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1篇)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
20__年度真的是不 平庸的一年,祖国母亲遭遇了 这次新冠病毒,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本正过着愉快的寒假,享受着春节的氛围,但没想到紧接着迎来的便是公交停运,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推迟开学……,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考研结束后回到家中,预计着来年春天又可以再次走进校园,做论文,答辩,拍毕业照……,但这些此刻都无法实现了。但是没有关系,校园的春天,我们可以延迟欣赏,毕业论文我们会积极主动在家中查找资料。虽说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但是正是因为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网上授课的方式才得以实现,与非典相比,短短十几年,我国的进步简直是突飞猛进。虽说在一年的开始就遭遇磨难,但是我相信逆境中成长成熟。我也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毅领导,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相信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的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今天,我收看了 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直播,听完各位教授的讲话后,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有 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对它的感染范围和能力以及预防措施也有 了 更深的理解,我也真切的感受到了 我们国家是伟大的国家,我们党有 伟大的领导能力,还有那些感人的逆行者们,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战士也是我们的保卫者,我由衷的敬佩和感谢他们。这场疫情,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唯有正视这样的经历,在困境中汲取教训成长,才不 辜负这样一场代价沉痛的历练。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支支医疗队临危受命、一辆辆物资车奔赴武汉、一幕幕党群齐心战“疫”的画面鼓舞人心……在这场疫情大战、生命大考面前,作为党员干部更应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无怨无悔坚守岗位,以真言实行、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乐。
越是危难“验”初心。“干部素质怎么样不只看平时,更要看危急时刻;干部党性在哪里,也不只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更体现在艰难险重的考验中。”越是在疫情危机时刻,越能考验党员干部能否主动担当作为,越能反映党员干部的作风和战斗力。此次疫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复杂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党员干部就越要做到胸有谋略、动有章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好定力、增强战斗力、发挥凝聚力,管好自己、管住亲友,动员身边人、呼吁全社会,坚定抗争的决心、坚定必胜的信心,带领所有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的勇士们、逆行者们,坚定不移把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高质高量的带头完成党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工作,齐心协力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是担当“撼”人心。“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困难时刻显担当,关键时候展作为。党员干部肩负使命担当,承载期待重托,绝不能在关键时刻窝在家里当“键盘侠”,久座办公室当“唾沫君”,更不能凡事等待观望、阴奉阳违,出现“唐主任”式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无为。“风疾才能知草劲,云开足以见山高”,党员干部应以做好此次疫情工作为契机和新起点,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全面做好“作风体检”,主动打好“政治疫苗”,加满为民服务的动力能量,全力彰显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把对初心使命的学习成果落实到行动中。只有深入一线,真抓实干开展工作,坚决避免形式主义,才能赢得群众认可;只有以身示范、科学施策,才能真正发挥党员干部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积极作用。
总是坚守“暖”民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疫情战争中,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风向标”“导航仪”,势必会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氛围。“德莫高于爱民”,在这场事关生命健康的人民战争中,无数党员始终以夜继日的顽强奋战在疫情一线,他们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以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姿态与时间赛跑、和病魔较量。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带着“若有战、战必胜、召必回”的信念,充分诠释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无悔坚守。唯有忠于职守、挺身而出、英勇战斗,去抗击疫情的最前沿问需于民,多才能将为民服务的答卷写好;唯有无悔付出,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去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才能共同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才能早日迎来万紫千红的明媚春天!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要与传统课堂区分开:
一、不布置预习
教学一般都有“预习”环节。预习,从本质上讲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从现实层面看,却存在着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缺乏实效的预习使学生养成了浪费时间、缺乏责任意识等不良学习品质;三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新奇感,课堂学习缺少兴趣与动力。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尝试取消“预习”,将“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在上课之始,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探究、实践、自主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既是教师指导下的统一行动,又是独立自主的学习,有利于暴露学生学习的真问题,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情、发现真问题,从而在让学生“先学”,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高度信任,相信学生能学、会学,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从而更加刻苦,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二、不课始复习
传统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始复习,其用意就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课堂同时也要考虑效率的问题,要尽量在既定时间内合理地完成教学目标。事实上,一般而言,每一节课末都有复习环节,是新授课的最后环节,如果在这个环节对新授课内容的提升与发展,再辅以适当的课后作业,足以使学生掌握与巩固知识。
于是,我们尝试取消课始复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成新的学习目标。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又能为本节课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为全面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提供保证。
三、不课始解题
许多语文教师,一上课就从题目,尤其是高考考题入手,讲题目的结构,讲题目的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讲题目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等等。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教师自己的解读,并不是学生的解读,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析题、解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上采用直接导入法上课,将解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解题。不解题,即不介绍文章内容,不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题目含义,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导入的时间变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变多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地看书、思考,就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认识,这是学生学习的权利。不解题,并不是说教师不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在学生确实需要讲解时才讲,即所讲内容是教师非讲不可时才讲。这种讲解,讲什么、怎样讲、何时讲,都要有所选择,因需要而定,因学情而定,因内容而定,决不可由教师随心所欲地讲。
四、不轻意范读
传统教学非常重视教师的范读,以给学生影响,给学生熏陶。教师的范读确实有上述作用,但反过来想想,教师的范读多了,学生自主品读的实践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读书从学生读书开始”,而不是从教师读书开始。学生出现错误,教师才引导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教师的范读要像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另外,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通过轮读、比读、表演读等方式,在读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如错误的生字词、句读、情感表达,由学生间相互讨论解决,最终把字音弄清,把句读弄明,使感情到位。教师不范读课文,实际上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有效地相互解决问题,是把读书权真正还给学生。
五、不允许查阅
有些课堂教师一抛出问题,学生就开始忙起来,忙什么?忙着查阅资料。如学习文言文,学生似乎在比谁翻资料翻得快、翻得多。而教师则认为这是在扩大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搜寻、检索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教师这样的做法与理解是错误的。课堂上这样的翻阅,其实不是学习,不是研究,是移字,是“抄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由浅而深、由粗而细、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形成能力。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很多学生做了,并且做对了,但学生真正懂了吗?尽管所答全对,但这是资料上的,不是学生自己的解读,以资料解答岂能代替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再者,放手让学生翻查资料,就不能准确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六、不轻意开讲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其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但在现实中,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成了讲演者、表演者、卖弄者。只要学生一有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讲、说、写、演,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我们认为,知识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教师在课上不要轻易讲解,而是要还权给学生。不讲解,是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的期待,学生就会竭尽全力解决问题。但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完全不讲解,而要看时机、看火候,在什么时候讲解、讲什么,决定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在学生需要讲解时讲,在学生无法理解时讲,在学生学习达到“愤”、“悱”时讲。讲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讲。这种讲解,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做文章,导出方法、导出规律、导出内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把握实质、形成能力、熏陶思想。一句话,教师要做到“无事不出场”,“非出场时才出场”。
七、不布置课后机械作业
现在,一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厌学问题。为什么厌学?因为课后有大量的机械作业,学生非常不感兴趣。由于课堂效率低下,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设立基本目标,不拔高,不降低。这样,课堂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为课后解放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们认为,课后不应在知识的识记上纠缠,而应着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让学生读书、观察、实践、活动;课后时间应是学生的,一定要把课后的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使课后时间更有效的运用,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学生毕竟是学生,自制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有限,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投身到有益的事情中去,提升认识,提高水平,让学生想做、能做、做好,在做中求乐、求趣。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个苦差事,从而实现乐学、爱学、好学,充满兴趣、高效地学。
从以上分析可见,教学策略的实质应是: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去实践,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读书权、选择权、活动权、思考权、实践权,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的过程中,达到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高效课堂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看了窦桂梅老师讲座《改造我们的课堂》的视频,准确的提出了我们的课堂“改什么”、“造什么”、“保什么”的问题,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也是我们现有问题的百病之源,怎样消除现有弊端,减负增效是根本。那么,该从哪里改?还是课堂!要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就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学习增值为中心组织教学。
通过讲座,联想到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谐的音乐教育方式,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产生心里愉悦,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活着是应该有梦想的。从事一份事业,更是应该把梦想融进事业的。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会是的“快乐”的,前途就会是“光明”的。我们大多数教师缺的就是这种勇往直前的激情。现实是客观的,心态却是可以调整的。永葆的是对事业精益求精的激情,宁静的是对名与利的'淡泊。我们应该像窦桂梅一样,笑对生活,享受生活。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今天我们观看了神舟十三号的直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航天员王亚平给我们介绍她们的睡处以及他们的厕所。随后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小冰箱、加热器、还有小型的微波炉。
然后做了一个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在地球上的学生们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乒乓球浮了起来。王亚平照样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水杯里,接着用一个木棍把它往下压了一下,神奇的是乒乓球竟然停在了水杯中间。当时我也很惊讶,为什么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就会浮上来,怎么也下不去?可为什么在宇宙空间站里,乒乓球放入水杯里就会沉下去呢?后来一听王亚平阿姨讲解,我才明白了原来是太空里浮力几乎消失了。
还有用水袋做水晶球的实验。首先王亚平老师把水袋里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向水膜里,水膜一点点的变大,变厚,最后变成了又大又圆又漂亮的水晶球。接着王亚平老师往这个又大又圆的水晶球里滴了许多蓝色的色素,水晶球里的色素就在一点点的扩散。随后又往水晶球里放了半个泡腾片儿,过了一会儿,水晶球就冒出许多的小泡泡,好看极了。
看完这堂天宫课堂,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外太空的知识。我明白了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我还知道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一定要善于观察,多多思考,我们要更加为祖国争光。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静压差4帕,再调一下通气阀门”“换气次数11次,还不够”……2月4日晚7点,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监所环境卫生部主任谢曙光带着4名同事,快速检测每一间负压病房的环境指标。这时,当日准备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在来医院的路上。
“再搞快点!”谢曙光说。25分钟后,第一批病房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合格,“可以收治患者了!”谢曙光和同事刚走出病房,医护人员立刻就把患者送了进来。
由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比较紧急,谢曙光的检测团队从1月28日开始24小时待命,“过去是场所设施完全准备好了等我们检测,这次是检测团队在现场随时等着场所基本完工,立马进入,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谢曙光说,重症患者等着病房收治,检测工作也要跑赢病毒,患者才能尽早得到救治。
“要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确保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安全,诊疗场所的环境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谢曙光说,环境卫生监测者相当于哨兵,是确定诊疗场所正常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环节,必不可少。
作为湖北省医院改扩建平面流程设计审核专家,谢曙光还要参与临时性收治医院改建技术文件的编写和审查。他参与的《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关于方舱医院设计和改造的有关技术要求》《旅馆建筑改造为呼吸道传染病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技术要求》在5天内相继发布。“这些改造规范都是深夜完成修改审核,次日就发布。”谢曙光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发挥作用,觉得很值。
目前,谢曙光已带领检测团队先后对湖北省500余台生物安全柜、200余个PCR实验室的运行状态进行了检测,为病毒检测储备了设施设备条件。他总对同事说:“决战决胜,我们要当好公共卫生安全哨兵”。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7
17年前,钟南山教授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这个冬季,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为绝对的超级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谈举止令全网疯狂刷屏,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很多经常看偶像剧的女性朋友都说:没想到被一个老爷爷圈粉,毫无抵抗。
84岁,在这个绝对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龄,支撑他出山,承担如此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绝对是医者仁心和国士风范。84岁高龄的钟南山,是一位长者,一位医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位老师这样概括: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悬壶济世,心怀悲悯;勇于担责,敢说真话;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书之用,教育之本,或许这就是吧。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__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20__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全校同学观看“天宫课堂”第一课,看后让我不禁深深感叹如今航天科技的伟大,宇航员们的优秀!
当神舟十三号的三位宇航员进入天和核心舱并在太空进行空间实验,成功出舱后,三位宇航员一句“感觉良好”,这几个字是多么具有力量,多么伟大,彰显了我们中国新的科技成就!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航空科技和实验细节上生动美丽的展示,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先进和威力,科技梦张力无限!首先地表课堂演示了组合体型过程,和人如何进入舱内,十分生动有趣!宇航员还带我们参观舱内太空家园、卫生区、睡眠区,及个性化模式。太空厨房有饮水分热器、太空冷藏箱,水是生命之源,在空间站水是多么珍贵,还见到了宇航员的运动装备与太空自行车,让我们了解到宇航员太空生活的艰苦,可是他们还是如此乐观,向他们致敬!
叶老师介绍了太空服对宇航员的影响,让我们想到企鹅服的重要性。又让我们观察在太空中细胞的生长、变化顺序,展示了细胞跳动一闪一闪的十分神奇,而另一个细胞不像我们的皮肤细胞一样闪亮,好奇特!有个同学提问在太空中能不能像在地面一样的自由行走?叶老师演示后说明在太空是失去重力人是漂浮的,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还演示了用摆臂方法完成转身。
亚平老师解答水在太空中会消失重力,乒乓球也失去浮力,我最感兴趣的是由于太空中的失重环境,水在太空中十分有趣,用工具将水拿出来加入水形成了个水膜,不停的注水变成了个晶莹剔透的水球,用针管插入水球吹气,形成两个正反不同的水球,而水球“毫发未伤”简直是一个奇迹!让我们目瞪口呆。
中国人如今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广西同学又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环?舱长解答是建立了吸氧间,可以净化二氧化碳变成水,大大提升了空间站的饮水条件。汶川同学提问船舱外面环境是怎么样的?解答是能看到地球,天空是黑色的,一天能看到16次日出。北京同学提问返航的力度?解答比过山车的力度大,宇航员进入睡袋就可以做梦,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但要固定,很有趣。
一堂“太空授课”,让我们感知宇宙奥秘和科学的神奇!同时也告诉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扎实学好基本知识,将来有一天我们也能像宇航员们一样为国家、为人类做贡献!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全民战疫,人人参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些变化: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普遍提升,守护家园自觉性明显增强,对社区工作的参与和支持度也提高了。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不妨把前期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固化下来。北京作为首都,对外而言是“国门”,对内而言是“心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更要坚持首善标准,端正心态、竭尽全力。人人行动起来,将常态化防控与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文明生活这些大城治理中的“关键小事”联系在一起做好,我们的城市家园必将更加卫生美丽。
防控严一分,风险少一分。别忘了“常态化”后面“防控”二字,全胜之日才会更早到来。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新冠病毒,体积虽小,影响却一点也不小。它如一块巨石坠入水中,把我们平静的生活打破了。而此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批英雄不畏生死,逆流而上,冲在了一线。吴红卫就是其中的一位。
吴红卫,晋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主治医生,主动请缨加入了我市的援鄂队伍。在他刚到湖北开始加入急救工作时,身体极度不适,压抑的工作氛围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以及密不透气的工作服压得他几乎要趴下。因为每天至少要工作六个小时,而且在这期间,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再加上严实的防护服使得他都感到呼吸困难,护目镜也相应地因这样的高温而被蒙上了一层薄雾,视线模糊,这样导致平常简单的操作都变得异常困难。但这些都没有把他吓倒,吴红卫坚持了下来,并为自己能在国家危难时机而尽力感到无比欣慰。
经过几天的适应,吴红卫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但他又面临新的考验。医院重症患者90%都需要呼吸机的支持,而大多数患者又都是老年患者,他们精神萎靡,求生欲望极低,这既影响了医生的情绪,也不利于他们病情的早日康复。所以吴红卫不仅要监护病人的治疗工作,还得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病人进行心理治疗。他在日记中写道“进入病区的前几天,我整个人都是崩溃的”,但是,他心中有信念,他把救死扶伤看作是一种高尚的事业,看作是自己应履行的职责。他始终工作在一线,他的誓言是“不胜不归”。
这就是今天我要称赞的抗“疫”英雄吴红卫。他大爱无疆、他医德高尚,他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隔离病毒,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恪尽职守。他是新冠病毒的克星,他是我们晋城人的骄傲。我们等着你的早日归来!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自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任务完成之后,三名航天员回到了离别三个月的祖国。才过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担任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在20__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火箭发射了。可惜我没有及时观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车,向航空基地驶去,大巴车前还有交警骑着摩托车保驾护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员进入了火箭,紧接着,话筒传来了“十,九,八……”每一个数字都十分激动人心,最后听到了“点火”。随后,火箭的底座喷出了红色的火焰,烟尘向四处扩散,火箭也腾空而起,像一只穿云箭直插云霄,场面十分震撼,之后各个助推器也是分离了,神舟十三号也是发射成功。
本来神舟12号的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了三个月,这本让我很吃惊。但没想到这次神舟十三号的三名宇航员将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让我惊讶。他们为了给国家做贡献,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个月时间,很让人敬佩。自东方红一号升空成功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接连取得重大发展,这一个个成功都是由无数个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努力奋斗,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据说神舟十四号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升空,不得不说,祖国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个接一个的升上天空。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五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学校领导安排我到泉城济南参加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五天的时间,除了听专家讲座就是听名师讲公开课。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下面是我的学习收获:
一、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群体
每一位专家都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深厚全面的文化底蕴,因而他们的教育理念大同小异。简言之,他们认为,教育就是一个用情感用思想用文化教化感化点化学生的过程。程红兵老师认为,当前的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教育中的官本位现象等等都严重偏离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最可怕的是教育中文化的缺失,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师,看不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导致文化的断层,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教育教学应该从知识层面回归到文化层面这一主线上来。所以,他的讲座题目就叫做《教师的文化自觉》在演讲中,他大声疾呼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文化人,情真意切,引人深思。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学做人》与程红兵老师的讲座相映成趣,他们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其实,五四时期的那些著名教师,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只是到了近几十年,经济发展了,人们狂躁了,知识贬值了,文化断层了,所谓的文化人也就鲜有人读书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其消极影响恐怕较长时间内都无法消弭。教师,理应担当起传承文化读书育人的重任,因为读书是教书的资本啊。
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和落实
正如程老师所言,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从眼神的交流开始。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中看到孩子的喜怒哀乐,看到孩子们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家庭的缩影和反映,每个孩子的一切行为思想都可以在其生活中找到依据。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所以,我们的评语,我们的`言行,都应努力探求到孩子的心灵世界的秘密。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三、语文教师应该拥有的一种勇气
“我就是语文”。聆听诸位名师讲课,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感悟,无论是韩军老师讲的《背影》、《我的叔叔于勒》,还是余映潮老师讲的《夸父逐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亦或王岱老师讲的《宝玉挨打》,尤其是人大附中王君老师讲的《老王》、《纪念白求恩》都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呼唤:“语文教学不是别的,就是把自己当语文就好了,我就是语文”这是什么意思?我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啊,语文教材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语文教学就是以课本为媒介,让我的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交流啊。说到底就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精神和精神的融合,生命和生命的对话,人格与人格的约会。从生命的层面亲近语文,解读语文,把生命放在宇宙中,放在地球中,放在社会中,放在社区里,放在家庭里,放在人的真实的精神殿堂里,一切都有了,一切都活了,一切都简单而美妙了。总而言之,语文是关于人的事情,关于生命的事情。试看上述各位名家的课堂,哪一个不是对生命的别样解读呢?认识作家作品中生命的故事,联系语文老师自己对文本中生命的感悟,启迪学生对生命本真的思考——无论贫贱还是富有,无论顺达还是困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在人格上面都是尊贵的,在宇宙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唯有珍惜生命,唯有敬畏生命,唯有怀揣感恩之心正确把握和使用生命,才能对得起生命,才算不白来世间走一回。
写到这里,脑海中浮现出了下面几行文字:
热爱生命吧,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而且是那么短暂;
热爱语文吧,因为语文是
关于生命的传奇;
生活在
语文的天地里,
你会感受到
永恒的魅力;
来,让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
开始一次生命之旅,
一路风光旖旎,
一路欢歌笑语,
一路真善美的陪伴,
一路高贵自由和尊严的
人生进行曲。
四、不能避免的遗憾
本次活动尽管让人思想为之震撼,尤其是魏书生老师的演说更让人如沐春风,让人领略到真正名师的风采。然而,本次活动浓厚的商业色彩不可避免的会让人留下一些遗憾。有一半专家讲座讲课让人不敢恭维,让听课老师昏昏欲睡,把学生搞得云山雾绕,找不到北,更可笑的是上课之初就向学生讲明了:“你们弄不清楚就达到老师的目的了。”从结果来看,他的确没有食言,是认真备课了。我就好奇,假如他平时老是让学生不明不白,昏头转向,学生是生活在怎样的悲惨世界里?旁边的同行告诉我说:“你别指望他平时上课,平时他都在忙到哪里讲学,哪有功夫给自己学校的学生上课?”我豁然开朗。又好奇地想:晚上所有专家一块吃饭时,几位耿直的内行会不会拍案而起?也许不会吧?因为有人太忙,还要赶场呢。
真是大不敬,罪过,罪过。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在近两天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两节展示课的启示。共性的地方: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上的学习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兴趣的作用。3,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 范文 先生网 培训 ,听取各位老师和专家的讲课和报告,我深知我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式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是最终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教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了,课堂才会有效,才能谈高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有用。其次,要对学生的参与给以及时的评价。及时评价,适当的鼓励,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懈动力。只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教学才会有效,才可能高效。
2、坚持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向效益出发,构建道德课堂,不浪费学生的分分秒秒。让学生感觉课堂上时时刻刻的内容都很重要,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3、明确任务,运用"合作"重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的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重视提高课前预习质量。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学性,课前不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师对学生预习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重视预习,掌握预习要领。
这次系统深刻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高效课堂带给孩子们的益处,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将与学生一起走在高效课堂的路上,我相信,高效课堂,会带领我们开辟荆棘,迎来前面的繁花似锦……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__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庞之浩说。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此外,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视频画面中。”杨宇光表示。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从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仅过去短短一个月。按照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长达6个月的工作生活。这就意味着,相较于神舟十二号,此次太空挑战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员将在太空与我们共同守岁,迎接农历壬寅年的到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然而身处太空,浩瀚苍穹看似壮美寥廓,实则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与生理极限,更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据航天员杨利伟回忆,在执行“神五”任务时,火箭上升阶段意外出现8赫兹左右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长达26秒的共振,此时杨利伟感到了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异常痛苦,可他却咬紧牙关告诫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事实上,这漫长的26秒共振,只是我国载人航天“首飞”征途上千难万阻、千辛万苦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画出了中国航天人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爱国群像图”。
在神舟十二号离开地球的3个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国航天员,均来自普通而朴实的家庭。当他们远离地球、巡游寰宇、辛勤工作时,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地耕耘劳作。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担当,始于热血、恒于信仰、终于爱国,他们把使命和重担铭刻心间、扛在肩上,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这种身体可以“过载”,信仰和精神永远“轻装上阵”的状态,诠释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穿越时空、力透纸背,焕发出震撼人心、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不断以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补钙、淬炼成钢,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8年12月5日,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于是,早在20__年荣成市委就派出采访组全面收集了郭永怀各时期的人生轨迹,采写了2万多字的长篇通讯”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发出“新闻阅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科技报》《光明日报》等纷纷转载,多家电视台争相采访报道。同时荣成市在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热情帮助下征集了郭永怀生前相关遗物,为建立郭永怀事迹展馆打下了基础,并于20__年在市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的雕像。
在新时代,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郭永怀的伟大精神,荣成市委市政府于20__年启动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建设。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__平方米,共分8个展厅。陈列馆用_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5个视频,形象的展现了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郭永怀先生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一个人的生命由太多太多的10秒组成,有人也许打一个懒洋洋的哈欠,10秒钟就倏忽而过。有的人却在10秒钟内完成一个惊天动地的动作,呈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姿势,从而得到永生。
他太累了,可有太多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1968年12月4日,他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时间比什么都重要,他决定立即将这一大好消息汇报给领导,于当晚从青海基地飞到北京。有同事劝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他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尽管累,可他不愿耽误哪怕一分一秒,他要把征途当旅途。
他就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郭永怀。坐车到了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不忘抓紧时间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晚上10点多钟,他登上了飞机。“有什么事叫醒我。”登机后,郭永怀对警卫员牟方东吩咐一句,就沉沉睡去。他睡得很香,因为在他看来,争取了这么一个晚上,换来一个白天,又可以做好多事情。
那晚,天气很好,飞行一路顺利。已有晨曦从舷窗中透了进来,飞机快到北京了,警卫员轻轻摇醒了他。好久没有睡上这样一个安稳觉了,郭永怀觉得神清气爽。
这里将镜头切换一下: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响起一阵惊天动地的轰响,随后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一架小型飞机一头扎在了首都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飞机残骸散落得到处都是,一共有13人不幸遇难,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救援的士兵们发现,在烧焦的尸体中,竟然有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
尽管已看不清面目,但抱在一起的他们,如亿万年形成的煤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人们仿佛看到了那赫赫的照耀世界的光明!又宛然划过浩渺长空不可燃尽的陨石,是那样坚硬而内涵丰饶!是的,这紧紧抱在一起的,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原来,飞机到了首都机场上空,开始徐徐降落,起落架落下,20__米、1000米、500米……然而,当飞机降到400米左右的高度时,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垂直坠落。飞机从400米高空坠落到地面的时间大约不到10秒,而就在这一瞬间,郭永怀猛地站起身来,紧紧抱住了站在身边的警卫员。
郭永怀为什么要和警卫员抱在一起呢?随着士兵们艰难地将两具尸体分开,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胸部之间,有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损,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将公文包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人们不能明白:在10秒钟内能做什么?可郭永怀却保住了这份文件。解释也许只有一个,这就是郭永怀始终将那个公文包,如同生命一样放在靠近心的部位,连睡觉时也不曾移动位置。他的心是一颗忠于人民的心,大忠才能有大智,大智也就有大勇!
是的,郭永怀一直对人民忠心耿耿,研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别说飞鸟,试验现场荒凉得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营养不良及高原浮肿。身为领导的郭永怀更是知道肩上的责任重大,常常是废寝忘食地工作,50岁不到时,消瘦的他已是满头白发。他着实太累了,没想到为了节约时间,却使得他永远没有了为人民工作的时间。
失事时郭永怀59岁,他不幸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也不禁号啕大哭,一连几天如梦魇缠身!
因为郭永怀的大忠及大智大勇,完好地保住了文件,在他牺牲后的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两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不能安全着地,就以10秒钟来获得永生!烧焦的是肉体,烧不焦的是精神,郭永怀的精神永远不倒,其已化作世界的中流砥柱,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在今日,我观看了天宫课堂这一节目,这使我了解到了许多知识。
在20__年,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真正意义上做了第一次天空授课,而时隔8年,今日和曾经的技术有很大不同。而且这次摄像头的数量为和质量都变好了,这也给航天员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她还会手中拿一个摄相机,这可不比在陆地上拿着轻松。
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在空间站中,正方体六面播种、根和芽的方向是什么?答案是根发散扎入土壤,芽背向种植面向光生长。因为地球有重力,所以地球山上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长,而太空中微重力环境下,它的根会四处生长,并且根也会有弯曲,而且在土壤中生长。
第二个问题,从茶壶中向杯子中倒水,水会怎样的?答案是,水在茶壶中且倒不出来。在微重环境下,水会漂浮在上面,是倒不出水的。
第三个问题,在空间站内,金鱼能在敞口鱼缸水中游动吗?不能,因为水和鱼分被分离开,并且水会在短时间内游一段时间,一会之后它们就会分开。
航天员在舱外机械臂上,一口手拿小钢球,一手拿羽毛,双手用同样的力,向同一方向扔出,预定距离为两米,谁先抵达?答案是羽毛。在真空微重力下,质量小加速度大,所以羽毛先抵达。
之后,了解了一些航天的一些精彩瞬间。之后,又参观了一些航天员的“太空家园”使我了解到了太空中的些设备。
我还了解到,在地面上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而在太空中,乒乓球沉浸在了水中。在空间站中,浮力几乎消失了。一个水膜,并在水膜中加入水后,将一个人造的花放入水膜中,花在大空中变大了,就像绽开了一样。在水膜中继续注水后,水膜会变成一个水球。在水球中注入一个气泡,水球中形成了一正一反两像。将颜料注入到水球当中,之后将泡腾片放入水球之中,之后水球之中会产生大量气泡,水球看起来更漂亮。
这次实验之后,我从这次天空授课中学到了许多,我十分喜欢这次的天空授课。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12月9日,被称作最硬核直播课堂的“天宫课堂”开课啦!这是让同学们从不同纬度感受祖国强大、树立中国梦的好机会。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千帆中队的孩子们怀着期待与梦想观看了“天宫课堂”。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首次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向青少年演示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水膜张力实验等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的惊呼声、掌声不绝于耳。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时,比如往水球里放入泡腾片,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学生都屏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水晶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水球中的气泡翻滚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航天员演示的奇妙物理现象在无数孩子的心底播下了一颗有关“星辰大海”的种子。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循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太空出差的频率更快、时间更长,无不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游苍穹、“羲和”追日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大片。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样难得的“天宫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学课。这次授课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当孩子步入学习阶段,许多父母就启动了所有思维,东访西询,为孩子找好老师,进辅导班,请家教,把时间填得满满的,唯恐子女落他人之后。望子成龙是每个做家长的心愿。可是,把孩子的空间缩得小而又小,往往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学习成绩无法脱颖而出,反而还会产生厌倦和松懒。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呢?我有以下几条心得,供大家参考.一、以身作则。家长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启蒙。提供孩子的学习氛围,与孩子一起看书或学习。久而久之,渐渐地他们自然而然地感觉父母很注重学习,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学习,懂得了不是为谁而学的道理。
二、尊重孩子。何为尊重呢?我们不妨在适当的时间坐下来和孩子相互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让我们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有时意见分歧时,做为家长,是否会去认真考虑孩子的意见比我们的更完善、更妥贴。如果这样,我们就应该放弃自己的意见,大胆采纳孩子的意见。这是给孩子一次是非认知判断能力的锻炼,既尊重了孩子,又缩短了两代人的鸿沟。
三、持之以恒。启导孩子对任何一件事都有长性。有的孩子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兴趣广泛,但一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这时候的家长,千万不要狂风暴雨般地骂、嘲笑。应耐心查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何原因让孩子退缩。帮·助他解决问题,讲明半途而废的不利之处,鼓励孩子从哪跌倒,从哪爬起来的信心,还他一个轻松、快乐的心情,去完成末完的事。
四、紧扣连环。在这点上,父母应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一个孩子在学习上,不可能每个环节一帆风顺,随时有潮起潮落,只是不知漏在哪一环,双方取得联系后,及时纠正和弥补不足之处,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取得扎实基础。
以上几点是我的心得,只能作为参考,如何教育孩子,愿所有父母都来一起切磋,让孩子走好每一步.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新民市兴隆镇古洞岗子村村主任__自接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任务以来,不顾年事已高,始终坚守在交通检查站值守岗位,奋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把疫情拒之村外,确保一方平安,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古洞岗子村检查站很简单,一个简易的防风棚,一块写着“疫情防控、停车检查”的警示牌。那位站在寒风中,穿着绿色军大衣,头上系着一条蓝头巾的老奶奶就是村委会主任——__。每当看到有车辆驶近,她都会习惯性的拿起检查本迎上前去,“对不起,请您下车接受检查!”这句话不知道一天要重复多少遍。古洞岗子村检查站一共有八名执勤人员,__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每天值守24小时,2个检查站,8个人轮班,登记来往车辆,劝返外地人员。每天中午__总是让别的值班人员回家吃饭,自己在卡点值守,一袋方便面就把午饭解决了。有的村民看她太艰苦,就把煮好的热鸡蛋给她送来,对她来说这是最好的褒奖。
__同志今年71岁了,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丈夫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且身体多病,家里还有一个不能自理的重残孙子需要照顾。可是当接到上级疫情防控指示后,为了全村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她义无反顾的投入到防疫第一线,为了确保防控任务落实落细,她主动承担起交通检查站设卡值班任务,从初期的防疫安全知识宣传到外来人口的排查登记。对于年轻人来说,在零下10几度的天气里,站上半天也受不了,何况她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呢。村民们劝她回家休息,她却说“有啥苦的,这都是应该做的,关键时刻村干部不冲上去,那还要你有啥用”,多么朴实的话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党员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勇于担当、真诚为民的大无畏精神,让党的力量、党的声音体现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沿。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本节主要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从选题的方面来看,我认为张老师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回顾本节课上课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以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引课开门见山:张老师选择了两组生活中常见的纯电阻用电器和非纯电阻用电器的图片,并伴以“这些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的问题,直接切入主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所取代:在探究电热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全过程,从猜想到设计实验到得出实验结论,都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而完成的。尤其是设计实验的环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并对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归纳、辩证思维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通过巧妙处理教材提高了课堂效率:本节课的演示实验可见度非常小,因此张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设计实验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而演示实验部分则精心选择了一段实验的视频资料,这样,不仅收到了比实地演示更好的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使“电热的利用和防止”这一教学内容得以完成,从而使整节课内容变得完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不足之处
1、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忽略了让学生亲自感受电热这一环节。
2、个别问题设置得太难了:如“气盒”实验方案的设计。
3、练习的设计可以做到更充实一些:可以再设计两个有关电热与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练习。尤其要强调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对焦定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王教授说过:“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所以,高效课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布局尤其重要。
一、高效课堂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要想把握教材布局,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第一次备课可以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对准自己背的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后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的备课能促进我们教师独立思考,使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备课要立足两角度,紧扣两条线。
①两角度备课。对同一教材的内容,师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巨大的差异,必然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解读相差巨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并提出疑问。首先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然后再统筹安排在教学中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②两条线教学。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另外,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自己阅读画角的方法,然后告诉老师画角的步骤,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画,共同完成。
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规范作业书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少学生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主要措施:加强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5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生活的节奏,各行各业都受到疫情的影响。教育行业的影响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教育部发声,学校要延期开学,并提出停课不停学。
空中课堂是个新事物,我们对它既感到神秘又感到新鲜。同学们就这样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带着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专注认真地跟着主播老师们学习着。网课上,不一样的课表,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在线听课,即时交流,答疑反馈。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帮助了我们,让我们体会到知识的无穷力量,学习的巨大魅力。
开课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晨准时起床、刷牙、洗脸、梳头、吃饭。一番捯饬,整个人都容光焕发啦!8点10分,我早已等在电脑前上网课咯!我在房间里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圈点批注,忙得不亦乐乎。晚上10点30分,我就早早地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书阅读,看着看着就沉沉进入梦乡了。网课,让我脱离了寒假毫无规律的`生活,每天过得充实而有滋味!
经过“空中课堂”学习,我明白了学习不一定是要在学校,也不一定是要老师在你的身边,而是让我们自己自主学习。
疫情之下,我们要努力成长为坚毅果敢的少年!虽然没有老师的监督,但我们一定会听从爸妈的教导,执行学校的课程计划,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专注学习,勤思善问,扎实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当然,也提醒一下小伙伴们,千万注意用眼卫生,最好别在手机上学习,太伤眼睛喔!
加油同学们!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步伐,但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热情,因为我们有空中课堂!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6
两年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让我有不少的感悟,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保证了能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的书旁,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但实际教学时,我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时目的性不是很强,不放手学生。
在班内大展示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对比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读中欣赏到了风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放手还远远不够,生怕学生说不到,牵引太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相信他们一定会学习的,学习得也会更深,更透,在关键之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收获的同时,我也存在着困惑,针对高效课堂来说,教师讲得的确是少多了,但这样是不是少得可怜。语文教学,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师生之间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解重点之处时,学生有时谈得比较肤浅,这里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引导,而是一带而过。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做得不是很好。比如说有的孩子汇报时给我们组留下的印象是柔和的,教师有必要再次追问学生,哪些词语更能体现了作者的真情,你能再次把这种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之中吗?
最后,“教无定法,而又万变不离其宗”,我不主张把教学定为某种“模式”,一旦模式化,就成了死板的东西,僵化的条框。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标准化零件;我们教授的是广博多样的知识,而非一个面孔的教条理论。故“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成为一个先进的理念,一种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为我们任重道远的教育道路又增添一奇葩,但不必把它固定所有的学科都要这么上,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传统讲解,快乐教学,“高效课堂”等等,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无定法,而又万变不离其宗,方得桃李满天下。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别人高效课堂的精华,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其重难点,采 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也教有所获。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7
郭永怀深深地懂得,要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兴旺发达,光有少数老专家是不行的,必须不断地培养成千上万的后继者。因此,他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他常把自己比喻为“一颗铺路石子”,让年轻人从他身上踩过去。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回国不久,他就与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等一起,规划了全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组织领导了全国三届力学研究班;接着,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物理系主任,为该系的创立操劳筹划;同时,他还在该校的近代力学系开课,讲授边界层理论;他亲自带研究生,培养助手,指导一批青年搞研究工作。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指导艺术,以他的全部热情和关怀,为祖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62年夏,郭永怀正在为在科大开讲“边界层理论”紧张备课,同助手们一起编写讲义。他几次放弃休假疗养的机会,坚持与助手们一起紧张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编出了第一流的《边界层理论讲义》。它篇幅不大,内容精辟,是郭永怀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由于他有着丰富的研究工作经验,见解深邃,因此讲课别具一格,使学生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人事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他对青年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一开始,他先出一个简单的题目,指定有关的参考书籍与文献;然后诱导青年同志做更复杂一些的题目,让青年同志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接着,再着手做没有现成文献可直接借鉴和应用范围更广的课题,有时还要求用实验来验证所得的结果。通过这一过程,许多青年同志学到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本领。
郭永怀不苟言笑,但对青年一代总是寄予深情,和蔼可亲。他对于所安排的头绪众多的课题,心里有一本“明细帐”。青年研究人员经常会收到他写来的纸条,上面是他那刚健的手迹,往往写的是几篇可供参考的文献;有时,他亲自把书籍、文献送到青年人手里;有时,他突然跑来与大家讨论,用他考虑到的一个更好的想法来解答上次提出的问题,对于青年同志写的研究报告,他都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为了业务工作,大家可以随时去叩他的门,而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与来人热情地讨论。郭永怀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
郭永怀虽然离开了我们,他却活在了我们的心中,任时间洗礼,对他的这份敬佩之情却不灭。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8
20xx年11月12日,我尝试与本校一年级3班联合,上了一堂“在线课堂”课,感触颇深。
“互联网+在线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使师生关系、学校的关系优化重组。两个班的学生通过“在线课堂”,共上一节课,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既取了线上教学的优势,也达到了线下教学的效果。
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就本节课而言,一位老师备课,两个班学生受益,节省了教师备课时间。试想,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一个老师同时可以面向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学生上课,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同步给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覆盖对象呈几何倍递增,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也大大提升,离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近了一大步。
突破空间、地域约束,实现交流无界限。在过去,由于缺乏现代化设备,学生上课完全依靠教师的个人能力,优秀教师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完全不是一般教师所能比拟的。但是这种优秀教师毕竟还是少数,大多都集中在重点学校当中,普通学生通常而言是没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现在有了“在线课堂”,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在教室中安装电视、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进行授课,这些设备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缩小教师之间的水平。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接收近乎相同的教育。
更多的思维得到碰撞,提高知识的储备量。根据教学主问题,衍生次问题,以主题活动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计划、递进式的解决问题,营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两个班的学生,甚至更多的学生,通过“在线课堂”一起交流、一起研讨,可想而知思想的碰撞定会很精彩。
“互联网+在线课堂”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平时所做的教学工作其实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是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希望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课堂智慧化,教育的方法更加智慧!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9
英雄不过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题记
今年春节,没有聚餐,没有欢笑,连平日里人来人往的集市都无人问津,大家脸上笼罩着抹不去的哀愁,分明写着“疫情”两个字。爸爸妈妈时时守着电视的新闻频道,每当确诊人数增长一个,他们的眉头便锁紧一分。妈妈盯着电视喃喃自语:“这可怎么办,越来越严重了……”说着不自觉地将目光移向我。
从疫情爆发那天起,妈妈每天就不停忙碌——将家中里外都打扫得一尘不染,每天换着花样做菜,只为让我们增强免疫力……作为一名母亲,她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我。我敬爱的英雄母亲!
疫情蔓延迅速,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就在那危急存亡的时刻,钟南山院士站了出来!84岁高龄的他本该在家中尽享天伦之乐,而他却用肩扛起抗击病毒的重任,他告诉大家“没事不要去武汉”,而他却日夜兼程地奔赴一线!他的挺身而出,让无数中国人民更坚定了胜利的希望绿色。我钦佩的英雄钟南山!
像钟南山院士一样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数不胜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生的希望。“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他们奋起抗击病毒的样子,我永远铭记心间!伟大的白求恩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为久旱的土地带来希望的甘露;他们是“春山暖日和风”,吹散前路的迷雾,融化冰封的大地。我最可爱的英雄天使!
随着大量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物资也紧张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总有心怀善念的人们,尽己所能地捐献出物资。爱心人士积极捐款捐物,平日里闪闪发光的明星也放下光环,尽心尽力地帮助武汉挺过难关!我友爱的陌生人!
永远别忘了英雄也不过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罢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春寒已料峭,吾惟愿君安!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30
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外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和神奇,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向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我们中国是第一个。那么为什么可以呢?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感到无比自豪。通过三位宇航员的介绍,我看到了在太空中有趣的太空转身,神奇的浮力消失,在地球上沸腾的泡腾片也因为在微重力的环境下表面张力也大显神通,了解太空中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在太空里就像到了霍格沃兹的魔法学校。同学们和宇航员老师的互动也非常有意思,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互动,因为我也有一个小问题:既然在太空里水是飘浮的,那怎么洗澡呢?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王亚平,叶光富,翟志刚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指引我们奋发向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建设我们的国家!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向我们展示了航天员工作生活场景、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等,让我们知道了太空与地球大有不同。我们从先对太空的浑然不知,到现在的人尽皆知,都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航天之路。我们不再像之前一样只看见四角的天空,而那飞向太空的正是我们的“中国红”啊!
那头沉睡在东方的雄狮苏醒了,它将一鸣惊人!
2024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31
20xx年5月13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聆听了吴正宪、柏继明、贲友林、孙贵合、强震球五位特级教师及唐师附小的一位优秀教师带来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一堂堂生动和谐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得当的点拨和启发,启迪着台下老师的无限思索,求变的决心弥漫着整个会场。几位名师的共同点在于总是在适当的时机质疑;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等等。下面我就对其中两位名师的课堂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一、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
在吴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听出了两种与众不同:
1、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孩子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在吴老师的这节数学课中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2、过去的课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吴老师的这节课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吴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二、柏继明老师的《计量单位复习课》
柏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语言诙谐、幽默、风趣自然。对学生,不管是成功时的表扬,还是失误后的鼓励,她都能机智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创设出一个个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她能适当的把握教学语言的“度”,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师生关系倍加融合,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柏老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学生很熟悉的日记引入,故意错用单位,激起学生的思维发现问题,还引导学生说出了生活中错用单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让学生立刻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一个过程柏老师都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应用数学。教师真正成了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3、评价激励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这次外出听课学习,我在赏阅别人精彩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名师为榜样,转变教学思想做到课前解读教材,落实课改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有价值的课堂。另外,还要多看教育专著,多做笔记,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当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上一篇:抓好党员学习教育
下一篇:礼仪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