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通用2篇)
课题2 溶解度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点 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中心学校 陈 红
课题2 溶解度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土门中学 夏道华
点评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中学 王立新
上一篇: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下一篇:化学教案-第一节 铁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