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闭幕词(精选7篇)
学术年会闭幕词 篇1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历时一天半的“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要结束了,但各位代表的精彩演讲和讨论将给我们留下永久和美好的记忆。我的话,谈不上是大会总结。理论研讨会不是工作会议,它只需要学术的自由争鸣,思想火花的相互碰撞,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它可以形成许多共识,但不一定得出什么结论。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正如厦门大学校训所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一、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曾经有一位美国学者说,教育研究“是不结果实的树”,意思和歌德的话差不多。他认为,每年有那么多教育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出版,有什么用吗?它们只对作者自己晋升有用,或者只是满足了作者的自我成就感,而对教育实践没有起什么作用。
我的看法与上述学者完全不同。我认为,灰色的理论自有“灰色”的价值。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或迟或早,或多或少会对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实践起推动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有的应用研究具有很明显的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有些基础性学术研究,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决策者或实际办学者,后者更可能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个春风化雨的渐进过程。
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我们的许多论文,可能偏向于机构与项目研究或经验总结,这些论文比较符合实际。“下里巴人”的社会价值不一定低于“阳春白雪”,它的价值在于针对机构或项目的实际问题,发表一己之见,或总结一点经验,供同行参考借鉴。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撰写一篇1万字的论文,至少必须钻研50万字的文献,写5万字的文献综述。哪怕这个时候他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低水平的,但是,只要他不抄袭,有一定新意,就应该肯定它的理论价值。至少,他看了50万字的材料。他今天的新意,明天就可能发展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创新力量。这次会议我们特意挑选了一部分理论水平相对较高的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参会,就是出于这个考虑。研究生告诉我,他不敢在大会上“班门弄斧”,我告诉他们,你要弄斧就得到班门。
二、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必将成为教育研究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大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是,就发展势头看,它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教育科研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举两个例子。据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编辑的《中外合作办学月报》显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出版的中外合作办学著作、论文、专题研究报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另一个例子是,在发布本次研讨会1号通知时,我们就把会议定位为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国际化。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发现,各方回应十分踊跃,到前天为止,我们还收到不少想来参加会议的咨询。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39篇,经过组委会评议,最后确定参会论文86篇。这个数据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也证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力量在不断壮大。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响应,主要得益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5-20xx年)》对未来10年中外合作办学提出的总体规划和明确要求以及在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的突破。曾几何时,人们对中外合作办学还持观望、谨慎的态度,中外合作办学到底是大办好、小办好还是不办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以来,这种争论明显减少,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10年怎么办?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发展趋势
截至x5年底,经审批机关批准依法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57个,经审批机关批准依法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38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5-20xx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把教育国际化写进政府文件,实现了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同时,《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外合作办学未来10年的发展作了总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梳理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进展,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以理论创新服务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近几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重要法规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与此相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和提高的新阶段,在理论体系建设和应用性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主要进展有:
1.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例如,强调论从史出,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史,尤其是近10年的历史进行了不少研究;又如,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规律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带有根本性的意义。笔者x5年5月27日应邀在河南省教育厅、亚太大学
联合会()主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学习与分享论坛”大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未来10年,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是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外合作办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这个大局。二是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必须根据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及对自己的定位,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引进、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考评方法、师资队伍等,把课程与教学改革作为核心来抓,通过不断改革,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借鉴跨国(境)教育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第一条基本规律是就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来说的,第二条基本规律是就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诸因素的关系而言的。中外合作办学要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必须通过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来实现。可以说第一条规律必须通过第二条规律来实现。后来,笔者又在《人民日报》、《教育研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专著)以及各种演讲进一步论述中外合作办学的这两条基本规律,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反响。笔者在x1年2月2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提出建立中外合作教育学,也得到多方响应和支持。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研究方面。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从简单的理解到实现多层面的深入探讨。实际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第一,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第二,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实用性;第三,优质教育资源具有互补性,或者称“可匹配性”;第四,优质教育资源具有过程性。从具体引进环节的研究,到强调全过程的研究,并对如何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进行了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3.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律框架与管理体制研究方面。侧重于政府监管及机构项目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构建方面,不少学者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近年来,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及认证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也相继有论著问世。尤其可喜的是,一些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在这方面选题,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实现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4.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侧重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大批成果,尤其是一线的教师研究热情比较高,一些成果既有理论也有实际,颇具价值。值得强调的是,课程与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当前,有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双校园”办学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x5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针对此类项目明确提出了4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即(在中国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分别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分别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要求中国教育机构对引进的外国教育机构的课程,特别是用以替代中国学历教育课程的课程认真进行评估。这个要求实质上就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是否必须坚持这4个“三分之一”?如何严格按照4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评价,是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的着力点,取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在战略模式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研究,如“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战略研究,等等。
5.机构与项目实际办学经验的总结与理论提升。这方面成果的数量较多,体现了办学者的深入思考和对中外合作办学理论指导的重视。
6.跨国(境)教育及其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与实务影响的研究。如何对跨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研究为我所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也涌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成果。
(二)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脱离实际。理论空洞,书卷味太重。
(2)实际脱离理论。陈述事实,就事论事,发表局部经验或个人感想,以偏概全,不能上升到一般理论上来。这集中体现在实际部门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理论成果“用不上,不够用”。
2.几个应对策略
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存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我们应该积极应对。
(1)理论工作者要有一个主动的意识和主动的姿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应用性很强,理论工作者必须主动贴近生活,主动融入活生生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x1年4月,笔者随教育部代表团访问了越南、印度、以色列3个国家,考察过程感受至深的一点是,国外的教育资源是否优质,不到实地去看,还真不容易弄清楚。这里说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还包括国外的实践。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终究是没有价值的。
(2)要注意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科学性与可行性有时不是一回事。写出来的东西可能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科学性不错;但是,它却现实针对性不足,研究的不是“真问题”;或者你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在现实中没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脱离实际,那你的“科学性”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没有社会价值。
(3)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要保持学术的相对独立性。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学术自由是超越不合理的干扰而追求真理的权利。它是理论创新的土壤和保障。在教育行政化倾向难以一时避免的情况下,学者更需要有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理论勇气和学术精神。
(4)政府、社会应该进一步重视、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为创新的理论成果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当前,确实存在有些领导不重视或不够重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问题。但是,这话不能笼统地说。有许多领导是十分重视或比较重视的。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负责人不仅自己研究,还热心支持和关心其他人的研究。本次会议来了那么多校长、院长、主任,就是一个明证。相反的一个例证是,我在一个活动中见到一位校长,他那个学校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得还不错,他自己又是教育研究出身的。于是,我顺便邀请他参加我们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他顺口说了一句:办研讨会,都是你们没事找事做;我们做行政的,从管理的角度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的话让我思考,当校长的,应该以“出主意、用干部”为重才对。他的主意哪里来?不就是要调查研究吗?!由此可见,思想重视不够,具体支持不够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许多省市、各机构和项目重视与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程度就会很不相同。
3.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起步较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进行基本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上,把研究聚焦在火热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
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第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和观念;第二,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及其运转机制。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句话,这就是,用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机制使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
(1)中外合作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先导。在变革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理念方面,应该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在理念方面,应该重视:
(1)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例如:《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5年)提到:“中外合作办学……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中外合作办学条例》(x3年)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法规文件层面,中外合作办学能否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2)可持续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
(3)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理念与管理理念的梳理。
(4)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与战略模式、办学模式及未来发展走向关系问题。
(5)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关系问题。
2.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问题。至少包括:
(1)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框架与政策体系。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与政策环境。
(2)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体制与内部治理结构。
(3)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4)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5)跨国(境)教育中涉外合作办学的制度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等,尤其是某些教育输入国与输出国的比较研究。
各位代表,今年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也是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举办这样的国际会议,我认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本次国际学术会议,显示了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理论和实际问题都有良好的敏锐性,在学术上不仅关注了中外合作办学基础理论研究,而且直接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质量保障等方面,从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探讨,对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思路。不少来自海外的学者,给代表们提供了跨境教育的许多经验和理论,使大会充满了国际化的气息。大会所进行的各类报告和讨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术前沿问题、理论建设与现实问题解决方面,都提供了很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本次会议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学术性和国际化的特点,这样的学术交流,无疑将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进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次会议的成果表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正在逐步取得重要进步和成果,在方法学创新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次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要感谢各位代表的积极参与。各位远道而来,让我们得以一同切磋琢磨,共同关心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我还要特别感谢会议支持机构教育部国际司的关怀和支持。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部国际司徐永吉副司长、陶洪建、方庆朝、王道余处长都来了;而且,他们在百忙中全程参加了会议。永吉副司长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教育部国际司的支持,使研讨会提高了规格,增加了亮点。还要感谢香港大学的同仁,他们也为会议的筹备和召开付出了大量的辛劳;最后,要感谢我们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的同仁们和研究生们的辛勤劳动。谢谢你们!
限于我们的经验和水平,本次国际会议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有不少疏漏,请各位代表多多见谅和包涵。例如,代表发言的时间偏短,论述和提问回应的时间不足,让人感到意犹未尽,有点遗憾。
不过,我希望,有了大家的理解和谅解,这些遗憾将变成“美丽的遗憾”。欢迎各位代表再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学术会议。
我要告诉大家,今年下半年,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还将举办两次学术活动,分别邀请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世界知名专家、厦门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波士顿学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阿尔特巴-赫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的许美德教授来厦门举行专题报告会,时间分别定于7月中旬和10月下旬。欢迎各位参加我们的报告会。
我还要告诉大家,在昨天晚上的汇报会上,我们讨论了将来想做的几件事,其中有:第一,我们计划于x5年上半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召开《条例》颁布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借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提出如下倡议:成立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或者叫做学会),团结一切有志于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研究。会后,我们将发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书。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一定都是依依惜别。我要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向各位道别。各位代表离开厦门之后,天各一方。但是,当今世界是小小地球村,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将使我们通过这次会议建立起来的联系和友谊不断地加强和延续。让我们为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进一步走向繁荣携手共同努力!
最后,我宣布,“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
谢谢大家!
学术年会闭幕词 篇2
各位社会学界参会者,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
在今天有限的时间中,我想着重说说三个“学”,即“学会、学派、学术”。
首先是学会。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成立的中国社会学会,到今年差不多已经有了36年的历史。我们的会长,从第一任会长费孝通算起,历经袁方、陆学艺、郑杭生、李培林、宋林飞,再加上这次刚当选的第九届新会长李强,也已经有7位了。会长的任期几经改革,总的来说是渐趋合理的。在学会的制度建设中,学术年会制度的建立是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项。这是在1990年北京换届会议上,我作为新当选的副会长在大会发言中提出来的。
当时这个建议得到袁方会长、另一位新当选的副会长陆学艺等的支持,并为大家所采纳和付诸实施。记得我当时说了这样的意思:“学术是学会的生命线,年会制度表明我们有定期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每年出一本年会的论文集,就能使我们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以具体的成果体现出来。”[1]学术年会制度从1991年在天津年会开始,到这次20xx年武汉年会,差不多已经继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25年了,已经办了24次。除了学术年会制度,还进行了其他许多制度的建设。现在学会的工作越做越好,平台越做越大,得到很大发展。我们的学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兴旺发达、充满追求、团结有为、规范有序、香火相传、后继有人的一个标志。我建议,本着改革的精神,好好总结中国社会学会建设的经验和不足,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更好的学术平台。同时,很多事实也告诉我们,历史往往是容易被忘记的,但是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我们学会的历史,应该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的宝贵财富,它必将在中国学会发展史上,留下重重的、值得我们社会学界自豪的一笔。
其次是学派。学派是学术发展的最实质性的平台。有无学派,特别是有无著名的学派,是一个学科是否繁荣、是否有活力、是否成熟、是否有社会影响力以致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学会有一些影响大的学派支撑,相互友好争鸣,学术的质量、学术的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学会要支持有条件成为学派的社会学家在这方面的努力。当然,学派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有一系列条件,例如,学派的形成必须有硬件和软件,两者缺一不可。其中硬件就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支撑设置,软件就是基本上一致的学术观点,尤其是根本观点,即一种学术观点特别是其中的根本观点变成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观点。本人创立的中国社会运行学派,在前些年努力的基础上,在学校和院系的支持下,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在硬件方面,近几年创办了两本正式的学术刊物,一本《社会学评论》,这本刊物已经出版了九期,人民大学已经定它为C刊;另一本《社会建设》,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批准的,以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为主要方向,下半年即将出版,也要尽快办成C刊。这两个杂志,是人民大学主办的,但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学界的财富,希望大家大力支持,而且我们已经得到了、感受到大家的支持,这是我们特别要感谢大家的。还有一个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三年运行已经资助了154名硕士、博士和青年学者。所有这些,我都把他们看作是对我们社会学前辈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以前辈为榜样,尽量为学界的后来者多留点东西。学会的论坛这个形式很好,今年已经发展到53个。同时我们的专业委员会也有了28个。如果从学派建设的角度看,我认为,每个论坛、每个专业委员会,实际上都这样那样凝聚着学术共识,增强着学派意识,推动着学派建设。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要重视学派意识,有条件的,要加强学派建设。
第三是学术。这些年如何做社会学的学术,大家都在探索。这里我简要的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注意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趋向,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各种“转向”,例如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社会学的元理论转向、社会学的综合性转向等,最近,我在社会学视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论述社会学的历史学转向。用世界眼光,立足中国社会大转型的现实,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关注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的潮流、趋向,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高屋建瓴,才能把学术的国际性与本土性结合起来,才能避免种种井底观天的狭隘眼界和边陲思维。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把现代性全球之旅的长波进程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两者结合起来的主旨。
其次,要注意社会学理论在应用中创新。综观社会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过程,无论中外,理论都是在应用中深化、扩展和创新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把辩证法应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时,提出、深化、拓展和创新了唯物史观这一社会学的元理论或社会哲学的。同样,西方社会学的实际奠基人涂尔干,在把社会事实的理论应用于相应的社会现象时提出和创新了“自杀论”等实证社会学经典理论。另一个实际奠基人韦伯则着力于发现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提出了充满新意的“理想类型”、权威分类等理解社会学的理论。此后,无论是集西方社会学大成的帕森斯,还是当代社会学的“新三圣”——吉登斯、贝克、哈贝马斯,都是在应用中创新他们各自的理论的。中国社会学的情况也不例外。严复把群学定义为研究社会治乱兴衰的原因以及所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等等也都是如此。受到这样的启发,我们一直注重理论的应用。例如把理论应用于城市发展和基层社区的调查研究,这方面我们近十年来已经出版了两套书10本书。正是在实地调查中,我们概括出社会建设、社区建设,是要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建立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共同体,是要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凝聚力强的意义共同性,即社会共识。
再者,要锤炼理论自觉阶段的社会学的基本功。我把它们归结为“三再、两气、一追求”。 这里,“三个再”,就是“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它们代表中国社会学必须面对的三种基本关系:中西关系,今古关系,理实关系——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我在去年年会上已过了,也在今年三月的人民日报上也发了。这里“两个气”就是“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我把“接地气”的概念扩大了,从学术的角度讲,接地气至少可分为三种,即接现实中国的地气,历史中国的地气,中国立场观点的地气。而所谓“底气”,则是指对所谈问题说话有根有据,把握十足,很有自信。在学术上说,这种学术底气,就是在理论自觉基础上的理论自信,就是有了某种程度的学术话语权。这篇文章是今年3月15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新改革时期中国社会学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的主题讲演。这里“一追求”,就是追求“真善美”。费老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提出,社会学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判断。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尤其重大。因为中国社会学过度以实证主义的为主导。人文性一向是忽视的。费老的提法,对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学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冲击。这里科学性指“真”;人文性指“善和美”。这用中国学术传统的说法,就是追求真善美,提升精气神。科学性和人文性、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关系,犹如形影相随,不可分离。社会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如果仅凭单纯的科学性,并不能发现其真实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往往要靠人文性才能找到原因和解决之道。所以,社会学研究非常需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像“社会弱势群体”这样的概念,既表明了对社会地位方面存在的分化和分层事实的客观观察,也表达了对“强、弱”区分这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切关怀,科学性认识与人文性视野这两个方面兼而有之。费孝通晚年总结其一生的社会学研究经验,感悟并正式提出社会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这两种性质,是非常正确的。它是拓展社会学领域和视野的前提,对我们既坚持社会学的科学性,又避免单纯科学性的片面性,非常重要。坚持社会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所以是基本功是因为,忽视人文性使得社会学研究是片面的狭隘的,会把许多应是社会学研究的东西,排斥在社会学的视野之外。
我们这次武汉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治理。对于社会治理我们也要这样来研究。今年第三期《社会学评论》发表了四篇由一流学者撰写的社会治理文章,主要也是采用上述学术路径写成的。大家可以参考。
谢谢各位!
学术年会闭幕词 篇3
刚才鲁老师做了生动而又深情的回顾!20年来鲁老师对专业委员会尽了心、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她是怎样地爱委员会?从鲁老师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她说如果有来生还要参加德育专业委员会。这表明了她对德育专业委员会的热爱!她认为德育工作是一种享受!作为新一届成员、主任,我很简单地讲讲自己的思路:这个工作很有意义,也很重要。要做好这个工作,确确实实要有好多条件:是不是喜欢?是不是热爱?我喜欢教育。但做好工作只有喜欢、爱好不行,最好自己在理论上、学术水平上也应该好。我自己还有一些欠缺。会上很多老师、学生水平都很高。这个担子让我来挑有一定的难度,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20年中,我协助鲁老师做了一些工作,很多没有做好,我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鲁老师总结了自己的遗憾和抱歉,我应该有责任。怎样能更好地为专业委员会做一些工作,是以后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过去的工作,好的方面,得益于大家,但也离不开鲁老师的指导。我们应该怎样总结过去的20年?思想上、理论上能不能起一种引领作用?我们起作用多大,不可能也不现实,但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鲁老师发挥了这样的作用。每次会议的主题都是鲁老师定的,我个人感觉到都是一些必要的、需要很好探讨的问题。如多元文化问题、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等,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确实起到了一种引领作用。另外很重要的,有人提出以会养会,办培训班收费以支持会务需要。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不是说不能做,只是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不是首先考虑金钱问题,我们应该有好的价值取向。这都是鲁老师所做的。第二个方面,德育专业委员会民主,没有权威崇拜。专业委员会中没有领导,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民主气氛。今天我们也做了争论,没有因为是某个老师,就同意你的观点。第三,我们很团结合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没有冲突。大家交流了学术,也增长了友谊。这和大家的努力分不开,一个团体的氛围是靠大家来营造的,但也和鲁老师的引领分不开。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如果要表态的话,就是吸取前20年好的地方,不正确的地方我们改正!
会议中间,有同志问起怎样成为会员的问题。按照专业委员会的性质讲,是德育论的专业委员会。它的宗旨是:联合全部的德育理论工作者,共同研究德育领域中的问题。最初是高校老师,后来有中小学老师参加,我们都欢迎!但就本身性质来讲并不是一种学会。我们的名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实际是三级分会,没有设立会员,没有交过会费。我个人认为中小学老师自愿参加活动非常好,不存在会员的问题。
感谢鲁老师多年来所做的工作!感谢在座各位、各个专业委员单位、各位委员,发展到现在离不开各单位的关心支持!感谢河南大学,这次会的接待工作很繁重,你们做得很出色!短短三天会议作了两期简报,日夜工作很不容易!工作做得很好!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一路顺风!
学术年会闭幕词 篇4
各位代表、同志们: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地方院校协作会x6年学术年会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大会的所有议程,马上就要闭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的地方院校代表云集师专,围绕"创新·质量"的主题,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研讨了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等重要问题。会议的召开将为全国地方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地方院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深化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教育部师范司的直接指导,宋永刚副司长做的题为《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的报告,内容丰富,分析精辟,是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意见。代表们通过认真讨论,认为作为以举办教师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围绕教育部中心工作,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工作的创新,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本次会议还听取了常务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及关于本届常务理事会调整情况的报告,通过了本会关于评选优秀论文和建立展示获奖论文平台的暂行办法,并评选出本次学术年会的优秀论文。从本次学术年会起,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会员单位进行教师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体现本会特色,将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评奖调整为优秀论文评奖,并着力为获奖论文提供展示平台,代表们对常务理事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本届常务理事会成立以来,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适应教师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入开展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适应并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所有这些工作为协作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省委省政府,河南省教育厅、xx市委市政府对本次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省市政府、省市教育厅、局领导亲临大会开幕式并做了讲话。从各位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对河南省及xx市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切感受到河南省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师专为了办好这次会议,精心策划,认真筹备,为会议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师专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师生精神饱满,代表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师专充满着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生机与活力,感受到师专较高的管理水平。在这里我们由衷祝愿师专越办越好,早日升本,也请允许我代表全体与会代表向师专领导及全体师生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尽管时间紧促,但内容丰富,会议举行得非常成功,刚才在大会交流中,三个小组代表精炼的发言正是这次会议成功的一个缩影。与会代表对本届理事会今后的工作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并提出很多建议与意见,如:会前提前确立专题,以利有备而来,深入探究;适当增加小组讨论时间,扩大交流容量;分组应考虑学校类型,以便集中研究所关切的共性问题等等。
总之,来自全国各地区兄弟院校领导、专家认真参会,积极研讨,密切联系,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
同志们,x6年度学术年会就要结束了,最后祝各位代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归途愉快。
谢谢师专、谢谢大家。
学术年会闭幕词 篇5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精准医学的提出体现了新的医学朝向,并将引发新的医学革命毋庸置疑,但如何实现个体化的精准医疗,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医体质学因能把握疾病与健康、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在个体化精准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学科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期我所提出的《九体医学健康计划》旨在通过九种体质分类把握人群的健康状态,开展因人制宜的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工作,并运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探索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干预体质防治疾病的作用机理,得到了国内外的积极响应。随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多语种开发及多层次使用,中医体质学不仅为个体养生保健提供了便于推广的实用技术,并且为中医药应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呈现了应用范式。在中医体质学蓬勃日新的今天,如何实现中医体质学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更高标准发展,对全人群范围内的个体化精准医疗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已度过了四个春秋。在这短短四年内,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地区的学者以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为契机,以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加强了各类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了中医体质学界的繁荣;一年一度的世界中联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也已成为海内外中医体质学者共同期待的学术盛会。
世界中联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将于20xx年11月28日-30日在中国香港召开。本次会议以“探讨中医体质·个体化诊疗”为主题,特邀本领域杰出学者分享近一年内的研究成果。在此,我谨代表大会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医体质学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愿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学术年会闭幕词 篇6
尊敬的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为会议支持机构,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海南省教育厅、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筹)联合主办,海南大学和三亚学院承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党的xx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的关键之年。本次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主题确定为“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会议为期一天半,与会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与交流,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先生在大会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厦门大学副校长叶世满先生主持开幕式;海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李德杰先生,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先生,三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先生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教育部国际司政策规划处调研员闫炳辰先生、项目官员耿俊伟先生,人民日报社教育采编室主编、高级记者袁新文先生,中国高教学会学术部副主任高晓杰女士出席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特邀嘉宾共有360多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川、贵州、福建、广东等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程远先生、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助理荣西海先生等省级教育厅(教委)领导及其国际处领导17人,“985”、“211”高校代表100多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负责人近100人,40余位大学校长也参加了会议。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于11月21日专程从北京来到三亚代表驻地看望部分代表,对大会表示祝贺。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在代表驻地召开了“学习党的xx大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座谈会”,邀请本次会议部分代表就如何贯彻党的xx大精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张秀琴司长就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生建学副司长主持座谈会;教育部国际司政策规划处陶洪建处长、闫炳辰调研员、耿俊伟项目官员,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海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袁陵南,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等30多名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出席会议的代表还有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俞立森教授、昆山杜克大学(筹)执行总监史明正教授,以及部分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等。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要闭幕了,但各位代表在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的精彩演讲和交流给我们留下了永久而美好的回忆。代表们的鼓励、支持和建议都是对本次会议主办方和承办方的鞭策和鼓舞。例如,刚才在分组讨论的集中汇报中,四川省教育厅国际处处长苏萍女士代表第二组对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提出八个字:任重道远,再上台阶;很多代表在会议期间都提出了把年会定期举办下去的期望。
下面结合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的特点和本次年会探讨涉及的若干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正在逐步形成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交流经验、探讨规律、创新理论、服务决策的重要平台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是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支持、指导下,于20xx年3月19日成立的全国第一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本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就确立了自己的根本宗旨,这就是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20xx年6月19日—21日,由教育部国际司为会议支持机构,本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厦门大学主办了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术年会,主题是:“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这次年会与会代表200多人,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这次年会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确定了由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有关机构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本研究中心代表会议主办机构在大会闭幕词中提出了成立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的倡议,联合一切有志于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建设,繁荣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
20xx年9月2日—3日,由本研究中心牵头,本研究中心与湖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4家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次筹备会议在厦门大学召开。会后,我们发出了关于成立学会的倡议书、征求意见函和学会章程征求意见稿。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这个倡议响应十分热烈,回应十分踊跃,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目前,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在教育部国际司和中国高教学会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正在稳步推进。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行列。
去年年底,我们着手策划和筹备全国中外合作办学20xx年年会。此后,有多个省教育厅都表示了于今年或来年共同主办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的希望,并提出了详细的办会策划方案。今年4月,经过评估和分析,我们再次向教育部国际司汇报了年会筹备的情况,并确定在海南三亚举办年会。同时,我们也把会议的筹备情况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作了汇报,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我们的思路是,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的主题必须紧扣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每年年会的主题必须具有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系列、一个品牌。我们的目标是,与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道,致力于把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办成一个高层次、高质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
二、本次年会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将有利于服务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的举办,吸引了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许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负责人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吸引了从事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一批年轻研究人员、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踊跃参与。这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源泉。
本次年会,显示了与会代表对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学术敏锐性,在学术上不仅关注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而且直接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国际视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制、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度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探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改革思路;一些代表从区域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所在省、市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如四川、辽宁、山东、贵州、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南等省;一些代表则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了个案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代表们分享,并对鲜活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思考和提升,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一些代表介绍和分析了跨国教育或若干国家和地区涉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和管理,并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一些代表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的探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使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服务于中外合作办学新实践的建议;一些来自海外的学者,也给代表们提供了跨境教育的许多经验和理论,使大会充满了国际化的气息。大会所进行的各类报告和讨论,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术前沿问题方面,理论建设与现实问题解决方面,都提供了很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许多研究论文选题恰当,立意高远,理论联系实际,所提结论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只有中级职称的年轻学者和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提交的学术论文总体质量较高,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极大生机与活力。本次年会体现了理论性、学术性和国际化的特点,这样的学术盛会,无疑将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进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年会的成果表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学科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请让我代表本次年会组委会,表达我们由衷的感谢!
本次年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首先,要感谢各位代表的积极参与。各位代表远道而来,让我们得以一起切磋琢磨,共同分享科研成果,共同关心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还要特别感谢会议支持机构教育部及其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领导的关怀、支持和指导。在会议筹备期间,教育部国际司的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具体科学的指导。教育部国际司张秀琴司长、生建学副司长、陶洪建处长、闫炳辰调研员等专程从北京来到三亚,来到代表驻地看望大家,对大会表示祝贺、提出指导或发表重要讲话;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教学会会长瞿振元先生出席本次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殷切期望;要感谢海南省教育厅、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筹备小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作为主办、承办机构对大会成功举办所付出的一切;会议期间,琼州学院也从多方面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对琼州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全体会务工作人员在筹备和举行年会期间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要感谢宝宏酒店的周到和热情的服务。谢谢大家!
限于我们的经验和水平,本次年会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有不少我们工作上的疏漏或失误,请各位代表多多包涵和谅解。例如,代表发言的时间,尤其是小组讨论的时间都偏短,论述和回应的时间不足,让人感到意犹未尽,有点遗憾。
不过,我希望,有了大家的理解和谅解,这些遗憾将变成“美丽的遗憾”。好在我们明年还将继续举办年会,我们一定认真对待会议期间代表们提出的表扬、批评和建议,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力争把明年的会议办得更好一些。欢迎各位代表再次参加我们的年会。
明年学术会议的主题、时间、地点,目前尚未确定,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代表征集意见和建议。会议期间,有一些省厅和学校提出了联合主办和承办明年年会的希望,我们将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合作。欢迎大家继续保持与我们的联络。联络办法与本次年会相同。
各位代表朋友,一天半的会议时针走得太快,使人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我们在会议资料中为各位准备了一份比较完整的《通讯录》,各位代表离开三亚后,时尚的e-mail、博客、qq、视频,传统的书信、电话、传真,都将为我们提供便利的服务,使我们通过这次年会建立起来的进一步联系和友谊不断得到加强和延续。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进一步走向繁荣而共同努力!
我宣布,“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
祝各位代表返程顺利!
谢谢大家!
学术年会闭幕词 篇7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历时一天半的“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要结束了,但各位代表的精彩演讲和讨论将给我们留下永久和美好的记忆。我的话,谈不上是大会总结。理论研讨会不是工作会议,它只需要学术的自由争鸣,思想火花的相互碰撞,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它可以形成许多共识,但不一定得出什么结论。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正如厦门大学校训所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一、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曾经有一位美国学者说,教育研究“是不结果实的树”,意思和歌德的话差不多。他认为,每年有那么多教育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出版,有什么用吗?它们只对作者自己晋升有用,或者只是满足了作者的自我成就感,而对教育实践没有起什么作用。
我的看法与上述学者完全不同。我认为,灰色的理论自有“灰色”的价值。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或迟或早,或多或少会对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实践起推动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有的应用研究具有很明显的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有些基础性学术研究,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决策者或实际办学者,后者更可能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个春风化雨的渐进过程。
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我们的许多论文,可能偏向于机构与项目研究或经验总结,这些论文比较符合实际。“下里巴人”的社会价值不一定低于“阳春白雪”,它的价值在于针对机构或项目的实际问题,发表一己之见,或总结一点经验,供同行参考借鉴。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撰写一篇1万字的论文,至少必须钻研50万字的文献,写5万字的文献综述。哪怕这个时候他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低水平的,但是,只要他不抄袭,有一定新意,就应该肯定它的理论价值。至少,他看了50万字的材料。他今天的新意,明天就可能发展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创新力量。这次会议我们特意挑选了一部分理论水平相对较高的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参会,就是出于这个考虑。研究生告诉我,他不敢在大会上“班门弄斧”,我告诉他们,你要弄斧就得到班门。
二、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必将成为教育研究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大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是,就发展势头看,它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教育科研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举两个例子。据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编辑的《中外合作办学月报》显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出版的中外合作办学著作、论文、专题研究报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另一个例子是,在发布本次研讨会1号通知时,我们就把会议定位为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国际化。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发现,各方回应十分踊跃,到前天为止,我们还收到不少想来参加会议的咨询。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39篇,经过组委会评议,最后确定参会论文86篇。这个数据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也证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力量在不断壮大。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响应,主要得益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5-20xx年)》对未来10年中外合作办学提出的总体规划和明确要求以及在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的突破。曾几何时,人们对中外合作办学还持观望、谨慎的态度,中外合作办学到底是大办好、小办好还是不办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以来,这种争论明显减少,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10年怎么办?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发展趋势
截至x5年底,经审批机关批准依法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57个,经审批机关批准依法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38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5-20xx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把教育国际化写进政府文件,实现了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同时,《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外合作办学未来10年的发展作了总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梳理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进展,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以理论创新服务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近几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重要法规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与此相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和提高的新阶段,在理论体系建设和应用性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主要进展有:
1.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例如,强调论从史出,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史,尤其是近10年的历史进行了不少研究;又如,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规律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带有根本性的意义。笔者x5年5月27日应邀在河南省教育厅、亚太大学
联合会()主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学习与分享论坛”大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未来10年,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是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外合作办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这个大局。二是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必须根据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及对自己的定位,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引进、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考评方法、师资队伍等,把课程与教学改革作为核心来抓,通过不断改革,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借鉴跨国(境)教育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第一条基本规律是就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来说的,第二条基本规律是就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诸因素的关系而言的。中外合作办学要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必须通过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来实现。可以说第一条规律必须通过第二条规律来实现。后来,笔者又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专著)以及各种演讲进一步论述中外合作办学的这两条基本规律,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反响。笔者在x1年2月25日的发表的理论文章提出建立中外合作教育学,也得到多方响应和支持。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研究方面。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从简单的理解到实现多层面的深入探讨。实际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第一,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第二,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实用性;第三,优质教育资源具有互补性,或者称“可匹配性”;第四,优质教育资源具有过程性。从具体引进环节的研究,到强调全过程的研究,并对如何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进行了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3.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律框架与管理体制研究方面。侧重于政府监管及机构项目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构建方面,不少学者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近年来,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及认证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也相继有论著问世。尤其可喜的是,一些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在这方面选题,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实现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4.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侧重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大批成果,尤其是一线的教师研究热情比较高,一些成果既有理论也有实际,颇具价值。值得强调的是,课程与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当前,有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双校园”办学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x5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针对此类项目明确提出了4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即(在中国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分别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分别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要求中国教育机构对引进的外国教育机构的课程,特别是用以替代中国学历教育课程的课程认真进行评估。这个要求实质上就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是否必须坚持这4个“三分之一”?如何严格按照4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评价,是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的着力点,取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在战略模式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研究,如“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战略研究,等等。
5.机构与项目实际办学经验的总结与理论提升。这方面成果的数量较多,体现了办学者的深入思考和对中外合作办学理论指导的重视。
6.跨国(境)教育及其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与实务影响的研究。如何对跨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研究为我所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也涌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成果。
(二)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脱离实际。理论空洞,书卷味太重。
(2)实际脱离理论。陈述事实,就事论事,发表局部经验或个人感想,以偏概全,不能上升到一般理论上来。这集中体现在实际部门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理论成果“用不上,不够用”。
2.几个应对策略
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存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我们应该积极应对。
(1)理论工作者要有一个主动的意识和主动的姿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应用性很强,理论工作者必须主动贴近生活,主动融入活生生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x1年4月,笔者随教育部代表团访问了越南、印度、以色列3个国家,考察过程感受至深的一点是,国外的教育资源是否优质,不到实地去看,还真不容易弄清楚。这里说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还包括国外的实践。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终究是没有价值的。
(2)要注意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科学性与可行性有时不是一回事。写出来的东西可能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科学性不错;但是,它却现实针对性不足,研究的不是“真问题”;或者你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在现实中没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脱离实际,那你的“科学性”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没有社会价值。
(3)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要保持学术的相对独立性。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学术自由是超越不合理的干扰而追求真理的权利。它是理论创新的土壤和保障。在教育行政化倾向难以一时避免的情况下,学者更需要有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理论勇气和学术精神。
(4)政府、社会应该进一步重视、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为创新的理论成果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当前,确实存在有些领导不重视或不够重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问题。但是,这话不能笼统地说。有许多领导是十分重视或比较重视的。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负责人不仅自己研究,还热心支持和关心其他人的研究。本次会议来了那么多校长、院长、主任,就是一个明证。相反的一个例证是,我在一个活动中见到一位校长,他那个学校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得还不错,他自己又是教育研究出身的。于是,我顺便邀请他参加我们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他顺口说了一句:办研讨会,都是你们没事找事做;我们做行政的,从管理的角度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的话让我思考,当校长的,应该以“出主意、用干部”为重才对。他的主意哪里来?不就是要调查研究吗?!由此可见,思想重视不够,具体支持不够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许多省市、各机构和项目重视与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程度就会很不相同。
3.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起步较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进行基本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上,把研究聚焦在火热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
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第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和观念;第二,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及其运转机制。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句话,这就是,用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机制使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
(1)中外合作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先导。在变革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理念方面,应该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在理念方面,应该重视:
(1)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例如:《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5年)提到:“中外合作办学……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中外合作办学条例》(x3年)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法规文件层面,中外合作办学能否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2)可持续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
(3)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理念与管理理念的梳理。
(4)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与战略模式、办学模式及未来发展走向关系问题。
(5)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关系问题。
2.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问题。至少包括:
(1)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框架与政策体系。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与政策环境。
(2)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体制与内部治理结构。
(3)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4)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5)跨国(境)教育中涉外合作办学的制度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等,尤其是某些教育输入国与输出国的比较研究。
各位代表,今年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也是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举办这样的国际会议,我认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本次国际学术会议,显示了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理论和实际问题都有良好的敏锐性,在学术上不仅关注了中外合作办学基础理论研究,而且直接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质量保障等方面,从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探讨,对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思路。不少来自海外的学者,给代表们提供了跨境教育的许多经验和理论,使大会充满了国际化的气息。大会所进行的各类报告和讨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术前沿问题、理论建设与现实问题解决方面,都提供了很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本次会议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学术性和国际化的特点,这样的学术交流,无疑将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进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次会议的成果表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正在逐步取得重要进步和成果,在方法学创新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次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要感谢各位代表的积极参与。各位远道而来,让我们得以一同切磋琢磨,共同关心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我还要特别感谢会议支持机构教育部国际司的关怀和支持。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部国际司徐永吉副司长、陶洪建、方庆朝、王道余处长都来了;而且,他们在百忙中全程参加了会议。永吉副司长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教育部国际司的支持,使研讨会提高了规格,增加了亮点。还要感谢香港大学的同仁,他们也为会议的筹备和召开付出了大量的辛劳;最后,要感谢我们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的同仁们和研究生们的辛勤劳动。谢谢你们!
限于我们的经验和水平,本次国际会议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有不少疏漏,请各位代表多多见谅和包涵。例如,代表发言的时间偏短,论述和提问回应的时间不足,让人感到意犹未尽,有点遗憾。
不过,我希望,有了大家的理解和谅解,这些遗憾将变成“美丽的遗憾”。欢迎各位代表再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学术会议。
我要告诉大家,今年下半年,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还将举办两次学术活动,分别邀请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世界知名专家、厦门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波士顿学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阿尔特巴-赫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的许美德教授来厦门举行专题报告会,时间分别定于7月中旬和10月下旬。欢迎各位参加我们的报告会。
我还要告诉大家,在昨天晚上的汇报会上,我们讨论了将来想做的几件事,其中有:第一,我们计划于x5年上半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召开《条例》颁布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借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提出如下倡议:成立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或者叫做学会),团结一切有志于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研究。会后,我们将发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书。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一定都是依依惜别。我要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向各位道别。各位代表离开厦门之后,天各一方。但是,当今世界是小小地球村,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将使我们通过这次会议建立起来的联系和友谊不断地加强和延续。让我们为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进一步走向繁荣携手共同努力!
最后,我宣布,“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