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34篇)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x月x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师范大学文学院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从中我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五个重大变化。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篇五:学习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培育,“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开展。缺乏学习情境,实践活动就是没有依托,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知识不根植于情境,就是抽象的,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就不会在学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这样靠机械记忆习得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或无法被运用。
例如文化自信。
《新课标》中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靠口头说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阅读表达中真切感受汉语承载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内在情感。
语言运用
《新课标》中的表述是这样的,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我们一定要厘清一个事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不能简单地将“双基”等同于素养。现在我们已经愈加清晰的认识到,“知识”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使用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在做事中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探究、实践的对象和使用的资源,才有可能得到内化、转化,并升华为语文素养,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实际的价值。
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其主要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脱离语言文字的实践来谈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如同空中楼阁。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假期的第一天上午,听了一场非常棒的专家讲座,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主讲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作为编者,他的解读真可谓是高屋建瓴。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出来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布的当天,我们也在线收看了图文直播。近期,解读新变化的文章看了不在少数,但都如春风过耳般没有在心里留下任何痕迹。
郑教授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概括为32个字,我觉得十分精当:
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每一个要点都采取了新旧对比、阐述要义、举出实例等方法进行了清晰的说明。
接着他从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20xx版新课标做出的新的努力和改变。
很多内容还要去慢慢消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真正地读通读懂,必须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读20xx年课标,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
听完讲座,有三点至少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核心素养”提出这么久,解释众说纷纭,不知道哪一个才算是权威解释。语文课标里的解释将其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个与高中课标的表述四个方面大致相同,也有微小差别。说明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学段,核心素养也是不同的。它体现了一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正如郑教授所说,素养型目标,从“重学习过程”到“重应然状态(学习结果)”。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能简单割裂,表述时可以有所侧重,而不是单独列出。其中“语言”是“文化、思维、审美”的基础。
第二,“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课程内容里高频出现了这样一个名词。历年课标的修改与制定,到了20xx年版,尽力在实现教的突破,学的突破。它以“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郑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一个空降的新名词,它首先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探索,是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其次,它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是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实践的过程。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评价、学习资源”。新课标对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都有说明和建议。高中阶段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
第三,学业质量和学业评价的探索和进一步规范。这个在之前的课标里是比较单薄的内容。评价主要围绕“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建议,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价值,突出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推动考试命题内容与方式的变革。郑教授也指出,我们语文学科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的诟病,要适当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同时更要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自然过渡。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郑教授从整体框架上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进行了解读。时间有限,郑教授不可能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自20xx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发布以来。我对之充满着未知的好奇与期待,几次想静心研究,都被繁琐的教学工作给耽搁。庆幸的是在临近开学之际,在学校精心组织下,全体教师开展了关于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集中培训,在省教科院专家的细致讲解中,我对20xx新课程标准有了全面的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相较于20xx版课标,20xx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的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的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幼小衔接。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专家的解读,我有以下思考和感悟:
一、转变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为培养未来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新课标”在总目标第一条就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要求“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凭依,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强调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语言运用”强调培育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思维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崇尚求真创新的品质;“审美创造”强调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融合渗透的,四个方面在一个学生身上的综合表现才叫核心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以文化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平时布置作业,也应多布置阅读任务,少布置刷题作业。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涵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通过品读语言、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树立文化自信。
二、创设情境,落实“学习任务”
新课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从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下分学段明确了学习目标、内容、教学提示及评价指引。学习任务群将课程内容明细化、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对某年段、某学段、某单元甚至某节课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有底,学生心中有数,有利于查漏补缺,复习巩固,有助于发展提高、延伸、拓展。
“学习任务”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构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任务群,组织好课堂教学。一是必须有单元整体意识,将每一节课、每一点学习内容放在单元整体框架之中,也就是学习任务群之中去考虑,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我们可以以教材的单元构建学习任务群,也可以突破教材编排,根据实际需要去重新构建新的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学语言、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一味追求所谓的“分数”。
三、关注评价,科学“质量评价”
学业质量评价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新教学,同时也包括新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进行学习评价和考试命题改革,过去的课标没有,也是我们的困惑。新课标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明确了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评价,并它的理念,方法,做了完整的阐述。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对于推动评价改革,多元评价的设计,考试命题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与基础作用。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学业质量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之间的关系的比喻,觉得特别贴切。说我们衡量一个人好不好,专门用一个词——“人品”来指代,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品?一般来说,会创设一个情境让被评人做事,如与他一起喝酒等,然后观察其表现,判断其酒品如何,再推论其人品。如果说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是人品,那么学业质量标准就是酒品,而以某个知识点的目标来描述的内容标准就像“酒量”。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整天在评“酒量”,而没有评“酒品”,不关注过程与方法,不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教师整得那么忙,学生逼得那么苦,却没有很好地实现育人效果。新课程要求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考试命题、作业布置都要关注学科学业质量,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就是要测评“酒品”,而不是“酒量”。因为酒量高低无法直接推论人品好坏。
四、注重发展,提升专业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下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条目,凸显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指明新时代语文教师发展的主要路径,“教—研—培”相结合,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多主体参与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强调夯实专业素养,如“不断丰富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等,还将文化素养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跨学科能力等纳入语文教师素养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变局的应对能力。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的学习活动、开放的探究空间,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可以说,教师素养是顺利实施课标、推进课改的重要保障。
基于此,教师迫切需要以各种途径廓清认识、更新理念、提升与未来教育匹配的能力素养。一是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建立课程意识,真正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二是要多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新课标下完成教学任务,必然要创设真实情境。情境创设、任务活动设计是新的理念和方式,我们要尽可能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和关于学习情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研究成果吸收转化,关注生活,关心时代发展,为创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做准备。
从新课标到新教学,需要我们所有的老师共同努力,读懂、读透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精神,探索指向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把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体现在我们每一节活生生的课中,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研读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的成长意义重大,它有利于教师从宏观的视角整体把握所教学科的目标要求,整体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20xx年4月22日,在雷诗杰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南昌县小英人聚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聆听了陈晓堂教授的关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的讲座。
陈教授先阐述了新课标中一些重要的修订,紧接着从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几个维度追溯和展望了课标发展的历程,明确课标制定的实践依据,并就核心素养四要素展开详细阐述,带领我们提炼新课标发生变化的关键语句。
此外,陈教授还通过案例的形式解析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的重要性,详细的剖析了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英语学习的活动观。并就大家关心的考试与评价改革的变化展开论述,促使我们形成深度的感悟和思考。
讲座过后,雷老师带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英语占比越来越低,考试难度越来越大,从考察知识到考察能力。雷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对新课标更加清晰明了的同时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面对新形式,我们必须要有新思考,新策略,这样才能有新进步。
深耕、细着、转化、思考,成长一直在路上!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通过这次讲座,我看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语文课程性质方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更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
第三,新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板块,也是一个重难点。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的,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这次讲座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新战士行军前的饯行宴,授予我基础的理论知识,又告诉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鼓励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理解和运用,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针对新课标的一些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学习,钻研其与旧课标的异同,并着重关注基础型、发展型与拓展型这几个学习任务群,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近日,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发布。此次课程标准在多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调整。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与领悟,使我对英语课程教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能够对标准和要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
首先,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英语的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明确了阅读依然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字数变多,难度变大,突出强调了学生对英文文章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就更高了。我认为在这方面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指导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并逐步增强语感,逐步养成按意群阅读的良好习惯,并能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练习和实践,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机会去了解英美文化,使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拓展学识广度,拓宽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自学能力。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策略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新《课标》倡导教育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在这近三年的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创新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从直播上课到在线学习,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包括一些多媒体、云应用等,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可能。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来进行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们通过云应用的使用,在上面进行留言互动,老师们可以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课后的一些活动和工作都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利用在线题库,系统组织测验和布置家庭作业,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家长也可以参与互动,了解教学进度与学生表现,督促其课后复习工作的展开。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版)》的重大变化不仅在于要求更加严格,而且还要求有创新精神与灵活掌握的方法。未来的英语教育也将更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全面来临,对于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秉承严谨认真的态度,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生们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学习了语文新课标以后,真的是受益匪浅。阅读后,发现每个字都是精雕细琢,可见编者有多用心,向他们深深致敬。以下几点是我研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之后的收获;
一、重视兴趣的培养
无论是第一学段中的“写话”,还是第二阶段地“乐于书面表达”。都强调了“兴趣”和“乐于。”教学评价中也强调“是否有写作的兴趣、有良好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有了兴趣,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地语言表达的训练,孩子们才会有层次地表达,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二、注重教读书方法,
扩大学生阅读的面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海量阅读”,“连滚带爬”地阅读。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通过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涉及不同地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面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在引导学生高质量全方位地阅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方法,如怎样进行由目的地阅读,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如何进行比较阅读,这些方法除了平时在课内阅读时进行渗透,我们还可以开展整本书教学。通过一篇课文和整本书的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迁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
三、紧贴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教是为了不教”《标准》郑重地提醒我们“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为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服务。”这在写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写作中,学生经常会因为使用标点符号而困惑,有的学生甚至有“一逗到底”的现象,不清楚为什么在写作中要使用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是为了符号而符号,而是为了我们表达的需要。切忌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哪种标点符号,教师就要灵活多样运用教材,因材施教。写作表达是一种书面表达,课标中写到“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我们能准确用书信、通知、留言条这样的应用格式来进行表达,实际也是为了交际的需要。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创造精神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阅读中学生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富有正能量,积极向上,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对待学生谈体会和感受时,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更多地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固化。
五、倡导合作精神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是在以往的“大纲”中没有提到的。写作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第二学段中“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中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以往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也会有全班欣赏美文,同桌互相欣赏,但是总感觉还没有做到位,愿意与别人分享,这是第一位。分享后,抓住对方的优点,不断汲取并完善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分享合作并反复修改,这个要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学习语文新课标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的来说,觉得新课标地新鲜出炉,为我们老师明确指明了教学方向,我们有纲可寻,有本可依,抓住了根本,并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相信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越来越好。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课标》陈述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全国小学生研究会理事长崔恋同志指出“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教学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而新的《课标》体现的正是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也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全面开放。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
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与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目标体系。应该能充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因此,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应该是分层的、多级的,而不是笼统的、单一的,应该是积极的、激励的,而不是消极的、限制的,在教学中目标的开放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教材特点,灵活制定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执教《月光曲》一课时,如果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的意图转,学生很可能众口一辞说“同情”落入教师的窠臼,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教师必须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的目标:
(1)贝多芬乐意为穷苦盲姑娘演奏,领会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2)盲姑娘双目失明,却酷爱音乐,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执着的追求。
(3)了解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艺术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人民服务。
2、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如:学生《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先让学生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然后让有能力的同学说说句子的含义。没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与他们互相交流、理解。在讲完课文要求背诵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好一点的学生可背诵全文,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课标》中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材。”目标中还写到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要求搜集信息,因而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而应拓展内容,扩大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阅读内容的开放性。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课程目标的部分,我最大的收获是加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几个内容是综合体现相辅相成的。对我个人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我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习惯性地用感性的理解取代理性分析,这就导致学生文艺有余而逻辑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形成乐于求知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架构和思考的引导。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注重立足于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应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这为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目标打下了基础。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要点是阅读,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习惯于接受视频和语音信息,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鉴赏能力下降,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本的阅读尤其是长文本和整本书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吸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少认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五、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1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作文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更顺利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对语文课标中写作教学进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写作教学的粗浅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作文而去教作文。《课标》中还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说作文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要为学生服务。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这是作文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我要写”“乐于写”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须臾不可少的学习情感。 小学习作教学更应始终把“我要写”“乐于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我要写”“乐于写”的书面表达习惯,使学生达到“需之切”“乐其业”的境界。
二、小学生习作,特别要强调“我手写我心”。
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有哪些生活经历体验,引导他们写出来。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作过程就是利用内部语言思维、表达的过程。先说后写是开始学习写作的好方法,这是学习使用内部语言构思写作的过程。就是到了高年级也应该有适量的先说后写。
三、习作教学应该是“习作两条线”, 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
一条是生活习作,从写“放胆文”开始,写自己的生活,所见、所说、所听、所想,养成经常写的习惯。另一条是系统习作训练,从三年级开始,也从写放胆文开始,逐步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学会观察、学会习作,把自己的习作写得好一些,更好一些。通过这两条线的训练,养成“有内容”“会写作”的习惯。
读写结合”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在大量阅读中学习写作。
大量阅读既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写作能能力,更能塑造人格。
四、小学生作文的评价重在展示交流。
《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运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是“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的要求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展示交流既可以促进学生“乐于写”,又可以评价出真实的写作能力。至于写一篇作文式的考试最好在高年级进行,而且要与平时作文结合起来全面评价。一篇作文定输赢的做法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习作就是习作,是自己练习写作。决不能拿“作文选”作为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多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写出来的作文说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
《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从各阶段目标上看,写作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超越阶段性特征,要从情感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另外,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具有整体性,写作教学自身也具有的整体性,不要把写作教学分的支离破碎,那样会“按下葫芦起来瓢”——顾此失彼,要以激趣——积累——思考——表达——交流为主线促进写作水平整体提高。再其次,写作能力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一起构能了语文能力,同为语文素养,所以要整体考虑他们之间联系,以大语文观进行写作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2
寒假期间,我和同事认真阅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编写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感触颇深。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
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四、具体操作有章可循
“标准”制订不但全面详尽,而且课后还选编了一些语文实验教科书课例,课例后面还有教科书编写者说明,《解读》中的这些细小环节对于我们非课改年级来说,无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及改革的思路,使我们有章可循,有葫芦可比,我们这些非课改教师有了这本课标,再经过我们的努力探讨,实践,怎么可能画不出有自己特色的“瓢”呢?我们的目标:让中国的先进教育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3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地位重新作了科学的概括,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语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呢?通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从中感悟到,要落实这一核心任务,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四个性”。
一、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多元文化,去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这一目标,从而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性
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在组织协调学生对文体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又促使文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特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信任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激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的。
四、开放性
语文是社会交际工具,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交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把语文课堂建设得开放而有活力。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而且要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充分运用课程标准所列出的20多种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既能够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获得跨学科,多角度的知识。
过去,学生只是通过读书来学习语文,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语文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毕竟已经是过去。如今《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把语文学习以轻松,活跃的本身真面目还给学生,学生可以尽情“享受”语文了。就让我们一起来把那一颗颗充满童真的心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放飞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吧?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4
自己97年毕业至今已有20xx年,应该说自己参加工作的年头也不短了,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现在应该出些成果的时候了;而且我还听很多人说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工作和生活黄金年龄,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有着生命,有着活力。但自己现在却不知怎么了,对于曾经热爱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天天早来晚走的,你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敢表达、会表达的越来越少了,这种学习状态,成绩能高吗?挫败感越来越强。内心有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语文了,改教数学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问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间,学校布置我们学习了20xx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昨天又听了张静教研员关于《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学习与倾听中让我心中那个为什么的问号慢慢变成了半个句号。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重书本,实践不够
课标中,在“课程性质”一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觉得课标在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想想也是,我们每天学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这才回到了语文的本源。比如我们每学一篇课文,或教学生学生字,或教学生学词语,或教学生学阅读,或教学生学习作,我们教来教去,最终目的还不是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词语、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吗?这也正是说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自己平时的教学恰恰只是就书本而教书本,学生总是学这样空洞的语文,兴趣能大吗?
二、想法有,坚持不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学生写一手整洁、漂亮的字作为自己教学中任务之一,为了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头,搞评比,实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还是不理想。
而20xx版课标“对写字教学更加重视”,让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课标中的这些语句在告诉自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想效果不理想,是不是自己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呢?
三、朗读有,自然不够。
四、引导学生读书有,展示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不够。
五、引导学生表达有,个性表达,创新思想不够。
六、指导学生作文有,修改不够。
如果在今后的教学我能将这些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努力克服,学生是不是会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了,这样学生的成绩是不是也能提高一点呢?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语文教学又将进入一个深沉探究的新时代,让自己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改变着,收获着……在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让自己的那个句号越画越园吧。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5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在5月6日线上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版)》的解读。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的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小学语文低段注重提高孩子的识字量,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成语接龙背诵、古诗文诵读、每月共读一本书等三管齐下的办法来激发孩子的背诵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比如说利用节假日的契机,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教育培养的孩子是为了孩子个人,也是为了家庭发展,还有社会竞争,也有国家需要。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国需求。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最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社会主义为发展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为党和国家的需求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6
通过这几天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仔细研读,让我对语文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语文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人的内在修养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甚至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同时也在要求着人类必须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是要对自己曾经的知识和观念进行全面的更新换代,授课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次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读似乎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洗脑。以下就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重新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进行全面的剖析,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而小学一年级,则侧重于识字和写字。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其次,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再次,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最后,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识字。让孩子从小爱上学习祖国的文字,了解文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积极主动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探究,致力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而努力奋斗。
二、转变教育理念,更新课堂授课模式
目前最迫切转变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要由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要由纯粹地完成教学目标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教师逼着学生学;要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文知识转变为探讨性的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变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总的来说,就是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前提下,不仅要转变教师授课的模式,更要转变学生学习的形式,让教与学能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提高评价建议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在考试中对人才选拔,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而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肯定不止学习成绩这一条,教师不能单凭学习成绩这一条而对学生进行等级的划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我们的评价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说,当学生学成踏出社会之后,得到社会人的评价是,“这个人的语文综合素质挺好”,这样才能证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标准没有出问题。现在社会不仅仅要求语文人才具备一手好字,一手好的文章,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认可的能力。
语言文字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下,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与之并存的还有新的挑战,对于此,我们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的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7
20xx年8月29日至8月30日,我参加了部编新教材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的培训,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对部编新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1.“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所以教材编写立意要高,要立德树人。
2.“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但对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也注意“纠偏”。
3.“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写组学习和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实行“编研结合”,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4.“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5、“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6、“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不良交际习惯。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会认真把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起来,把以后的教育教学开展得更好。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8
适逢20xx版新修订课程标准被印发执行,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对本学科语文课标展开了研读。近两年对于部编版新教材的教学使用,新老教材的差异,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新要求,在实践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这也是研读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一大动力。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明确教材与《课程标准》间的内在联系,具体的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此确立教学的重点,从而把学科教学落到实处。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除了单纯地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不仅要求教师扮演好教育教学活动“伴奏者”的角色,同样要求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向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转变。
其次,研读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选择教法、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地获得知识。
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应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对教师的职能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陶行知说:“真教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传递、训导与教育,还需要激励与帮助。以情感为纽带,除了填满仓库,更应该点燃火炬。重视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参与感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从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各种感官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学习感受。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关注情境教学,积极创设情境。低段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容易分散。教学过程中不妨把学习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故事、口诀、儿歌联系起来,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最后,关注“语用”训练。“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为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服务。”例如写作是中高学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标中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等,这些目标告诉了我们学以致用的道理。要灵活地运用教材,服务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与需求。只有把握好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然后知不足。今天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不断的提出新课程、新理念的教育改革,而事实上教育的一些本质内容是没有变化的,冷静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考核与目标也许很多,但终究要回归教育的初衷,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我将继续研读教材、学习课标,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为学生带来更有价值的课堂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9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在高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学生评价——全面化
四、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
1.转变观念,努力体现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2. 以人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次,我们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课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教师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4.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
5. 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6.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0
(一)如何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在一次次的听课、评课学习中也学到了不少,自己也好好学习了新课标,此次阅读特别关注了“关于课外阅读”部分。新课标对于课外阅读进行了透彻的论述:从课程理念到阶段教学目标,课标有多处涉及课外阅读问题,凡是论及阅读教学,几乎都包括了课外阅读。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连成一体。这是课标精神,这个教学内容很好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另外,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全校性的阅读活动。学生们兴趣很高,但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无论何时何地,重视课外阅读教学,正是给孩子们在寒冬送上了温暖。阅读教学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应适时地进行,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
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坚持推进“儿童阅读”。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二)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各学段,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每个学段都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画、结构、行款,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注重写字质量,切实提高书写水平,避免大量、机械的书写训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写字教学:体现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由独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本笔画到字的间架结构,加强指导。注重书写的规范要求。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总之,在教学时一定要扎实教好每一个字,老师示范要到位,学生练习要求准确,老师批改要细致。联合家长的力量,发挥班级鼓励的力量。基本笔画书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光讲解不够,还需精炼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于心。让家长了解孩子书写的近况,定时给家长以书信的形式交流、表扬孩子书写。在班级中展示、张贴孩子的优秀写字作品。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新的语文教材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语文教学中不只是单纯的就课本而讲课本,而应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图书、网络等搜集资料,拓展课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扩大自己的视野。
我回想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教学,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对孩子们要求的比较严格,然而现在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所忽视的是什么,孩子们的拓展能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应该在课堂中逐渐渗透积累的,一定要让孩子们对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紧记。现今的语文提倡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学科的教学,而应该有学科之间的渗透会更好,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历史、社会的渗透,学生会更加喜欢内容丰富的课堂,更加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老师会更有钦佩感。语文教学也提倡合作性。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得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2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颁布,标志着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为了使教师尽快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精髓,指导和改进教学,5月6日下午2点,全体语文老师齐聚润美楼五楼会议室参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集中培训会。
首先全体老师集中观看了课标组核心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教授线上专题公益讲座。吴教授详细地给大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
在前言中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这就需要教育与时俱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吴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一版课标修订主要有5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第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其中核心素养内涵为20xx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转变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在课程目标里首次提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现在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有责任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热爱中国文化,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本次线上培训,促进了教师深入研读并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我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将继续静下心来研读新课标、立足新课标、践行新课标!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3
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临近开学,为了使我们一线教师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更好的运用教材传授知识,卢氏县教体局精心安排县内优秀教师及县外名师为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课标教材培训,在此次培训中,各位名师倾囊相授,分享了他们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今后解读教材、课堂设计、教法研究指明了方向。
统编版教材“好教”,但“教好”不易。“好教”的明显优势在于其编排体系,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授,还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虽然统编教材目标更加明确,能有效地聚焦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大大地实现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初步的审美能力,也为教师解决了所纠结的“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难题。但是要教好这套教材,又绝非易事,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强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钻研、创新的精神。
在此次培训中,卢氏县教研室张彦红老师以“增强六个意识,教好统编教材”为题,围绕国家意识、目标意识、文体意识、读书意识、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向我们解读了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在课堂中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等,解决了教师们心中的困惑。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意识,还要搞明白我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大胆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去渗透责任意识、国家意识等,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只有这样,我们教师也才会在教学中努力实践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一理念,让语文的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的过程,为祖国培养钻研、创新的新时代少年;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会在“埋头赶路”的同时,去“抬头看天”,时不时地为前进的道路正方向,更学会带着“望远镜”去谋划学生未来。教育事业越发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就越高,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单凭一本教材,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教材以外多看些书,勤于思考,勤于总结,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培养祖国新时代好少年夯实基础。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看得见多远的未来,就能走到多远的远方,我们将以新教材培训为契机,深挖教材,研究教法,在教学中,渗透六个意识,期待着在新的学期,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美丽相遇,在知行合一中挑战自我,与学生共同追求卓越!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4
今天听了周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周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更加了解了小语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和它的具体改动。今后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身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小语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题地位,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管能动性。因教学几年来都是从事小语中高段教学,对新课改中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并不是很清楚了解,通过本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新课改中第一、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也加深了对第三学段新课改的新目标与内容。这也给了我新的起点,今后我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和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教科书各种编辑审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备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落脚点,有效第实施语文教学,这也是本次学习之前我不重点关注的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道授业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改革春风下,培养出具有现代社会语文素养的新生代学生。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5
2月19日我参加了由兰山区组织的教材培训活动,听了王艳芝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一年级人教版新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一、新课程的教材的理解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8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界。这8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34篇,有2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不注拼音);选读课文5篇,内容丰富多彩。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特别是课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本册教材中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课后的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书后的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册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二、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首先,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它准确、精炼、优美。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给学生以诗情画意般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其次,引领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来说更应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喜欢阅读,主动阅读。与此同时还要教导学生注意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在这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读书,读好书,遇见美文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也可以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向学生推荐,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与我们一起品味书香。随着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语感也就更强了。
最后,王老师还跟我们讲解怎么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让我懂得了,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课才是一节好的课。通过这次的培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在漫长的教学路途中我会更加的去完善教学工作。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6
要想当好一名任课教师,就必须要理解和把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因为它是指导我们备课和上课的标尺。假期里又将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解读,使我对课标的理解更深刻了一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对于这一理念,我的体会颇深。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它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从小热爱语文,喜欢学习语文。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更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都来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尤其是通过语文课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从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首先,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它准确、精炼、优美。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给学生以诗情画意般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其次,引领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这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读书,读好书,遇见美文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也可以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向学生推荐,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与我们一起品味书香。随着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语感也就更强了。
对课标的再次解读引起我更加深入的思考,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我会努力践行新课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7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近日,静下心来读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版)》,越来越觉得学生主体作用的强调,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等理念要求在课堂上生根发芽已经成为今后教学的一个趋势和亮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更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通过阅读,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注重个体生命的发展,强调个体的不断成长,而不是仅仅强调个体服务于社会,从而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此我想到了招教面试时我抽中的一道答辩题:在教学过程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记得当时拿到题目时无所适从,但在今天有了一定教学经验并度过课程标准后,便依稀觉得有点眉目了。在我看来,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出色的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要注重实践,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我在讲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这样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适时进行记者现场采访,让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通过转变观念、适时鼓励、注重实践、创设情景等途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最亮丽的风景。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8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9
最近又一次静下心来读了《20xx语文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特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更新。
1、20xx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学习注重与听说读写和生活相结合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还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目标与内容及评价的新强调
(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变化最大的是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1~2年级)把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减为1600个左右,其中(800-1000)减为800个左右会写。增加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要求。关于学习独立识字。原先只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新标准增加了“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会写字的数量由(1800)左右减为1600个左右。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也是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
新标准虽然降低识字写字量,并不是轻视识字写字教学,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二)关于阅读教学
1、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低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学段不少于40万字,高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不少于145万字。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阅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精读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3、强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新标准增加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出了两个防止:一是“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二是“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现象,学生极少阅读课文,便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或者对文本仅浮于浅表地蜻蜓点水,随即天马行空过度发挥。
以上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读好文本。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引导学生读通文本。
②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情感都应该理解到位。
③引导学生读好文本。
(四)强调习作的阶段性特点
20xx版标准在习作要求方面,更突出了阶段性特点
①强调了第一学段写话,应着重指导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一是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连贯。二是指导学生把词扩展成句,三是通过问答听写培养学生清楚连贯的写话能力。
②第二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段、短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训练:一是抓住重点词句意思去仿写,二是抓住顺序去观察,三是抓住记叙文要素去叙述,四是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③第三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篇。高年级要加强读写结合训练,掌握读与写七条规律,学会“读中学写,写中再读,读写结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给我们提供了七条读写结合规律:一是从读中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二是从读中学归纳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三是从读中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四是从读中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五是从读中学捕捉文章的重点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六是从读中学品评课文,作文练自己改作文;七是从读中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方法。
(五)语法修辞知识要重视应用性
1、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在所遇到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概念、定义进行讲授与操练。
2、强调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应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课标精神呢?
①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
②紧扣文本,领悟语法、修辞之精妙。
③情感朗读,体会语法修辞的表达效果。
④注重训练、运用语法、修辞,规范美化语言。
最后谈谈“关于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不能厚此薄彼,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统一,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
3、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
4、在听说读写中追求二者和谐相生的境界。
总之,学习了《20xx语文课程标准》,我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更明确了。决心努力以课程标准来指导自己钻研教材,备教材、学生、教法学法,设计教学方案,将课程目标要求融入到自己的课改教学模式等实际教学活动中。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0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涉及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方面。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阅读教学,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读课文,才能抓住重点,也才能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想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地读一遍就进入精读,在家读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向我们山区学校,学生回去没有家长的督促,很多学生就回去的作业就等于是空的;二是初读目标不明确,认为初读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于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数学生是有“口”无“心”;三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四是反馈不及时,自己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以至于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训练。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1
20xx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xx版)更新换代,已然问世,并即将在20xx年的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主动学习当然必不可少,在聆听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之后,对于新课标的变化也有了些许的认知。
新课标中提到的一个新兴词汇就是“核心素养”,那何为核心素养?新课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简而言之,也就是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方面,从核心素养指向的这四方面来看,新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在指导着我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学习能力的习得。
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一个关键词:语文学习任务群,对于这几个字,刚看到课标的我着实不太明白,何为语文学习任务群?课标中把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又设置了不同的层面,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设置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除了基本的识字写字外,新课标还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层面。新课标更加强调了阅读的层次训练,重视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更加关注学生阅读的思辨性,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中做了明确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而跨学科学习则要引导学生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言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有意义的话题,开展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文字运用能力。三个任务的设置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也在提醒着所有的语文教师不能只关注单个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学生进入课程,只有了解了学习任务群,才会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在未来,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总之,新课程标准还有很多值得我研读学习的地方,我也会继续以新课标为指引,在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思考……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2
寒假,学校组织全校老师学习了《课程标准》。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3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本人受益匪浅,新课程的改革,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确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要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初中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培训学习,使我的评价观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关键,确立目标、发奋努力、追求成功在此一举。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分析对象,来适应初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课程改革其实质就是教材的改革,只有使用了好的教材,才能获取好的教学目标,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培训学习,我体会到要上好初中语文课,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标要求,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有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采用目标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按照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爱好为出发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有内容和有方式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初中语文与他人交流,发展用初中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阅、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学习并使用初中语文,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重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要注重过程,区别对待,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初中语文及其文化、对初中语文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加强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设计提问的活动,让学生们先讨论,再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以求做到共性统一,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五、体现课改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在新课程基础上科学地整合并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们应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我们的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用浅易的初中语文来表达,提高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用初中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学生开口。创造真实、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初中语文思维。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信息媒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现行的教材极富德育意义,它图文并茂,每课时无不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是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通过培训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诱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好初中语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4
7月17日,北师大文学院的张秋玲教授为我们讲析了“你知道吗?知道多少?”这个话题,首先,她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源头和起因,富有逻辑地讲析了有关课改的几个问题,主要强调了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以此促进学生自身精神的成长。接着,她讲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融入社会,谋求发展,成为一个能生存下来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人。
7月18日,清华附中的崔琪老师为我们培训了“怎样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个话题,
让我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养:
1、 坚持读书;
2、 广泛积累;
3、 要有规划;
4、 勤于思考;
5、 做个好人。
教师的一生要光明磊落,要善待生命,不要透支自己的睡眠,更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效率,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表达。
最后,崔老师的讲析让我们知道了传统式作文教学的五个弊端以及互动式作文的操作流程,让我明白了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文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会让教师真正淡出教学,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正的好作文来。
上一篇:党员学习记录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