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精选30篇)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
在游戏式练习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1.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2.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
3.让儿童体验用笔之变化美 。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儿童的练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用不同的图形来装饰,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的变化之美。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
在《水墨画动物》这一节课的开头,我用了一个动画视频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爱看动画片,而我为孩子们选择的这个动画片是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厂的动画片《淘气的金丝猴》,这部动画片使用水墨画的方法绘制的。由此,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欣赏一幅幅动态的水墨画,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专心致志,时不时的跟着情节发出笑声,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孩子们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情节的跌宕起伏,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还感受到了水墨画意境的美妙。
看完影片,孩子们学画水墨画的兴致更高了,很多小孩都迫不及待的要拿起笔来作画,我没有允许他们这么做,因为如果任由他们自己作画,作品就会近乎于涂鸦,完全没有章法,还会因为使用工具不得法,而弄翻水墨。因此,我一直等到示范讲解结束,讲完要求之后才让他们动笔,防患于未然,能够省却不少麻烦。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3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学生临摹一直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接触中国水墨画已有几次经历,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
我在上第一节课时演示每一种题材的具体的绘画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临摹,自己可以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创作。效果不是很满意,我就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另外一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但是不给学生演示绘画方法和步骤,学生自己分析书上的作品,然后用自己的方法临摹、创作作品。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发现有些学生入门很快,很快就掌握了水墨画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虽然造型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能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而有些同学完全是靠着自己的直觉摸索练习,除了几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其余同学所创作的作品,并不能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浓淡变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圈涂出来的,但是有些作品表现的很大胆。
从两个班的教学比较来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临摹在美术教学中不可少,但是很容易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画出来的作品都与老师的相象,没有融入自己的东西,这应该是我们美术教师特别注意的一点。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4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 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够。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5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选取了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特写镜头来表现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唤醒留在我们心中的“北京记忆”。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从全文看留念与不舍贯穿其中,“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蕴含其中。总而言之,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许多句子也很难读通。第一课时并不是很顺利地上下来,生字新词学完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多少,以致学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字的也比较多。其实刚开始在备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小孩子的自学能力。用几节早读课的时间去引导孩子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就能高效地完成课时的朗读任务了!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扣紧语言文字,结合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来还原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语感。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领学生:这里是第29届奥林匹克主办城市中国北京,这里是见证了16天拼搏奇迹的荣耀之城,奥运北京。从奥运的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绽放的那一刻起,16天里我们享受了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无数奇迹与无尽的惊喜。当神圣的奥林匹克会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同高高飘扬,13亿中国人用真诚与热情为奥林匹克运动点燃了灿烂的中国红。今晚奥运的北京将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书写崭新的历史、书写快乐的回忆、书写最美的祝福。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完这段珍贵的时间,让我们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为北京的奥运故事划上完美的句点。然后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五环旗、火花四起的北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还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深情回望、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那时候学生上课很有激情,读起书来也特别起劲。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基本意会,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应该还在半知半解中吧。我觉得以后还要多提升他们的阅读感悟!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6
文言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一词多义、实词、虚词的用法等。然而这种规律的获得不应完全由教师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建构起文言语感。本次自主听课周我执教的《郑人买履》就是本着这个原则设计的
开课初,我和学生通过交流预习感受,探讨总结文言文四步学法::读准、读通、读懂、背诵。即一、借助工具书和范读读准字音;二、借助范读模范断句读通句子;三、借助译文、注释小组合作读懂原文;创设情境,感悟品味,探究寓意;联系生活,明理养性;四、背诵积累,课外拓展。
一、交流感受、探讨学法。
开课时交流预习感受,既可了解学情解除其畏难情绪,又利于共同探究学法拉近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感情,使课堂一开始就洋溢着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
二、初读课文,感受方法。
找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中有些异音字,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如《郑人买履》中“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的“度”不读“dù”而应读“duó”。“宁信度”一句中的“度”应读“dù”。初读文言文,我让孩子们先对照范读标记易错字,交流正音后模仿范读断句自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为止,从中感受读文言文的方法。轻松巧妙地解决了读通、读顺文言文的问题。
三、读懂原文,感悟品味。
北师大教材五年级文言文是原文+译文,没有一个文言字词的注释。细读课文时,学生在理解中遇到困难教师就要予以帮助。特别要对疑难字词提供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鼓励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联系上下文,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说清楚,以达到读懂文言故事的目的。当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了文言故事内容,品出其中的味道、思想感情后,这时再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孩子们定会读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但是,由于课前学生预习没有做充分,这节课我的教学进程亦未没有把握好,诵读不扎实以至于没有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个做容易出彩的环节。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其实,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虚词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我们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虽然没必要告诉学生其定义,但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郑人买履》中的“度”前后意思不同,一个作“尺码”讲,另一个当讲“量”,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在教学中,碰到此情况,决不放过,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在《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小故事出现五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但几个“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有动词“去”的意思,有名词“尺码、脚”的意思,情况比较复杂,教学时学生先找出所有带“之”的句子,然后弄清楚分别是什么意思,最后通过分类汇总,在全班进行交流,得出“之”有两种用法:1、代表某种事物;2、去、往。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综合比较、触类旁通,才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之目的。
五、启迪思维,明理养性。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既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古人读书的追求——读书志在明理。《郑人买履》这则文言小故事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阅读质量。
六、背诵积累,扎实基础。
背诵文言文是语文素养的积累之一。短小的文言文寓言故事精炼、生动,节奏明快,内容深刻,有丰富的内涵正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传承之作,是祖国语言文化的优秀遗产。教学时,孩子们熟读成诵,会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教学时,我设计让孩子们依据故事提纲讲述文言文故事以达到当堂熟读成诵之目的,可惜的是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实施。
七、走进作者,课外拓展。
在读熟读懂,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后,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韩非子文言小寓言,进一步了解作者,既巩固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又拓宽了阅读面。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改进:文言文的朗读最容易破句。如读:“宁信度,无自信也。”这句话时,学生出现语气不到位。在此处我设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郑人形象,通过学生的评价,使学生对郑人,对课文的寓意更加理解,读的语气也会到位了。此处如再引导得流畅些,读得再充分些教学效果会更好。
带“之”的句子交流时应该在大屏幕出示全文,彩色突出带“之”的句子,以便学生交流时联系语言环境体会用法。最后通过分类汇总,在全班进行交流,得出“之”的三种用法。
困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背;细细品位。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可是考试却考得相当精准,那么如何设计文言文教学?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把握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度?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7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8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 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 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 理。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 程的理念。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9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中国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 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0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带领学生赏析小说,重温经典,我们体会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这一苦志吟诗、精华灵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一人物。掩卷沉思,这篇课文给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启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学艺术。不可否认,这篇文章彻底颠覆了早已我们习惯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诱、好为人师、乐为人师、学识渊博的师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启示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在讲规律、明要旨后,向香菱推荐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要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整个学诗的过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给足了香菱读诗的时间,充分体现了香菱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据“十四寒的韵”写一首有关“月”的诗,也是“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不作具体的限制,给了香菱很大的表现空间。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此,在教的过程中,黛玉没有“卖弄”自己的学识,没有一讲到底,没有强行要香菱学这样,记那样,只是引导她该读什么样的书,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黛玉没有以老师自居,她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导香菱体验感悟时, 做到了尊重体验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黛玉让香菱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的“领略”,让香菱成为体验的主人。
启示二: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激活创新思维
1、诵读积累,夯实基础
黛玉听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还不知诗,于是给香菱开列书目,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列在首位,接着要求香菱看陶、应、谢、阮、庾、鲍的诗。这说明黛玉深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因此让香菱通过诵读积累为写诗打下坚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新课标实验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选课文具有典范性和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语文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范例。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
2、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遵循教学规律
从黛玉让香菱依次读王、杜、李的诗可见其循循善诱:王维五律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初学者读易进入诗境;杜甫七律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使学诗者感受到诗歌的深刻意蕴;李白七绝最能显示他“飘逸奔放”的风格,能使学诗者领略到诗歌的丰富想像,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在黛玉及他人指点下,香菱循序渐进,通过苦学,终于有所创造。林黛玉的教学艺术表现为:
1.精选范文
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辈子也读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学内容必须精选。于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荐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绍过。细细品味,令人惊奇不已,其一,高标准。诗必盛唐,唐朝的文学巨匠使诗歌创作达到顶峰。然成就最高的就是这三大家。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黛玉认为:学诗就要学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维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实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创造想像之美。其三,广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读三大家的诗,融会贯通之后,再读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长,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诗翁?可见精选教学内容,讲授提纲挈领,必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讲精讲
教学不可不讲,但要精讲。当林黛玉乐意担当香菱的老师后便讲:“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当香菱听到林黛玉的讲解对以前所见过的诗有所感悟时,林黛玉又进一步讲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言简意骇的讲解,揭开了诗词的神秘面纱,切中了学诗要领,使人茅塞顿开。一句“不以词害意”,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可见林黛玉的知识是何等的渊博。黛玉的讲授有如下特点:其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其二,高屋建瓴,指点迷津;其三,亲切自然,出神入画。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精辟而高明的讲解,值得我学习借鉴。我也应像黛玉那样,教给学生智慧,传给学生灵气。而不是从上课讲到下课, 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3.精练提高
学习离不开练习,当香菱学诗学得出神入化之时,正如贾宝玉所说:“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若再讲,倒学离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布置练习匠心独具:其一,时机成熟,学生想练,教师因势利道,有顺水推舟之妙。其二,选材得当,明月尚鉴,师生同步思维,更兼选取十四寒的韵,难易合适,初学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让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 可见,在教学中,只有“精练”,才能达到目标;只有“精练”,才能真正“减负”;只有“精练”才能体现教学价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林黛玉精妙绝伦的教学艺术,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教学自由的画卷,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愿用我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在教学自由的王国里展翅翱翔,抒写出人生最华丽的教学新篇章。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弱不禁风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灵气传给香菱,使香菱学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为我的老师呢?学她的教育策略,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精讲精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让语文课充满诗性、灵性,让学生乐于语文学习,且乐此不疲。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1
久违的课堂,久违的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重新站在这三寸的讲台,不安的心一下子得到了平静。喜欢这种站在讲台上的感觉。《雨的四季》是开学来的第一堂课所讲授的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它还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在引导学生感受优美散文时,要立足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得能力。我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了解到七年级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在感受散文和鉴赏散文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设计这边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四读课文,去感受散文的优美。首先初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拿出手中笔进行批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阅读完之后检测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一些易错、难懂的字词进行讲解。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二读文章,“这篇写得是雨的四季,那么雨在四季有什么特点呢?”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多学生会从文中圈画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点,但对于雨在春季的特点不知道如何去总结。我在这点做得不太好,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有层次引导,这使学生直接去总结雨在春季的特点时显得不知所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再次让学生三读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不同的角度等方面进行赏析,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但从这个环节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学生对一些修辞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学不能够准确区分比喻和拟人。第二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时,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对于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进行专项练习加以巩固。最后,再让学生四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感情。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学课堂才刚刚开始,对于刚刚讲过的这堂课,觉得自己对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还算准确,思路还算清晰,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让学生个性化读的时间少;在鉴赏课文美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课堂中语言不够简练,造成拖堂的现象。了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后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学生自主学习是本节课中的一个特点。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活 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节课中,从开头的“获取信息,到学习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分析点,自己去获取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过程中只起到引导、总结、启发进一步思考的作用。这就比由老师去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要好得多。在语文课上,一些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就有所得,有收获。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仅在课外学习中得以体现(如:小组搜寻海洋资料、介绍海洋资源),而且在课堂也真正得以体现。学习说明语言时两组句子的对比,在分析中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方法。 本课还设计了多次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主要在于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取长补短,从中感悟、理解、提高。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感染、互相吸纳,营造了浓烈的读书氛围。?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3
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4
合宜的教学内容需要由文章体式来确定,恰当的教学环节应当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展开,这是王荣生教授界定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那么《合欢树》从体式来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阅读起点——他们的理解和困惑来展开文章,设置四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活动,使他们深入细致的研读文本,从“文”中体验“情”,步步深入,“经由思抵达诗”,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提升,并使这种体验和感受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抒发出来。同时我对这堂课的设计还遵从了周慧娟老师对阅读教学课堂的指导思想:在一个方面深挖细嚼,寻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当然,我还参阅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实录,从中汲取了很多的启发。特别借鉴的是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教学思想和他《合欢树》的教学实录。
本课的基本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基于文本,经由方法,归于情感,达成思想。
对于一堂课,大家习惯于讨论“怎么教”,我们往往在评课的时候问,讲的怎么样?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堂课学的怎么样?”。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的多。并且,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我们目前的公开课,展示课,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评教者,反复琢磨的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模式。新课改后,又增加了“教学理念”,但教学理念又被片面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没有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样才算落实了这种理念。一个教师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学设计,看他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外在基本素质,我不是说上述基本素质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对于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他能把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长期以来一直稀里糊涂,缺乏专业标准。这导致了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教授不同的内容,传递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篇具体的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哪些是最合宜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何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节课之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乃至整个语文课程构成何种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构成何种关系?这种追问,将会使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本体性知识,并真正理解课程的意义。一旦完成了这种转变,为观赏表演而进行的公开课,意义就消失了。
基于对课程问题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以上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样做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问题无法预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就这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课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把这堂课定位于一般的展示汇报课,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态课,来重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极力驱除课堂表面的繁华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波滚浪涌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对语文课程的科学理解,但作为一堂“被展示”的课,可能缺少了几许观赏性。缘此,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情的预设不够。放手让学生质疑无疑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上课之初,我认为二高的学生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可能增加上课的深度,最终促成整堂课的质量提升。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造成一些琐细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讲课之前没有和学生见面,没有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普遍没有认真预习课文,以致于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础。在课堂上没有呈现出热烈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我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贯彻的还不是十分透彻,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献给学生,课堂的开放性没有达到应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
第四、课堂设计流程稍显单调,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环节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这一环节的主要做法尚停留于“生谈师说”阶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
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给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新理念,只是对新课程有些肤浅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应手的加以娴熟的运用。问题是前进的先导,语文课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对我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近十余天来,我一直在努力反思,并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一个认真的规划。
20xx年我忙碌异常,也收获颇丰,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山西教育》、《教育时报》等专业报刊发表2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我同样也对自己的这堂课踌躇满志,满心希望通过这堂课给我的20xx年做一个满意的收束,但20xx年岁末的这堂课并不令我满意,但是,这堂课可能比我一年中所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对我更加有意义。新的学期里,我会通过网络、书籍、请教专家和学科教研员等各种途径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化,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两天我从网上订购了王荣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新的学期,我要迈开自己的真正专业成长的步伐。做一个专业的教育者,从做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开始。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5
这是一篇充满科学性、知识性的文章,文章中介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神秘而美丽,虽然有点难理解,但却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索、了解的兴趣。
因此,我就从激趣入手,利用学生们求知的好奇心,采用探索、寻奇的方式,逐步揭开雅鲁藏布大峡谷神秘的面纱。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及旁白,全面展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外貌,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及外观:
从而理解“咫尺”、“马蹄形”、“海拔”这些词语的意思。尤其是在多媒体上展现“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的不同水流的画面,通过对比,更让学生领略到了水的千姿百态,这些正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它可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2、从理解词语入手,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如:
文中的“堪称”“号称”“美誉”,是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课文里有一些词语带有引号,如“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都表示特定的称谓,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还有“最长”“最深”的数据说明也写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文章用词谨慎、科学,理解了重点词语,也就理解了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文章每段有一个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抓住句子来理解内容,是学习这篇课文写作手法的一个方法。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6
执教完《惊弓之鸟》这堂课之后,我思忖良多。现就课堂中的得失成败总结如下:
一、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词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本课的学习主要以魏王神态语气的变化(疑惑——大吃一惊——奇怪)这三个词语为主线进行教学。我先让学生找到这个词,依次提出这三个词,先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理解魏王神态语气变化的原因,让整个教学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我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品词。“惊弓之鸟”一词分为本义和喻义,可以分前后两部分来理解。在整体感知时,我们可以说明本文主要讲了更羸只拉弦就射下大雁的故事,顺势说明这只听到弦响就吓得掉下来的鸟就叫“惊弓之鸟”。在学到课文最后一段时,再分析这只鸟听到弦响就掉下来的原因。
我还注重句段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第八自然段作为对学生进行句段训练的重点。我先让学生阅读自学提示,再标出本段有几句话,对它们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领着学生一句句读懂它们,最后串联起来说说本段的意思。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语文学科注重对孩子们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篇文章多为更羸与魏王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态的关键词,体会人物从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惊”的情绪变化,而更羸的语气多为镇定、胸有成竹。让学生带着语气自读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弄懂了事情的经过,还深入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语气语调没有感情的起伏变化,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情境创设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成分调动起来,课堂显得有些沉闷;三是读书的的还不到位。课文中的很多地方只是让个别学生读了,或者齐读了,有些语气没有读出来,作为教师,引导的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我会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注重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7
讲故事时,要换方式多讲几遍,激发幼儿倾听的积极性。我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挂图,结果发现有的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其实现在来看,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可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提问中,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提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忽视了到小班的水平,提了一些不容易或者说根本回答不上的问题,其实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请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该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助幼儿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能力。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8
一、 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1、 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5、教师范读课文。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13、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1、齐读第二自然段。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6、连贯背诵全段。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1、齐读第三自然段。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5、指导背诵。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 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 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 同时, 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19
《春季星空》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本课内容是夸季节的,时间跨度比较大,需要学生长期的观测,这点学生可能很难坚持做到,为了弥补学生实地观测的缺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具体讲如: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自己先根据上下册教材、上网查资料,看相关视频,下载课件,同时对于星座的数量、名字、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关于星座的传说的知识进行了梳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整理和学习,使我也受益匪浅,真正的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点较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星星比较陌生,只认识大熊座等比较有名的星座,几乎没有学生实地有目的的观察过星空。对星空的印象肤浅,难以沟起学生对满天繁星的美好回忆。因此在课的引入部分,尽管我设计了利用美丽的星空图片导入,但效果总觉得欠佳。经调查,我认为这与现在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与美丽的星空接触有关。现在城市的夜晚灯光较亮,孩子也很少有机会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纳凉的时间,更没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体验,再加上现在的大气污染特别严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难欣赏到漆黑的夜空上闪烁着繁星的景象。
虽然这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认为,孩子的观察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并没有结束。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不仅仅依靠学校,依靠科学教师,我们的社会和家长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0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童话,它通过一群小动物对春雨色彩的争论,向人民展示了春天的一幅幅美丽画卷:草地绿了,桃红红了,油菜黄了……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情趣盎然。
本课我主要以情景教学法为主。通过声像情景,即课件中优美的画面,音乐,饱含感染力的课文范读,将学生带入美妙的蒙蒙春雨之中,使学生在美的情景中欣赏,感悟,体会,表达。
课上我首先启发谈话,创造情境,引发想象。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生活。师真情描述:“老师跟你们一样喜欢春天,春天来了,春雷哥哥唤醒了大地,小金蛇、小青蛙们都醒了,春雨姐姐也唱起了欢快的歌儿,你们轻轻地闭上眼,仔细的听—”大屏幕演示春天的美景,播放歌曲
《春雨蒙蒙地下》,把学生带进春天`带进春雨中。之后再请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师进一步描述引入课文:“春天的风暖暖的,春天的雨柔柔的,小草探出了头,桃花笑红了脸,好美呀!面对美好的春天,不光是我们,还有一群特别的小朋友也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生:“是小燕子,小麻雀和小黄莺。”随即板书三个鸟儿的名字。是:“让我们快快飞到他们身边,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吧!”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认读课文,了解大意。此阶段要求学生认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采用同桌指认、出示词语认读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检查认读字、词句情况。
第三个环节是参与评论,拓展延伸。师:“你们想不想加入小鸟们的谈话?”分小组分角色朗读,指导评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是丰富文中语句的含义,二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参与争论,启发激趣:“其实不只是这几只鸟,还有好多小鸟也参加了这场争论,还有谁呢?你愿意哪只鸟,你会支持谁,会怎样说呢?”屏幕出示句式,学生仿说:小燕子队: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雨落在、就绿了。小麻雀队:春雨是红色的,因为春雨落在、就红了。小黄莺队:春雨是黄色的,因为春雨落在、就黄了。其他队:春雨是色的,因为。
提供句式一是降低说话的难度,二是培养学生自觉运用书上语言的习惯。
第四个环节是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师:“小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春雨姐姐都听到了,他自己会怎样说的?”屏幕演播在春雨中的禾苗、柳条,大地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春雨的美好和无私,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学生对春雨的情感抒发出来。师以话外音的形式使春雨姐姐自述:“亲爱的小鸟们,亲爱的小朋友们,我本身是无色透明的,我愿意把自己无私的奉献给大地,是花草树木焕发勃勃生机,使大地成为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课堂尾声:“我们的地球妈妈太大了,春雨姐姐从南方一路走来,到我们这里有点晚了,但我们那样地喜欢她,盼望她,她就要来了,她来的时候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引发学生跟文中的人物对话,把心声说出来,把感情表达出来。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1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教师用彩色剪纸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蜻蜓、蝴蝶、飞机图,谈话:“今天,从图形王国里来了一家人,看!都谁来了?”教师用漂亮的图画和图形王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他们三个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这个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好奇、想刨根问底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2
地球上的水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后一节课,本课是在前面认识了解“水的各种性质”之后,来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过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以及了解水污染的现状。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优点: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感受到水体的美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而且 通过课件,把一些抽象的数据形象化,让学生体会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并 通过学生动手活动,再进一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上水资源虽丰富但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却少之又少。利用课件、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觉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节水习惯。在教学中以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研究、学生动手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内化。
不足:
1、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净化水的实验,比较简单,可以尝试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节约用水的措施因为时间关系,学生谈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业、农业方面没有涉及。如果涉及,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科学改变生活的意识。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3
一、了解现状,定位目标。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排名第110位。然而,学生对我国水资源普遍短缺的残酷现实了解不多,学生节约水的意识很薄弱。以前,教师也进行过一些口头的教育,但还是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仍处在严重缺水的状态下。珍惜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就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目标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生气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定为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水之所以是形形色色的,那是因为这是因为:有的水经过人工处理,使它们的颜色、味道发生了改变,比如我们常喝的汽水、各种口味的果汁,我们写字用的钢笔水,妈妈用的香水等;还有些水受到污染,它生气了,变得又脏又臭。有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有的水没有经过处理是不能饮用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特别注意饮水卫生,还更要注意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二、,尊重科学,凸显新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内容既是活动课,又是品德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在本次活动中,我突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注重自主活动,直接体验感悟、收集处理信息、讨论交流等方法,增强教材的可参与性,比如:在活动中,师生共同探究水在那里?探究水的三态,纯净水的特点等。我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发现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简单的研究性学习贯彻在活动始终,凸显新的学习方式。
三、突破教材,力求开放性
我在活动中,力求建立与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数学、艺术等课程的联系,通过主题关联整合、活动延伸、资源共享和运用其他学科学习手段等途径,拓宽教材学习空间和内涵。比如,在第二个探秘活动----变化多端的水时,不断的寻找突破口,查阅大量的文字、视频资料,结果都不理想。于是,我仔细研究课标后,翻阅二年级语文书,发现了有一篇课文《我是什么》.课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及作用。我十分高兴,又观看了相配套的教学光盘,从中截取了一段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孩子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了形象的认识。
四、立身课堂,张弛有度
《品德与生活》课标强调“健康、安全的生活”。在活动前,我不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活动中更是加以强调。比如,在第三个探秘活动----形形色色的水中,我发现有的孩子直接将鼻子凑到瓶口去闻。如果他闻的液态没有毒,那很庆幸,但万一有毒呢?后果难以想象。在这里,我给孩子做示范,明确的教给他们正确的闻液体的方法。这样,孩子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到饮水卫生,安全生活,知道为什么生活中的水颜色多样,并为以后科学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总结经验,积极改进
这节课内容既是活动课,又是品德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在教学形式上,我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使学生听觉和视觉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想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放手给孩子。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4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主要来自于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拼音教学非常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学生不太感兴趣,但把它们放在情境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在教学声母g k h时,我首先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去秋游的情境,利用自画图,引出一首儿歌“四个小画家,一同来作画。小康画蝌蝌,小刚画白鸽,小航画小河,咦,小红画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为整节课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拼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孩子主动性,接着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摸索、去体验,学完gkh的音后,我让孩子看看字母的样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然后编成顺口溜,让学生有意识地想办法记字母形,令人欣慰的是孩子都找到了字母形的特征,在师生合作中完成编顺口溜,不是由我一手操办,所有顺口溜资源都来自学生的发现。如学完gkh后,说调皮的gkh躲到图画里去了,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你能找到他们吗?让孩子们发现鸽子衔的树枝像g,小蝌蚪和水草像k,椅子像h。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在音节拼读的环节中我运用小鸭子这一情境人物引出音节的拼读,孩子们在领养小鸭子这一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拼读得更认真,更开心了。紧接着运用小鸭子引出课间操,避免了课间操的形式化,运用"答对有奖"的游戏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看图拼读音节词的环节,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所收获。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每一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互评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其他组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一堂精心教学设计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情境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在拼音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生动的互动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学生就能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创设的情境中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空间;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授之以渔。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5
电压的概念是历来教学难点,它抽象,不能通过学生实践直接去体验。所以我通常是利用水流形成过程,类比电流的形成原因(对照原理图):容器中装水,一端高,一端低(图中安装小水泵抽水保持水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水流形成原因,即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承上启下过度到: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从而突破了电压这一教学难点。而关于电压表正确使用这个教学重点,主要是把电压表与电流表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悟出两者的异同,从而掌握电压表的使用规则。采用类比与对比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目的,能够活跃气氛,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6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里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我将本次的教学目标设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首先,我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我”的角度或者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我引导他们可以综合时间的推移,人物的转换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因素来概括。
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自己喜欢哪个人物就研究哪位,找出课本中对他(她)相关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深刻含义。这样设计,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并没有让学生按照我设计好的思路去理解人物,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研究探讨。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然后,我提问:课题中说的那匹马出现了吗?在课文中这句话又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说的?又有何用意?这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让学生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线索下,体会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以“走进院子我看到了什么” 为题,让学生组织讨论,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充分感受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后,我引导学生说说对其他人的印象,因为课文不仅仅是展示了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闪光点。在教学本课时,我联系了本组口语交际的要求“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话题,在结尾处引导学生理解理解残疾青年与妹妹说谎的原因,为辩论做了准备。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其中的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回味。所以,我觉得仅仅把它当做一篇略读课文来讲十分可惜。因此,本次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以及一些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和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以求达到对学生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但是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衔接不怎么紧密,是课文看上去有点散,节奏不够紧。课堂氛围比较自由,学生中也不乏出现很多思想上的闪光点。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7
《苹果丰收》是中班的律动,音乐的节奏鲜明,容易听辨,自始至终,活动分为三大环节:去果园的路上、摘苹果、丰收后的喜悦;通过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多方面的感官逐步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并熟悉音乐旋律,并将故事穿插在一开始的倾听环节,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熟悉音乐节奏型,孩子们的兴致都非常高兴。
这个活动的重难点定位在熟悉音乐旋律,确分辨音乐乐段,并乐意用动作大胆表现摘苹果的动作;在活动幼儿都非常乐意与同伴一起做动作,由于音乐节奏有些过快,幼儿没有办法很好的跟上磁带的节奏,但在动作方面都基本上熟悉,活动在欢快的摘苹果的过程中结束。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8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根据上述情况,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后我布置家庭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导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先复习提问: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学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后导入第二个环节。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本节课的目标后,让学生按三卡学案学习
我首先从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解读“雪松的本领”入手,设计题: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抗争,那才是勇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领”明白雪松是怎样作出适当的让步,才得以生存下来,而东坡的其他杂树没能生存下来又是什么原因。通过学生利用课文语言对这一看法进行反驳达到更好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有了理解作依托,学生一定会读出真正的感情,读出对雪松的敬佩和赞美。
接着,我让学生联系旧知,领会“雪松的本领”。
1.“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级所学《卧薪尝胆》中越王屈尊为奴,卧薪尝胆十年,不是( ),而是 ( );上册《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躲避廉颇,不是( ),而是( )。(温馨小提示:组织好语言。)
通过这一练习,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雪松的本领”。生活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联系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 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要有事例)(温馨小提示:①组内挑选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样)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第一课时之后,我安排学生们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这两句话作了辅垫。用收集到的事例来证明着句话的正确性。
三、展示交流:
但这个环节中由于第一个问题在设计时导学不够精准,展示要求不够明确,使学得快的组,展示第一个问题时,利用第二三环节的内容进行反驳,使得后两个题就没时间展示。虽然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发言非常积极,所列举的事例也很有说服力。但听的同学是否进一步地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不得而知。
虽然不成功,但我认为,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29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解释,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在讲授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较平实,所以学生在阅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也是老师认为说明文不好讲的原因。我在备课之初就设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让学生能投入的学习必先让他们想学,能对文章产生兴趣。既然文字本身并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只能从别的方面入手。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是抓住“幻觉”一词作为切入点,用一些在视觉上容易产生幻觉的图片给学生看,让他们首先感受一下“幻觉”是怎么样的。进而说出这种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就如我们每天所见落日。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二、明确说明文共性,寻找这篇说明文的个性
想学好一篇说明文,就必须有方法。阅读说明文应从何入手,先要给学生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这五点是学习说明文必须掌握的,贯穿了一篇说明文的始终。这些说明文的共性问题,在上一个单元中就已经讲得足够详细了,而这篇文章在这方面的教学则是作为回顾复习、查缺补漏来处理。
在整个教学中,我反而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感受、寻找这篇文章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这篇说明文的个性——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展现落日的美。在处理这段描写时,我首先发问:“说明文语言一般较平实,修饰性的成分比较少,但说明文中可不可以有描写语言呢?”“说明文中添加描写成分作用是什么?”在一问一答中能使学生明白描写能是说明文语言更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三、拓展迁移内容必不可少
说明文教学很容易就会上成一堂物理课或者是生物课,而我认为语文课既然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努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以文悟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能一课一得,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讲授课文的最后,我预设了一个课堂练笔环节。首先,结合着课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日出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播放日出过程的视频片段,接着让学生做了一个写作练习,并做了适当点评。
当然,在各位有经验的老师们的点拨之下,我发现我的课还是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不足之处。
一、因为紧张关系,导致讲解某些问题时语速稍微过快
因为是临时将这一堂课提前了几周上,准备比较仓促,也没时间试教,因此站到讲台上还是会有一点儿的紧张,担心我所设置的环节不能按时完成,造成整堂课的缺失。所以在讲到一些回顾、再现知识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加快了语速。这样虽然可以争取到时间把后面的问题讲完,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是必须要谨记改正的。在课堂上,应该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接受状况,宁可慢一分把知识点讲透,也不可争一秒力求完美地完成预设的课堂。
二、对说明方法的讲解时,没有详细地对个别学生回答时存在的问题作清晰的再讲解
在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时,我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例子。当有个学生在回答时混淆了说明方法中的“举例子”和“引用”,当时我只是很简单地一句带过就算了,没有对这两种说明方法作一个详尽的区分,让具有同样疑惑的学生得到清晰的解答。事后想起来,当时应该抓住这个问题,做一个顺带的讲解,对说明方法中的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区分,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说明方法的区分了。
三、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中,朗读的训练还要加强
四、有些预先准备的环节没有完成,留下了一些遗憾
本来打算让学生观看一段日出的视频后参考课文第二段的描写写一段关于日出的文字,但因为在授课过程中,个别环节因为学生的准备不充分,没有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导致影响了整堂课的进程,这也是因为我之前没有试教的缘故。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改进,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更具实效性!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30
一、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剪裁教学内容,让教材成为一块跳板
《幸福是什么》为一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生动有趣,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引导下寻找到幸福的过程,告诉人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的这一人生道理。虽然文章主旨明确,但要深切地体会语言、感悟哲理则有一定难度。在写法上,作者善于布白留空,对于三个牧童分手后十年间的所作所为的描写极为简约,仅通过三个牧童的简单讲述来表现。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布白恰好成为学生探索精神尽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对三个牧童及智慧女儿的几处语言描写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语言训练的焦点,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想像力和表达力的语言性实践及体验生命历程的关键。这样处理既摆脱了串读串讲串问的陈旧教学模式,又集中了教学内容,长文短教,重敲一处,使教学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感悟语言,展开想像,实现对课文情感的再创造
在确定教学重点内容之后,围绕教学目标,便可展开教学全过程。在板书“幸福是什么”这一文题之后,激发学生自由谈谈对幸福的认识,什么“受到老师表扬、得到同学安慰、向灾区儿童献爱心、心愿实现、画好了一幅画”等等,教师依据“过去”“现在”“未来”而分类板书,然后便引导学生进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启发学生带着“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赞扬?”“三个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你怎么知道的?”的问题自能读书。学生自学自悟后分小组交流,然后再集中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多媒体出示牧童的话:“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也感到幸福。”在反复理解与朗读后,问:他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教师不断创造情景:遇到一个下肢瘫痪的老大娘,他是怎么做的呢?遇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呢?遇到……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语言、动作、神态、情感各方面去体验白衣天使的奉献历程,去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庄严,从而真切感受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的愉悦。如此炮制,在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了火车服务员、轮船职员、消防队员、农民等等的真诚劳动之后,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
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段的研讨,实现对人物情感的再创造,既体现了语文本体观,又体现了学生主体观,情与景交融,其乐亦融融。
三、情感+语言=诗。实现对课文情理的语言创造,是小语教学的一种境界
诗是语言的精华,激情是点燃语言的火把。凡是有激情澎湃的课堂,就有诗的火花在闪烁。在学生深入地理解幸福的深刻含义之后,教师应关注着学生情感的点燃。要求学生回头看看黑板上课初留下的种.种答案吧,学生提出将“买彩票得大奖”擦掉,我欣然照办。当学生默然时,我追问:黑板上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幸福吗?学生答:有的是儿时的幸福,只不过是在享受幸福;现在的真的是幸福,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带给了朋友、父母、老师以快乐;未来的是心中的梦想,只能期盼着未来再实现啦。在这种情况下,我又板书下“小时候、现在、未来”三个词语,并告诉他们:“是啊!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幸福;现在啊,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未来呢?幸福就是你们灿烂的前程!”并要求他们写出一首诗,当然,孩子们的惊喜是可想而知的!人人都变成了诗人,人人都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