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通用33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
1.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 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6.教学反思
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
本月的教学任务是期中复习考试和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期中考情况分析来看,学生对高一化学的学习还不能掌握的很好,原因有以下几个:一,中考制度造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产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以及学习方法的缺乏。二,初中学习中靠记忆的偏多而理解部分又少,而到了高中,理解能力要求较多。三,初中化学课堂容量比高中的要少很多,难度也相对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也感到比较吃力。
而在专题二的教学中,由于本专题属化合物基本知识了解,所以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也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导学、归纳对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教与学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学生在实验时,动手能力较差,只对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感兴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识中需要记的内容较多而学生又偏偏赖得去记,造成很多题目不会做,从而产生高中化学难念的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学知识点稍微分散一点,而学生又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无法做到系统学习。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差。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又紧,若不主动学习,那学习成绩就无法保证。
总的说来,高一化学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创出好成绩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3
当前,艺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许多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也不重视,评职最后,待遇最低,上艺术课没人会看得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显而易见,艺术教师在这当中的“色调”关系非常微妙。我通过本次培训学习,学习并总结了能够促进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原则:
1.要分析学科特点,采用合适教法;
要把握学科特征,但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要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2.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3.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作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但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为美术欣赏教学,万不可以此为搪塞之词。应该说,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具体的意会,都可言传,只是意会不清或语言贫乏,才会出现“不可言传”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唯有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4.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象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作品的再创造,是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任何见解,甚至是相反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去搭建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积极参与。
5.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提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它要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运用,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只要老师认真钻研,运用合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学生一定受益非浅,无论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4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1、学生刚学英语时,学生对英语这门课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2、学过的单词,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作业太多,没时间背。
3、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做。
4、教师面对一些整体学生进教学的态度误区,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是因人而异的,有差别是正常的,不能以相同的模式来要求学生,另外,我认为关键还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英语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__平时的积累。
一、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体现这一理念,教师是否就应该退避三舍、让出讲坛 有的教师不惜大量时间创设情景,让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一味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语言点,尤其是观摩课,展示课活动中,只怕评委说自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观念陈旧,于是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
课堂上,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看上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构建了学生主体,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的培养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所以兴趣是激发学生进步,开拓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指示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指示。并在运用的同时形成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时课前3分钟用美妙的英文歌曲作前奏来迎接课的开始;有时用一些英语笑话、国外趣闻来拓展他们的眼界,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有时,课前五分钟有一两个学生Doduty或者Dailytalk,有三至五人Retell。每节课中都进行全班pairwork和groupwork,让每个学生有开口练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课后小结三、四分钟,仍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生生活动和师生活动,总结出本课的要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担当主导作用
英语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不看其是否讲授知识,而更应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guideandfa-cilitatinglearning,enablingthelearnertolearn,settingtheconditionforlearning.”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出发,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入,呈现、巩固等不同阶段中组织好学生活动。
3.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本色语文
笔者认为,课改以后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教法纷纷出台,其目的和结果不外乎两个:
1、标新立异,“乱花渐欲迷人眼”
课改之后,如何上好语文课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批判了过去填鸭式教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语文教学的尝试: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些语文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一个站在旁边看热闹的观众,课堂气氛活跃,但效果如何呢?一位高中老师说:“很热闹,但收效甚微。”
2、死守高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教育重功名已是众人皆知的现象。能否培养出“当官的人”“出名的人”,能否考出状元,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于是语文教学瞄准高考,一切为了高考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初一,高一,甚至小学都是如此。
贵族化,戏剧化的语文教学象一场戏,可能很完美,但也只能是几个人在舞台上演演而已得了。高考化,应试化的语文教学象一次机械化的操作,但我们培养出的只能是一大批规格相同的产品。这两种语文教学方式使许多有心上好高中语文课的老师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语文课。回归语文课的本色,彰显语文的本色,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的心声。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本色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全国优秀教师黄厚江教师的阐述非常精辟。
本色语文,就是必须把语文当作语文教,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课必须以语言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
本色语文展现了语文最本质的特征,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固定的教条式的约束,它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契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教与学相互促进。
二、“本色语文”课怎么上?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如何实现“两性”统一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本色语文以学生为本,以语言为本,以学科为本,从而实现二者有机统一、
(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强化教师的角色作用。
课改以前,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课改之后,又有人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前一种填鸭式的做法还是后一种冒进式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应高中语文教学的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二者是交织融合的关系。
学生主体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主体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的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学生主体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师不但应把教材上的内容讲清楚正确,而且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够“举一反三”。绝对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讲完了,自己也学完了,老师说对则对,说错则错。教师讲得透彻,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这是课堂教学的一方面,但还应注意教学的另一方面,即要求学生在教师“举一例”的基础上能够从这一例类推而知道得更多。因此教师讲课在“举一例”时要讲得深透,讲得明白,让学生在疑难的问题上通晓,才能对学习发生兴趣。对于其他类似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敦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样,则推动了学生向着知识更深层次去探索。最后寻求出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实现应该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实现之中。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外因)必须通过“学”(内因)起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听得有味,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并且能自主解决问题,与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主体有机构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则成为学生的对象、客体。二者不是两个抗衡的主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二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交织融合的共时互动的行为。忽略任何一种行为,教师只能“抱怨”着教书,成为教材、课标的奴隶,学生只能“埋头”学习,成为书本、考试的奴隶。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两个主体在行为方面的互动结果。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
二者交织融合的纽带是“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就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去寻找教师的答案。所以,一个好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更全面的理解课文,甚至产生一系列的古代或现实生活的联想,得出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使教学达到激疑起智的目的。如在讲解高中现代文阅读文段时,我不仅把它作为考试的文段,而且重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并进行相关联想,也请学生阐述对文段的理解和进行的相关联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他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进而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过程,也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进而真正实现教师主体的过程。
(二)以语言为本,把语言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示范和学生的语言训练同等重要。
教师上课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职业气质,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和人格,展现出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象。教师细心揣摩课文内容,精心组织课堂语言,恰当而有激情地进行语言表达,才能既体现教师个人的气质特征和素养,又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语言示范,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
第一,选择语言的能力。
对应不同的课文内容,语言组织应该有所不同。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对应诗人对康桥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选择轻柔而优美的语言能引导学生进入康桥的世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选择激愤而铿锵的语言,能让学生明白刘和珍君的无悔选择和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在教学《项脊轩志》时,选择舒缓而哀伤的语言,才能表达出归有光对亲人深深的爱和想念之情。
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示范,让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中,体会不同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逐渐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感知能力,形成一种选择语言的能力。
第二,组织语言的能力。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知,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少的可怜,口语化现象严重,一般只用陈述句,还不时有错别字和病句,可见,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差,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积累少。平常文学类的书读得少,优美的新鲜的词汇接触的少,更不用说有意识的去记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词汇储备少,用起来怎么可能随心所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运用少。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也就是为了完成700字的任务。虽然写作时绞尽脑汁,但搜肠刮肚挤出来的,还是少的可怜的几个词汇,使人读起来很干瘪,味同嚼蜡。作文的语言有几个层次:有较多的错字与病句,这是最低层次;语言基本通顺,这是第三层次;语言朴实流畅且富有文采,这是第二层次;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富有文采,这是最高层次。就学生的现状而言,要达到最高层次是比较难的,但第二层次通过努力一般能达到。如在写作时,有意识地采用新鲜优美的词语,运用多种句式,以及多种修辞,并且能持之以恒,作文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也会越来越有文采。积累少,无词汇可用,运用少,不能激发自己去积累,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写作文变成了“挤牙膏”。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丰富教案内容,精心组织授课的语言,使课堂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文采。这样的课往往能吸引学生,他们在获得课堂的知识含量的同时,自己也在品位老师的美言,美句,美文,从而思考,这个词用在这比别的词都好,这个句子换一种表述会是怎样的效果?这种思考也是学生潜意识中提高自己组织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能够长期持续,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意识地去积累词汇,组织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有了源头活水,何愁作文之水不清?
第三,朗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对语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朗诵是语文课中一朵永不凋零花,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总给人一种沉闷之感。怎样的朗读才是最好的朗读呢?一位老师在教学《泪珠与珍珠》时,最后插入了一个朗读片段。朗读的内容是这位老师自己所写的有关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感言。朗读结束后,学生眼里都溢满了泪水,沉寂了两分钟左右,教室内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一次成功的朗读告诉我们,除了读准字音,掌握断句外,浓厚的感情和饱满的激情是朗读必不可少的因素。
课堂上一次成功的朗读之后马上给学生集体朗读或单独朗读的机会,往往能事半功倍,因为这既给了学生一个朗读示范,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念经式的读书变成充满激情的朗读,其间的进步不言而喻。
在课堂教学中,对比朗读给学生的启发性也许更大。有比较才能明优劣,有比较才能明得失。在教学《将进酒》时,我将自己的现场朗读和著名朗读家的朗读录音进行对比,让学生评价优劣,最后把问题集中在朗读这首诗时,应有怎样的的感情历程。经过对比,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朗诵方法,也了解了诗歌的主旨,真是一箭双雕。
在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语言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为了使课堂氛围感人或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
所以,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容忽略的是语文教师讲课,语言必须有艺术,有特色,要言之简略,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生情,总之教师要讲得津津乐道,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好的语言课,最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那就是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深含情感色彩的内容后,要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调,还要辅之以表情,将文中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获得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言教学质量。语言教学不能像一潭死水,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地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人昏昏欲睡的境界。在语言教学中,生动的语言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既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愿意读书,就会产生一种执著的追求。
(三)以学科为本,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少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的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现状:语文课人文性的缺失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内涵一直比较模糊。黄厚江老师立足学科本位,阐发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感情。
现在,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人文性在课堂上逐渐消失。人们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知识的获得,所以,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学做人。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培养了一批畸形儿:高智商,低情商。大扫除时家长上阵,读大学时带保姆已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xx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而自杀的事情也时有耳闻;更有甚者如杀室友,杀亲人。“救救孩子!”是时下许多有识之士发出的感叹。
如何救孩子?这既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少些功利,多些人道主义关怀,也需要教育更多地关注思想道德教育,并将这一点落到实处。就语文教育而言,就是要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这也许是杯水车薪,但如果能细水长流,物质水平高而文化素质低这样一种畸形现象,或许能慢慢解决。
时代的形势要求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但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其工具性,如果这样,必然会导致人文性的泛化,模糊其学科的个性特征,语文学科价值的体现,必须以其工具价值的实现为基础。
实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实践主要是读与写。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懂道理,就达到了文道统一。而写作的过程,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作文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相统一,文章才能优美、深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思想的灵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容易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去感悟课文。但在讨论时应要求学生“手不离书,言必有据”,“据”就是文本。只有这样,才算面对文本,进入文本,体验和感悟文本。脱离文本,任其天马行空地乱谈,谈得再好,也不是语文课。感悟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同时也应该而且有必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去感悟,明白为什么这里边要用这个词?为什么这个句式更能表达出这种感受?然后习得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与写作中学会迁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不提倡本色语文,高中语文教学就难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教学,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学到语文。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还语文课以本色,才能上出语文味,实现语文课的价值。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6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面对这一趋势,我推出了“六步”教学法,即:情境导入-----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当堂检测,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哪怕是基础薄弱的班级,也进行了尝试,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有限,也许是我的思考不够深刻,也许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有收获更有困惑。
一、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雨巷》是一首现代诗,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欣赏,对朗读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读”中落实“悟”,这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了课件和音乐,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相关的句子,一次不行来两次,一个不行第二个接着示范,全班同学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读抒发情感。这个环节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是教学重点,需要25分钟。接着用5分钟让他们去写一两句诗,当他们的情绪掀到高潮的时候,配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缓缓地、缓缓地全班配乐朗诵。美文欣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把欣赏课的教学效果继续延续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为写作奠基。在那节课中,学生的“获得”时间恰到好处,剩余10分钟“作业”也能当堂完成。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二、学生课堂获得的内容深浅度如何把握?
还记得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自己感觉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坚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原则,课前重点要求学生找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深层感悟“别出什么乱子”一语,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卡在了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感悟上(,结果在这一个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带着学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体会,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没有消化。反思这个环节,由于没有正确看待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对学情估价过高,“合作探究”环节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我对他们进行了强硬的灌输,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专家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学生的主动“获得”没有落到实处。
三、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理想”?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努力去尝试让学生都不同程度达到(部分学生只是接近)教学目标,也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感觉还是收获甚微,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课堂上的简单知识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讨。文言文教学对于我这个班级来说是很困难的,于是我降低难度,改变教学策略,以“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力争读出语气”为底线目标,以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和背诵名句为主要目标,以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提升目标,只点到为止。如《陈情表》是要求背诵的名篇,课文很长,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望书兴叹,我于是分三层要求:能力强的全文背诵,中间层背诵重点段落,学困生要求朗读全文再背诵名句。在“课堂检测”环节,我就他们重点抽查,长期坚持我想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多年来在一线教学中的困惑。
当然,我也会在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落实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认真编写导学案,课前下足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7
阅读教学传统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重在老师的讲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这是一个需要师生互相合作的工作。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的阅读和讨论交流相互交叉进行,从而使阅读课既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效果,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接受的信息转变成交际实践的内容。通过使用交际化的手法进行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四要素组成,这四要素所组成的六对关系只有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进行阅读课教学设计时,不能只考虑教师的意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乐于说。
一、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高中英语课文大多篇幅较长。课文内容参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科学教育内容。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阅读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可以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二、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学生没任何准备走进课堂那么学习肯定是被动的,教师讲解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演示什么,学生就看什么。这样的学习有什么主动性呢?预习看起来是学生的事情,但教师精心指导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安排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做些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预习生词。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回去思考。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2.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学生踊跃参与,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为此,教师要妥善引导,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为此,要做到:
(1)要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2)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教学不要“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动的,要尽量让学生动。
(3)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3.培养学生归纳理解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树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材料内容,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阅读材料题材与体裁的不同,因而在阅读中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各种不同的归纳方式去归纳、理解材料内容,如可以归纳动词,显示事件过程;归纳文章人物,突出重点人物等等,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增加语言实践量,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高中每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他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等等都唤起高中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四、英语阅读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高中英语阅读教材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好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阅读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材需要利用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融德育教育于教学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正确地认识英语阅读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8
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几乎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或信心,其中特别是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打好,加上高中课程难度较大,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难以在高中英语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上与教师或同班同学保持步调一致,从而给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求证,我们就很难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如何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运用合作式手段进行教学,如何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大脑的功能由单纯的“仓库”变成知识的“加工场”等问题,如果能得以解决,我们就会实现有效教学,达到课堂教学它应有的目的。
1.英语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
1.1 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应该转变“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学英语”。
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和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语言强调“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张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即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中“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
1.2 从学习的形式上来看,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讲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方法的开放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使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一律放手,使学生能自学、自答、自测、自做、自评;凡是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参与,如:对话训练、短剧表演等,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英语,培养学生和老师互动式学习,这是当今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方法。
2.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2.1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境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确定好教学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还必须了解对象,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单一不变的灌输更具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不使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活动难度太大不能完成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为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受益。应当说,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
2.2 从“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互动的导演者、参与者、创造者”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比作演员,教师比作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学习活动。在宏观上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微观上要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上进行演示,保证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那么,下面谈一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创设“ 我要学”的课堂环境
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体验、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语言强调“language immersion”,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学习和使用。可以是显而易见,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了欢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欲望。
3.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式教学手段
在英语课中如何实现“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勤反复”这种优化形式呢?合作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形式。合作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恰当运用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1 师生合作。
跨世纪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学生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极有可能超过教师,因此,师生合作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途径,更是对古训“教学相长”的新发展。例如教一个新单词或新句子前,有些学生己通过其它途径提前接触到,我就先请学生读,当确认他的发音准确无误后,他就可模仿我平日新授方法,使其它学生学会这个单词或句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能开拓教师的思路。
3.2 生生合作。
在进行英语授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座位重新布局,组为单位,每组六人,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的练习机会,增大密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促进小组组员间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且在合作中面向了全体学生,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
4.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改革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4.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应该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带到课堂中,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课本量大面广,灵活性强。要求师生的配合性强,以单元为单位,听、说、读、写较以往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难在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二是难度增大,生词量,阅读量增加近一倍。针对这一新变化,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有新举措。须将其内容活化,按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师生互动,共同投入。
4.3 教无定法,活化教学手段。
学知识,如登山,越往上,越困难。降低学习坡度,化难为易,需活化教学手段,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贯彻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践表明:可采用探究性学习,因为疑问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热情,不会提出问题,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批判意识,就谈不上有创新。
4.4 扩大知识面,使知识融汇贯通。
面对教材中的知识量大,知识面广这新要求,教师应适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就得适当的查找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材料,可称之为收集资料。当然,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资料,通过收集资料以求得问题的完满解决,并将之与己有的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探求新知识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细心地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励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创新努力、语言表达努力、互助合作努力等诸多努力。让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塑造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打造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美好的未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9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中国文学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同时,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我把课文内容的解读设计为五个“乐章”,即“婚姻的第一乐章:我的美丽的追忆”;“婚姻的第二乐章:我的伤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乐章:我的难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乐章:我的痛苦的呐喊”;“婚姻的第五乐章:我的毅然的决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0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方进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学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而以上这些问题在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
面对现今历史教学现状,很明显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完全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就从我们每一个基层历史教师做起,共同奋斗,共同努力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1
本人虽工作只有四年时间,但我在教学中却收获很多,感受颇深。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着重从以下几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一、兴趣的培养
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获得充实感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符合学生情趣的语言环境,精心设计多种交际活动,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创造性地发挥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言的习惯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有一本好的工具书。
2、预习的习惯,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逐步规范要求。
在预习方法上指导学生按词、词组、句、文、疑等进行分析,即先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词典查单词,自己解决生词,对重要词组、重要短语进行罗列,并能造句,记录课文结构严谨和用词优美的句子,并读、抄、背。
3、整理错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改错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4、阅读课外书和摘抄的习惯,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英语读物。随身携带,阅读,做好摘记。
三、教学步骤:阅读课
1、导入,通过问题、讨论、情境、表演等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速读、略读和细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课文情景设计问答、排序或填表形式,并设计一些课类似高考的阅读理解题,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分析段落大意。
3、整篇复读表达输出,让学生运用关键词或图片引导学生复读课文,运用讨论、辩论、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四、在课堂上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课堂。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 “Excellent” “Wonderful”,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 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反思。
1.备课环节中不能忽视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培养。新课标求叫要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要求,着重提高学生用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不过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明确三维目标(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虚拟情境,培养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度使用多媒体。不能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量使用图片,音乐,影像资料等等。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即图片音乐等较强,较新的刺激设计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
3.课堂教学语言要够清晰。不能说英语课必须用英语讲解一些简单的指令性语言用英语很好,遇到太难的能用汉语让学生更明白,就可以使用汉语为英语服务。
4.课堂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对其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这样才是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四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把理论和实践想结合,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能够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性,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2
这次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天的网络学习及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浅谈我对这次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我积极投身到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认真按时观看老师授课视频,本着共同进步的学习态度,主动参加课题的讨论,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通过研修,让一个刚刚进入高中阶段教学的我,学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必备的业务知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新课改下高中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从而增强了我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信念。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让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对高中语文个专题知识点有了充分的认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夯实了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这一块,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学习到了应如何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以简练的方式授予其完整的学科知识。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领略到了培训的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瓴,也有实践的品鉴入微,既有专家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的经验互助……在学习中激发了自己的兴趣,扩宽了自己的视野,在教学中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我的每一次学习都能使自己更进一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3
本学期担高二两个班的语文,日子过的真快,不知不觉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反思这匆忙的两个月的教学,我感悟颇深:
首先,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语文该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只有明白这些,学生才有学习动力,也同时掌握语文学习信息途径和方法。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师生天天教和学,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问题的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__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所以,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积累”的重要,体会精读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对学生明确要求:两条腿走路,课内外结合;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
其次,单元教学法具体操作还需细心揣摩。本学期我在散文和文言文教学中,按照高三复习的策略,每个单元重点贯穿学法指导,然后再涉及几个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要点,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但学生基础差,能力有限,不少学生还不能掌握其中的学法,只能支离破碎的掌握一点,结果在期中考试时学生得分并不理想;在学生现在基础相对薄弱和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进行单元教学,如何大范围的贯彻学法指导,将是下一阶段要面对研究的问题。 再次,谈谈学生的考试结果。本学期高二学生要会考,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偷鸡摸狗”,有的对语文不太感兴趣认为语文成绩非常偶然,知识点落实情况不太好,完成作业不认真,所以基础部分得分情况不好。平时在课堂上虽强调过,但没有经常训练,以及基础知识巩固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试卷未完成。在作文审题上,不懂抓关键句,虽然我进行过系统的审题立意训练,但面对材料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跑题。因此下一阶段,要花时间督促学生将知识点落实到位,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
这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我要求自己“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而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有时,我也会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顺利达到了。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根。非读无以广积,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出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写作教学工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点,在高考试卷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以前,我们有点“空”,每次作文的教学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 我试图改进,一开始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还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后来,我在作文批改中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按小组互评,把本小组最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全班交流。这样,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下一阶段,教师要完善自己的教学,扬长避短,争取让学生的基础变得扎实,让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而这一切,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做基础。阅读方法有好多种,也许,有的老师喜爱齐读,但是,我认为,教学中,齐读是可以的,但小说和散文是不合适齐读的,因为学生要照顾读得整齐,因而无法用心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罢了。所以,我在讲授散文和小说时,每节课都会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默读,因为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恰恰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到课文语言的魅力。
当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4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5
现在的学生热衷多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从此现象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音乐课即唱歌课,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少。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从开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经常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解决方法: 在音乐课起始课上,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有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初四毕业后,个别音乐基础好些的学生可报 考艺术特长班,为将来深造打基础,让我校优秀艺术学生代表,给她们表演、做示范,学生反响强烈。
3、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4、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 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弱、有音乐特长班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 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半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 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 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多参与省市艺术节等活动,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6
本学年,我任教高三体育学科教学工作,学生已经毕业了,体育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体育高考成绩也相当不错,下面是我对本学年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心得。
一、高三体育课并未得到学生的真正重视。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三体育课就是玩、放松,重点是文化课考试,由此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表现是:
1.体育课被挪用现象;
2.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3.正常教学项目由于学生出工不出力,而不能正常完成。
以上这些现象严重干扰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关于开设体育小班的反思
本届体育小班由高一开始进行训练,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物力,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达到我的要求。从高考来看,主要是文化成绩不理想,我认为这与学生的心态有关,首先学生的文化成绩本来就不甚理想,平时我们还灌输“体育高考文化成绩要求不高”这样的信息给他们,虽然我们也是出于给他们减压的目的,但我认为这样也误导了学生。再则,体育班中有一些不求上进的学生我认为要进行清理,不要让他们影响到其他人的学习生活。对体育班的学生不能放纵,反而更要提高要求。
三、如何对待高三学生体育课的表现
进入高三阶段,由于生理原因和学习压力,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不爱劳动”的状态,其表现有三:
1.光说不动,出工不出力;
2.体育锻炼怕苦怕累。
3.体能差,破罐子破摔。
针对以上现象,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育及帮助。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除顾虑,严格课堂管理制度,形成浓厚的锻炼方法。总之,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高三学生生的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关于高三体育教学的建议
1.加强宣传,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2.选派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去高三教体育课。
3.严格出勤,上课等管理制度;
4.对体质好、差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5.对高三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6.学校要加强对体育班的投入与指导。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7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 其实不然, 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 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 要学 会 数 学 的 思想,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 他不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 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 学生也是如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 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 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 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 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 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 思维始于疑问,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读小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 1+2+3+…+100=? , 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 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 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临终前留下遗嘱, 要把 19 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1/2, 老二分总数的 1/4, 老三分总数的 1/5。按印度的教规, 牛被视为神灵, 不能宰杀, 只能整头分, 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 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 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 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 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 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 总共就有 20 头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头; 老二分 1/4 可得 5 头; 老三分 1/5 可得 4 头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头牛, 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 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 9.5 头, 最后他怎么竟得了 10 头呢?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 结尾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 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 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 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 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 而作者却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如此, 则二者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无形的艺术, 有其自身的发挥空间, 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与知识内容的特点, 才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教师用心, 科学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现实的教学之中,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里, 感受知识与人文的魅力, 课堂教学必将焕发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与感性叠加, 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情感的共鸣, 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 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 我们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 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学而时习之,做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当然也要时“思”之。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8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6、成绩状况的问题: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主要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ph3、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⑵、观察、填写第14页的两表格→体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归纳概括元素周期律。
⑶、由学生阅读第16页的《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交流阅读中的收获→深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第四课时:课堂用最多30分钟完成《元素周期律的达标演练》,评分,有选择性地讲评。
个人的教学认识:在教学中对如何选取知识,选择哪些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进行了二次创作,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灵活处理了教材。在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也重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课程目标的体现。
2、第3节《化学键》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利用健身的哑铃,解释了“键”及其作用。
⑵铺垫性讨论一:商户甲需要卖“电子”,客户乙需要买“电子”。甲乙接触后,结果如何?铺垫性讨论二:两位同学都需要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两位同学单独都买不起。他们怎样愉快合作才能共同达到目的?达到目的后他们会分开吗?
⑶、从氯气的化学性质→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事实→投影钠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两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⑷、介绍电子及其书写→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用氯化镁巩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⑴、分析非金属原子得失电子的特点→联系两位同学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制共同购买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都达到稳定结构。
⑵、从氯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事实投影氢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形成共用电子对构成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由分子子构成→组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⑶、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用水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极性共价键。
⑷、用氮气展示用电子式表示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非极性共价键。
⑸、思考与交流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归纳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⑹、利用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用动画模拟其化学反应过程→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个人的教学认识: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事例,应用拟人化的讲解,采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化抽象为直观,努力做到教学形象化。根据学生的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以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把本来是很抽象的教材变为生动形象的教材,以揭示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想象表象,从而加强学生自觉地理解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考虑化学键理论的逻辑性思想性很强,因而重视严密的逻辑推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使基础理论的讲解富有论证性,全面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的努力:
1、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二次开发,使教学主线清晰,知识逻辑合理,教学内容在落实知识与技能上充实。
2、重视对知识产生、形成以及延伸的过程铺垫、设计及有效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与求知欲望,在探究与求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重视建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课堂,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辩论,重视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5、用每节的“达标演练”确保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用每月的月考强化巩固知识与技能,进行月度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评定。
6、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强化教学的责任心,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心态提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加强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内化。
7、不断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19
对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用数学的精神来学习。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去挖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的某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高中数学教学几点反思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将两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③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④要把握教学课堂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并在此基础之上自主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和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7、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0
(一)课后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不满意。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制定了两个复习目标,一个是复习巩固主要的文言知识,一个是品读语言,体悟作者的感情。对于这样的传统篇目,在设计上不容易上出新意,但在学生体悟感情这方面,却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境界。在处理体悟感情这一环节时,主要是让学生找出有感悟的句子,先自己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推选出较好的同学展示,这一环节学生表现的还能够,但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感染力不够。
在处理第一个环节复习重点文言知识时,我认为很是失败。首先是课前导入完全成了摆设,没能起到带动学生进入课堂的作用,所以在让学生找重点文言知识,以及展示这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用心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其次,学生仿佛一向被老师推着走,老师觉得上的很费劲,学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课堂也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
这堂课使我深切的认识到,教师要成为课堂真正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二)组内老师的评价
王景会老师:
1、目标的制定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可谓简明扼要,省时高效。
2、课堂结构各环节衔接自然,有文本中的词汇成语到情感体悟,然后关联写作,可谓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潜力点的讲解适度拓展,联系高考中的典型例子,可谓触类旁通,潜力提升。
4、教态大方自然,可谓镇定从容,魅力无穷。5、本文以情感动人,教师读文解析,动情、传情不足。
任桂秀老师:
1、备课充分,了解学情,能根据学情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教态自然,基本功好,驾于课堂潜力强。3、注重文言知识落实,突出重点,指令明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潜力。4、再有一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更好了。
x老师:
教态端庄,沉稳自如;连接高考,凸显地位;在研讨中赏析语言,使得学生认识深刻,体现了文、言并重的思想。时间处理再紧凑些就跟好了了。
xx老师:
1、落实到位,衔接自然。拓展延伸适度,链接写作有深度。2、教师就应再显示一下自己的高度。
xx老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材处理方面采取了创新的做法。形式上以练代讲,从梳理文意到评价到写作,从不同角度切入解析文章。阅读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训练的指导权由老师掌握,这种抓住关键,以练代讲的方法,效率较高。
xx老师:
1、课堂语言规范简练,指令明确。以重点、难点字词为抓手,强调诵读,很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预定目标。在此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进行了写作训练,促进了知识的生成。2、时间把握不够完美,前松后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1
本学期,带高二三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高一一个尖子班的历史教学,一周共15节课。课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却特别累。尤其是高二历史教学倍感吃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这一周教学感受:
首先在备课时,特别是第一单元内容,备课起来总感觉无处下手,对知识点的处理把握不住,备课起来很苦难。思想史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内容比较的抽象,时间又比较的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第一单元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哲学的内容,讲深了,学生还没有学过哲学,根本就无法理解;简单处理,学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学学过后,我想第一单元的内容教与学都会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课,一周5节课(包括晚自习),上完两节内容,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对某些问题还是很难理解,感觉比政治与经济史的学习还要难。期间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所以上课时感觉有种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堂大胆展示”,改变原来课前不愿意预习、懒于预习的状况,同时以各种方式去检查与敦促。几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与我聊天时,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课前预习,课上敢于展示对学习好历史的重要意义。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意课前预习,不愿意课堂去展示,与同学去讨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估计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我对他们与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讲述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我深感学生对必修1、2知识的遗忘程度严重,因此还要加强对必修1、2知识的复习与回顾,这就与课前预习有很大关系,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复习回顾相应的与之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必修1、2的内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针对此,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必修1、2内容的复习,准备每一单元开始时,先把必修1、2内容进行复习;单元结束时,再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归纳,以便学生能从宏观上,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搞清楚知识点前后关联。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现实中能不能实现,也深知这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对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们的指点。
以上是一周教学工作来的一点肤浅认识,同行朋友们可以在此谈谈你们是如何处理必修三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便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2
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大胆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宝钗、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从而使学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学素养,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多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对话教学
《香菱学诗》一文的教学,基础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现在对话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得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
三、注重阅读创新,放手让学生学习
在本次教学中,能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等,这些都还次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四、不足点
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红楼梦》,学生全书读过的寥寥无几。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品佳作,提高语文水平。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3
亲切的笑容,温柔的声音,委婉的动作,听的人如沐春风。语文课是美的天地,我害怕把课堂弄得像战场,我希望带着孩子们像游览名胜一样,参与其中身心俱乐,心灵有收获身体也得到放松,那真是个美好的理想。
教学反思(一 )
3月7日,离20__年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感觉复习的脚步有点乱。相关的考点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一个明显的从感性到理性,从部分到整体,从浅显到深度的规划,总有一种想提提不起来放放不下去的感觉,无奈之下,只好用做题代替讲课,这样下去,出现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大差不差,老师也没闲着。一场备考大战就在不停的做题当中结束了。我总觉得在这场备考中,我们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师生共同攀越知识高峰的决心信心么?不像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怎么总是那么的迷茫困惑;在面对胜败的时候,怎么总是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在高考完之后,怎么是那么空虚无助,知识好像没有改变命运。。。。。。我想改变,至少从现在会为下一年的真正收获而去耕耘不息。
正在复习文言文部分,学生手里有资料,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总结的相当详细完备,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可是学生做起来真的很被动。课本上的文言文也学完了,我知道学生并没有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梳理出来,而是依然留在了课本上。每次讲文言文,我都要做很多的铺垫,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文言文实在是有畏惧心理的。我本打算把资料上的题做做,我在仔细的讲讲就了事算了。但我想变变,想和学生共同啃啃这个骨头,尝尝其中的滋味。昨天看了一个老师提供的编故事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我就在课堂上随意实验了一下,真的没有期望很高。但是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复习一下18个虚词,然后要求他们编一个故事,其中贯穿一个虚词。我怕同学们不积极,或懒得做,我就自己临阵磨枪编了起来,如果学生不配合,我可以自圆其说。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同学主动地把她写的交给我看,我示意她写到黑板上,接下来,陆续就上来了三个同学,我一看我没机会写了,就趁着他们正在板书时把我写的给大家念了一下,我可以感觉到大家很感兴趣。我下去随便看看了,发现好多同学都动了笔。上来的四个同学,一个做了一首诗,其他三个写的都是很像文言文的。同学们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水平也远远超过了我这个老师,我真的好好反思了。
这次教学,让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很多想法,要赶快形成书面文字,以备来年备考用。
教学反思(二)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学,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探索实践前行带给我的心路颠簸。
假如让我重新带高三,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纸质稍好点的本子,告诉同学们这个本子将记录我们备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础知识,以及我们透过文章背后挖掘出的内涵及其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其次我在备课方面要加强力度,平时的教学扎扎实实,从知识到能力,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都要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熟悉高考的考点,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学的衔接。最后,是等到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基础知识也讲完了,要带领着学生做一个总结,一个很重要的总结,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习惯、方法、品质的不断规范和强化,然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提出要求,师生共同去追求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这一年的文言文教学,总体来讲是失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以贯之,到最后就是随便讲讲了之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阅读面窄,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的把握也很勉强。还好的一点是,平时领着学生做的题比较多,学生虽然对古文畏惧一些,可拿着题还是能对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对高考了,师生心里还是没底的。
过去了的不说了,问题是现在,还剩下三个月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在这块知识方面有信心呢?老师应该给学生什么钥匙呢?这些又如何该用最少的时间实现呢?
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必须通过做题把知识和能力贯穿进去。问题的关键就是选题,要选高质量的题(做历年的高考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就是备课的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心里踏实下来。识记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利用早读的时间加强记忆。学生已没有时间去总结,老师就先列一个框架出来,让学生把日常的基础知识补充进去。
下午有一节课,先把我的教学思想告知学生,取得学生的支持。接下来就是具体准备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题为纲,把知识系统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节课,我如实地向同学们阐释了我的文言文教学困惑以及构思。同学们沉默了,我知道他们也有同感,我立即给他们打气,让他们相信师生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上考场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学们心里会有底有数,不能马上要上战场了,有同学苦恼地问老师,文言文怎么做啊?那是多让人心惊的事呀。那个数那个底来源于平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积累的知识以及技巧。这样的话,离考试越近越不会慌,只要反复地巩固积累的知识就行了。还有三个月,我们如何选题?如何巩固知识?同学们动了起来,看来他们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议,高考题质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时间不够用,需要选作。同学们讨论了起来,我鼓励单独站起来表达。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既然质量都很高,可以选作双号或单号,可是我们可以做完,老师要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评讲,恐怕时间来不及。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一是说明学生听懂了我的讲话,二是说明学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让我很自豪。我想这不是问题,挑战自己的备考力度是老师的天职。师生达成了共识,夜里有夜自习,就要进入正式演练了。我得在夜自习之前把课备好。
以下将会详细记录9套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讲解过程。
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并能在教学中主动运用。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明确详细概括,涉及到具体的课本内容。督促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及时的巩固复习识记。
教学反思(三)
3月8日夜自习三节课,评讲了全国Ⅱ卷中的文言文。由于是第一次开始操作,我用心编织着课堂的每个环节,以期达到师生心灵的高度交流和融合。第一次形成一个好的模式,学生以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了。我一直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当成我的教学目标之一。
课堂流程如下:第一节课,我提前到,检查同学们准备试卷和笔记本情况(老师的督促很关键,不可放任自流,高中生不会做笔记的大有人在,这是一个养成教育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20分钟做题,20分钟自我检查(对答案,看翻译,查字典)。时间上同学们把握的还可以,可能是文章不是太难吧。快下课时,我让两个同学把自己最初的翻译板书到了黑板上,供第二节评讲用。第二节课,我开始评讲,先对答案,统计了三道选择题的全对人数,有三分之一多,然后挑了一个同学背诵我提供给大家的古文翻译原则,并且提示大家,我将随时提问这个原则,因为那就是我们古文应考和平时训练的法宝。那个同学回答的不是太熟练,我觉得一个抽象知识的总结是需要时间的,更重要的是在每个时间段里对知识的默默消化,而老师总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肯定会,而实际上学生不会,也可能根本就没引起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需要老师的督促,引导,才能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而老师往往高估了学生。当然有时,也会低估了学生。只有适时地检查统计,师生真正的思维交流才能有较准确的判断,才能有教学相长的局面。就像这个古文翻译原则,我在班里重复了无数遍,我想当然地认为,同学们肯定烂熟于心了,其实不然,而且很不然。我想得坚决打倒乐观主义,躬耕于教室才行。接着我开始领着同学们按照那个原则给黑板上两位同学评分。结果两位同学总分都是7分,但小题得分有区别。一个同学是知道那个知识点,但掌握不是太全面,即省略的部分要补出来并用括号括起来,他没有带括号,我说这是规范问题要注意。一个同学在翻译时加进了自己的过多的理解,我说这是精确问题,要注意。规范和精确的训练是有效的对付应试的策略。同学们有同感。接着,我就开始领着同学们疏通文意。交代了两个阅读文言文的小门路,一是放慢思维,文言文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想和看要一致,横向思考要多于纵向思考,而大部分同学会看很快,看着看着就摸不到文路了。二是古文中单音字多,也就是一字一义,如果看不明白时,不妨这样去试试。我在讲的时候,让同学们拿着笔,把我读的时候停顿的地方用笔断开,方便理解。我把一些生字,重要的字词、句式都给同学们指了出来,讲完后,我让一个同学读了一遍文章,基本还行。接着,我在文中挑了几个重要的实词,延伸到文外,把它们的重要意思略做了一下总结。板书到了黑板上。
完成以上教学,用了两节半课的时间,由于是第一次,我的阐释语言多了些,以后就用两节课完成以上内容。同学们做一节,我讲一节。每讲新课之前要求同学读熟上一篇,凡是读不熟的要抄三遍原文。另外老师提到的知识要一一整理到专门的本上,方便以后复习时用。
教学反思(四)
黑板的边上原来是同学们轮流记录名言,已经持续了一个学期了。我要求从3月9日开始轮流记录成语。同学们很赞成。3月9日,我去上早读,成语如约而至。早读情况也很好,同学们都在朗读或背诵语文。学生的主动学习语文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想在讲古文期间,穿插一些小的插曲,调节一下气氛。于是就临时决定,每次上课之前,让同学们用黑板上的成语说话,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一段话。早读之后,就是我的课。我说有三个任务,先是挑同学读昨天夜自习讲的古文并且要兑现惩罚措施。挑了三个同学,读的都还可以。这用去了10分钟时间。接下来,用黑板上的成语造句。我一看到那个成语是侃侃而谈,我就一下子想到了娓娓道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谈笑风生、喋喋不休六个成语,我就板书了下来,我以为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的说,没想到只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两三句,并且还没有任何影响力,也有说的好的,但课堂气氛很尴尬,同学们都沉默着。这种可怕的沉默足以摧毁我的激情和自信。我一直试图激发学生的活力,可是我自己也不能很快找到语言点。于是,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白白消耗掉了。我一看表,竟然离下课只剩下10分钟了,本来我打算留下20分钟让同学们做第二篇古文的。好了,现在只能草草收尾,这堂课失败了。
失败也是我自己造成的,不怨同学们。首先,我自己没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临时会话是比较高的要求,,平时这样的训练也很少,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激发,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反应不过来的。我心急了。其次是,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如果看到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就该赶快过渡到下个环节,而不是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说些无用的话。
启发:语文老师要随时随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尤其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对语言的敏感力,生活就是课堂,时刻准备,课堂才能随意而不随便。
教学反思(五)
3月10日,今天是二、四节的课,刚进入教室,就看到黑板边上的成语换成了“秀色可餐”。上课后,我声明首先用五分钟让同学们用黑板上的成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同学们立即就沉默了,我知道这是课堂上可怕的沉默。(要想解决这样的沉默,还有好多好多的工作要做。)还好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了一下,我给以肯定,就没敢多恋战,赶快转入了下一个环节。上完文言文翻译之后我立即就明白哪里不足了!这大概就是不成熟的老师的特征吧,呵呵!
首先是课堂节奏过慢,有拖延时间之嫌。我两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了一篇20__年高考江苏卷中文言文部分,三道选择题,三道翻译题。我备课时,逐字逐句地翻译,遇到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我就查找字典、翻看课本,把经常出现的意思总结出来,然后传达给学生;还总结了文中出现的其他古文现象,如词类活用、固定结构、通假字、重要句式,准备讲课时板书到黑板上,提醒同学们注意并做好笔记。由于我备课过细,讲课时还沉浸在字词当中,我把我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记忆的,以及我的学习感受都倒给了学生,感觉在那一个知识点上揉来揉去的,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有限,我的喋喋不休肯定让学生们失去了耐心。还有就是在讲翻译时,讲了高考改卷会是怎么回事,参考答案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应该怎么想,讲的过细,过多,我自己也累的够呛。原因是自己对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不分主次,表达混乱。反思:备课时,要深入,要细,要尽量打通自己知识的各个关节,接下来就是内化,消化;讲课时,要浅出,要有选择地、精确地讲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且能够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索。
其次是文言文的教学只会言是言,文是文。其实我心里是只有言的,把整篇文章的字词问题解决了以后,我整个人已经筋疲力尽了,哪还有心思去过问文呀,随便说两句就草草了结了,所以现在我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而在学生那里好像畏惧文言文的原因也是不认识的字词太多了。可是老师也讲了不少字词呀,有些字词句式还是经常强调的,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今天的课堂有一个瞬间印到了我的心里,那就是在我很用心又用劲地朗读文章当中的一部分时,那一刻,我感觉我和学生的心灵有了碰撞,并且都沉浸到了文章当中。朗读文言文和朗读现代文是不一样的,主要就是朗读时的思维要跟上。尽管我没有很深的文言功底,但是我得为学生做榜样,我要显现出我很会朗读并且很理解文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我确实进入到了文章当中,更重要的是我把学生也带了进来。我顿悟: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很好手段,我亲身体验到了。要想打破学生会害怕文言文学习的厚障壁,还是得从老师的教学观念开始改变。至少我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文言文教学还是以文代言要好的多,起码不会让学生很快失去学习的信心,并且老师在分析古文精妙之处时就是对学生学习的很好的促进。如果把字词句作为了教学的重点,那首先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就是掌握了大量的字词义而没有整体的阅读观念,那迟早也会失去信心甚至绝望!所以,我以后要做的工作就是自己消化字词句义,多多朗读,形成整体语感,然后在课堂上把那种最优秀的语感呈现给学生们,以期和同学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那应该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了
教学反思(六)
3月11日,星期五,早自习连着两节语文课,这样的时候是我比较激动的时候,因为可以很好的完成一个教学环节,并且很考验老师的脑力精力体力。
今天要讲第三篇古文了,我提前到班,先下去转了一下,看到有的同学已经提前做了,并且做了很多的查找笔记。我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学习激情高涨,主动性增强了很多。关于古文的复习,我的调整是对的,最起码我的变化给同学们带来了希望和努力。我很欣慰,也有压力。今天的教学流程是,先用五分钟让同学们口头用黑板上的成语“顶礼膜拜”、“五体投地”造句或造段,然后用25分钟让同学们做20__高考浙江卷的古文部分,接着挑四个同学板书做的情况供评讲用,其他同学做完后自己先对照答案思考,第二节课,我先评讲四个同学的翻译,然后再把文章详细讲一下,指出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古文现象,顺便分析一下文章,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整理相关知识并朗读文章。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自责的情绪,我觉得要想让同学们朗读,老师得会朗读;要想让同学们出口成章,老师得首先做到;要想让学生下笔千言,老师得有如此功力才行。。。。。。当学生做不到的时候,我想我都不会,怎么去说学生呢?就像用每天都在黑板上更换的成语当堂口头造句造段一样,看似简单,其实不是那么轻易就做成功的。第一、二次的时候,我都是很尴尬的收场的,因为我试图去做的时候,结结巴巴,说不成句子,真是很丢人的!这一次,我降低了教学目标,并且我的心结也打开了,老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不是主体作用,老师的学习潜能还是比不上学生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就是老师的胜利!当然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我不会沉浸在自己的不足当中,学生比自己强那是老师的荣耀!只要我不停止进步,相信学生不会抛弃我的!
这次我的心情轻松了很多,我试图去引导学生发言,一上课,我很坦诚地提出了我的愿望。我说:“我相信同学们的能力,昨天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希望今天有三个,并且说的句子也比昨天的长。”同学们听到这样的话,不是很紧张,尽管也开始沉默了起来,但是我可以感觉到沉默当中有一种放松和积极的因素,而不是那种可怕的沉默!一会就有三个同学站了起来发言,有一个说的不是很好,但她是第一个说的;后面两个说的都很好。我觉得我的激发凑效了,很快见好就收,再一次表达我的愿望,今天的目标达到了,我希望明天会有四个,然后逐步多起来。。。接着就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我想这次是坦诚帮助我取得了胜利!(应该把同学们的发言记录下来)
第二节课是我开讲的时候了,我先评讲了黑板上四个同学的翻译板书,接着就开始逐字逐句地讲古文,我发现讲着讲着,有同学在打瞌睡,当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认真地听。我知道,这样讲古文确实容易让底子薄一点或者让程度好一点的同学走神的,底子薄的听着费劲走神,程度好一点的听过了也会走神。讲完之后,我就问同学们,这样讲行么?下面的反应平平。我说,我刚看到一个新闻,是说人的注意力每10分钟就得激活一次,我这样一直讲,没有每隔10分钟激活大家,所以让有的同学打瞌睡了。要不我把教学环节减少一些吧,就把最后的逐字逐句讲解去掉吧,同学们手里不是有答案么,自己看看。“不行!”反应很强烈,看来我的这句话刺到了大家的神经,看来同学们大部分还都是在听课的。最后,我们一起商定把板书的翻译放到文中讲,不再专门领着大家详细分析了,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第三篇古文讲完,基本就确定了教学的流程了,先造句造段,再做文章,我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整理朗读。
启示: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成长!教学需要在实践中调整!
教学反思(七)
上周刚进行完周考,本周又要进行全市的模拟考试。我正常的文言文教学计划只好被搁置了。学生家长都很看重这样的大考,所以我想暂停一下,留下点时间让学生复习一下。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安排时间,尤其是现在的高三生,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有时又像消防员一样,哪里失火就去救哪里,对自己的情况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再加上家长和社会给他们的压力,导致了高三生有很多心理问题,甚至连同家长也受到了牵连,这种情况之下,真的没法下手,是去弥补知识呢?还是去调整心理?还是去学习安排时间呢?但这三者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平常的教学没有一个统筹安排,所以到了关键时刻,问题就会集中得到爆发,师生所能做的就是稳定,只要不出事顺利经过高考就是胜利了。高考后呢,师生或许有太多的遗憾,只能到以后的人生路上去弥补了,可是失去了的还能再重新来过么?
我现在的深切感受是,老师首先得有一个全局意识、革新意识、学习意识,才能把教学改革推进一步。不需要老师立即成为又专又全的教育大师,只要老师行动起来,试着去追寻真正的教学理想,学生就会认可老师,哪怕老师做的不太好,学生也会理解,自然会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风气,教学的新的面貌就会出现。这些只凭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一个改革共同体,需要学校大环境的支持。
这段时间写文言文教学的反思,让我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一、首先文言文教好事关重大,往大的方面说,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为将来研究国学奠定良好的根基;往小的方面说,学习古文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古思今)和学习习惯(耐心积累)。
二、文言文教学首先需要老师有一个好的教学思想,带领学生一起去穿越古文学习的障碍,多参考研究有经验的老师的教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高效的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个工作要在开课之前完成。
三、要加强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及时记录和调整,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坚持,在变化中坚持,在发展中坚持,坚持心中的教育梦想。
下面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读书学习,学习实践,以平静的学习和不懈的实践做支撑,来逐步达到自己的教学的理想状态。这条路在脚下延伸,往前走,总会有人生的盛典在等着我!
行动就有收获。
(时间仓促,思考不成熟,虽然知道应该行动,但还是有点忙乱,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教学管理这块比较感兴趣,专业的知识积淀不是很厚,所以我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的学习,另一方面发展自己擅长的地方,以期可以相得益彰,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新的局面,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4
高中英语语法作为语言知识的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甚至把语法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新课改形式下,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对语法课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不断尝试新的语法课堂形式,力求提高语法课的课堂效益。
前不久,笔者听了本校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就是人教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 中的定语从句。笔者通过对本堂课的观察,对目前高中英语语法课的课堂形式及其效益作了一些反思。
一、案例回顾
Step 1: 授课老师通过中文提示,让学生在本单元学过的文本中找出以下句子:
1. 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 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
2. It was felt in Beijing, which is more than two hundred kilometers away.
3. A huge crack that was eight kilometers long and thirty meters wide cut across houses, roads and canals.
4.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were killed or injured reached more than 400,000.
5. Then, later that afternoon, another big quake which was almost as strong as the first one shook Tangshan.
6. The army organized teams to dig out those who were trapped and to bury the dead.
7. Workers built shelters for survivors whose homes had been destroyed.
Step 2: 教师通过PPT列出上述句子,并对它们的句子结构特点做解释之后,引出
定语从句的概念和先行词的称谓。
Step 3: 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另外6个例句,让学生翻译成中文并找出例句中
的定语从句和先行词。
Step 4:学生造句, 教师点评并做修改。
Step 5: 教师在上述6个例句中划出关系词: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
解释这些关系词分别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在黑板上板书)。随后,教师陈述这些关系代词在指代先行词时的用法区别。
Step 6: 教师继续呈现以关系副词 “when , where, why” 等引导的定语从句例句。
Step 7: 学生翻译成中文,教师讲述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的成分(在黑板上板书)。
Step 8: 教师对比、小结关系代词 “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和关系
副词“when, where, why”等引导的定语从句之间的区别。(制作成表格)
Step 9:学生选择题练习(定语从句专项训练)
Step 10: 教师讲析,并简要回顾定语从句语法规则。
Step 11: 布置作业:定语从句专项训练。
二、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设置过高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对复杂句型接触较少,还不能熟练运用五种基本句型。定语从句对这些学生来说还是全新的知识,因此,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一堂课仅有的45分钟内,从了解定语从句的概念开始到学会区分各种关系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并能解答高考难度的综合题,这无疑是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了“拔苗助长”。
2.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教条
教师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上把有关定语从句的知识展现在课堂上,单一地采用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办法。表面上看,老师煞费苦心地把定语从句的用法特点以及例句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也不辞辛劳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但是过于模式化的语法课堂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教师的平铺直叙,有的只是学生的机械性的劳动,有的只是教师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教条主义下,纵然是被灌输,被记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气之所在而不知其之所以来,更不知其之所去”,语法课堂缺乏生动的语言情境,学生缺乏积极深刻的思考,没有真实的语言运用练习,最后还是不能正确运用定语从句。
3.课堂活动缺乏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参与成分很少。仅仅体现在这样几个活动中:找文中例句——找例句中的关系词和定语从句——模仿造句——做单项选择题。从活动形式看,即使存在着一些师生交往,如教师问、学生答,但这种交往有不少仅仅是形式上的,是教师为了延伸教学、推进教学进度所设计的。整堂课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去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无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体系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4.应试色彩过浓
很多教师把语法课的最终目标设定为能让学生顺利应付高考,为此,他们在课堂上常常惟考试惟上,以练习高考题为常规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无论是定语从句知识的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本堂课都是以考试为准则,以考试为指挥棒,以传授语法细则和讲练语法题为主要活动形式,没有从语言的实际运用性出发来设置、开展课堂活动,致使语法课失去真正的意义。
5.教学环节出现“断链”
在这堂语法课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看似紧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上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和下一个步骤的实施出现了“断链”。如 “Step 3”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从位置上来判断例句中的先行词和定语从句,或者说,是从一个复合句中 “认出”定语从句部分,而“Step 4”的目标则是让学生能模仿例句造句,重在运用。为此,这两个步骤之间缺乏一个过渡,中间需要有更多的活动来输入足够的知识,最终达成“模仿造句”的输出。
三、教学建议
1.树立正确的语法课课堂理念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语法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教师一味地遵循传统的语法教学理念,过度地看重考试,过度地强调语法规则,仅注重语言的形式,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结果只会导致语法教学的失败。语法课是最终运用语言的课堂,不是考试的课堂。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法课堂教学理念,坚持新课标倡导的“优化而不淡化语法教学”原则,采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获得语法知识,借助情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其真实的交际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2.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者整个过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从学生认知现状出发去考虑学生“能学会什么”、“能学多少”、 “喜欢怎么学”、“不希望怎么学”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鉴于高一新生对定语从句了解不多,本堂课应设置成入门课而不是复习课。课堂应着眼于让学生认识定语从句,了解定语从句和先行词的修饰关系,基本掌握关系代词“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的用法特征,并通过语境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简单模仿。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掌握定语从句的知识,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切不可一步登天,把高中定语从句所有知识在这一堂入门课灌输给学生。
3.优化教学方法
语法课并不代表教师对大量语法规则的罗列和口述,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死记硬背。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而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积极的思考、调查、讨论,研究、合作和交流,在实践中学习语法,把语法用于实践交流中。因此,本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中去实施课堂活动:
1)猜谜游戏:教师预先准备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用定语从句描述,让学生来说出物品名称。
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提供多种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情景扮演中要尽量使用定语从句。
3)做统计调查: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组员用定语从句来描述自己喜欢的衣服类型。组长进行记录并向班级汇报。
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尽量提供丰富的定语从句,让定语从句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感兴趣的氛围中,让情景带动概念,以交际运用代替枯燥的听和记,让课堂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进行,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师生共同智慧在合作中碰撞出火花。
4.注重教学过程的衔接
教学过程的铺展一般要求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信息到识别,再到应用。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求活动前后相关,前面的环节应该能够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做铺垫。为此,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不妨调整为:
Step 1: 教师从已学课文中或身边事引用实例,引出定语从句的概念及先行词的称谓。(这步做法主要是由已知知识转换到新的知识)
Step 2: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例句中找出定语从句和先行词,并归纳定出语从句和先行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和位置特征。(通过学生自我观察,从形式和概念上学会判断定语从句。)
Step 3: 学生找出例句的关系代词,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清各关系代词在语境中的具体指代,和指代时的用法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最终找出定语从句各关系代词的用法区别,体验定语从句的修饰功能。)
Step 4: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如游戏、对话、访谈、表演等形式,通过听、看、读、转述等途径来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
Step 5: 学生通过上述环节,通过观察、思考,小结出个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可充当的成分。(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Step 6: 学生练习一些典型题目,巩固本堂课的定语从句知识。
Step 7: 课后作业:用5-6个定语从句来描写身边的一些人或物。
四、结束语
高中英语语法课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情景中,以听、说、读、写等多种维度去探索语法规律,运用语法规则,内化语法知识,最后能得体地综合运用语言,为今后的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基础。唯有这样,语法课的有效性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5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正处于一个怪圈,教师指导累,费了九牛二虎之功,收效甚微;学生写作写了多年,提笔仍需千钧之力,艰难异常。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加自如,有话可说。 一、自由作文
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以前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如这学期在重点班就尝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外作文
我始终认为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利用学校阅读课的时间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同时利用周记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 三、对话式讲评
对话式讲评,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给大家写作得失的启发。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我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我应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我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而且批评我的作文评价标准“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我既据理力争,也虚心接受。我们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结合学生情况,尤其对于普通班学生来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显然更为重要和实际。
总之,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相关的目标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6
长大的感觉是什么?是惊奇?是欣喜?还是……
我觉得长大仿佛就在一念之间。落雨了,会自然而然的带一把伞,独自一人撑一把伞,漫步在迷蒙的细雨中,用心去感受着独特的浪漫与温馨,而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一头扎进雨帘中嬉闹,满不在乎自己被浇成一支落汤鸡。当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时脸上会突然飘来几朵红云,而不像小时候一样只会歪着脑袋傻笑……哦!长大的感觉是什么?长大的感觉是雨后萌芽的翠绿的嫩芽,花瓣上滚动的羞涩的露珠儿。
步入花季的我,在无意间已走过了幼稚与成熟的分界线。站在成熟的边缘上,望望身后那生活在快乐王国里的我。那里的我,天真、顽皮而又爱哭鼻子耍赖皮。常常不是恶作剧把邻居家的大花猫的耳朵贴上鸡毛,就是和小朋友上蹿下跳踏坏了张大婶刚栽的小苗,然后又在妈妈的数落下低着头扶起被踏扁的秧苗。那时的我,往往在风雨里“豪言壮语”,笑着唱着跑回家,却竟为妈妈含笑地来的一碗荷包蛋悄悄淌下热泪。那时的我,爱笑,爱哭。刚才还阳光明媚,一转眼就阵雨骤至。瞧,那个满脸通红,脸上还挂着泪珠却破涕为笑的小姑娘是谁?那不是我自己吗?真不好意思。
可是,我此时已站在了分界线的这一边。那一切美好的回忆,只能将它们统统锁进粉红色的日记,放进我记忆宝库的最深层。我长大了,就应该变得坚强,应该学会笑对人生,面对坎坷与挫折;长大了,就应该收起自己的天真与幼稚,学会深沉,学会冷静;长大了,还应学会承担,学会背负。我感到自己担负着太多的期望太沉的梦想,于是努力的将迷茫化作一股挥汗如雨的泉源,将彷徨化作一只照明远方的明灯。请不要说我已变得世故,其实,我正在走向成熟。
粉色的童年固然美丽,但金色的未来更令我着迷,为了那颗美丽的果实,我只能将天真收起,大踏步地走下去。在前方的路上,面对荆棘,我会流泪;面对坎坷,我会彷徨。但我会用乐观对待一切。因为在我心中有太多的梦想。
到底长大的感觉是什么?
长大的感觉,有冰激淋的甜爽,也有青草莓的酸涩……长大的感觉,反正挺好!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7
一个学期以来,我在教学上以及和学生的交流相处的过程中,总的来说,感受最深的两点是:高中英语教学要一气呵成,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下面从教学和备课两方面谈谈所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
一、教学方面: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伊始,我们透过入学考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一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忙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了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潜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还加强了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二、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1.每周一至周五晚上进行15分钟的黄金背诵,每单元做一份双语报,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report。这一做法初中就经常采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坚持让学生继续做,实践证明dutyreport是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状况,也能够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3.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资料。针对近期所学资料,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4.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圣诞节游艺晚会。这些活动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用心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只有透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潜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潜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潜力。另外,自学潜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超多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求学生人人尽量买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
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时有目的讲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识和趣事。课后我还多和学生交流接触,了解学生的需要,适当和学生一齐参加活动如:圣诞节游艺晚会就极大的拉近了我们和学生的距离,也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性与用心性。
透过如上的举措,本学期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大部分环节取得了进步,也增强了信心。但是这半年的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是,在进行speaking这一块时学生不太乐意开口;还有就是对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五、备课方面:对新教材的使用的反思与实践:
1.合理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推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资料,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应调整:
1)删减难度教大的资料主要是listening,speaking,以及练习册中的project等等;project因为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甚至需要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完成,这对于农村寄宿制的学校,很难做到。而listeningandspeaking则是鉴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大部分根本无法开展。于是选用英语辅导报上的听力材料或者英语歌曲等代替,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外关于写作,因为每个单元写作任务比较多,也只能是有所筛选着用或者不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常见的句型背诵以及课文精彩段落背诵。
2)调整教学顺序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一般需要6个课时,通常是:warmingup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重要特点是既体现学生主体又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它强调学生在构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潜力;构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潜力。综合语言运用潜力的构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8
高中音乐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近几年高考基本能力学科的开设, 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 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29
亲切的笑容,温柔的声音,委婉的动作,听的人如沐春风。语文课是美的天地,我害怕把课堂弄得像战场,我希望带着孩子们像游览名胜一样,参与其中身心俱乐,心灵有收获身体也得到放松,那真是个美好的理想。
教学反思(一 )
3月7日,离20__年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感觉复习的脚步有点乱。相关的考点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一个明显的从感性到理性,从部分到整体,从浅显到深度的规划,总有一种想提提不起来放放不下去的感觉,无奈之下,只好用做题代替讲课,这样下去,出现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大差不差,老师也没闲着。一场备考大战就在不停的做题当中结束了。我总觉得在这场备考中,我们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师生共同攀越知识高峰的决心信心么?不像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怎么总是那么的迷茫困惑;在面对胜败的时候,怎么总是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在高考完之后,怎么是那么空虚无助,知识好像没有改变命运。。。。。。我想改变,至少从现在会为下一年的真正收获而去耕耘不息。
正在复习文言文部分,学生手里有资料,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总结的相当详细完备,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可是学生做起来真的很被动。课本上的文言文也学完了,我知道学生并没有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梳理出来,而是依然留在了课本上。每次讲文言文,我都要做很多的铺垫,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文言文实在是有畏惧心理的。我本打算把资料上的题做做,我在仔细的讲讲就了事算了。但我想变变,想和学生共同啃啃这个骨头,尝尝其中的滋味。昨天看了一个老师提供的编故事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我就在课堂上随意实验了一下,真的没有期望很高。但是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复习一下18个虚词,然后要求他们编一个故事,其中贯穿一个虚词。我怕同学们不积极,或懒得做,我就自己临阵磨枪编了起来,如果学生不配合,我可以自圆其说。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同学主动地把她写的交给我看,我示意她写到黑板上,接下来,陆续就上来了三个同学,我一看我没机会写了,就趁着他们正在板书时把我写的给大家念了一下,我可以感觉到大家很感兴趣。我下去随便看看了,发现好多同学都动了笔。上来的四个同学,一个做了一首诗,其他三个写的都是很像文言文的。同学们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水平也远远超过了我这个老师,我真的好好反思了。
这次教学,让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很多想法,要赶快形成书面文字,以备来年备考用。
教学反思(二)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学,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探索实践前行带给我的心路颠簸。
假如让我重新带高三,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纸质稍好点的本子,告诉同学们这个本子将记录我们备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础知识,以及我们透过文章背后挖掘出的内涵及其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其次我在备课方面要加强力度,平时的教学扎扎实实,从知识到能力,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都要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熟悉高考的考点,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学的衔接。最后,是等到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基础知识也讲完了,要带领着学生做一个总结,一个很重要的总结,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习惯、方法、品质的不断规范和强化,然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提出要求,师生共同去追求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这一年的文言文教学,总体来讲是失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以贯之,到最后就是随便讲讲了之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阅读面窄,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的把握也很勉强。还好的一点是,平时领着学生做的题比较多,学生虽然对古文畏惧一些,可拿着题还是能对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对高考了,师生心里还是没底的。
过去了的不说了,问题是现在,还剩下三个月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在这块知识方面有信心呢?老师应该给学生什么钥匙呢?这些又如何该用最少的时间实现呢?
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必须通过做题把知识和能力贯穿进去。问题的关键就是选题,要选高质量的题(做历年的高考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就是备课的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心里踏实下来。识记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利用早读的时间加强记忆。学生已没有时间去总结,老师就先列一个框架出来,让学生把日常的基础知识补充进去。
下午有一节课,先把我的教学思想告知学生,取得学生的支持。接下来就是具体准备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题为纲,把知识系统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节课,我如实地向同学们阐释了我的文言文教学困惑以及构思。同学们沉默了,我知道他们也有同感,我立即给他们打气,让他们相信师生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上考场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学们心里会有底有数,不能马上要上战场了,有同学苦恼地问老师,文言文怎么做啊?那是多让人心惊的事呀。那个数那个底来源于平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积累的知识以及技巧。这样的话,离考试越近越不会慌,只要反复地巩固积累的知识就行了。还有三个月,我们如何选题?如何巩固知识?同学们动了起来,看来他们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议,高考题质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时间不够用,需要选作。同学们讨论了起来,我鼓励单独站起来表达。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既然质量都很高,可以选作双号或单号,可是我们可以做完,老师要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评讲,恐怕时间来不及。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一是说明学生听懂了我的讲话,二是说明学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让我很自豪。我想这不是问题,挑战自己的备考力度是老师的天职。师生达成了共识,夜里有夜自习,就要进入正式演练了。我得在夜自习之前把课备好。
以下将会详细记录9套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讲解过程。
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并能在教学中主动运用。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明确详细概括,涉及到具体的课本内容。督促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及时的巩固复习识记。
教学反思(三)
3月8日夜自习三节课,评讲了全国Ⅱ卷中的文言文。由于是第一次开始操作,我用心编织着课堂的每个环节,以期达到师生心灵的高度交流和融合。第一次形成一个好的模式,学生以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了。我一直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当成我的教学目标之一。
课堂流程如下:第一节课,我提前到,检查同学们准备试卷和笔记本情况(老师的督促很关键,不可放任自流,高中生不会做笔记的大有人在,这是一个养成教育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20分钟做题,20分钟自我检查(对答案,看翻译,查字典)。时间上同学们把握的还可以,可能是文章不是太难吧。快下课时,我让两个同学把自己最初的翻译板书到了黑板上,供第二节评讲用。第二节课,我开始评讲,先对答案,统计了三道选择题的全对人数,有三分之一多,然后挑了一个同学背诵我提供给大家的古文翻译原则,并且提示大家,我将随时提问这个原则,因为那就是我们古文应考和平时训练的法宝。那个同学回答的不是太熟练,我觉得一个抽象知识的总结是需要时间的,更重要的是在每个时间段里对知识的默默消化,而老师总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肯定会,而实际上学生不会,也可能根本就没引起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需要老师的督促,引导,才能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而老师往往高估了学生。当然有时,也会低估了学生。只有适时地检查统计,师生真正的思维交流才能有较准确的判断,才能有教学相长的局面。就像这个古文翻译原则,我在班里重复了无数遍,我想当然地认为,同学们肯定烂熟于心了,其实不然,而且很不然。我想得坚决打倒乐观主义,躬耕于教室才行。接着我开始领着同学们按照那个原则给黑板上两位同学评分。结果两位同学总分都是7分,但小题得分有区别。一个同学是知道那个知识点,但掌握不是太全面,即省略的部分要补出来并用括号括起来,他没有带括号,我说这是规范问题要注意。一个同学在翻译时加进了自己的过多的理解,我说这是精确问题,要注意。规范和精确的训练是有效的对付应试的策略。同学们有同感。接着,我就开始领着同学们疏通文意。交代了两个阅读文言文的小门路,一是放慢思维,文言文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想和看要一致,横向思考要多于纵向思考,而大部分同学会看很快,看着看着就摸不到文路了。二是古文中单音字多,也就是一字一义,如果看不明白时,不妨这样去试试。我在讲的时候,让同学们拿着笔,把我读的时候停顿的地方用笔断开,方便理解。我把一些生字,重要的字词、句式都给同学们指了出来,讲完后,我让一个同学读了一遍文章,基本还行。接着,我在文中挑了几个重要的实词,延伸到文外,把它们的重要意思略做了一下总结。板书到了黑板上。
完成以上教学,用了两节半课的时间,由于是第一次,我的阐释语言多了些,以后就用两节课完成以上内容。同学们做一节,我讲一节。每讲新课之前要求同学读熟上一篇,凡是读不熟的要抄三遍原文。另外老师提到的知识要一一整理到专门的本上,方便以后复习时用。
教学反思(四)
黑板的边上原来是同学们轮流记录名言,已经持续了一个学期了。我要求从3月9日开始轮流记录成语。同学们很赞成。3月9日,我去上早读,成语如约而至。早读情况也很好,同学们都在朗读或背诵语文。学生的主动学习语文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想在讲古文期间,穿插一些小的插曲,调节一下气氛。于是就临时决定,每次上课之前,让同学们用黑板上的成语说话,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一段话。早读之后,就是我的课。我说有三个任务,先是挑同学读昨天夜自习讲的古文并且要兑现惩罚措施。挑了三个同学,读的都还可以。这用去了10分钟时间。接下来,用黑板上的成语造句。我一看到那个成语是侃侃而谈,我就一下子想到了娓娓道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谈笑风生、喋喋不休六个成语,我就板书了下来,我以为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的说,没想到只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两三句,并且还没有任何影响力,也有说的好的,但课堂气氛很尴尬,同学们都沉默着。这种可怕的沉默足以摧毁我的激情和自信。我一直试图激发学生的活力,可是我自己也不能很快找到语言点。于是,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白白消耗掉了。我一看表,竟然离下课只剩下10分钟了,本来我打算留下20分钟让同学们做第二篇古文的。好了,现在只能草草收尾,这堂课失败了。
失败也是我自己造成的,不怨同学们。首先,我自己没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临时会话是比较高的要求,,平时这样的训练也很少,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激发,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反应不过来的。我心急了。其次是,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如果看到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就该赶快过渡到下个环节,而不是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说些无用的话。
启发:语文老师要随时随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尤其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对语言的敏感力,生活就是课堂,时刻准备,课堂才能随意而不随便。
教学反思(五)
3月10日,今天是二、四节的课,刚进入教室,就看到黑板边上的成语换成了“秀色可餐”。上课后,我声明首先用五分钟让同学们用黑板上的成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同学们立即就沉默了,我知道这是课堂上可怕的沉默。(要想解决这样的沉默,还有好多好多的工作要做。)还好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了一下,我给以肯定,就没敢多恋战,赶快转入了下一个环节。上完文言文翻译之后我立即就明白哪里不足了!这大概就是不成熟的老师的特征吧,呵呵!
首先是课堂节奏过慢,有拖延时间之嫌。我两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了一篇20__年高考江苏卷中文言文部分,三道选择题,三道翻译题。我备课时,逐字逐句地翻译,遇到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我就查找字典、翻看课本,把经常出现的意思总结出来,然后传达给学生;还总结了文中出现的其他古文现象,如词类活用、固定结构、通假字、重要句式,准备讲课时板书到黑板上,提醒同学们注意并做好笔记。由于我备课过细,讲课时还沉浸在字词当中,我把我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记忆的,以及我的学习感受都倒给了学生,感觉在那一个知识点上揉来揉去的,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有限,我的喋喋不休肯定让学生们失去了耐心。还有就是在讲翻译时,讲了高考改卷会是怎么回事,参考答案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应该怎么想,讲的过细,过多,我自己也累的够呛。原因是自己对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不分主次,表达混乱。反思:备课时,要深入,要细,要尽量打通自己知识的各个关节,接下来就是内化,消化;讲课时,要浅出,要有选择地、精确地讲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且能够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索。
其次是文言文的教学只会言是言,文是文。其实我心里是只有言的,把整篇文章的字词问题解决了以后,我整个人已经筋疲力尽了,哪还有心思去过问文呀,随便说两句就草草了结了,所以现在我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而在学生那里好像畏惧文言文的原因也是不认识的字词太多了。可是老师也讲了不少字词呀,有些字词句式还是经常强调的,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今天的课堂有一个瞬间印到了我的心里,那就是在我很用心又用劲地朗读文章当中的一部分时,那一刻,我感觉我和学生的心灵有了碰撞,并且都沉浸到了文章当中。朗读文言文和朗读现代文是不一样的,主要就是朗读时的思维要跟上。尽管我没有很深的文言功底,但是我得为学生做榜样,我要显现出我很会朗读并且很理解文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我确实进入到了文章当中,更重要的是我把学生也带了进来。我顿悟: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很好手段,我亲身体验到了。要想打破学生会害怕文言文学习的厚障壁,还是得从老师的教学观念开始改变。至少我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文言文教学还是以文代言要好的多,起码不会让学生很快失去学习的信心,并且老师在分析古文精妙之处时就是对学生学习的很好的促进。如果把字词句作为了教学的重点,那首先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就是掌握了大量的字词义而没有整体的阅读观念,那迟早也会失去信心甚至绝望!所以,我以后要做的工作就是自己消化字词句义,多多朗读,形成整体语感,然后在课堂上把那种最优秀的语感呈现给学生们,以期和同学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那应该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了
教学反思(六)
3月11日,星期五,早自习连着两节语文课,这样的时候是我比较激动的时候,因为可以很好的完成一个教学环节,并且很考验老师的脑力精力体力。
今天要讲第三篇古文了,我提前到班,先下去转了一下,看到有的同学已经提前做了,并且做了很多的查找笔记。我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学习激情高涨,主动性增强了很多。关于古文的复习,我的调整是对的,最起码我的变化给同学们带来了希望和努力。我很欣慰,也有压力。今天的教学流程是,先用五分钟让同学们口头用黑板上的成语“顶礼膜拜”、“五体投地”造句或造段,然后用25分钟让同学们做20__高考浙江卷的古文部分,接着挑四个同学板书做的情况供评讲用,其他同学做完后自己先对照答案思考,第二节课,我先评讲四个同学的翻译,然后再把文章详细讲一下,指出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古文现象,顺便分析一下文章,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整理相关知识并朗读文章。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自责的情绪,我觉得要想让同学们朗读,老师得会朗读;要想让同学们出口成章,老师得首先做到;要想让学生下笔千言,老师得有如此功力才行。。。。。。当学生做不到的时候,我想我都不会,怎么去说学生呢?就像用每天都在黑板上更换的成语当堂口头造句造段一样,看似简单,其实不是那么轻易就做成功的。第一、二次的时候,我都是很尴尬的收场的,因为我试图去做的时候,结结巴巴,说不成句子,真是很丢人的!这一次,我降低了教学目标,并且我的心结也打开了,老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不是主体作用,老师的学习潜能还是比不上学生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就是老师的胜利!当然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我不会沉浸在自己的不足当中,学生比自己强那是老师的荣耀!只要我不停止进步,相信学生不会抛弃我的!
这次我的心情轻松了很多,我试图去引导学生发言,一上课,我很坦诚地提出了我的愿望。我说:“我相信同学们的能力,昨天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希望今天有三个,并且说的句子也比昨天的长。”同学们听到这样的话,不是很紧张,尽管也开始沉默了起来,但是我可以感觉到沉默当中有一种放松和积极的因素,而不是那种可怕的沉默!一会就有三个同学站了起来发言,有一个说的不是很好,但她是第一个说的;后面两个说的都很好。我觉得我的激发凑效了,很快见好就收,再一次表达我的愿望,今天的目标达到了,我希望明天会有四个,然后逐步多起来。。。接着就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我想这次是坦诚帮助我取得了胜利!(应该把同学们的发言记录下来)
第二节课是我开讲的时候了,我先评讲了黑板上四个同学的翻译板书,接着就开始逐字逐句地讲古文,我发现讲着讲着,有同学在打瞌睡,当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认真地听。我知道,这样讲古文确实容易让底子薄一点或者让程度好一点的同学走神的,底子薄的听着费劲走神,程度好一点的听过了也会走神。讲完之后,我就问同学们,这样讲行么?下面的反应平平。我说,我刚看到一个新闻,是说人的注意力每10分钟就得激活一次,我这样一直讲,没有每隔10分钟激活大家,所以让有的同学打瞌睡了。要不我把教学环节减少一些吧,就把最后的逐字逐句讲解去掉吧,同学们手里不是有答案么,自己看看。“不行!”反应很强烈,看来我的这句话刺到了大家的神经,看来同学们大部分还都是在听课的。最后,我们一起商定把板书的翻译放到文中讲,不再专门领着大家详细分析了,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第三篇古文讲完,基本就确定了教学的流程了,先造句造段,再做文章,我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整理朗读。
启示: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成长!教学需要在实践中调整!
教学反思(七)
上周刚进行完周考,本周又要进行全市的模拟考试。我正常的文言文教学计划只好被搁置了。学生家长都很看重这样的大考,所以我想暂停一下,留下点时间让学生复习一下。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安排时间,尤其是现在的高三生,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有时又像消防员一样,哪里失火就去救哪里,对自己的情况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再加上家长和社会给他们的压力,导致了高三生有很多心理问题,甚至连同家长也受到了牵连,这种情况之下,真的没法下手,是去弥补知识呢?还是去调整心理?还是去学习安排时间呢?但这三者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平常的教学没有一个统筹安排,所以到了关键时刻,问题就会集中得到爆发,师生所能做的就是稳定,只要不出事顺利经过高考就是胜利了。高考后呢,师生或许有太多的遗憾,只能到以后的人生路上去弥补了,可是失去了的还能再重新来过么?
我现在的深切感受是,老师首先得有一个全局意识、革新意识、学习意识,才能把教学改革推进一步。不需要老师立即成为又专又全的教育大师,只要老师行动起来,试着去追寻真正的教学理想,学生就会认可老师,哪怕老师做的不太好,学生也会理解,自然会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风气,教学的新的面貌就会出现。这些只凭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一个改革共同体,需要学校大环境的支持。
这段时间写文言文教学的反思,让我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一、首先文言文教好事关重大,往大的方面说,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为将来研究国学奠定良好的根基;往小的方面说,学习古文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古思今)和学习习惯(耐心积累)。
二、文言文教学首先需要老师有一个好的教学思想,带领学生一起去穿越古文学习的障碍,多参考研究有经验的老师的教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高效的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个工作要在开课之前完成。
三、要加强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及时记录和调整,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坚持,在变化中坚持,在发展中坚持,坚持心中的教育梦想。
下面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读书学习,学习实践,以平静的学习和不懈的实践做支撑,来逐步达到自己的教学的理想状态。这条路在脚下延伸,往前走,总会有人生的盛典在等着我!
行动就有收获。
(时间仓促,思考不成熟,虽然知道应该行动,但还是有点忙乱,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教学管理这块比较感兴趣,专业的知识积淀不是很厚,所以我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的学习,另一方面发展自己擅长的地方,以期可以相得益彰,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新的局面,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
又是一年收获时
------写在20__届高三生即将离开教室之时
6月3日下午校长电视讲话进行高考动员,之后就是学生离校准备高考。上午早读一二节都是语文课,我已经让学生上了断断续续将近两周的自习了。这最后的两节课是应该说些什么了,毕竟快要分别了。是的,每年这个时候,我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无论说什么激励的话,祝福的话,都让师生沉浸在分别的伤感中,而我更是心有千千结,胸有万万情,百转纠结,实在难受。师生情难舍,教室梦还远,教师梦未圆,教学梦尚浅,现在所能做的只能是吸取教训,展望未来,期待下一届的精彩。可这一届即将结束,说些什么呢?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不如不说,那就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吧。我想了几天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第二节课下课时,我只要说两个字“下课”,然后给同学们挥挥手,就立即离开教室,这样就把伤感的时间减到了最少,或许连掉眼泪的时间都还没来,我们大家很快都会恢复到备考的紧张当中。这是我们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上课时,我就把我的想法和同学们说了,同学们没有反对没有支持,只是朗朗的读书声立即就响遍了教室。
第一节下课,一个同学找到我,有点激动地说,这马上要毕业了,怕影响情绪,毕业照也没照,但同学们都觉得很可惜,今天上午就要离开教室了,很想留下点什么。这位同学问我可不可以第二节课时让他在班里拍一些照片,因为我平时和大家的关系很好,这个要求他们也就是敢和我提出来了。我想了想,说可以,并且给以必要的组织。
还剩下一节课了,同学们显然有点什么感觉了,但都引而不发,这是他们的基本功,确实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本来我不想说什么了,但觉得还是有说些什么的必要,于是我赶紧打了一个草稿,我没有他们那么的沉重,我还是应该努力去减轻他们的痛苦。还剩下半个小时时,我叫停了读书声。同学们也都抬起头看着我,就连平时很少抬头的同学也注视着我,老师肯定要说分别的话了,同学们反而尽量地放松起来,是的,或许他们知道一会想放松都放松不起来了,呵呵,他们真是成熟了的一代。对接下来的时间略作安排,我先讲两句,然后同学们接着读书,班里有相机的同学可以在班里照相,留下同学们的学习瞬间。我一再强调,不可乱跑,就在自己的座位上,因为这个座位聚集了自己的所有灵气,上天就是让你在那里崛起的。这些话确实可以安住学生的心,其实大家都明白怕大家都活动起来,场面不可收拾,情绪高涨,更是不利于高考。所以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这个规则。
我的发言是这样的: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命运能够让我们成为师生,感谢岁月能够让我们浓浓的师生情缓缓流淌三百多天,感谢这间教室孕育并即将放飞我们共同的梦想;
亲爱的朋友们,回首来时路,你笑过也曾哭过,你拼搏过也曾懈怠过,你信息满怀也曾灰心恐惧。。。。。。现在即将走进高考考场,可能你的内心又是五味杂陈。我很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减轻你的压力和恐慌,可是,朋友们,你知道么?笑与泪就是我们真实的人生呀,笑也好,哭也罢,让我们用满怀的真心去迎接这真实的人生吧。
亲爱的伙伴们,我们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编织自己的未来,我的教师梦是: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持久的激情,无限的希望,博大的胸怀。可是现在我没有一样做的好,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这些目标的追求。如果说我想留给大家什么的,那就是爱生活,无论生活怎么样考验你,依然爱她。
同学们、朋友们、伙伴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即将到来,含着泪带着笑,平安地平静地让那一瞬间化成我们生命中的永恒!
我的发言很短,正好掐到师生刚刚进入到分别的情绪时,我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下一个事情上。同学们接着是朗朗的读书声,有两个同学站起来用相机录下来每个同学读书学习的神情,大部分都继续读书,看到相机时有点拘谨;有几个调皮的,不时地做着鬼脸;我站在讲台上来回走动,不敢流露任何表情,也不走下去,怕引起波动。总之,形势一片大好,当下课铃响起时,我干脆地说,下课!之后就是干脆地离开教室,真的不能多说什么,多做什么了。
就这样结束了这一届的教学生活。在这一年中,我收获很大,当然,是教训很多,所谓的收获是对教训的反思,以期待着下一年可以改头换面。其实,这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制定自己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30
刚开始给学生上音乐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要害之处”——曲式结构、反复记号等进行详之又详的讲解,有时还极其负责的列出了几道题目考核大家,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学生昏昏欲睡……
我们在大学时期的音乐课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在把和作品相关的知识介绍完之后,会对一些“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这种讲解法确实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在我们脑海中已形成定式,音乐课理应这样上,但看着学生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如此不感兴趣,不由不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能如此简单地套用吗?第一,培养方向不同:音乐院校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高中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基础不同:音乐院校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高中生们几乎没接触过专业音乐知识。认清这些就不难发现,把高中音乐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祸首!难以想象,当学生们面对着一堆从来没见过音乐专业符号、术语的时候该是多么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兴趣听课呢?长此以往,高中音乐课恐怕要失去其价值了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高中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要想采用“人文式”教学,“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只有把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文式”。两者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具体做法;
一、 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到“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中《祝酒歌》时,我讲了中国的,十年浩劫,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结束时,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无以言表,于是晓光、施光南这两个不会喝酒的人一夜之间用激情创作了至今还脍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这段学生已学过的历史,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乐的时代风格。再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唱》等作品,学生内心所受到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
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的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听了之后,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游时的见闻,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这种做法很新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 ,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三、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课真正达到了“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音乐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中音乐课的“人文式”教学必将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31
有时候,英语写作课就像是匆匆过客,往往在高一的教学中,被忽视了,省略了,或者因为不愿意占用一节课而简化成作业过去了。而人教版必修1 Unit5的教学中一个写作教学片段,忽然眼前一亮,读过之后,更觉获益匪浅。
在这节课中,老师将听、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听材料完成任务,再读材料写出有用的短语,然后根据读的材料编写的对话进行表演,最后尘埃落定,根据相关材料写——却不是单纯地要求写作,老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明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结构进行写作。写前是准备阶段,学生在读过的材料中查找有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其所写内容,然后成文。这一教学案例的写作训练活动在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非常值得借鉴。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也曾为了兼顾听说读写用过这种手法,觉得这节课还可以这样,在写的阶段,加上口头作文,学生可以用较为随意的英语表达写作的基本思路,然后教师和学生一道分析、替换、转换其遣词造句,促进更多的个性化表达,也许会更好些。
写作课,从高一抓起,我们不能漠视高一学生的写作需要,倒是在方式,我们可以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对写的渴望,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32
送走繁忙充实的__年,又迎来充满希望的虎年,回顾过去的一年,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上都有所收获。现将20____年的个人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自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平时,我认真学习了xx大精神,学习教育战线中先进人物的事迹,时刻鞭策激励自己。
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努力教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次训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我能够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还能够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
二、深钻教材,认真教学,圆满完成任务。
体育课教、学、练三者之间的统一。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导水平的体现。只有教师正确而巧妙的引导,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引爆”作用,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教学最佳效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在区优质课比赛中,我动脑筋、想办法,将教材进行分段教学,每段之间都是递进关系。同时,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按能力分组,教学因人而异,是每位学生各需所求,各挥其能,各展其才。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这节课上的有声有色,效果很好,获区优质课一等奖。
学生普遍都害怕长跑50m__8这个项目。为了让学生达标,必须树立他们的信心,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我给他们讲“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凡事在于人为,坚持就是胜利。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课课练,学生每节课准备活动中沿操场跑三圈,每位学生每周有两次练习的机会,一学期结束时,五、六年级的学生达标合格率为98%,效果明显,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发挥特长,刻苦训练,办好女子田径队。
我是田径运动员出身,训练田径是我的特长之一。围绕着把我校田径队保住全区领先指导思想,组建田径队要从长计议,长要有规划,近要有打算。在选材时,我要求二年级至六年级都有学生参加,不仅要考虑眼前队伍的适用构成,而且要考虑队伍的后继有人。在训练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能力,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狠抓队员的基本功训练,要求每个队员动作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在训练中,我不仅对队员们严格要求,而且对自己也严于律己,要求队员做到的,我也必须做到。无论是冰冷的寒冬,还是炎热的夏季,我都能坚持训练,每次都提前早早到校为队员们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此外,我还经常找队员们谈心,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关心她们,爱护她们,为她们排忧解难,让每位队员都能感受到田径队就是自己的家。
在训练中,我给予了诚挚的爱生之心,端正了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工作方法。正因为如此,在参加区组织的田径运动会中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好成绩,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的好评。同时,为在周边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上是我一年多工作的小结和体会,如果说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也是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爱护分不开的,再次,我要真心真意地感谢他们。作为一名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勇攀教育事业的高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 篇33
新课改对于音乐课来说变化比较大,也最受大家关注,比如课本的变化,多媒体的运用等等,不是旧瓶子装新酒,而是新方法、新思路、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全新的改革。本次音乐课改增加了时尚性、知识性、趣味性等流行因素、让音乐课摆脱了几个音符、几首歌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陶冶了情操,特别适合十五、六岁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但是音乐新课改毕竟是个新生事物,作为教师要从理念、教法上做到全新而彻底的改变有一定的难度,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从教学体会、教学困惑、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一、教学体会
本次新课改内容充实新颖,学生喜欢、教师喜欢,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呈现出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教学环境。摒弃了原来那种机械、封闭、僵化的教学过程。同时,新课改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并给予高度的重视,教学设备齐全、课件丰富、教学过程是有可变性和开放性的。
二、教学困惑
1.新教材——“眼花缭乱”
新教材让人耳目一新,和传统教材区别很大。传统教材是“没有内容可讲”,新教材是“内容太多不知从何讲”新教材的特点:资料丰富、课件齐全。从知识到趣味,从视觉到听觉,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向往、新鲜、好玩、有趣。而我们现在高中音乐教师面对的问题是种.种原因造成的高中生与新教材的衔接,我们“音乐鉴赏”模块新教材其目标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其内容标准为“能够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能以思想性与艺术性想统一的原则,对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作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根据以上目标新教材内容的主体落在了“古典音乐派系、民族音乐文化”的鉴赏和积累上,以达到提高审美修养的目的。对于这样的教材我们如何利用短短的36个课时将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内容太多,我们要选重点是个难题。
2.音乐知识——“阳春白雪”
新教材中音乐知识比较广泛,专业性强而面对我们现在的高中生,音乐知识、音乐修养、审美能力都是比较弱的,教材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相关的音乐最基本的知识内,由于学生的底子较差,要想达到新教材的要求,掌握知识却是无以为继,没有良好的音乐知识打基础,有的学生只是听热闹而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因此要切实让学生融会贯通就必须补充补充再补充。
3.音乐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直以来音乐课以“副”课自居,说老实话是弱势群体,特别是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高考在即。因此,从家长到学生,从理念到意识都无法重视,认为音乐课就是休闲、高雅、舒适。因此要想新课改理念彻底贯彻还有一定的距离,正如许多同学反映,喜欢音乐课,但是现实却是不允许,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三、学情分析
1.起始——新颖
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常用①音乐式导入,学生进教室时放一首关于本节课有关的曲子,给学生留下初步印象。②图片式导入。如: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上课播放“蒙古族西藏新疆”三个民族的地区风景、服装、舞蹈、节庆日的各类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明看完图片后对民族的理解。让学生从视觉上享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2.过程——有趣
展开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展现和音乐教学目标达成的阶段,这个过程很重要。如:《独特的民族风》导入课后,全班分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学生欣赏每个民族歌曲时都有提问,学生回答后老师加以补充和肯定。总结三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
3.结束——余音绕梁
结束阶段是音乐教学的总结部分,是音乐教学的点睛之笔,可由音乐教师以概括一节课教学内容,总结学生音乐学习情况来结束教学,也可采用师生交流方式结束。如:学生了解了各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欣赏,为了丰富知识面可进行三个小组表演比赛:(1)蒙古族进行本民歌接力赛至少要唱四首民歌。(2)藏族请同学出来做献哈达的舞蹈动作。 (3)维吾尔族请同学模仿老师打切分节奏。了解各民族的舞蹈特点和乐器。辅导学生做完拓展研究,加强巩固。
四、教学硬件配备使用
由于新课改以后对多媒体的要求大大增加,学生在每节课的欣赏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影像资料作支撑,因此就对教学的硬件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上学期由于音乐教室的暂缺,音乐课一直在教室完成,因此学生的演唱体验不够,希望在这学期中能够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