、研究的思路:“学x——实践——反思——发展”的研究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任务分解
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为教学服务,我们以校本研究思想为指导,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学科组教师从学科特点入手、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校“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大课题范围内共申报了六个校级子课题。
附:庐阳中学“有效技能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序号子课题名称教研组负责人
1、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张晓梅、王园园
2、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讲述技能的研究数学纪贤平
3、多媒体背景下英语导入技能的研究英语宋媛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效率的研究理化生许登峰
5、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堂提问的研究政史地刘胜荟
6、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评价艺体汪小宝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9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美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20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三、预期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2)从实践层面上研究互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改善评价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尊重性、激励性、参与性的原则。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四、具体内容
1、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通常有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生成新知、揭示数学本质、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创没对一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服从实际需要。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都在课的开头,同时一节课中也可能不止一处需要创设情境。控制展示时间。每个情境展示的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在5分钟之内比较适宜,否则有冲淡主题之感。尽量重复使用。为了提高使用率,应尽可能地在不同阶段使用同一个问题情境,必要时可将相关情境适当改造一下。利于教学实效。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教学的开展。如果使用某一问题情境有牵强附会之感,或者因为该情境的给出可能会削弱探究活动的思维价值,那么这个情境就不如不用。
案例1:“函数”
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2、关于问题探究的有效性
明确问题。要达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老师可以说“下面请大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请看问题X”;其次,问题的给出要清楚醒目,表达要干脆,尽量不重复,有条件的可用投影显示出来。
充分思考。问题给出后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时,老师尽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扰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及时作出评点。
案例2:在学对数的性质时,由小组分工合作,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①与;②与;③与的图象,让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图形特征,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列表时不少人自变量取1,2,3,图象自然也只画了第一象限内的一小段;而有的画了一、四象限内的部分,就想当然,也就把曲线画穿过轴,由于是分工,所以学生每人就不需画出所有的图形,有时间指正(或更正)错误,欣赏别人的成功,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这样既省了时间,又能达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而把课本的例2作为第二节上课时的复习与回顾,让例2复杂的数字的处理简化,直接由学生自己第一节课探究的结果来分析,得到题目想要的结论。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3、关于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依托旧知,在研究讨论中生成新知。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已掌握的知识,所以结合问题情境,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再度研究与讨论来生成新知识是最常用的一种新知建构方法。
合情推理;在归纳类比中生成新知。根据已学知识,利用归纳与类比等合情推理手段来得到新的命题也能自然地建构起新的知识,这种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几、数列、解几等知识块中经常使用。
展示实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过多个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有关结论,这种新知生成方法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电脑设计情景:正在公路边等公交车的乘客人群与公交车公司出车数量。实物情景:①课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②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课室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公交车,好多学生每天都要坐,他们常常感觉,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挤,身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室里的同学,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让学生体会原来数学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5:“函数单调性”,由的图象观察随变化情况。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时,有”。特别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即使上课时用了几何画板展示,我自己教学体会,电脑展示得快,学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这句“当时,有”,数学老师看似简单,可学生刚刚接触就感到怎么来的式子,以及后来在遇到有关的单调性问题,例如: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4、关于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例题教学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了示范,通过例题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深悟有关概念与原理,还能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必要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即如何从题目中拎出关键词如何列出重要条件如何分析题目结构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等展示学生思维。在例题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谈完后,老师还要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进行变式教学。适当改造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变式时要有明确的意图,要指出它与原题的联系,提炼出学生应从中获得的注意点与启示等。
注重解后反思。及时归纳、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题就能解一类题。对于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性错误,要引导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错训练。
改变呈现方式。为了便于学生把握题目的实质,揭示相关题目的解题规律,有时可改变题目的呈现方法。如将结构相同或方法类似的几个题目放在一起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或者将静止的题目运动起来,以揭示其变化的规律等。
案例6:让学生用类比两个数的关系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含、相等)。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外先探究,课内提问完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个问题答得不好,而第2个问题学生回答的较好,学生把“并”类比为“加法”,“交”类比为“多项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补”类比为“减法”,第1个问题回答不好,问题出在,学生并不理解“且,则”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于或等于”。通过这个类比,修正了学生对的理解。
案例7、“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中学应用广泛的初等函数,曾经是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由于初中的教学要求仅限于作图,确定函数解析式,随着函数概念和性质学习的不断深入,但是教材这部分的内容没有独立的章节,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数作为载体,把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值与最小值)的学习逐步深入,二次函数的“升级”,正好是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再一次贴近学生的思维过度期。
每天我都上两个班的课,上完一个班,马上反思,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处理得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思考),如果时间允许,第二个教学班就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当天不能调整,记录下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感觉自己也在进步,也在收获。
5、关于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⑴充分认识小结的作用。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后继学习的渴望。
⑵力争做到形式多样。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小结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了小结应有的作用,所以应尽量避免形式单一的小结方式。“概括总结式、交流心得式、发散引申式、串联归纳式、设置悬念式、表扬激励式、幽默风趣式”等小结方式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然适用。
案例8:“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课本设计了鱼化石中碳14的残留量。其中一个班讲课时用课本的引入,得,到讲对数函数时,继续用该引入中的,此时让学生动手探究,学生很不愿意动,原因大概是问题远离他们实际生活,并且数字太繁,当我上另一个班时,我马上把问题改为:如果你爸爸第一个月给你10元零用钱,你爸爸想通过奖励,以你表现好,每月以10%的增长率,问多少个月后你的月零用钱 达到1千元?这时学生可来劲了,马上算,还问计算器怎么按,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与第一个班我上课时完全不同。
五、方法设计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并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反思,发现、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3、观察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究。
4、文献资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课堂教学课的理论支撑,查阅历年学生成长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5、经验总结法:对高中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规律。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部分教师的观念还跟不上,课堂教学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大班制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课堂上学生开展活动、探究、交流和评价改革造成影响。
3.配套的教具少,教辅资料很少,给老师们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上一篇: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下一篇:交通文明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