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通用2篇)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 篇1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条件;
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
读图分析能力、阅读归纳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了解我国农业的辉煌成就和农业问题的紧迫性。
三、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条件
2.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水利工程量大的原因;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特征;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
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五、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总体构思:
通过复习上节课农业区位知识导入新课;
通过分析教科书47页图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通过讲解来说明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其原因;
通过对比商品谷物农业情况和美国案例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和特点。
六、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提问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那些?
学生:自然方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土壤,地形,水源
社会经济方面: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
提问2:按生产对象不同,农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学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农业中的种植业。
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来巩固上节课内容,将上节内容和本节内容衔接起来,以利用上节所学知识分析本节知识。
(2)通过分析教科书47页四幅图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提问:看47页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图,说明水稻种植也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区?
学生:亚洲季风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提问:这些气候有什么共同点?
提问后讲解水稻习性。
总结:水稻种植需要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练习巩固:
讨论1:英国是否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讨论2:地中海气候区适合种植水稻吗?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图,分析水稻种植业地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势低平。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人口稠密。
讨论:季风水田种植区人口稠密的意义?
教师主要从劳动力,粮食需求方面来说明。
教师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通过对比法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提高学生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印象。
(3)讲解季风水田农业特点:
本区人口稠密,地少人多,所以小农经营;
地少人多,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
地少人多,每家的总产量不高,农民将大部分收获粮食自用,所以商品率低;
季风区为主,降水年际变化大,所以水利工程量大;
意图:本部分内容先说明季风水田农业特点,再领同学们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4)案例分析商品谷物农业
教师对照地图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作物,突出“商品”两个字,说明是面向市场的农业。
提问:观察49页图,商品谷物农业都有哪些区位因素?
学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教师将这些区位因素和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对比。简要说明内在联系,每个要素举一个例子。重点说明市场这个因素是首要的。并说明地广人稀有利于机械化推广,提高商品率。
出示美国地图,说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粮食市场重要地位。
带领学生阅读50页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案例,引导学生讨论: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怎样体现了商品谷物农业区位优势。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自身特点及意义。(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
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农业视频,说明美国农业的现代化。主要内容:
美国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拥有拖拉机438万台,收割机120万台,农用卡车318万台,农用飞机1万架,因此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而世界上每个农业劳动力仅供养5 个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在95%左右,世界粮食市场50%以上是美国出口的农产品
意图:通过教学案例使学生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通过商品谷物农业和季风水田农业的对比来深刻理解二者的特点。
最后是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和练习。
板书设计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农作物
2、分布
3、区位条件
4、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农作物
2、分布
3、区位条件
4、主要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 篇2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并以美国商品谷物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加强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归纳和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有: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其二是课标要求。
在本节课中,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其二,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内容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构成本节的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季风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而比较法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
对于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安排的。
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两幅不同的图片,其中之一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另一幅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请学生对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内容进行农业分类。学生会归纳为“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快速、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中,二是为下一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作一个简单的铺垫。
接下来探究学习新课内容,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有适当的阶梯性,我们本地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水稻种植的相关资料或向长辈询问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去市场调查大米的产地。
第二步,步步设问,搭架攀梯。引用几条水稻农谚,如广东农谚“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农谚“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问“为什么这三省的水稻插秧时间会不一样?”引出各地气温条件的不同对水稻种植的影响,“水稻的生产还需要哪些自然条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你认为水稻的种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步,读图分析,训练能力。(多媒体演示)四幅地图,分别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亚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亚洲地形分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图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
第四步,阅读思考,拓展思维。多媒体展示三段资料,分别为“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我国南方居民的饮食习性”“我国人口与耕地对比表”,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由于涉及面扩大了,掌握并超越了课本知识,知识面大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步,组织归纳,把握重点。由学生小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避免出现课上热热闹闹,学生课后心中空空荡荡。
第六步,学以致用,内化知识。对比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同时,多媒体展示美国的地形、气温、降水、土地等自然区位因素的相关资料,由学生运用上述和自己补充的资料说明问题。并联系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学生“演员”和教师“导演”的作用。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的作用有机结合。预期学生能达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上一篇:5.1农业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