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师课堂反思(精选34篇)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美景,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小学 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离”、“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于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同学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的背诵下来。
小练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新认识写下来,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学习了习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3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3、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写: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如:
1、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
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
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4
《小露珠的梦》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文章不仅语言鲜活,而且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时,我认真仔细的研究了教学参考书,反复朗读了本课教材,设计了种.种朗读形式,这种设计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读为主,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出相应的语气,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涵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我时刻没有忘记这一点。但是,由于上课时调控能力不当,读的遍数不少,但却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比如,在教学大海美极了这一段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出大海的美来,但找了几名学生来读,都读的不怎么样,这时我应该范读再指导学生来读,共同感悟大海的美丽,但我害怕耽误时间,只是匆匆的一句“你读的很美”就打发过去了。语言是体现情感的符号,文章本身就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一篇文章通过语言描述所塑造的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往往会给学生情感的陶冶。我却轻而易举的就把这种“情感的陶冶”给抹杀了。
本次教学也有闪光之点。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方面,引导有方,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第一:小露珠到大海后会看到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看到可爱的海豚,凶狠的鲨鱼,自由飞翔的海鸥……第二个精彩点是:少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深,如:你从小露珠身上学到什么?答:学他的坚强、勇敢、历尽千辛万苦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总之,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无论你的设计多么精妙,可面对六十多个鲜活的生命,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5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 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根据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 程:由“让学生说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看到过小露珠,有什么特点,感受如何?”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习三种小动物与小露珠的对 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小动物、植物对小露珠喜爱的原因,并且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的训练,逐层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的无 私奉献的精神。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课堂上我激情盎然,语言富有感染性,努力做到“眼里有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并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与引导。我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上能够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体会语言,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例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说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看到过小露珠,有什么特点,感受如何?
2、 能够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小露珠的美丽能够充分感悟。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语言,而且通过他们的想象,充分培养了说的能力。在最后小露珠要消失 了的时候,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自由地说,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然后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小露珠要说的话写下来,进行一个小的写话训 练。这样即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让孩子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新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6
相信每位家长朋友一定是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的,而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的家长。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的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先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了呵斥、不满和哭泣。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暴躁,黔驴技穷时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
每当打过孩子,尤其是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每到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跟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自己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
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我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最后,我还要跟各位家长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一、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
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
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
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二、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
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
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
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
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那么重要,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
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
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四、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力,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吗?
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五、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7
1设置的学习目标学生清楚吗?可以检测吗?
首先我觉得必须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目标是为学生而设置的而不是教师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性的目标有主要分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教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该学习目标是可操纵的可检测的,以此来检测和巩固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怎么样的。针对地理学习目标设置主要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平三个阶段。今后
2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分层了吗?时间够用吗?
以前我一直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单纯的教师在一旁看着学生完成的进度而学生只是简单的进行看书圈画罢啦。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反思了近两个月以来的时间我的课堂自主学习的状况。我发现我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设置的内容并没有分层且设置的内容还比较繁琐。
在时间安排上也不恰当,我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长了,容易出现学生打闹现象,但是如果时间短的话就会达不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针对以上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我的课堂中实际我总结以下办法来解决。首先将学习内容分模块进行学习,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层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由浅入深的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学生自主把握时间,培养程度好的学生当教师设置内容过少时学会进行下一步阶段学习。而对于复杂的知识内容设置中注意教师的点拨作用。
3、对子交流、讨论问题的价值?
对于学生的交流讨论我是持肯定意见的,因为我觉得教授的过程中只能将大部分的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掉但是对于某一小部分性格内向且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说则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把不会的问题解决掉。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则可以巩固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此外我觉得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整堂课来说而言讨论什么呢,讨论的是否有价值则又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第一点: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整堂课的重难点。第二点:讨论的问题时应该保证全体参与性。
4 学生自主学习对子交流时教师巡视主要是做什么呢?
教师的巡视是对各个小组的调控,一方面教师的巡视作用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班级内学生的进度以便掌控整个的课堂。另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中起到点拨作用,尤其是一些重难点方面教师给予学生关键点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5学生的提问有效吗?
首先必须肯定的一点就是,学生的之间的提问是十分有效的,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提问到每一位学生。而学生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学生之间的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在我的课堂上存在于我们班的现状就是在学生提问时的思路层次性、内容、时间、方式、本质、重点等方面上存在巨大的问题漏洞。
6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做过培训吗?
说实话我没有对学生的提问做过培训,这是我教学的漏洞。从今天起我打算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提问题的内容也要从浅入深,提问的时间也要注意把握恰当。提问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比如说在地理课堂提问的时候针对黄河这一节内容应当一画图的方式进行提问,而针对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的则主要是以问题式提问为主。
7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关注到了听展者的学习效果?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在听完杜郎口中学的两节地理课程后我发现在整堂课中展示者将知识掌握的非常熟练但是我发现特别容易忽视大部分的听展者的学习效果。其实我觉得这也是杜郎口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所以我一般就会采用学生讲解然后我就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询问是否听懂和课下检测的方式对听展者学习效果的评估。
8学生的讲解是否完全能代替教师?教师如何做好引领的?
夏教授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教授的特别好的话那么还需要教师干嘛,那么为什么国家还坚持将教师分为不同的等级呢?比如说特级教师和中极教师。所以这一句也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的讲解并不能代替教师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起着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到自己的引领作用。每次的课堂教学都要当成舞台的表演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并且分层次进行教学。上次蒋校长听完我的课后给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做好构建好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并且要做到课文中的每一段都要有知识网络图。我觉得做好每一次的思维导图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并组织好语言才会做好课堂中的引领。
9教师是怎么关注弱势群体的学习效果?
一个班级里面肯定有程度差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针对这些学生我主要采取课上多提问,下课多检测的方式完成对程度差的学生的关注,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主要采用鼓励式发言和奖励制。
10教师是如何赏识与激励的?
在课堂中对于回答问题表现好的学生我会采用鼓励式的语言对他们进行评价,在学生讲解问题较好的时候我会采用点评式的夸奖语言,但是表现不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们和要求他们在认真再审题进行解答。
11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了怎么感情?
首先针对我个人问题而言我特别容易带着感情上课,这就是我上课的另一个弊端。今后我将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向上、激昂的态度去上课。我认为快乐是可以传递的,教师的快乐表情可以感染到听课的学生们。
12教学检测是如何落实的?
针对教学的检测我主要分为课上的检测和课下检测。课上主要是板块练习和课上提问,课下主要是小组抽测进行检测。
13教师检查时如何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课下的时候进行检测的时候检测的内容分为中等和基础题,通过不同层次的检测内容实现逐步提升。在课上的时候就主要对不同程度的问题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
14 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效益如何?
针对学生学习完后教师的课堂检测可以检测出学习效果。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则是看是否达到了预设学习目标。学习效率的检测则看学生完成预设目标的时间。
15课堂中师生有多少无效劳动?
我觉得姜校长说的一句话特别好,就是在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学生出现打闹现象究其原因则是无事生非,你没有安排适当的学习产生了无效劳动。在目前我的课堂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讲授过多,而学生需要做的有很多少。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需要在课堂上少讲授、精引导使每一学生做到有事干。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8
因为平时在观察高年级学生读课外书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默读。从某种角度讲,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随着年级的提高,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在阅读书报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用默读的方式。当然这种默读还是无意识的,比如要有意识地提高默读的速度,要有意识地边默读边思考,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凡卡》一课的教学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默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学生对课后三个问题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预想的。尤其是第二处问题(第一课时:为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第二课时:多数同学认为凡卡受尽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个同学却认为凡卡很坚强,你认为凡卡到底有没有坚强?)的交流,具有“史无前例”的突破!多数孩子一开始都认为凡卡的学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惨遭遇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凡卡骨子里还隐藏着坚强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怜凡卡的同时,唾骂的是鞋店的老板、老板娘、几个伙计,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课的教学,我没有引导学生去同情凡卡,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唾骂和怪罪,学生的交流中已经蕴含这些了,我为何还要再去强化这些呢!因为这些都不能触动我和学生的心弦,不能撞击我和学生的心灵!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9
《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第三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藏戏》一文就是对藏族传统剧种的生动阐释,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们朗读,并尽可能地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知。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第三,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0
《纲要》中指出:孩子要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眼睛是我们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非常重要。随着现在的科技发达,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玩手机玩电脑成为了家常便饭,导致眼睛健康的严重受损。同时看书、画画、看电视等一些姿势的不正确,严重影响了眼睛的健康。为了让幼儿能了解眼睛,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保护眼睛的意识和方法,我设计了《我的眼睛》教学活动。
这节课我给大班孩子制定的目标是:
1. 通过对盲人的初步了解,懂得尊重盲人,乐意帮助盲人。
2. 初步认识眼睛的正面结构图,了解眼睛各部位的名称及作用。
3. 感受眼睛的重要性,懂得保护眼睛,掌握更多保护眼睛(视力)的知识。
在开始的部分我让孩子带着眼罩进教室,这样让孩子感觉到真正看不见带来的不便再来引出主题里的盲人眼睛。其中孩子们在进来的时候会说:"老师我看不到,老师我找不到椅子,老师这样太黑了"等等。我赶紧抓住孩子此时的感受,让孩子在对盲人的眼睛和自己的眼睛有一定的对比性后。知道了盲人的苦难和不便,孩子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爱心,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尊重。同时使幼儿发现自己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接着就导出我们眼睛的结构图。孩子们在认识眼部的宝贝后,提起孩子的观察力。
在播放ppt的时候,很多孩子对眼睛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只知道眼睛的眼珠和眼白,而且不知道眼睛里的部位其它用处,只知道眼睛是用来看的。其实它们有更好听的名字,进一步让孩子了解眼睛的各部位名称和它们的用处。这一环节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充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看清自己眼睛里的部位,孩子每人一份镜子利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我觉得同伴观察比观察自己的眼睛,孩子们的兴趣会更高。看着孩子们在那里照着镜子,东找找西找找,仔细的在观察着自己眼睛。完全不用老师一直说观察观察,他们会主动去镜子里发现,这样也达到了孩子为主体的要领。在此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活跃,我在此穿插了小游戏:黑猫警长抓老鼠。孩子们的眼球在这时得到了一定的放松,让整节课不会那么枯燥。
知道了眼睛的好处后,会引起孩子们的爱护之心。在此我又利用PPT里各种眼睛疾病图片,带领孩子发现在没有保护好眼睛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又进一步的让孩子对眼睛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动力。这时,我又及时的提问孩子,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不受到伤害?
孩子们回答问题很积极,因为这一切关系到自己的眼睛。在等孩子们完全讨论完后,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个小结,让孩子了解到各种眼睛保护的知识。在最后结束的延伸活动里,我要求爸爸妈妈跟我们小朋友一起来保护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事先一直在做的眼保健操。这次让我们的孩子带动我们的家长来完成我们整节课的要点:保护眼睛。
其实《我的眼睛》整个活动通过幼儿的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由浅入深地展开,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知道了眼睛的重要性,掌握了更多的保护眼睛(视力)的知识,提高了科学认知能力。
在活动指导过程中,我注重"三个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适时提供帮助),最小的干预(教师不干预代替,突出幼儿为主体),最多的鼓励(肯定、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另外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让幼儿在体验、讨论、游戏、操作中获取新知,充分表现自己,较好地达成本次活动的目标。
这样的公开课让我们学习了很多,让我们得到了姐妹们对自己这节课的更多意见。大家的意见就是让我们提升的更多。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1
《画家乡》是一篇十分能激起孩子学习欲望的课文,浩瀚的大海,美丽的山里,宽广的平原,辽阔的草原,繁华的城市,这一处处风景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在设计教案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画家乡”是本课的课题,虽然课题比较简单明了,但存在着一个难点:什么叫做“家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模糊,一年级的孩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安排了一个课前对话:介绍一下,你家住在哪?(元通)那么元通就是你的家乡。从而让学生明白,“家乡”这个概念,也更想了解课文内容。
2、让识字教学生动起来
作为第一课时,字词句教学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这一环节,重点学习“宽”、“虾”、“脚”、“捡”、“贝”、“壳”6个生字。学习生字时,我创设过关游戏,以涛涛为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为由,让学生先读准字音,了解生字字形、结构,再读词语。在识记生字的时候,我还请几位小老师介绍了认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教学到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节课重点学习6个生字,这6个生字贯穿读文,读句的各个环节。
3、感情朗读,“美”字贯穿全文
课文通过画,展现家乡的美,从而看到祖国的美。所以教学中,我从课的开始以至结束,是让学生在欣赏,游览中,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节课,不管是教师的语言,课件的演示,尽可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了课文,学习课文。特别是“那么……那么……”这个句式的练习,学生在读中,真正的感受到了“因为有了那么海更蓝、更宽。因为有了那么,花更美,草更绿。”家乡到处洋溢着美。
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是: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范围也有局限性。在课堂进行到快要结束时,有些学生开始注意力分散,学习状态不佳,特别在写字时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为了抓紧时间,我没有很好地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的学习效果反而不理想。在今后我一定注意这一点,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2
《最苦与最乐》这一篇课文放在八年级很结合实际。首先是选在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的学生,对学校已经很熟悉了,学习任务也不是很重,总想做点什么事证明自己长大,证明自己比七年级刚进校园的学弟学妹们能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这时候出现这样的一篇课文,正好可以指引八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有责任,敢担当。
我上这一课,就是本着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这样的目的来上的。上课前,我们班有几个女同学因为头发不合标准,被批评了,正在教室里大叫,学校就像是地狱、监牢,一点自由都没有。我进到教室没有一开始就训话,我就是按照正常程序来上课,只是在拓展时,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就开始讲了,学生不是说,学校是地狱,是监牢吗,那么我说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愉快的感觉,就是因为你们没有做到自己的责任。你们不快乐,你觉得是学校限定了你的自由,但是一个学校一点规矩都没有的话,行不行呢?今天你想干嘛就干嘛,明天他想干嘛就干嘛,学校还是学校吗?学生也都说,没错,规矩是要要的。那有规矩,学生为什么会有不愉快的感觉呢,梁启超就告诉了我们,尽责任乐,未尽责任苦。你觉得苦,不正是因为你们没有尽到一个学生的责任嘛。
这一节课我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这里,在结合课文内容做思想教育,做的很自然,没有刻意而为的痕迹,学生就不会很反感。所以我觉得在处理导和学的关系时,也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想想学生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我常常会回想起当年我自己读初中时的一些想法,这些学生们的反感那时我们也有,理解一下学生,在以我们的经验来告诉学生,有些弯路是可以少走的,甚至是不必要走的。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问问老师们,其实我们也是尽责任教育好了学生最乐,教育不成功,甚至教出了“废品”,那就是最苦的事了。最喜欢上这一课的感觉。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3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各自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环节。在小组学习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就解决了。避免了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4
《小树谣》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树木的爱护,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大胆地分角色表演,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可见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演是加深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再复述一下小树对小鸟说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小鸟听了小树话后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交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想象,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为孩子们创设童话的氛围,让学生扮演童话中的角色,融入故事情境,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精心的课件设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动情的教师导读,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深刻起来。整节课,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一节课很快的就过去了,孩子们还有些意犹未尽。
2.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课上,我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美滋滋”、“跑哇跳哇”的意思,体会小树的心情,指导读出句子的语气,效果不错。
3.巧借想象----突破课文的难点。《小树谣》是一篇童话。让学生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想象,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5
我上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体现了“一个主体,六个特性”。
这主要得益于尤校长做的“有效课堂教学之教学目标的确定”的讲座,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运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了解几个孩子比了哪些绝招,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最佩服谁的绝招,运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3、在读说中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并产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二、严格按照略读课教学模式上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问题、学法迁移”、“自学合作、开放拓展”、“质疑总结、布置任务”四大环节清晰、紧凑,且每个环节的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三、注重学法迁移。
在进行学法迁移时,不仅让学生说明“这些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而且说明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运用学法的盲目性。
四、学习评价贯穿始终,而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一开课我就交代:“这节课我们还要从‘习惯、朗读、知识’三个方面来考查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情况,你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全班学生齐声高呼:“有!”“老师相信你们个个都会表现得很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习惯”是从听课状态、发言情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个方面来评价的,要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朗读”主要用于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先指名朗读课文,再由参与朗读的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打分,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再在小组内接读课文,并按上述步骤进行评价打分。“知识“主要看学生对测试卷上的题回答的情况。
下课前,让每个小组分头统计这节课上每个同学的综合成绩,老师了解各分数段后进行总结性评价。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6
我上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体现了“一个主体,六个特性”。
这主要得益于尤校长做的“有效课堂教学之教学目标的确定”的讲座,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运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了解几个孩子比了哪些绝招,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最佩服谁的绝招,运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3、在读说中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并产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二、严格按照略读课教学模式上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问题、学法迁移”、“自学合作、开放拓展”、“质疑总结、布置任务”四大环节清晰、紧凑,且每个环节的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三、注重学法迁移。
在进行学法迁移时,不仅让学生说明“这些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而且说明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运用学法的盲目性。
四、学习评价贯穿始终,而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一开课我就交代:“这节课我们还要从‘习惯、朗读、知识’三个方面来考查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情况,你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全班学生齐声高呼:“有!”“老师相信你们个个都会表现得很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习惯”是从听课状态、发言情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个方面来评价的,要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朗读”主要用于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先指名朗读课文,再由参与朗读的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打分,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再在小组内接读课文,并按上述步骤进行评价打分。“知识“主要看学生对测试卷上的题回答的情况。
下课前,让每个小组分头统计这节课上每个同学的综合成绩,老师了解各分数段后进行总结性评价。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7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学习的,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学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好地方”。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
本文的教学中我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8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19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
主 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 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 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 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0
一、情境创设太单薄,仅仅靠嘴皮子,不容易感染学生。地震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地震的混乱场面,自然就不知道援助的重要性。缺少了地震的情境创设,当然就不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了。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那也应该找几张有关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见识见识。
二、语言不精炼,表达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语速太快,容易给学生以紧张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如果换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样提问,也许更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或朗读。如,“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1
课文有角色有对话,适合让学生分角色,从中揣摸人物的语气。分角色读文或扮演角色这些活动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并配合动作演一演,从而感受他们的有礼貌。在学习第二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演一演小白兔怎么种菜的,通过演,学生体会小白兔常常要做这么多事,是很辛苦的。
课文结尾处留下余味。在课的结尾处,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我又问学生:
“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以后会怎么做呢?请您把这个故事编下去。
”这时候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说:
“他会向小白兔要一包菜子自己种。
”有的说:
“他会请小白兔教他种菜。
”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讲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2
本课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素材服务于策略。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即条件②),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列方程、假设法等)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在这之后的变式练习和巩固应用中,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或之后,不断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优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提升数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者依据“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回顾解题活动”的教学线索,采用了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渠道,逐步使学生对替换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化,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3
教科书部分中分了3个: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编者煞费苦心的在这三个部分的众多知识介绍中埋下了对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传授。但对学生来说本课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别谈从中找出或发现历史规律。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把课文的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活动一:追根溯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活动二:身临其境——寻访工业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础知识可以传授到位,另一方面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清晰的展现出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历史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点的讲解通过材料题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
一、讲解的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运用课外史料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针对性强,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讲解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且要结合书本知识一起分析。
二、探究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并不具备高层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更习惯于从直观、感性的图片、视频中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探究平台,在此基础上,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探究的佳境。
三、学生活动 上课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能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课堂问题设计要思路清晰,简单易答,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从而造就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4
昨天我们组织开展了社会活动《四大发明》。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知道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的名称及其作用。
活动中我先从最简单的指南针入手,让幼儿先寻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再出示实物指南针让幼儿观察,知道指南针的最大特点就是为人民指明方向,了解指南针能对旅行者带来便捷。随后引出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火药对幼儿来说不是很陌生,因为他们知道手枪和大炮,在讨论这些常见武器子弹的制造上幼儿也能理解。但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对幼儿来说有些难,为此我从名称入手,把这两种发明分别介绍为"造纸的技术"和"印刷的技术"(前几天幼儿对"印刷"现象有所了解)。为了让幼儿了解造纸术,我向孩子们现场演示了造纸的技术,没有树皮、树叶和布料纤维,我用餐巾纸代替,把餐巾纸撕成小碎片,活水搅拌,再将纸浆摊平,晾干。通过演示,孩子们亲眼看到了造纸的几个基本过程:捣碎--活水搅拌--摊平--晾干。演示的过程幼儿非常感兴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每个动作,还时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印刷术较难演示,我们就从刻印章入手,通过刻印章的原理联想到印刷。活动后幼儿对造纸术还在讨论纷纷,有很多孩子用手按一按,摸一摸我演示的作品,他们对纸可以制造感到惊奇。反思这个活动,我如果在现场运用树皮、树叶、布料纤维作为造纸的原料让幼儿观看的话,孩子们更能和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这样的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5
这一课的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我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在这一点上还给学生流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搜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说话题目是: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想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课想下来还是我说的较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吧,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6
通过分析、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的语言,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课上我通过学生的发言感觉到学生对于色彩还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冷色、暖色不用老师说就知道,也知道红色、蓝色等色彩语言表达的含义。起初,我很高兴,但是到了作业实践环节,我发现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他们不敢冲破常规的认识大胆运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与感受。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强欣赏与分析。其次,学生对于软软的毛笔、粘粘糊糊的水粉颜料把握的还不是很得心应手。所以画面效果普遍较脏。我想让学生把此次作业作为练习,下一次也许会好点。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7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已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架设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质疑问难、拓展活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借助多媒体画面、运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等等。正因为关注了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 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共同读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理的方式。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8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假设和设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外,还把重点放在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上。在指导学生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书比作家和朋友,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书还可以比作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充分领会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在理解读一本书的方法时,我补充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收效会大大提高,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懂得了该怎样读书。
我觉得实在还要体现在让学生乐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内非肽分泌得比较多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
语文课要姓“语”,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静读思考问题,师生(生文,生生)之间的对话,句式变化的意义,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儿”。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29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讲述的是20__年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我国政府派出专业救援队前去支援灾区救助,我国国际救援队出色完成任务。
由于我们国家5月12日刚刚发生了里氏 8.0级大地震,最近一段时间,新闻、广播都在讲受灾情况,孩子们听到的也比较多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事情,现在虽没亲身经历,却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设计本课时,我从汶川大地震国际上对我们的支援导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间处处有真情”的情感体验。
为了唤起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我准备了几张图片,课上当我出示这几张图片时,我不由自主的被图片上的内容震惊了。虽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20多天了,虽然最近看多了血和泪的场面,虽然每天都在默默为灾区人民祈祷......但今天当我再次看到地震的场面,我的心灵仍然受到了极大地震撼。看着图片,不由得想起七、八个孩子被埋在废墟中的情景,讲课的声音不禁哽咽了,眼眶里蓄满了悲痛的泪水,抬眼望望吃惊的学生以及听课老师,我才警觉自己的失态。
接下来自己说了些什么都不记得了。所以,一堂课下来,并没完成我预设的教学环节。我的情绪也影响到了孩子们,整节课气氛非常沉重。我不知道设计上汶川大地震是对还是错,我只是希望唤醒52个孩子心底的情感,明白爱的力量,懂得去爱别人。天灾并不可怕,只要人间有真情,什么灾难都会过去的。风雨之后,又将是一片灿烂的晴空。希望灾区人民早日走出阴霭,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也祝愿我们的祖国在经历这些之后,更加坚强!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30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
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
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31
很多人都知道责任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危害人民,危害社会。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引起全国轰动。这些企业家明知道生产的奶粉含有有毒成分,但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不知害死了多少婴儿。网吧老板也知道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网吧。但是为了赚钱,任何未成年人都可以进入网吧,正是他们对社会的不负责,结果不知毁了多少孩子的前途,甚至是他们的生命。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我们的责任。《最苦与最乐》一文讲的就是责任的问题。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超凡智慧,读起来脍炙人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中学生学习此文,不但有较大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行杜郎口教学。杜郎口教学主要是三三六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展示模块六大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种教学主要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本课我主要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根据预先设计的学案预习,第二课时开始共同学习。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__年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吗?多少婴儿的生命就是毁于三鹿奶粉中,这怎能不让人心痛。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悲剧,最主要的是责任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关于责任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第一步,安排学生练。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字音,二是字义。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步,安排学生讲。我提问:“生活中,你们认为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是贫困,有的说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有的说是骨肉分离……说着,有的学生眼睛开始湿润了。我接着又问,那你们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笑脸,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快乐的事情。有点说是和父母一起过年;有的说是和朋友一起郊游;有点说是课堂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有的说是比赛获奖。我安排这一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安排学生找。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认为:贫、失意、老、死是人生最苦的事情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理由是: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问题二: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情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理由是什么?生答: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负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理由是:因为那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问题三:未尽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答:①答应人做一件事情没有办②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③受到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④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另一生答:①承诺未办②欠钱未还③恩惠未报④得罪人未赔礼。
问题四: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情最乐?负责任与尽责任感觉有何不同?生答: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负责任的感觉:有如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不过了。尽责任的感觉: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轻松愉快。
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找,从而理解、熟悉课文,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
第四步,安排学生议。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的关系?结论如何?生答: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另一生答: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苦不堪言。还有一学生回答: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问题二: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这个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长说:“我身为一班之长,我要敢于管理班级,把班级管好是我最大的责任。”另外一位同学说,我们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尽责任。我对这位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此时教室掌声不断。是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们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尽责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稳定的发展,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祖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问题三:谈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着怎样的责任?一生答:遵守学校纪律。另一生答: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最后我总结: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人。当前我们应该把知识学好,将来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议”这一步,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讲述出来。无形中学生已经懂得怎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第五步“谈”。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收集有关的名言名句。学生把有关的名言名句板演到黑板。我选取了两个比较经典的进行评析。第一个是“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高尔基《人》”,第二个是“天才如果袖手旁观,即使他优美出众,也仍是畸形的天才。没有爱的天才是种怪物。——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论》”。 第二个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收获?生答: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生答:我知道如何方能得到快乐。再一生答:我知道乐是苦中来。又一生回答:我最大的收获是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谈的目的是让学生拓展思维,知识迁移,从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敢想、敢说。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步骤分为练、讲、找、议、谈五步,每一步都精心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通过议,把责任上升到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渗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责任的公民。不足之处有两点:
一是学生讨论不够热烈。也许是刚推行杜郎口模式,学生基础又比较薄弱的原因。
二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对于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只是两句话带过。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很多人就是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感,走上了犯罪道路。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32
经过《北京的金山上》这次活动,我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应该让幼儿重点欣赏歌曲,不要求幼儿能够学唱歌曲,同时应插入基本步弹簧步、进退步、后替补、侧点等步伐的学习。这样幼儿在第二课时中才能较轻松地将手部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起来。同时在教幼儿舞蹈的分解动作时,应更强调动作的细节,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在本次活动的第二课时中,我运用了图谱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图谱并没有对幼儿的学习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儿基本上还是跟着老师的动作学。图谱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图谱画的有些小,并且没有将一句歌词中出现的动作画在一张纸上。下次如果仍然选择用图谱,那应该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动作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外,基本能够跟着音乐来跳这个舞蹈。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乐曲轻快、悠扬的情绪,初步了解了藏族音乐的特点。更增进了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33
本课巧妙地寓热爱劳动的教育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
识字、写字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在识字环节中,我使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积累运用。如熟字加偏旁(月+巴=肥、扌+旦=担、饣+我=饿);熟字换偏旁(逃——挑)等。写好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任务,我给学生充分的书写时间,让学生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字形特点,尤其是提手旁的两个字放在一起讲授,引导学生发现同结构字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领读笔顺,再自己尝试书写,针对学生的书写问题,进行点拨和示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把字写好。
我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学生观察图后,让他们体会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动作、心情,并让学生根据想象进行编故事,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从而使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朗读时,要求学生结合画面进行,有利于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利用插图,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评价,让他们感悟童话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学生的学就在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了。
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收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要使学生热爱劳动,并且付出实际行动,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匆匆教师课堂反思 篇34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章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论语》十二章,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上一篇:zhchshr的教学反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