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通用2篇)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篇1
历史:4.8《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隋唐宗教的兴盛;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隋唐教育的勃兴;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宗教和哲学的发展
1.宗教的盛行
2.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
四、教育的勃兴
五、文学的大发展——唐诗的繁荣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课时和教具
本节为两课时。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到“宗教哲学的发展”可放到第一课时讲授;“教育的勃兴”到“多姿多彩的艺术”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二、“科学技术的新阶段”一目,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需要讲明以下几个问题:①雕版印刷术和制造火药这两项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②隋唐时候,雕版印刷术就已经出现了;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配方。③火药用于军事,始于唐朝末年,其中最早使用火药的武器是火箭。
这是本目的重点,但以上这些知识点在初中均已学过,建议老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问:①为什么说雕版印刷术和制造火药这两项技术在隋唐时就已经出现了?②这两项技术的发明具有什么意义?同时要学生注意使用课本中的插图。
2.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密切联系的,历法的不断改进,就要求天文观测更加准确和精密;而天文观测的飞跃,又会推动历法更趋科学化。教师应讲明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我国历法在隋唐的发展和成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地观测,把地理纬度的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古印度历法的有益成分,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它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第二是我国天文测量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元十二年(724),一行先后组织了全国十多个点的天文观测,他还设计了天文仪器复矩图来测量北极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长度,提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距离多少里”(按唐代尺度应是351里80步)的概念,是我国古代制历思想的一大进步。一行成为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上述内容是本目的难点,教师不必展开叙述两个历法的具体内容,但需强调刘焯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和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的意义。
3.医学的进步。隋唐医学的成就,在教学中要突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及其著作《千金方》,指出《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唐朝及以往各代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须指出隋唐医学成就中,官修的医书及少数民族编撰的医书也占有重要地位。
4.建筑的成熟。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唐朝扩建的长安城和隋朝设计的赵州桥。①唐都长安城基本沿用了隋朝大兴城的城市布局。隋朝建立后,汉代旧都长安城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令建筑师宇文恺在汉长安城东南重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取名为“大兴城”。在此基础上,唐朝将其进一步扩展,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城市规划的典范。长安城对日本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及平安京(今日本京都)的设计、建造,都有较大的影响。唐都长安城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②隋代留下的建筑物还有著名的河北赵县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xx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设计者是民间工匠李春。这些知识学生已比较熟悉,因而教师应重点突出: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标志着我国桥梁建筑的成熟。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既能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水流量大时排洪;桥的大拱跨度大,桥面平缓,又有利于车马行人,这种技术和造型都在古代堪称一绝,被誉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它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承受了各种车辆、人畜无数次的反复重压,至今安然横跨在河之上。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在欧洲,“敞肩拱”造型的桥梁直到14世纪才在法国出现,比赵州桥晚了7个世纪。
三、宗教和哲学的发展。
1.宗教的盛行。教师应讲明三个问题:一是宗教在隋唐盛行的原因;二是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三是介绍外来的宗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汉朝和南北朝时的佛教和道教传播情况,然后重点讲清隋唐宗教兴盛的原因。
①隋唐统治者重视宗教对巩固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隋炀帝时,就奉行佛、道并重的宗教政策;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后;唐玄宗时,道教达到极盛,但同时又封孔子为文宣王;武则天一度偏尚佛教,使佛教达到极盛。整个隋唐时期除唐武宗毁佛外,其余大都奉行三教并立的政策。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学说为主,也曾把道家学说列为考试内容;国家重大节日与庆典,都要诏三教讲论于朝廷之上,三教也从互相贬低发展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这里需要注意各派宗教之间的互相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②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为适应中国民众心理的需要,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到隋唐时期,佛教内部各宗派为了弥补长期存在的理论分歧,各自根据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和政治需要,对原有佛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整理,从而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逐渐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③隋唐时,对于其他外来宗教一般也不排斥。许多西方宗教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传入中国。它们主要在西域胡商中流传,而唐人信仰的并不多。这些宗教有伊斯兰教、景教等。唐朝前期,对这些宗教都能尊崇,允许它们建寺传教。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内地。
讲完宗教,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宗教思想对我国文化领域有哪些影响,然后在讲完本节后再进行小结。
2.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佛、道二教在中国的兴盛,起到了麻痹人们思想的作用。同时,其经济势力也在不断地膨胀,尤其是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不仅远远超过了道教,对封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世俗地主的反对。其中,韩愈从尊崇儒学的角度,即以天命论和封建纲常为根据,反对佛教的观点,维护儒学的独尊地位,对当时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让学生领会教材中韩愈的观点,然后指出韩愈反佛的哲学基础是唯心思想天命论,这就遭到了当时著名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反对。柳宗元发表《天说》《封建论》等名篇,阐述天即自然,不能对人间进行赏功罚过,“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同时他还认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分封制(指封建)的产生不是什么圣人想出来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论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唯物论的哲学观和历史观,显然具有进步意义。刘禹锡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他补充和发挥了柳宗元的观点,写了《天论》三篇。他认为天和人都是“物”,并各有各的功能和特点(即“天与人交相胜”),“人能胜乎天者,法也”,当“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当“法大弛”即社会秩序混乱,是非不分时,人们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或是人们战胜不了自然及不认识事物的规律时,就会把一切归之于天命了。刘禹锡力图从社会现象中寻找天命论和宗教思想产生的根源,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深刻见解。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对先秦“天人相分”“制天命以用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二人在晚年都产生了比较消极的思想,但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探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教育的勃兴。
隋唐的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唐玄宗重视发展教育。唐太宗已认识到南北朝以来由于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治国“多劣于前古”,因而在文化政策上提倡以德行、学识为本。而学校是培养地主官僚子弟,使之成为后备官员的场所。唐太宗即位后,大力发展学校,增筑学舍,学生人数大增。学校分为京师学和州县学。京师学隶属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和书学、算学,各学的长官为博士。各学校中国子学和太学最重要,学生也只收达官显贵的子弟。学校教育由于主要是为科举选拔服务,因而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其中尤以《孝经》和《论语》为主;此外科举考试中还设有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因而唐代还设有专科性质的学校,如以律令为专业的律学,以书法为专业的书学,以数学为专业的算学等。学生完成学校学业,方可参加科举考试。唐朝除官学外,私人聚徒讲学也很兴盛,私学学生完成学业,可由州、县保荐参加科举考试。
五、“文学的大发展”一目,教材主要讲了诗歌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期,人才辈出。
有关唐诗,需要把握以下内容:①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所以会出现这种繁荣的局面,建议教师讲明以下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②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后唐诗进入了鼎盛时代。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代诗歌的介绍内容多,教师应从文学史的角度讲清诗歌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注意结合唐代历史发展过程讲清各时期的特色,说明文学在唐代的大发展,并要突出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一目,教材从石窟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乐舞四个方面描述了唐代艺术的丰富多彩和辉煌灿烂。
1.艺术宝库莫高窟。首先可让学生回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有关知识,然后再介绍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有一千多个洞窟,所以又名千佛洞,现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它位于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崖壁上。这里是古代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的西端,由此向西南是阳关,向西北是玉门关。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xx年设置敦煌郡,阳关和玉门关就归它管辖,它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是当时文化交流的枢纽。石窟寺源于古印度,后渐渐发展为融汇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的综合体。随着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这种艺术也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隋唐时期开凿的占了十分之六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彩塑和壁画。彩塑是在传统的泥塑上加以彩绘,塑造的形象主要是神态各异的佛像。壁画除了宗教人物故事外,还涉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敦煌石窟艺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包容了古印度佛教艺术、西域民族艺术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杰作。
2.隋唐绘画,教师可从三方面讲述:第一,隋唐时期的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了,除原有的宗教人物故事画为主要内容外,山水画、花鸟画逐渐发展起来,到盛唐时期,山水画已正式成为一支独立的画科了。建议教师可以提一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还是由于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第二,绘画的表现技法趋于成熟。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透过变化的线条,可以感受到人物动态的美;山水、花鸟画则采用“焦墨薄染”的画法,使其向“水墨渲淡”发展,强调山水、花鸟的意似,这对宋代的画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三,这一时期杰出的绘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与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唐朝的两位画家,初中时已学过,可启发学生自讲,重点阅读展子虔一段小字。
3.巅峰时代的书法。隋唐书法风格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南朝的秀美,也有北朝的雄健。关于这一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要求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代表作及其所处的时代。唐初三大书法家基本上继承了王羲之书法潇洒飘逸的风格以及“瘦”的特点,字形以长方为主,大小力求一致,结构严谨而优美。盛唐的书法家颜真卿突破了王氏书体,笔法遒劲,方严正大,形体敦厚,尤其是点画较肥,甚至偏向于圆。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则吸收欧颜诸家之长,自成一体,后人把他和颜真卿的书法并称为“颜筋柳骨”。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
4.隋唐乐舞,首先要让学生把握的是其特点。基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受西域文化及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隋唐乐舞集历代乐舞之大成,集各民族优秀乐舞之大成,发展到了高峰,并对宋、元、明、清的乐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音乐方面,隋代的宫廷宴乐有九部乐,列在首位的就是由西域少数民族传来的西凉乐;唐太宗时扩充为十部乐,其中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第三,唐代的舞蹈又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雄劲,基本以少数民族地区传入者居多。软舞柔美,《霓裳羽衣舞》就是著名的软舞。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篇2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医学的进步,建筑的成熟);宗教和哲学;教育;文学和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许多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⑴国内各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⑵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⑵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⑶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
2.火药的发明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⑵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和历法成就
⑴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⑵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的进步
⑴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
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⑶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建筑的成熟
⑴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⑵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
⑶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⑷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宗教和哲学
1. 宗教
皇帝大多推行三教(道、佛、儒)并行的政策;对于外来宗教,一般不排斥。
2. 哲学
⑴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⑵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帝王“受命不于天,与其人”,历史的发展“非圣人意也,势也”。
⑶刘禹锡:认为“人不胜乎天者,法也”。他说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民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命了。
四、教育
1. 官办教育兴盛
2. 兴办专科性质的学校
3. 私人讲学盛行
五、文学和艺术
(一)文学
1.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⑴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
⑵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⑶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⑴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⑵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①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②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
③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
都是
千古绝唱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④盛唐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以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a.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⑶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
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等,艺术价值极高。
⑷晚唐诗人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他和
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
(二)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⑴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⑵它座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
⑶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⑷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异彩焕发的绘画
⑴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彩多姿:
①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②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
③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
⑵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等。
①展子虔善画山水、车马,画技受顾恺之的影响,人称“唐画之祖”,代表作《游
春图》;
②阎立本是初唐的画家,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
③吴道子是盛唐的画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后世称他为“画圣”。
3.巅峰时代的书法
⑴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
⑵著名书法家有:
①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
②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
③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
④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风格多样的乐舞
⑴隋唐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
⑵隋代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
⑶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⑷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
上一篇: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