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选3篇)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1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 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荀子传世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 主张“兼爱”、“非攻”
2、 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
“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举"庄生梦蝶"例。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另许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探究二:百家争鸣之“儒道之争”。
“有为”还是“无为”?
“儒家之所以区别于道家、佛家,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儒家始终怀抱着不敢忘天下的入世情怀,始终不愿出丑浊恶世而留在人间作直下的担当,始终执著于要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来实现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道德理想,始终不放弃在政治混乱邪恶的现实世间通过自己艰难困苦的政治实践来追求未来世界的大同希望。”
因而孔子中庸,庄子孤绝。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 。 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 家 思 想 :
一 、人定胜天。
二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
三 、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 ,耕是搞好农业生产 ,战加强战备。
四 、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xx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2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重视人的作用;创造利己形势;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3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 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荀子传世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 主张“兼爱”、“非攻”
2、 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
“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举"庄生梦蝶"例。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另许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探究二:百家争鸣之“儒道之争”。
“有为”还是“无为”?
“儒家之所以区别于道家、佛家,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儒家始终怀抱着不敢忘天下的入世情怀,始终不愿出丑浊恶世而留在人间作直下的担当,始终执著于要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来实现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道德理想,始终不放弃在政治混乱邪恶的现实世间通过自己艰难困苦的政治实践来追求未来世界的大同希望。”
因而孔子中庸,庄子孤绝。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 。 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 家 思 想 :
一 、人定胜天。
二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
三 、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 ,耕是搞好农业生产 ,战加强战备。
四 、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xx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上一篇: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案